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申请书精编3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物质申请书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物质富裕1
物质与精神
1.一天,有个富翁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言下之意是希望儿子珍惜自家的富裕生活。殊不知,儿子却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里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年,美国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但不脏乱。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乡村歌曲,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美国典型的富人代表,而清洁工是美国典型的穷人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仇恨富人,也开始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居然还有很多富人开始羡慕穷人的生活。
3.“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我将镜头对准富人和穷人的内心,富人因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惫;穷人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满脸自得。富人和穷人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摘自2010《人民文摘》第1期 作者沈岳明 4.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过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人生需要“面包”,这是生命的物质需求;但如果一味贪婪地追求“面包”而鄙夷“水仙花”,人的精神就会空虚,乃至死亡。5.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
6、为什么贫穷的尼泊尔、不丹、老挝、智利人均幸福指数那么高?为什么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自杀率节节攀升?
7.反面材料:黄光裕入狱、刘晓庆逃税、史玉柱“伪信用”、荣智健黯然退出 示例1:
黄光裕曾数次被评为“中国首富”。但取得商业成功后,他根本无暇也不愿回头构建自己的心灵大厦和道德天空,而一度沉溺于官商勾结和无道德环境的长袖善舞。因为出身贫寒和“原罪”心态,黄光裕虽然有百亿身价,但他的心灵是贫困的。中国像黄光裕这样拥有巨额财富数字内心却十分赤贫的人非常多,这样的富豪是不能算真正富豪的。但我们的社会,现在就是迷恋这样的富豪,这不是不说是个时代的“杯具”。在一个经济财富得到不断累积而心灵财富得不到张扬的社会,会造成很多畸形的社会问题。
8.证严法师《静思语》富中之富、富中之贫、贫中之富、贫中之贫是法师经常提起的四种贫富人生。早会时法师申言,贫者,沉浮于种种秽恶苦境之中,然心若知足,即可转苦难为快乐,若是徒具丰足的财物,却不懂得善用,反会受其诱引,心灵永不满足。
(1)富中之富者,富有物质,更富有爱心。如企业家开展事业,安定了许多人的家庭生活,也将有余的财富为社会、为人群付出。知道如何运用有形物资助人,心灵富足才是真富有。
一个财力丰裕的富翁,如果也能发慈悲心尽量去帮助社会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则其内心也必定感到很充实,精神上感到很富足,那么他也会成为一个“富中之富”的人。
(2)富中之贫者,“有一缺九”——拥有十就想要一百,有了一万更想要十万„„因为永远觉得不够;不够,就是缺乏,这是心灵的贫穷。法师解释,富中之贫的人除了舍不得付出,也缺乏情与爱,害怕他人向自己寻求协助,故与人疏离;所以不唯自觉有形的财物不足,更是缺情、缺爱,富中之贫者实堪怜!
精神方面感到很空虚和苦闷,则不管拥有多少财富,住着豪华的别墅,开着进口的名车,吃着山珍海味或满汉全席,穿着名贵华服和钻饰,也会觉得这些一切都索然无味,毫无意义,甚至觉得非常无聊、孤独和痛苦。这些人便是典型的“富中之贫”。
(3)贫中之富者,就是我天天都可看见的人间菩萨——他们生活并不富有,却富在肯做、肯投入,虽然天天辛勤工作才能维持生活,但他们仍尽一己之力帮助社会、帮助更穷困的人。法师以环保志工为例,他们多是默默无闻的市井小民,或是学历不高、识字不多的老者,却心心念念助人为善,努力做回收、分类,一举手一投足,都为人间做出最有意义的贡献。“尽管回收所得微少,但是他们爱心充分,也能集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一个人如果在物质上或财富方面很匮乏,但是如果能发心行善,纵然布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也可以在精神上感到很富足,成为一位“贫中之富”的人。
(4)至于贫中之贫者,不仅生活贫困,心灵也困顿,永远想要依靠别人的帮助。“菩萨度人,先以利济。”法师教示,对于贫者,可先抚平其民生之苦、济助其生活来源,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清净善法化导、循循善诱,慢慢度化其心灵步上善的方向,产生尊严和自信心,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帮助别人。9.热播剧《老大的幸福》
由范伟主演并监制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在央视一套开播后,当天收视率高达%,创下今年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段首播集的历史最高。剧中笑中含泪的感动,简单幸福的老大,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傅老大四个弟妹到底是否幸福,也如猜谜一般引人深思。
电视剧中,傅老大的四个弟妹有房地产大亨、官迷、房奴、股疯,都是外表光鲜的人物,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着压力、紧张、迷茫和无意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寻求满足的都是病态的欲望,这种远离生命本源的欲望好像一个无底洞,永远无法满足。
剧中佳佳有一句名言,说追求身外之物的人都是奴隶,再光鲜都是不幸福的。傅老大的四个弟妹正是因为心底的迷茫、空虚,才会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才会不择手段地追求不属于他们的权力和钱财。这是一种神经症性的病态欲望,即便拥有再多权钱,也填不满欲望沟壑,反倒作茧自缚。10.钱学森
精神和物质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我们怀念五六十年代人的精神风貌,但我们绝不愿回到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中去。同样,当我们今天生活在相对物质丰富的年份,人们又是多么想望那份曾经拥有的精神家园!有了物质基础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因为经济充裕了,人们可以求知求学,可以知书达理,可以乐善好施。但物质丰富也容易带来享乐、攀比、仇隙。这种时候非常需要有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引导。依钱学森老人的家世,他尽可以享受锦衣美食的生活,甚至可以在大洋彼岸做着无数人羡慕的科研工作。而他却选择了报效祖国,而且是要冲破各种阻挠、迫害的漫长之旅。当他融入祖国,看到那一代伟人以身作则,亿万人民精神饱满地为新中国建设而忘我奋斗,钱老被中国的领袖和人民的精神感染着。而今,他又感染了我们无数人。11.沈浩日记
