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例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69782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例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1

关键词:化学教研;选题策略;校本研修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4-0022-03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围绕主题开展行动研究”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1-5], 它融学习、思考和实践于一体,使教师在“做中学”的研究活动中增长专业智慧、提高专业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研修载体。要使这一载体充分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正确合理地选题立项、实施操作和管理评价是关键,而审慎选择有研究价值、适切可行的研究主题,更是提高校本教研质效的首要因素。目前针对校本教研选题的研究不多,本文结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探讨教研主题的甄选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师研修活动。它的主阵地在学校,研究的主体是校内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校为本”是它的基本特征。因此,主题的选择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本校的校情、学情和师情。

1 选题基点

选题的基点是校情。所谓校情,这里主要指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课程建设特色和相应的资源环境等。一般来说,学校的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特色等都是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权衡的。因此,从学校发展需要的角度选择化学学科教研主题,其突破点明晰,针对性强,能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依托学校的资源条件设计研究主题,能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从学校的发展目标中寻找教研主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自1999年即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理念是“选择教育”。其抓手之一是通过套餐式走班制的运作方式实现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选择教育”实施之初,教师们通过培训,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了充分认识,对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运作有了基本了解,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怎样开发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较为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怎样配套整合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并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处于动态中的化学走班教学怎样进行管理、对教与学的质量又如何进行监控和评价,等等。我们从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提炼筛选,先后确定了《化学拓展型课程建设》、《化学研究型课程指导》、《高中化学套餐式课程配置》,《化学走班教学管理方法》、《化学走班教学质量评价》《化学走班教学实践与反思》等作为教研主题。围绕“选择教育”展开的主题研究,不仅较好地破解了我们工作的难点,而且由于选题契合学校的发展目标,还为学校在操作层面贯彻和完善理念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

在学校的课程建设特色中开发教研主题

近年来我校逐渐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建设特色。我们从一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进入化学课堂,继而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再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服务,我们的教研足迹始终紧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攻坚项目,结合学科特点,确立了《信息技术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元素化学探究教学》、《以化学与能源为载体研究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的整合》、《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等作为教研主题。组内有多名教师因此先后参加了学校和区教育局组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市展示研讨课和论坛、以及全国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其中《信息技术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元素化学探究教学》,成为市级课题中的一部分。这些主题的开发,其价值不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多么熟练,而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思考已从怎么做深入到了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做的效果如何,这一转变对教师自我提升理解课改理念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能力大有裨益。当然,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2 选题焦点

无论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还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其最终指向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计划实施的受体和教学成效的映射体。因此,学情是校本教研的焦点,只有生发于学情的选题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从课改与学情的融合中设计教研主题

2002年,我们组成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化学新教材第一批试点,当时教学中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如:试点初期,如何在缺少参考资料和同行借鉴等不利情况下,通过我们的教学,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要求。我们在对遇到的具体问题归纳梳理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让课改精神与我校的学情“落花入泥了无痕”般地充分融合,为此确立了系列教研主题。在认真研读《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标准》基础上,结合我校“选择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将课标具体化和校本化,制定了《晋元高级中学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细则》。细则既尊重课标要求又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强化了教学要求的适切性。我们以《如何用好化学新教材》作为教研主题,对教材编排结构、知识内容和阅读反馈资料等相关板块二度开发,使之更符合我校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基础。为了使化学教育有助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题,从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元素化学、化学实验以及化学计算等板块中研究培养的切入点和实施方法,发表于《化学教学》上的“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便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教研成果。又如围绕“化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培养”,我们开展了化学教育中渗透“两纲教育”的教研,形成了如“化学学科有效实施德育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6/5)”等以论文和教学设计为形式的成果。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开展主题教研,使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在精研课堂教学的实战中得到了磨练。

从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成教研主题

课堂是学生、教师、环境互相作用的微型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和教师都有着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思想情感,他们多彩而灵动的交流使教学充满了趣味和变数,生成出许多引人深研的问题。如高三的技能训练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基于“如何既保证教学质量又避免大运动量的训练,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思考,遴选出“高三化学习题研究”的教研主题,从例题的选取、习题的编制、习题的讲评、讲评后的巩固几个方面开展教研,教师间互研互习,有效地促进了高三化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如这两年我校加试化学的学生人数逐年提高,化学高考成绩也大幅提升;在各类化学竞赛中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的学生人数也显著增加。

