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
一。 教学内容:
《论语》六则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典型例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 填空: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6)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
(7)见贤思齐焉(齐: )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4.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4)温故而知新( )
(5)学而不思则罔(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11.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12.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4. 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16. 老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8.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填写)
20. 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
22. 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2、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3、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发现新知激发兴趣
1、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1篇文言文——《论语》一则,谁还记得?(指两生,再全班齐背)课件出示:三人行……
2、光会背可不够,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3、你记得真清楚,说得也很明白,在这方面你就能成为我们大家的老师了。
4、刚才我们复习了《论语》一则,孔子的话让我们知道做人要有虚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文言文同样出自于《论语》,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看你能不能把字音读准?课件出示:两则论语。
(指名一生)
2、生字读音有点难,咱们先标上拼音,自己再练练,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3、指导字音。
(1)文中四个生字读的都挺准的,但这儿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éi又念wè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不能瞎猜,猜得对不对得用字典检验一下。老师从字典中查到了这个多音字,请你默读它的意思。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课件出示:为:做、当。这个字读?课件出示:为:wéi
(3)把字义放到句子里解释,看看句子通不通,这样来选择字的正确读音真是个好方法。可见,学习古文时,弄清字义、句意真的很重要。
三、了解句意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1、回忆方法。
(1)以前学过哪些方法,可以知道字的意思或者句子意思?(板书:看)谁给大家读读第一则论语中注释了哪几个字的意思。(课件出示:子、故、新的意思,指名读)说明:连词成句是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连)
2、运用方法。
(1)现在就请你用上这些方法(指板书),自己试着解释第一则论语中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吧。
(2)小组里交流交流,这个字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字或词什么意思的?(问别人,也是种好方法,但应该是在经过自己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问。板书:问)
相机指导
温:复习。什么叫复习?(把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
而:回忆刚才复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时,那个“而”什么意思?是连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以不解释。复习已有知识对我们学新知识很有帮助。
知:知道。
矣:文言助词,一般放在结尾,相当于“了”。
(4)字的意思弄清楚了,现在就请你连一连,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吧。
3、汇报学习成果,积累方法。
(1)谁愿意先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成果?(指名)
不通顺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举例: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指名说)
你说得挺清楚,没把每个字词的意思一个个的拼在一起,连成句子,做了适当的调整。(板书:调)
(2)小结:调整时,有时需要添几个字,有时需要减几个字,有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以后,我们还可能遇到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情况呢,但不管怎么调,都不能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试试。
(3)老师也解释了这句话,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看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通顺一些?你默读一下,看看和你们要说的意思一样吗?(课件出示:第一则意思)
(4)知道了句子意思,建议每一个同学都说说,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说句子的意思。说完后可以再交换一下,比比谁句子读得好,谁意思说得清楚。(学生合作说)
(5)让我们一起边想着句子的意思,边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味了。
5、创设情境,感悟道理。
(1)“温故知新”已经成为成语了,(板书:温故→知新)可见人们都认同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2)想象一下,孔子和*在交往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孔子才说出这样一番话呢?课件出示:孔子和*
角色扮演:谁愿意扮演孔子?我们试着演一演当时的情景。你能不能用孔子说的话回答*的问题。师:“先生,怎样才能成为像您这样学识渊博的老师呢?”生:“温故而知新……”师:“你真棒,你已经理解了孔子这番话的意思了;你都能用孔子的原话来回答我了。”
(3)希望你们不仅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能做一个“温故知新”的人。
(二)学习第二则,运用方法,独立研究,重点体会“学思结合”。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则论语的意思?要想把事做完,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
这两个生字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罔、殆。心里拼拼,记住它。光记住读音还不行,还要知道意思。
罔:同字框里是点点横,加上一个亡,本义是捕鱼用的网,(课件出图)而经过演变,现在的意思是?你觉得这张空网和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吗?
殆:左歹,右台,现在的意思是?(疑惑)你怎么理解疑惑这个词?(疑问无法解决)
2、生字工具准备好了,就请你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把字义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如果说完了,就快和同学交流自学成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汇报学习成果。
(1)还有哪些合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则:猜猜。就。查字典检验。论语二则的则是哪个意思?)
(2)谁想展示合作学习结果?
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古人说的学习一般指读书学习,只读书学习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顾刚刚我们学过的温故知新这句话,其实学习过程中包括了温习旧知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学习中怎样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收获,有新发现呢?(板:思)
温故只有深思才能有新收获,你们正是温习了刚学的知识,经过思考,有了新收获,这就在“温故知新”呀!