“电影《牧马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许灵均的父亲在美国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回国本想让儿子出国继承财产,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当他听到了许灵均讲述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后看到儿子有那么丰富的精神生活,反而羡慕起来,感到自己的物质生活虽然十分优裕,但并不幸福。因此不得不感伤地承认:“在财产上,我是富翁;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准确地说,是个乞丐”。亿万富翁居然成了乞丐?细细想来,并不奇怪。因为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由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确定的。如果精神空虚,即使物质财富再多,也无法感受人生的真正幸福。
当然,我们说人离不开高尚的精神生活,绝不是说可以不要必须的物质生活。我们搞四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用革命的精神去创造。现在有的年轻人不讲革命理想,不讲做人的道德,一心只做金钱梦,这种人应该从亿万富翁是“乞丐”的感慨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佳作展示
笑著荷衣不叹穷
孙阳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题记
富人身边是摇尾乞怜的宠物犬,而穷人充耳都是柴门犬吠;富人能坐拥喷泉池,但且看乡村的小河悠悠流过;富人满屋灯火通明,又怎么比得上满天星光;富人也许退守到自己的豪宅中,但却不知门外的整片土地。
这只是贫富的差距吗?不,其中还有物质与精神的分别。物质是身上的华服,而精神则是一颗心的高度。佛说:唯心而已。一生匆匆,披星戴月,也许能换得金玉满堂但换不来嘴边淡淡的微笑。钱为戈,引起这世上所有的烦恼。免去为金钱算计,也许就有时间捧一本好书,品一杯好茶,沐浴一天的阳光,这岂不是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古人正是明白了这点,才会舍了功名,且去低吟浅唱。人生的价值是不能用财富去衡量的,人生的深度和高度是在纵向拓展的。纵是衣衫褴褛,却来指点江山。便道是: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这只是贫富的差距吗?不,其中还有万里江河只在我心的领会。佛不远人,自心是佛。能舍了家中的池塘去追寻流水的蜿蜒,能撇开家中的如豆灯光去欣赏那满天星辉,能迈出自家的院子,用脚步去丈量天下,这便是一颗心能达到的高度。也许你坐拥天下,你也可能一无所有。就算你一无所有,你也能够坐拥天下。因为享受从来与拥有无关。“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既然曾经与美丽邂逅,何必要执着于拥有?便道是: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这只是贫富的差距吗?不,其中还有城市与旷野的距离。城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牢笼,而旷野则是我们几千年前的故乡。千年以前,我们告别了家,建立了第一个市集。千年以后,我们已不知道家在何方,亦不再懂得在旷野中生存。我们,错认他乡是故乡。在城市的小家中,我们高床软卧生活优越,但对旷野的大家,我们却有着一种陌生感。我们背离了家乡,也失去了自己。我们的眼睛仅仅盯住了城市的霓虹闪烁,城市的通讯快捷,却无形中被电网缠住了脖子,被天然气捂住了口鼻,再也无法在没有电没有火的原始环境中生存。好像我们得到了很多,但我们失去的更多。我们失去了心灵的空白。如果回到我的故乡,我说是: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贫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贫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可惜很多人只看到了前者。笑著荷衣不叹穷,你便已经坐拥天下。
评析“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词句来自唐朝隐逸之士张志和的《渔歌子》,以“笑著荷衣不叹穷”为题巧妙地把物质的贫乏与精神的富有对照概括出来,并且紧扣住材料的本质内容。对钓鱼翁乐天朴野不畏风寒雪冷,不叹穷的风骨开怀坦然的笑更是衬托出拥有自然的精神富贵者形象。文章开头很简明地对材料进行叙述,大中取小,突出与论点有关的部分。接着中间部分以排比段的形式出现,整齐有节奏,围绕现象材料进行分析“贫富的差距”在于“物质与精神的分别”、生理与心理的拥有、“城市与旷野的距离”等方面,有理有据,联系现实与自身,分析有力。最后得出结论,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结构完整,内容丰实,纵横捭阖,语言简练优美,文采斐然,显示出小作者充分扎实的语言功底。
物质富裕≠心灵满足
潘雨婷
有个想让儿子珍惜自家生活的富翁带儿子去乡下旅行,结果儿子却觉得自家的生活空间狭隘,农家的生活自由自在,不由地感叹自家生活是多么的“贫困”。
为什么富翁与儿子的感悟截然不同?因为前者只关注了乡间生活的物质匮乏,而后者则看到了农家生活贴近大自然,人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实与快乐,心灵上自然就会有满足感。由此可见,物质富有并不一定就等于心灵满足,物质简朴贫乏也并不表示心灵就不会得到满足。
物质财富可以简朴,但健康的生活理念却可以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最近流行的低碳一族物质生活非常节俭,一张打印纸两面能用,几十块的出租车不打,却去硬挤几毛钱的公交车。试问他们的物质生活如何?简直“抠门”到恨不得天天抓个计算器在手上算钱似的,但他们快乐,他们乐在其中。以前打车不运动,现在挤车可以健身;以前看过的报纸随手扔掉,现在可以捐出行善„„最关键的是一天过去了,算算自己减少排放了多少CO2,相当于多种植了几棵树,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心灵的满足需要物质提供强有力的坚定保障吗?它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绿色的生活方式,来源于以勤俭节约为荣的价值观,来源于对社会、对地球环境的高度责任感,而这些和物质财富的多少又有多少关系呢?
物质财富可以贫乏,但乐观的生活态度却可以给你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人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沙漠中度过。那里贫困的物质基础简直不能用“物质财富”一词衡量,缺水缺电少吃少穿,可她的生命却宛如“万丈黄河中荡出的一抹微笑的井”。那份乐观豁达的知足常乐不就是她最好的宝藏吗?她在异乡收获爱情、友情,笔耕不辍,用美好的文字激励着有志儿女执着追求自己幸福的生活。对比一下,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我们简直就是在天堂,然而过快的生活节奏与过重的生活压力,让现代人越发疲惫,一味地追求物质的满足,逐渐失去了欣赏与体味的心情,忘记了追求精神的快乐,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长,这不又恰好证明了物质富有并不一定就等于心灵满足了吗?
没有财富,你也可以拥有坐看花开花落的闲适生活;没有财富,你也可以拥有健康明朗的生活理念;没有财富,也阻挡不住你走进大自然去追逐天人合一的快乐;没有财富,也阻挡不住你像富翁儿子口中所说的那样去知足常乐,享受生活。
真正的心灵满足的确与物质财富的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关系!
