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智慧医疗创新点(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97350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智慧医疗创新点(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智慧医疗创新点1

作为以中药饮片生产为核心,布局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千亿市值医药企业,康美药业不断探索“互联网+中医药”创新,并率先将智慧药房服务付诸实践,极富意义。

“广州模式”落地

医药分开,破除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痼疾,是我国医改的重点内容,也是降低就医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为助推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康美药业推出了智慧药房创新服务模式。

2015年3月25日,康美药业与广东省中医院签订《中药饮片代煎及药品配送服务协议》,首个“智慧药房”项目启动。经过两个多月攻坚克难,6月15日起,康美药业智慧药房正式投入试运行,可为广东省中医院患者提供药品调剂、中药饮片代煎、膏方制作、个性化加工和炮制、送药上门等服务。该服务试运营前三天服务超过1500人次。

“中医院通过智慧药方系统,将患者电子处方发至康美,由康美完成药品的调配与配送。对病患而言,原本繁杂的取药过程变得像‘收快递’一样简便。”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兴田告诉记者,“只需半天时间,代煎好的中药即可由物流配送至病患家中。”

目前,康美药业已在广州投资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药品仓储、调剂、煎煮、配送中心。基于康美智慧药房服务模式,医院可节约大量药品储存损耗,患者可以大大缩短排队等候时间,减少在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企业通过线下服务换取药品销量,打造面向终端患者的综合药事服务模式与品牌,可以说是一个三方获益共赢的业务模式。

“智慧药房带来了诊疗、服务和配送三方面创新,这对中医药行业是很大的变革。”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康美药业与广东省中医院的合作向行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经验模式。”未来,康美药业智慧药房服务还将在深圳、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进一步推广。“这一模式能让我们直接面对患者,掌握患者用药情况等数据,结合康美健康云、新华康美健康智库等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更为精准地定位患者需求,提升患者医疗体验。” 马兴田告诉记者。

抢跑医疗大数据

凭借多年在医疗服务领域及中药材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积累,康美药业已成为推动“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卫计委批准为全国首家中药信息化医疗服务试点单位。

进一步强化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及信息服务能力,是康美药业把握先机、着眼未来,继续完善中医药全产业链布局,推动“互联网+大健康”产业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2015年6月,康美药业与新华网共同出资3亿元成立健康大数据项目公司――新华康美健康智库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将以康美健康智库为载体搭建健康大数据平台,开展健康数据挖掘、健康精准营销、健康在线咨询、健康教育培训等业务,并以健康高峰论坛、健康产业引导、健康资源普查等线下活动作为数据沉淀的支撑服务。

“康美药业将重点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提供医药卫生健康方面的数据支持,为具有健康管理意识的中高端人群提供健康资讯服务,业务贯穿大健康全产业链。”马兴田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还将建立全方位专业数据库,不断延伸,拓展互联网医疗、电商、互联网金融等多业务协同平台。”

毫无疑问,无论对于新型企业还是传统医疗行业,数据已不再是业务附属品。它不仅意味着未来全新的业务,也让康美药业“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之路走得更有底气。

“互联网+”领域频发力

“‘互联网+’风劲吹,‘互联网+医疗’现已成为医药企业、互联网企业大力推动的新业务。”马兴田告诉记者,“康美药业也一直在积极布局。我们在青岛启动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与玉林市政府正合作共建‘互联网+’南方药都,同时也与广东普宁签署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协议。”

这些业务的启动和落地,也在不断夯实康美药业“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的基础。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未来,马兴田信心满满。“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力量,它既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方式,也颠覆了传统的服务方式。”

马兴田表示:“这种变革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冲击,也孕育了机遇。聚焦到医疗服务领域,一方面,在医患矛盾多发环境下,互联网时代的患者需要更好的就医体验;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提供了一种有效变革力量,通过将需求数据化,使得虚拟和现实得以相互转化。”

