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两会开幕式感想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85299

【导言】此例“两会开幕式感想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两会开幕式感想1

1、击缶表演。NBC版有整套击缶的动作,从竖行,横行,斜行都给了近景,中景、远景,动作整齐划一,大气蓬勃。CCTV镜头使用比较简单,感觉不到气势。

2、击缶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实际上在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平”NBC版本能够看到鸟巢顶部的大屏幕是有中英文解释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welcome friends,CCTV版本竟然一个镜头都没给,所以中国观众只能根据电视字幕知道他们在念什么。(据我观察CCTV也给了镜头,只是时间太短,交代不清楚)

3、CCTV版本中,小朋友们在水墨画的基础上添上彩色,然后就没了;NBC版看的到整个画布被吊起的近景,可以看到原来那个黑色的圆圈变成可爱的太阳笑脸,还有两个红色小脸蛋,可爱极了。

4、现代部分,唱完主题歌后CCTV版本2008张笑脸给得很不全;NBC版的给了连鸟巢项大屏幕在内的全景,然后――走过五大洲各种肤色的孩子的笑脸,很感人。

5、不时能见到无意义的,影响到整个播出效果的镜头,被很多人所诟病。

还有一些,不一而足。对于大型的节目转播,从技术上来说,把现场的内容呈现给观众,主要经过三大关口:摄像机,转播中心,电视台播出。据我们了解,奥运会转播场内信号一部分由BOB(BejlingOlympic Broadcasting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提供,另有一部分自有信号。前面对细节的比较,体现了观众对转播中心导播的不满意。对于节目转播来说,导播就是大脑。高明的导播,对整个节目有很深的体会,自身也具有很高的素养。切出的节目,对于整体内容交代清楚,又不遗漏细节的展示。可以看出CCTV版对细节有遗漏――击缶表演的镜头、孩子们的笑脸、太阳笑脸;而像没有交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大屏幕显示,还有后来的运动员入场脚印的记录没有清楚的展示已经影响了观分享视觉盛宴感受各有不同

李扬帆

同样还是要感谢Internet,进行比较之前,已经了解了很多网上的评价。对于CCTV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一些细节:

1、击缶表演。NBC版有整套击缶的动作,从竖行,横行,斜行都给了近景,中景、远景,动作整齐划一,大气蓬勃。CCTV镜头使用比较简单,感觉不到气势。

2、击缶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实际上在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平”NBC版本能够看到鸟巢顶部的大屏幕是有中英文解释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welcome friends,CCTV版本竟然一个镜头都没给,所以中国观众只能根据电视字幕知道他们在念什么。(据我观察CCTV也给了镜头,只是时间太短,交代不清楚)

3、CCTV版本中,小朋友们在水墨画的基础上添上彩色,然后就没了;NBC版看的到整个画布被吊起的近景,可以看到原来那个黑色的圆圈变成可爱的太阳笑脸,还有两个红色小脸蛋,可爱极了。

4、现代部分,唱完主题歌后CCTV版本2008张笑脸给得很不全;NBC版的给了连鸟巢项大屏幕在内的全景,然后――走过五大洲各种肤色的孩子的笑脸,很感人。

5、不时能见到无意义的,影响到整个播出效果的镜头,被很多人所诟病。

还有一些,不一而足。对于大型的节目转播,从技术上来说,把现场的内容呈现给观众,主要经过三大关口:摄像机,转播中心,电视台播出。据我们了解,奥运会转播场内信号一部分由BOB(BejlingOlympic Broadcasting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提供,另有一部分自有信号。前面对细节的比较,体现了观众对转播中心导播的不满意。对于节目转播来说,导播就是大脑。高明的导播,对整个节目有很深的体会,自身也具有很高的素养。切出的节目,对于整体内容交代清楚,又不遗漏细节的展示。可以看出CCTV版对细节有遗漏――击缶表演的镜头、孩子们的笑脸、太阳笑脸;而像没有交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大屏幕显示,还有后来的运动员入场脚印的记录没有清楚的展示已经影响了观众对内容的整体理解。很奇怪的是,鸟巢里被称为“碗边”的特大屏幕在开幕式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CCTV的转播屡次都没有给观众很好的交代。当然应该说奥运会的转播对CCTV、对我们都是从没有过的,面对数十个镜头的记录,任何人作为导播恐怕都难免会有疏漏。

对于两个版本的开幕式转播,还有两个要素引起我的注意。首先是字幕。国内电视制作的字幕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题类字幕,二是同期声字幕(同期声字幕是国内独有的字幕形式,西方电视制作好像没有见过)。CCTV版本的字幕制作主要应用了与开幕式主题相应的卷轴的形式,但信息量太少,卷轴的感觉又比较僵硬。反不如NBC的制作既有动感,又有很多相应的信息。而且字幕比较小――标清信号接收基本看不清。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4篇两会开幕式感想,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两会开幕式感想的相关认知。

两会开幕式感想2

慷慨捐票

好心人助绝症妈妈圆梦

今年39岁的董昌毅是安徽巢湖市无为县六店乡竹山村人,12年前和丈夫朱得寿来到宁波,靠捡废品为生。多年辛劳之后,夫妻俩手头有了一些积蓄。看到儿子朱定天自幼喜欢武术,2006年,夫妻俩便把9岁的儿子送进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沟武校。

