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范例(推选(精彩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报告文学范例(推选(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报告文学【第一篇】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 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 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 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 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 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 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 、矛盾、冲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 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 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 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 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 。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二、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 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 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作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 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 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 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 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 、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 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 ,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 材料就是要符合五个“w”,其一不可或缺,也不可歪曲。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 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划人物、揭示 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 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 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 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 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 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 。 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 学手段。
(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 。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 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 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 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综上所述,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明确认 识这三个特点,对于学习报告文学写作至为重要。
三、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 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
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一)、进行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 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我有几个细节, 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1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二)、精心刻划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 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划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刻划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 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划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 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 内心世界,才能刻划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划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三)、巧妙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 的经验。主要是:
1、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 作者要从描写的 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
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 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2、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 ,放到最 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 显著的位置。
3、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 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 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 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
1、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 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 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
2、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 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
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报告文学【第二篇】
随着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的揭晓,怎么评价、评估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的实绩便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兹精选两篇综述文章,希望通过这两篇文章,让广大读者对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
记录历史与反思现实
——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综述
如果从创作手法上划分,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虚构文本和非虚构文本两大文类。我们通常所说的“报告文学”应当属于非虚构文本。但是,反过来,非虚构文本未必就是报告文学,因为它还可以包括诸如纪实散文、叙事诗、历史著作或其他一些社会科学著作。
报告文学与社会、与时代关联密切,也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呼唤休戚相关。2013年的中国,是一个在韬光养晦中蓄力、在调整整顿中前行的阶段。作为时代晴雨表和指南针、历史书记员、文学轻骑兵的报告文学,同样在蕴蓄力量,努力在题材、内容、人物、样式、结构、语言、观念等各方面寻求创新、开拓,从而为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文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报告文学创作,主要有两个大的指向。一是指向历史,重在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记述;一是指向现实,在描写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进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反思。如果从题材和内容上看,报告文学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记事、写人和作史、立传等四大类型,相应地就包括了事件纪实(含灾难纪实、重大工程纪实)、人物纪传和史志史录等。而如果从作品主题上划分,报告文学大致有这样一些类型:呼应时代、及时反映新近发生重大社会事件的现实报告,民生报告、社会问题报告,历史纪实,人物传记等。
一、呼应时代,奏响强音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敏感神经,自从诞生以来始终热衷于对当下社会发展进程和转型期新变化、新气象的反映,热衷于对人们生活中新元素、新事物的表现。当今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当然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也是每个个体事业成功人生出彩的梦想。王宏甲、刘建的《农民——一户中国农民的百年历史》通过描写广东湛江茂德公家族寻常而曲折的发家奋斗历程,折射出中华民族几代人孜孜憧憬、争取并实现的小康梦想。作者寻到天涯海角雷州半岛湛江一隅的足荣村,通过追述茂德公、陈英昌和陈宇陈氏家族三代人的发家史,烛照中国农民身份的演进递变,反映中国历史进步的一道折光。这户普通农民的性情与观念、追求与梦想,映射出的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在王宏甲看来,新农民是中国新农村的希望与未来,他以笔下所刻画的这一代又一代不断进步的农民形象提示我们:农民的命运关乎国家的未来,只有农民普遍实现了发家致富的小康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梦想成真。何建明继续自己对改革开放重大题材的书写。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江边中国》通过对江苏张家港市东联村数十年翻天覆地变革进程的书写,通过长江边一个小村庄的变化来揭示中国梦、小康梦是如何在实干得力的改革带头人的引领下,变成现实的过程。他的短篇报告文学《让大海告诉你》反映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改革巨变,《心声》则表现改革在全面趟进深水区之后人们的热切心愿与期待。当年曾以体育报告文学驰名文坛的老作家李玲修再次发力,推出长篇纪实《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她试图通过全面记录蔡振华与中国乒乓球紧密关联的生涯,揭示作为乒乓大国和强国的中国运动员如何为了祖国荣誉和人民信托而戮力奋战的真实场景,从极具代表性的体育视角来表现中国梦的实现与辉煌,可读性和感染力均很强,代表着这位老作家数十年心血的凝晶。70后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的《冠军——一个部级贫困县的“中国梦”》则反映了湘中安化这样一个贫困县如何在体育事业方面孜孜以求,培育出了龚智超等一批全国和世界冠军的故事。