发展“互联网+医疗”是大势所趋。目前,康美药业的业务重点在于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医院管理效率。“同时,我相信‘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同样有助于中医药市场的潜能释放。因为互联网医疗所具备的过程透明特性,本身对患者就是一个用药知识的普及,对于不断祛除中医药的神秘面纱、增强人们使用中医中药的习惯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不断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并布局“互联网+”的进程中,康美药业将云集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充分应用于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制造及医药流通、医疗服务等有较强实力和经验的领域。“目前,康美药业探索推出了两种服务模式:一是公立医院药房托管,二是智慧药房服务。”马兴田告诉记者,“药房托管有助于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而智慧药房则利用互联网与物联网平台,提升了医院药房的服务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创新医疗技术2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效

省级医院作为全省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是我省打造“医学高峰”的主力军、夯实公共卫生应急防控的排头兵、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领头雁。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省级医院18家,其中,综合医院8家,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家,专科医院6家。“十三五”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全面建成卫生强省为目标,深入推进健康建设,推动省级医院多院区发展格局持续扩大,省级医疗资源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活力优势不断激发。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优质医疗资源规模优势明显。2020年,省级医院共有核定床位31030张(含重症床位621张),较2015年增长%,实际开放床位33897张。省级医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107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514人,注册护士20520人,医护比为1:,远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19年,省级医院门急诊人次万,出院人次万人次,“十三五”前四年年均分别增长为%、%。省级医院平均床位周转次数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天,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次和减少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持续深化,截至2020年底,15家省级医院通过全面托管、重点托管、专科托管等方式,与全省64家县级医院建立了合作办医关系,合作办医覆盖49个县(市、区),助力全省实现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全覆盖。

——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显著提升。面对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充分发挥省级医院一线阵地作用,4家省级定点医院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助力在确诊一千例以上的省份中死亡率最低。省级医院医务人员作为援鄂医疗队主力军参与武汉、荆门抗疫防疫斗争;浙医一院、浙医二院等省级医院通过视频连线累计向67个国家近700家医疗卫生机构分享抗疫经验;浙医二院编写的《肺炎疫情暴发下的医院应对策略指南》28种语言全球;邵逸夫医院参与起草修订多个互联网助力疫情防控的国家政策文件。

——中医药传承创新卓有成效。中医药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纵深推进,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省新华医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名单,4家省级医院被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省中医院血液病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省中医院牵头的胃癌、省立同德医院牵头的重度抑郁症、省新华医院牵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个项目获批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

(二)存在问题

1.省级医疗资源空间结构有待调整

一是区域发展尚显不均,%的省级医院(含分院区)集中布局于杭州城区,浙中、浙西等地区受制于区位及基础条件劣势,优质医疗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资源相对缺乏、发展不快。二是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尚待化解,省级医院床位数占全省医院床位总量的%,出院人次却占到全省医院出院总人次的%。

2.不同层级医疗资源调配有待优化

一是省级医院仍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医生疲于应付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尚未形成。二是“双下沉”的精准性、创新性、实效性不足,对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医院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带动提升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总院与分院间协调管理、医疗资源统筹配置等问题凸显,多院区一体化、同质化发展亟待创新推进。

3.医学高峰建设有待加速提效

一是学科建设亟待进一步优化。学科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重大疾病和疑难病例外流比例较高,妇产儿科等学科建设缺乏显示度高、标志性强的成果,在国际国内尚未形成影响力、辐射力。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突破。领军人才、创新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不足,卫生高层次人才整体质量、数量和投入与上海、江苏、广东等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引培留问题仍然凸显。三是科技创新和科研转化能力有待加强。截至2019年底,累计7家省级医院入选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医院,虽助力成功跻身全国医院科技量值第一方阵,但在百强医院总数、科技产出、学术影响力等各方面仍与北京、上海、四川等省市存在较大差距。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建设健康、加快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省级医院发展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赋予省级医院新使命。推动我省人民健康水平走在前列,是打造“重要窗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重要内容之一。省级医院作为我省优质医疗资源主力军,更需服务大局、融入大局,坚持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硬核”,聚力打造更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加快打造“医学高峰”。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对省级医疗资源优化布局提出新要求。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精准下沉,我省亟需解决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山区海岛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弱等问题,这需要省级医院主动担当作为,加大向县域特别是山区海岛县扩容下沉力度。此外,当前优质医疗资源空间布局高度集中,导致省域病源向杭州集中,进一步加剧优质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与杭州相比,温州、宁波、金华等区域优质医疗资源规模效应尚未显现,无法有效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城市能级提升和人才聚集难以持续,进而影响全省大都市区发展战略的实施。省级医院要进一步通过扩容和均衡布局,更好服务和助力四大都市区建设。

