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765478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范文1

关键词:教育戏剧;童话故事;实施路径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

“教育戏剧”起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它区别于传统概念的“戏剧教育”。“戏剧教育”是对戏剧普及和通识的一种专才教育,而“教育戏剧”是将戏剧元素引入教学活动,以戏剧作为一种手段,通过即兴表演、游戏、想象、语言表达等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1]。它关注的不是最终的表现效果,而是看重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和模仿用心感受文本。

二、将戏剧应用于童话故事教育的合理性

(一)故事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戏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本。若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作为依托,单纯的通过游戏、参与活动等方式,反而会显得课堂秩序杂乱且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营养的东西。而童话故事恰好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载体的,而且其中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通过戏剧的方式呈现更能集中小学低段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童话中高度的幻想、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他们会将自身代入故事情节中,想像自己是里面的人物,经历着他们所经历的奇闻趣事[2]。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幻想自己是白雪公主,反感恶毒的巫婆、自私的后妈,这个时候他们会有极强的表现欲,在呈现故事的情节的同时,对善恶、是非、美丑有了自己的思考。

(二)直观性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相比于文本内容的解读,真实的呈现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小学低段的孩子还存在“泛灵心理”,童话故事中经常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极度夸张的将大树、太阳,甚至是房子、道具等物都看作是可以活灵活现的交流沟通的。这一点与儿童的心理十分契合。将万物人格化时,教育戏剧便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安排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其中包括有生命、无生命、能自由活动、无法自由活动的角色。学生通过扮演、游戏等方式将自身代入具体角色参与互动,使他们能够游刃有余的在真实自我和虚拟角色之间切换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明辨善恶美丑,潜移默化中也成为他们价值观的一部分。

(三)完整性长期以来,中国国内的教育都过分关注智育,而忽略了德育、美育,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批“行动的书柜”,“满腹经纶”又毫无创造力。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应试教育的价值,因为它确实创造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才,促进了中国的迅猛发展。但是,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的发育期和人格的完善期,他们仿佛是一颗种子,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潜能,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卢梭的“自然教育论”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将戏剧引入童话故事,学生的表演是对文本内容充分了解的结果,这确保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3];同时,语文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将所学用于实践,用自己的体态和语言展现自己的思想,这与语文学习并不冲突。通过专注、肢体动作、想像、合作方式,积累了语言学习的经验,提高了审美情趣,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

三、戏剧在小学语文童话故事中的实施路径

教育戏剧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中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不能以偏概全的说明每种方法的优劣,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是生搬硬套,单纯的为了使用某种方法而运用教育戏剧,效果便大打折扣甚至,甚至适得其反。结合童话故事和教育戏剧各种方法的特点,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动静结合、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是适用于童话故事教育的。

(一)模拟情境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老师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或者运用道具等形式将学生代入一个虚幻的童话世界[4]。比如,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老师可以先询问同学们的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同学们会纷纷说“吃年夜饭”“放烟花”“看春晚”等等,这时,教师在表达共鸣的同时可以将话风一转,说:“西方国家的圣诞夜就像是我们的大年夜一样,应该是充满温暖和幸福的,可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远在丹麦的小女孩的世界,在寒冷的大年夜,无家可归,赤着头、赤着脚,又冷又饿,不敢回家,瑟缩在街头卖火柴,同学们,这位小女孩会遇到什么事情呢?”通过这样一个开场白,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带领到了一个寒冷的圣诞夜,同学们的思维聚焦在了这个无家可归的小女孩身上,奠定了整个课堂的基调,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学生投入到别人的角色世界中,在模拟过程中经历生活,体验社会与生活环境,从角色的形态、内心世界,反观自我、认识自我和体验自我。一个角色的扮演,是学生充分了解角色的形象、心理后结合自己的理解的外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的表现自己,并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以及对角色的理解,并加以引导。小学低段年级的学生还十分好动,部分同学可能还做不到一节课40分钟十分轻松的坐在座位上好好听课。即使是坐住了,后半节课的注意力也不集中,这时,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能够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需要一板一眼将文本当作剧本,师生都可发挥一定的想象力,加入一些主观元素。比如:《皇帝的新装》中,小孩识破皇帝没有穿衣服却听到周围人的赞美声时,它一定由许多疑惑的申请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而皇帝这时的神情动作也有微妙的变化,这些都可以发挥一定的想象空间自如的表现出来。童话的结尾总是留给人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进行续编续演,这加深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丰富了想象力,增强了同伴之间的凝聚力。

(三)定格通过播放器的暂停功能,将生活面貌凝固。师生互动、参与表演、游戏等都是“动”的环节,身心同时参与可以加深理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若是整堂课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不仅会使课堂秩序混乱,而且会不知不觉中偏离课堂主题。这时,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静”的措施。当需要学生发挥无限遐想的时候,可以暂时停止一些讲解,让他们自己思考和想像,亦或是当故事达到比较深的层次,需要我们思索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幻灯片的放映固定在一张图片上,通过图片,进行解读。

(四)思路追踪思路追踪是一种在扮演或定格时向角色提问的手法。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进行启发性的提问,使扮演者之间的观点和想法能够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于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借此,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自己的思维的清晰度、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教育戏剧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各个方法都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教师应该根据文本慎重选择。教育戏剧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教育戏剧应用于童话故事中,对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在童话故事中加入戏剧色彩,其有趣的故事、生动的语言、高度的幻想会深得儿童的喜爱,真正做到“做中学”,使学生好学、乐学。

参考文献:

[1]易蕾。论童话在小学戏剧教育中的应用[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10-15.