在反映新鲜事物和事件方面,一合、薛景辰《红脸——审计在行动》与蒋巍《审计之剑》都是关于近年来“审计风暴”的形象描述的文本。与当年刻画铁面无私纪委干部典型姜瑞峰的《黑脸》相呼应,一合和薛景辰合作推出《红脸》这部新作,聚焦国家财政、金融、经济命脉的守护者——审计干部,将他们视为与关公一样忠诚守职的典型,借助大量生动抓人的情节和细节,塑造了一群刚正不阿、秉持法律正义之剑的审计者形象。傅宁军继《大学生“村官”》之后,推出了《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一书,紧紧围绕“大学生给军队带来了什么,军队改变了大学生什么?”这两大主题,突出表现了大学生从军实际上是一种青春的选择,一种命运的抉择的主旨。换言之,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让青春与理想在军营中闪耀光芒。大学生从军实际上是选择一种未来,选择自己的命运。他们已然把从军作为自己寄托理想、奉献青春乃至安身立命的一种事业。大学生入伍往往要做出很多的牺牲和放弃,在入伍以后变得更加有组织性、有纪律性。“激情与磨砺,坚韧与荣光”,这是军队给大学生带来的最大的财富。军队确实像一座熔炉,大学生这一大批有志青年在这里经历了一场青春的淬火。他们进来的时候是铁,出去的时候是钢。陈新的《蛟龙探海》,描述近年来中国深潜工程的巨大进展,为读者了解我国“蛟龙号”及海洋深潜这些尖端科技打开了一扇窗户。蒋巍《中国能源的“秘密武器”——神华集团“煤制油”揭秘》,向读者揭开“煤制油”这一新事物的神秘面纱,并将其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之一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对时代先锋或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种常规内容与主题。此类报告文学常常因过多地陷入表扬、歌颂的泥淖而或被诟病为“表扬稿”、好人好事光荣榜。其实,在我看来,重在正面歌颂的“颂体报告”如果能在文学性上加强用力,也可以产生感人的力量。在描写沈飞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我国航母着舰机歼十五总指挥罗阳生平事迹方面,有黄传会的长篇纪实《国家的儿子》、李春雷的短篇纪实《我的中国梦》和周建新《最后的战场——罗阳在“辽宁舰”的日子》等。黄传会通过切实深入的采访,以大量感人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罗阳。李春雷则从中国梦的角度切入,重在揭示罗阳、航母演练与海军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关联,用剪影式镜头聚焦罗阳生前身后的闪光时刻。《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为北川县因故英年殉职的副县长兰辉动情地写下了《一枚铺路的石子》,广受好评,并且出版了单行本,彰显了新闻记者在采写报告文学方面的优长。散文家卞毓方的纪实作品《寻找大师》,记述了自己与海内外众多文化大师级人物的接触交往,刻画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提出了在这个百业待兴文化大发展的年代呼唤大师、寻找大师和确认大师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郝敬堂的《芳草地》则以北京朝外社区志愿者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将他们视为都市中可贵的芳草地进行热情的倡扬。
二、民生报告与社会问题纪实
中国报告文学历来具有关注国计民生、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同歌哭、与国家共呼吸的优良传统。2013年的报告文学,民生报告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纪实,依旧深受读者欢迎和喜爱。
因为水利部、中国作协和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组织,也因为作家自觉的社会担当,本年度的“水利报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陈启文以一己之力,独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大运河等七大水系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亲临现场踏访,写出了洋洋60余万字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深入梳理七大水系的历史及现状,深刻反思当下中国水枯竭、水污染等水资源危机,对保持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重警示。这是一部立意高远、视野宏阔、体量庞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大书。“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秦岭专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写出了《水之殇》、《在水一方》,这是他定点深入水利系统生活,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后创作出来的。作者非常真实地写下我们的土地如何干渴,农村如何因缺水而陷入困顿、不堪其累的现实,以此来烘托饮水安全工程的重大意义及其深得民心,自然而然地引出描写2005年以来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农民和农村获得了实惠与新生。
裔兆宏《美丽中国样本》是水利文学的又一个新收获。裔兆宏是近年来创作势头强劲的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他的创作视野相当开阔,在创作选择方面很有主见,并勇于自我突破。2012年底推出《中国志愿者》一书后,2013年5月出版了《国家情怀》,10月又推出新作《美丽中国样本》。三部长篇报告文学分别聚焦志愿者群体、援疆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既有对普通人群体的关注与描写,更有对国家行动、国家决策、国家工程的反映和描述。古有大运河,今有南水北调。两项工程皆举世无双,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两次开掘南北水路“大通道”,都是为了输送生活资源。《美丽中国样本》正是为这项工程而作的一部民生报告。这是一首民生工程、国家工程的赞歌,也是一曲生态文明的赞歌,饱含着对于沿线各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热情赞美。《国家情怀》则以江苏江阴等市县对口援助新疆霍城县的历史作为作品描写的主题,站在大国战略的角度,生动记述其间涌现的大量感人至深的人和事,注重对伊犁开发建设史,包括新疆建设史的梳理,注意人物和具体事件的经纬交织,有详有略,文字表达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水文学”或者“水利报告”只是生态报告的一个方面。报告文学作家对生态题材有着孜孜不倦的关注和描写热情。2013年还出现了如水利系统作家靳怀春深入发掘三门峡水利枢纽前世今生历史的《悲壮三门峡》,试图对历史的功过是非进行个人化的评点与反思,能够起到以史为鉴、启人深省的作用。该书出版后在水利行业内部产生了很大反响。丁春《博斯腾湖源流》关注新疆腹地河流与生态资源,从历史到现实揭示生态与人的密切关系及保护好脆弱生态系统的紧迫性。
