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红领巾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我叫红领巾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我叫红领巾1
我是一个想法很奇特的小姑娘,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就与别的小朋友想的不一样,他们都羡慕大哥哥大姐姐们胸前飘动的红领巾,而我觉得那只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三角形红布,它既不能给我带来任何荣耀,又不能给我添加任何光彩,所以我并不像其它小同学那样,去仰慕那条普通的“红布”。
一年级下半年,我正式成为了少先队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庄重的入队仪式上,由大哥哥大姐姐们把鲜艳的红领巾系在我们新入队的小同学脖子上,看到其它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眼光,我心中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过了一段时间,我渐渐的忽略了红领巾。一天,我放学回家,闲的无聊,便把红领巾揉成一团,投掷沙发,妈妈见了,批评了我几句,便讲起了红领巾的来历:“在过去,一群苦孩子,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成立了劳动童子团。他们在坚苦的环境中,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的标志,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你一定要珍惜呀!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红布啊!
在一次学校活动中,一位阿姨在荒乱中被挤掉了钱包,我弯下腰,拣起了那装满许多金钱和十多张卡的钱包,我不住地愣了,这时,我看到胸前飘动的红领巾,想起入队誓言,不能为红领巾抹黑,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于是,我快步走上前去,并交还了那钱包,阿姨用感激的目光注视着我,旁边的路人都为我投来赞许的目光,阿姨用感激的话语说:“谢谢……你……叫什么名字?”我支支捂捂半天,吐出了一句话,“我……我叫……红领巾”,我就飞快的跑了。如今,这事已经过了多年,恐怕阿姨已忘了我的模样,但我想她一定没有忘记我那条胸前飘动的红领巾。
从那件事起,我真正明白了红领巾的含义。我爱红领巾!
五一小学五年级:孙仔培
我叫红领巾2
夜,是如此的静,天上满是星星,我正静静地看着。突然,一个光环从天而降,我追过去看,只发现一个外星人。我跑过去与他打招呼:“嗨,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贝丽,你呢?”“我叫葛思文。”在回答时,我看了她几眼:钢铁做的,头上打着一个蝴蝶结。忽然,他指着我的红领巾问:“这是什么?”“红领巾呀!”,话音刚落,只听见‘嘟’地一声,一条红领巾出现在他的胸前。我一把扯下他的红领巾,告诉他:“不是少先队员不准带红领巾!”
这天晚上,他在我家过了夜。第2天早上,我叫她起床吃早饭,她说:“我不吃这些的。”正巧爸爸倒汽油,贝丽两眼好像要发出光来了,“呼”的冲过来,把汽油喝得一干二净。爸爸气得踢了她一脚,却忘记了她是钢铁做的,把脚弄肿了。中午,她要回家了,我便去送她,为了报答我,她对我说:“你一定会成明星!”果然,我再送贝丽的时候,被别人发现了,记者们围着我问问题,采访我,我高兴死了!
