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虞大明《桥》教学实录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94385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虞大明《桥》教学实录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虞大明《桥》教学实录【第一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桥。

师:大声一点,再读一遍。

生:桥。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师:现代科技!——你呢?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是吗?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学生自由朗读)

评从生活中的桥,到文本中的“桥”,引发了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师生关系更契合了,教学节律也随着教学情境和谐地跳动了!

师:好了,(多媒体呈现)这些词语认识吗?谁来读一下?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听出来了吗?势不可当(示范,把重音落在“当”的读音上),我查了一下字典,这里的“当”和带提手旁的“抵挡”的“挡”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应该念“当”,请你再读一下。

生:势不可当。

师:完全正确。大家一起读。

生:(齐)势不可当。

师:发现没有,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你说。

生:都是表现洪水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都是描写洪水的,咆哮的洪水,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这洪水像什么?

生:像狮子。

生:像魔鬼。

生:像猛兽。

师:那猛兽发出来的巨大的声音就是——

生:(齐)咆哮。

师:那能不能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你来读。

生:咆哮。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谁能接着往下读。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多媒体)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语气读?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

生:(齐)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这是描写谁的?

生:老汉。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没有感觉到“冷冷地说”,再读。

生:冷冷地说。

师:有感觉了,你也来试试。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很冷了,大家一起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多媒体)这个词认识吗?不认识,不要紧。

生:祭奠。

师: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的是人死了,他的家人来扫墓。

师:来纪念他,是吗?(多媒体)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祭奠”的象形文字,古人来祭奠的时候要摆上贡品,其中有肉、有酒,大家看第一个字,“祭”字,多像一个人在伸开双臂,捧着三块肉,往一个桌子上放,像不像?右边这个就是一个大酒坛子,对不对?形象不形象?

生:(齐)形象。

师:所以叫象形字,继续往后看,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字发生变化。(多媒体)金文、小篆,还有今天的楷书。你觉得中国的汉字怎么样?

生: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

生:中国的汉字变化万千。

师:变化万千,这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生字表格的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同学的坐姿和执笔姿势非常标准。写字如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写完了就坐端正,有的同学已经写两遍了,写一遍就可以了。

评多么扎实的字词教学!语文素养的大厦,是由基本词汇构成的。无论哪个年级,都要热化词汇教学。党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一是把精力放在生字的“生”上,如突出“势不可当”中“当”的读音,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念错的;二是注意开发识字规律,如“咆哮”、“祭奠”的教学,透过文字追寻到它的“根”及“根”的延伸;三是扩大认知单元,以词语组块的形式出现,一组写环境的,一组写老汉的,这些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学生表现看,学生从对语词没有感觉,到有感觉,到还原词语的形象、情感、分量,课堂的学习生态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师:那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一个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她的丈夫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老汉。

师:老汉的身份是?

生:党支部书记。

师:我们称他为老支书,可以吗?她还祭奠谁?

生:(齐)她的儿子。

师:也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小伙子。

师:那课文当中除了写到了老支书、小伙子,还写到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板书)同学们,一场洪水来临之后,在这唯一可以通过的桥面前,乡亲们、老支书、小伙子各是怎样的表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在一个乡村,突然爆发了洪水,老支书让乡亲们赶快逃脱,他非要他的儿子那个小伙子跟在后面。

师:最后?

生:最后老支书和小伙子都牺牲了。

师:她说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是不是更完整,接着说,能不能加上?什么时间?

生:是在黎明的时候。

师:发生在一个?那是一个?

生:村庄里。

师:小村庄。坐下,同学们,概括能力的提高就来源于不断地练习。记住了吗?

评这一板块由“祭奠”一词引发教学波澜,先由这个词牵引出人物,之后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恣肆的洪水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落点又回到“桥”上。“桥”作为线索,点染环境,聚焦人物,推动情节。党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谓“教学眼睛”。这篇课文是小说,小说最动人、最有力量的是情节。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文本还有些“隔”,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应让学生先说说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的表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些人的命运都与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课文中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最后一个男生。

生:窄窄的桥。

生:这是用血肉筑成的桥。

师:能不能联系上文看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是一座挽救人们生命的桥。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是一个救命的桥?

