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现代科技农业【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99749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现代科技农业【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现代农业新技术范文【第一篇】

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

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现代科技农业【第二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推广;信息采集

一、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

农业推广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而及时掌握与农业相关的科技、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在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动性及及时性原则

对于农业推广而言,应主动采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同时还应及时将有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和推广。对于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而言,要有高度的信息意识以及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和推广能力。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能够及时掌握和推广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推进当地农业发展。

(二)真实性、有效性原则

信息的根本属性是真实性、有效性,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信息的含金量、实用性和可靠性作为首要考虑的要素。

(三)实用性与效率性原则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言,的各类科技信息应是当地或一定区域内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信息。因此,农业科技信息的实用性非常重要,只有符合农业、农村、农民需求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信息后,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才是好的信息。

(四)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信息提供者在对信息采集、整理后,应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加工,做到信息的来源、目的、意义、实施、效果和评估等方面的系统性分析和全面性分析,确保农业科技信息的价值。

(五)规范性与计划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而言,不但要体现其价值性、科学性、真实性等方面的属性,而且要考虑信息的积累与信息采集的规范性,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采集进行制度规范、完善管理,形成农业科技信息分类数据库,作为农业、农村、农民决策的参考依据。同时,对于农业推广服务、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还应制定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计划,通过计划促进信息采集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六)预测性与动态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确保提供的信息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等领域动态变化进行掌握,确保信息的指导性作用。

二、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程序

在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方面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确保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合规性、科学性。一般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应按照确定采集目标、制定采集计划、采集工作实施、采集效果评价进行。

(一)确定采集目标

1.确定信息服务的对象

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提供的信息内容、层次、深度都应区别对待,对于不同区域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也应有所区别对待。

2.确定信息收集的内容

明确信息需求者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采集,使采集的信息内容真正为信息需求者服务。

3.确定信息采集的范围

对于信息需求者进行需求分析后,应明确信息采集的范围,这个范围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采集,一是横向采集,采集与信息需求者相同、相关或相类似的信息,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纵向采集,对一定区域、空间、时间内的连续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进行数据比较研究,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客观、可靠、具有可参考性的信息。

4.确定信息采集的数量

根据信息需求者使用信息的目的确定信息采集的数量,如对于农业产量的分析,可以对近5a或10a的信息进行分析,而更长时间的信息受气候环境、科技环境、劳动力环境变化的影响已不具有客观的参考价值,因此,信息采集的数量应根据信息需求者和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要进行掌握。

(二)制定采集计划

采集计划是根据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内,进行的信息采集工作安排,对于信息采集计划应做到规范、周密、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

(三)采集工作的实施

按照采集计划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做到信息采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四)采集效果评价

对于信息采集、后对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分析、客观评价,从而为今后的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是信息采集的收尾工作。

三、结语

农业科技信息对于现代化农业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熟练掌握农业推广信息采集技术,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

作者:于恩晶 单位:大庆市大同区农业指导站

参考文献:

[1]薛春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5):228.

现代科技农业【第三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精神,加速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工程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着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十二五”末,新型农民培训万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60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320家;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85%以上;农业信息覆盖率90%;土地流转50亩以上农业规模化种养面积191万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3500元。

(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引导项目、资金、科技向示范区集中,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实施力度,建设水稻生产核心区,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5%以上。突出抓好生猪、家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养殖小区,吸引农户进小区养殖,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500个。集中建成连片的山核桃、竹林、苗木等林特产业基地;围绕茶叶、烟叶、水产品、蔬菜等特色农业,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基地建设标准。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产品加工和生态农业资源,建设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各县市区要紧紧依托当地生产条件,积极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培育特色鲜明的专业乡(村)。

(三)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整合要素资源,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示范区科技创新、物流信息、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功能的配套。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立足产业招商、区位招商、企业招商,力争引进一批大企业、大品牌,尽快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引进风险投资,争取上市融资,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和创建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到“十二五”末,全市打造超百亿元产业集群2个,培育年销售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各县市区都要加快建设和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按照“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以条为主”的要求,理顺关系,定岗定编,强化职能,转换机制,重点加强乡镇农技站、兽医站、农产品质量监管站示范站建设;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重点围绕试验示范、农技推广、农业节本增效、节能减排、预防面源污染等技术开展服务;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便捷、直观、高效的服务。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合作社在土地入股、资金互助、农产品营销合作的试点工作,增强对农民致富的带动能力;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型合作社,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农机跨区作业、肥料统配统施等各种专业服务,积极拓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物质保障能力。扎实推进水阳江下游“开卡”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城东联圩、双桥联圩除险加固工程,推进青弋江灌区、港口湾灌区的配套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水阳江中游、新老郎川河综合治理及万亩圩堤的达标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郎源水库、汤村水库、扬溪源水库工程进展,不断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切实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急需机械和关键环节农机具进行补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特色经济作物等机械装备,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机械装备水平。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对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购置大中型农机具,依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予以补贴。

(六)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快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以国家、省蔬菜标准园创建为契机,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市本级和宣州区要继续抓好城区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等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土地流转,从事蔬菜种植。市、区对集中连片建设的保障性蔬菜钢架大棚基地,按建成区面积实行奖补。到“十二五”末,市区保障性蔬菜大棚面积达6000亩。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加大财政投入,确保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加大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和管理力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保障“菜篮子”产品的稳定供应;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以及直接配送,有条件的可在城区农贸市场建立直供点。积极开展“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逐步建立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菜篮子产品生产记录,加强生猪屠宰场定点检疫检验和市场蔬菜产品检测工作。到“十二五”末,宣城市区和县城农贸市场的蔬菜产品检测要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菜篮子”生产基地要全部开展自检工作,确保“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

现代科技农业【第四篇】

1.加快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农业是对气象灾害最为敏感的行业。我国地域辽阔,气象条件差异大,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色性较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要符合地域特点、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国家,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加快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成为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要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技术系统;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业务。

2.全面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29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