食品安全长期以来都是报告文学作家关注的热点。惯写小说的山东作家赵德发因为深入了解了近年来大蒜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提笔创作了自己的长篇纪实处女作《白老虎——中国大蒜行业内幕揭秘》。这是近年来全面回顾和讲述大蒜事件经过、反映大蒜行业实情、刻画与其相关当事人形象的,内容最丰富最生动的一个文学文本。近十年来,大蒜行业的几起几落,大蒜价格过山车式的运行轨迹,让每一位国人都亲身经历并深切感受。大蒜,曾几何时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并且,由此衍生出诸如“蒜你狠”、“蒜你贱”,以至“豆你玩”、“油他去”、“姜你军”、“苹什么”、“鸽你肉”等诸多网络新词,以及人们对于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异常的敏感。《白老虎》切中当下社会热点和焦点,试图解开大蒜行业隐秘的内幕,让读者真实地了解到大蒜价格大起大落,大蒜行业大冷大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行业操控原因、幕后推手,以及国家在“三农”政策、商业市场领域管理、调控方面存在的缺陷或问题。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社会问题报告。它通过开掘大蒜一个行业兴衰跌宕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在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生活的时代会出现如此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一幕,追究这些事件背后国人在世道人心方面的问题与缺陷。作家的立意显然不止于猎奇、揭秘,提供给读者一个生动有趣的戏剧性看本,而是要深入反思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世道人心出了什么问题。在作者笔下,大蒜,已不仅仅是一种食材,而是白花花的银子,更是一只张开大口的白老虎,能够吞噬人的良知、人的生活,乃至吞没人的生命。吴恒《舌尖上的安全》则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一一梳理,对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逐一解剖,颇具现实针对性。顾秀林《转基因战争:中国粮食安全保卫战》反映的则是当下社会大众极其关注的转基因食品话题,能够带给读者更多有益的启示。咏慷的《中国殡葬报告》题材独特,反映了殡葬行业的种种乱象,揭开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自由撰稿人丁燕的《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和《工厂女孩》,以自身在广东东莞200天的工厂生活为依凭,再次将读者的眼光拉向南方工业生产流水线,让我们关注那些在生产线上奋斗求生的普通打工妹,通过深切描写这些80后、90后年轻女孩的青春、爱情和梦想的萌发与毁灭,表现她们艰难的却不肯屈服的真实的生存状态,打开底层生活的某些真相,是转型社会的一个最鲜活的报告文本,也是解读工业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深刻影响的生动读本。王伟举《转型中国:东莞进行时》则是一份中国城市经济社会转型的调查报告,他不回避东莞在高速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或存在着的如“性都”、“黄都”这样的恶谥和各种社会问题,不回避这座城市的阴暗面,亦是对当下社会转型的一次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与反思。深圳作家涂俏多年前曾较早关注深圳“二奶”及“二奶村”现象,2013年又创作了《大陆孕妇赴港生子纪实》,揭开赴港生子复杂的利益链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生动好读。四川本地作家贺小晴《艰难重生路——汶川大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纪实》反映了2008年大地震以后,那些丧子家庭如何从废墟上站起来,重新组建家庭和生儿育女,开始新生活的艰难路程,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刘广雄、李海啸《闯海记》是关于我国开发南海历史特别是南海渔业发展历史的弥足珍贵的文本。这部作品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可谓应时而作、顺势而生。作品涉及我国的南海领土主权,真实反映我国渔民在南海上捕鱼、生活之历史与现状,以我国百姓世居南海的生活史实,雄辩地印证了我国对南海拥有无可置疑及争辩的主权。作者从描写解放海南岛起笔,一直写到2012年我国成立三沙市,加强对南海主权的管辖。认真梳理我国历朝历代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历史,开掘各具姿彩的海上掌故,尤其是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渔港诸多船长传奇般的海上捕鱼经历,与台风等自然灾难搏斗,与外国士兵、海盗等斗智斗勇的情节等,大都描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从描写潭门边防派出所的工作辐射开去,扩展到描写这个派出所所联系的那些在海上作业的潭门渔民,再由渔民的生活、故事延伸开去,描述他们在南海闯荡、捕捞、耕耘、发现以及所遭遇的各种灾难或事情,并由此牵连、贯串起我国南海海域种种国际争端,纷纭复杂的外交、军事事件,从而赋予了作品庞杂而丰富的内涵。
在教育、法制等题材方面,王敬东的《“囚犯”的救赎》几乎是首次揭开当前法院审理审判过程中依旧存在着的大量“冤假错案”,采用的是一种“揭秘”“曝光”式的叙事。通过对那些典型性案例的深入剖析,反思健全法制、依法治国的迫切性。向思宇的《中国代课教师》则为数十万曾经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如今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代课教师立传代言,为那些为民族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群体鼓与呼,体现出作者可贵的社会责任担当。
多视角下的社会人生
——2013年报告文学创作述评
检点2013年的报告文学创作,感觉丰富而复杂。这一年,报告文学作家虽然也积极努力地用开放的视角面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矛盾,在丰富的对象选择描述中观察和思考,出现了不少好的作品,但是,在回望来路时,却似乎没有哪1篇(部)作品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和记忆。人们常说: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平淡的。其实,没有非常出色的作品出现,也会使创作显得平淡无奇。
回顾以往,知止行远,正是为了寻求和开辟未来。因此,对2013年报告文学创作的回顾就自然显得有些许意义和价值。
一
报告文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当下社会的真实关注,对社会环境和自身感受的体会理解与书写报告。和现实社会生活保持紧密联系,应当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姿态选择。那些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生动讲述人物故事,致力于精神情感表达的作品,总会被人们看重和记忆。
2013年,中国的航母初始下水,开启了中国军事史的新篇章。在这个欢乐喜庆的当口,即将在航母上起降服役的歼-15战斗机的研制生产总指挥罗阳却突然倒在了试验现场。人民和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个为国建功的人。很快,李春雷写就了《我的中国梦》,真实报告了罗阳的感人事迹。作品中既有罗阳在试验现场的情景再现,也有此前艰难研制过程的回顾,两条线相互交叉、相互推进,以动人的细节表现内容。作品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张力强劲,对英雄的人生信仰、精神高标和坚韧无私的品性等都给予了精彩的表达。