评析本文以不等式为题,内容分析切题,数理分析合题。开头部分入题快,紧扣材料。在简单叙述材料后,围绕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进行材料分析,适当注意了观点与材料的过渡和照应,衔接自然,论点的得出水到渠成。论证部分从两个层面展开,联系实际选取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和三毛的事例进行说理分析,有理有据,有例有析,注重了议论段的写作(观点、过渡、事例、分析、结语),思辨色彩较浓。结尾部分在四个整齐的句式组成的排比中巧妙地点扣材料和观点,严密有力。符合材料作文“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思路开阔,行文大气。语言表达自然流畅,颇有气势。
安贫可以乐道 潘明聪
同样是在乡村,父亲看到的生活不如自己家的富裕,要让儿子感受自己家是多么富裕。而儿子看到的是自己的家的豪华游泳池不如这的清澈小河,自己家的豪庭不如这的大片的农场,自己家的高悬的漂亮灯盏不如这漫天的星辰。父亲本想教育儿子要珍惜当前所拥有的财富,儿子却深感自己家的贫穷。是因为父亲的富有是基于金钱,而儿子的贫穷是基于金钱的富有却失落于精神的贫穷。可见,精神的富有是多么重要。即使物质贫穷,但并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所以贫穷也可以富有。
古语说:“君子安贫乐道”,这是很高的境界。也是说有见识的人追求的是精神的富有。纵然贫穷我也可以富有,因为我与自己精神的快乐同在。纵观历史,那些流传下来的真正财 富,大都是注重精神境界的士人创造的。就说吕不韦和卓王孙,流传下来的只有《吕氏春秋》和《白头吟》。是的,钱财易散,只有精神是永恒。
可是我们现代人有很多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忽视了精神,很贪婪地一路追求财富,一路上也遗失了自己的快乐与自由。等到自己所谓功成名就再回首时已百年身,精神上惘然若失,快乐业丢失在追逐物质财富的路上,压榨在生活的夹缝中。那个富翁爸爸,最终也许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飞机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之间,而孩子就凭着自己快乐和自由的心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上的快乐。一个人就霸占了天下才华贮备百分之八十的曹植曾感叹:“名秽我身,位累我躬。”以他的地位和境界,大概体会到了真正的精神快乐是不能建立在名位这些稍纵即逝的事物上的。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的心态,即使物质上是贫穷的,但精神上也可以使富有的。就如刚刚踏入社会的情侣互赠破烂灯泡,也可以便宜地照亮一方天地!可见,精神的富有是取决于心态,我们不能仅仅追逐物质的富有,而遗失精神的快乐。
倘若把这位富翁爸爸放到乡间生活,他是绝对不会感到快乐的。因为追求太多太久的物质利益使他早已感受不到贴近自然的幸福了。正如这个城市里的千千万万的你我一样,居住于这般的石头森林恐怕也已感受不到自然的气息,况且还有那么多人为可这森林中的一格铁窗奋斗终身。他们是感受不到自由和幸福了。那么走吧,离开喧嚣的繁华的纷扰走进清新广阔的天地,让所有干扰搜蒸发法水汽,象那个孩子一样,成为精神的富翁!即使贫穷也可缠绕成精神的光环!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用心贴近自然的时候,他也是最贴近自己。当一个在名利场中摸打滚爬的人走在山间明月与清风之间,他是否能轻易地感觉到灵魂游荡于边缘时的孤独呢?可见,精神的富有,还在于用心贴近自然,反省自我,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反思自己精神的收获和付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倘若我们保持这样一份宠辱不惊的心态走进最本真的自己,那么即使我们物质上贫穷,我们也可以很富有。追逐名利也许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成就感的喜悦,但只有保持心态的平和和自由,保持最本真的自我,我们会更快乐,精神上更富有。
评析作为考场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强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材料叙述、事例选择信手拈来,阅读面、知识面较为广泛。使用了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假设分析、前后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内容丰富翔实,再加上句式的变换、修辞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言表现力。文章运用“路标指示法”使观点与材料联系极为紧密,观点鲜明突出。在首段对材料分析后直接引出:精神的富有是多么重要。接着紧扣材料从正反对比论证中通过历史文化事例与现实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证“精神的贫穷比物质的贫乏更为可悲”的道理。巧妙引用名言展开道理论证,内容充实,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一层楼。每个议论段的写作合乎规范。另外,本文语言遣用纯熟老到,明白晓畅,文采飞扬,某些文句颇有意蕴。
材料作文题:
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秋天里它们开始收藏食物,只有一只名叫杰克的田鼠例外,它只是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冬天来了,天气很冷,杰克拿出阳光,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朗、温暖起来;它又用收藏的颜色开始描绘红的花、绿的叶赫黄的稻谷,让田鼠们仿佛又回到了夏季美丽的田野;杰克还用单词讲了一个故事,田鼠们听得入了迷。最后大家欢呼:“杰克,你真是一个诗人!”但有只田鼠却说:“如果都像你那样,大家都不饿死?”
生活由物质而趋向精神
某校高三学生
①孔子曾说过:“仓廪足而知礼节”。其主旨在于告诉我们:只有解决了物质生活的人,才会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对于一向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的孔仲尼,仍然在教导学生的同时收取学生的馈赠——干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生活由先满足物质的需求而最终走
向精神需求。[没有从材料中显性的“搭桥”直接提出在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这是可以的,但对于一般学生而言,还是需要“搭桥”的。]
