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8945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第一篇】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大量NO2气体外逸,教室刺激性气味很重,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虽进行得比较顺利,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发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试管中出现红棕色,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 课本中描述,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为何试管中出现红棕色?” 学生立即回答,NO气体被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氧化而生成NO2气体。教师追问,如何证实铜与稀硝酸反应开始生成的是无色的NO气体? 部分同学答道,反应前排出试管中的空气,然后重复刚才的实验,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如何排出试管中的空气呢,请大家设计实验装置。这时教师给学生于使当的启发(此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够),我们收集气体时可用什么方法? 学生马上回答,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教师继续引导,用什么气体好呢? 学生甲首先想到,用CO2气体。排水法中是气体把水排出,“那么水能把气体排出吗?” 这一次学生乙最先想到,能,贮气瓶中气体就是用水压出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按上述思路设计实验装置。经过几分钟,有几位同学画出几种实验装置,部分同学仍然无从下手。师生共同评价几套装置优劣后,教师推荐用注射器进行实验。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先把细铜丝放在针筒中,然后抽取2―3mL稀硝酸,针头用橡皮塞堵住(注意:不可用手)。观察到无色气体和蓝色溶液后,把注射器竖立针头朝上,拿掉针头上的橡皮塞,向外拉注射器,吸入少量空气。立即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三、案例结果

两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对比,第二种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第一种,不仅没有出现第一种教学中出现有毒气体逸出或者教学进度偏慢慌乱的局面,而且整个教学按教材顺序从上到下,有条不紊,在把各个知识点进行一一传授,同时把硝酸的性质与盐酸和硫酸进行比较。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四、案例评析

通过对两次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分析,我认为第一次教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1、对学生不够了解,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对班级学生来说只是充满好奇而已,久而久之,随着好奇感的消失就很难进入状态。2、学生分组以及小组竞赛规则介绍耽误一些时间。3、实验前未让学生彻底明确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实验不能同步进行,课堂节奏不好控制,延误了不少时间。4、时间分配不合理,对所有内容都进行探究,造成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不够。

对于第二种教学本人比较认同,我认为给教学方法既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又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落实。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发展能力。实验的安排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体现绿色化学理念。之所以这次教学能成功是由于:1、总结第一次的失败经验,课前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2、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使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地去构建自己的意义。3、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4、探究点设置明确,既突出重点也突破难点。

虽然第二种教学方法现对于第一种要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经过思考本人觉得硝酸这一节内容还可以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探讨:1.你通过对硝酸的观察能得到那些信息?2.你能找出硝酸与盐酸、硫酸的区别吗?3.硝酸为何保存在棕色瓶中?4.通过实验比较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异同,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5.硝酸与非金属反应有何规律?6.你是如何来认识硝酸的氧化性? 你能对硝酸还原产物作出判断吗?这些只是构思,还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才会发现其优缺点。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第二篇】

1 教师构建平台,学生主动建构

高中学生在入学前发展了许多非形式教学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味,非形式教学常常是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进入高中后,大量的学习是用符号写成的形式数学.研究表明,“学生常常不是按照教师的方式去做数学.”也就是说,学生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成人的策略和思维模式,他们要用自己现存知识去过滤和解释新信息,以致同化他们.

[案例1] “二项式定理”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大家一定知道著名的大数学家费马吧,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之一.费马对数学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他几乎涉足到数学的每一个领域当中.与费马同期的有一位也相当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就是帕斯卡,帕斯卡与费马非常友好.费马三番五次要引起帕斯卡对数论的注意,这样他们可以一起研究讨论,可是帕斯卡从来对这门数学并不在意.可是他们却同时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而且一起研究.下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引起这两位著名学者注意与兴趣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教师: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是(屏幕上出现有关内容与动画演示):丢掷一个铜板或者一粒骰子几次,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出现的机会是多大?能不能计算出来?这个问题在我们先前学过的概率知识中是可以解决的,而帕斯卡和费马研究最简单的情形:掷铜板的游戏.一个铜板只有二面:头和花.我们用英文字母T代表花,H代表头.