同样,在四川北川县,当人们积极努力地应对自然灾害时,副县长兰辉却不幸因劳累、病痛,意外地牺牲在工作的路上。王国平的《一枚铺路的石子》,也是非常及时地深入当地,做具体广泛的采访,然后对兰辉短暂人生岁月中的许多细节进行了细腻生动的文学描述,突出了人物高尚无私、严于律己、勤勉工作的精神境界。在看似没有高声的叙述中,反映出了人物的品德性格和高贵的精神追求,笔触常带感情,在细小中显示出人物的个性。“一枚铺路的石子”,却表现出大山一样的气势和形象。
近似的作品还有李鸣生的《一位导弹专家的无名人生》、陈瑞仪的《家在敦煌》、黄传会的《国家的儿子》、刘先琴的《玉米人》、纪红建的《人民的记忆》等。它们都分别在对不同人物形象的描述报告中,见出高尚纯粹的精神世界和坚毅智慧的创造行为,展示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焕发出的人生光彩。
社会生活的复杂,决定了生活存在的多面表现。不少报告文学在关注社会生活矛盾的同时,也提供了独特的观察和沉思。丁燕将自己置身于珠三角打工女孩群体当中,深入地体验了她们的真实生活生存状况,完成的《打工女孩》写出了这些女工的信仰、诉求,还有失落的感受,写出了她们精神情感难寄托、生活选择常无奈的现实情形,让人真实地看到了她们混沌的人生。悲悯的情怀和呼唤关注的努力,使作品有着一种建设、改变的渴望。何建明的《心声》,是他在出版了描述江南一个农村几十年间巨大变迁的《江边中国》之后的短制。在有限的篇幅里,作家通过对江南几个经历了改革成功,如今却面临严峻局面的人物的采访,真实而准确地表达了对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发展环境改变的期待。没有大的铺排,可在关注现实社会的焦点上有针刺般的疼痛力量,可谓点穴到位。
另外,董保存、丁一鹤的《放下屠刀能成佛?》对一个杀人犯试图通过善行私下救赎灵魂的努力,高艳国、赵方新的《绿野新传》对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复杂矛盾现象及利益纠结的深入观察,蒋巍的《黑土地的梦》对东北农民梦想和追求的描述,贺小晴的《艰难重生路》对汶川大地震时丧子家庭再生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的揭示,咏康的《中国殡葬报告》对人在生命结束之后种种奇异遭遇的叙述等,都在力求面对现实社会生活。
傅宁军的《淬火青春》和萧根胜的《青海长云》也值得称道。前者讲述了大学生进入军营后,不断树立信念、健康成长,使军队在知识化、现代化上明显加强的故事,给人以激励。后者回忆了自己30年前在铁道兵部队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情景,真实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在艰苦环境勇于奉献拼搏的高尚情操和牺牲精神。现实的和历史的军营生活,对于青年都是有益的考验,好男儿,志在四方。
优秀的报告文学,一定是在真实的对象观察中有所发现,并伴有良好文学表达的作品。在2013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王宏甲、刘建的《农民——中国一户农民的百年历史》表达个性出色。作品通过雷州半岛上一户农民百年来在德性的坚守培育和推进中,在坎坷曲折的土地耕种过程中,如何实现了德性收获和生产事业的发展,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百年历史。在如今这个注重物质获取的社会氛围下,这样的作品给人以启发。
这一年,一个不约而同的报告文学写作现象引人关注,即围绕水而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陈启文用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对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进行了实地考察,他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通过对中国治水过程的梳理,探寻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从而有深度、有感受地对水的价值进行了激情而文学的报告。秦岭的《在水一方》,关注国内很多偏僻山区或荒漠化严重地区缺水的情况,描述了人们在严重缺水时的艰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报告了在改水引水过程中人的精神付出。裔兆宏的《美丽中国样本》,集中报告了南水北调引水过程中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发挥无私奉献、服务大局的精神,保证清水北流的感人故事。这几部作品,都强烈地呼吁科学用水、护水、节水。作者们自觉的使命担当和勇于在社会生活前沿困惑中出发行动的态度,值得肯定和赞扬。
二
历史是曾经的现实,现实与历史总是会有很多的联系。因此,出于现实目标的历史追踪,不应当绝对看成是对现实的逃避,对历史的个人钟情。2013年的报告文学中,有不少在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文学追寻中获得现实价值的作品。
余艳的《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以新发现的杨开慧当年亲笔书写却没有发出的给毛泽东的信件内容为对象,绵密地还原了杨开慧和毛泽东在那个血火交织岁月中,爱情经历的坎坷曲折和前后变化,在人物坚定的信仰精神守护和情感浓郁的渴望中,见出其复杂的心怀与无奈的处境。如泣如诉,刚烈柔情;大义担当,视死如归。作品将曾经的革命爱情绝唱演绎得悲壮缠结、孤寂沉痛,读来令人唏嘘。
马娜的《滴血的乳汁》,作家深入赣南实地采访后,用血淋淋的惨烈故事,表现了革命老区的人们,特别是妇女,在红军长征之后如何冒险甚至流血牺牲,艰难养育革命子女的情形,真实地书写了老区人民对革命的信仰支持,也动人地书写了老区妇女伟大无私的人性情怀。虽为旧事,却依然饱含震撼人心的力量。
卜谷的《为毛泽覃守灵的红军妹》,也是对一个赣南老区妇女与革命先烈关系的叙述。当年对革命也许还有些懵懂的张桂清,因为在瑞金接触了毛泽东、朱德、项英、毛泽覃等人,就本能地认为这些人活得有意义。红军撤退之后,毛泽覃坚持在当地开展游击斗争,不幸牺牲。70多年来,她一直为其守灵,直到今天已经百岁高龄了,始终如一。对于现实和历史,这都是一个伟大的人性传奇。
杨文学的《叩拜沂蒙》,在对革命历史的深入追踪抢救采访中,真实地描述了不少区别于舞台表现过的“沂蒙红嫂”的人生和感人故事。作者以行走的姿态,述说了沂蒙大地70多年间的血泪悲喜,使得很多被忽略或遗漏的历史细节在民间记忆中复活。
张培忠的《海权战略》,回顾了郑芝龙、郑成功对海洋价值权利的认识和自觉经营的历史,对于现实人们明晰和建立海权观念,会提供不少的启示。而陈廷一的《大国之怒》和刘汉俊的《南海九章》,用历史的教训和控诉,提醒和强化我们在海权守护上应该具有自觉而坚定的原则立场。主权的问题,从来都是关乎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根本利益,一点也马虎不得。香港已经回归多年,但是,实现主权回归过程中的艰难记忆和香港社会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使人忧虑。张雅文的《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通过丰富而真切的故事讲述,表明沉思的必要。
三