肺炎疫情迫使省级医院加快适应新时局。在肺炎疫情防控中,我省交出了防控高分报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医防融合机制、平战结合机制等还未有效建立。对于省级医院,特别是省级综合医院来说,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平战转换为重点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在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任务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对医疗资源区域竞合提出新挑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剧上海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虹吸效应,区位和交通的便捷,进一步降低了获得上海优质医疗服务的时间成本,一定程度上导致省内医学人才和病人的外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下,省级医疗资源亟待进一步明确医疗服务定位,在打造医疗高地中主动探索,进一步做好疏堵、并轨、提升文章,把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向省外延伸、向长三角辐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的溢出效应。

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对省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出新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个人健康投资和消费意愿不断加强,全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仍将处于较快增长期,将呈现出更多元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的要求。且生产生活方式、就业结构、人际关系变化等将引发新健康问题,出生人口下降、人员流动分化加剧、老龄化加速等对人口分布带来影响,对省级医疗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化改革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迎来智慧医疗新机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新型靶点等生物技术飞速革新,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变革迎来了新的机遇。在疫情的催生下,“互联网+”医疗服务重塑了就医模式,省级医院理应加快推动跨机构、跨地域、跨专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形成,积极为基层医疗服务赋能,促进形成“双向互动”的医患沟通与交流方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和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医疗健康服务需要为目标,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打造“医学高峰”,引领带动全省医疗服务质量持续增强,推动山区海岛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基本建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筑牢强有力的卫生健康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均衡布局。坚持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统筹城乡、区域间省级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医防融合、平疫结合、中西医并重,促进各类优质医疗服务在省域范围内的均衡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优质可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更加注重供需对接,加强梯次配置和智慧互联,让更多的省级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对标对表、唯实惟先。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平,聚力形成一批赋有特色,具有核心创新力、技术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一流医院” “一流团队”和“一流学科”,推动省级医院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协同创新、战略支撑。充分发挥省级医疗资源在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四大”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实施方面的协同性和支撑力,强化对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省级医疗资源配置和布局不断优化,省级医院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全国领先,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持续发力,优质医疗资源的高端性、引领性、前瞻性显著增强,疑难危重病例省域外转率持续降低,辐射带动医疗卫生薄弱地区能力较大提升,助力基本建成健康。

1“省级医院每千人床位数”按照省2019年末常住人口数计算;

2“杭州老城区范围内省级医院床位数占比”指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浙政发〔2021〕7号(以下简称行政区划调整文件)调整后的上城区、拱墅区和西湖区范围内,省级医院(含分院区)的开放床位规模占全省省级医院(含分院区)开放床位规模总量的比重。

到2035年,省级医疗资源配置和布局更为优质均衡,省级医院学科建设总体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医院、高水平团队、高水平学科向“数一数二”迈进,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覆盖,助力高质量建成健康、率先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

三、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省级医院内生动力

(一)功能定位

省级医院负责向省域范围内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承担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省级医院需积极参加制定部级疑难危重症诊疗规范、疾病诊疗指南和有关标准,在医疗技术、临床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培训等方面形成国内或区域内竞争新优势,成为掌握核心竞争力、具有学术话语权、引领医学发展先进方向的龙头力量。

——省级综合医院。除具备省级医院一般功能定位外,浙医一院、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和省人民医院承担相应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浙医四院需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三院一体”建设,并承担为金义都市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卫生健康保障工作。医院需重点强化老年医学、老年病科等学科能力,积极谋划国家老年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一院)负责浙南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工作,并加强对衢州市的帮扶合作,争取打造四省边际医疗“桥头堡”。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温医二院)需重点推进儿科、骨科等学科建设,扩大在浙东南闽北地区的专科辐射作用。

——省级中医医院(含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除具备省级医院一般功能定位外,负责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医疗服务,引领推进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并承担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推广中医药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指导市、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传承振兴等任务。

