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赞美荷花的诗【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65291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赞美荷花的诗【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赞美荷花的诗【第一篇】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圆明园公园。一进大门,我们就闻到了一股清香的气味,随着阵阵香气我们来到了荷花池。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朵朵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长出了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非常漂亮。

小鱼儿在水下愉快的游来游去,还不时地吐出一串串小泡泡,真是可爱极了。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飞来飞去,看,还有一只落在荷叶的茎上,真想把它拿在手里阿!池塘边站满观赏荷花的游人,人们都在赞美着美丽的荷花。蝴蝶姑娘也在荷花间翩翩起舞,多像一朵飞舞的花朵阿!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人都是这样的喜爱荷花,并且用如此优美的诗句来描写荷花,看来喜爱荷花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记得还有一句诗是赞美荷花的品格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啊,荷花虽然生长在乌黑的泥土之中,却开出灿烂纯净的花朵,看她的品行是多高尚啊。

美丽的荷花给了我好心情,我用歌声给荷花带来欢乐。这真是快乐的一天啊!

赞美荷花的诗【第二篇】

关键词:荷花情节:歌颂

生命,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说它难时它也易,说它易时它也难。无论是花草,亦或人畜,都会经历生命的幻化过程。也正因如此,走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常以花草论人生,其实就是对生命的不同解读。

古有“花中四君子”,人们常用其歌颂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俗之态的品格,或者借“四君子”喻自己不与俗世同流合污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然而,还有一种花,也时常受历代文人的赞美,那就是荷花,也称莲花、芙蓉。

荷花,没有松那般挺拔健壮的身躯,而且一旦有风吹过,必定随风摇摆。也没有梅那般“凌寒独自开”的傲骨,它甚至禁不住深秋萧瑟寒风的吹打。可是它破淤泥而出,却不受污染,还能开出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白花同样值得歌颂。所以,正如人各有志一样,人们对花草、百鸟的爱好也各不相同。

那我们历代人士的荷花情节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古代,文人们喜欢吟诗作对,喜欢借诗言志,而诗中所取题材皆来自身边之物,常见之物,而往往对同一事物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拿“秋”来说吧,秋天,万物开始凋零,树叶枯黄飘落,人们见此不禁感慨岁月易逝,光阴不再。但也有颂秋、赞秋的,比如刘禹锡的《秋词》就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而对于荷花,人们对其的态度倒是相似的,它在诗人们眼里是“纯洁”的,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一、通过写荷花表达对生活的解读

美景总能怡情。而且欣赏美景,不仅能为伤悲之人治愈愁苦,暂时忘却伤痛,也能让快乐之人喜上添乐,真正达到赏心悦目之效果。所以,我们的山水田园诗人们尤其喜欢写荷花。《江南》汉乐府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首优美的江南采莲曲,把采莲人一边采摘莲蓬,一边唱着采莲歌,最后满载而归的那种嬉戏欢乐的场景写得如此动人,至今读着想象着那个画面都让人有一种陶醉之感。无独有偶,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把采莲少女采莲这一客观描写和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人花难辨的主观感受相结合。很好的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快乐的,也有很多不如意的时候。在我们历代文人中,不乏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之士,他们或主观或客观的不得不承受生活的磨砺。所以在他们那里,荷花又承载了别样的心情。

王维《山居即事》中有这样一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给人强烈的画面感。从表面看体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热爱。而其实我们结合首联“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中室内寂寞,出门掩扉去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便可知所谓的热爱隐逸生活是假,要掩盖心中那份落寞之情是真。因为王维本身是心系国家,只因壮志难酬才不得不选择隐居山间做一个山水田园诗人,而从此诗也可看出他并不能真正融自己于山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这样写荷花: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多种修辞把月光下的荷塘写得美丽动人,甚至让其一度忘记了忧愁。此时,荷花所承载的使命就是尽量在作者面前展示出最美艳动人的姿态,愉悦作者的心情。

二、以荷自喻

文人们喜欢借物言志,尤其是仕途上不得志者,总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愤慨或忧伤之情。而引荷花者,多是借以喻自己不与俗世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之类。

屈原的《离骚》中有这样一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大意是说:裁制荷叶作上衣啊,齐集芙蓉以作下裳;世人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确是芳洁纯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不幸在于当朝君主无能,只会听信谗言,不辨忠奸。以致自己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无人欣赏不说还屡遭排挤,被流放,最后投江而死。在那个奸臣当道的国度,屈原坚持做自己,像荷花一样永远芳洁纯真。正如他自己所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溢于言表。