3 选题支点

研修的主体是教师, 特别是在某些不可重复的特定教育情境下,教师是最适宜的观察者和研究者[6]。 只有充分认可并发挥教师原有特长能力,激发教师内在情感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热情,教研主题的开展才有支撑点。因此,师情是选题的支点。

针对教师关注的热点立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适用于教师的研修活动。例如我们在确定 “高三化学习题研究”作为研修主题之前,广泛地征求了组内教师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组内教师高度的认同,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个主题的教研开展得很顺利,研究质量并未因工作量大而降低。又如老师们对“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成果来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兴趣,根据教学实际,我们从“帮助高一新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化学资优生的培养”、“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的设计与指导策略”等方面开展教研,取得了不错的研修效果。

依据教师的特长能力定题

许多好的选题,因为脱离教师的实际能力而浮于表面。考虑到我们都是一线教师,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和经验,所以我们选题的视线,集中于如何运用专家的理论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在具体确定教研主题时,我们同样先掂量教研组和教师个体的能力后再做定夺。例如对于高三教学,我们有很多感兴趣又需要教研的主题,“提高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效率”便是其中之一。但仔细考虑后我们还是感到难以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好在我区在叶佩玉老师带领下,将化学教研活动课程化,组织了“高三化学专题复习讲座”,我们组扬己所长,精心准备并主讲了十讲中的五讲。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区内教师一起分享我们的教学心得,更高兴的是通过这次讲座,使一些平时无意识的、散碎的教学智慧得到了总结和提炼。实践证明,量力而行的教研更富成效。

可见,发自于教师个人经验和兴趣的教研,才有源源不竭的驱动力。当然,充分考虑教师的志向和能力,并非将教研囿于教师原有的学识水平内,而是尽可能满足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需求。

4 选题原则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教研主题的选择需要贯彻以下几条原则。

先进性和实效性结合

即选定的教研主题既要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又需针对学校的发展要求;既要汲取专家学者的理论精华,又能切实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系列教研主题就是基于这一原则产生的。

阶段性和延续性结合

即所选主题的切入点要小,基本上能在一个学期初步完成,但要有拓展的余地,有可循序渐进研究的深度。如我们对“选择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就是在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前后经历六年,逐步趋于成熟。

共性和个性结合

就是既考虑全组教师的共性要求,又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教师在教研中“有武需用,有武可用”,这样的选题有利于放大教师的教学智慧。

综上所述,立足“三情”,重视“三结合”的教研主题甄选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较好地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徐雪梅。“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J].教育科学研究。

[2]张学忠,李森。校本教研:特点、内容、与方式 [J].当代教育科学。

[3]明庆华,程思辉。简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

[4]王彦波,孙德芳。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视野 [J].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2

为加快我区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根据我区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创建现代化学校为目标,围绕新课程实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促进我区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二、组织建设

设立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简称区教科规划办),由分管教科研的副局长领导,区教科所负责日常事务。区教科规划办承担本区范围内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管理、培训、成果评比和推广等职责。

学校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简称学校教科室),由校长或分管教科研副校长领导。学校教科室设立教科室主任一名,有条件的配一名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工作。校教科室负责制订校教科研工作计划及管理制度,检查、督促和指导本校各级各类课题,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三、队伍建设

根据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建立一支不同层次的教育科研队伍。

1.基层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师、教育行政干部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广泛、积极选择课题开展研究。

要十分重视新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教龄在五年内的青年教师要求做到:

一年内:选择一到两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承担区级以上课题研究的、经学校教学部门确认的中老年教师作为导师,全程参与其开展的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每学期上一节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学年结束撰写1篇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上级师训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普及培训,逐步熟悉并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及方法,认真完成师训部门布置的有关作业。

三年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校级以上大课题中的子课题或独立开展自己的研究课题,基本做到课题选择对路,研究方案可行,过程管理规范,成果结题详实。初步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并达到一定水准。每学期上一节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研讨课,每学年完成1篇以上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五年内:能紧密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选择适合自身研究的课题独立展开研究,做到选题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研究方案切实可行,研究方法正确科学,过程管理规范扎实,科研成果在区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初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逐步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2.基层教育科学研究骨干队伍。各校(园)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及教科研优秀成果获得者,是组织、带领基层教科研活动的骨干力量。每位同志要积极申报、承担、参与区级重点课题及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率先示范,做出榜样,推动学校(园)教科研工作。