2008年春节后,董昌毅夫妇突然接到儿子一个令他们全家都激动万分的电话:“我被选中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是在几万人中被幸运挑中的!”“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我们都希望能到现场去看他表演,为他加油!”董昌毅兴奋不已。但奥运会开幕式门票是在全世界发售,在中国境内发售非常有限,全家人为张罗买票忙活几个月无果,只得决定在电视机前观看小定天表演。

今年5月的一天,董昌毅突感全身没力,胸口剧烈地疼痛昏倒在地。去医院一检查,一个惊天噩耗传来:因为长期与废品打交道,董昌毅患上了肺癌,生命最多不会超过3个月了!朱家为治病砸锅卖铁花掉10多万积蓄,还欠下好几万外债。为了照顾病危的妈妈,上高中的女儿也放弃了上学。眼看着儿子刚有点出息,她就可能要离他而去,董昌毅百感交集,但也更增强了她去奥运会看儿子表演的心愿。“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心愿。”住院期间,她反复地跟亲人们讲着这句话。

但如何才能弄到一张开幕式门票呢?董昌毅的弟弟董昌宝就多次上网进行购票登记,并三天两头拨打奥运会票务中心热线,可直到奥运开幕式门票停止申购之时,仍未成功。

6月初,董昌毅病情加重,一昏迷就是一整天,可嘴里还不断地叫着儿子的名字。原本老朱想把妻子的病情告诉远在河南进行封闭训练的儿子,但妻子死活不同意,“这样做就意味着要儿子放弃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决不能因为自己让儿子留下终身遗憾。”朱得寿也曾经想带着妻子到儿子的训练学校去,但都没能成行。因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封闭训练期间孩子是不能外出的。朱得寿多次试图和儿子用电话取得联系,都没有成功。

7月12日,无奈之下的董昌宝拨通了当地《宁波晚报》的热线电话,向记者讲述了姐姐的故事后说:“谁能帮我姐姐圆了这个心愿,转让一张开幕式门票给我,我倾家荡产也愿意买!”

到北京观看奥运会开幕式是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啊!难道真的有人舍得将门票转让吗?记者的心里也没有底。没想到就在当晚7时许,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宁波一位市民打进了晚报的新闻热线,说愿意将开幕式的门票送给董昌毅。“真的?”接完电话的记者竟有点不敢相信!给报社打来电话的市民名叫王山松,是浙商银行宁波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第二天下午,他亲自将这张珍贵的开幕式门票送到了报社。这张印有“2008/08/08/20:00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字样的橘黄色门票上面写着座位号是3层13排11座,王山松表示这张门票他将免费赠给董昌毅,“对她来说,这张门票的意义更大”。

董昌毅的家人三番五次地要将门票钱塞给王山松,都被他一次又一次地退了回去。7月14日,王山松和董昌毅的家人在中国银行办理了正式的转让手续。而这一天是奥运会开幕式门票转让的最后截止日期。

接过“滚烫”的门票,董昌毅一度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禁热泪潸潸:“我要感谢好心的王先生,是他帮我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心愿,我走了也没有遗憾了。”

爱心搭桥

一次充满感动的奥运之行

就在董昌毅为一张珍贵的奥运会开幕式门票欣喜和感动时,11岁的朱定天还在顶着烈日演练武术招式。小小年纪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身患绝症,更不知道因为自己的理解错误,造成了一次美丽的误会。

7月16日,朱得寿终于打通了塔沟武校总教练刘海科的电话,可对方告诉他,朱定天参加的是残奥会的开幕式表演,并非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可能是由于定天年龄太小,还不了解这中间的区别,而你们也没有问清楚。”朱得寿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遗憾,“老婆想看的是儿子的表演,看来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了,而这张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根据规定现在已经无法还给王先生了。”

看不到儿子的现场演出,董昌毅也十分遗憾,“多亏了好心人,我才有这张奥运门票,费了那么多周折,不去北京也对不住人家,北京我还是要去的,以后儿子的演出还可以看电视直播。”

按照安排,朱定天于8月12日才能抵达北京。可董昌宝希望姐姐能在北京看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和儿子见上一面。塔沟武校的相关负责人得知董昌毅这个心愿后,决定让朱定天的行程提前。为了让董昌毅能顺利到北京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王山松所在单位――浙商银行宁波分行的全体员工为董昌毅募捐了1万元,北京某酒店在得知董昌毅的情况后,也愿意无偿地提供给她3天的酒店住宿。

临近奥运会开幕时,董昌毅的身体奇迹般地好了许多,“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北京去,不然我会死不瞑目!”

