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汇编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汇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第一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 养生文化;规划原则;设计途径
一 引言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持健康的体魄。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特色为目标,提出了扬 “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之长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会区政府与规划分局结合江会路控规要求,在体现该片区的态旅游轴和宜居轴的规划理念上,为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步伐,适时提出了重点规划建设新会区荔枝山(土名)公园,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向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发展。
如何进行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如何提高公园的文化品位和适合社会需要,使公园景观具有生态性、多样性、人文内涵及实践性特色。借此,本文结合新会区荔枝山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融合文化教育、创造优美景观、提供适宜活动场所和生态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 城市生态公园概念
城市生态公园指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以生态学及相关学科为指导,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时间等活动的园林。其不仅具备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地方文化传承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绿地系统、旅游等方面有独特的能动性。因此,城市生态公园既具有“生态性”,又具有“城市性”的园林,有别于普通的景观公园和自然生态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三 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强调自然保护及展现生态、人文景观,通过廊道连接各观景点,配套服务设施,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要,塑造出连续、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园林。因此,在规划与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在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首先研究区内的地形和原生态、植被等特征,应坚持保护自然生态为原则,充分利用林地、坡地、水体等资源,保护自然的原生态和维持景观过程、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科学的植物群落系统,是生态公园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也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含景观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景观异质性导致其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维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在生态公园设计中,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增加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更好地体现了自然生态特性。
(3)景观个性和连通性原则
景观个性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在景观规划中,强调维持不同斑块之间空间联系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廊道是景观连通性的主要表现结构,如水系廊道、环湖带、文化与休闲走廊等,通过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
(4)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景观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换季的保护与改善。其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设置合理的休闲场所,将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是近年来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发展趋势。景观资源的永继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城市生态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四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途径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斑块-廊道-本底”模式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生态保护建设为核心,分析和组织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修复,将区域内各级斑块、廊道有机联系,使其成为有机整体,发挥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功能和改善城市生态条件与保护的双重作用。
融合文化教育
尊重地方文化与历史文脉,挖掘独特文化内涵,在规划设计中进行培育生态公园的文化意义,将历史、人文融入公园之中,在结合生态教育及实践需要、文化艺术性处理及展示,让生态公园的空间、形式等方面有创新的可能,并作为教育和自然活动基地,让人们体味历史的深远和得到很好的教育。
创造优美景观
规划设计中要着力将设计理念与地方人脉及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来创造优美景观,突出传统的“天人合一”及现代“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良好的景观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应避免建设性破坏,使景观更丰富生动来创造自然舒适、优雅的宜人环境。
提供适宜活动场所
城市生态公园要提供多种适宜人们活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健康休闲游憩及教育实践的需要。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主动地利用公园入口、园路、步行登山径、水体岸线及其他用地,开辟适宜各种健康运动休闲的公共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园林的社会公益性,使之成为城市园林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和新的内容,创造更富有活力和亲和力的各类活动休憩空间。
生态技术应用
城市生态公园要充分发挥其生态环保的特性,结合自然资源、场地环境和基础设施等,要考虑应用一些生态技术。如生态恢复技术中的土壤改造、植被恢复、防治土地退化、土地复垦及流域整治等方面的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时,又采用水循环再利用、地表水采集、太阳能、风能利用等。希望通过一些生态技术应用能减少公园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有效修复景观环境,从而恢复生态环境让得到可持续发展。
五 荔枝山公园设计构想与实践
项目概况
新会区荔枝山(土名)公园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城区北端,南至圭阳北路和会城大道,西至圭峰路,东临新峰路(北段),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圭峰山风景区相邻,与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体育运动公园对望,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资源丰富和发展的前景,结合控规定位建设成为城市绿肺和休闲旅游的城市生态公园。
