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精编3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钱塘湖春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1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古代诗歌十分注重表达技巧的使用,有时鉴赏诗歌基本上是鉴赏其表达技巧。考生要想准确地鉴赏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用典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手法,因其具有特殊的要求和内涵,备受关注。
正确理解诗歌中的用典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范畴,表达技巧分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近几年考查表达技巧,除了单独命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外,还在主观试题中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关于用典,常常是考查其作用或分析其蕴涵的情感。
原题回放
(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李白的诗,其实暗含对典故的考查。只有正确理解了何处用典,才能回答出此题。“清新庾开府”用的是庾信的典故,“俊逸鲍参军”用的是鲍照的典故,本来是说庾开府诗风如何清新,鲍参军诗风如何俊逸,结合诗歌的主题是赞扬李白卓尔不群的诗才。作者运用典故,主要是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
参考答案:(1)诗坛地位,无人可比。(2)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3)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解题技巧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也给考生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考生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的新含意。
一、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1.哀鸿:《诗经・小雅・鸿雁》曰:“鸿雁,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说的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2.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典出战国宋玉的《对楚王问》。
3.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4.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典出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5.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如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即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家人的怀念。
6.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7.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坚守约定,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此喻坚守信约。
8.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9.冰雪、冰心:高洁的心性,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10.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11.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人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12.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做书信的代称。
13.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14.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此喻为国忘家。
15.雕虫:典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16.豆蔻:典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二、解题步骤
在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做题: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具体分析掌握典故本身所涉及到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其次,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第四,答题时既要概括典故本身的内容意义,又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现实目的。
典故本身具有一种古朴久远之美,考生在欣赏诗歌时,不要仅停留在眼前的层面上,而应从纵向作时间上的回顾,这样所获得的感受就更深刻、丰富了,对把握诗歌的意象、主旨也都很有帮助。
答题误区
有的考生在答题时,由于知识面狭窄的原因,找不到诗歌的用典之处;有的虽然能找到用典,但是根本不明白典故本身的内涵;有的考生无法正确理解作者用典的真正意图,从而只写出典故本身的含意;还有的考生对用典手法理解不正确,甚至理解得与作者原意相反等。
同步突击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放 鱼
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作者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用意?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黄 河
罗 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本诗第五句“高祖誓功衣带小”运用了什么手法?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维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
这首词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怎样表现的?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木兰花令
黄庭坚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馀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这首词用了与你学过的哪首词相同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请对“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一句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应天长
周邦彦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情景?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①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②。
[注]①(wèi):小石磨。②五湖:太湖的别名。相传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退隐思想。可是此时他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旋涡。
本诗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永乐①文长老已卒
苏 轼
初惊鹤瘦②不可识,旋觉云归③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④,葛洪⑤川畔待秋深。