8月8日,董昌毅在丈夫和弟弟的陪同下,从宁波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在下午进入鸟巢观看开幕式时,北京奥组委的官员获悉董昌毅的感人经历后,为她开辟了绿色通道,还安排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全程陪同。虽然儿子没有参加开幕式表演,但在整个开幕式表演期间,董昌毅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

第二天,董昌毅在北京见到了提前来京的儿子,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团聚!10日,由于董昌毅的病情加重,只得和儿子告别回家继续治疗。

了却心愿

在鸟巢看儿子表演

虽然没能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看到儿子的表演,但董昌毅已经很知足了。她说:“能在北京见到儿子,我觉得这辈子活得很值!”然而,满足这位绝症母亲的最后心愿,让母子俩相会在残奥会开幕式现场,这个想法却一直萦绕在塔沟武校总教练刘海科心里。

9月3日,距离残奥会开幕式举行仅有3天时间了。刘海科专门召集工作人员开会,研究朱定天母子的事情,决定想方设法也要实现董昌毅的最后愿望,“无论朱定天是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既然我们知道这件事,就得帮忙!”

随后,塔沟武校的工作人员四处寻找残奥会开幕式门票,时间紧迫,学校专门抽调两个人负责买门票。几经周折,终于在9月5日花1万元买到一张残奥会开幕式门票。此外,学校还给董昌毅准备了望远镜,希望她能看见自己的儿子。

当董昌毅接到塔沟武校的通知时,既意外又感到激动。医生不主张董昌毅去北京,因为担心她的身体受不了长途的车马劳顿。可是董昌毅却说:“我拼了命也要去,一是我想我儿子了;二是塔沟武校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我得去感谢他们!”

9月5日晚上8时30分,董昌毅在丈夫的陪伴下到达北京,塔沟武校考虑到她身体不好,专门派人去接,并专门安排了食宿。9月6日下午5时30分,塔沟武校派车把董昌毅送至鸟巢安检口,因为安检口距离鸟巢还有数公里,学校老师又向志愿者求助,让她坐着电动车来到鸟巢。

9月6日晚上,残奥会开幕式盛大举行。当近23点的《节日》开演时,坐在E区的母亲董昌毅激动万分,在看台上不停地抹着眼泪。虽然在2000个小演员的茫茫人海中,她不可能看清谁是儿子,儿子也看不到自己的母亲,但他们彼此清楚,亲人就在身边!

两会开幕式感想3

表演场上,2000余名孩子身着白色太极服,飘逸潇洒,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开始了太极拳表演。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他们的队形和招式也如幻影般变化,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太极拳刚柔并济的特点被充分地展现出来,成就了观众海一般的掌声。

以张艺谋为首的开幕式导演组之所以独具慧眼选择塔沟武校绝非偶然,他根据的就是实力。河南登封少林塔沟武校自1978年建校以来,曾六上央视春晚,还参加过第28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2007年上海特奥会开幕式、少林国际武术节、河南省十运会开幕式、第二届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等诸多的大型武术团体表演,有着雄厚的实力和大型团体表演的经验。除此之外,塔沟武校还承担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表演。

永不放弃

8月8日下午6点左右,笔者在鸟巢的地下候场室,看见一个名叫王振的参演学员正在输液。从8月2日到8月8日,塔沟武校的学员先后从大兴来到鸟巢参加两次彩排,由于路途较远,凌晨3点多钟就要起床出发,第二天午夜后2点多才能回到训练基地,而且每次彩排以后个别动作还要根据导演的要求进行调整,直到北京奥组委满意为止。天气酷热,训练强度大,训练时间长,同学们缺乏休息,饮食没有规律,所以很容易造成感冒发烧等疾病。

本来王振前天晚上就发着高烧,但是为了能够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演出,他强忍着病痛。8月8日上午9点出发时,他高烧未退,是打着吊针来到鸟巢的,现在又烧起来了。为了奥运,他坚持着。他说:“我能够从学校2万多人中被挑选出来,已经是相当幸运了,而且为了今天的表演,我已经坚持了一年多时间了。演好节目为国家争光的机会,我绝对不能错过。”

王振身后,同学们正整齐地排着队等待入场演出,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为了那一刻

8月8日下午4点国家体育场入口处,一位面带倦色、皮肤黝黑的青年男子正通过安检处。他的口袋内被检查出带有几粒白色小药片,执勤保安扣留下了这几粒小药片,这位男子告诉保安:“这是治病的西药,我今晚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但保安告诉他:“没有通过检验的化学药品不准带进场,请你原谅。”这位青年点头一笑,留下药片入场而去。

他就是塔沟武校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学员带队负责人,叫宋国永。塔沟武术学校2000多名学员5月份入京训练开始,他就和学员们一道来到了位于京郊的大兴区训练基地。

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事关国家荣誉,他感到肩上担子的重量。上百个日日夜夜,他每天工作时间最少16个小时,夜里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7月5日进入鸟巢现场集训时恰逢降雨,此时相距开幕式只有一个月,不容导演组再选时间集中,他就和他们学员们在鸟巢现场整整坚持了52个钟头。由于长期过度疲劳的积累,他的身体已感不适,四肢乏力,不思饮食;高度紧张的生活环境更使他神经极度衰弱,常常难以入睡。同事们看着他日渐消瘦的面庞,只能疼在心里,知道这位在塔沟武术学校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拼命三郎”,在这节骨眼上劝他休息也不会起作用。今天入场前,他有些头痛,他怕自己坚持不下来,特意带了几片药,不想还被会场保安收去了。