荔枝山公园范围的基地包括圭峰路东侧荔枝山和都会水库西侧山头,规划总用地面积约公顷,场地基本有大小12个山峰及都会水库组成,主峰绝对高程为130米,较低的山峰为米。场地内山环水绕、藏风纳气,植被覆盖率极高,绿化植被情况良好,空气清新,适合开展多种养生休闲活动。但部分植被较为单调,山谷中有部分的牲畜养殖,对水体环境有一定影响,山体现有道路系统不完善。荔枝山公园作为广东省珠三角绿道3号线区域性绿道首站节点,也是新会城区绿色生态休闲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圭峰山森林公园向城区延伸的最大绿锲,是城区生态绿脉最重要的连接关键点。
规划定位及设计构想
概念起源
通过分析新会区城市生态结构,城市规划生态景观轴上已形成了多种主题的城市公园及圭峰山风景区森林公园,但缺乏以生态、特色文化为主的区域性公园。首先考虑利用荔枝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脉和挖掘出由新会名人伍廷芳所著的《延寿新法》书中先提出了运动养生理论和文化,展示和弘扬新会“海滨邹鲁”文化底蕴衍生出养生文化。再者,从人们注重生命健康和舒缓各种身心压力来看,向往休闲和保健性的活动,并享受其乐趣。显然养生休闲将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带动一种社会潮流。以此提出了将荔枝山公园打造成为“生态的养生谷”的概念,规划定位为城市养生文化的生态公园―让人们享受城市山林中的慢生活。
规划构想和与景观创造
根据“斑块-廊道-本底”模式,依据基地现状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基础上,以自然优先、多样性、景观个性与连通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规划中提出 “一轴、两带、十景互动”的规划结构,同时营造出以“养生文化”、“养生服务”、“养生体验”、“养生植物”、“养生教育”五大特色为主题,并以生态养生旅游为主线进行景观设计。“一轴”:核心景观轴,串联公园内山水游线的主要景点和开放空间;“两带”:既山林生态复原带与城市活力开放带。 “十景”:分布于公园中适合建设,并能增加游览乐趣的景点,展示荔枝山公园的休闲养生的特色。(见图1)
规划功能分区与景观创造
自然植被保护与功能分区
规划设计坚持自然优先原则和利用边界效应理论,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结合居住、道路、山体植被及各功能特征,划分成三个区域:(1)城市活力区-山林生态复原带。在山林带中以健康绿道为景观引导设计,以养生植物为景观骨架,以展示植物养生为目标打造成运动休闲的景观体验带。同时,基于现有山体部分树种密集单一的情况,在保护自然生态前提下,有计划进行植被更换,补充豆科类等固氮性品种,改善土壤土质,保护生态山林和水体并营造生态密林区,有利于丰富林相层次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维持了山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市民活动带-景观种植区。主要是与城市居住生活相接的边缘地带,充分利用道路、居住区、商业设施及基础设施,合理安排公园入口广场、服务设施等,以养生服务为主,配合养生教育并强调植物种植的景观性,创造优美城市景观,从而形成养生文化内涵的景观展现带。布局上设有四个入口广场,其中西南入口以心湖饮绿为主题,由现有山谷间引下一条曲线形山涧与水系连接形成动态水景,达到活跃景观氛围;并设有花径寻芳、葵林晨韵和涧影听音等景点。西入口广场以寿山绿谷为主题,利用地势高差建半地下停车,较为平坦地势为入口广场,通过树阵、跌水雕塑、台地等景观元素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满足人们集散、活动、文化展示的休闲需要,延续了城市广场空间发展。
(3)谷地景观游览-特色植物区。在山林谷地结合自然山水进行特色植物种植,结合养生文化、体验和教育等方面构建特色园区,以养心湖为景观核心,以谷底溪流为景观个性,并通过水系廊道连通起来,也让各生态景点得到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种植特色植物和花草,打造特色花谷,吸引和培育蝴蝶等多种动物,同时沿坡地种植茶园,让人在品茶中学会茶道,感受自然让人体味茶香与花香,再现生态田园气息。(见图2)
融合养生文化,创造优美景观
荔枝山公园在规划游憩功能方面主要分为五个区,分别是入口广场区、山林游览区、市民活动区、滨水休闲区和谷地景观游览区五大区域。同时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十个养生景点,分别是健康绿道、寿山云台、茅龙石刻、花溪谷、蝴蝶谷、茶园雅径、心湖饮绿、养心湖、天香石径和百家园圃。(见图3)
道路系统及组织景观游线
规划将主入口分别置于公园西侧与南侧,以此作为市区人流进入绿地的主要空间。同时,规划设置了多个次入口和直接进入公园的道路,以满足周边居民的游览需求。各入口设停车场其中有半地下车库结合现状地形,结合广场空间进行商业管理服务建筑布置。
内部交通除预留的消防通道作为应急车行道以外,公园内不设置车行道。道路结合地形,形成顺地形而行、穿地形而行、切地形而行的三种道路景观效果。局部可供车行的主园路结合绿道宽为米,二级步行主园路宽为2-3米,三级园路宽约米,登山小径宽约米。为更好结合省绿道规划、支持绿道建设,环绕整个荔枝山公园的一条园路,该园路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和自行车通行需要,使游人通过骑车游览能包揽公园全景绿道沿途景观。游人景观游线组织依托于主要交通框架,通过主园路、游步道串起各个主要景点,形成完整的游赏、休憩、养生活动的综合游览路线。(见图4)
因地制宜,布置生态服务建筑
规划中将园区内建筑的形式与性质、功能和风格上进行协调保持统一,其建筑功能主要以开展休闲文化活动、创造景观、防风避雨为主。建筑采用现有的生态技术进行精心设计,应具有造型艺术感个性化,要求建筑与自然景色高度统一,以植物陪衬的色、香、味、意来衬托建筑,其外墙立面色彩选用明快色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审美价值。
六 结语
荔枝山公园作为新会区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项目,有别于过去公园规划一般仅满足娱乐休憩和商业服务的需要,只从绿地广场层次进行规划。然而本规划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融合文化教育、创造优美景观、提供适宜活动场所和生态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邓毅。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2] 张任。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倩。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山地城市公园改造设计[D]西南大学,2010年。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第二篇】
关键词:主题;规划设计;城市;发展趋势
森林公园,就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1 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森林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整合,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主题不突出
主题是森林公园灵魂,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符号。主题往往是森林公园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升华。森林公园主题要与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配套吻合。森林公园主题要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相互补充。问题表现一,主题不明确,不明晰,主题雷同;问题表现二,主题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完全重叠,☆☆游览项目重叠;问题表现三,主题不符合现代游客的游览诉求。
特色不明显
特色是森林公园的生命力,特色是对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强化和升华。问题表现一,没有森林公园特色(绿色、自然、生态、野趣);问题表现二,缺少本森林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问题表现三,建设项目设置雷同;问题表现四;景点建设和建设项目风格缺泛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
旅游功能定位不明晰
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主要有: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问题表现一,不切实际的占全旅游功能,吃、住、行、游、娱、购占全,功能设置雷同;问题表现二,重视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功能,轻视科普功能;问题表现三,旅游功能与附近其他风景区重叠。