3.区级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教研员、名校长、名教师(特级教师、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是指导、引领全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核心力量,是承担各级重点课题研究的主力军。要求每位同志每二到三年完成一项区级以上重点课题或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项成果在市级以上获奖。

四、课题管理

1.课题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原则。区教科规划办和区教科所负责对区级及以上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课题指南,受理区级以上课题申请,组织立项论证,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管理和指导,对课题成果组织评奖等。学校教科室负责对校级以上课题的日常管理和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2.课题申报实行限时申报,一般每学年一次。申报以校(园)、街道(乡、镇)中心学校和社会力量举办学校为单位,根据实用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等原则选择课题,按要求填写《申报表》,并附课题研究方案。申报数额应按区教科规划办下达的指标,在规定日期内,择优上报。

3.课题立项后,课题负责人应按照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强化过程管理,注重研究计划的反馈和调整,及时积累研究材料,定期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按时保质完成研究任务。

五、评比制度

2.区教科规划办每两年组织一次区教科研优秀成果评审。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分别给予1000元、600元、200元奖金,并授予证书。

3.积极参加上级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争取获奖。对获奖的优秀成果,区教育局发文公布,并给予与上级等额的奖金。

4.课题承担人获得教科研优秀成果奖,应记入本人考绩档案,作为评聘职称,评优、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对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成果获奖的,由授奖单位予以撤消,收回证书和奖金,并予以批评教育。

5.区教科规划办每两年组织一次区级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并进行表彰奖励。区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是推荐参评市、省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候选人对象。

六、成果推广

1.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使教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要把推广教科研成果当作改革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2.设置优秀成果推广奖,建立优秀成果推广奖评审制度。优秀成果推广奖与教科研优秀成果奖具有同等价值。优秀成果推广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与省市级评选衔接、逐级推荐。

七、档案管理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文3

关键词: 研究课题 研究方向 选择方式论证角度

一、引言

什么是研究课题?

课题通常可以理解为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作为研究课题。作为研究课题的问题必须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问题,而且它们的解决能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2)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假如你谈的是个别现象,就不能作为研究课题。比如,“如何培养李四同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所反映的是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因此就不能作为研究课题。(3)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如果研究范围太大,任务不明确,就不宜作为研究课题。像“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等。(4)必须有可解决性。提出的问题通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可以加以解决。像“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有普遍意义,但是无论怎么研究也不可能解决。由此可见,所谓研究课题,是指在教育科学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二、选择研究课题的前提和注意事项

(一)前提

广义而言,研究课题的选择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从事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它规定了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有相对稳定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使研究工作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并可以成为选择具体研究课题的线索和范围。所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抉择。

(二)注意事项

1.要认真选题。

这基于两个理由:一是选题是开展教育科研的第一步。课题选择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二是选题是科研工作最复杂的工作之一,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轻率。因此,每一个研究者务必要充分认识选择课题的重要性,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选题。

2.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课题。

对于有教学经历的研究者来说,选题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熟悉教育的实际。假如你曾是一位中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最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你能从教育实践中选题,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3.切忌为赶时髦而一味求新。

新颖性是选题的一条原则,但必须明确,为赶时髦而一味求新的现象是对“新颖性”的曲解。事实上,只要研究者能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对一些旧课题还可以进行再研究,并且有可能得出新的结论。这与新颖性并不矛盾。一味地求新,往往会抛弃重要问题。

4.课题操作时间要适中。

研究时间一般要控制在半年到一年之内。这样研究者兴趣会比较浓厚,注意力会比较集中,研究成果的产生速度会比较快。如果研究时间比较长,比如5至10年,就很可能使研究者感到枯燥乏味,筋疲力尽。但是,如果研究时间太短了,比如2-3个月,则常常无法完成研究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价值,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三、选择研究课题的方式

选择研究课题,常被人们理解为这样一种模式:你提供若干个题目,我从中选择一个。这种“点菜式”的选题由于简便而被一些人推崇。但是,其局限性是所选的课题往往不适合自己。因为每一个人的教育实践不完全相同,他们所深入思考的问题角度也可能不同,所以这种“点菜式”的选题不是我们倡导的选题方式。