幕后英雄

8月8日晚,当观众们被《自然》的武术太极宏大场面所吸引,并随着2008名演员的开聚收放、张弛缓急的阵势和整齐划一的动作变化而击节称颂、喝彩不断时,谁会了解武术教练们的艰辛劳动?为演出做指导和保障的工作者们是可敬的幕后英雄,李兰杰便是这些英雄中的一员。

李兰杰现年26岁,河南周口郸城人,1998年慕名到塔沟武校求学。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天资聪明的李兰杰练武特别刻苦,别人不易接受的拳术他看一遍就会。学校领导见他是个练武的好苗子,平时就很留心对他的培养,他也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2003年,李兰杰以套路、散打总分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考入学校教练培训班,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散打班任教练。

2007年4月,塔沟武校自接到北京奥组委的通知,就开始着手准备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工作,李兰杰被任命为北奥55班的教练。

自担任北奥班教练以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奉献奥运、为国争光是我们武术健儿的责任”,也正是这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使命感,让李兰杰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在排练期间从未请过一天假。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出现在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吃不上热饭热菜是常有的事,但是他从没抱怨过。

7月8日,他像往常一样,4点30分就带队到训练场开始训练。他见同学们动作还是不太规范,就亲自做360°后旋脚的示范动作。这个动作落地的难度相当大,不但要求后旋脚要旋开,而且落地造型要规范。然而当他落地时,剧烈的腹痛让他坚持不住倒在了地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流下来。30摄氏度的高温,再加上剧烈的疼痛,使李兰杰突然晕倒。医生初步诊断李兰杰的病是阑尾炎,需要手术。李兰杰说:“奥运会开幕式马上就要到了,我坚持到开幕式结束再说吧。”最后,经塔沟武校校长刘海钦、总教练刘海科反复劝说,李兰杰才同意选择离训练基地最近的医院做了手术。

塔沟武校的学员们之所以能够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成功地向全世界60多亿人充分展示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生生不息的哲学内涵,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李兰杰这样的幕后英雄,这些幕后英雄铺就了他们通往奥运会开幕式舞台的康庄大道。

成就辉煌

2008年2月28日晚,伴随着夜幕的降临,塔沟武校228名太极学员乘车奔赴北京,参加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大规模排练启动仪式,同时接受奥运会开、闭幕式导演组的检阅。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尽管车子在不断地颠簸,可这些不满18岁的孩子们却在温暖的车厢里尽情地酣睡。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从2007年4月开始着手准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以来,他们天天加班练到夜里12点,今晚的美梦的确太珍贵了。

3月1日上午11时,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大规模排练启动仪式正式开始。这个仪式既是对前段时间小规模排练的一次检阅,又是大规模排练的正式开始,意味着从仪式结束时起,所有参演奥运开幕式表演的人员都要进入紧张的排练之中。汇报表演开始后,塔沟武校200余名学员身着白色太极服,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一下就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领导席上也传来了啧啧的称赞声。伴随那雄壮而又浑厚的乐曲声,学员们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整齐划一,时而轻柔细腻,时而刚劲有力,太极的韵味也随即而生,看台上不断响起掌声和喝彩声。

2008年5月,塔沟武校的学员们入驻北京大兴训练基地,进入更为紧张的训练。凌晨4点钟,当所有的人还沉浸在美梦之中的时候,这些年仅17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了训练。顿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国争光”的口号便响彻了基地上空。

6月的北京酷热难忍,上午9点钟刚过,空气中就充斥着一股热浪。在基地的道路上,到处都散满了身着红校服的学员们。他们在教练的带领下,从身形、步伐、手势等方面对每一个动作进行细化,甚至对一个细小的动作也都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完美。吃过午饭,两个小时的午休,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长期超负荷的训练已经让孩子们疲惫不堪,他们只有靠这短暂的时间来进行体力恢复。中午2点钟,火辣辣的阳光直射着大地,炙热的阳光很快就把孩子们的胳臂晒得发烫,可塔沟武校的孩子们却在训练场上开始了高强度的训练。10分钟后,他们的全身就被汗水浸湿了,额头上的汗水一个劲地往下流,训练进入了一天之中最为艰难的时候。虽然教练不断地往人群中泼水帮助孩子们消暑,但还是不断地有学员出现头痛、恶心甚至晕倒的现象。

夕阳终于落下了,孩子们也迎来了一天中最美妙的时刻――晚上,相对凉爽的气温使他们兴奋,在导演的指挥下他们情绪激昂,训练场上“加油、加油”的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训练基地的上空。这时,孩子们的动作也出奇地整齐,一招一式皆如行云流水,太极的韵味也油然而生,颇具魅力。

6月21日下午,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先生来到基地,再次对塔沟武校承担的太极表演进行审查,表演结束后他提出要在太极拳节目加入一个极富观赏性的高难度动作――旋风脚,希望这个动作能够成为开幕式中一个新的亮点。

就这样,学员们又开始了紧张而又艰苦的腾空训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摔打在训练场地上,胳膊摔痛了,大腿摔伤了,衣服也摔破了,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沾在身上,使得训练的难度更大,但是没有一个人叫累。这些在土地上摸爬滚打的孩子,真正地体现了塔沟武校的“铁军”精神。