生:还可以从本文的第四自然段看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条通往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路。

师:这是一个救命的桥,但是同学们,一百多号人哪,惊慌失措的人们如果一起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后果,怎样?

生:木桥肯定就塌陷了。

生:木桥顷刻间就会断裂。

生:木桥肯定容不下那么多人。

师: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

生:通往死亡之路的桥。

生:断桥。

师: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评紧扣“桥”还原语境,为老汉的出场“蓄势”。

生:(齐)老支书。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到最后。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或者句子。认真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圈圈划划专心批注的样子是最美的,也要注意速度。你划的哪里?

生:请大家看十五小节:“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完全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子像豹子一样,可以看出,他爱他的儿子,更爱他的乡亲们。

生:我从二十小节,“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看出,其实他也很爱他自己的儿子,他宁愿自己被洪水吞没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被吞没。

师:两个同学找到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揪”,一个是“推”,这一“揪”一“推”之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一“揪”一“推”我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他对儿子的爱。

生: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应该保护全村庄人的安全,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党员,也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把他儿子揪出来。

师:那一“推”呢?

生:一“推”表现了他对他儿子的爱,因为他希望让他的儿子后一代活下来。

师:他也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请坐。同学们找到了动作,有没有划到语言的?

生:大家请看第十小节,老汉的最后一句话是,“党员排在后边。”

师:你把这三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位人们都拥戴的老汉,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党员放在最后,因为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他不愧是一个让人民拥戴的老汉。

师:先告诉大家桥窄,是要告诉大家过桥排成一队的——

生:(齐)原因。

师:又告诉大家要排成一队不要挤,这是告诉大家——

生:(齐)怎么过桥!

师:最后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生:(齐)党员排在后边!

师:在危难面前,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前面,对不对?同学们再看这句话,仔细地看,看看它和其它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你说。

生:我发现这一句话里有三个感叹号。

生:三个感叹号说明老汉非常爱群众,要不然语气怎么会这么强烈呢?

师:那你读一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多么关心群众啊,还能体会出老汉什么心情?

生:我能感觉到他十分着急,而且十分爱群众。

师:那请你着急地读出来。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洪水就来了!谁能再急一点?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再看看这三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的每一句话文字特别地少。

师:很短,是吗?说一下,为什么如此短?

生:因为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地脱离洪水,更快地脱离洪水,所以没有说很多句话,只是说很简短的话,让乡亲们都很快地能脱离洪水。

师:你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读懂了别人没有读懂的,掌声送给她。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容得去多说一句废话吗?斩钉截铁,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镇定自若,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不容商量,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评这一板块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是文本碎读,也不是文本深读。党老师从文本词句出发,删繁就简,紧紧抓住老汉的外表,通过外表指向人物的心灵。这里重点抓住三个细节,一“揪”一“推”以及老汉的'一句话,这是进入文本的情感密码。对老汉的话的品味,没有停在表层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发现句子用感叹号、话语简洁、使用排比等特点,“言”和“意”真正统一在一起。正是因为体味到位,学生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商量的语气……这是基于语言的个性感悟。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党老师的教学生动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情,对不对?这是一种很好地写作文的方法,大家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上,记住了吗?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了木桥,可是,那座桥却“轰”的一声塌了。洪水淹没了那座窄窄的桥,(多媒体音乐)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也把老支书吞没了。同学们,端起课本来,看到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你来接着读。

生: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跪在泥泞的地上,她早已苦干了眼泪,她失去了世界上她最亲的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那位老汉,那位老支书,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他的姓,他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只是他清瘦的脸庞,还有他在这场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那就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多媒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呐,乡亲们的靠山啊。再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又是一位果断的老支书。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沙哑的喊话”,再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一座窄窄的木桥消失了,可是一个老人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架起了一座永远的生命的——起立。

生:(齐、起立)桥!

师:下课!