②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尼罗河文明还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无论是印度文明还是中华文明,都是在有充足的食物的构建基础才产生出灿烂的文明,也就是说:有了面包才有了诗歌。[“有了面包才有诗歌”,是对自己观点形象化的解说,也是两个“无论”例子的小结。这一句上承自己的观点,下接理性分析。]故对于普通人而言,追求精神生活的前提是先填饱肚子——即对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正如另一只田鼠所言:“如果都像你那样,大家都不饿死了”。[接着从理性上推理,把形象化的小结,通过“对于普通人而言”一句,把道理推衍到最普遍的现象,进行深入一步地分析、说理,显示出语言的层次,并借此回扣材料,表明与材料的关系。]
③但是,我所要声明的是:追求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单
一、单纯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必然会导致人类灵魂的单薄,进而导致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以金钱名利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用“但是”一转,提出问题的另一方面,形成并列结构。]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的名誉授予了该校一位宿管以表彰她四十年来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料,而与此同时北大却把以财富为象征的百度总裁作为他们的荣誉校友,其地位堪比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我想,两所名校不同的价值取向折射出的是不同地域社会对成功的意义,进而体现的是我们单一地追求物质文明所引发的后果——全社会的拜金主义而引发的信仰、道德、精神危机。[用正反对比的例子,说明自己的分论点,很有说服力。]
[②③两段分说问题的两方面,一是“有了面包才有了诗歌”;一是“单纯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必然会导致人类灵魂的单薄,进而导致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
④无法否认,每个人都有物质欲望,毕竟如陶渊明那样,只追求精神生活的超脱愉悦者古今鲜有。然而没有精神生活的人其灵魂亦是不完整的。材料中讲道:那只名叫杰克的老鼠在难熬的冬日里为同伴带来了美的欣赏,带来了艺术,从而活跃了整个群体的人文主义理想。人类社会正是一个群体,如果单一地追求物质文明必然而引发战争、冲突。在美国,许多人崇尚物质至上,实用主义,因而美国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一份淡定与平和。科学是一种物质文明,假如科学缺乏了对人文主义——人类精神文明的融合,那么我们也就缺少了人文关怀。[综合“物质欲望”与“追求精神”两方面来谈。文中再次回述材料,使文章不脱离与材料的关系。这一段是②③两段的“总”,可以清楚的看出,在内容结构上,作者是采用了“分分总”的形式。]
⑤生活由物质而趋向精神。因而在关注物质文明的同时应注重精神生活,但也不应该空谈精神文明而弃物质文明于不顾,乌托邦不存在,而灵魂也不能单薄与缺失。
[结尾部分,强化观点,采用“重复”式点题的手法,只是文字太单薄了,没有形成“豹尾”。如果,结尾处仍然回述一下材料:有了田鼠的粮食,杰克的阳光才能更美好。这样的收尾更佳。] 正反借鉴处: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可以学习,但一定要把握住,观点与材料具有最明显的联系。并且,在行文中要有对材料的回述,引用,要避免写作的偏向以及批改者的误解。2.总分结构是一个较易把握的结构形式,“分”的部分,不一定要用分论点领起的语言形式,以分述问题的两方面来写,也是一种好办法。
3.语言清楚干净,是这篇文章的长处,但缺少文采(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运用),缺少情感性的议论,这会影响作文的分数评定。
4.要重视结尾,结尾如能搭建“回归”材料的“桥”,可以生色不少。
精神的脊梁 某校高三学生
杰克是一只聪明的田鼠,他虽没有给予家族以物质财富,却是顶起了整个家族的精神脊梁。我们把人的生命分别概括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便可见精神脊梁之于人的重要性。
[从作文材料到立意的确立,这里有个“搭桥”的过程,本文从评价杰克是“一只聪明的田鼠”入手,第一次扣住材料,并解说其聪明在何处:“顶起了整个家族的精神脊梁”,继而,转到自己的立意,这个由材料至立意的“桥”就“搭”成了。
注意:“脊梁”二字,极为重要,形象化的表现“精神”的作用。这部分是“承题”部分,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承接材料;二是提出观点。]
人类的思想与灵魂总要有个依托,当满足了生理需求后却没有支起精神脊梁,那便是行尸走肉。
[展开“脊梁”的意义,在文章中属于“解题”部分。语言不多,十分关键,有了这一部分,才能很好地与下文相接。]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归有光说“吾妻死后三年,百无聊赖。”杰克是一个诗人,是一个艺术家,但他其实真正地充当了别人的“聊赖”,在寒冷的冬季,他给予他人的是春日的希望,是艺术的美、是精神层面的体会与升华。[既引出例子,又第二次扣住材料,思路清楚。]芥川龙之笔下的良秀,这样一个为了艺术而疯狂的画师,他甚至失去了心爱的女儿。然而她的画作却着实给人以惊叹。那样的艺术之美让观者窒息,情感升华。梵高也是如此,即使窘迫不堪、凄清苦楚、被人嘲讽,他却能够为世人创作出那样拥有温暖颜色的向日葵与金色的麦田。[简洁举出“芥川龙”与“梵高”两例,重在借例子抒发情感。实际上是借抒情代议论,这也是一种方法。]至少我从他的作品中读出的总有人性的温暖与渴求,精神的治愈和升华。[以议论句作为语段的收尾,指向自己的观点。]
难道只有艺术才是人类的精神脊梁吗?绝不是这样。[推进一层,文章形成递进关系。]太宰治说:“当人类必要买上诺亚方舟远行时,一定要带上诗人还有他们的各种情感,而非让他们随着大地沉陷一起泯灭。”[以引证来议论,避开例证手法的连用。]
莫泊桑的笔下两个朋友,不知姓甚名谁,却在生死关头相依祸福而不是各自飞离。那是因为有一种叫做友谊的精神脊梁撑起了他们共同反抗敌人的力量。精神脊梁有广阔的内涵与层面,无论是杰克所作所为,还是两个朋友间的情感联系都只是一种撑起人们精神世界的依托。[举“莫泊桑的笔下”的例子,证明不只是“艺术才是人类的精神脊梁”,还有“友谊的精 神脊梁”。顺带第三次扣住材料。]
