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报告文学范例(推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1536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报告文学范例(推选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报告文学1

[摘 要]:文学鉴赏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学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又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美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鉴赏 内容方法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教育,是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为目的的教育。

为什么在高职阶段要加强文学鉴赏的教育呢?

首先,从语文教学本身的性质来说,培养学生的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尤其是在较高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在小学和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认知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的积累,进入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教育,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其次,从高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教学现状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生和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文史知识了解不够、文学鉴赏能力较低、文言文知识浅薄、写作能力较差。而且,从学校层面来说,重理轻文现象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语文学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对语文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鉴赏教育意义何在?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强调:“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育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段话很好地论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为文学鉴赏教育作了很好的定位。

文学鉴赏教育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其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建设人的物质家园,而且还要建设人的精神家园,而文学修养在人的精神家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次,文学鉴赏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以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发展人的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文学鉴赏恰恰可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再次,文学鉴赏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文学鉴赏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使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经过体验品味,达到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获得是极为活跃的,可以达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激发。

那么如何来搞好高职文学鉴赏教育呢?

首先是内容的选择。在这方面我认为有两条原则需要遵行,一是要科学地选定文学鉴赏作品。在以往在文学作品鉴赏的选定上,存在着重思想性、教育性,轻审美性、娱悦性,重名家名作,轻新人新作的问题。对文学鉴赏作品的选择,历来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很难统一意见。但我们可否按照这样一条原则去选择: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密切联系当代国内外现实,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文学鉴赏作品。

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材上指定的阅读文章,学生不感兴趣,而对于一些我们不提倡去读的所谓“闲书”却兴趣浓厚。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维系注意力,增加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如果没有阅读兴趣,就很难唤起学生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阅读兴趣既受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爱好、阅读目的及价值取向的影响,同时也受读物内容和形式的直接影响。因此在选择文学鉴赏作品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高职语文教学脱离高考指挥棒的约束,我认为在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选择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一是必须设计既具有鉴赏特点又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教学环节。1、要教出“个性”。文学作品也是“文章”,不能简单地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处理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就抹杀了文学的“个性”。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是文学鉴赏的教学重点。2、要鼓励新见。“审美”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对作品的感爱是因人而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不同的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生活经验、性格好恶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诠释和评判,因此在鉴赏课中要多组织学生讨论切磋,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辨论,鼓励新见,这对于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思维都不无裨益。3、要拓展课堂。建立“大单元”“大语文”观念。让学生能够读1篇带一串,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一反三,以达到开阔视野,提高赏析能力的目的。还有让学生能够读作品联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出课堂,跨越校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影视艺术美等等。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图、文、声、像的功能进行教学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文学鉴赏课的功效。在以往的文学赏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现象,即使教师极力诱导,学生也很难进入作品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其生活阅历的不足,增加其对客观世界有关具体事物的表象积累,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把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报告文学范文(推荐》,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报告文学2

关键词:报告文学;语体;渗透;交融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语体是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就会固定下来,规范人们的语言运用,成为一种稳定长效的功能域。但语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其它语言现象一样,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思维的日趋复杂精密,各种语言表达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言语交际日益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了许多新兴文体,像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等等。下面谈一下报告文学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现象。

一、语体渗透和交融的可能性和条件

现代汉语的语体系统是由不同的语体类型构成的。一般说来,语体内部通过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的组合构成系统。语言要素中从词语、句子到句群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它和其它语体区别开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语体系统一般是封闭的,但是语体系统的某些要素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些过时的要素逐渐消失,有些新生的要素不断充实进来。任何语体都是不断地吸收其它语体的某些特有的表达手段而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的。语体系统的存在,靠的就是封闭性;语体系统要发展,又必须借助于渗透性。这就为语体系统的渗透和交融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报告文学的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现象分析

(一)报告文学的本质特征。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联姻的产儿,是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顾名思义,报告文学是报告与文学的杂交体,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又区别于其它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由新闻与文学结缘的性质决定了它同时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

1、新闻性。世界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巴克在《基希及其报告文学》一文中说过:“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它的存在是为了要给读者以新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报告文学的新闻特性,即报告文学的题材和内容要具有新闻价值。具体体现在及时性和真实性上。新闻讲究时效,要求作者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情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轻骑兵和侦察兵,要求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变及时作出反响。如果贻误时机,时过境迁,作用和影响就会大大减弱。

2、文学性。报告文学由于它的新闻性区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又由于它的文学性区别于一般的新闻通讯。茅盾说过:“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道给读者大众。题材既然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就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茅盾的精辟论述讲明了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的形象性互为依存、高度统一的特质。

