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2552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范例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端午的鸭蛋【第一篇】

17端午的鸭蛋

周村三中 张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史,其中,仅仅是食文化,就举世闻名。请把你所知道的或品尝过的名菜或名小吃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稍作准备,教师巡视、提示)

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学生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款名菜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明确教学重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一遍,思考:你觉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这是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后面学习。

2、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1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学习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

(多媒体放映: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  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整体感知课文

轮流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自学指导一

要求: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设计这个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突破重点。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教师进行点评。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自学指导二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文句进行交流,品味语言,自己在书中做出旁批

交流反馈:多媒体显示汪曾祺的创作特点。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言艺术的作家,行文闲适自由,语言轻松幽默,趣味盎然,能够雅俗共赏。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品味文章语言,从而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回归生活 分享体验

让学生把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介绍给大家听,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

创设情境 深刻反思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由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是他们认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1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布置作业

1、  把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写1篇3百字以上的文章。

2、  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字数三百字以上。

端午的鸭蛋

闲适自由              轻松幽默 趣味盎然           雅俗共赏

端午的鸭蛋【第二篇】

端午的鸭蛋(简案)

西周中学 夏君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二、简介作者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课文。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课文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七、归纳本文主题

提问:从对端午风俗的回忆,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八、看新闻,谈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九、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端午的鸭蛋【第三篇】

第十七课

教师寄语:喝到故乡水,想起故乡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重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横线的的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 络子(   )囊萤映雪(   )车胤(  )城隍庙(   )腌鸭蛋(   )2.解释下列词语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莫名其妙:   囊萤映雪: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二、自主探究。    4.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通过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理清文章思路)全文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6.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7.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8.课文最后三段: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9.汪曾祺是一位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得到体现。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句中的一个“吱”字用得最妙,绘声绘色,把吃咸鸭蛋的那种动感,那种快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四、拓展迁移 10.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如:吃粽子、系百索子、挂符、赛龙舟等

五、 达标测试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门槛(   )腌蛋(  )车胤(  )门楣(  )苋菜(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曾经沧海难为水:     莫名其妙:     囊萤映雪:3.《端午节的鸭蛋》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江苏高邮人,______家。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4.拓展阅读

粽  子    吃粽子的端午节就要到了。这就使人格外地思念故乡,思念那里活鲜鲜的芦叶、思念那里家家户户都在包着的粽子。    就像回到了故乡的田野、沟边上似的……    端午前几天要去采芦叶了。有沟河的地方就有芦叶,只管采就是了。但包粽子的芦叶须得采宽一点、老一点的,不像是做卤哨的叶子,要嫩而小。满村的人,每家都由一名小孩或姑娘或刚过门的媳妇去采,或是鱼贯而行,或是隔沟相望。这样的时候,大抵总有一个爱说笑的领头说笑话,话头自然是刚过门的媳妇,或是将要出嫁的姑娘。乡下会说笑话的人不仅是能言善辩,而且很富有想象力,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自然,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另有乐趣:在沟的两边掷泥块,或者干脆拣沟面窄的地方,像青蛙一样蹦过来,跳过去。    我们去采芦叶的时候,母亲便在家里淘米、剥花生,或者挑一些过年留下的大红枣,夹杂在糯米中间。更有讲究的,是将一小块瘦肉也包进去,称为“肉粽”。但,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早,家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面粉粽子,母亲叫它麦粽,一个粽子里只能找到一两粒花生米,不过,一样是很香很甜的。    包粽子是一门很巧的手艺。在我们家乡,新过门的媳妇倘若不会包粽子,那是要被一些老太婆背后取笑的:“哼,连粽子也不会包,真是越来越新式!”    粽子有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是宝塔粽——尖尖顶,三角形的底座,约有半市尺长短。心灵手巧的媳妇还会包‘‘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的“明牙粽”“关门粽”“方粽”等等。    家家户户都包粽子,但左邻右舍串门时却又一定得吃主人的粽子——把芦叶从下面剥开,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宝塔尖上开始吃起。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是芦叶的清香。    不仅是自己吃,还要挑包得最好、最大的几个,用红线串着扔到河沟里去。    连农民也知道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气节如钢的诗人!    “屈原是跳到家门前的河沟里淹死的吗?”儿时我天真烂漫地问过母亲。    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1.本文记叙了许多细小的事情,如: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细小的事情是以___________为线索串联的。(3分)2.第三段主要写小孩、媳妇、姑娘采芦叶的情景和乐趣,“鱼贯而行”“隔沟相望”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是                                   。(2分)3.文章最后说“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的含义是什么?(3分)4.请将第一段的大意用一句很有名的七言诗句概括出来。(2分)六、课后小记:

端午的鸭蛋【第四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定稿

一。由“端午”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已过,端午也在向我们招手了。我们马剑是一个风俗浓郁的地方。谁来谈谈马剑的端午?(如吃粽子、吃鸡蛋、过节)(3分钟)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文章,文中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有关鸭蛋的内容有哪些?过渡:人人熟悉的端午鸭蛋有什么值得写的呢!?

三。主题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如: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板书:乡情)作者的乡情就像一条清澈的溪水流淌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板书:文字)

四。品读

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的乡情?从哪些字词、短语上表达出来的?或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如:写鸭蛋的,开头写端午风俗的、写孩子的)

写鸭蛋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确实是美味!不过我们别光顾着吃了!

写端午风俗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似乎用土话来讲,可能味道很特别吧。谁来尝试一下?要不老师来尝试?

写孩子的:“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这简直是童话世界嘛!太美了!我在家乡失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

这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乡情是不是不太看得出来啊?!这正是这篇文章文字上的一个特点。但我们一品味之后也能品出作者的乡情。好!我们来补充一下黑板上的板书,用一种对偶句的形式。

板书:

文字淡淡,乡情浓浓

五。拓展

其实这种乡情我们也有,只是隐藏在这里。我们借一个高邮人的文字来表达我们马剑人的乡情!仿说:“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出……我实在瞧不上。”把这里的“双黄鸭蛋”用马剑的一种特产来代替。我也想说“……”(读自己的《马剑的馒头》)

阿拉题库 · 学习办公更轻松!

17 162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