掷铜板一个一次出现的可能情形是:T、H.

掷铜板一个二次出现的可能情形是:TT、TH、HT、HH.

掷铜板一个三次出现的可能情形是:TTT、THT、HTT、TTH、THH、HTH、HHT、HHH.

在这类游戏中,我们并不关心头和花出现的次序而是它们的次数.因此我们把TH和HT看成是一样的,THT和HTT及TTH是当作相同,又如果我们把TT、TTT简写成T2、T3.那么我们看看掷铜板游戏的结果:

掷一次: T H

掷二次: T2 2TH H2

掷三次: T3 3T2H 3TH2 H3

掷四次: T4 4T3H 6T2H2 4TH3 H4

… …

同学们也来当一回小数学家,你如果得到上述结果, 你会有何推测与联想呢?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热烈的讨论起来.)

学生1:我有发现!我把那些数字提取出来便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堆.

0行1

1行1 1

2行1 2 1

3行1 3 3 1

4行1 4 6 4 1

5行1 5 10 10 5 1

6行1 6 15 20 15 6 1

…………

教师:非常好!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字结构.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可以设第0行的数字是1,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掷铜板,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大家同意吗?

学生们:同意!

教师:以上同学们推测的结果就是“杨辉三角”.让我们来看一下有关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及其成就.(在屏幕上显示有关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及其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当然以上的杨辉三角仅仅是大家推测的结果,正如牛顿的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同学们现在就把自己置于数学家的位置,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蕴涵丰富数学思想的杨辉三角,看看它会使你联想到与哪些我们已经接触过的数学结构有关呢?

教师提示:与什么样的代数结构有关?

(小组讨论若干时间后)

学生2: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杨辉三角与

(a+b)n展开后的系数有关.

n=0, 我们有(a+b)0=1

n=1, 我们有(a+b)1=a+b

n=2, 我们有(a+b)2=(a+b)(a+b)=a(a+b)+b(a+b)=a2+2ab+b2

n=3, 我们有(a+b)3=(a+b)1(a+b)2=a(a2+2ab+b2)+b(a2+2ab+b2)=a3+3a2b+3ab2+b3

… …

教师:Very good! 大家的探究已经有了成果.处于17世纪末的牛顿也发现了二项式的一般展开式的系数具有这样的规律.这个结果一般我们的数学教材上称为二项式定理,有些参考书目上也称为牛顿二项式定理,这是代数上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的定理.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揭开这个重要的代数定理的神秘面纱.

2 创建适当情境,自述概念实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而将日常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则是一项常规的数学活动,是数学应用的必要步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从数学学习的自身特点出发,在使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述思想之前,通过可观察的(实物、图形、图表等)、描述性的、可亲身体验的形式来传播新的思想,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己去试验、构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以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使他们在其中能扮演自主活动的角色,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能自己去寻找需要的证据,获得能够反映自身特点的对数学原理的解释.

[案例2] “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教学设计片段

2.1 看股市行情,渗透最值概念

下面是一段摘自股市分析的话:

从一月份股市行情看2007年大盘走势.通过对以前K线图的分析,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大盘很容易在年中形成大顶部,而在年前、年后则很容易形成大底部.

(1)给出大盘走势的一张草图.引导学生分析大盘走势草图中隐含的函数关系:横坐标的现实意义;纵坐标的现实意义;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2)在大盘走势的函数图像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它反映了曾学过的函数的重要性质:函数的单调性.

(3)让学生考虑用数学语言来解释“大盘很容易在年中形成大顶部,而在年前、年后则很容易形成大底部”这句话.从中隐含着函数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景,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这里我们用现今的股市行情作为问题的实际背景引出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渗透着数学模型.