几天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6月25日下午,经过整改的动作终于与原来的太极招式合排成功,26日就要进入国家体育场馆――鸟巢进行排练,学员、教练和导演们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首次进鸟巢

6月28日,是塔沟人梦寐以求的日子,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入北京排练以来,他们就一直盼望着能进入国家体育场――鸟巢了。今天是实现愿望的日子。

上午11点,北京奥组委派来的55辆奥运大巴车准时地停在基地门口,学校2200余名学员早已集合待命,经过简单的纪律强调后,学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登上了通往鸟巢的直通车。

然而,进入鸟巢,学员们没有来得及观赏鸟巢的壮丽,也没来得及休息,便开始了紧张的定点,两千多个点位,在一条条的直线上被确定下来。

北京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午还烈日当头,等晚上排练的时候,天空却飘起了毛毛细雨,排练刚过一半,瓢泼大雨直泻而下,瞬间将身着太极服的孩子们淋了个透,衣服也紧紧地贴在身上。地板上由于雨水渗不下去十分光滑,很多学员在跑场的时候摔倒,还有的眉骨被地面划伤鲜血直流。有的脚骨折,有的胯部摔伤,甚至有部分学员摔倒后头部撞击到地面上当时就晕厥过去。尽管训练如此艰苦,但学员们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他们一直坚持着。

奋战在鸟巢

7月5日,塔沟武校2000余名学员再次整装待发,第二次到鸟巢排练,以便更好地适应场地。

到达鸟巢后,学校负责训练的人员就带领学员开始了紧张的排练。

由于是新划场地,每一次学员到鸟巢都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很快,学员们有秩序地画好了自己的点位,投入到了紧张的训练之中。7月份的鸟巢,里面的温度至少要比外面高出两三摄氏度,不到半个小时,学员们的衣服就全湿透了,学员们的脸上也都留下了丝丝的汗水的烙印。

简单地吃过午饭,学员们一直坚持训练。北京的天气说变就变,不一会,天空就飘起了细雨。为了不被刷下,一些受伤的学员常常忍着伤痛,就是不去看医生。有些摔了头的、擦破皮血流不止的学员无奈之下才到随队医生那里取些药以便止住伤势,当医生问他们怎么样时,他们都摇摇头说没事。我了解他们,知道孩子们的心思: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因为伤势下场,他们都怕自己的位置被别人顶替,他们情愿受点罪也不会承认自己的伤势。

晚上11点,训练结束了,原本打算回到驻地的学员们却突然接到奥组委的通知,晚上就在鸟巢里过夜,这下可难坏了学校的领导;因为鸟巢里没有提供睡觉的地方,霎时一楼的观众席上,到处布满了身着白色太极服的孩子们,他们一个个躺在座椅上,睡得那么安详和幸福。

6日晚上8点,开幕式联排正式开始,虽然经过了2天的摔打,但学员们依旧精神焕发,他们精彩的演练得到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用自己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们真的令我们感动,令所有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感动。

替补队员

17岁的鹏,在塔沟武校习武4年,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2007年11月份被选入北奥班。

初入北奥班时,他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能够代表国家表演是他一生的梦想。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入北奥班的第三天鹏在练习腾空外摆倒地时,由于没有掌握好落地技巧,他不小心摔伤了腰,当时就痛得他头上直冒汗,但为了能够实现他的梦想他没有作声,一直咬着牙坚持训练,从此他便开始了和腰伤作斗争的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鹏一直坚持在排练的队伍之中,有时候训练下来,他痛得半夜睡不着觉,就偷偷跑到阳台上哭,但意志坚强的他终究没被伤痛打倒。他发誓: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学校的荣誉,就是留下后遗症,也要坚决完成任务,不当逃兵。

来到北京,离实现梦想的地方近了许多,但每天更加艰苦的训练使得鹏的腰伤更加严重。每次训练站马步时,他都两腿发抖,能一路坚持下来,鹏全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在一次排练中,他不幸又受了伤,并且伤势更重,医生告诉他以后不能再做剧烈的运动了。鹏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自己辛辛苦苦奋斗了一年多的梦想,就这样被伤病无情地扼杀了。梦想再次被击碎了。回到住处,他背着别人大哭了一场。

可坚强的鹏是一个不服输的男子汉,作为替补,他也一直没闲着。为了让学员们在鸟巢能更好地排练,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他帮着老师给学员们发饭。每次看到学员们排练回来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他的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既高兴又悲伤。

来自灾区的孩子

16岁的白佳林,来自四川省江油市三合镇双流村。2006年进入塔沟武校习武,2007年11月份调入北奥32班进行太极拳训练。

就这样,白佳林于2007年11月和其他的太极拳学员一起开始了艰苦的训练。2007年的冬天是一个令中国人难忘的季节,全国大范围的降雪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而地处少林寺的登封也到处布满了皑皑的积雪。塔沟武校八百余亩的校园内,积雪刚刚被打扫过,天空就又发难似的布满了阴云。但成立不久的太极班的学员们,却在冰天雪地里紧张地进行训练。为了能够快速掌握太极拳的技巧,白佳林和其他学员们每天训练都在15个小时以上,承受着今生以来最受苦却令人兴奋的日子,他们的手脚都被冻得发紫发胀,有的已经化脓结疤,但没有一个人吭声,没有一个人叫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从事着一个伟大的事业,在担负着一个艰巨的任务。