规范性问题
森林公园现有规程、规范、标准尚未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导致规划设计的随意性较强,规划设计成果不规范。规划设计成果专业性不强,规划设计深度不一致,规划设计方案基本不考虑投资回报,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单位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轻视详细规划,一是造成建设方案未能落实总体规划,二是浪费建设资金。
2 总体规划工作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等诸方面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地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森林公园专项规划
森林公园景观系统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峰、水流、林地等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采用特殊的设计方式,突出森林景观的优美。因此在进行森林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
森林公园游览系统
森林公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配有适当规模的游戏设施,比如结合当地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项目,满足城镇居民的娱乐需求。当然也要考虑本地投入的资金多少,森林公园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并且可行的游憩项目,为森林公园带来最大效益。
4 森林公园道路交通系统
森林公园除了主要客源建立在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森林公园道路系统规划中,要考虑到游客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开发符合大众的道路。还可以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下是经过资料查询到的我国大部分森林公园规划中道路规划的要求: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5 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系统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6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7 发展趋势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
重点保护哪些风景资源,重点保护哪些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中的哪些功能,弘扬森林文化中的哪部分文化。
强调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
让游客能够在森林公园内,体验到风景资源的“本底性、无人为干扰状态的本来面貌”。维护好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森林公园才能真正可持续性经营,才能真正突出野趣,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谐共处的场境。
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强调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森林公园需要做到能够快进快出。
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在增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现行条文规定和发展趋势,赋予总体规划更强的法律效力。
8 结束语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第三篇】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推动定边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更大程度惠及人民群众生态红利。根据《陕西省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标准(暂行)》、《陕西省省级森林城市评定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区一高地”战略,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承和发扬“榆林治沙精神”,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为核心,以实施重点林业工程、繁荣生态文化为重点任务,把定边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生态宜居的森林城市。
二、总体目标
2021-2022年,深入实施“提质增效行动”,扎实开展“创森”四大体系建设,大力营造生态结构稳定的森林斑块和森林生态走廊,进一步提升国土绿化水平。到2022年末,形成基本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m2以上。城区乔木种植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水岸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道路绿化率达到80%以上,郊区森林自然度达以上。全面达到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建成陕西省省级森林城市,通过省林业局验收,获批“陕西省省级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三、具体目标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森林网络
1. 县域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且分布均匀,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县域指标。(责任单位:林业局)
2.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 平方米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 城区绿地建设乔木种植栽植面积占绿地面积的60%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5. 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6. 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7. 城市集中供水区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责任单位:水利局)
8. 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宽度能够满足本地区关键物种迁徙需要。(责任单位:林业局)
9. 县域内公路、铁路、河流、湖泊、水库及城区骨干道路等绿化,注重自然生态保护,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因地制宜开展乔、灌、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责任单位:林业局、交通局、水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0. 城市周边、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防护绿化隔离林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净化污染等效果显著。(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保局、气象局)
11. 城区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2. 县域内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或一定规模的片林或环城(镇)林带。(责任单位:林业局)
13. 近五年来乡村绿化面积逐年增加,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35%以上;村庄林木覆盖率30%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林业局)
