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简介实用3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杜甫草堂的简介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杜甫草堂简介1
旅游作为一项文化消费行为在我国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学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日益受到文学界及旅游界人士的重视。一方面,文学旅游资源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无论是文学本身还是文学旅游产品都蕴含着极大的经济价值。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优秀作家出现或者长期在陕西寓居。诗圣杜甫便是其中之一。杜甫以其高超的诗艺、忧国忧民的博怀令后人高山仰止。为纪念杜甫,后人先后在全国多地设立了纪念杜甫的文化景点。目前这类景点中以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最为著名,另外还有河南郑州巩义的杜甫故里、杜甫墓,湖南长沙的杜甫江阁等。但除此之外,在陕西西安,杜甫曾经生活了十三年的长安少陵塬上,重点文物杜甫故居杜公祠(杜甫纪念馆)却鲜为世人所知,甚至连当地人也知之甚少,更少有人踏足其中。在当今各地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全国各地以纪念杜甫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都风生水起,长安的杜公祠却无人问津,原因令人深思。本文旨在经济学视角下梳理杜公祠多年来门庭冷落的原因,并探讨振兴杜公祠的策略方法。
一、杜甫纪念主题景点发展现状
在全国多地以纪念杜甫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景点中,有很多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最突出的是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坐落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各项收入上亿元。据现有资料,笔者分析杜甫草堂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环境优雅古朴。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游客观赏感受极佳。
其次,文物众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第三,交通方便。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区,有近10路公交车到达景区,自驾游的交通设施配套也非常完善。
第四,宣传给力。拍摄唯美宣传片,在电视台进行播放;建设官方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宣传景区的各项活动,介绍景区的文物;举办多种活动,如诗圣文化节、梅花艺术展、书法绘画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亲子游、“草堂一课”、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抓住不同年龄层的游客心理,扩大影响。
最后,开发多种旅游文化纪念品,如纪念信封、书签、杜甫诗意陶瓷、杜甫草堂元素工艺品等,并设立专门公司即成都杜甫草堂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营销。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馆藏文物这一先天因素之外,景区环境、交通及配套服务设施、宣传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都是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重视的要素。
二、长安杜公祠溯源
杜甫和少陵颇有渊源,他曾长期居住在少陵附近,又因远祖杜预本是长安人,所以自称“少陵” 、“少陵布衣” 、“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杜甫在L安居住10年,又在关中各地颠沛流离4年多。754年,杜甫43岁那年,把全家接到长安少陵原,后来因为秋雨连绵导致房舍崩塌,无法居住,只好投奔妻子杨氏的亲族,到离长安120公里的奉先(蒲城)居住。755年,在左相韦见素帮助下,杜甫得到一个八品官职,11月从长安回奉先探亲,沿途所见种种社会动乱苗头,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篇律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名句。
长安杜公祠创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距西安市区约12公里,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和清康熙五年(1666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曾三次修葺,到乾隆年间已破败荒凉并于乾隆末年毁于大火,直至嘉庆九年(1804年)得以重建。此后又经过多次修缮。碑石记载的有两次:一次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一次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县政府曾多次拨款整修过杜公祠,并于1960年设立了杜甫纪念馆,后又更名为杜公祠管理所,专司管理职务。1978年,杜公祠对外开放,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西安市长安区政府曾将开发杜公祠列入重点旅游项目,但后来便没有了下文。
三、长安杜公祠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杜公祠目前为免费开放,虽然是国家AAAA级景区,但平均年参观人数仅1万余人次。来访游客普遍认为景区过于局促空洞,规模偏小,没有特色,观赏感受不佳。笔者认为用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长安杜公祠景区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对于开发振兴景区的旅游产业有重要作用。
(一)景区目前已有的优势
与杜甫渊源甚深;远离闹市,环境清幽,腊梅成林,尤其两株树龄近300年的腊梅,堪称腊梅之王;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墨宝。另外还有不少明代收集而来的历代碑刻及各种杜诗版本和研究著作。
(二)目前存在的劣势
首先是知名度低。外地人来西安,多游览兵马俑、大雁塔、回民街等景区,极少有人知道杜公祠,甚至西安本地人知道杜公祠的人也非常少,去游览过的人就更少。在现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环境下,知名度低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
其次环境局促,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全。现杜公祠占地130余亩,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是仿唐代的砖木结构,祠院内有三间享殿,殿内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局促的环境与建筑使得景点内无法举行大型活动。交通方面,杜公祠远离市区,目前仅有几路小公共汽车经过,服务意识落后。另外,景区周边缺乏高质量的商业配套设施,无论是住宿还是餐饮都多有不便。
四、长安杜公祠旅游开发新思路
针对上述长安杜公祠现存的优势与劣势,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本景区进行旅游开发。