我们也可以看到,总会有人质疑精神脊梁的作用与意义。所有人都没有办法否认物质上的满足对人类的生存有太大的作用,可精神上的满足,却是应该从让你一出世就会自然产生,更不可缺的东西。[作者想进一步议论,但基于认知水平,写不出来,这一节文字最弱。]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有太多的人要为生计而奔波,总有疲惫、想要放弃的一天。疲惫时翻一页喜欢的文字、听一首舒缓的乐曲都是打造精神脊梁的一种方法。与亲人一次亲切的问候,与友人一次温馨的聚首,给予人的力量都是无穷的。[这里转到“打造精神脊梁”的作用、好处,为下文谈“打造精神脊梁”意义先垫一笔。]太宰治说:“世间就是人与人的集合。”世间有了这么多充当收藏食物的的田鼠的角色,自然也要有充当杰克的角色,为人们吟唱诗文,绘制蓝图,放射温暖。[第四次扣住材料。]有了希望、有了对生活的挚爱与热情,才有继续前景的动力与能力。于此,面对对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矛盾的质疑,人类将用实际行动证明精神脊梁是促进物质发展的动力,物质基础是创造精神脊梁的必要条件。[谈打造精神脊梁的意义,推向高峰。以上是“证题”的部分,这部分也弱,理性不够。
本部分为三步:一谈艺术可以给人精神的安慰——“聊赖”;二谈友谊可以给人精神的支撑;三谈打造精神脊梁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浮躁又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要忘记挺起精神的脊梁,放眼前方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前进。
[收笔点出题意,突出观点。是文章收尾的“点题“部分。] 正反借鉴处:
1.评价式“搭桥”的方法,简明扼要地由材料转到观点。
2.行文中多次反扣材料,使文章集中,中心明确,同时也使内容充实。
3.文章结构、章法,清楚有序。主要部分运用的递进结构,使文章显得有深度。4.题目好,有比喻性。考场佳作1
在精神与物质之间
重拾对老屋的那片记忆。
童年里快乐的五彩涂满了整个画面。青草连阶青藤连墙,红花黄果彩蝴蝶,连同穿梭其间的快活身影构筑了那段永世难忘的时光——那时最缺的是物质,但,最不缺的是精神。
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变,只是变了不该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老屋不见了,快活的色彩不见了。抬起头,望着这高楼砌起的“一线天”,心中不由起了一些凉意,正如舒婷在《小河觞》中的写的那样,“多少年过去了,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将明月遗弃在高楼的屋顶了”。心灵的明月在哪呢?精神的圣地呢?对物质的不惜一切代价的追逐使得“精神”如海市蜃楼般远了又远了——终于变成了一丝虚幻,一丝痛苦的无奈,一个现实社会的流亡者,一个寂静黑夜中的梦。
无法想象,没有精神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物质充裕究竟会带来一些什么?我不希望答案是: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这是一种悲哀,套用贾平凹先生的话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心灵清泉上那悦人心脾的月辉,是精神女神的爱抚。
举头三尺有神明,三尺之上,是承载着精神的古老屋宇。记忆中的那片乐土,恰如瓦尔登湖畔的那座小屋,我总是羡慕梭罗的那种坚守,那段精神世界里的传奇。物质给予了我们衣食住行,而精神则给予了我们人格。
体味够了物质生活的种种苦涩与甜蜜,回想起来,我们心灵真的需要滋润一下了。回忆起无忧的乡村生活,也回忆起了那时对书、对画、对风景的种种评赏。精神的愉悦,穿越时空,滋润了我这被物质吸干水分的心。
也许,我不会如陶渊明,如梭罗那样躲避尘世逍遥而隐居,但这并不影响我去开垦属于我自己的菊花圃,去守护属于我自己的瓦尔登湖畔。
因为我知道,精神需与物质同存。批阅意见
本文巧借“小屋”这个意象,较为形象地阐明了“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抒发了对以往精神充足的童年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对当今社会只追求物质忽视精神的风气进行了贬斥。文章尽管还略显稚嫩,但文章紧扣话题,根据中心选取素材,语言典雅华丽,仍不失为1篇优秀的作文。考场佳作2
守月之树
当远古的大鹏振翅飞翔、承载着那轮皓月飞来时,当北冥的大鲲掀着滔天巨浪、载着那不尽的才华、携着滚滚的历史浪涛而来时,我望见了你。
濮水旁依然有你垂钓的身影。对于远方而来的贵客,欲“以国事劳矣”,而你却“持竿不顾”。你深知,功名利禄仅仅是一抔黄土,风一吹即飞散,最终毫无所存。宁肯“曳尾于泥淖”,你也不会去追求那些累人的东西。你拥有盖世的才华,却违背了当时“学而优则仕”的准绳。隐于山林,宁肯粗茶淡饭,过着比普通人还差的生活。
尘世间没有值得你留恋的吗?多少人为了功名,为了官本位而头悬梁,锥刺骨;多少人为了财富,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良知;又有多少人凭着过人的才华,出入将相之家,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多么风光!光宗耀祖,泽被后世!可他们在历史上转瞬即逝了。和他们的到来一样,无声无息地退下去了。而历史铭记住的却只有你。
你不追求物质的享受,只寻求精神的超脱,虽然生活窘迫,还要向人借债度日。但你从不在乎这些,你沉浸在不尽的超然中。《逍遥游》的世界充满了玄奇,你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幻化成了一株树,一株守望着自己心灵月亮的树。虽然现实生活中的你一再遭遇挫折与不幸,但你依旧不变的是守望。
你拒绝世俗的追名逐利、渴望享受,因为它污染了你的月亮。
你拒绝官场的昏暗诡诈、声色犬马,因为它污染了你的月亮。所以你一直孤零零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高地,执著地抵制物质世界的诱惑。然而你也被世人不理解,不容纳。
当人们在熙熙攘攘中茫然无措时,当人们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攀笼中迷失掉自己时,当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中醉生梦死时,人们在历史泛黄的古书中惊奇地发现了你。
你为那些空虚的外壳灌进了充足的养料,旷野里的月亮照亮了人们尘封已久的心。于是,你那无边的才华又一次被人们肯定。
可是,这时的你依旧是那棵守月的树,对这一切置若罔闻的树。
批阅意见
文章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借助古代文化名人庄子的事例,将自己对话题“面包与水仙花”的理解辩证又形象地揭示出来。文章对庄子材料进行了概述、归纳,选材独特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并把丰富的材料融入自己的语言节奏中,一气呵成。
考场佳作3
守护“玻璃球”
“当一个人意识到珍珠比玻璃球更可贵时,他已可悲地长大了。”我曾在读到这句话后畅想了许久。
珍珠?玻璃球?价值?童趣?物质?精神?
不可否认珍珠象征着财富,象征着充足的物质生活。拥有珍珠之类,便意味着你可以尽情满足你的物欲。而玻璃球呢?它只不过是孩童时代供你取乐的玩物,抑或一种给人以自然而不庄重的美感的廉价修饰品。
一个是可以充分满足你物质需求的晶体,一个是为你搜索童趣带来精神享受的晶体。追求前者而抛弃后者的确表明一个人价值观的成熟,表明他社会经验的丰富,然而为何说他的成长是可悲的?