生:谢谢客人老师,客人老师再见。

评课的结尾又从“祭奠”引发情感,一咏三叹。描写老村支书的语句渐次出现,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意象叠加”,文本语言的力量、老汉的人格力量、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力量,融汇成一曲生命之歌。课,上到这儿,“桥”的内涵升华了,人物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了!

虞大明《桥》教学实录【第二篇】

一、直入正题

1、师:夏天,洪水……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看一看大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来。

2、师:谁能读一读屏幕上的第一组词语?

3、师:谁能读一读屏幕上的第二组词语?

4、师:虞老师非常喜欢听他们2个读词语,因为他们都读得铿锵有力、质地有声。

你们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能)齐读。

5、师:感受到了吗?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洪水?(势不可挡、凶猛、令人恐惧……)

6、师:这究竟是一场怎么样的洪水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第2、3、14、18自然段,生活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向山野里狂奔而来……)

(1)师:同学们都找得相当准,但像他们这样读,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不能)

(2)师:虞老师已把这些句子放到大屏幕上,请找到你想读的句子,反复的读。读出洪水的可怕。

(3)(个别读)师:可怕吗?你从哪里感觉到洪水的可怕?(受惊的野马)你见过受惊的野马吗?据虞老师所知,要驯服一匹受惊的野马需要10几个壮汉,这里是一群野马,能不能挡?(不能)

(4)(个别读这个句子)

师:谁能给他个小小的建议?(读得快一点)读得快一点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再请2-3人个别读)师也示范读。(齐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在读的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词——“跳舞”。平时的舞蹈是优美的,

而这时,这是洪水的舞蹈,死亡的舞蹈!(齐读,突出了跳舞。)

同样指导第3、4句。

7、教师引导语也是过度语,也是对孩子朗读的总结语

师:刚才你们读得……洪水……你们想看一看这可怕的洪水吗?(想)

放录象片段

师:可怕吗?(可怕)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你能用什么词语来说一说?(一片狼籍、妻离子散……)

师:这么可怕的河水,任何生物都不能存活了,可这场洪水的结局是……

(村民们得救了,只有老汉和他的儿子被吞没了。)

8、生读句子,师:你被哪个句子感动了?还有哪个句子打动了你?

师:你读出了老汉的镇定,也就是老汉的镇定打动了你。同学们,此时老汉默默无言,但他的`心里却无比的焦急。请你们联系上下文看一看,老汉在焦急什么?担心什么?如果你就是那位老汉,你担心什么?

生个别说,教师把孩子的话理顺、升华。

师:同学们,老汉的担心有道理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老汉和村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9、师: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这是一座怎么样的桥?(破旧不堪、岌岌可危、窄窄的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感动。

师:此时老汉默默无言,但他却焦急着,他牵挂的是全村人的生命。(齐读)

10、师:还有什么地方打动了你?(请个别学生个别读)

这句话打动你的是什么?(他很舍己为人,让小伙子先走。)

师:当老汉把小伙子揪出来的时候,小伙子怎么样?(瞪了老汉一眼)

但当面对危急的时候,小伙子却推了老汉一把。这是小伙子矛盾的地方。

老汉也有矛盾的地方。(学生说)

师:最后小伙子为什么要把老汉推上桥呢?(因为被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

那为什么开始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呢?(因为他很不情愿地排到前面去)

二、理顺课文,朗读结尾。

师:是的,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结尾,请同学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

教师配乐范读。

师请学生合着音乐个别读

三、小练笔

1、师:当老汉和他的儿子互相推对方时,他们的内心将有着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写一写。

2、师:同学们,你们就是老汉,你们就是小伙子,请你们来倾诉。

3、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认为小伙子排到队伍的前面,是因为他不想死,可读了结局,你

们有什么新的理解吗?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父亲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儿子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四、重新出示课题,作课文煽情结尾

虞大明《桥》教学实录【第三篇】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一、导入课题

(一)课前谈话出示图片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组图片,这是什么?

生:桥,(师板书桥)出示课题: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课文?

