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例实用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例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1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有各种不同的定义,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的定义被广泛使用之外,世界银行(World Bank)也有类似的定义:“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谨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学者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体制四个方面,也可称为“生态、生活、生产、体制”的“三生一体”的范式。综合各种定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基本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或内涵:
(1)生态可持续: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包括自然资源的復育与再生;考虑环境承载力、容受力的有限性;建立“生态足跡”的衡量观念。发展的同时,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都获得休养生息。具体作法是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2)经济可持续:依靠科技革新提高生产的质与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调“绿色GDP”、建立环境经济学的新思维。
(3)社会可持续: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而对待社会弱势族群的公平与正义、保存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是社会可持续的主要关怀。
二、可持续发展的层级与范畴
可持续发展固然是全球共同的议题,但在推动或执行上,可以分为全球可持续、国家可持续、地方可持续与社区可持续等不同的层级:
(一)全球可持续
全球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从国际的观点,整合各个国家、各区域,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共同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 declaration)又称《地球宪章》(earth charter),其“目标是通过在国家、社会重要部门和人民之间建立新水平的合作来建立一种新的和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签订尊重大家的利益和维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完整的国际协定而努力;因为全球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大自然的完整性和互相依存性。除了里约宣言之外,“二十一世纪议程”的第一部分“社会和经济方面”特别列举了以下多项的内容: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穷;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OP3)签订《京都议定书》,显示各国对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暖化议题的重视,且愿具体执行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所订的减量目标,2004年俄罗斯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而使此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
(二)生态环境面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关怀,详细区分还可分为生态保育与环境保护两部分:生态保育系指自然生态的维护、保存、復原,进一步还希望“复育”成功。环境保护则系针对物理性公害如:噪音、悬浮微粒;化学性(毒性化学物质)、生物性(水质优氧化)等公害的防治或减量,使环境受到的影响力增加,达到地球可持续。
(三)社会经济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中,环境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往往呈现相反的走向,甚至被形容为“经济与生态相悖”的现象。因为资本的内在逻辑是建立在:(1)无止境的累积与商品化;(2)生存竞争与利润极大化。因此,资本家对自然的剥削,对环境的破坏,是不会纳入其“生产成本”的计算之中,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污染与污染权的买卖只是个“经济问题”,而无关乎道德。当然,无可否认的,经济生产会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合理的、可容受的范围内,基本上还是符合可持续(可持续)的精神,反之,若超过其限度,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本文论述了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主要观点建立在经济发展,必然会消耗大量资源,也会产出许多物理性、化学性的污染物,加重环境的负荷,因此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悖的。然而,经济不能发展,一国处于贫穷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国民的营养、医药、卫生条件都无力改善,生存环境与生活幸福也受到限制;况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之后,有更多的经费可以汰旧换新、防治污染、整治河川、复育绿地等,整个生态环境都有正面积极的贡献,就此而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却是相辅相成的“共生”现象。近年来,我国在两性平等、族群平等各方面的法律保障,已有明显的进展,不过具体落实的程度仍有所不足,尤其心理上的平等、尊重,是弱势族群最需要的关怀,不论对妇女、儿童、身心障碍者的保障;或对不同族群的尊重、善待;对其文化保存,都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议题,此议题在虽有进步,但仍存在偏见与对立,有待克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2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人类是当今地球环境中高度进化的智慧生物,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思维、学习、交流、研究和总结提高的能力,他们从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改善各种工具和操作方式、方法,不断地总结、提高和完善,然而,由于自然运动和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自然获取的资源也越来越多,随之,排放物也与日俱增,从而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诸如,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耕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过渡砍伐、水资源的短缺,物种的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所有这些已引起当今人们极大的关注。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概述
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其类型多样,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1)自然灾害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人们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但是人为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灾害的发生,加大或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而产生的,特别是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环境保护的概念与任务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的任务是调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在促使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运用各种措施(包括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科学技术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生态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战略实施
可持续发展观念古来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则是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如下三点:
(1)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地球上所有公民享有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得到美好生活的权利;代际公平:世世代代的地球公民应享有公平的权利,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人类应根据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调整生活方式,不能盲目地、过度地生产、消费。
(3)共同性原则:不同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由全球公民共同努力;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过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使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2)资源战略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透过资源战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
(3)环境战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始终把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己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和杜会的持续发展。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之一。
4.结语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这恰恰为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指明了方向,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统一”的问题。 [科]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等。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刘常海,环境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刘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3
关键词:现阶段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关系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其中所面临的复杂环境问题,再次让我们陷入沉思,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寻找统一、协调点。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保护面临诸多的问题,这也再次说明,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所必须遇到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就相关的主旨内容作了如下具体论述。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伴随有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的问题。无论是“有限发展论”还是“停止发展论”,都体现出环境保护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来看,两者存在对立、矛盾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统一、协调的内在联系。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实现统一,共同为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协调,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发展所必须考虑,也是必须做到的。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下,自然环境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无论是城市化、新型城镇化,还是工业化的不断加快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相应工作任重道远。
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和其他问题也是硬问题,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制约了发展,但发展也让环境问题得已解决。这一辩证关系,也让我们思考面对的一个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到底是何种关系。我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点不在于矛盾与冲突对抗,而在于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下巨大的经济发展效益。这是因为,环境保护是推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