这是一个经济发达、物欲太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会有很多人执意追求珍珠而摔碎好多玻璃球;在这样一个物欲太多的社会会有太多人为了得到更多“面包”而忘了静下心来欣赏一下“水仙花”。会有太少的人能正确认识水仙花能给人面包所给不了的东西。人们在追求,甚至不择手段,这些人便在可悲地活着,成长着。
想起《红与黑》中那个为了满足自己物质等需求而不顾了责任、诚信与爱情的可怜的于连,他追求至高的物质生活或许没有错,然而他的追求使他丧失了太多,尤其是纯洁的爱情。可见那在野心、利益、权贵、地位面前的物质追求会使人失去精神上最肥沃的土地。
社会上常有用金钱衡量情义真假的观点,这便是精神家园里最大的不幸。这是一种物质高于一切的可悲。也有相关调查说月薪处于三四千的人最快乐。他们虽没有大款们优越的物
质生活条件,但他们懂得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真正在享受生活,在开垦物质园地里精神这片沃土。
此时,又有多少人在畅想着自己的物质生活:等咱有了钱„„
可我要说的是,等你有了钱,不要买两块面包,吃一块儿,扔一块儿;请将另一块面包的钱用来买支水仙花,用心去享受那份美,用心领会那缕清香,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请在你拥有“珍珠”的同时,守护好心中的“玻璃球”,不要让它碎掉„„ 批阅意见
文章以一个较为形象且富有诗意的题目“守护玻璃球”,较为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请在你拥有‘珍珠’的同时,守护好心中的‘玻璃球’,不要让它碎掉„„”可谓深得拟题之妙。文章从辩证的角度,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富有思辨色彩,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生动,颇为耐读。
素材放送
1.物质生活是生存的食粮,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怀惴着梦想是一种幸福,心灵的追求是一种高洁,想要攀登真理的高峰是一种勇敢,但这一切的追求攀登中物质的给养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物质的你会在攀爬的途中饿死。但一味的追求物质的享受,同样是一种畸形的生活。
2.不企求珠宝玉石,不奢望高朋满座,你只要一箪食、一壶浆,以及那个只属于你王维的辋川山庄。闲静的田园山水抚慰了你在现实中遭受的压抑与痛苦。你得到了一种超脱,一种重回自然重回真实的感悟力,凭着对山水的欣赏,慢慢走向心灵的自由,让精神也如明月下的清泉潺潺地流淌在青石之上。
3.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它,“爬满了蚤子”。这正是现在人们被物欲所笼罩的写照。从《金锁记》到《倾城之恋》,一次次的等待化作悲情而过,一夜夜的思苦换来离愁错落。挣扎于物质深潭的男女的悲剧无疑是揭示精神没落的丧歌。
4.高尔基幼时家庭贫困,可他却偷偷地拿了母亲的钱去买书。后来他去做学徒,收入自然很低,可他不忘买书、读书、求知,用有限的“面包”去换取芬芳的“水仙花”。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地换“水仙花”,“水仙花”的香气熏陶了他,使他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5.12年前一次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但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经济状况时常捉襟见肘。去年,丛飞罹患胃癌晚期,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后,拿出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
6.13岁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洪战辉带着妹妹走进大学校园的事迹,已经广为传颂。在颁奖典礼上,他动情地说“有句话是我想送给大家的: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物质文化2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邹小飞)
论文摘要:
一、酒的起源
1、酒星酿造说
2、猿猴造酒说
3、仪狄作酒说
4、杜康造酒说
二、酒的作用 1.酒的娱乐作用
2.酒对文化艺术作品形成的作用 3.酒对古今人们生活的重大作用。(1)祭祀必酒才成礼(2)婚丧喜庆酬宾客(3)喜相逢、藉酒助兴(4)送别离、藉酒浇愁(5)送礼佳品 4.酒的政治意义
三、酒如双刃剑
四、当今要务
关键词:酒、酒文化、作用、历史地位、传统、酒类经济
我很小时就对酒记忆深刻。那时候,大概是十岁,我的一个亲戚办结婚喜酒,爸爸妈妈没空参加,我作为全权吃喝代表列席酒宴,大人们把我的碗倒上满满的一碗,别人喝,我也跟着喝,整整喝了三饭碗,后来也不知是怎样回家的,只知道在床上呕吐了,昏昏沉沉睡了一天一夜,睡醒以后人家告诉我,喝下去的杯中物叫水酒,我这才知道世上原来有这么厉害的东西。看书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某地举办世博会,茅台酒厂也派人参加了,但那时的茅台酒还没有名气,因此展品无人问津,展销员灵机一动,故意打翻一瓶酒,酒香四溢,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从此茅台酒名扬天下。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俄罗斯人身穿裤衩,手提一瓶伏特加,喝完就把酒瓶一扔,跳进冰河里,看得我羡慕不已,惊诧不已……
余生也晚,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结缘了。
一、酒的起源
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史记》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中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中国酒的原始发明者到底是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酒究竟源于何时,源于何方呢?虽然没有有形的文字记载,但在民间具有天才想象力的老百姓却把酒的发明归功于神,从而诞生了许多与酒有关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1、酒星酿造说
中国民间流传“酒星造酒”的传说,把酒星当作天神,说酒是天上的酒星酿造的。
宋代窦革在《酒谱》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意思是酿酒的起源与宇宙的生成有关。
现代天文学家通过宇宙光谱分析发现,宇宙外层空间存在着酒精分子,这些酒精分子是如何生成的?这个至今仍是个谜。
2、猿猴造酒说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对“猿酒”有不少的记载。
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溢死之。”《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也说:“粤西平乐(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3、仪狄作酒说
仪狄造酒说始载于《世本》。《世本》是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书,书中讲:“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认为仪狄是酒的始作人,后来又衍生出西汉人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魏二》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东汉人许慎在撰《说文解字》“酒”条中,也记载了“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到三国时,蜀汉学者谯周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将仪狄奉为酒的发明人。
4、杜康造酒说
“杜康造酒”,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特别得力于三国时代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而推广,诗中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里,杜康已成为美酒的代名词了,人们都因此把杜康当作了酿酒的祖师爷。《说文解字》“帚”条文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明确提到杜康是“秫酒”的初作者。这个说法,很可能比较符合实际。我国最早的粮食栽培作物是黍、稷、粟、稻,后来才有高粱。杜康很可能是周秦间一位著名的酿酒大师,凭着他对高梁的认识,开始用它的种子酿酒,留下的高粱秸则制成箕、帚等工具。由于高梁是极好的酿酒原料,酿出的酒味道不同凡响,格外美好,杜康之名也因之鹊起。宋代《酒谱》的作者窦革也是这样推论的。
二、酒的作用 1.酒的娱乐作用
因酒而形成的酒文化连带形成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方说,酒令、划拳等。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以及一些行为准则。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民间特有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杯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
