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00190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心理素质如何提高【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健康成长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对教师特别是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幼儿人格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幼儿教师搞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心理基础[2]。本文针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缺陷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对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以及幼儿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1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幼儿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幼儿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由于幼儿天然的“向师性”,使教师的内在品质在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幼儿人格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幼儿健康成长及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

1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具有事业心与爱心

幼儿教师如果没有爱心,缺乏相应的职业情操,是无法完成好教育这一神圣使命的。热爱幼儿,富有爱心是对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有事业心的教师,对工作有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教师有事业心和爱心,孩子们才会感到老师的亲切和温暖,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浓厚的求知兴趣

幼儿园教育改革日趋深人,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要求幼教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得到提高,使自己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思维观念的话,才能不会被社会淘汰。

丰富的情感和稳定的情绪

教师的情感要丰富,但情绪要保持稳定。一方面,幼儿教师的情感是否丰富,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气氛,以及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幼儿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能将不良的情绪带到教育活动中,以免对幼儿的情绪也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时期的性格具有较强的过渡性、可塑性和模仿性,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要想让孩子们变得活泼开朗,首先教师自身就要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才能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

顽强的毅力

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其他教育工作无法比拟的繁琐性、单调性和差异性。幼儿教师每日不仅要关注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还要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事无巨细,样样需要操心。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是很难坚持到底、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

2目前教师心理素质缺陷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偏移。面对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部分教师从注重精神追求转向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观的偏移对幼儿心灵的污染是不言而喻的。

(二)性格品质有待完善。有些幼儿教师在工作态度上常表现出被动、消极的精神;在人际关系上对人冷漠,不喜欢也不善于与人交往,过分强调自我中心,对他人缺乏宽容与理解,很难与别人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情绪稳定性和自我调控能力有待增强。不能有效地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无法抑制情绪的冲动。

(四)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加强。有些幼儿教师面对挫折时要么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要么采取消极逃避、冷漠、攻击、报复甚至其它不合理的方式来求得自身心理的平衡。如有的教师在遭遇挫折后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方法来发泄心中的怒火怨气。

(五)教育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幼儿教师不能主动更新知识,用新知识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不会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幼儿学习、游戏的内在积极性。

3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要不断提高对幼教事业重要性的认识

幼儿时期的性格具有较强的过渡性、可塑性和模仿性,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建设者,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产生历史的使命感、责任感。

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其他教育工作无法比拟的繁琐性、单调性和差异性。幼儿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充分认识其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教育、感染幼儿,以高昂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对待幼小的幼儿,幼儿教师不能强求划一和硬性规定,需要耐心地对待和处理不同类型,不同个体的幼儿的特殊情况,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有耐心、不怕麻烦,要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要加强自我修养

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通过训练形成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加强自我修养才能不断进取,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教师心理训练是指用心理学的专门方法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教师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作为幼儿教师,应自觉学习当代心理学知识,自觉运用心理训练这些特殊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作为教师,应积极通过理智、代偿、升华、合理化等心理训练,来减轻压力对自身的冲击和伤害。

创设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

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其中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教师心理素质就必须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幼儿园的环境设置尽量做到美观并富有教育意义。幼儿园的管理者应为广大幼儿教师营造一种民主、轻松和活泼的工作环境,使幼儿园园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职工与幼儿之间要相互尊重,互谅互让,团结一致,形成一种自由、温暖、宽容、平等合作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构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与保障体系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首先在师范教育方面,应重视对高校师范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鉴定,从源头上把握教师的质量。在教师的聘用管理方面,应加强对应聘者的心理素质的测试工作,心理素质不合格者不能聘为教师。在进行教师资格认定时,有关部门应增加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测评内容。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 地位 问题 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现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是否能够赢的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科教兴国,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至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在学校进行了一场重大的教育改革,即有“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是个十分重要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结合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亲身感受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一、学生心理素质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所谓心理素质,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

可见,心理素质是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幸福、成功失败的最本质原因,心理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基础,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理应将它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今天当人的生命活动中,细腻的神经系统的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强的时候,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时代的进步与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呼唤着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是师邓小平同志历来提倡并身体力行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主张敢想、敢试、敢闯,说真话,要求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创新,教育学生创新。学生“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备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所有这些需要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据许多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0---30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身上反映出的普遍问题包括:自我封闭、缺乏生活学习动力和乐趣、情绪失调、自我评价不恰当,自尊心过强,缺乏自信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下面我主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角度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家庭方面看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在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的,多侧面,主要是:

1、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总占优势的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儿童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争吵不休,处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犹如精神监狱――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 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犯罪闹事,难于受教。

2、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

因此,广大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正视离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已离异的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努力建立良好的氛围,努力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因此,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 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从学校方面看

入学是孩子心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小学阶段,无论在生理上,孩子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从学前期进入学校成为了小学生,开始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开始从事正规教育,以学习作为主导活动。随着主导活动的改变,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学校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于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科学的心理素质能使学生自信、自制、自尊、自强,活泼开朗,宽容大度,耐挫力强,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尊重学生个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2,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以人格塑人格

3,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4,学校和家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综上所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是摆在每一位教育着面前值得冷静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今,人们称没有心理教育的学校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也必然是不合格的“产品”。为了新时教育的最高价值和出发点―儿童,愿父母和教师的真爱,在和谐的氛围里,像一股股涓涓细流,时时刻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田,使他们在素质教育的沃土上,幸福地成长为具有健全得人格及心理健康的一带新人u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2]《小学生良好心里素质发展的研究》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南路小学 施凡芳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创新人才;素质