我们所倡导的选题方式包括纵向选题和横向选题。

(一)纵向选题

它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确定研究范围。

课题主要来自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的范围很广。如果盲目地从中选题,无异于大海捞针。因此,选题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范围。比如,可以把后进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评价等确定为自己的研究范围。

在确定研究范围的时候,不宜一味地求“大”,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次进行研究的人员,更应从“小”处着手。当你真正开始研究时,就会觉得“小”题不小。比如,“如何有效地记忆英语单词”是一个不大的研究范围,但是也包括许多不同的研究问题,比如“不同记忆方式的记忆效果”、“不同学习对象的记忆差异”、“重复的频率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等等。如果能对这些问题中的某一个进行彻底的研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那么,研究者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激发你产生强烈的动机,它会鼓励你一直走下去,并最终促成你的成功。如果你没有兴趣,就会变得厌烦和懒惰,你会觉得自己简直是在浪费时间,研究往往收获不大甚至会中途夭折。

2.提出问题。

确定了研究范围就等于确定了研究的方向。“游击式”研究方式是不可取的,那只会导致我们对每一个课题的研究都是浅尝辄止,根本不利于我们治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每一个研究人员要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在研究方向的指引下,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能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说明你已经思考了,你正在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研究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前提是要立足于该研究领域的最前沿。这就需要研究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存在着何种程度的的分歧;还有哪些方面人们没有研究或研究得不够深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做重复研究,因为你对某个结论产生了质疑等等。总之,要想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离开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是绝对不行的。

(二)横向选题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在教育科学实践、现实生活中选题。

来自教育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研究课题大多属于应用性研究,这种研究课题一旦获得成功,就能直接为教育实践和现实生活服务,从而体现这种研究的潜在价值。

2.在理论领域选择课题。

首先,研究者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选择相应的课题。其次,根据不同理论观点的分歧选择课题。第三,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质疑而提出研究问题。

3.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课题。

首先,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特别是研究者的深入思考,常常会涌现出与当时的研究课题相关的许多新课题。这些研究既符合自己的兴趣,也是当前科学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有时我们会出乎意料地发现与研究问题无关新的现象。通常,这些偶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4.根据科学的新发展选择课题。

研究者或者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和研究技术的新进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在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选择课题。

四、论证课题

纵向之中包含着横向,因为确定研究方向之后,研究者可以同时提出若干个适合自己的课题;横向中也明显包含有纵向的成分。不论是纵向选出的课题,还是横向选出的课题,究竟是否可以用来研究还有待于进行多角度的论证:

1.问题是否适宜作为研究课题?即:是否具有研究课题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

2.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这要考虑两个方面:(1)问题的需要性,也就是说研究者应该选择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样的课题一旦研究成功,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的发展。比如,“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有效地实施语法教学”。(2)问题的新颖性,即所选的研究课题是别人以前没有没有研究过的;或者虽然有人研究过,但你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开展研究的;或者是有人提出过,但是悬而未决。教育科研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前人没有完全认识到的科学规律,发现新的规律是教育科研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只有选定有一定新颖性的研究课题,才有可能凸显出这项研究的价值。

3.问题是否可行?研究者必须首先考虑自己完成这个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充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能力,即研究者在完成某一课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这纯属于主观条件。(2)研究时间,即进行课题研究所必需的时间能否得到保证。(3)资料的收集。研究者仅仅凭借自己的经历是绝对不能进行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必须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和保存。(4)资金。资料收集过程及资料处理所需的费用必须得到保证。后3项属于客观条件。

如果以上四个问题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就说明这个问题是适自己的好课题。

五、结语

选择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忌人云亦云。它不仅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而且是一个殚精竭虑的思维过程,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轻浮。导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同事之间的合作有时也不可避免,有时家人和朋友的建议对课题的选择也大有裨益。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4

一般来说,一项新的、正式的科研课题的确定大多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过程:a.提出科研课题;b.对课题进行初步论证;c.将课题具体化;d. 撰写选题报告;e.征求意见,反复修订。

1.选题的策略

(1)从教育实际工作需要中选题

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根据社会需要,看清时代的潮流,选择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课题选择的重要策略之一。

(2)从教育文献中选择题目

查阅和评价已有研究文献,是选择课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策略之一。查阅与评价研究文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明确哪些问题已经被研究,进展状况如何,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已有研究的完成质量,如果发现已有研究质量不高,这就说明该问题值得研究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研究资料中被忽视的“空白点”;注意发现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注意发现已有研究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3)选择教育科学研究题目要注意可行性