14. 自创建以来,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县域面积的%以上,农田林网建设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责任单位:林业局)
15. 在建筑物墙面、立交桥等适宜进行垂直绿化的空间积极推进立体绿化。(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森林健康
16. 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数量占县域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责任单位: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7. 郊区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自然,自然度达到以上。(责任单位:林业局)
18. 森林树种丰富多样,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花结合,常绿、落叶树种搭配,针叶、阔叶混交,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责任单位: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9. 自然保护区、重要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合理保护,注重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树种植物以及其他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乡土植物,营造良好的野生动物生活、栖息自然生境。(责任单位:林业局)
20. 森林营造应以苗圃培育的苗木为主,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类优质苗木,禁止从农村和山上移植古树、大树进城。(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
21. 科学栽植管护树木,做到全树冠移植,采取近自然的抚育管理方式,不搞过度的整齐划一和对植物进行过度修剪,并保护好原有大树,采取扩盘、松绑、去电线、补水肥等措施进行复壮。(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
22. 绿地和各类裸露地表覆盖措施到位,尽量利用木质材料等有机覆盖物保育土壤,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和粉尘侵害,新建森林公园等公共休闲绿地硬化面积比例小于20%。(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
23. 森林植被得到有效保护,近两年没有发生严重滥捕乱猎野生动物、非法侵占林地、滥砍乱伐林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毁林、重大森林火灾等案件。(责任单位:林业局)
24. 林地和道路两侧林木周边没有建筑或生活垃圾,森林卫生状况良好。
(三)林业经济
25. 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郊区乡村绿化、美好建设与健身、休闲、采摘、观光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森林人家,建立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森林旅游收入逐年增加。(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林业局)
26. 建立多处林木种苗、花卉、经济林果、用材林、林下种养殖等特色生态产业基地,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群众增收和国土增绿相协调,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本地绿化苗圃培育的优良乡土绿化苗木基本能满足森林城市建设需要。(责任单位:林业局)
27. 森林生态科普宣传设施完善,在沙漠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公众游憩地,设有专门的科普宣传栏、科普馆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场所,游憩道路两侧树木应悬挂植物分类标牌。建成一处森林体验基地。(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科协)
28. 每年举办生态科普活动3次以上。(责任单位:科协、林业局)
29. 公众对创建森林城市的知晓率和支持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统计局、林业局)
30、尊重乡风民俗,保护具有传统文化的林木和林地,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并按照城市所处的不同地带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开展城乡绿化。(责任单位:林业局)
31. 选择经济价值高、景观效果好、地方特色鲜明的树种,对乡村周围及乡村庭院、道路、水岸和游憩场所进行绿化,充分发挥森林和树木的多种功能。(责任单位:林业局)
32. 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广泛开展林木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绿化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建立各类纪念林基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责任单位:林业局)
33. 鼓励企业、公民积极参与造林增汇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公民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意识,充分发挥森林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责任单位:林业局)
(四)创森管理
35.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森林城市建设,创建组织机构健全,指导思想明确,政策措施有力。(责任单位:创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36. 科学编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留足绿化空间,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相关规划相衔接,通过政府审议并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能按期完成年度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考核办、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
37. 政府主导,多渠道投入,把森林城市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乡村绿化在内的建设资金和日常管护费用有保障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责任单位:财政局、发展改革和科技局)
38. 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得到有效贯彻,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责任单位:司法局、林业局)
39. 森林城市建设有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制订了包括森林经营、管护、更新和监测等技术手册,有一定的专业科技人才保障。(责任单位:林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40. 森林城市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森林城市相关技术图件齐备,实现信息化管理,森林资源基本信息及管理、监测资料透明公开。(责任单位:创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林业局)
四、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具体建设内容是:加快马莲滩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开工;开工建设野生丁香自然保护建设;城区道路绿化建设7公里;新建公园广场10个;对域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其他道路进行绿化,绿化里程100公里;绿化美化村庄40个;按计划完成各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每年完成营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完善巩固提升沙化封禁保护区建设;发展经济林产业基地2000亩;新建苗木基地3000亩;发展林下经济1000亩以上;采油区生态综合治理2个;能源林建设面积3万亩;绿色示范企业建设2个。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教,生态科普培训;大力宣传,切实提高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五、实施步骤
