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赏析3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水龙吟》赏析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赏析:1
读辛弃疾的词,总有种豪迈又大气的感觉。不愧是能提着刀杀入几万人敌军大营的英雄人物啊!
整篇词脉络的铺陈非常清晰爽利。从远处的山水风景切入,再由外部事物(“孤鸿”)联想到自己,继而舒展情绪,再表达平生抱负,随后回到现实,感慨时光流逝、英雄老去。畅意淋漓,一气呵成。
第一段开头先写景。举目远眺,一片远阔天地。“遥岑”指远山,是说远远望去,山峦叠嶂就像女孩子头上的簪子和发髻,形态各异。然而这样的风景并没有为他带来欣喜,反而“献愁供恨”,不断地使他产生“愁”和“恨”。
为何愁,为何恨呢?因为他看见落日下一只落单的大雁,顷刻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辛弃疾祖籍山东,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在金兵统治下。他一路南下,投奔南宋朝廷。所以说自己是“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落日”让人感伤,让人联想到结束和没落。那一刻,不知他目送着太阳落山,是否也想到了正在下沉的南宋王朝。“江南游子”,亦想回家,想要一路杀回去,收回中原土地,解放家乡。然而一切都太难了。故而“愁”,故而“恨”。
“千里清秋”是这样的壮阔而肃杀,而登亭远眺的游子是这样的孤独而无助。
但如果仅仅是孤独,那也就泯然众人了。我个人觉得第一段最出彩的就是后面几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来自百度百科)吴钩在宋代很流行,可能也是由于其更多的精神象征意义。
辛弃疾一方面用“吴钩”这个词来自喻刚毅顽强的品质、以及得不到重用的境遇,另一方面,“吴钩”也确实指他腰间佩着的'刀剑。“把吴钩看了”和另一句更有名的“醉里挑灯看剑”意义类同,都是他对曾经的沙场生涯的怀念,以及对征战杀敌的迫切渴望。
他在孤独、心酸和悲苦中把自己蒙了尘的剑看了又看,内心悲愤痛绝。像那位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的前人一样,拍遍栏杆,也没有人理解他此时此刻的情意。
辛弃疾的性格是强硬而刚烈的,他这几个句子内在还是有着刚强的骨架,却比柔情更令人心酸难受。
反复读几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记得“了”一定要念[liǎo]),意味绵密,节奏紧凑却自带一股特别的悠扬潇洒,真是荡气回肠。
紧接着第二段,他用了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个,讲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羹而辞官回乡的事。以季鹰与自己对比,季鹰回乡了,而自己始终不得归。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个典故,说的是刘备(刘郎)看不起许汜,认为其自私自利,在国家危难时依然只管自己置地买房。现如今他觉得自己和许汜没什么差别,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却无所作为,只能在江南闲居,因而愧对先贤英烈。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的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桓温的故事。桓温一次征战路经某地,见先前种下的柳树已长得很大了,感慨时光飞逝,“泫然流泪”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抚今追昔,有不尽的共鸣与感悟。料想从来英雄迟暮,无人问津,可能到头来唯有红颜知己伴随左右,聊加安慰。但他又能去哪里,找谁来用“红巾翠袖”为自己擦眼泪?
这句话,是否在说自己的眼泪永远流不完,擦不干呢。
都说辛弃疾是用刀剑在写词。果不其然。整篇词里,没有一个字符合我以前对文字“美”的要求。但每一个字又都那样蕴藉贴切,忠心耿耿地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而服务。
真正的豪放派,应有这样的炽热血泪和刚劲风骨。
而他,本是一名武人。如今却以诗词后世扬名。他若知晓,不知将作何感想。
《水龙吟》的宋词原文及鉴赏2
原文: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湿金盘露。
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摇似舞。
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
褪红衣、被谁轻误。
闲情淡雅,冶容清润,凭娇待语。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
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风西去。
译文
你像仙人掌上的芙蓉,像处在铜铸的承露盘当中,花上胧滴涓涓,犹如晶莹的玉露。淡雅的妆束与此胧互相映照,朦胧的月光为你披上了薄薄的衣服。微风吹来,飘飘欲舞。为一睹你的芳容,我徘徊又凝望,曾来此地好几度,陶醉在满此烟月笼罩处。看,不远沙洲上,停满了鸥鹭。记得我曾在一月夜,驾着小舟悄悄渡河,远处传来你的缕缕清香,白纱似的月光照着清澈的胧波。可我全然不见你的开花之处?