[注]①永乐:在今浙江嘉兴西北。文长老:即文及,嘉兴本觉寺住持。②鹤瘦:比喻生病。③云归:比喻圆寂。④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⑤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请对本诗结尾两句用典的好处作简要赏析。
第34期参考答案
《文言文之分析综合》
同步突击
一、1.B(句②是述说作者自己外出,句④是轿夫述说寻访时的状况,句⑥是说太常、布衣不知道隐者姓什么,这三项都不能从侧面说明王隐君雅人深致,有此三项的选项应排除。)2.A(A项中“作者并没有与这位隐士见过面”错,从文中得知,作者与这位隐士见过一面。)
二、(句①是说纪昀官职的调动,句④是说纪昀上疏的内容,句⑥是说纪昀死后皇帝对其的赏赐,这三项均不能说明纪昀学问精通,有此三项的选项应排除。)2.D(D项中“没有门户之见”错,依据原文材料,应为“有门户之见”。)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我在外祖父段先生的废纸篓中,看到一首诗,不能忘掉;在西湖一个僧人的佛经箱中,看到《心经》一书,被虫蛀了将近一半,就像(当初)见到废纸篓中的诗,也不能忘掉。春日里的一天,我走出螺蛳门,和叫戚猫的轿夫说话。戚猫指着一片荒坟说:“这里有人家,段先生每次来杭州,一定要出城寻访此处,回来也不对人说。段先生不能走路,我抬轿前去,只有我和此地姓吴的轿夫知道这件事。”沿着荒坟到了一座木桥,遇到一个九十岁左右的人,穿着短袖粗布衣服在太阳底下。向他问路,他告诉我他是聋子。我心里一动,向他作揖并慢慢地说:“您是一位真的隐者。”他回答说:“我没有印章。”这是由于“隐者”和“印章”发音差不多。太阳快落山了,戚猫催促我。我怅然地回去了。
第二年冬天,一个姓何的百姓来我家,谈论古代的刻字,他说:“我有李斯郎邪石上刻字的宋代拓本。我得了心病,大夫治不好。城外有一个老头来了,说能救活我,服了两剂药就痊愈了。老头说:‘我专门为了这个拓本而来的。’
于是老头进屋拿了拓本径直走了。”后来有一天我见到马太常(太常是官职名),告诉了他姓何的人的话。马太常低头沉思,突然抬起头捋着胡子说:“对了,对了!我的外甥锁成,曾经迷了路进入一户人家,从厨房灶台后边出来。突然看到一座大院,满地铺的都是松化石。循着读书声,很快进入一间房子。房子四壁都挂着古代的锦囊,锦囊里边放着刻有文字的金、石。桌案上有《谢集》,向主人求借,主人不答应。主人说:‘写一本送给你。’过了一个月去看,他写的字像虞世南(唐朝书法家)的字体。问主人说:‘你养着善于写字的书生吗?’主人说:‘没有。’主人指着墙下锄地的人,说:‘是他替我写的。’出了这家院门,遇到一棵梅树,正在开花,偷偷地背了一块松化石回来。他们两人(锁成和何布衣)的遭遇,不都是一样吗?”
我不认识锁先生,太常、布衣都没有说对方(老头和大院主人)姓什么,而吴姓轿夫说:“(你遇到的那人)好像姓王。”西湖僧人的徒弟拿《心经》来我这里,说是王老先生所写。对照推测一下,此人姓王确定无疑了!可惜不知道那个锄地而且会书法的人姓什么。当初,木桥外有大小两棵树相互依靠耸立着,一棵是杏树,一棵是乌桕树。
二、纪昀,字晓岚,是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一职。三年后又考,成绩优异,任翰林院编修。两次升迁为左春坊左庶子。考察京城官吏,纪昀被授予贵州都匀府知府。高宗因为纪昀学问突出,加授四品官衔,留任庶子的官职。不久破格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获罪,纪昀和他是亲家,因为提前泄漏了机密被撤职,发配乌鲁木齐戍边。被释回京,皇上临幸热河,(纪昀)在密云迎接皇上的车驾。皇上面试纪昀诗文,让他用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作为题(作诗文),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又被重新授予编修的职务。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编修馆,大学士刘统勋推举纪昀和郎中陆锡熊为总编纂。纪昀从《永乐大典》中搜集散失的篇章,阅读了全部的各行省所进献的书,给它们排列了顺序写了《提要》呈给皇上,被提拔为侍读。皇上又命令他编辑《简明书目》。因为他的二儿子纪汝传累次拖欠官赋被诉讼,交由官吏审议,皇上宽恕了他。不久纪昀升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朝廷建造文渊阁收集藏书,命令纪昀管理文渊阁的事务。纪昀后多次升迁,官至兵部侍郎。《四库全书》编成后,上表给皇上。皇上说:“表一定是纪昀写的!”命令给他加倍赏赐。升迁为左都御史。又升迁为礼部尚书。后又做了左都御史。京都周围大灾,饥饿的百姓大多来京都要饭。按照旧例,从十月到三月,要在京城的五城分设饭厂。纪昀上书请求从六月中旬开始,饭厂每天煮三石米,十月每天再增加煮米二石,仍然在次年三月停开饭厂,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又升迁为礼部尚书,但是仍然在左都御史官衙办公。上奏章请求乡会试停止从胡安国《春秋传》中选题,用《左传》里面的原文作题目,参考借用《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两部书,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嘉庆元年,调任兵部尚书。又调任左都御史。嘉庆二年,又升任礼部尚书。上奏章说妇女即使遭到,受到玷污,也仍然应该酌情给予表彰。嘉庆十年,成为协办大学士,加封太子少保。死后,朝廷赐给白金五百两治理丧事,谥号文达。
纪昀学识渊博,学问精通。撰写的《四库全书提要》,评论褒贬历代各家的著作,深入探讨,仔细寻查,都深得各家的要旨,自始至终条理清楚,蔚为大观。苦于明末讲学所流传的习惯,宋代五位理学大家的书为人所重视,不敢明显表示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南宋之后的各位大儒,非常苛刻地痛加批驳,不能说没有门户之见。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社论》
针对训练
一、1.A(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C(与原文中“今后完全有可能出现不同的个案:推倒某个高级官员的原动力来自互联网”不符合。)3.示例:面对网络舆情,官员应不回避,不掩饰,不压制,不打击。尊重客观事实,积极回应舆情;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引导舆论;提高执政能力,坚持树立官员公信力。
二、1.C(“城市化建设完全体现了官员的权力意志”不符合原文,属主观臆测。)2.重视历史建筑的保存工作,能保留的必须保留,无法留存的应设法集中“活化”;加强新城区社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建设;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蕴涵草根气息的朴质乡歌》
选文1:
1.这段心理活动写出了郑大宝对亲人的思念、不能回家的痛苦,也凸显了他的善良、淳朴以及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无奈。2.郑大宝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民工,他为了生计常年在城市打工,坚忍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的痛苦。
选文2:
1.这些话语都是刘高兴在幻想美好的前景或者受人轻视时对自己的鼓励,不难看出这些话有着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的意味。刘高兴的这种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方法显示了刘高兴的聪明与乐观。2.示例:对于五富而言,城市那种以个体为单位,不依赖于他人,完全靠自己的独立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以求获得生存的方式是难以适应的。五富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刘高兴的后面。(言之成理即可。)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2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1、郭沫若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称的是(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2、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A."开元盛世"时期 B."贞观之治"时期 C."