——省级专科医院。除具备省级医院一般功能定位外,负责提供各自特色专科医疗服务,并在相应学科(专科)建设中起引领带头作用。浙医儿院和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浙医妇产科医院)需负责相应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并引领承担全省辖区妇女、儿童的健康管理任务;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以下简称浙医口腔医院)需承担积极争创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省肿瘤医院需负责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省皮肤病医院需承担促进皮肤病诊疗和研究等领域的任务;温医大眼视光医院需重点推进儿童眼病、疑难眼病临床诊疗技术提升,承担争创国家首批眼科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眼视光医学中心等任务。

(二)床位规模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总体规模,适度放开高水平高质量公立医院的床位限制,床位增量主要向传染、急诊、重症、妇产、儿科、肿瘤等短缺领域倾斜。到“十四五”期末,省级医院每千常住人口规划床位数达到张左右。

(三)卫生人才

1.加强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育

深入实施“551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海内外一流医学人才引进力度,培育一批高峰高原建设引领者、学科学术带头人及临床骨干型人才,打造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团队。积极储备优秀人才,鼓励临床教学(科研)双聘制,依托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待遇、平台、机制优化人才梯队。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省级医院等联合培养机制,实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医工信融合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加强全科、急诊、儿科、老年医学科、麻醉、预防、重症、呼吸、病理、影像、护理、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

2.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育,多渠道引进一批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深入实施“杏林工程”“岐黄使者”培育项目,培育一流中医学科团队,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和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强化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围绕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全面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到2025年,打造3-5个省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争取入围1-2个部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加强中医药传承型人才培养,完善师承教育模式,加快部级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探索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及推广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

3.优化卫生人才发展环境

改革卫生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不唯论文、不唯头衔,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卫生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完善职称评聘办法。加快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激励相容、灵活高效、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力争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45%左右。鼓励和支持各类卫生人才组建医疗或科研学术团队,积极争取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大力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研究,实现学科发展与人才建设互促共进。建立健全柔性引才用才政策,推动完善长三角互认互联互通的人才发展机制。推动建设区域卫生人才共享信息服务平台、长三角卫生健康科技人才联盟与成果转化联盟,强化关于区域性多发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重症致病机理、诊疗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的联动科研创新,以及高层次人才的联合培养。

(四)学科(专科)资源

1.加快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加快推进“医学高峰”建设,省级医院围绕科技前沿领域、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疾病、重点薄弱领域,通过整合、优化、提升等举措,新建10-15个技术领先、特色明显、团队合理的重中之重学科,并与科研计划和人才计划相衔接。开展“四个一批”高峰学科计划,创建一批一流品牌学科、发展一批重点优势学科、培育一批特色学科、支持一批潜力学科,进入国内、国际第一方阵。优先发展人体器官移植、血液科、重症医学等10个医学重点培育专科(学科)。规划布局30-40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前3的学科数量达10个以上,前10的学科数量达30个以上。

2.积极谋划重大医学创新平台

打造生命健康重大医学创新平台,以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目标,加快部级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动物P3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流科创平台谋划、争取和建设,打造重大医学研究创新的策源地,提高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能力,有效解决重大医学难题。高水平建设中国()卫生健康科技研发转化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高质高效转化。加大科研信息化投入力度,保证省级三甲医院年科教人才和信息化经费支出占比、专职科研人员比例、横向课题数量与经费占比均不低于10%。

(五)数字化资源

1.推进智慧医疗平台建设

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集成应用,加强省级医院与下沉医院间的紧密合作,明确转诊标准,强化床位、专家、设备等资源共享,打造卫生健康线上协同体系。完善医联体远程医疗协作功能,不断向远程门诊、远程放疗、远程病理、远程影像、远程质控等等方面延伸,实现区域内资源合理配置与下沉。实现 “互联网+”肿瘤医疗健康服务功能应用,构建省级统一的肿瘤患者管理、监测和网络指导中心,制定统一的肿瘤临床诊治标准。

2.推进智慧服务功能延展

稳步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构建互联网医疗生态联盟,加快构建线下线上全方位的诊疗服务体系,争取到2025年,实现省级医院卫生健康服务和治理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快提升“互联网+惠民服务”“互联网+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基于四诊仪的远程中医协作、中医护理康复等线上健康服务,重点针对肿瘤疾病、老年慢病等病种开展智能辅助诊疗、一级预防与早期复发预警等服务。加快区域影像中心、检验中心、病理中心均质化协同发展,实现在全省医联体、医共体内的推广应用。

