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示范校建设范例(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49436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示范校建设范例(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示范校建设【第一篇】

关键词高职 “后示范”建设 核心能力 服务地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85-03

随着高职示范校的陆续验收,阶段性的成果使得高职教育的品牌地位得到了确立,示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代表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但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如何跟进示范的继续建设,规划验收后的发展战略,使其能够稳步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充分发挥高职示范校的领军示范作用,就是摆在高职示范校面前的主要问题。作为国家示范建设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6月验收后,不断探索,集思广益,从核心能力培育、与柳州产业经济发展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在推进“后示范”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强化核心能力

作为高职示范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核心能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积累的知识体系,是学校在教育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等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上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能力,且不易被竞争对手仿制的独特能力。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示范”建设中首先注重的就是核心能力的强化,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借鉴进一步强化核心能力。

(一)内部培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顺利完成国家立项项目的建设和国家验收后,依据形成自身发展特色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式,不断加强内部的各种建设:一是继续完善核心管理能力,在干部选拔方面进一步深化任职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加大校内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力度,积极打造上下齐心、协调统一、知识全面、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学院的“后示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基础;二是强化体系完整、团结互助的学习创新型教学团队,加快推进课改进程,从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学校进行了100余次的专业和课程改革研讨会,通过研讨、公开课展示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和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及可行性建设;三是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校中厂”、“车间托管”等多种“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融入企业的产业链,确保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示范”建设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二)外部借鉴。在进行内部精心培育的同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借鉴其他高职示范校的有益经验,从管理措施、战略选择、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等许多方面努力学习或借鉴。发达地区的高职示范校因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优势,其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高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外出学习,2010年6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率领的考察组,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顶岗实习管理、单独招生、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2011年4月,由院长助理带队赴台湾参访了高苑科技大学、台北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学校,就课程设置、产学合作、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继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学习;2011年6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带队的考察团对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3所院校的试点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旨在了解先进地区“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借鉴其先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推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各项试点工作的开展。通过这些考察和合作,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借鉴其他院校的有益经验,结合学院的实际发展和柳州的工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和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核心能力的建设。

二、紧跟区域经济规划,立足柳州产业发展

在《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的过程中,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特别针对广西“十二五”规划在柳州重点建设的千亿元产业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和客观分析,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的办学优势,按照柳州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做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讨论,及时做好适应市场发展的各项准备。

(一)依托柳州产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根据《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柳州市将在2012年形成“543(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5大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4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3个新兴产业)”产业结构雏形,并在2015年基本建成,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柳州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主动适应柳州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强调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形成结构比较合理、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办学水平比较高、能灵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按照柳州市布局的“二次创业”、“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发展战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着柳州市社会发展目标和支柱产业经济的实际状况,积极聘请市委相关领导解读产业政策,加大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着力巩固主要面向柳州的支柱产业、高新产业、现代物流等专业;对艺术类、经济类专业以及其他与柳州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提前做好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办学条件,深化专业和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融入柳州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的能力。