2.2 分析辨别概念,由表象到本质

让学生通过上述问题情境,通过“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探讨,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罗列在黑板上.(学生给出的一系列概念中或许有些是不完善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1)对学生给出的一系列“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概念加以辨析,对一些不完善的理解加以完善,对一些错误的理解加以修正,从而得到“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在直观图像上的理解:函数在给定的定义域内的最大值对应于函数图像上的最高点的函数值,最小值对应于函数图像上的最低点的函数值.在函数取得最大值处,函数呈现先递增再递减的趋势;在函数取得最小值处,函数呈现先递减再递增的趋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教师给出严格的函数最大值的定义.

(3)让学生类比的给出函数最小值的定义.

(4)对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与辨析

教师提问:若在上述定义中去掉“任意”两字,这个定义是否正确?

让学生体会“任意”两字的重要性,进一步从图像(上面的股市大盘走势函数图)上理解函数最值的真正含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情境相关性”促使学生的认知在“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探讨与辨析中不断得到同化与顺应,矛盾对立不断得到统一,概念理解不断得到提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共同体”这个实践场当中与群体、环境产生互动与协调,从而使学生中的“边缘参与者”向“中心成员”转变;最后由教师给出函数最大值的严格的形式化定义,学生是应该能够理解与接受,再让学生类比的给出函数最小值的严格表述,这样就给学生寻找了一个合适的台阶进行过度.

3 渗透数学形式化,合理提升思维

高中数学偏重于非形式化,但一定的形式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是抽象化了的理论, 完全由数学特有的语言、符号、组织方式来体现,我们所操作的、所面对的也都是这些形式化了的对象.因此,掌握数学形式演变的常规的、必然的规则, 数学表示与结果形式的习惯模式、乃至具体到每一类问题的表示形式、结果形式等等, 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这里面绝不只是指那种纯粹的变化规则, 而是要结合逻辑的、直觉的思想方法, 以推进数学解题的进程.加强形式化思维的教学, 符合数学内在的规律, 是数学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培养学生进行较复杂的形式推演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符号、运算、名称、关系等来考察与对待各种实际问题中的数量方面的内容, 把对象系统中量的方面的表现通过恰当的数学形式,比如:坐标系、函数、集合、方程、不等式、曲线、图形等来表示,以提出规范化的、切合实际的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目标.

[案例3] “糖水问题”案例设计

糖水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东西,糖水浓度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个平凡的糖水能提供这么丰富的数学素材,我们能引导学生将这样一个普遍而又简单的实际问题一层一层的上升到数学形式化的表达式,归纳出数学形式化的不等式.对于学生来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必要的时刻对某些问题进行适当形式化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4 调整知识顺序,建立网络结点

数学的教育形态之一就是要把教科书上线性排列的知识“打乱”,同时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由内在联结将它们串起来,建立网络.这样,学生的火热的思考就在于凸现思维网络的“结点”,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寻找本质的、感性的信息,从而使教学达到对数学内在本质的认识.这里,让我们通过一些案例说明如何认识、组织和设计一些数学联结点,形成学生火热的“联结性”思考.

(1)高中数学中平面向量、解析几何、复数三者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其基本的连接点就是“既有方向,又有大小”.于是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就要恢复学生火热的思考.使“既有方向,又有大小”这一思想在不同的,或许是相互没有联系的情境中应用.

(2)三角函数的教学,从静态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到动态的周期变化、潮水涨落、弹簧波的振动以及在轴上均匀旋转的轮子边缘上荧光点的运动等现象,把代数式、三角形、单位圆、投影、波周期等离散的领域联系在一起,正是三角函数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们也是三角函数在不同侧面的反映.因此对于三角函数的教学必须通过再创造来恢复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返璞归真,让三角函数丰满起来,才能把教科书上定义―公式―图像―性质―应用这些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在某一领域孤立学习的主题能迁移到另一领域中.

(3)余弦定理是代数式与三角形的联结点.如下面问题,用余弦定理观察代数式就是关键,是学生火热思考的来源.