研究者要根据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和从事研究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和课题的深度。主观条件指研究者为完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及对有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它反映了研究者承担课题的可能性和完成课题的水平。客观条件指完成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设备、仪器、工具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图书资料等。对于任何一位研究者,选题必须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它。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课题按研究深度的高低是分层次的,选题时必须考虑课题的研究深度。按照研究深度,研究课题可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

①描述性课题是指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课题,它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如教师生活状况调查、学生看电视情况调查等都是描述性的研究课题;

②因果性课题是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课题,它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就属于因果性课题;

③预测性课题是指在弄清了教育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对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的课题,它主要回答“将来怎样”的问题,如探讨下个世纪中国教育状况,就属于预测课题。

在上述三类课题中,描述性课题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难度小,层次低;因果性课题层次较高,难度较大;而预测性课题则是最高层次的研究课题,难度很大。研究者对课题的层次性、难易性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4)从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担任课程范围内选择教育研究题目

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选定教育研究题目,只有紧密地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好教育科学研究。而有人因临时的兴趣,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有人偶然得到其他专业的资料,轻易决定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结果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分析肤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目前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教育科学研究选题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题目往往偏大

初做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考虑各方面研究的条件,选择的研究题目往往偏大,结果不是不能完成任务,就是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材料,得不到可靠的、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的科学结论。

(2)对应用性选题重视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性的选题中,理论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大,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小;二是在应用性课题中,忽视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探讨,而是分散、孤立地探讨了一些相互关联的细小问题。这种局面与社会需要相距较远,选题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很小。

(3)研究选题的系统性、连续性、积累性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研究者在选题时不注意查阅研究文献,不了解他人研究结果和有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已有研究成果缺乏深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二是许多研究者研究方向不明确,选题前后无关联,不能使自己的研究课题把握住问题发展的脉络而层层深入,而是在一些毫不相关的课题上按自己兴趣随意选择。

(4)描述性课题多,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少

目前在教育科研中,描述学生学习现状、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方面的课题比较多,对各种变量、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大多停留在相关分析的层次上,而对学生发展规律、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预测等研究少,即缺乏因果性、预测性的研究课题,使教育科研难以发挥其解释与预测功能,妨碍了其研究水平的提高。

(5)研究课题的理论水平低

许多研究课题未能同有关教育理论联系起来,研究问题较表浅,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深度。因此,目前大量研究未能在有关教育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很多研究结果也未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分析、概括。

(6)单一性课题多,综合性课题少

目前,研究课题大多从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人手,缺少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科研合作大多局限在同一领域的研究者之间,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之间、同一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未能对一些较大课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7)对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重视不够

在目前众多的教育学科研究课题中,有关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极少。由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因而目前国外对方法学的研究十分重视,不少学者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研究课题基本选定后,研究者一般需要对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认真地论证。做好研究课题的论证工作,对撰写好课题申请报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书面形式的课题论证有助于进一步详细阐述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从而使整个研究课题具体化、系统化、完善化。它将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起重要指导作用。

(2)进行课题论证,撰写课题论证报告,是争取科研项目立项并取得资助的需要。根据研究者的课题论证报告,学校、基金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了解研究课题的价值,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决定是否对项目进行资助。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文5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研修方式调查对策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也到了关键期。温州市瓯海区中小学的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约占35%左右,在学校担任重要角色。虽然他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他们在思想上面临新理念的冲击,在实践中遇到许多新的困惑和困难。同年轻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需要通过研修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温州市瓯海区还是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根据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骨干教师的领雁工程和温州市教师素质年――中老年教师基本功升级活动等项相关要求,瓯海区非常关注中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07年9月,组建了瓯海区首届中老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师,需要优质培训,培训中最不容忍“豆腐查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教育资源,探索有效的研修培训方式,我们对温州市瓯海区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研修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参考浙江省首期教研员培训中的一张模板,请教专家进行修正设计而成。我们随机抽查了初中和小学各五所学校,其中省示范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各二所,市示范初中一所,街道初中一所,农村初中二所,民办初中一所。共发放150张调查表,回收131张,有效131张,其中小学教师61人(男16人、女45人),初中教师70人(男44人、女45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供研修活动组织者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