文景之治"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4、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C、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 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6、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7、对完善科举制作出突出贡献的关键人物不包括(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8、下列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⑴开元盛世 ⑵贞观遗风 ⑶贞观之治A、⑴⑵⑶ B、 ⑶⑵⑴ C、 ⑵⑶⑴ D、 ⑵⑴⑶9、"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与哪个民族的关系( )A、吐蕃 B、突厥 C、南诏 D、靺鞨10、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 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11、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12、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 B、宋军收复建康 C、宋金达成和议 D、岳飞取得郾城大捷13、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 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 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14、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是在( )A、唐玄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高祖统治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15、宋代时发明的新农具是( )A、耧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16、两宋时都市中的“瓦舍”是( )A、夜市 B、商业区 C、娱乐场所 D、居住区17、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南宋与金 B、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西夏与辽18、明经科举考试中的"帖经"类似于今天历史考试中的( )A、选择题 B、问答题 C、作文题 D、填空题19、下列政权没有出现并立现象的是( )A、五代和契丹 B、辽和北宋 C、金和北宋 D、辽和南宋20、"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21、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 C、哥窑 D、越窑22、宋代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改善的原因有( )①雕版印刷的普及 ②书籍文化用品的流行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23、中国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秦 B、唐 C、元 D、清24、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B、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C、为高官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D、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5、《百子嬉春图》中的"春"所指的节日与下列哪一句诗所指的相同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26、元朝时建立的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27、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28、我国首创殿试和武举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29、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半岛的重要典籍是(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大藏经》 D、《徐霞客游记》30、继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大一统的辉煌时期是( )A、商周时期 B、西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31、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李林甫 C、秦桧 D、贾似道3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3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唐“开元通宝” B、交子 C、会子 D、关子34、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35、如果你生活在宋元时期,看不到的社会现象是( )A、在瓦舍中看戏、听书、看杂耍 B、吃江南运来的大米,C、大宗交易用纸币支付,不用带大量铜钱 ( ) D、朝廷大兴“文字狱”36、"瓦舍"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37、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 )①南方战乱少②许多中原人南迁③自然条件优越④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38、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 )A.永济渠 B.广通渠 C.江南河 D.灵渠39、大运河连接的五大水系,由北而南的正确排序是:( )A、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B、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C、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D、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40、岳飞在《满江红》中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是指(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41、618年,贵族李渊父子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反隋,建立了_____,定都_____,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李渊就是_____。42、李世民于626年继承皇位,改年号为"_____",他就是历有名的_____。43、唐太宗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史称 _____;武则天统治时,继续实行唐太宗政策,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史称_____;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称_____。44、_____是吐蕃历杰出的政治家,_____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45、_____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唐玄宗时高僧______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唐太宗时高僧______西行天竺求取佛教精义。46、960年,__发动陈桥兵变,建立 ____,定都___,即今天的开封。47、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 _____在应天称帝,后来定都____,历称为南宋。4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_____,它最早出现于我国_____(朝代)的四川。三、材料题(40分)4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五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请回答:(1)这是谁的诗句?(1分)(2)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2分)(3)这种全盛局面是在何时,因什么事件而被打破的?