乌牛镇中心小学四年级:葛思文
我叫红领巾3
元末明初的那次苏北大移民,正如陈先生所说,“其影响范围在苏北、安徽、鲁南一带,地域广,时间跨度长,民间影响大”。究竟是什么外部力量迫使先民要大量移民呢?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赶散”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在陈先生的大作中,提到“赶散”这一历史概念时,有五六个之多,诸如洪武赶散、红巾赶散、红蝇赶散、红蜂赶散和红军赶散等。正如陈先生所说,“因此,所谓‘红蝇赶散’或‘红蜂赶散’之说,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只能是以讹传讹罢了”。既如此,陈先生在大作中又反复使用这些概念,结果叫读者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握才好。
笔者研究家谱几十年,陈先生文中的几种“赶散”之说,笔者都看到过。在明朝版江西鄱阳县和安徽歙县《洪氏家谱》中,笔者看到,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红巾军起义,先民为避战乱被迫大规模向沿海一带迁移,称红巾赶散;第二阶段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通过国家政权力量强制先民迁移,叫作洪武赶散。陈先生在大作中对第二阶段移民说得很多也很正确,笔者不再赘述。下面笔者要说的是第一阶段大迁移,即红巾赶散。
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领导的农民起义,因头裹红巾,称红巾军。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黄河流域。此外在江淮地区的有郭子兴、朱元璋,在长江流域的有徐寿辉等,他们都统称红巾军。他们攻城占地,开仓济贫,都提出“天遣魔军杀不平、杀尽不平方太平”的战斗口号。经过多年转战,最后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于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1368年攻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了元朝,在南京正式建立明朝。
从红巾军起义开始到明朝在南京建立,中间持续长达17年,活动范围波及湖北、江西、河南和江苏等好几个省。特别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一带的水上决战,厮杀惨烈,导致数十万难民纷纷往沿海一带迁移。这期间的难民迁移,通称“红巾赶散”。因“红巾”是红巾军的简称,所以有时把“红巾赶散”说成是“红军赶散”,也能讲,但不规范。除了避红巾战乱难民迁移外,随朱元璋军队从江西、安徽顺长江打向南京的,其中也有不少人后来又流散到苏北一带,娶妻生子作为移民的一部分定居下来。
笔者家乡在苏北平原,村名就叫洪园。洪园地区方圆有几十里,洪姓人口约有五千多。我们这里的堂号有两个,一个是“鄱阳堂”,另一个是“徽敦堂”。顾名思义,鄱阳堂的含义就是说我们的祖籍在江西鄱阳。我们这里的村民把下田干活叫“下湖”(其他姓氏也这么说),很明显这是保留了先民们的语言习惯。当初先民住在鄱阳湖一带,以捕捞鱼虾为生,每次到湖里捕捞干活就叫“下湖”。迁到苏北一带后,已无“湖”可下,但仍保留了祖先的习惯语言。江西鄱阳县有个洪家滩村,几千口村民全部姓洪,他们经常和我们这里的洪氏家族通信来往,在江西的老谱上都有明确的迁移记载。第二个堂号“徽敦堂”,意思是“徽州敦煌洪”。元末农民起义时,受战乱影响,包括安徽洪氏家族在内的很多姓氏的先民迁到苏北一带。我们这里的语言属江淮语系,和安徽口音极为接近。所以说在讲到元末明初大移民时,不能忽略“红巾赶散”那段历史。
我叫红领巾4
今天是建队日,我要成为少先队员了,我非常高兴。
今天早自修的时候,莫老师叫我们拿好凳子,排队到楼下操场上去集合。我们就一起拿着凳子到了楼下操场里,全校的小朋友都在那里了,我们也就放好凳子坐了下来。骆校长就开始报名字了,因为我们是一(1)班的,所以首先就叫到了我们。我们全班就排好队伍走到前台去了。大队委员长叫我往外面走,走到上面时,骆校长说:“老队员给新队员挂红领巾。”接着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就走到我们旁边,给我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这时候我的心特别激动,我想我从今以后就要更乖了。因为我现在已经是少先队员了。接着我们回到了位置上。
后来,等到一年级的小朋友都戴上了红领巾后,老师也上台去戴红领巾了,还拿了证书。
今天我特别高兴。因为今年的建队日,我戴上了红领巾。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
我叫红领巾5
我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起来,刷牙洗脸,吃了妈妈准备好的香喷喷的早餐,然后坐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地写作业了。妈妈回来了,看到我在写作业,说道:“今天是星期天,怎么不多睡会儿啊!”我说:“太阳公公叫我起床写作业,不能偷懒的!”妈妈听得笑了起来。
写完了作业,我整理书包,看到红领巾脏了。本来要喊妈妈洗红领巾的,可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洗菜做饭。我想:“妈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真辛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就自己洗红领巾吧!”于是,我盛了一桶水,在水里放了一点洗衣粉,然后把红领巾浸到了水里。
过了几分钟,我又把红领巾拿起来揉了揉搓了搓,又用刷子刷两下,再用清水洗干净。找了个夹子,把红领巾挂起来,让太阳公公烘干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