生:雄伟的赵州桥,这是一座坚固的桥。还学过兰兰过桥,这是一座什么桥?还有吗?跨越海陕的生命桥,那是一座爱心桥。

师:看到课题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思考呢?

生: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师:还有吗?

生:这里的桥是什么意思?

师:还有吗?

生:我想知道这桥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生:为什么用桥做题目?

师:思考的非常有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本篇课文中应该知道的,接下来,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小组交流,并在书上做好标注。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请坐好,谁愿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这句话中我知道用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很凶猛!不可阻挡。

师:这也是事情的起因:山洪爆发(幻灯片出示:起因:山洪爆发)师:继续说

生:“像泼,像倒……”从这句)阿拉文库●(话中我知道雨很大,这样写还可以表达暴雨来得很突然,越来越迅猛,也为下文山洪爆发作了铺垫。

师:你不仅读懂了意思,还读懂了表达的特点。真了不起。继续说

生:“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我知道老汉与他的儿子都牺牲了。

师:这就是故事的结果。出示课件:结果:老汉与他的儿子都牺牲了

师: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写事的文章,不仅要注意事情起因,也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事情的经过。那谁能简单地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吗?围绕起因经过结果来说 出示幻灯:起因()经过()结果()

生:发洪水的时候,老汉为了让人们先逃生,把自己的儿子拉到一旁,一起牺牲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的人物的段落。好吗?

课件出示;

师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读: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读: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这段里面有一个AABB式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

生:跌跌撞撞

师:是什么样子的?

生: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六神无主的样子。

师:没错,你的理解非常的准确。我们刚才读的部分还有两个句子也写到了人们跌跌撞撞的样子,  生:“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从“你拥我挤、惊慌”这两个词知道人们当时走得很不稳当。

师:说得可真完整啊!还有一句,谁再来补充?

生:“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从“疯了似的”可以看出人们跌跌撞撞。

师:没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快速默读,找一找。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的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因为山洪来了,非常迅猛,所以他们慌张。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洪水的迅猛?生: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势不可当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这句话我知道雨势凶猛,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师:雨势的凶猛。那请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段文字。

出示幻灯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一瓢瓢的水从天上泼下来,像一盆盆的水从天上倒下来。

师:谁愿意读一读,

师:用下面的这句话来代替上面的这句话行不行?

生:不行。那老师平时要求同学们写作文时要写得具体、形象、完整,为什么作者却只用4个字就构成两句话,这么短,这么少,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为什么?

生:这样写可以表达暴雨来得突然。

生:雨越来越迅猛。

师:所以我们要读出它的突然,读出它的迅猛。让我们试着再读一遍。继续说,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洪水很高、很深了。所以人们——

师:“跳舞”本来是个美妙的词,对吧?可是,它跳的是优美的舞吗?它的跳舞让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害怕、恐惧)

师总结:舞蹈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美好,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像这样令人恐怖的句子还有,谁找到了?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是什么意思?(凶恶的笑、笑里藏刀)从狞笑中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

师:是的,死亡已经逼近,那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生:有出路。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那此刻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生命桥。

师:还有呢?

生:救命的桥。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那此时的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它变成了(生补充)

生:夺命桥、通向死亡的桥。

师: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板书:老汉

师:老汉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又是如何扭转当时危险形势的。请同学们围绕导学案要求默读课文的7—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1、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适当写下你感动的原因,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

2、一边读,一边想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再试着解答一下。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们在自学时,在课文旁边写了一段话,有的写了一个词,你们的这种做法就叫做给文章加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读书方法很好,谁愿意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从清瘦的脸上我知道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健壮、魁梧,他随时都有可能洪水冲走。

师:从哪个词知道的?生:清瘦的脸上。师:还知道什么?

生:这里说他像一座山!我觉得盯这个词(课件显示变色)最能让人感觉到他像一座山。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师:他盯着人们,那这是怎样的一种目光啊?

生:(犀利、严肃、沉着、冷静、镇定的目光)

师: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紧紧是镇定地像一座山就让乱哄哄的人群停住了脚步吗?

生:因为老汉纹丝不动,师:你站在那里,人们会停住脚步吗?