报告文学创作是基于并成长发展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活动。永远新颖、鲜活的社会生活,决定了报告文学广远的发展空间。所以,一个时间段内报告文学创作的收获情形,不会改变报告文学必将振兴的时代趋势。
或许,在当下,报告文学的高贵品质和纯粹行动会受到一些干扰,真实、深入、宏观地把握生活矛盾也会受到一些限制,作家的眼光和思想力度也有自身的局限,而要将真实的事实对象转换成文学艺术的表达,对报告文学写作者的思想文化素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一切,都是约束、限制报告文学繁荣发展的因素。但是,社会的现实生活,永远会对报告文学有一种需求,就像成熟的男女需要爱情,这是社会发展的基因所决定的。于是,应当有充分的理由期待报告文学持续健康发展,期待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涌现。
链接
报告文学还是“轻骑兵”吗?
2013年10月21日上午,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13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在江苏省常熟市闭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晖在发言时表示,网络和电视信息传播的迅速与公开,使常规思维中报告文学作为“文学轻骑兵”的新闻报道功能大为弱化。
除了外在的客观因素,报告文学创作自身存在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这支“轻骑兵”的战斗力。与会者对此进行了全方位梳理,以求促进报告文学创作迈上新台阶。
不应做真实事件“搬运工”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不容动摇。但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上的“真实”,则需要清醒的思考。
“谈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需要考虑什么状态下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家蒋巍认为,报告文学创作要摈弃和突破照相式的真实,追求有用的真实和彰显作家个性的真实。
“还是那句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报告文学作家要把主体性、情感、想象力从僵化的真实性中解放出来。”蒋巍说。
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看来,报告文学创作不是真实事件的“搬运工”,从这个房间搬到隔壁房间,而是要融入作家的主观感受,呈现出作家的主观表达,“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讲述,发表个人意见,再表达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
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表示认同。他说,作家对事件进行采访、调查的过程犹如冶炼,最终出来的产品不应该还是矿石,而应该是钢铁。也就是说,作家要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人把矿石涂上各种各样的颜料,抛向市场,结果品质连原来的矿石都不如”。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表示,报告文学作家要吃透自己所掌握的素材,这是一个孕育、生产的过程,身心就是一个熔炉,将素材锤炼成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创作,就像把粮食酿成美酒,需要发酵”。
“把‘我’摆进去,让读者顺着‘我’的情感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也着力强调报告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
语言粗制滥造广受诟病
目前,报告文学创作在语言上的粗制滥造广受诟病,已经成为这个文体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特别强调“叙事之美”,即报告文学作家要有良好的语言态度,对语言要有敬畏之心,形成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大漠落日像一块烧红的钢铁渐渐黯淡。”“大漠月夜,一条绳子串起来的盲人般的军队在大漠上行进。他们衣衫破烂,肩头染红,手脚上全是伤痕和血泡;他们脸色漆黑,肤色漆黑,眼前更是一片漆黑;他们却扯着嘶哑的嗓子齐声高吼:‘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蒋巍在分享创作经验时,谈及自己创作的《致以共和国的敬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昨天与今天》,激情朗诵了其中的两段表述,引发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那种用尺子量出来的语言,那种戴面具一样的语言,不属于文学,当然也不属于报告文学。”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梁鸿鹰说。
他认为,尽管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存在着关联,但报告文学语言应该和新闻话语有所区别。新闻话语可以重、深、高,力求准确,但报告文学的语言有必要细微、柔软、温暖一些。
在王晖看来,当前报告文学创作在语言上存在粗糙化倾向,在修辞方式上缺少文采、美感和蕴藉,新闻式表达居多,甚至成为通讯、先进事迹介绍、广告宣传文本的山寨版。
面对现实不能装聋作哑
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是报告文学具有社会价值的一个法宝,如何锤炼报告文学的思想光芒是与会者集中探讨的话题。
在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胜友看来,报告文学创作不是对社会现实的简单记录,创作者需要具备宏观意识,心中不仅要有历史长河的激荡,也要藏有绚丽的时代画卷。
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发现,不少的报告文学创作存在概念化的倾向,“往往还没有到现场,就已经预设了一个主题,带着概念去写,整个采写过程就是为了印证这个概念”。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党委书记、报告文学作家李青松表示,报告文学的思想是否深刻,取决于作家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但思想的表达是要靠作家用文学手段,对人物故事的叙述或者对事件的剖析呈现出来,而不是贴上去的,也不是勾兑进去的。
同时,他也提醒道,当前部分报告文学创作过于追求思想性,“太满了,满得都溢出来了,就像啤酒的泡沫一样”。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作家黄传会认为,报告文学作家要有沉潜到生活底部的功夫,“必须走出书斋,去直面现实生活,体察人民的愿望,把握群众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逃避现实、回避矛盾,不应该装聋作哑,社会责任感是最基本的担当”。