按照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考核验收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将创建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一)创建申报阶段(2021年5月-2021年8月)
按照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量化打分,达到申报标准后,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做好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按创建要求上报县政府申请创森文件、县政府创森工作报告、县林业局创森指标自查报告。
(二)创建实施阶段(2021年8月-2023年8月)
1. 细化创建任务,明确工作职责,逐项分解落实。各责任部门和单位对照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完成重点区域绿化任务,着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提高森林覆盖率,确保全县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森林覆盖率、城区地面停车场乔木树冠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集中居住村庄林木绿化率、道路林木绿化率、防护隔离林带建设等各项指标全面达标。
2.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创森”推进会和现场会,各责任单位确立专人负责“创森”工作,尤其是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承担主要自查指标的部门。各责任单位和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的创森工作小组,切实做好“创森”工作。县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和考核办要做好“创森”协调和跟踪督查、考核评比和整改提高等工作,抓好“创森”活动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
3. 全方位、多视角做好创森宣传工作,提高公民创森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
(三)申报验收阶段(2023年8月—2023年12月)
1. 邀请第三方对照实施方案及评价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完成各项工程资料、考核资料、创建资料的收集汇编工作。包括:县政府申请文件、县政府创森工作报告、县政府规划实施报告、县林业局创森指标自查报告、第三方指标评估报告、创森典型照片、专题片等。
2. 根据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定办法,迎接省林业厅评审组考核验收。确保2023年顺利通过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考核验收。
(四)巩固提高阶段(2024年1月—2027年1月)
按照省级森林城市创建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提升巩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
成立“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苗玉祥 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乔治浩 县政府副县长
董建勋 县政府副县长
成 员:赵治安 林业局局长
韩义国 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
万光宏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雷睿翔 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白 萍 科协主席
杨 帆 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局长
杨卫东 财政局局长
蒋登峰 教育和体育局局长
高如鹏 环保局局长
李小涛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王 军 水利局局长
罗志刚 农业农村局局长
薛 诚 交通运输局局长
屈彦智 工业商贸局局长
魏岳峰 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王廷奎 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局长
李 剑 民政局局长
刘相东 统计局局长
张国智 定边街道办主任
高 敏 安边镇镇长
张明强 白泥井镇镇长
贺海洋 白湾子镇镇长
钟学强 贺圈镇镇长
李光平 砖井镇镇长
李阳阳 盐场堡镇镇长
刘 洋 红柳沟镇镇长
赵利军 姬塬镇镇长
赵彦宾 郝滩镇镇长
葛昊明 堆子梁镇镇长
薛志有 新安边镇镇长
尚宝山 杨井镇镇长
夏 渊 油房庄乡乡长
孟巧丽 冯地坑镇镇长
白 桦 石洞沟镇镇长
屈文飞 学庄乡乡长
艾 飞 樊学镇镇长
王 永 张崾先镇镇长
赵永东 纪畔便民服务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综合协调办公室和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业务办公室两个工作机构。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办公室主任由韩义国同志兼任。主要职责是:负责编制《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方案》;负责推进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统筹协调和督查督办;负责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信息交流和宣传工作,及时在相关新闻媒体上创森信息,报道创森工作进展。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业务办公室设在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林业局局长赵治安同志兼任。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具体业务工作;负责编制《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起草年度工作任务及分解方案;负责组织落实创森工作项目计划,确保各项目标按计划完成;负责对相关成员单位开展业务指导,监督任务完成情况;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创森工作有关的会议、培训、调研、评审、评估和业务检查;负责收集创森资料的收集汇总、台账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信息沟通反馈。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任务落实
加大公共财政对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将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有一定的增幅,确保投入到位。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林地资源,制定更加优惠的鼓励开发政策,吸引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业主投资省级森林城市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林业产业园、生态观光园、生态文化创意园和人居森林社区。通过对城中村农民的集中安置,将置换土地部分收益用于绿化建设和惠民产业发展。
(三)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责任分工