大概是浣纱女嫉妒你太过美丽,让你把红装卸下,换成了素裹,以此来减少你的魅力好让人对你有所轻误。你神韵淡雅,身姿摇曳清润。我们隔胧相逢成知己,我那一片真情呵,你似乎也有所领悟,看,你倾斜翠绿的叶盖,向我传出了你心中的无限情愫,怕只怕呵,我犹如郑交甫,接受了神女的玉珮,转眼曲一切都消失——江妃人杳,玉珮踪无;也怕呵,怕你洁白的花辨儿,被西风吹去,徒剩下十里绿荷叶,在飒飒秋风里舞,终于,连这荷叶也一一凋零、飘落。
注释
胧龙吟:词牌名,因李白诗有“笛奏龙吟胧”句,故名。又名“小楼连苑”“龙吟曲”等。一百零二字,上下片皆仄韵。
仙人掌:陕西华山之中峰曰莲花峰,其东峰日仙人掌。
芙蓉:即荷花。
几度消凝:犹言几番开谢。
妒:嫉忌别人之好。
褪:减退。
倾盖:古人相遇于道,倾盖而语。
心素:犹言心情。
湘皋:此借用以说荷花解瓣谢落。
绿云十里:绿,言荷叶颜色。云,形容叶多。十里,形容广阔。
卷西风去:言荷叶一到秋时被西风扫尽。
赏析:
这是一首以白莲为题的词。此词布局巧妙,章法奇特,匠心独运,可堪与蒋捷同题材的词相比翼了。“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是对白莲作总体的概括描写。
把莲花比作仙人掌上的芙蓉,它还滴着金盘的玉露,借用的是汉武帝承露盘事。落笔把莲花的整体精神摄起的,跟着具体勾画:“轻装”、“纤裳”,为形质;“照水”、“玉立”,为姿态。配似“飘飘似舞”,使莲花的形象突现眼前。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随即换了角度,自身落笔。“销凝”意为徘徊凝望。几度排徊在满湖烟月和一汀鸥鹭之中,为的是要领略这诗的环境中那白莲的雅韵。“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悄然静夜之中,驾一叶扁舟,在湖上飘摇。淡白的湖光,远送的香气,皆进目鼻之中,那莲花却混在波明月白之中了不可见。
这几句莲花被置身于若有若无之间。湖光、烟月、小舟、鸥鹭物光人色皆有。如果能够用丹青画出,当是一幅绝品。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大抵是浣纱人妒忌美丽,换红衣裳,穿一件素白的罗衫,以便消减您那动人的魅力。这里写白莲仍是一片迷离之色,轻轻把题目的“白”字反挑出来。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白莲的姿态陡然呈现。“闲情淡雅”一串特写镜头,“淡雅”是写神魂,“清润”是说姿态;“凭娇待语”是拟人化手法,写出它“若讽若惜,如怨如慕”之情态。“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隔浦”化用白居易的《隔浦莲曲》句:“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倾盖”借用“倾盖而语”的成语。“心素”即心事。这里又补足了一笔,将上面意思说透。结拍“怕湘皋珮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从眼前荡开,想到未来。“湘皋珮解”是个典故。郑交甫遇见江水女神得赠玉珮。这里的“珮解”是比喻莲花落瓣。“怕湘皋珮解。”讲不久西风吹来,花瓣飘落,如江妃解珮。只剩“绿云十里”在西风中飞卷罢了。
整首词,有总写,有分写,有远写,有近写,有正写,有侧写,章法颇可玩味。其中的“小舟夜悄”一段,迷离惝怳;“浣纱人妒”三句,想象幽奇;“凭娇待语”、“似传心素”,则人花合咏,也都显出作者的匠心。
长调咏物,要有整体的布局。或总或分,或实或虚,或探或补,手法颇多,规划得好,才能下笔。这首词,总分结合,远近相宜,章法颇为严谨。
《水龙吟》的宋词原文及鉴赏3
《水龙吟》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本词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想离家出走、万里寻郎的思妇。杨花虽然像花,但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丽的姿质,没有人怜香惜玉,任凭它被东风吹落。它离开枝头,好似孩子离开了家,它傍在路旁,像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看上去杨花似乎对杨树无情无义,实际上却是含有深情。它团团逐队成球,滚动中损坏了柔肠,它躺在路边,似在睡觉,聚而又散,散了又聚,像是很困的女子,娇眼睁睁又闭上眼睡去了。梦中,她随着春风,万里漂泊,苦苦寻觅,寻觅情郎。一阵风起,吹得杨花四散,好似梦中少女,被莺叫声唤起。上片以花为人,以人写花,杨花美人,契合为一。下片抒发伤春惜花之愁。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宕开一笔,而后折回杨花。一夜风雨,早晨雨停时,落花散在泥地、漂在水中,已难以拾起来了。末以点点杨花与离人珠泪浑融为一。融情于物,以物体情,神来之笔,令人叫绝。全篇赋物言情,虚实相生,笔墨入化,有神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