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面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春秋战国时代的饮酒风俗和酒礼有所谓“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是一种酒令。秦汉之间,承前代遣风,人们在席间联句,名曰“即席唱和”。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用之日久,酒令便逐渐丰富,作为饮酒秩序与理念的一种民间游戏也就产生流行了。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相应的得以长足发展。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诗文、戏剧、小说、中药、月令、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把酒令分为古今、雅令、通令、筹令四类,当代人何权衡等编著的《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今人麻国钧、麻淑云编《中国酒令大观》将令分为射覆猜拳、口头文字,骰子、牌、簿子、杂六类。按其流行范围分,酒令中较为复杂、书卷气重的大多在书本知识较丰富的人士之间流行,称为雅令;而在广大民众之间则流行比较简单的酒令,称为俗令。当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
2.酒对文化艺术作品形成的作用。
自古以来关于酒的诗句不绝如缕。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赏。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等等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妙趣横生的酒联,也令人回味无穷:“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三杯竹叶穿心过,一朵桃花上脸来”、“四座了无尘事在,八方都为酒人开”、“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川风月留酣饮,万里山河尽浩歌”,可谓天花乱坠,美上加美。在绘画和书法中,酒更是体现了它惊人的魅力。“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等等。
3.酒对古今人们生活的重大作用。(1)祭祀必酒才成礼
尽管有些人认酒之为物,有害而无益可是翻开历史上或是文学上的记载,在古代祭祀庆贺等场合中,饮酒成为礼节的一部分,在《酒谱》一书曾这样说:“智者作之,天下后世之而莫能废,故圣人不绝人之所同好。”这句话几乎道尽了酒于人类一生的密切关系。此外,如《汉书货志》说:“酒者,天之美禄。”焦延寿《易林上》更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2)婚丧喜庆酬宾客
酒,既是娱乐欢宴的兴奋剂,又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尤其甚者,目前社会应酬,如果满桌尽珍馐,举杯却无酒,更有人兴难以下箸之叹。有时候,宴客无酒,便无以尽礼,便无以聚,便无以尽情吐露。而有时,在孤寂无聊时,举邀明月,也可一解心中积郁。乃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亦有为千古美谈。面对烦恼,竟有人情愿一醉解千愁。由此以外,酒的功用,又不能算不大了。
(3)喜相逢、藉酒助兴
中国人,远客来要“臵酒洗尘”,久别相逢则“把酒话旧”。如“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壸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迁谪半生,倍历坎坷的明代著名才士杨升庵晚年所写的这首《临江仙》词。
想象一下,几个知心好友一起饮酒,酒酣而吐真言,彼此得到情感宣泄,朋友间芥蒂消,增进了至诚的友谊,这种境界给人的欢愉和满足是难以形容的。另外,酒会使人的理性束缚减弱,感情的流露无障碍,使人显得真率、单纯,因而也令人感到安全。
(4)送别离、藉酒浇愁
古人送别时往往送到五里亭、十里亭,然后摆下酒宴,依依惜别,等到行人即将远离时,折柳送别。
(5)送礼佳品
中国人是个重感情的民族,但又是一个感情内敛的人种。尽管有满腔热情,却可能被层层包里得冷若冰霜。因此,中国人的热情特别是需要触媒。不管是佳节思亲或友人鱼雁往来,假如能托物寄情,更添情味。酒,即“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质,不啻是送礼的最好礼物。
酒作为民俗的一部分,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像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臵,在上席,为祖先臵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4.酒的政治意义
在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或影响,人们酿酒、饮酒的物质饮食行为往往脱离饮食活动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他非饮食的政治伦理意义转化。这主要表现在:从“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等政治观念出发,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或官场政治现象相联系;通过禁酒禁饮对社会酒事行为严加控制或通过驰禁踢饮施惠示恩笼络民心,形成专制王朝或张或驰的酒政管理措施;用“礼”的政治原则框架社会饮酒行为,形成“以酒成礼”即借助饮酒活动强化社会苹卑贵贱、等级有序的“礼治”政治秋序等等。由于酿酒、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物质文化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专制政治的千预或改造,从而使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在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史上,社会政治因素对酒事活动、洒事行为的作用或影响,最为常见的,是人们用政治形态观念去审视酒事活动,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现象相联系,并由此形成国家政治生活中“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的基本认识观念。君主沉腼于酒,国有亡国之虞,臣下酗酒纵饮,则有废职亡身之忧。古代官场,因酒引起的政治祸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官者殆于政也,在下者慢于令也”。而殆政慢令,必然与官员的仕宦前途乃至身家性命直接相关。客观而论,古人把政治社会的种种失误归咎于酒的认识显然失之偏颇。人事社会的成败得失,尤其是一个政权的瓦解,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统治集
团自身腐败等诸多因素,统治君主嗜酒贪饮,不过是其腐败堕落的一个侧面因索而已。
古代君主也常常以酒示恩。由于“赐酣”饮酒活动缘起于天子推恩并通常由国家重大政治喜庆事件所派生,因此,它是一种遍及天下、与民同乐并且往往是连续数天举行的超大型社会性群聚群饮活动。在地方,“赐酌”表现为里间邻右或乡党宗族的集体饮酒聚会,但省老长者,往往由官府召集赐饮聚食,“天下赐酌,令各州、府会官属父老,边州或遣中使就赐。在京师,天子往往亲临其间,直接参与赐醉活动。如宋真宗景德三年赐醉,“上御五凤楼观酚,召父老五百人列坐,赐饮于楼下。后二日,上复御楼,赐宗室、文武百官宴于都亭异,赐诸班、诸军校羊酒,以醉志庆的气氛甚为热烈。尽管对一般庶民百姓而言,由官府供给酒肉的赐醉饮酒活动的确是一种实实在在令人兴奋的饮食行为,但站在统治君主角度,却并不在乎这种饮酒活动所具有的满足口福享受需求的饮食生理意义,正如宋太宗雍熙元年十二月赐酌诏云:“王者赐酌推恩,与众共乐,所以表升平之盛事,契亿兆之欢心“以“赐酌”推恩,用群饮聚食方式粉饰太平,收买天下民心,这才是历代君主“赐酣”动机的政治意义所在。
三、酒如双刃剑
在饮食方面,酒可以入菜佐以烹饪,可以去腥膻味,也可以独饮以助兴,但切不可以酗酒,伤身。酒的保健方面来说又是一种驱寒提神的药。李时珍说“酒是百药之长”适量饮酒对身体有调适作用,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驱寒,疏开解郁,宣情畅意,适量饮酒能增加唾液和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促进血液循环。起兴奋精神,强心提神,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等作用。但自酒问世以来,它的医学作用却渐渐被人们淡漠,而酒的社会作用却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饮酒方式亦显多样多彩。如先秦之饮尚阳刚、尚力量;魏晋之饮尚放纵、尚狂放;唐代之饮多发奋向上的恢宏气度;宋代之饮多省悟人生的淡淡伤感……那时的酒多以黄米发酵而成,含酒精量较少,香味绵长,不少人一回可喝几碗甚至几十碗,以显其潇洒与海量,留下颇多趣闻。“西晋七贤”之一的刘伶,以酒会友、嗜酒如命,有民谚云,“刘伶饮酒,一死(醉)三年。”唐代书法家张旭,“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今苏州张旭祠中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酒狂称草圣”,即是对他的赞颂。
关于“酒文化”,专家认为,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中国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