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要按照本方案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将年度计划任务分解到各牵头部门,各牵头部门要将所承担的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具体单位。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是创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该实施方案编制本辖区的创建方案,将年度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位,明确完成时限、质量要求和包抓领导,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时限、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的进度统计和督导检查,要定期组织力量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对在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影响全县创建进程的,要实行问责机制。
(四)强化工程质量,确保创建成效
(五)加强舆论宣传,做到全民动员
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强定边城市综合竞争力、将定边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生态宜居森林城市的重大意义。通过举办知识大赛、生态文化创意大赛、森林旅游文化节、田园花海旅游观光节、盐湖鸟类湿地拍摄大赛,利用户外广告牌、出租车和公交车、电子显示屏等手段,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促使广大市民形成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共识,不断提高市民对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四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大力开展城市植树造林,增加城市森林面积,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为城镇居民创造一个四季清新、生态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努力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原则。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事关广大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协调机制,组织协调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创建工作。
(二)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状况,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总体规划,并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分步组织实施。严格检查考核,确保工作落实。
(三)坚持适地适树,生态与景观相结合原则。以植树造林为主,多栽树、栽大树、栽全冠树,有条件的地方要多栽胸径15或20厘米以上的大树。树种选择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实行乔灌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结合,注重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丰富性。
(四)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原则。以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载体,重点加强城市出入口、主干公路造林和城区其他地段绿化。加大对县城周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相改造,加快建设古城山森林公园、山口岩湿地公园。广泛开展营造“青年林”、“结婚林”、“成长林”、“三八林”等植树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城市森林管护水平和创建成效。
三、总体要求
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进一步深化创建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按照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价指标,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我县2012年申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力争2013年获得省、市验收。
四、主要任务
(一)城市绿化建设。重点建设城区内麦园社区、社区和古城山森林公园,以乔木为主,做到四季有景,形成城郊绿色屏障。加强城区街道、小区、单位和校园的绿化,使建成区绿地率在30%以上,绿化覆盖率在35%以上,乔木绿地率25%以上,人均公园绿化面积9平方米/人,人均乔木株数(胸径10厘米以上,全冠)在3株以上,主干道行道树行数(胸径15厘米以上,全冠)在4行以上,城区在2行以上;绿化植物种类在300以上(其中乔木在70以上),乡土树种占城市绿化树种比例在80%以上。
(二)乡村绿化建设。重点建设东阳、古城、温埠、高楼、洋田、丰泉、更田、新田等8个环城“森林村庄”,形成环城区绿色屏障。抓好生态公益林、珍贵用材林、工业原料林、木本粮油林等成片森林培育,建设林业产业体系,搞好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建设,村庄房前屋后广种经济林和果木林,使规划区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规划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在30%以上。
(三)通道绿化建设。重点抓好沪昆高速、320国道、芦万武旅游公路、芦南公路、320国道环城线、高速挂线绿化,使可绿化地段绿化率达100%。搞好乡镇公路和袁河两岸的绿化,使可绿化地段绿化率达80%以上。
(四)生态文化建设。抓好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蓄积量。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培训基地,强化生态科技普及。鼓励全民积极义务植树,使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以上。广泛开展林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开展幸福林、“三八”林、青年林、友谊林、结婚林等多种纪念林植树活动,使群众能亲自参与绿化城市。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植绿、兴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大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宣传工作,提高群众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
五、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2012年2月底前)。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动员大会,明确任务和责任,全面启动创建工作。
(二)规划设计和宣传发动(2012年3月1日-3月5日)。制定编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规划设计,确保有特色、有亮点、有精品。同时,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栏以及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媒体大造声势,广泛宣传,全面提高群众的创建意识。
(三)创建实施(2012年3月6日—2013年2月底)。按照创建规范要求并对照《省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省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标准(试行)》,划分创建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推进工作进度,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创建各项目标任务。
(四)自查迎检(2013年3月1日—2013年3月底)。对照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和办法,在自查的基础上,申请考核验收并获得通过。
六、保障措施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开展森林生态文明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的宣讲活动。开展生态科普、义务植树以及以森林生态为内容的竞赛演讲和盆景花卉展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