3.推进智慧场景创新开发

联合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省级医院率先创新拓展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支撑的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健康大脑+智慧医院”等特色应用场景。完善5G物联网医院建设,推进病人实时定位、移动报警求助等场景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基于5G等技术加快卫生业务专网建设,支持多路高清视频、医疗VR/AR应用,探索支持基于远程触觉传递的远程手术应用。推广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疾病咨询AI、基于AI算法病历质控等方面创新应用,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六)公共卫生医疗救治设施设备

1.完善应急防控救援基础设施

深化省级医院医疗设施“平战结合”建设,对有条件的省级医院加快现有功能用房的改造和基础设施提升,满足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平战”转换的需要。完善省级医院实验室检测设施设备建设,适时改造提升浙医一院生物安全等级三级(P3)实验室。依托省级医院,加快构建全省航空、海上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形成陆、海、空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的立体式、全方位省域公共卫生应急网络。加强移动手术室、直升机停机坪、移动CT等专业设施设备配置,提高省级医院快速转运救治能力。进一步加强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在建强省人民医院、省新华医院2支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的基础上,择优培育,新组建3支以省级医院为依托的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

2.加快重大公共卫生平台建设

加快3个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承担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医疗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任务。依托浙医一院谋划建设集公共卫生、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并争创国家传染病防治基地。依托浙医二院谋划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省突发公共事件创伤危急重症立体救治中心,并争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依托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医学学科优势,推进省心理危机干预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调机制和协同服务平台,强化重大突发事件下群众心理健康的综合管控能力。依托浙医儿院建设省儿童疑难危重传染病诊治中心。

(七)中医药临床技术资源

1.发挥中医药疫病防治作用

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优势,建立健全中医药系统分级分层疫病防治、应急响应和应急指挥机制,完善中医药“关口前移、深度介入、全程参与”的救治制度。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点,支持省级中医医院组建一支中医疫病防治队伍,鼓励建设部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以提高中医药疗效为目标,完善中医药临床评估机制。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推行中医日间综合服务,推进中医经典病房建设。

2.提升中西医结合诊治能力

加强对肿瘤、肾病、血液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呼吸和感染性疾病、骨科疾病、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心理与心身疾病、急危重症救治等重大疑难疾病的中西医协同诊治,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支持省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联合共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临床协同基地,完善中西医联合诊治制度。将中西医结合医疗情况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倡导中医西医相互学习,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和技能,鼓励中医师学习现代医学知识。至2025年,推广50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探索形成50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技术。

3.释放中医药康复保健潜能

充分发挥中医药康复服务作用,深入开展中医药康复医疗、康复护理和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等服务。依托省级医疗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康复科建设,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作用,丰富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内容,培育推广20项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提档升级。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普及中医养生保健方法,鼓励省级中医医院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四、优化布局结构,增强省级医院辐射带动能力

(一)布局结构优化导向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持续推进“医学高峰”建设计划,支持承担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的省级医院提质扩容。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为目标,稳步推进省级医院多院区发展模式,引导资源丰富地区省级医院调整布局,谨防规模化无序扩张。加快推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重点引导省级医院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省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省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和一、二类手术比例,提高预约转诊比例,降低平均住院日。更加注重大型医疗设备、人才、学科建设、科研诊疗技术等领域的“精准下沉、靶向提升、量化考核”,加强省级医院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扶,加快补齐山区海岛县医疗服务能力短板。

(二)引导在杭省级医疗资源内疏外扩

1.合理调整杭州城区医疗资源配置

全面加强杭州城区省级医疗资源的统筹和协同,紧密结合杭州新一轮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杭州城区省级医院布局,推动杭州主城区功能疏解。老城区以存量调整为主,限制新建、扩建医疗机构,适度疏解浙医一院庆春院区、城站院区,浙医二院解放路院区,浙医妇产科医院学士路院区等的部分床位至老城区外分院区,加快推动省新华医院改造提升,将潮王路院区整体搬迁至申花路院区。新城区支持省级医院扩展发展空间,建设分院区,加快推进浙医一院余杭院区、浙医二院萧山院区、浙医妇产科医院钱江院区、省中医大一院富阳院区、省人民医院富阳院区和临安院区、省立同德青山湖院区等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范围,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2.加快促进省内医疗服务协调发展