首先加强宣传。要想吸引大众的注意必须提高景区的知名度。相关部门可以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与杜公祠的景观文物组织专业队伍拍摄音画质量较高的纪录片、宣传片,在省级以上电视台及主要网站上滚动播放;同时开通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号,并安排专人进行运营维护,及时宣传景区的主要活动、文物等,最大程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其次对建筑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景区进行扩建,使景区环境开阔,疏朗,满足举办重大文化旅游活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升景区的建筑环境品质,建造亭台池苑、种植梅兰修竹,营造清幽雅致的氛围。另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景区周边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景区软硬件环境质量。
第三,开发多种旅游文化活动。长安杜公祠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十分简单、传统甚至原始,仅仅是呆板的展示和例行公事般的解说,很少能够体现出旅游的参与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在当前环境下,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相结合已经成为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趋势。如何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成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笔者建议,在对游客市场进行明确定位的前提下,景区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不同的时节、节日,举办各种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活动,如与当地中小学合作,举办杜甫诗句接龙背诵比赛活动;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举办杜甫主题的书画比赛展览;在景区腊梅盛开的时节举办腊梅摄影展等,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品质。
第四,开发各种旅游文化纪念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品位与多元化原则,为游客提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旅游纪念产品,满足游客观赏人文景观的同时,感受文学带来的精神熏陶。
最后,与陕西其它杜甫遗迹整合开发。目前陕西省内与杜甫相关的遗迹还有三处,其中比较有开发价值的是富县羌村杜甫故居与延安杜公祠。相关部门可以将这几处遗迹整合,开发陕西杜甫专题游,打造杜甫文化品牌,促进陕西杜甫遗迹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
以上建议都需要有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在当前西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环境下,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明确的,但资金的来源很大程度上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手段,这方面笔者就不在赘述。
五、结语
杜甫草堂简介2
一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又如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致》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又如苏轼《雪》:"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字。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这个"多"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歌"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这一联的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老"相对仗。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二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阿拉文库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
(一)首先是省略。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又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因此说,诗词中不完全的句子经常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几十字中要表现尺幅千里的画面,句子结构要压缩。一般是无谓语,或谓语不全。如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词组,就算一句。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引发了甜蜜的回忆。意思很清楚。
又,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晴川历历”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句子。但汉阳树和晴川,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美。
又,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云鬟湿”是一句,“玉臂寒”也是一句,但“香雾”和“清辉”则不成句子,而关系是很清楚的。杜甫惦念妻子,想象她在富县(陕西)独自一人观看中秋明月,在乱离中惦念丈夫,深夜无眠,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表面上好象有主语、动词、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二)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可以对语序做适当的变换。如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尧”放在句末,还有压韵的原因。
又,《浣溪纱。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三四。
《西江月。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提前到三四字,“壁垒”后置。
《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单依《浪淘沙》规则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故“萧瑟”放一二,“秋风”放三四。
语序的变换,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即增加诗味,使之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就错了。“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则所咏是鹦鹉和凤凰,不合秋兴题目。又,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有“看”则“经眼”好象是多余,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在“莫厌”之前,但若然则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所以,这些地方如果按散文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艺术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凉州词
王瀚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词更讲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者自己多琢磨。
三