(三)整合优势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建设验收完毕以来,继续整合学校的各种优势资源,根据柳州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结合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短期需求和长远建设,努力将人才培养充分融入柳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行业,形成适应柳州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在课程开发和设置时,按照柳州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结构、重点和支柱产业发展规划,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柳州产业人才需求进行梳理,从宏观层面预测柳州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大体态势,并积极开发基于实际操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行业、企业技术规范和实地工作标准融入其中,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真正岗位作用的核心课程专业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柳州产业统一起来。2011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有57个专业招生,涉及机电、汽车、物流、冶金、机械等柳州产业发展的多个层面,并利用与柳工、柳钢、东风柳汽、五菱汽车等100多个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把实训教学融入柳州的产业链,搭建起一个集生产实践、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业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切实增强办学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实施和贯彻,按照柳州产业发展的实际,大力推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随着柳州“二次创业”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高职院校的必然趋势,而创新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习团体,由专任教师指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兴趣的需求,以提升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原则,在保证正常的计划内学习任务之外,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个性,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后示范”建设中成效显著。2010年10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大赛,在来自全国包含港澳院校在内的182个团队“创业之星”沙盘模拟经营中以绝对优势荣获第一名,获得全场唯一的最佳表现奖,成为首次问鼎挑战杯“创业之星”沙盘模拟经营的高职院校;2011年4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舞蹈代表队在柳州市第八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获得了3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不难看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把个性化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切人口,既是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直接指向,也是顺应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柳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多样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培养。作为国家立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技能强化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是建立了完善的素质教育实训基地,运用讲座(博雅六艺、教授论坛等)、模拟(就业与创业、招聘等)、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各种接受和应变能力。二是教学过程由学科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变,以高职语文为例,通过教学案例和建构主义的知行观,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目标的统一。三是大力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2010年9月8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0年“两面针——起航班”的顶岗实习顺利抵实现了“三赢”;2013年3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签署共建市场营销教育实践基地协议,为扎实推进市场营销区级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显示了过硬的职场综合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企业文化教育的积极引入。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而企业文化是就业者所必须学习和遵循的最基本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管理哲学,是随着企业发展自然形成的意识层面的精神产物。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国际著名企业)都遵循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这是其得以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渗透于企业的所有活动之中。从实际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的立业成才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高职示范校在“后示范”建设中全面开展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为企业文化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多次深入大型企业进行调研,继续加大融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力度:2010年10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订单“福达班”学生就接受了该公司企业文化的培训,其独特的文化(飞快的发展速度、先进的用人理念和充满战略性的发展策略)使学生受益匪浅,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办“福达班”;2010年11月,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走访时,柳州延龙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认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文化教育成绩显著,给他们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为此将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延龙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招聘大赛,柳州延龙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将从比赛的选手中招聘优秀人才;2013年10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工程机械公司“柳工挖掘机定向班”正式签约,标志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高职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既是高职院校三年建设的总结和肯定,也是高职示范校进行继续引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开始。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示范”中实施的这一系列建设措施,努力打造“三赢”的办学目标,对于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从根本上做大做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足够的高技能人才支撑和多方位的技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45

[2]柳州用发展优势产业劲头做强职教[N].中国教育报,2011-06-15

[3]柳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蓝图通过评审[EB/OL].广西新闻网,2011-06-06

[4]李艳娥。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40)

[5]高职示范校建设:从问题中寻求突破[N].中国青年报,2009-11-30

作者简介唐述荣(1975- ),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处副主任。

示范校建设【第二篇】

开展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课题研究常用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一种科学管理方式,是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以现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实现对项目从头至尾进行全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个有序的综合动态管理系统。

一、以项目为载体的中职示范校建设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是全国中职教育的新课题,课题建设的特点是定位宽、内容广、目标大,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示范校建设研究中引进“项目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具体操作步骤实施课题研究,从而形成一种课题研究的创新机制,最终实现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目的,为中职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项目管理在中职示范校建设中的独特性

示范校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项目管理过程与其他日常管理和其他项目管理不同。具体体现在:

1.项目的创新性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创新之举,同时也是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工程。对示范校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项目管理的技能、方法和运用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各个示范校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所以在管理过程中都是创新之举,独具特色。

2.项目的限定性

示范校项目管理在时间的限定上有严格要求。首先,要求定期结束,不论项目完成情况怎样,只要是到了项目完成期限,都要按建设的固定周期完结。与此不同,一般的其他项目在时间上要灵活,可以根据投入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和利益关系后再进行时间的延期和续建工作。其次,在资金投入上是有限度的,示范校建设的资金有固定额度,不会因为示范校建设单位本身情况、实施过程的变化而进行资金追加的情况出现。

3.项目的协调性

示范校建设项目中的子项目很多,这需要调动建设单位各个部门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与上级主管单位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设备器材供应商等很多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可以说沟通和协调成为了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以项目为载体的示范校建设研究的步骤

1.成立项目研究小组

根据示范校建设的相关要求设立组织机构,成立项目小组,确立项目课题组的组成人员并确定组长,组长要求能真正领会项目的真实意图,熟悉项目的流程和内容,并具有项目管理能力。

2.进行项目的论证

项目小组聘请专家进行项目分析,根据示范校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调研,运用查阅相关资料和实验等方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性报告,为了使项目更为成熟完善,还聘请、召集相关的专家进行项目分析论证。中职示范校建设应对相关文件进行学习,领会改革实质,对一些兄弟院校或者是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查阅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些有关资料并且形成最后的可行性报告供后续工作使用。

3.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依据论证的结果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方案前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领会专家当时开展此项目研究的意图以及理想的过程、所期望的结果。方案里一般应包括示范校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具体内容或对象、示范校建设达到的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示范校建设的基础、具体进度计划、示范校达到的预期效果、示范校的特色、创新和推广应用价值、经费情况、保障措施等十一大项。