火热的思考往往只在一些关节点上发生,找到数学知识网的结点,就能纲举目张,以一当百.以前华罗庚先生说过,读书要把书读到越来越薄才好,其实也是说要在关节点上进行火热的思考,抓住关键,提纲挈领,一本书就成了不多的一点东西.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我们可以把化学课堂设计成四个教学环节:

一、问: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注意问题的难度,过难或过易的问题均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注意:(1)问题明确具体,涉及面不宜过大(2)结构化,逻辑关系清晰(3)循序渐进,具有合理的梯度(4)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5)利于信息反馈,便于动态调控(6)兼备科学性和系统性。

[案例1]浓硫酸与红热的炭块反应产物的检验

案例分析:若一开始就质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所有产物?”则难度太大,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继续深入,不如将这一大难题破解成若干学生容易解决的子问题,这样学生就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渐进性问题组设计:①该反应产物共有哪几种?②这些产物各用什么试剂和装置来检验?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変浑浊的一定是CO2吗?④如何除去CO2中的SO2?⑤如何检验SO2是否已除尽?⑥检验SO2及CO2用的试剂中均含水,所以反应产物水蒸气的检验应放在哪一步?⑦请思考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及理由。

问题的设置一般可以通过下列基本途径实现。

1.利用化学史料设置问题

[案例2] 氯气的性质

情境创设:舍勒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他在1774年研究软锰矿时,把浓盐酸与之混合共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黄绿色气体。他将这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水中,发现所得溶液呈黄绿色,略显酸性;把绿叶、红花放入其中,它们的颜色逐渐消褪;将蚱蜢放进装满该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不动了。

提出问题:这种黄绿色气体是什么物质?它的水溶液为何显示酸性?又为何能使叶子和花朵褪色?这说明它具有什么性质呢?蚱蜢之死又说明了什么?

2.依据化学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创设真实、具体、可感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思考自己获取真实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3]铝热反应

情境创设:先放段野外焊接钢轨的录象。

提出问题:录象中铁路工人焊接钢轨是在野外,不可能用电焊,那用什么焊接?

3.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知矛盾冲突设计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中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或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案例4]灭火原理

情境创设: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里。

提出问题:镁条着火时,能否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呢?应该用什么?能否用CCl4?

4.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置疑问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

[案例5]铝的特性

情境创设:将适量的NaOH溶液倒入一装满CO2的铝制易拉罐中,立即封口并摇动,易拉罐先变瘪,而后又鼓胀起来。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何先变瘪又变鼓?此现象揭示了什么问题?

5.利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引入问题

我国的历史文献很多涉及到化学反应及其现象的记载,可以用来创设悬念,引入问题。

[案例6]乙炔

情境创设: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器中放石几块,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

提出问题:书中所记之石为何物?为何遇水即产气?所产之气又为何物?为何能燃烧?

二、想:给予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由联想。

1.创设想象情境,引发类比联想

[案例7]原子结构

情境创设: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吸引,电子会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发生电性中和?

实例链接:举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动而不会坠落的例子,让学生类比联想,想象出原子的动态结构。

2.启发联想思维,完善知识结构

联想思维就是由一物想及他物的思维过程。联想能使思路开阔,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完善化。

[案例8]“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联想:H2S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三、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议,议中悟,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案例9]原电池

活动设计: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交流应用。

学生活动: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入硫酸中,观察现象;再将光亮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后,一同浸入硫酸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获得结论:①铜与该酸未反应;②电子由锌片转移到铜片;③该反应实质仍为锌与硫酸的置换反应;④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第四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自主学习 案例设计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一、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二、实验步骤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自主学习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对学习自我负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监控学习步骤(学习节奏、时间、地点等),以及评估已掌握的学习内容;(2)学习者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2.自主学习目的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3.自主学习实质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4.自主学习特征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4)反思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我会什么?我不会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策略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 is 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淑菲。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1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528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