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同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所以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四、当今要务
当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酒文化,挖掘酒文化的内涵,促进酒文化和酒类经济的发展。
本人认为,文化是精神和物质的一种概括,中国酒文化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要从历史、地理、文化、科技、自然等方面挖掘酒文化内涵,明确酒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研究、弘扬酒文化,要坚持做到继承过去、开创未来,并且要着重对酒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新的好经验,为国家酒类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为了更好弘扬中国酒文化,要围绕酒业,做好配套产业和相关延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要努力以帮助农业、农村、农民从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全面促进酒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中国酒文化网 2.中国历史文化网 3.豆丁网
4.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5.罗小荣《 中国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6.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
7.麻国钧、麻淑云编《中国酒令大观》 8.《唐宋诗词选》
9.《中国酒都》。
非物质3
哈尔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大鼓
历本101班
范磊
哈尔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
(国Ⅰ扩展-006)
在广阔的黑龙江土地上,有一门传承了228年的鼓曲艺术,它叫做“东北大鼓”。在这228年间,有许许多多的民间艺人,将他们的一生献给了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因为他们对东北大鼓热爱,才能让我们在今天仍旧能得见东北大鼓的面貌。
一、东北大鼓的简介
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或辽宁大鼓是流传于黑吉辽三省的一种鼓曲形式。东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及二人转逐渐形成的。与此同时,东北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许多艺人在演出中甚至当众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称“把垛说书”。演出的节目以中篇为主,有《回杯记》、《瓦岗寨》、《彩云球》、《四马投唐》、《白玉楼》等。19世纪末东北大鼓进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节目,唱词也移植了一些子弟书词。知名艺人有车德宝、门振邦、王德生、张万胜等。20世纪初期,大批女艺人进入东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艺人退而伴奏。当时知名的女艺人有刘问霞、金蝴蝶、尹莲福、侯莲桂等,其中刘问霞曾获得过“奉天大鼓鼓王”的称号。号称“书场姊妹花”的朱玺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于20世纪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玺珍在那里被誉为“辽宁大鼓皇后”;由傅凌阁及其4个女儿傅凤云、傅翠云、傅桂云和傅慧云挑梁的“傅家班”,则将东北大鼓带到了北京。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珍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二、东北大鼓在松花江地区的发展历程
东北大鼓是于清同治二年(1863)传入松花江地区。由蒲树清和赵铁嗓首先到双城流动演唱,清光绪初期祖海山到五常演唱,并先后移居双城、五常招收徒弟,从此,东北大鼓开始在本地区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花江地区东北大鼓不仅有一定发展,而且在唱腔表演上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双城县大鼓艺人金宝全1954年、1956年、1958年三次参加省民间戏曲会演,都获得优秀表演奖。自1 958年起,大鼓艺人开始演唱现代题材的节目。各县的乡、镇业余剧团中的一些业余演员也学唱东北大鼓小段。
1966年3月,通河县评剧团旦角演员任艳萍演唱东北大鼓《学雷锋》,颇受欢迎。1966年至1972年,东北大鼓停止活动。为了救活这门艺术,1974年12月,地区文化局举办了东北大鼓调演。此后,东北大鼓在松花江地区又逐渐活跃起来。地区群众艺术馆办的内部刊物《松花江演唱》,每期都刊载东北大鼓段子。
1974年,地区文化局召开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队宣传农业学大寨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东北大鼓书演出经验交流会。1975年10月,地区文化局举办了东北大鼓改革学习班。1976年,地区文化局以东北大鼓《争斗》、《新苗》两个曲目,参加黑龙江省曲艺调演。同年8月,省文化局将东北大鼓《争斗》改写定名为《迎风斗浪》参加全国曲艺调演。
1978年以后,部分东北大鼓艺人相继在城镇茶社和在农村流动演出。一些作者陆续创作东北大鼓段子40多个,在各种文艺刊物上发表20多个。主要作品有《挂甲屯里爱恨篇》、《宝玉闹婚》、《忆恩师》、《革新迷》、《一盆君子兰》等。1978年9月,地区文化局以东北大鼓《两把菜刀》参加黑龙江省文艺会演。
1981年6月,双城县民间艺术团演出的东北大鼓《老俩口夸富》参加全国曲艺调演,曲本获创作奖,演员获表演二等奖。1982年,五常县东北大鼓艺人刘淑青为中国唱片社灌制东北大鼓唱片《忆珍妃》。同年,地区文化局董启肇撰写的论文《东北大鼓音乐初探》在《北方曲艺》第二期增刊发表。1985年以来,专业演员停止了活动。1988年、1990年,松花江地区举办的首届、第二届松花江艺术节,在曲艺节目中均有东北大鼓演出。
三、东北大鼓的现状及其保护
东北大鼓曾经在松花江地区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如《忆珍妃》被多种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等等。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在沈阳,现在基本没有演出东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围,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东北大鼓的听 众大批转移,传承和演出遇到严重困难,生存出现危机,在此情势下,保护和发展东北大鼓刻不容缓。
东北大鼓这门技艺专业难度大,成功周期长,要求学员素质高,所以学的人很少。要想振兴,必须增加其内蕴,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质。
东北大鼓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鼓曲中是十分珍贵的。发掘、抢救和保护东北大鼓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在,省内专业曲艺团没有东北大鼓演员。全省东北大鼓演员和民间艺人“文革”前有800人之多,但至今能坚持活动在舞台、书馆中的已寥寥无几。因人才的匮乏难以满足要求,许多书目没人去唱,这些困难使东北大鼓发展举步维艰。
近年来,东北大鼓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夏晓华走遍我省有老艺人的地方,自费为东北大鼓老前辈录像、录音,以便留下宝贵资料。挖掘、整理长篇书目(道子)30余种、段子200多个、杂学20余万字。自己投资万元,把抢救出来的资料,编辑成册,汇集出版。还通过各种媒体,做节目,无偿地到喜欢东北大鼓的地区去演唱。在双城市、五常市设立东北大鼓保护点,把年近百岁的韩永田和80多岁的王立云等几位老先生重点保护起来。
就在2010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单独考试日中,在 “少数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术科考试现场。在这之前,国内还没有真正走入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的“东北大鼓”传承人,但是,哈师大却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国内高校首开先河。
东北大鼓这一门曲艺形式,终于有望于走出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但是,我们仍就不能够懈怠。因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仍旧有许多的路要走。
作为有理想,有文化的新青年无论如何,我们有责任不让祖先的宝贵遗产,在他们子孙后代的手中消失。我们要肩负时代重任,将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