面向新世纪,我们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分不开的。如何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二者的关系。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这一切中最根本的是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党的十围绕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作了大量总结和描绘,在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说到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等等。可见,我们国家已经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积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展的要求。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首先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主要表现在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正如古人所说:“德者,才之帅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主要通过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创新人才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出色的智力和才能与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积累各种经验具有密切关系。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对人们有效地进行创造十分重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继承性学习的同时,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既要注意学习中的创造,更要注意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中的学习,努力开发智能宝库,特别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过去,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面,忽视了智能的开发和培养,使智能开发成了知识传授的负过程。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现代人要着重于自己智能的开发和培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虽然从理论上讲,大脑这个知识信息库可以储存巨量的知识,但即使如此,人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消化、吸收它们。一个学生即使是拼命地攻读,也读不完、记不住他专业范围内的全部知识。因此大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多地通过其出色的智力和才能来表现。优良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现代人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应用知识使之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柔性智能系统,适应人类知识量激增的现状,充分发挥创造力,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素质。

第三是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优良的创造个性品质,如优良的意志品质;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较强的责任感;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严谨细致;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向权威挑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或自主性,能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有着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富有献身精神,对新事物很敏感,不满足现状,兴趣高雅广泛,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是所有创新人才一般都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类创新实践已经证明,人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对其创造性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优良的道德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有所创造而成就一番事业。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正是以培养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个性品质为目的的。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与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不可分割,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且个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或优良的性格是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重大。

三、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塑造,个性心理的健全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献身精神、探索精神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从事创造活动的直接原因。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更主要的是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认识世界。这是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形成的根本途径。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必然产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开发世界上第一部袖珍翻译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机译成果产业化的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陈肇雄博士,在他和他的课题组取得创新成果后,曾动情地说:一种献身科学,为国争光,造福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坚如磐石地树立在每个人的心中。正是这种宝贵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我们走向成功,两年时间便研制成功智能型英汉机译系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几乎所有创新人才都具有这样的品质:追求真理而不顾一切。正是这种勇气和决心,使得他们敢于去开拓任何新的领域。爱因斯坦就说:对真理和知识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种勇气和决心,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源于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有赖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 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建构性的作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道德品质既包括人们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它是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一个人的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获得的,是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所得到的结果。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主观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对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因为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必然产生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道德认识,这是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也为优良道德品质形成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优良道德品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德性品质。在创造活动中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非常关键。可以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而才丰才是“合格品”。现实生活中就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也越大;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难为社会所接纳。创新,用于造福于民,大功大德;用于祸害人民,其害无穷。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其创造才能的实现,造成的只是破坏而不是创造。

第三, 思想道德教育对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着内化的作用。

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性质、情感等。在人的个性品质中,并不是所有的品质都有利于创新,如懒惰、骄傲、自卑等,就是阻碍创新的不良的心理因素,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排除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充满激情、自尊自信、敢于冒险、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独立思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品格是成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在悼念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时曾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过人们通常的认识。这里智力上的成就就是创新的成果,是创造力的发挥;性格的伟大既包括品德的高尚也包括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对人们的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除了进行健康的心理调适之外,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人的思想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活动,最终还是受着其核心部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对世界、对事物、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做人的标准,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根本的、首要的问题。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就能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就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教育对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内化功能和作用。一个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必能锻造出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高素质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总之,爱心、奉献、坚强、自立、进取、开拓等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备品格。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对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极为重要。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心理素质如何提高【第四篇】

关键词:健康教学;运动愉快感;心理素质;渗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的物质文化和医疗条件大大改善,中学生由于作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升学压力大等问题已日趋突出,并已逐步形成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心理疾病时代”。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心理健康的培养。

一、体育与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渗透的内容

1、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乐趣。

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愉快感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后所产生的满足、快乐、舒畅、振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感觉,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长期坚持,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呢?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不失时机的进行表扬、鼓励,对每个学生做的心中有数,使学生从中找到运动成功的乐趣,从而能主动坚持体育锻炼。其次要多选择学生们都喜欢的各种体育活动。课堂上,不能老是按照课本教材上的活动进行,因为由于场地、器材等原因往往导致课本上的活动并不一定能有效的开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各方面条件都不够,因此,开展一些适合当地开展的、简单受场地器材影响不大的活动,比如跳皮筋、跳大步、跳方格等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的。在体育活动中,如果把学生的目标选定的太高,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放弃活动,就不可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相反,如果把目标定的过低,没有难度,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略高于学生当前水平的目标,不能一刀切,从而做到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为了完成某一动作,不仅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在跳山羊练习时,学生在完成这一动作时,不仅要掌握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排除胆怯心理,才能获得成功。由此看来,体育教学不仅能培养身体素质,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同时为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在承受挫折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树立竞争意识是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我就采用篮球教学比赛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不畏强者,勇于拼搏,奋发图强,创新进取的精神。同时,针对运动场上出现的过激犯规情况,教育学生在比赛中要光明磊落,用正当的方式,依靠自己真实的本领取胜,避免用不正当的方式。把对手当朋友,要和同伴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在竞争中激发自信心,挖掘自身潜能,善于迎接各种挑战,更好的适应社会,并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方法。

1、教学中要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是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2、通过比赛形式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利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比赛时,同学们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骄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还可利用不同时间,不同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助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3、利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权力,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4、改革创新,组织教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3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