4.项目的执行

为了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需先组织人员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分解任务,开成子课题和相关辅助课题并下达任务书,按照计划进度、项目要求按时完成任务。

5.项目的考核评价

根据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执行情况,需要对照执行方案进行量化考核,首先量化完成工作的数量,之后量化完成的质量,依据总体效果再进行权重计算,得到量化的指标说明完成情况的优劣。同时可以指出论证是否合理、分析方案是否具有的可进性,说明执行过程的规范程度好,课题成果的效益,形成评价体系。

6.项目的结题推广

将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各个过程、各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统一归档,同时将成果进行展示或封存,并移交项目评审小组,小组对照项目计划书的设想进行验收,查阅资料、进行答辩座谈,应用项目的成果开展工作,最后对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最终评价。

四、以项目为载体的示范校建设研究的心得体会

1.明确职责,进行细致分工同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项目组负责人需要提前对项目工作做好规划,对示范校建设研究过程中具体的事情明确分工,做到心中有数。

2.搞好课题培训

示范校建设研究如何开展,不是一个任务布置下去就能自觉主动干好的,需要对项目组的参与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以保证对任务的操作过程熟知并完成相关任务。

3.形成科研型集体

开展示范校建设课题研究,不是哪个领导、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专项工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开展课题研究就要特别注意校政、校企、校校之间以及各系部、系部教师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在研究过程中资源与方法共享,共同承担风险,通过集体的努力合作获得成功。

4.资料的积累与整理

在示范校建设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要对研究的成果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不断积累,避免到最后进行结题时才开始整理资料。那样的话,容易忙而出错,并会出现为了完成课题而“造”材料的情况。

5.重视反思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类型的问题,做为教师,我们要及时反思,发现问题所在及时提出并进行改善,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比如,目标的制定是否合适、研究方法是否正确、检测的方式是否恰当、措施运用是否得当等,都要进行及时思考、及时改进。

对于一个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要进行反思,不仅要从整体宏观上进行反思,更要关注对细节的反思。所以,不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尤其是小问题更要反思,以利于问题更容易得到改善。总之,把示范校建设项目作为课题研究,一方面熟悉课题研究的特点,另一方面对项目的各个环节有更充分地认识,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从整体出发,更好地实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使中职教育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职示范校建设重规模更应重内涵[J].职教通讯,2010,(3).

[2]段心词。我国中职示范校的重任及其建设策略[J].中职教育,2011,(2).

[3]海滢。基于项目管理的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示范校建设【第三篇】

[关键词] 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时期,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发展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已经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鉴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正积极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在全国范围先建设千所有示范作用的中职学校,找出并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科学发展,使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但它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所以在全国建设一批中职教育改革的示范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示范、办出学校特色的示范和改革创新的示范,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起到辐射作用,来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深入改革,加强中职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项目管理体系被引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中,为解决中等职业改革、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

示范校的建设应该是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培养人才的水平,进而提升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整体实力,而不是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表面的发展繁荣,也不是片面地注重完善硬件设施,更应该重视建设师资队伍、各专业的建设、教育模式的培养、教学软件信息化的研发和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它的发展潜质和后劲,就必须使学校的内在与外在一起全面发展,使其各具特色,综合实力得以提升,通过示范校项目得到可以持续发展的支持。示范校应加强薄弱方面的建设,主要是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与动手的能力,实现学与做的统一,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采用多样的形式完成学习、培训与实习的过程;改革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情境、目标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用现代化数字教学环境,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使教学与实习和工作实践联系在一起,以适应岗位的职业需要;改革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和其他学校紧密合作,借助社会力量增强办学实力;创新教育内容,采用适合的教育手段,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加强适合专业课程特点的基本教材外的教材和课件的编写。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培养行业、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强队伍建设,聘用有经验的与职业相关的社会专家为兼职教师,为教师的学习、完善,提高师德,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素质,应全面提高专业教学、教研合作、实践指导和德育教育等各方面的水平;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全员的工作、行为都有法可依,改进工作流程、改变管理方法和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改革评价模式,以贡献评价学校,以能力评价学生,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示范校建设项目不是某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其项目建设要遵守时间限制,是需要一个项目团队的大项目,是拥有众多下级项目的庞大项目群,依其具有的创新性、规范性、限定性等的一系列特点,需要集合全校之力,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整合调动全校资源,让各参建单位充分做好调研、准备和项目的研究工作,协调参与人员之间、各项目之间、资源配置间的众多因素的关系,对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计划,拟出项目方案、建设任务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地开展项目,并有过程控制,随时纠正偏差,才能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项目管理具有普遍性,项目存在于人类的各项活动中,任何项目都需要管理;目的性,为达到各关系方的目的就要对项目进行管理;独特性,随着不断发展与创新,项目管理有自己独特的管理原理和方法;集成性,项目管理有分工要求,但项目的最终完成情况由项目时间、规范和成本决定着,所以项目管理要充分强调集成性;创新性,项目的要素多元和多变,本身具有独特性,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完全不一致的方法,导致项目管理有创新性。