3、政论性。报告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如实地报道,但作为文学又不能不倾注于作者的感情。报告文学家已不满足于从旁议论,要走进事件与人物之中,以当事人的身份,跟读者侃侃而谈。这一点又是消息、通讯等新闻样式所不具备的。作为有强烈政治责任感、对党和人民群众具有深厚感情的、严肃的作家,他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热情地讴歌美好的新生事物,促使它迅速成长壮大,无情地鞭挞旧事物,以加速它的灭亡。报告文学的政论色彩,不仅体现在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上,也体现在作家对议论的运用上。

4、交融性。报告文学从一诞生开始就表明了新闻和文学双重特色的文体特征,所以有人认定它就是有新闻性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的变幻,描绘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历史事件,刻画社会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当代的一面镜子,是时代的艺术。报告文学全面借用了文学中小说、散文、戏剧等体式的艺术手段,以求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多角度的立体透视。它既保持着新闻的本色和对社会广泛渗透的优势,又借助文学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报告文学的语体的渗透和交融。从报告文学的交融性中我们不难看出,语体的渗透和交融是客观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语体本身发展的要求和动力。

1、语体的渗透。语体渗透是指在一种语体的言语作品中渗入了其它语体的某些语体成分,但并未改变原语体的本质特色的一种语体现象。语体的渗透是交际领域分化的结果,也是语体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在现代开放型的社会中,各语体之间的渗透也日益普遍。比如在新闻领域,除新闻语体外,还有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各大语体亲密无间的渗透。

2、语体的交融。语体交融是指两种语体双方的构成要素或成分彼此交融的一种语体现象。它和语体渗透的区别是:语体渗透是指一种语体中包含着另一种语体的某些成分,仍以一种基本语体为主,渗透进其它语体的成分,但这并未改变原基本语体的本质,渗透后仍然归属原语体,并没有形成新的语体;语体的交融就不同了,它是指语体间互相渗透的成分较多,而且融合得十分紧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语体。 不言而喻,报告文学作品非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手段的鼎力相助,也是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的积极结果。

(三)报告文学的跨语体功能域交融特征。报告文学是新闻语体与文艺语体等亲密接触发展出的跨语体功能域交融后产生的新兴文体。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是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因为新闻要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除了要符合事实的真实性,以理服人,还要以形象打动人。于是,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形象性、有效性,新闻便求助于文艺语体,吸收大量的文学创作要素,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来写作,使新闻报道的语言不仅仅有客观理性的叙述文字,还增加了生动形象、清新明快、富有感染力的描绘文字。另外,报告文学还大胆借用政论语体的各种元素,使作品的分析更为深刻,说理更为透彻。所以说,“报告文学是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是一种文艺性的真实报道。”

总之,语体渗透和交融的过程也是各语体之间互为补充、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而语体之间的渗透和交融现象正是语体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报告文学3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作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材料就是要符合五个“W”,其一不可或缺,也不可歪曲。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划人物、揭示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综上所述,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明确认识这三个特点,对于学习报告文学写作至为重要。

三、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

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一)、进行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我有几个细节,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1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二)、精心刻划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划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刻划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划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划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划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三)、巧妙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是:

1、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作者要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

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2、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显著的位置。3、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

1、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

2、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

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报告文学4

报告文学属于实用类文本。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够阅读评价报告文学,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报告文学,筛选、整合文中人物与事件的信息,分析其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报告文学所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报告文学中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根据近几年的高考特点,高考语文试题中选用的报告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法十分典型,利于考生对高考选文的把握。从考查内容看,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备受命题者青睐,鉴赏评价侧重就文本特点进行考查并有所拓展,而探究题设题的点和面均在思想与价值方面作深入的个性化探讨。

命题走向

高考一般多考查报告文学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以及其在情节上的典型细节方面的特色。由于报告文学通常是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具有浓厚的新闻性,所以高考在选文时注重选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报告文学文本,又注重报告文学在社会上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功用和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灵活,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从考查内容看,涉及对语句的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在今后高考命题中仍将延续。

解题钥匙

一、报告文学的阅读方法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具有新闻及时性、纪实性的特征;但它不同于一般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考生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报告文学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3.关注典型事件及细节。

4.注意作者的评价性语言。

5.注意报告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呼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

二、报告文学的答题方法

1.认真审题,领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是最关键的,考生要通过题干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2.整体阅读,寻找答题区间。发掘题干的隐含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的“彼信息”。一般命题者会针对报告文学本身一些文章写作模式来设题,重点集中在报告文学的关键字词句、结构以及思想感情上。(1)命题者非常喜欢就报告文学的关键字词句命题,所以考生也应该善于抓住其关键的、有意蕴的字词句来解题。解答字词句的题目时,考生不能孤立地去看,一定要将其置于全文或上下文的语境中去理解。这是解题的关键。(2)报告文学在结构的安排上大多非常巧妙。其结构模式有总―分―总、倒叙、插叙、顺叙、一线穿珠式等。考生可以抓住这些去回答关于结构方面的问题。(3)报告文学往往有点题式的精彩议论。这种议论往往是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而发,而这样的议论又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的心声。命题者常常会就这方面来设题。考生只要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能快速解题。

