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疏导实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儿童心理健康疏导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儿童心理健康疏导范文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但针对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应以学校的正面教育为主。
一、填补家庭爱的空白
班主任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让学校变成他们的第二个家。班主任工作要努力做到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代管人的基本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方式,还要做到“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各班的班主任沟通,交流信息和管理经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要注意缓解学生在校的压力,教师时常深入到学生的中间去问寒问暖,对一些有疾病的学生及时给予关照,对有心事的学生及时予以疏导,稳定他们波动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成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及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常规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辅导应是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必须开设的。通过辅导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学校还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予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寄宿制管理
儿童心理健康疏导范文2
1.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跟父母,大多跟爷爷、奶奶或亲友生活,所以存在大多孤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等的心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据统计:%的“留守儿童”对儿童的集体活动没有兴趣;%的“留守儿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留守儿童”不合群,人际关系较差;常常表现为独来独往、性格内向孤僻;近半数的“留守儿童”只有别人叫才去参加集体活动。
2.不同程度的存有情绪低迷、困扰不安、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关爱,从小缺乏管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沉默、内向、不开朗,表现为情绪低迷,困扰重重,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据调查分析发现,%的“留守儿童”常常想念父母,表现为一说父母就焦虑、悲伤、哭泣。但也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对父母失去所谓的母爱和父爱的亲密关系,表现为无所谓,满不在乎。还有少数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比上上一代的老人要求严格,而表现的不愿跟父亲和母亲生活。但是,总的来说,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迷、困扰、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3.在学习上疏于管理
据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留守儿童”生活疼爱与监管方面比较重视;而严格要求上就显得惯着、迁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疏于管理,%的“留守儿童”学习意识淡薄,贪玩懒散,纪律性不强,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不高,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二、对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模式
1.建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档案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个人喜好、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状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成绩、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使心理辅导教育工作针对性强,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如:组织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组织有关专题讲座,请专家现身说法;密切与家长联系,拓宽除电话以外的沟通渠道,增加沟通频率,提高沟通效果。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育环境,及时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掉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在注重知识性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调到留守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氛围,突出现场效果,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讨论等方式来增加心理健康活动课趣味性。此外,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心理健康专栏等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
4.创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相结合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共性问题,要召开专题会,有效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解决。在工作方法上,对存在问题严重和突出的,要采用多个老师共同帮扶的办法;对碍于情面,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要采用一对一的疏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做同学的疏导工作。总之,个别辅导与集体引导相结合,疏导要及时,要有耐心,帮助学生彻底解除心理障碍。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疏导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师生合力;个案心理疏导;爱的教育;参与潜能 ;预防暴力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225-02
DOI:/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从社会渗透到校园这一片净土,尤其是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速度加快,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入城市,形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仅亲情缺失,更重要的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和制造者。面对不断发生的“花季暴力”案件,面对“留守儿童”恐惧、孤单的眼神,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预防和正确处理校园暴力的方法,通过预防校园暴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净化孩子们的心灵,解决心理问题,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笔者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内因,其次学校管理不得力,家庭亲情的缺失和疏于管理也是“留守儿童”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校园暴力对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从心理辅导和个案调查入手采取措施,同时让留守儿童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达到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目的。
一、老师预防“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犯罪的推动力
(一)将个案跟踪调查研究和个案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和暴力行为“问题”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他们的成长让我们担忧,给予他们特殊关爱和照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托的责任,所以我们课题组通过个案跟踪和个案心理疏导的旅游活动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跟踪教师和“辅导对象”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联系,通过网络、电话、书信,带回家,面对面辅导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让他们从自己设置的小天地和认知的偏差中走出来,让他们因为“留守”而自豪。
心理咨询还利用每周的咨询时间进行,主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自信训练,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进行角色换位练习,纠正认知偏差等方面的心理辅导,还有对“留守儿童”进行团结心理辅导。心理访谈利用零星的时间,比如学生打架后,听了讲座后,参加了活动后,或遇到了不顺心事后,通过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一方面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心态,走出心理误区,远离暴力。
(二)重视个案调查的应用
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和不同的班级建立了承包跟踪调查组,给有不良性格倾向的“留守儿童”建立了跟踪档案,主要从他们的行为,交往,学习,暴力行为跟踪,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因为缺失亲情和缺少父母的教育和监管, 他们的性格表现,内向,易怒,自尊性极强,逆反心理强,有心理。有关调查也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有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他们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更难教育,绝大部分很可怜;有的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品德差了;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部分“留守儿童”与同学的关系较差。所以,跟踪调查,建立个案调查档案,可以对“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教师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
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 。有学者称:“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给“留守儿童”特殊的关顾,不能因为他们犯了点小错误就当众训斥,批评,甚至动用暴力来解决,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他们的错,而且导致他们更重的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一定要慎重。
二、“留守儿童”个人预防校园暴力的原动力
(一)重视“留守儿童”的参与
“留守儿童”虽然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但因为“留守”,生活能力比起同龄孩子稍强,所以,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留给他们发展和被重视的空间,“留守儿童俱乐部”,班级“爱心角”等活动都由学生一手策划、组织、开展,这样不但帮助了暴力的“留守儿童”,而且也锻炼了部分学生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让他们在活动在成长,在性格上重塑自我,在活动中远离暴力。
(二)重视发挥“留守儿童”自身的双重作用,他们既是问题的“制造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
“留守儿童”身份比较特殊,他们是校园暴力的制造者之一,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心理跟踪调查,心理访谈,心理疏导,在活动中渗透,亲自参加各项活动,将外在的教育、疏导,关心,被尊重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他们每一点进步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和班级的同学和老师都记在心上,看在眼里,然后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找到自我,找到尊重,找到自信,自然而然,悄然改变。如同被调查者融杰同学所说,经过军训,我似乎成长了,没想到军训完之后在班主任的提议下,我被同学们选为班长,现在想来真的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同学们也说他变好了。
(三)努力挖掘“留守儿童”自己的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机会,多一点对学生的信任,多一点鼓励,方法很当,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自创的“感恩护蛋行动・收获心情”主题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自我,收获了自信,转移了注意力,为内心矛盾的发泄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护蛋日记摘录: 护蛋人: 刘旭明,多云转小雨。
儿童心理健康疏导范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县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中,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构建、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的大局,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批留守问题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当然主要在家庭,但他们表现在学校,将来恶化在社会。如何教育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难题。我主要通过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天空,哺育他们茁壮成长。
一、满腔热忱地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半个月或一个月才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甚至半年才联系一次,更多的外出打工者是一年才回家一次,甚至有的常年在外不回家。他们单纯地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因此,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开展“假如我是父母”这一类型的主题活动来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在平时我们要求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掌握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坚持不懈地督促留守儿童学习
留守儿童大部分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教育方法不当,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家庭作业完成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旷课、逃学,甚至流浪社会。学习上缺乏辅导督促,为家庭教育留下了很大的空白。为了督促这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举办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三、积极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行为指导
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又加之祖辈的溺爱,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为了很好地教育他们,教师应密切关注他们的细微变化,发现矛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促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