在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有效的环境保护体系,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继续走着“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在经济发展大潮面前,环境保护更多表现出“妥协让步”的一面,环保法治不健全,实施细则没跟上,“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环保执法境况,让我国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素质偏低加速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环保老路与我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不协调、不相适应。
2.环境资源超负荷,环境容量难以承受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毋容置疑,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也是人口大国。在庞大的人口总量下,我国环境资源正处于超负荷状态,加之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环境容量相对较少的情形下,现代人的巨大物质需求势必会加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突破已有环境资源的承受力,生产技术落后,进而造成环境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我国环境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而环境保护工作也势必更加艰巨,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3.环境保护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有待完善和提高。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我国政府正大力推进并全方位深入开展环境保工作,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但从实际而言,管理措施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管控工作缺乏全面而有效的开展,表现出流于形式的工作状态;二是环保技术落后,难以适应当前的环保工作需求。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并强化环境保护工作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急需迫切解决、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我看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并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加强环境管理,强化污染治理,推动结构调整进程,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环境保护有三要素:一是管理;二是技术;三是资金。狠抓环境管理,落实环境管理各项政策,有助于提高当前环境保护的有效性。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涉及诸多方面。对此,当前的环境保护重点是工业污染,应进行全程监控,在线监测,监督管理,确保工业污染治理的有效性。此外,为配合环境管理的需求,应完善当前的管理体系,抓住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俩只手,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益,来改变当前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现状。
2.强化环保宣传教育,构建全民环保统一战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性而复杂,我国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开展多样化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并规范公民的
环保行为,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到自觉、自律;执法懂法守法,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应履行环保的义务。只有这样,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背景下,才能从本质上强化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
3.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严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也十分严重。我国应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无论是环保的技术支撑,还是环境执法专业化队伍的建设,都应全面而有效的落实,强化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环境保护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现实窘境,形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协调推进的格局,改善当前恶劣的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4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关系;探索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在正常情况下会形成一个完美循环的生态结构,只要生态结构不被破坏,那么人们就可以和谐持续的发展,如果人们的部分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那么就可能影响生态结构的循环功能失效,对人类社会产生恶性发展,这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古时候,人与自然还是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对自然界的索取力度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生态环境可以不断的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各种工业生产的出现,原本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不知节制的开始对生态环境进行深刻的“改造”,从而促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人们对环境进行相应的保护,而环境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资源,一旦有一方破坏了这种平衡,就导致两者的关系破裂,长久下来,自然界必将不能再为人类提供需要的各种资源。因此,环境问题在目前已经上升到关乎国民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近年环境恶化之根源
近年来环境恶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就是人口压力和片面发展。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讲第二种是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现代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以至牺牲保护生态环境目标、忽视宏观调控和全球协调的倾向。
1、生态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污染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而是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改造自然过程中共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中国家问题更加突出,往往主要依赖粗放经济追求经济增长,长期以来,环境国策被置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只讲治理经济环境,不讲治理生态环境。在治理环境的对策上不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而是先主动污染后被动治理。在环境治理上,地方政府还是以政绩为先,环境保护摆在了次要位置,各级环境监管部门则是以邻为壑,很少协调对策。环境的保护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促进作用并不抵触。
2、人与自然矛盾突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必要的条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经济增长的两大前提就是环境与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环境是一个必要条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非常不利于生产。
资源短缺则会对经济增长,甚至是一些行业的兴衰,起到决定作用。粗放式的经营和生产生活方式要尽快转变。森林砍伐,过度放牧,陡坡种粮是贫困地区的陋习,由此引出了诸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等自然灾害。粗放式的经营和生产生活方式,对于生态的破坏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发展经济并不仅仅是我们一代人的事情,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环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合理控制城市人口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城市的人口数量并着力提高人口的素质,保证城市人口数量不超过城市规划的人口限度。一要继续普及义务教育,并鼓励人民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着力改善和提高人口的素质;二要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对人口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宣传和推广其中的意义。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把人口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是实现人口的可持续,人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对现在城市规划的要求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内在需要。
2、合理利用城市用地
必须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要坚持高效合理地处理土地配置的问题,解决土地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要充分体现出每一寸土地的价值。要保护耕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因为当前的经济效益或者业绩而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垦。要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不能开发的土地坚决不能动。要制定法律对土地进行强制性保护。
3、在规划中体现生态宜居
首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决人类住区问题。建设城市人类住区时,要努力做到实现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建设条件舒适和配套齐全同时不对土地造成过度开垦;其次,采用生态学的方法规划建设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对住宅区进行规划建设,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使水、能源和废物回收等都有一定的解决,体现出对环境的爱护。同时要减少交通堵塞,充分开发利用高效清洁的能源。最后,持续拉动住房建设,实现有效供给的机制。要继续加大城市住房的建设,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并且逐渐提升住房的环境和条件,保证住房的可持续性。
4、推进城市发展生态圈
构建城市生态圈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法。主要通过加速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走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工业生产道路,同时工业生产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补偿;构筑城市框架,进行合理的城市生态设计,使城市的环境和动植物相适宜。
5、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过去的日子里,国家并不是一点也没有对环境保护观念进行宣传,而是宣传的力度和方式存在着某些不合理,以至于没有达到预计的宣传效果,大多数民众还停留在无意识状态。因此,选择有效的途径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目前非常重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环保意识的增强决定着此战略是否能够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并不是指要完全放弃各种能源,而是要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节能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达到环保的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
结束语
总之,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局面得以实现,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广欣,杜宝玉。环境问题、环境伦理与环境保护探析[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8(04)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5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25302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