3.筛选整合信息,组织答题语言。报告文学阅读题一般是主观题,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和概括,主要途径是提炼概括、转换说法、语言重组等。如回答人物刻画的题目,要从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描写入手;概括主旨的题目,考生可以运用“通过写……表现了……”这样的句式来组织答案。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游走钢丝

杨长勋

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1965年至1980年。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他确实像在走钢丝。

1965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不那么顺利,因为很快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陈逸飞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可他却是这个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这时这个家庭的状况可想而知。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画画,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提高,到了晚上,就躲回家里。他父亲经常被红卫兵拉去批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这个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陈逸飞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能够从“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中顶过来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他的为人有关系,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对社会有用。陈逸飞总结自己的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诚”字很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都要讲一个“诚”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才能够不落伍。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还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陈逸飞正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陈逸飞没有在“走钢丝般”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这种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在艺术上从另一个层面识别和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增添了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特殊的历史阶段促使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起来。

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头说,那是一段被耽误的宝贵时光啊;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都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创作不堪回首,不值一提。陈逸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还在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人们当时和现在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他自己也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可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中国的城市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时这被一些人认为有些“西化”“颓废”,是有悖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现在看来,正是陈逸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营养,使他的画比别人高出一筹。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

(选自《视觉人生:陈逸飞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1965年,陈逸飞因为成绩优异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B.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其主要原因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了他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C.特殊的历史阶段,陈逸飞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等方面的深沉思考中早早成熟起来的。

D.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是,他的这些作品里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比别人高出一筹。

E.对于那段走钢丝的岁月,不但人们对陈逸飞的艺术成就予以赞扬,而且他自己也对自己的表现表示认可。

2.陈逸飞把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称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并且“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这样的比喻该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作具体解说。

3.请依据文本,总结陈逸飞在艺术追求方面取得成功的几点经验。

4.在原文中找出四个关键词(或短语)概括陈逸飞艺术人生获得成功的原因,并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哪一个对他来说更重要一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袁隆平奇遇记(节选)

汪志霞 聂 冷

1980年5月9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袁隆平作为首席专家,携湖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陈一吾和慈利县良种场场长杜慎余一行3人组成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乘飞机到达洛杉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和美国专家数人已打着牌子在机场迎候。当3人走下飞机舷梯,向撑着牌子的威尔其一行微笑着走去时,威尔其连忙满面笑容热情地迎了过来。他与第一个向他伸过手来的首席专家袁隆平只是礼貌性地轻轻握了一下就放过去了,而却紧紧地握住第二位接上来的陈一吾副研究员的手,又是拥抱,又是贴脸,口里一叠连声地欢呼着:“您好,尊敬的袁先生!我是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真诚地欢迎您的到来,能够结识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并在美国接待您,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显然,威尔其认错人了。3个中国人不由得一齐掩口而笑。威尔其见客人笑得蹊跷,他马上就会过意来,连声道歉说:“对不起,你们哪一位是袁先生?”

陈一吾连忙推过袁隆平用英语介绍说:“威尔其先生,这位才是首席专家袁隆平先生。我们都是他的助手。”

“噢,尊敬的袁先生,我认错人了。请您原谅!请让我再次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您将是我们公司和所有美国人最尊贵的客人和朋友。我衷心地祝愿您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得愉快!”威尔其说着再次握住了袁隆平的手,并紧紧地拥抱、贴脸。

“谢谢您的热情迎接,威尔其先生。您认错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连许多中国人都会把我认错,更别说美国人了。我是一名水稻专家,长年在田间试验,所以浑身上下都染上了不少中国农民的色调。”袁隆平说着,又风趣地朝两名中国同伴一摊手接着说,“他们都知道,我还有一个绰号,叫做‘刚果布’,也就是‘非洲黑人’的意思。您说这多有趣?”