过年了,当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时,白佳林和其他学员们还在学校里进行着紧张的训练。为了奥运会,他们舍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

从2007年入学到2008年5月,白佳林没有和家人见过一面。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一下子就震碎了他那颗幼小的心。家处四川省江油市三合镇双柳村的白佳林听到地震的消息后,立刻跑去给家人打电话,但电话根本打不通,回到宿舍他一下子呆坐在床上。几天来,“地震”两个字像一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5天后,他终于打通了电话,那份喜悦,对他来说是一种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觉。家人在电话里鼓励他,不管再难也要好好训练,不辜负他们的期望。随后,学校又给灾区的孩子发了补助,更令白佳林感动,他发誓一定要刻苦训练,报答母校和家人。

在北京训练时,白佳林的确很刻苦。在一次练习旋风脚时,他的手被摔伤了,他忍着剧痛坚持完成了训练。旧伤还没好,新伤就又来了,在一次练习提膝时他被别人撞了,尾骨受伤,有时发作起来会发高烧,但他都坚持了下来,他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参加奥运会表演,坚决完成任务!

痛并快乐着

19岁的张文华,家住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在塔沟武校习武已经6年。2007年被选入塔沟武校北奥52班。

北京奥运会在2007年上半年对张文华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在塔沟武校习武毕业就要参加工作的时候,奥运会竟然不期而至地与他相遇,并碰撞出了一串火花。

2007年上半年,塔沟武校被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确定为参演单位,当开幕式导演来校选拔第一批演员时,在众多的学员中,张文华很幸运地被导演看中,那一晚,他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

“我去北京,不为吃穿,不为玩乐,只为奥运,为拼搏,为校为家为亲人”。带着自己的座右铭,2007年8月15日,张文华和100多名学员来到北京通州区台湖镇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集训。在这里,他快乐过也伤心过,有过失败也品尝过胜利的喜悦。来到北京的当天晚上,带队的宋国永教练就给学员们一个重任:这次来北京,他们是带着学校两万余名师生对他们的期盼而来,这是一个长久之战,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在这里要学习舞蹈、练形体、听音乐,并学习威亚这个高空表演技巧。

5个月的训练是重复的、单一的,也是新鲜的,更是艰苦的。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吃饭和4个小时的休息外,他们其他的时间全都用在了训练上。在威亚高空训练中,很多学员因为穿威亚衣不适应,大腿两侧和胯骨两边被勒得红肿,磨起了水泡,张文华也不例外。每天训练结束,他都要在受伤的部位擦药水,然后再换药水,但高强度的训练却使他旧伤没好,新伤又出。他咬紧牙关,没吭一声,直到伤口处被磨出茧子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要过年了,张文华和学员们却在这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即将要进行考试,技术不过关者要回到学校。张文华的空中前后空翻一直做不到位,教练和负责人也为他担心。在一遍又一遍的训练中,张文华的左侧胯骨再次疼痛起来,但坚强的张文华没有作声,代替苦痛的就是那满脸的汗水。突然,张文华感觉好累,好想睡觉,等他一觉醒来时,才发现自己真的躺在病床上,坐在床前的正是自己熟悉的教练和宋老师。张文华不禁哭了。第二天,张文华就又投入了紧张的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顺利过关,通过导演的验收,成为一名真正的威亚演员。

两会开幕式感想4

“这次特奥会的开幕式非常精彩,是梦想的实现,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国际特奥会董事奥斯基尔肯尼表示,开幕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用非常鲜明的色彩加以呈现,“平等、包容、接受”的特奥理念,在这次开幕式中得到清晰的体现。“即使是和享誉盛名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相比,也毫不逊色。”

作为奥运三大系列赛事之一,特奥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其意义不同凡响。本文试从美学角度审视2007年上海特奥会开幕式,分析它表现和反映美的方式以及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希望能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主题演出的构思和设计提供一点参考。

奋争生活的社会美

特奥会开幕式演出分为四个篇章展开,分别演绎特奥会的四种精神:“勇气――人类精神的力量”、“分享――我们共同的关爱”、“技能――认识自身的潜能”和“欢乐――共同庆祝的时刻”,展现了智障人士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全人类相互关爱、携手共进的崇高理想。美学研究认为,生命奋争的社会美是一切美的最原始的存在形态,它充分体现了人的创造性,以感性的光辉显示着运动、抗争之美。

由特奥运动员担纲主角的开幕式,本身就体现了智障人士奋争生活的社会之美,让人震撼,令人惊叹。因为一个平常人能轻易完成的动作,对智障人来说却是很大的挑战。序曲:千人表演的威风锣鼓《一致的心跳》,以锣鼓敲击象征人的心跳。当一位特奥运动员以鼓声击出人类心跳的声音时,全场3000面威风锣鼓一起擂响,磅礴肆意而又整齐一致的鼓声,从四面八方相互应和,震撼天地,传达出全世界人类的勇气和共同心跳。