表1表明: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的选择排序是经验案例类占%、现场分析类%、同行座谈类%、专题报告类%和研修作业类%,男女中老年教师的选项差异相近。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三种形式的校本研修中,认为有效的研修是同伴互助形式,如经验案例类、现场分析类和同行座谈类。同伴之间经历相近,经验相仿,能易于沟通、易引起共鸣和深度交流,效果自然较好。

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是专家引领形式,部分的专家精于理论、疏于实践,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大大折扣。专题报告类往往出现专家滔滔不觉、口若悬河的高深理论引领,听者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而不知所措,“供”和“需”没能较好协调成一致,思维的“交叉点”不多,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也就不多,研修的效果可想而知。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是一种自主研修形式,需要较好的毅力和时间,中老年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又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琐事限制,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毅力大大受影响,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的研修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1有效促进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2.专题报告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2表明:中老年教师在专题报告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选择专业授课,如针对学科专业的培训授课等等;有%选择专家对话,如针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与专家直面对话;有%选择专题讲座,如专家的新课程理论、通识、教学方法等专题讲座;有%选择专题论坛,如结合专题进行阐述交流碰撞等。说明中老年教师离开校园较久,学科专业知识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需要与专家交流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寻求解决的办法。

表2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3.经验案例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3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经验案例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选择经验交流,如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有%选择课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选择案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经典的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选择教学设计,如对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和研讨等;男女选择的顺序差异相同。说明中老年教师还是习惯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主题不明确,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没有重视把教学中的经典课例和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忽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忽视对教学预设的交流。以上现象要充分引起组织中老年教师研修活动者的重视。

表3经验案例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4.现场分析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4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现场分析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选择听评说课,如现场听课、评课、说课,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写出心得等;有%选择课例剖析,如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交流、改进等;有42%选择实践考察,如外出观摩学习,撰写学习体会等;有选择生成智慧,如现场对预设与生成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讨论等。听评说课研修方式的选择远远高于其它选项,说明还是习惯于同学科之间、比较传统的交流方式。生产智慧研讨的研修方式选择只有%,要引起组织研修活动者的思考。可能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方式选择和认可也是比较传统的,对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发生冲突、思考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现场生产智慧或教学机智的有效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表4现场分析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5.同行座谈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5表明:中老年教师在同行座谈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选择案例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案例相互交流等;有%选择主题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中遇见共性的小话题(主题)进行交流等;课题研讨,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或合作研究等;只有%选择论文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论文相互交流、答辩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与同行座谈交流时,认为经历相近的案例、问题相似的主题的交流座谈是比较有效的。课题研究的认可度也较高,可能认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周期较长,能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论文交流的选择很低,可能是中老年教师认为论文都是在评比和职称晋升时应付一下,对教学科研的作用不大。

表5同行座谈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6.研修作业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6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研修作业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选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如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等;有%选择课题研究,如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等;有%选择论文撰写,如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论文成果等;有%选择课件研制,如探索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方法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对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方法的研修方式积极认可,这是值得欣慰和肯定的。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选择,同上面的选项类似。选择课件研制的比例最低,说明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利用大量的课件来代替板书,费力费时,又不能达到高效,要引起思考。

表6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7.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活动的其它要求和建议

通过提建议和要求的形式表明,有%中老年教师建议要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机会和多参加研修活动,有%中老年教师建议学校要建立有效激励评价制度。%中老年教师提议,研修活动要有效性和针对性。有20%多的中老年教师建议组织研修活动时要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多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多加强专业引领,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搭建平台让中老年教师展示教学经验和特色等。

三、建议与对策

1.要建立中老年教师研修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建立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制度。中老年教师是学校一支特殊群体,也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对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活动要一视同仁,要形成“合力”。如在经费上要有保障,在外出学习培训上要同待,在在职继续教育评价上要加强等。

2.要创设适合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方式

适合才会有效。中老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中老年教师认为有效的研修方式是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分享,同行之间座谈交流,现场问题的交流研讨。研修活动组织者在组织各种研修活动时,一定要考虑以上的因素。同时,针对中老年教师的特点,也要在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予专业引领,帮助中老年教师更新观念、吸取新营养。要注重中老年教师观念转变,要注重教学行为跟进。

3.要给中老年教师研修的时间和空间

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比较特殊。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最好在一周的时间内安排半天时间作为专门的“校本研修日”,让中老年教师们有时间参加各级研修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的研修活动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4]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7.(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76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