[2]贾飞雪。具身认知下小学语文戏剧教育法的行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11-14.

[3]刘建梅。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18-20.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范文2

一、通过故事寓教于乐,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对小学生故事素养的培训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具有着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在进行故事思考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具有着年龄相对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这就导致小学生在进行“故事素养”凝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控制好课堂氛围,拿捏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小学生的“故事素养”。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新字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具体的结合汉字的发展历程,通过讲述故事来提升学生对于新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并结合“仓颉造字”的故事来告知小学生字体的发展由来。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示范性地进行相应的故事编纂,将每一个字体的形状和具体的小故事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编纂一些关于字体的小故事,比如“困”字的由来等)当小学生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应故事性问题的自主设计,并将小学生设计的题目收集,并给与相应的评分,鼓励小学生进行自主创作。

通过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引下,有利于小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尝试着进行对语文小故事的编纂,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提升作用。

二、通过故事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小学生“故事素养”的过程中,帮助小学生形成编纂语文小故事的学习习惯,是培养“故事素养”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日复一日的锻炼,小学生就会形成相应的“故事编纂思维”,在遇到相应的语文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迅速的转化为“故事思维”,将复杂的语文问题简化为“故事”,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小学生形成锻炼“故事素养”的学习习惯:第一,在进行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小学生形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刚教学到;骆宾王的名诗“鹅”,小学生就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漂浮在水面上的大鹅。小学语文教师为诗词设置相应的联想背景,小学生就可以联想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古诗词中遇到的情境,及时的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小故事;第二,在进行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小学生形成用心观察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诗词“静夜思”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讲述诗人李白的故事,让学生充分的联想到李白洒脱不羁的形象,又和课文中李白惆怅的形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于诗人思想的转变,当学生充分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蕴含在语文知识背后的故事背景;第三,在进行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小学生形成规范学习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列举古人因为背诵错误诗词而贻笑大方的故事,帮助小学生形成规范性语文学习的素养。

通过帮助小学生形成规范性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小学生“故事素养”在规范的范围内成长,不与传统的语文思维的严谨性发生冲突,最终成为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一大助力。

三、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进行学习的积极意义

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小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进而帮助小学生形成语文思维,将语文思维真正的转化成为实践应用的有力手段。培养小学生的“故事素养”就是将语文知识学以致用的初步形式。只有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的将语文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联想,将语文知识转化成为和现实知识紧密结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范文3

一、理清寓言文意,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课文,例如《井底之蛙》《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通常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来说明道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故事所讲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并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意思或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某个字词的意思,以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中,“亡”字所表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字词的意思,掌握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生活哲理,让学生领悟“后悔”和“接受”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就此故事展开讨论,假设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将会如何应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课文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演绎对话部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掌握故事的真正寓意。

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但是几乎每则寓言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且情节富有变化的故事,语言精辟、简洁易于朗诵,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寓言中的动植物都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进行描绘和刻画,使得整个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新奇,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寓言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教师在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激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领悟故事的寓意。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小朋友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列举身边的事例,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思考生活,学以致用。学完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假设某些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生活问题将会如何应对,加强师生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的知识,还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为了使寓言中的教学寓意更为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进行认真感受。同时将故事中的形象与实际中的具体形象真是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寓言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所要刻画的形象,深入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

三、延伸课外教材,扩大知识视野

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推荐课外寓言作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例如,可以推荐《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伊索寓言》或是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等,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两到3篇寓言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分享自己觉得有趣的寓言故事,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另外机智、滑稽、富有讽刺意义的寓言故事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小学生创作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开拓学生的思路很有帮助。由于寓言故事的寓意通常是深刻且多面的,语言简练,还有一些寓言只讲故事却不明说道理,故事结尾还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和感悟。所以,教师在寓言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特征续写故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改编、仿写寓言故事。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里作者没有说明小羊的最后命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点艺术空白,以“小羊得救”为题,自由发挥续写结局,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理解作者意图,掌握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形式上,寓言故事的语言精辟简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篇幅短小而结构严谨,是一种简短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和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善恶观,故事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寓言故事把讽刺对象的内在本质充分揭露出来,让学生在嘲笑故事里丑角滑稽可笑的同时,领悟到真正的生活哲理。例如《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担忧禾苗长不高的宋国人,为了让禾苗快快长高而将禾苗往上拔,结果导致禾苗都枯萎了,这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另外,寓言故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使用拟人、象征和夸张等文学表现方法,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曲折性。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夸张有趣的情节与丰富的哲理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寓言故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题材,对教导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区别寓言与童话,它们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童话的故事极富幻想色彩,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而寓言则多源于现实,故事内容多是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某种人的讽刺和箴戒,虽是虚构的故事,但却能诠释深刻的生活哲理,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五、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发散思维

以往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时,往往都是按照首先分析教学思路,然后再按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将寓言中所揭示的寓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相对片面,且具有较高的模式化成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的加入是符合学生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特点的。将语言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寓言教学时要进行创新型教学,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将《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时,由于电视剧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都会有所涉及,学生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8人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中的情节以及根据自己的现象设计一段情节进行表演,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76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