而真正把荷花颂至巅峰的还是刘禹锡的《爱莲说》。诗人先举出晋代陶渊明钟爱菊,而自唐朝以来的诗人又都钟爱牡丹,可自己偏偏不跟他们一样,而是“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把莲花赞为花之君子,并且告之“只可远观而不可肆意采摘玩弄。”可谓赞莲、爱莲、疼莲。当然,这只是浅层面的表达,诗人更想通过对莲的赞美言自己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之志。就像荷花,虽没有牡丹艳压群芳之美,却也不羡慕,不攀比,而是安安静静做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表里如一。周敦颐也有建设祖国的抱负,但比起昧心地做事,虚情假意的做人来说他宁愿放弃仕途,做一个莲花般高洁、坚贞的君子。

赞美荷花的诗【第三篇】

一天,我来到公园,走着走者,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扑鼻而来,愈往前便愈分明地看出湖上的一片墨绿。啊,是荷花!

现在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一望之中,那片玉墨色的荷花池之上,嵌缀着点点瓷白,或怒放,或含苞,或小蕾出初现,却都是一样的贞静、圣洁。

我在池边坐下,凝视着荷花思考着,古人的许多咏荷的诗句在我脑海里涌现。是啊,荷花!古往今来,多少人赞美过你,描绘过你,把许多美丽的名字赋予了你。荷花除了叫莲花之外,还被叫做藕花、芙蓉、水华、玉环、水芸、水旦、水芝等。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突然,一阵凉风袭来,把我吹到现实生活中。眼睛不经意地看到了荷叶,视线便被荷叶迷住。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多少年来默默地居于人们所说的“陪衬”地位。是啊,如果没有荷叶,荷花将会怎样,那样景色会迷人吗?

赞美荷花的诗【第四篇】

一、倒学而导,突破古诗的教学模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用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教学,大胆尝试。一去传统自上而下的“逐句教学”和“逐环教学”的模式,采用“赏景――悟情――活用”的教学思路,从诗末到诗题,倒学而导,拾级而上,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力求将一首简单的古诗,变得既生动鲜活又有血有肉,诗情画意。

二、注重对比,突破古诗的解读模式

1.同一作者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叶荷花色彩美的遣词之妙,我通过和旧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拓展对比,让学生从读中自主发现旧知是抓动态写出形态美,新知是抓住荷塘的静态写出色彩美。这样的教学,比呆板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美的特点多了一份灵动。

2.同一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诗人杨万里从诗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六月的西湖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我链接了其他季节的西湖风光,目的就在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欣赏思考:虽然西湖的四季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诗人之所以爱六月的西湖风光,是因为有那接天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接着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此时六月的西湖,不同于春天的杨柳依依,不同于秋天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冬天的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唱三叹。

3.不同诗人,抒发同一情感――送别诗的对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感悟,大疑问催生大感悟。在解读完全诗后,教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1)诗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2)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3)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4)再看看我们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题目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可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就能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学生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到,原来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古诗的写作“借景抒情”特色就能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魅力,爱上这神奇的古诗文〈WWW.〉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拓展情读,突破古诗的感悟模式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莲叶”“荷花”这一意象,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想象整首诗的意境,再在品味推敲词句时体验意境后诵读,最后巧设悬疑喷感后诵读。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1.诗中有画想象读。在初读古诗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如师生对读、聆听名家吟诵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了这样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在想象“意象”的画面后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品味、感悟并读好“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这些词和诗句,从而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画中有诗赞叹读。让学生在品味“无穷碧”“别样红”后,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莲叶、荷花”这如画的“意象”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后,教师激情导入:“你觉得怎样读,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才能读出这莲叶、荷花的美,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相信课堂上学生就能入境入情地去读古诗。

3.诗中有情入境读。这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补充了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四月底也去了西湖,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不到半个小时。即使走出西湖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诗人和林子方也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吗?那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啊?你从诗中的哪些词看出他们走了很久?”西湖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更让我掌握了一手重要的资料――原来净慈寺到荷塘的距离并不远。一直困扰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诗句里体会诗人杨万里和友人林子方的深情,突然间迎刃而解――原来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短短的路程,他们却从“晓出”――清晨很早的时候,走到“映日”――太阳光照射很强烈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向我们透露出诗人送别花的时间长,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啊?“生活即语文”,有时生活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文本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字眼。此外,我还拓展了诗人和友人的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1187)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和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二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正因为这些资料的搜集,还原了情景,学生才得以真正走近诗人,才会茅塞顿开――原来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因为是朋友,才会有不舍之情;因为是升官,才会有祝福之意;因为是上下级,才会有期盼之心。于是也就有了“别样红”多元而深层的理解――“别样红”还指林子方的前程更美好,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96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