生: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师:村干部很多呀!

生: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因为他在人们心中威信很高,所以他就像一座山,

师: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所以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就是村民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师:老汉这种镇定自若的态度正好与前面谁的表现成了鲜明的对比?生:群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采用这种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老汉的威严,冷静。

师:通过学习你还知道什么?

生:危险的形势扭转了,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先人后己的品质。

交流感动之一: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师: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生读10-12自然段。

师:找的真准,(课件出示;)三句话,让乱哄哄变成依次。

教师小结:是啊,老汉就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走在前面的是群众——接着是党员——最后是老汉。(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思考: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看图

师:老汉有机会先过桥,而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板书:先人后已

师:是啊,老汉的这种行为的确让我们感动。这也是本篇课文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出示课件: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村支书的舍已为人

交流感动之二:老汉的第二次壮举

师:就在老汉组织群众有序撤离的过程中,还有一幅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79页的图片。出示句子: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同桌讨论,通过这幅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

师;为什么揪出来?

生:因为小伙子是共产党员,按纪律应当排在后面

生;老师我还知道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从哪看出来的?文章到最后才点明这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种写法就是——生补充:前后照应。

师: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难道是当时的局势缓解了吗?

生:没有。更加严竣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中“窜”这个字写出水上涨的迅速。(窜字变色)

生:放肆在舔着人们的腰。

生:因为从这两个字知道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地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在形势如此严竣之下,老汉揪这个动作很可能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那这一揪,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突然,冲等)

师:老汉的这种做法又是什么行为?不循私情,舍已为人。板书:舍己为人

小结:他不允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生补充:自己的儿子。老汉的这种不循私情,舍已为人的品质再一次让我们感动:出示老汉的第二次壮举。

交流感动之三:老汉的第三次壮举

师: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却是村民们的安危,还把自己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呀,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爱。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读句子)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哪个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对儿子的爱。

生:用力地推,让我感受老汉对儿子的爱

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生:桥马上就要塌了,最后一条通往生命的路马上就要没有了。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木桥马上就要塌了。

师:所以老汉想把最后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此时老汉对待儿子这一“推”的。动作和前面的哪个动作相反?(揪)既然现在要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为什么刚才要把他揪出来?这不矛盾吗?

生:不矛盾,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

生:这用力一推,也可以看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这一推是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一个动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伟大父亲的崇高敬意

小结:当老汉和小伙子准备撤离时——

出示课件:

生读: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是的,老汉眼看着儿子被洪水这一恶魔吞噬,是何等痛心,他也忘了自己离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遥,眼里,心里只有儿子,他想喊什么呢?

生:儿子,父亲对不起你,生:儿子,不要恨父亲

师小结:多好的父亲呀,下面我们把文中的老汉换作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你们读着这两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相信你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出示文字: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小结:老汉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广袤的天地之间,故事写到这并没有结束,我们一起来看看结尾。播放音乐: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读)

五、领悟“桥”的内涵。

此时同学们的心中充满感动,有些同学的眼睛湿润了,那现在请同学们沉下心来,用心思考,课文主要写老汉,课题却是桥,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所以用桥作题目。

生:是一座生命桥、伟大的桥、不朽的桥、永不摧毁的桥、用血肉筑起的桥。

师: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驱为群众搭建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之桥,面对这样的老汉你想说些什么?

生:老汉您是一个大公无私、先人后已、不徇私情、舍已为人的人。

生:老支书,您是村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老支书,您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驱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生:老支书,您的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灾难面前,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生命之桥;这就是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心灵之桥!同学们,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女教师张丽莉就是其中一位。谁来说说。

生:她是最美丽的女教师。

生:为了救学生,自己差点牺牲。

生:现在是高位截瘫。

师:是呀,一场无情的车祸让张丽莉老师成为“折断翅膀的天使”。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同学们回到家里继续搜集感人的事迹。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六、总结全文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美丽的画面吧,这是一位平民英雄,危难关头一瞬间的生死诀择,诠释了大爱如山,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来读这个课题:桥。让我们永远记住课文中和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赋予生命的——(生说:桥)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虞大明《桥》教学实录【第四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有些字大家未必读准了。

(师出示句子)

①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将要退休的老汉。

②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③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④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⑤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⑥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区别多音字用法。例如“奔”念第四声时,表示有目的、有目标地跑。)

情况非常危急

师:下面,大家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是讲什么的?