第三个难点是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故曰:"狂客归舟逸兴多"。诗的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是山阴人。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现在有的学书法的同志,把这首诗写成条幅送人。若是送给离退休好友,没问题;若是送给在职的就不适合了,因为贺知章是向朝庭请渡为道士而还乡的。若是对方也爱好书法,很相称;否则就显得勉强了。
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和劝导朋友。中的"九一三"之后,社会上曾传抄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诗除了以"试玉"、"辨材"作比喻,表示受诬陷的人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外,还举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周公佐成王,当时曾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一个是西汉末年王莽"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假,代汉篡权才是他的真面目。读者若不弄清这两个典故,就很难理解这诗所包涵的深刻哲理。《放言》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第一句的"倚伏"二字,系引自《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这一警语名句的简化,意思同现在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差不多。第二句的"尘网"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束缚人的罗网的意思。陶潜《归田园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第四句中的"手藏钩",是古代一种将钩藏在手中叫别人猜的游戏。第五句中的"龟灵"是占龟卜卦虽然灵验的意思;"刳肠"即开膛剖肚之患。第六句中的"马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典故的简称。读者如果不把这些词的原委和含义弄明白,就很难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祸福观,以及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政治上不服输的精神。
有一点古籍基础的人,对诗中的古语、典故比较好理解些,但也不能对所有这些一看就明白,因此读诗词时就要好好读注释。但是现在出版的古典诗词选本,对典故的注释有的太简单,甚至语焉不详;有的诗词《鉴赏辞典》,撰稿人解析评论甚详,而忽略对古语、典故的注释。所以必要时还得查到典故出处,找出原著来读。有的诗人,如晚唐李商隐和北宋受他影响颇深的"西昆派",其作品用典,爱用古语、典故,有的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西昆派的诗虽好,但诗中典故太难懂了,需要西汉郑玄那样的经学大师来作注解。初学者碰到这种情况,那就来个"不求甚解",或者"绕道走",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死抠。
此外,要弄懂古代许多名词称谓,也是很费劲的。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黄道赤道两侧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察天象的标帜,称为"二十八宿"。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以二十八宿的名称表示方位或地域,多数人不看注释,是弄不明白的。
四
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例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乍看,这首诗是咏物诗,很明白;细细琢磨,则是首政治抒情诗,不简单。原来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是苏轼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的。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乍看,是首写景诗;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又如王建的《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意,先遣小姑尝。
乍看,是首人物素描诗;其实是作者抒发屈居卑下、操刀捉笔、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骚的。王建这位中唐著名诗人,出身寒微,中了进士之后,晚年才为陕州司马。司马是州郡的属吏,位在别驾、长吏之下,等于现在的小科员。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看,是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故朱庆余写了这首诗,首先征求张籍的意见。作者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儿新娘。
上述那个"思"字,是指有事实根据的分析,不是胡猜。这里说的事实,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的用意。
有的诗词还要知道它的"本事",才能理解其意。所谓"本事",就是触发诗人词人写这作品的具体故事。例如杜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诗的"本事"是这样的:杜甫飘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题上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远的东屯去住。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又呈吴郎》。诗的大意是: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听任西邻来打枣,因为她是没有吃的、又无儿子的老寡妇。如果不是穷困到如此程度,她哪会来打枣呢?正因为她怀着恐惧心理,我不但不干涉,反面表示亲善。现在老寡妇见到你(远客),就提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上篱笆,却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这老妇人被官府剥削得穷到只剩下骨头了,使人想起兵荒马乱,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禁热泪盈巾!若是你不知道这诗的"本事",你就不能逐句理解诗意,不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杜甫草堂简介3
关键词:四川园林,文化历史,人文精神,人文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成都平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因此,也造就了一大批中式古典园林,如草堂、武侯祠、东湖、望江楼、三苏祠、离堆、青城山等等,本文所提及的川派园林就是由他们所组成的。大部分的学者都提出或认同了四川园林的几个大的特点“景自天成,以人为本,飘逸与宁静”而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本文就重点对于这一点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1思想基础
由于受地理区域等方面的影响,成都平原有条件在古时较为正统森严的中原文化体制之外发展出自己的一些地域性的思想文化,三星堆的巫文化以及后来扬雄所著的脱胎于老庄思想的《太玄》都体现了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的青城山的出现更是让道法自然成为成都平原公认的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四川地区有重要影响的诸葛亮、李白等人也深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成都自古以来便以休闲城市的地位自居似乎也不无道理。在这样的文化思想的长期浸淫下,蜀地的园林也充溢着崇尚自然为本的道风仙骨,注重对人的关怀。于是四川的园林没有了皇家园林的霸气,缺少了江南园林的匠气,但却平添了一份飘逸的精神思想。
2历史名人的广泛参与性
