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农村的文化生活【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84538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农村的文化生活【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造福于全国人民的一项事业。然而,在我国东北部地区,由于新农村建设起步晚,农村村民思想相对守旧,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全国发展,东北地区也开始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我国其他地区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都深入农村人民心中。然而,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该地区进行乡村城市化转型起步晚,各方面有所滞后,所以我国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先天性基础薄弱。

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村,历经了好几代人,都是踏踏实实的农村人,每天忙碌于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受到旧思想的深远影响,农村人认为自己一辈子只为种地收获庄稼,以此来养家糊口。随着时间的沉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思想,导致我国东北部农村的文化基础薄弱,历史原因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服务不到位,造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天性不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并没有很大起色。

2.后天重视度低。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近几年来刚刚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新生阶段,但对于一个祖祖辈辈都是农村人的地方,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东北农村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是农村村官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没有予以高度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的领导没有带头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牵头领导作用没有发挥到农村文化建设上,对于国家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没有落实到位,导致我国东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是农村村民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村民,如果村民们对文化建设呼声不高,认识不深,就算领导再支持宣传也是枉然。东北农村人民祖祖辈辈都过着勤勤恳恳的农耕生活,生活圈子里几乎不会涉及到文化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思想,并非易事。

3.硬件设备不足。

所谓硬件设备,是指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的硬件,主要指文化活动场所。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很多农村都没有公共的文化活动广场,人们想要买书,也非常困难,各方面硬件设备不足,导致东北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没有物质保障,很难持续下去。

二、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应的策略

针对我国东北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找到有效可行的对策,以保证我国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将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到农村,提升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层次。

1.在东北部地区深入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工作。

在东北部农村大力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村民们从感性上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并且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例如,多组织村民观看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电影,让村民们自己从电影中去体会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带给人民的福利,让村民自我意识,比直接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2.加强东北部农村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农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领导水平,在我国东北部地区,要加强农村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意识,先从领导层开始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然后由领导带动群众,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大家共同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浪潮中来。农村的领导要提高自我思想觉悟,不断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加强领导的文化素养,增强领导的文化建设意识。带好了头,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会顺利进行。

3.鼓励村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

新农村建设需要依靠全体村民,最后也要造福于村民。在我国东北部农村,要多开展文化活动,以东北二人转为中心,根据东北人民的风俗喜好,开展一系列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鼓励全民参与,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春风,并愿意积极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改善自我的生活水平。在东北农村组织活动要有地方特色,不盲目追新求异,让村民们自愿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来,不断深入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4.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场所和活动设备。

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东北部农村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共同来完成的一件事,需要国家和社会大众的支持。国家应该投入一定资金在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帮助东北部农村兴建文化广场,修建文化场所。同时需要依靠社会大众的力量,为东北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城市志愿者积极投身到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农村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自己最大的帮助,例如城市官员下乡辅助,城市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等等行动,给予农村人民最好的帮助,帮助农村人走出落后的思想,引导农村人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提高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总结:

加强我国东北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丰富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帮助人民摆脱陈旧的思想,开拓人民的视野,有助于农村人民与时代步调一致,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角度来看,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提高全民素质,有利于全国人民共同走向小康社会。(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国祥,丁建芳。今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07).

[2]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5(01).

农村文化生活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文化生活开展

引言

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让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就要坚持创新原则,并且不断的添加新的元素。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例如读书节、文化节和艺术节等等,面向农民,服务农民,通过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才能让他们对文化活动关心和参与,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享受文化生活带来的乐趣。农民也能够通过活动,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底蕴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加深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1、农村文化生活问题和现状

近年来,由于建设的需求,政府征收了大量的居民活动用地,没有了可以进行文化生活的场地,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电脑、手机等以及逐渐取代了农村的秧歌队、电影队等,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也因为收入不佳,转向了其他工作。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农村文化生活的开展进行管理,资金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有才艺的人,开始寻求新的市场,即使有一些留守的艺人,也会因为年龄问题放弃工作。所以,农村的文化生活已经越来越少,而且缺乏趣味,难以维持。