在“勇气――人类精神的力量”篇章中,智障女孩腾春云扮演的“打鱼少女”撑着一叶小舟,摇橹驾舟踏波而来。她撒网、她挥汗;随着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一叶小舟在漫无边际的滚滚洪涛中挣扎,虽颠簸不已却勇往直前;蓝色的波涛由人群组成,他们浮载着又颠荡着年轻人和小船,构成人类社会一种险峻的命运。全场响起了年轻人响亮的心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敢比天命,谁更有力?”这是自勉,又是挑战,挑战磨难重重的“天命”。

终于,小舟冲破惊涛骇浪,迎来了一条海龙,从龙口中摘取了一颗硕大的明珠。龙腾祥瑞的中国式结尾,彰显出只要努力不放弃,梦想就能成真的真理,而那只漂浮颠簸的小船不就是坎坷起伏的人生写照吗?原本深奥的哲理演绎得如此简洁明白,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生活的奋争,对于智力和肢体不很健全的群体来说,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抗争之美。

产生更大震撼性效果的是“技能――认识自身的潜能”篇章中那段“扶手的长城”。千名武术学校学生组成的棍术演出团身穿白色服装,手持长木棍大显身手,棒击天地,砰然有声。突然,他们发现了两位试图艰难攀越高度的残障人士。“于是,就像接到了至高无上的命令,所有的操练者立即放弃各自的潇洒,用他们手中的长棍顷刻之间搭建组接成了一道扶持和救助的‘白色长城’。攀越者攀得艰难,却发现自己要攀越的高度却在众人肩上;攀越者没有扶手,却发现众人手上的少林棍此刻全都竖立起来,成了自己的拐杖!”①

纯白的肩膀组成的长城和通道,整齐的棍棒组成的拐杖森林,使两位残障人士的攀越立即成了摄人魂魄的情节高潮。看到这里,总会令人凝神屏息、热泪盈眶。两个攀越者的任何一个踉跄和趔趄,都牵动着全场人的脉搏。观众的注意力,由贯通天地人心的人道暖流所维系。“毫无疑问,这是极其罕见的有关崇高和圣洁的‘人类场面’。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充分健全的,人人都是摸着众人提供的拐杖、攀援在众人的肩膀上;而众人,也因为向别人提供了援助而走向健全。”②

当这两名残奥会运动员手脚并用,用尽全力,历尽艰辛,从会场的两侧分别攀爬过人体搭成的“长城”,登上“烽火台”,成功地牵手,并向全场观众挥手致意时,全场都被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和勇气精神的艺术构思感染了,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正如莫文蔚所说:“每一位特奥运动员心里,都有一座蜿蜒的长城,他们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才能攀上生命的巅峰。”

色彩、形体、音乐交融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美的形态,是以实践的历史积淀(原始积淀、生活积淀)为基础的,以艺术积淀、心理积淀为中介而形成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某种概括、抽象,由美的外在形式提炼和演化而形成的。它虽然表现为似乎是脱离了内容的一种纯粹的形式,但是仍然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蕴含着这样那样的某种社会内容,启示或传达着某种社会观念和信息,表现出某种韵味和意义。”③因而它与社会美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包括色彩、形体和声音。色彩是构成美的世界的必不可少的元素,由人的视觉器官所能感知的空间性的美,可以引起人的审美感受。色彩因与人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而被赋予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观念意味。上海特奥会运用了带有和平、宁静情绪的蓝色,象征生命、青春的绿色,代表热烈、激情的红色,充满明朗和温暖的黄色,还有永恒的紫色、皎洁的白色……不同颜色、亮度的灯光融合在一起,不仅通过颜色和亮度的强弱变化产生视觉效果上的美感体验,而且配合开幕式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和不同故事,体现了全人类和谐共处的特奥会主题。当影视明星成龙拿出道具包里的彩色绸巾,用响亮的声音和观众一同高喊:“你好!”时,全场万千丝巾挥舞,赤、橙、黄、绿、青、蓝、紫……全场顿时成了彩色的欢迎海洋,使智障运动员们深感被强大的暖流所包围。

形体美也是构成美的必不可少的感性质料,是美的无尽源泉。特奥会开幕式的整场演出全力展示了一种发自人性和心灵的,是中国更是世界的,能够在庞大的场面中牵动每个人情感的,既美丽又有冲击力的感性动态造型。这些造型的不断展现,“一方面巧妙地呈现着生物体的线条美和形体美;另一方面,这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造型在表演中承载的自然形状,由于被人类的实践所把握和运用而逐渐积淀了某种社会意义,从而升华和演化为震撼人们心灵的动感形式美。”④例如一叶小舟毫不畏惧地在惊涛骇浪上飞翔,象征着战胜人生挫折的勇气;由许多段绳子编结而成的中国结象征着团结一致的精神;巨龙的奔腾是特奥事业蓬勃发展的象征;而那沿着少林棍搭起阶梯的攀登更是对信念和勇气的礼赞……这种形式美所激发人们的理性思维和潜意识的张扬手法,运用得相当奏效,使开幕式形式得以放大,内涵得以外现。