四川文人荟萃,英才辈出。除教育家文翁、词赋家扬雄、司马相如、诗人李白、文学家苏轼以外,中国古代大诗人杜甫、陆游、黄庭坚等都在四川长期生活过。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创作于四川。而正是基于此,大多数的四川园林都是出于对古代杰出人物的纪念而修建起来的,且大多又都是著名的文人,园林中蕴含有浓郁的文化气质这是川派园林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一大突出的特点。秦时蜀郡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地区水渠纵横,沃野千里,人民富足。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为酬蜀汉昭烈帝刘备三顾之情而相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出于对他们的怀念,分别为其修建了二王庙和武侯祠,庄严的庙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承至今。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晚唐时流寓成都营建的茅屋,后经历代修缮,使杜甫旧居与周边山水林木融为一园,古朴典雅,确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望江楼系清代人为怀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楼建在锦江边,甚是壮观秀丽,园中植竹万竿,漫步其中,一片诗情画意。名人留名园,在蜀中尚有多处。新繁东湖系唐代名相李德裕任县令时所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时的大体格局,玲珑别致,飘逸自然,是中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园林之一。崇州城内有座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的罨画池,和浙江绍兴陆游故居齐名,为中国仅存的两个陆游祠之一。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后,留下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篇,其中就有10多首描绘了罨画池的梅花和荷花。位于新都县城的桂湖,是明代状元杨升庵年青时读书之处,湖中种荷,堤岸植桂。类似的带有纪念性质的名园还有文君井、古瓮园等。
与江南园林的文人园林相比较,江南园林胜在画意,而四川园林则文气更显突出。江南园林对于如山石“瘦、漏、透、皱”等一类“形”上的要求,对一草一木的布置是严格的追求画面感的极致,四川园林在这方面就显得较为简单自然,甚至在园中较少的使用湖石筑山等手法,但四川园林中随处可见带有纪念性质的祠堂、碑文、题跋却往往可以成文园中的一道主景,草堂的少陵碑亭,武侯祠的唐代三绝碑,望江亭的薛涛井莫不如是。
3四川园林中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性
相较于富丽豪华的皇家园林、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与精巧纤细的岭南园林,四川地区的园林更显自然天成、古朴大方。不同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面向的较小的游览对象和范围,不论是如杜甫草堂一类的名人纪念园林还是以青城山为代表的寺观园林大都带有公共浏览性质,是在广泛的群众参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更接近民间,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特有一种质朴之美。没有俯视苍生的高度,也没有孤芳自赏的清傲,四川的园林将自身融入到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武侯祠自清代延续至今的游喜方神活动,青羊宫前有千年历史的大庙会都使得园林艺术成为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四川的普通大众闲暇之余都还习惯到各个园林景区喝茶放鸟,大摆龙门阵。同样在四川具有广厚民众基础的茶文化在这里与四川园林出现了交会点,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园林在四川人民观念中的地位。
4四川园林定植物的重要性
“坐地怀古,寄情于树”则是四川园林深具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李白诗有:“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陆游诗:“沟水浸新月,街槐生碧烟”,对成都平原周边的植物作了描述。杜甫诗:“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荫”,亦是当时成都锦江、浣花溪边桤木的真实写照。清康熙57年建满城,旗人在街道、河岸、宅院种植榆、槐、柳、杨等乡土树种和花木,四季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总的来说,成都平原的气候具有日照少,风速小,湿度大的特点,所以在四川园林中,植物较多的是运用的较为自然耐阴的乡土树种,林园中整体植物色彩较为浓郁单一且对于树形的选择较为粗放,同样以自然质朴为上,具体的讲常用的乔木有银杏、香樟、罗汉松、槐树、杨树、桂花等,而四川园林中的一些植物在展示其自然之美的同时往往还承载了更多的一些人文方面的东西。以杜甫草堂为例,楠木是草堂园林的特色树种,杜甫在世时种植并赞美楠木。公元760年春,当杜甫在友人资助下拟建草堂时,选中的就是江边一株两百年树龄的古楠旁的地。据记载,这株古楠茂密的树叶像巨大的伞盖,过往行客都爱在树下歇脚,遮雨避暑,而杜甫也常在树下吟诗激发灵感。公元761年,古楠在一场暴风雨之中被连根拔起,《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中诗人写道:“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表达了其无比的遗憾之情。此后,为挽回这个遗憾,同时也为追忆诗人,历朝历代的人们便在草堂广植楠木,楠木至此也成为了草堂的一大特色。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草堂还存有上百株古楠。与此类似的还有桂湖公园“六月荷花八月桂”以及望江楼下为女诗人薛涛种下的万竿翠竹,武侯祠中的昭示忠烈的古柏,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它们都成了传承这些文人思想、感想乃至人格的外延载体,在成为一道靓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更成为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于是在这里,园林艺术被灌注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而正是这样的的园林艺术拉近了历史与现代的距离,拉近了历史名人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目前各种艺术技法大融合的大环境下,要勉强的将园林某个区域或者某种手法划分为某个具体单一的派别,其实是并无太大意义的,但对于个别突出特点的研究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发展继承,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园林来说,四川地区的园林因为历史、文化的原因而被倾注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暨将园林艺术更深入的植根于历史文化中,使园林艺术以较为低调的姿态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特点使其对普通大众的精神观念具有更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而也正是这样的人文精神使得四川的园林更具有大众亲和力,从而在大众中获得更广泛的生命力,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四川园林的宝贵财富,在我们今后的园林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当积极努力的继承发扬,建造更多为普通人民大众所喜爱的园林工程,打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品牌项目, 使四川的园林艺术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