任何项目都由一系列的多个不同的项目工作过程或项目阶段构成,它们都有一个对应的项目管理过程,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也不例外,其具体过程包括:起始过程,决定示范校建设项目和项目的各阶段是否开始或继续进行下去,定义项目阶段的工作活动;计划过程,是对项目或项目阶段的工作计划、工作目标、成本预算、资源供应、应急措施等一系列内容的拟定、编制和修订;实施过程,督促示范校建设项目团队组织、协调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完成项目既定的工作计划与各项任务,生成项目产出物;控制过程,是防止由偏差积累而导致的项目失败,保障项目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与活动,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监督和测量项目工作的差异和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保障项目工作顺利实施;结束过程,根据项目或项目阶段制定的移交与接受条件,完成项目的移交,使示范校建设项目顺利结束。

为实现建设成有特色和示范作用的先进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目的,根据示范校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各阶段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地进行工作的开展,围绕特色和创新原则,在培养模式、教育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和信息化等方面办出特色,搞好学校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使示范校引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创新。

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建设示范校有了创新举措,迎来了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在示范校的创建过程中,采用先进高效的管理方法、创新的改革意识、更适合管理和发展的模式,和学校自身的管理、建设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完善学校的自身发展,实现学校的科学课延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允修,宗刚。高等教育项目管理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

[2]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J].教职成, 2010.

[3]杨本昭,徐伟侠。项目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

[4]陈振源。关于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思考[J].福建教育,2011.

[5]戚安邦,张连营。项目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示范校建设【第四篇】

国家首批高职院校示范校的确立给各建设单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示范校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其核心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围绕这一核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改进。

建立专业建设机制

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制约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一些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对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一个长效建设机制,只是根据社会上什么专业炒得火,就设置什么专业,并且课程体系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分析,与行业标准不衔接,与企业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被接收度较低。据调查,某工科高职院校于2003年开办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经济法、国际金融、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情报分析等10门专业课程。由于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主线不突出,面宽而不精,难以形成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该专业46名毕业生,只有24人就业。

高职示范校建设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科学严谨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计划与调整机制,并长期执行。对于专业设置与调整应该坚持以下原则: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基于产学做相结合、学校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建立培养龙头专业以带动学校长远发展的原则。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认真做好岗位群的分析,同时依据示范校的建设要求做好所培养能力的分解教育工作,这样才可能确定课程体系和标准,构建适合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改造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学校应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淘汰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积极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方向,改变专业口径,保证专业设置始终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需求,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促成毕业生顺利就业。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示范校建设的龙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材建设等问题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后才能有各自准确的定位。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区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高职教育办学的一个主要方针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

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学校地处滨海新区,为此,该校积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滨海新区的就业市场为风向标,确定各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界定各岗位的核心能力,形成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在研究开发中,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不但提供场地和设备等,还要派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政府为引导、学校为核心、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快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示范校的课程建设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构建,要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课程的目标(标准)要明确、具体,深广度要求适当。

天津职业大学的做法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上,重点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为此构建了完善的专业认证体系,利用自身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双证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要求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和修正教学标准。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和重要手段,没有完善的过程管理,所有的标准和模式只能停留在纸上,因此天津职业大学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实现之本,是课程建设之源。因此,选择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重点专业和核心课程有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并形成相应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示范校建设的根本保证。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强调工程师要懂得教学规律,讲师要知道实际操作,各有侧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在教学安排上突破学院本位观念,调整学院的授课进程和授课时间,适当将一些操作性的课程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讲授,也可以将一门课程在内容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知识,由学校教师讲解,一部分为实际操作,由企业工程师讲授,从而让学生能学到优秀行业专家传授的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是培养引进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有高超讲授能力、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本校教师,由这些教师教授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首先形成符合能力要求的基本素质,奠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多元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切实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逐步优化“双师”结构,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1:1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此外,还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形成一个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74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