(师出示短句)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⑤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

⑦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⑧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朗读句子,一人一句(师指导句子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应该与当时所处的情境相符合)。

师:请你在文中划出这些句子,看看这些句子都分布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生在文中划出句子)

师:通过划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师: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这些句子都描写了洪水来临时的场面。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句子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是环境描写(师板书),那么,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这次的洪水非常大,把整个村庄都淹没了,一个村庄竟然成了一个水世界。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的那种恐怖的感觉。“狞笑”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师:类似于这样的拟人的写法还有的,你发现了吗?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放肆”这个词写出了洪水丝毫不会顾及人们的感觉,疯狂地往上涨,也体现了洪水的恐怖。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还不够放肆,再读。(生再读,全班一起读,读出洪水的放肆)

师:总而言之,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觉到此时此刻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的村民是多么的惊慌恐惧。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村民慌张、恐惧的句子。

村民当然非常恐慌

师:你读到哪些句子觉得村民非常恐慌?

(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①100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④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

师: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中你特别能感受到村民的惊慌恐惧,把它圈出来。(生圈出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竟……,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师:那么,这篇文章,重点是写环境危险吗?

生:不是。

师:是写村民慌张吗?

生:不是。

师:那重点到底是写什么呢?

生:是写老汉。

师:写老汉的什么呢?先不急着回答,今天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我们再来讨论。

让惊慌失措的村民排队上桥,老汉是怎么做到的

师补充朗读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了遇难的现场,学生仿佛都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被船长的精神所感染。

师:故事听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生: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的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里面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这两个故事中,结局也很相似,在船长和老汉的组织下,人们都顺利脱险了,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的话警示了大家:谁敢抢在队伍的最前头,一枪打死他。

师:很好,船长的威胁震慑住了大家。那么,在《桥》这个故事中,老汉有没有以死亡威胁大家?

生:没有。

师:那他是怎么做到组织大家有序逃生的呢?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默读思考,深入讨论,归纳原因)

生:文中写到“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是大家都拥戴的,说明平时他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大家信任他,会听从他的`安排。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山,这个比喻让我感觉到老汉当时很镇定很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老汉很早就站在木桥前,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在眼里。

生: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也是一种威胁。(一生嘀咕,退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

师补充:很好,对于党员来说,退党是一种耻辱,只有违反了党的规定,犯了重大的过错,才会面临退党的威胁。因此,老汉的这句话无形中威胁着一批党员。

生:老汉让儿子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

师:在没有枪的威胁下,老汉却能组织好村民逃避洪水,那是因为什么?

生:老汉平日受人拥戴

生:以身作则,置生死于度外。

生:大公无私

师: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老汉能够顺利地组织好村民逃生。下面,我们要从形式上进行研究,课文是怎样写的?

单词成句,单句成段,很特别

(班里1—27号同学起立,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注意情绪,学生朗读后,老师及时给予指导、评价。)

师:刚才27个同学读,读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点,课文的句子特别短,有27段。平时蒋老师说,我们写作文一般是3—4段,但这篇文章有27段,那么,这样的分段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蒋老师把这篇文章合并成几段,一字不改,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读,自己体会)

生:合在一起后,好像没那么紧张了。慢慢读下去,没什么感觉。

生:段落多了,读起来有一种紧迫感。

师:很好,这样的短句,这样的单句成段,营造出了当时面对危险时的紧张氛围。因此,我们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决定如何分段。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师: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不改变。)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他的儿子)。

小伙(他儿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儿子)推上了木桥。

师: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喜欢修改后的版本,因为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明白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任务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突出了老汉把儿子当做一名普通的小伙子。

生: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1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题材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师板书:小小说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耐人寻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69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