(2分)(4)人们尊称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1分)(5)该诗作者的诗因为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而被后世称为什么?(1分)(6)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3分)5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请回答:①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2分)②简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2分)③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6分)5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3分)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1分)52.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赵嘏材料二:“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阅读后回答:①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1分)②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1分)什么朝代逐渐完善?(1分)③对这种制度起着发展和完善作用的关键人物有哪些?(3分)④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2分)⑤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1分)什么朝代被废除的?(1分)⑥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的是谁?(1分)⑦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3分)一、 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A D C D B B A C A C B A D C B D D C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A A C C B D C D B C C C B D D B B C C B二、填空题:41——48略三、材料题:49、①杜甫; ②开元盛世; ③唐玄宗;安史之乱; ④诗圣; ⑤诗史;⑥“开皇之治”;“贞观之治”;“贞观遗风”;50、(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2分)(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2分)(3)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 但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6分)51. ①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3分)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2分)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1分)52. ①科举制度(1分); ② 隋朝(1分); 唐朝时期(1分); ③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分);④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2分); ⑤状元(1分); 清朝(1分)⑥封建统治者皇帝。(1分)⑦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人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3分)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3
诗词,特别是古代诗词,寥寥数语,浓缩了语言之精华,是价值极高的“营养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诗词教学中若能“读”“画”结合学诗词,以诗还画,以画明诗,帮助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诗词,可以在顺利达到理解诗情诗里的目标,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品析语言,揣摩意境,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读”“画”结合学诗词立足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所创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听诗揣意说画卷 诗词理解中,“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西施”。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掌握大意。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应该有些什么景物,再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些景物?答案不要求唯一,这样,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如《钱塘湖春行》一文学生听完后很容易罗列出下列景物:小山、云、莺、燕、花……这时,学生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就大致了解了春意。就此一点,教师加以适时的引导:你认为还有哪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就可以说出许多。再问:为什么作者选取了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去揣摩文义,与此,为进一步加深,还可以引用《天净沙·秋思》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比较,找出其中的景物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在揣摩比较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得更有效一些。 二、读诗明意勾轮廓 学生在揣摩比较之后,教师引导作关键词的欣赏,体味用词的精妙,离不开学生的诵读。学生根据听诗的范例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这样读?(2)为什么这里写这种景物,另一种景物在另一处?(3)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找到景物安排的理由、“画”的细节及色彩搭配,重点的确立也就迎刃而解。如《钱塘湖春行》中,春意融融,春水涣涣的景物分布等,学生的理解就会呈明显的个性色彩。在作画的过程中,诗中的细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增或删。然后在小组共同欣赏评议,学生个人阐述理由,小组成员作出评议,在小组中修改,在讨论中去明晰。 三、品诗析意添细节 教师为启发学生的联想,引发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发现诗与“画”的绝妙搭配,引举“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等一些诗画的绝妙搭配,品诗析画,品画名诗,让学生对诗画有浓厚的兴趣。在看自己的诗画有哪些尚不如人的地方进行分析探究:我这样画来表现诗是最好的吗?还有没有更好的表现方法?为什么呢?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之后,再在细节上下功夫,让学生在独特视角中发现诗的意蕴,明白诗人通过这么一幅画或几幅画想表达什么,诗情也就凸现出来。而且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完成真正的画,配上诗句,成功的自豪感自不待言。 四、借画还景品诗情。 诗情画意,画意诗情。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他们结合自己的体验逐步理解诗情的过程。用绘画的方式学诗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空洞的评述,放飞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因为学生的体验不一样,所以绘画的内容也有差别,理解也会显出不同的色彩。在品的过程中,由个人创作到集体合作,一品诗,二品合作的快乐。在快乐中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