农民的思想、道德、习俗等等方面,都是包含在农村文化之中的,传统的农村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在物质生活方面,能够看到的、有形的物质,例如土地、房屋等等,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土地是农民最为重要的物质,在土地中收货的食物,是农民要求的基本物质文化。农村的文化造成了农民行为与城市居民很大的不同,农村社会是以地缘和血缘进行相互联系的,邻里之间比较熟悉,小范围的居民之间一般都有血缘关系,所以,维持农村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

对于农民,有着勤劳朴实的优点,善良并且豁达。农村不够发达的交通条件也制约了农民对外面的世界的了解,农民主要依靠土地劳作来盈利,没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对于新事物的态度上,他们非常谨慎,防止新事物给自己的财务带来影响和破坏,对于新式的农村文化建设方式,不敢轻易的接受。自己的观察和主观评价是对待事物的主要态度,经验才能够代表一切。

2、如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建议

随着政府和国家对农村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加,农村活动场地逐渐增多,“文化广场”已经在很多乡镇出现,人们可以在闲暇时间来到这里放松。由于这里是人群的聚集地,所以可以组织一些演出、才艺展示等等,丰富人们茶余饭后的生活,多组织农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塑造他们新时代农民的形象;在组织活动这个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注意资金的投入,有了资金,才能够购买进行文化活动所需的器材,例如音响和灯光等,也要组织人员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更换,因为这些器材超过使用年限的话,就不能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展开提供服务;如果农民自发组织活动的话,对于器材的要求不高,可以将旧设备进行修理,二次使用,不仅能够节省资金,也能够让农民拥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设备。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政府还可以组织“作品下乡”的活动,这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好方法,农民群众可以欣赏高质量的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对于很多的农村居民来说,他们的消费能力是比较低的,所以,“作品下乡”是能够使农民负担最小的文化生活方式。这其中,下乡作品是非常关键的。要使用群众在平时生活中自己创作的或者发现的作品,能够反映农村的真实生活。通过这些作品的下乡,为群众指明了发展方向,也能引领农村大众进行良好的农村文化生活,把先进文化作为目标并逐渐努力。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工作中,文化活动种类比较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在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下,农民进行文化生活频繁了,但是质量仍然不是很高。随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提倡“创新”和“新颖”,才能让农民耳目一新,培养农民对农村文化生活的兴趣。

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进行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给他们带来先进思想和文化。人才队伍中应该有专业的表演人员,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和水平。在下乡时为农民表演,同时也能够对农民自己组织的表演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在农村,有很多具有潜力的歌唱者、表演家,文化工作者要尽力挖掘,充分调动全员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有一些文化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创作性,可以让他们深入到农村群众身边,和农民进行交流与沟通,共同合作,创作文化活动作品,并且传授给农民表演知识,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农民来说,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体现他们的生活特点和现状,所以,要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活动中来。文化工作者也要尽力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让他们学会基本的导演和表演知识。组织小型的晚会,鼓励农民群众同时做演员和导演,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丰富的农村生活带给他们的多角度的乐趣。对于农民群众,也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学习先进知识,培养先进思想,对农村的文化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投入人力和资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同时也要防止不良文化的侵入,对农村文化建设做好监督工作,完善体制,让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贡献一份力量。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从前的农村和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也非常重视,吃饱穿暖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就要求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改进,发展好农村文化生活,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才能提升,才能紧随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脚步,成为现代化、文明的农民。

参考文献

[1]田翠翠。新时期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研究[J].大江周刊:论坛。2013,(08):113.

农村的文化生活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中国分类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能从中获得生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1]。“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示、表演等活动都是再现生活的常用方式。

1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我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2]。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研活动虽然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已占一定的位置,但因具体实施中只强调以备课、上课为中心,忽视了每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研活动的范围限得太小,往往停留在就理论课上,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上来审视教学,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反省和探究,教研活动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教研组内创设一个既能引起每位教师热情,又能使他们通过教研探究全面提高教学素质的问题情趣,分析教学经验之间或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等,探索“探究性教研活动模式”来顺应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一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教师常以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去规范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学生不过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剧的配角。教学的评价也是重结果而不重过程,价值取向单一,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3]。

3生活化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把小学语文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问题可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自主发现获得,也可以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获得;可以是语文学科内部的问题,也可以是和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可以是单一性问题,也可以是综合性问题;可以是单纯的语文问题,也可以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问题。