何建明认为,报告文学应该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他寄语报告文学作家在作品创作初始阶段就要端正文学态度,提高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性和思想性。
报告文学【第三篇】
报告文学阅读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基本原则如下:
1.“还原”原则:报告文学阅读遵循“还原”原则,解题时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报告文学的阅读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就能够拿到不错的分数。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把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他倍感困惑,又倍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w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陈忠实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陈忠实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问题:“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答案:①这句话形象地表述出了作家的创作追求,作家的思想,作家对世界的理解和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态,他的作品写出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体验;②“属于陈忠实”,即他独有的风格特点,他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中剥离出来,独树一帜;③“永留人间”是就其价值和影响而言,无论就思想容量还是审美境界而言,陈忠实都是独特的、无可取代的。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之一。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开始正式学画。
他与张眺被称为“西湖边上两兄弟”,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一度受到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到后来名震全校。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被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很快。
1947年,李可染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齐师身边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精神。
李可染也求教于黄宾虹。黄宾虹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太厚重,敬辞未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
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的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浮华之气。黄宾虹七十多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了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李可染在1986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选自《李可染的艺术人生》,有删改)
1.李可染是如何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
答:
2.李可染的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
报告文学【第四篇】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作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材料就是要符合五个“W”,其一不可或缺,也不可歪曲。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划人物、揭示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综上所述,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明确认识这三个特点,对于学习报告文学写作至为重要。
三、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
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一)、进行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我有几个细节,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1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二)、精心刻划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划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刻划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划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划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划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三)、巧妙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是:
1、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作者要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
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2、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显著的位置。3、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
1、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
2、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
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