(3)学生说“思而不学则殆”。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说出第二则论语的意思了?
4、小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孔子劝告我们学习中应该避免的情况,这样做不对,那我们该怎样做?(板书:学思结合)把学习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新知识,时间长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有办法解决更多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师矣。
(三)了解文言文特点有感情地诵读
1、这两则论语的意思你都记住了吗?哪两位同学敢接受挑战,你背一句论语,他解释一句意思。(学生背)
2、刚才听的过程中你发现文言文和我们现在说的话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是呀,短短两句话,才二十几个字,却能告诉我们这么深刻的道理,这正是它历经两千五百多年,还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3、(师配乐范读全文)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读的入情时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也配上动作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生自由读,指名读)
4、让我们一起伴着高山流水之音,边读边想着它的意思,去感受古文特有音乐美吧。(课件音乐)
四、总结学法拓展阅读延伸兴趣
1、学习了孔子的这两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还有什么其他收获?
2、这些方法你会用了吗?请你试着用读读,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说说你这两句话的理解吗?(师范读,生读后试着说意思)
课件出示
作业
1、背诵《论语》二则,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用学过的方法,试着说说《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希望你能把今天学到的道理和方法学以致用,做个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人,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可以为师矣!
板书设计:
27 《论语》二则
学 看 连
思 查 调tiao
温故 知新 猜问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3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
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
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体板书
学习方法:①②③⑥⑦
学习态度:④⑤⑥
个人修养:①⑧⑨⑩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1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习。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平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习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习乎”讲学习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泽东主席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习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5
教学内容
《论语》十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设计思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中各组自主抢答、讨论质疑,在交流体验、归纳拓展中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对照,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探究反思,所有学习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最后学生自主发言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当堂成诵,学会整体感知浅易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诸子百家及其著作名称;查阅孔子、《论语》及儒家学说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语、格言;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名字和著作。
让学生课外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先秦文化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在我们共同学习探究《〈论语〉十则》,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题。)
二、课前激励
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四组,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比一比、赛一赛,最终名次记入每个人的平时分,每一组表现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组奖励上阅览室或电脑室。
小组比赛的名次与平时分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能够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为小组争光的活跃气氛中锻炼思维、训练口语、培养积极性;阅览室、电脑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去处,这种奖励可谓投其所好,还能促使他们养成经常看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进取精神。
三、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
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四、朗读比赛
出示下列词句,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三道读音测试题,其他同学说理由并正音(音义结合),教师出示正确读音,然后根据正确率评分。
不亦说( )乎 不亦乐( )乎 学而不思则罔( ) 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为( )知之 传( )不习乎 三省( )吾身 为( )人谋而不忠乎 是知( )也 可以为( )师矣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凸显学生朗读个性、提高朗读水平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五、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其中一组提出三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两三则。(教师根据正确率评分。)
整体感知:你从《〈论语〉十则》中读懂了什么?请读读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各组自主抢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连续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对,限时半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最后请各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屏幕显示)。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养:如“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的氛围;要充分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舍得夸奖学生。“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努力改变文言文课堂气氛,可我的热情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做到该表扬的绝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
六、通过质疑问难、交流体验进行自我反思
归纳拓展:《论语》中有不少成语、格言,从文中找出来或是课外摘抄,并联系切身体会进行自我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
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大屏幕出示:“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评价给分。
每组自主讨论质疑(如“温故”一定会“知新”吗),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某同学回答。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反思(如“仁以为己任”体现孔子儒家学说推行“仁”的思想,对于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难懂词句的理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加以点拨、补充,然后根据优劣评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双方同学进行辩论比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教师定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答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
七、背诵接龙
教师指导背诵,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切忌断句、破句,并参考朗读标准,每组十个人,一人背一则,其他组点评,然后四组选代表背诵接龙,一人背一则,不能连续背,接着每组齐背接龙,最后教师打分。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当堂成诵,但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事半功倍。
八、自主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指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学习、做人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小组评出表现突出者,教师予以赞赏,最后宣布本节课活动的获胜组。
学生小结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九、延伸作业
多读多背课文,课外自愿选读《论语》。
请根据文中的成语、格言写1篇读《论语》心得,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反省,然后把习作贴在教室里互相对照、监督。
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生活经历,通过联系实际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沟通课内课外,重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关心生活、留心语文的习惯。由此可见,只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