从理念上总体把握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语文教育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根本症结所在:它人为地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造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封闭和狭隘,教学过程的机械和呆板,教学目的的单一和浅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传统语文学习封闭性的生动写照。学生学习负担重、语文学习费时多且效率低,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等语文实际能力却不能应付一般需要,更缺乏现代人所具备的创新意识,便是这种教育所产生的后果。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并且,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而且接触最多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4]。

课程目标应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所要求的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入的发展为宗旨的语文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以往的语文学习却往往与此大相径庭,孤立地学习拼音,孤立地“集中识字”,再把孤立的课文“支解”成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阅读,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领会文章的妙要;写作,不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源泉,只在写法上做文章。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与生活的脱节。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在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要使;艺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更应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意识;不仅应关注学生现在达到的语文水平,更应关注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应加强开放性,向生活拓展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绝不是惟一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来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理应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

结论

总之,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并且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3,33:126.

[2]屈小萍。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学周刊,2014,07:121.

农村文化生活范文【第四篇】

群众舞蹈是舞蹈的一个体系,它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所谓群众舞蹈就是以群众为主体进行的、并以自我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舞蹈活动。群众舞蹈的最大特点是“自娱性”,它的直接目的是自娱自乐而不是娱人。它没有职业舞蹈所具有的那种职业劳动感,可以自由地发挥,尽情地宣泄。群众舞蹈大致可分为民间舞蹈、社交舞蹈、校园舞蹈、儿童舞蹈等主要门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舞蹈在内容、形式上日益丰富,多方面地反映和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满足大家的审美需求。因此,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在城乡得到广泛开展和普及。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城乡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农民的文化生活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们在解决温饱之后,注意力逐步转移到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文化艺术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在观念上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种类繁多和形式多样的群众舞蹈在农村的普及和开展,为农民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由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步入开放、由外界转入自身。由于群众舞蹈的“自娱性”特点,舞蹈过程中可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韵律,从中获得自我审美的愉悦和生活情趣。可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并从中得到愉悦、知识、友谊和人间的真情。

二、有利于农民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自娱性的群众舞蹈发展到今天呈现多样化、大众化的趋势。除了我们常见的民间舞、民族舞、交谊舞、现代舞等,近几年来又出现了时尚的街舞,以及带有健体强身性质从体育项目改编过来的扇子舞、腰鼓舞、健身操、木兰舞、球操舞等等。这些舞蹈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所接受,是既能自我娱乐,又可锻炼身体的有益活动。生命在于运动,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农民朋友们在悠扬悦耳的舞曲声中通过肢体的运动,筋骨得到了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获得了精神和肉体的美感和,达到了“身心合一”。使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活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与热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何去审美?舞蹈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形式,可对美感进行启示和教育。人们在参与过程中可得到感官的愉悦、意象的感悟,并超越功利意识,而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群众舞蹈融合社会文化性、娱乐性与多样的审美心理特质于一身,使得人们在彼此交流互动中体验美感与愉悦,精神得以不断升华和提高。群众舞蹈在农村的普及无疑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朋友带来了美的呼唤。他们在悠扬的舞曲声中轻盈漫步,舒展优美的舞姿,在舞蹈的表现中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突出自我。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使自己光彩照人,增强吸引力,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增进友谊

当前,舞蹈已从相对专业而又狭小的舞台走向社区、学校、农村等社会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受群众欢迎和广泛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群众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集体舞最为大家喜闻乐见,它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它对于调整和沟通人际关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彼此增进了解。另外,集体舞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活动,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感,提高集体主义意识,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体现群体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团结力量,最终使其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群众舞蹈在农村的普及和发展,除了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外,它还以自身特有的艺术教育功能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弘扬正气、抵制陋习、打击犯罪,以降低社会发案率,提高农民居住、生活的安全感,使农民们在农村能安居乐业。

群众舞蹈的价值,旨在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它凭借自身具有的宣传、教育功能,积极±世教育人、鼓舞人、团结人、服务于人。当群众舞蹈在农村形成一种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它必然能承担起构建和谐农村的新使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78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