9月初,袁隆平按爱妻的亲切嘱托“平平安安地回来”了,但是,他临行前曾向妻子许下的将成为万元户的诺言,却只成了一个不吹自破的泡影。原来当时有规定,出国人员在国外所得收入必须全部上缴。因而,他们回到北京,向农业部有关司局一汇完报,有关办事官员就要他们上缴在美国挣的工钱。

袁隆平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妻子邓哲说:“嘿嘿,真对不起。我原以为美国工资可归个人所有,谁料农业部规定得全部上缴,只能每天领2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

“能成千元户也不错呀,我们家还从来没见过一次进两千多块钱呢!”邓哲安慰丈夫说,“我只要能增加两间小平房,有三四千块钱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就心满意足了。”

邓哲这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科学技术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由袁隆平代表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登台领奖。除奖章和发明证书由袁隆平带回湖南保管外,还有一共10万元奖金。袁隆平本人足足分得这项特等奖金5000元整。

“哎呀!五千块钱呀!啧啧,这么高的奖金,真吓死人了!”当袁隆平喜不自禁地自北京归来,从兜里掏出一大叠钞票交到妻子手里时,邓哲惊喜得连钱都不知该怎么拿法了。

(选自《党建文汇・下半月版》2002年第6期)

1.文章记录了袁隆平的哪两件事,请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2.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传授经验的过程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的处理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报告文学5

语言创新。成熟的报告文学语言在塑造形象、表达感情、说明问题、反映生活方面,特别注重准确、鲜明、生动三大指标。何为准确?即报告文学语言的本色化诉求以及判断维度的贴切感。所谓鲜明,主要是指报告文学语言的价值取向率真健康,表达格调清晰明快。至于生动,要求报告文学在叙述、说理的同时努力促成描写、抒情的交融互渗,力争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和尽可能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家一合的报告文学《红与黑――一位“两面”市长的悲剧与自白》,堪称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事件描述与心理分析型报告文学作品。为了强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作者还巧置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谚语、警语或俗语。如“整天打壶不认锡,不知不觉地腐败了”、“方话不入圆耳朵”、“枣核解板――没几句(锯)”、“枣木棒槌,一对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断火不蒸馍,蒸馍不断火”、“隔夜的金子,抵不上当日的铜”、“鹌鹑嗉里寻豌豆,肯定不会落空”、“点了灯自有油钱进门”、“隔着玻璃亲不上嘴”、“悬崖上扭秧歌――乐到头了”、“筷子夹豌豆――一次一个”、“澡盆里洗脸,还是市长的面子大”、“飞机打哆嗦――抖上天了”、“雪里埋小猪,总会露出个蹄脚来”、“芝麻粒上刻字――抠得太细了”、“竹筒倒豆子,把什么都说出来”、“反贴门神不对脸”、“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顶着磨盘踩高跷――难上加难”、“旋涡里洗澡――越陷越深”、“赶集不带口袋――存心不良(量)”、“脚板上长草――慌(荒)了手脚”、“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等。

角度创新。受全球化语境下反映对象和网络媒体的影响,当前报告文学在叙述角度和叙事手法上更为灵活自便,比较充分地显现出开拓创新的进取姿态。正是基于此种趋向,我们认定新世纪的报告文学还在行进中成长。

曲兰的《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采用第一人称角度叙述,自然、亲切、可信。蒋巍的《牛玉儒定律》采用第二人称叙述,增强了作品的对话性、交流感和亲和力。作者忆及牛玉儒去世前带病工作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每到一处,你都静静地听、看,然后留下今后发展、建设的意见和祝福。所有的干部都默默含泪飞速记下你的每一句话。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你最后的嘱托与期望。漫步在东河岸边,伫立在新华广场,巡行在各个开发区和机声隆隆的工地,你倾听良久,凝望良久,默思良久,直到西斜的骄阳为你清癯的脸颊和身影镀上一道耀眼的光芒。”徐刚的《黄河万里独行客》在叙述过程中引入主人公的小说《花丛小语》以及诗词《念黄河》《哀黄河》《牙落惊老》《三门峡坝规划拟罢》《隔秋翻土》《斫枝圈篱》等,使作品张弛有度,错落有致,诗意盎然。何建明的《根本利益》采用倒叙手法,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彭学明的《两地书,母子情》由“王嘉鹏从挪威发来的电子邮件”和“沈利萍从宁夏发来的电子邮件”交错进行,两股回忆,两股意识流,合力推动故事的演进。《红与黑》第十七部分写专案组允许梅花给慕绥新写信,第十八部分慕绥新收到梅花来信及信件开头部分带给他的精神震撼,第十九部分再写慕绥新续读妻子来信及其感受,大胆切割,反复重组,给人以跌宕起伏、“庭院深深”之感。电视报告文学《六十年娶妻记》男女主人公类似交叉蒙太奇式的叙述,使故事更为真实、深厚、感人,具有时间上的沧桑感和空间上的雄阔感。凡此种种,相信都为今后的报告文学创作提供着启示。

结构创新。通俗地讲,结构即叙事板块之间的结合方式及整个作品的宏观构架。报告文学的取材范围虽然受制于现实生活的逻辑规定,但现场感、事后性还是赋予作者以自便组合的权力。只要尊重生活事实,符合既定逻辑,达成文本的自足自洽,报告文学就可以而且应该为着最大限度地实现文本的审美力量而积极主动地行使自己的创新权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51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