声音是人的听觉器官所能感知到的时间性的美,在表现主体的内心情绪、情感等方面,有着其他因素所不及的优越性。开幕式中古老编钟缓缓奏响了清扬的“序曲”,唤起我们对历史无尽的回忆;谭盾的那段充满生命的天籁乐曲,完全突破了近年来中国晚会一味追求“欢庆气氛”的浅薄,忧伤、豪迈,让我们看到了沙漠跋涉者与长天大地的对话,对自己心灵的询问;马友友演奏的华丽舒缓的大提琴声与几万观众的哨声组接在一起,变成了意味深长的宏大和声,感天动地;“爱重回大地,你我在一起。时间记得我名字,我曾勇敢不放弃……”智障儿童的歌声引起全场的共鸣,伴随着“你行,我也行!”,“I KNOW,I CAN!”……这飞扬激越的旋律,所有人的心跳都汇成了一个节拍,全世界的心愿都凝聚在了一起。

音乐与画面的融合,音响与动作的默契,形、色、声的完美交织,充分体现了形式美各要素的和谐组合。

世界与民族交汇的艺术美

依据“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地位”这一艺术美学的论断,越能表现本民族特色的开幕式,就越具有公众性、轰动性和独创性,更能冲击人们的文化心理防线以至引起人们的巨大共鸣。

“巴塞罗那、悉尼、汉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虽各具特色,但最让人大饱眼福和发出惊叹的是各主办国都把本土文化搬上了奥运会,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辉煌历史和最优秀的民族风情。”⑤如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以民间阿里郎的故事作为民族特色而一炮走红。雅典为世界奉献了一个“梦幻般”的奥运开幕式,把希腊雕塑、绘画、音乐、文学、历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也使人们对古希腊神话世界产生无限的遐想。特别是希腊人将他们引以为傲的爱琴海“搬”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场,穿着古装、扮演众神的演员们在蓝色的爱琴海上飘荡,在光影迷幻的现代体育场中忽隐忽现,让全世界的观众眼前为之一亮。

本届特奥会开幕式从头到尾贯穿了浓浓的中国元素:金色的巨龙、蜿蜒的长城、黑白两色的太极图案、红色长灯笼组成的象征团结一致的中国结造型,还有演员穿着的汉服、独特的中国功夫以及悠扬的古典民乐旋律……不论哪一项,都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传统文化中,中华武术特别能代表中国体育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文化性格。少林拳和太极拳更是中华武术中不同风格的两大亮点:少林拳是中国武术与佛教结合的结晶,是我国外家拳的典型代表;而太极拳融合了易学、阴阳五行,是中华武术与中国哲学结合的结晶,是我国内家拳的代表。特奥会上不仅孔武有力的少林拳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耐人寻味的是“技能”篇所倾情演绎的中国太极拳的魅力:在一片绿色丛林前,两名高手表演太极,随后150位演员同舞太极,舞台上瞬间出现一幅黑白两色人群组成的太极图案,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象征着阴阳平衡的和谐。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服饰也在开幕式上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场合呈现给全球观众,不仅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融合下灿烂的服饰文化,营造出开幕式和谐、欢乐、热情的氛围,更与特奥会“平等、接受、包容”的精神相一致,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和谐。

但是,只有民族的元素是代表不了奥运会的普遍精神,也不能代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和胸怀。所以,开幕式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如何表现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元素,还在于如何提炼出中国与世界融合的元素,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渊源中与世界融合的历程。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中西合璧,做到中国元素与世界元素的巧妙结合。

本届特奥会的开幕式是西方与中方人员的智慧共同融合交流的结果:主题歌曲《你行,我也行!》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元素,其中既有琵琶、笛子、二胡等体现中国风的音乐元素,也融入了当前流行的包括说唱等在内的西方流行音乐风格,兼顾纯净与热烈、国际化与本土化,旋律欢快奔放,洋溢着乐观情绪;特奥形象大使郎朗与父亲郎国任合奏的一曲中国民乐《赛马》,将钢琴和二胡这两种东西方乐器有机地结合起来,奏出了和谐的音符,体现了中西合璧的人类文化的共通之处;谭盾的“天地与我为一”,独具匠心地用英语表现李白诗句的浪漫意境,将英语和古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全球亿万观众感受到中外文化结合的魅力。

2007年上海特奥会已落下帷幕,2010年广州亚运会已进入运作周期,更为紧迫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成为世界期待和瞩目的焦点。作为主办国文化的“窗口”,开幕式的演出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上海特奥会开幕式演出所体现的美学意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可以设想,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其内容应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意境,在东方人宁静淡泊、友善和谐中迸发激情和活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中,创造出魔幻式的虚拟情景,把中国的“情”与现代的“境”结合起来,使之形神结合,内外并存,这就是美学艺术的“象外之象”和“境外之境”的意境。

注释:

①②余秋雨。《我们找到它了――谈今年世界特奥会开幕式的构思》.余秋雨博客

③ 李戎主编。《美学概论》.齐鲁书社。1999年版

④侯艳清,田雨普。《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美学审视》.《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4期

⑤ 王俊奇。《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体育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体育科学研究》.2007年6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88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