综合考虑“十四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积极推动省级医疗资源服务全省重大战略,支持并规范省级医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一体化管理的分院(院区);充分考虑“十四五”时期人口流动趋势,强化新城和大型居住区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的省级医疗资源建设,实现省域内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大都市区,围绕“四大都市区”建设,统筹建设浙东、浙南、浙中和浙北四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能力,推进甬舟、温衢、杭绍、杭嘉等高水平医院组团式帮扶发展,鼓励湖州、嘉兴、温州、衢州、丽水等地区建设成为省际边界医疗服务高地。产业新区,引导优质省级医疗资源向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集聚,重点在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金华金义新区、台州湾新区等谋划布局一批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山区海岛县,分级分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重点向32个山区海岛县下沉,有效支援山区海岛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

(三)畅通省级医疗资源下沉合作渠道

1.规范引导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

聚焦32个山区海岛县,强化基本医疗服务托底保障,综合实力较强的省级三甲医院至少负责1个山区海岛县下沉工作。根据当地疾病谱、转外就医较多的病种,结合本地需求、功能定位、发展实际,在每家县级医院共同确定不少于4个托管重点专科,围绕重点专科下派下沉专家及团队,帮扶县级医院精准提升服务能力。推广医疗专家“按需下沉”,通过开展巡回医疗、教学查房、急救培训及义诊等方式,提高省级医疗人才资源使用效率。建立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对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情况进行重点监测,持续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管理聚合和服务融合。

2.聚力保障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

完善以技术、品牌、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为纽带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长效机制,带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制定未经转诊的基层首诊目录和地市级医院就诊病种,规范医疗机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以及双向转诊,结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明确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比例,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突出省级医院及其合作办医双方绩效指标和协议指标管理,强化人员派驻力度和能力提升实效,围绕重点专科确定重点病种、重点手术等可量化绩效评价指标。对山区海岛县的合作办医进行定期省级绩效评估,并持续强化评估结果应用。

(四)推动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

1.强化省级医院全面联沪发展

推动省级医疗资源在浙北地区以托管、分院等多种形式布局,支持浙医儿院与德清县共建高水平部级儿童医疗中心项目,谋划一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省级医疗资源布局项目,鼓励湖州、嘉兴等省际边界地区打造卫生健康区域高地,辐射带动周边服务能力提升。鼓励省级中医医院(含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在沪医院加快建设紧密型“中医医联体”,支持其积极参与探索设立长三角中医专科联盟和区域中医专科平台,在中医流派传承、医疗、教育等领域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挖掘、整理、传承地方特色学术流派。支持温医大眼视光医院建设上海国际眼视光眼科医学中心,推动长三角地区眼健康领域生态圈的整体联动发展。

2.推进区域协同共享平台建设

推进长三角卫生健康政策、服务、治理、信息、保障等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跨区域医联体、专科联盟,加强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积极协同完善长三角省际公共卫生、紧急医学救援、血液供应、重大会议活动医疗保障等联动机制,强化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积极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区域联防联控应急体系,加快推进在湖州建设省(长三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与演练基地。推动建设长三角地区科教人才共享信息服务平台、长三角卫生健康科技人才联盟,加强卫生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建立健全柔性引才用才政策,推动完善长三角互认互联互通的人才发展机制。积极推动建设长三角卫生健康成果转化联盟,探索长三角医学前沿技术联合攻关,强化对区域性疑难重症诊断治疗的联动科研创新。

(五)深化国际领域医学医疗交流合作

1.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依托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等省级医院加入“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的优势,搭建卫生人才国际合作交流的共享平台,以导师制、下沉式等方式助推沿线国家医学人才培养。开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输出的互作模式,拓展与沿线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深度,鼓励省级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机构多方式融入,积极扩大省级医院海外技术辐射及国际声誉度。主动接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长期联络机制,以实地观摩、研讨、培训等方式加强医疗技术交流,互通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构建“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开展医学合作,推广医学文化。

2.积极树立医疗国际形象

推进博鳌超级医院国际眼科眼视光中心等项目建设,助力省级医院在专科建设和学科成果突破方面取得国际性成果。强化升级援外工作,发挥省级医院在国际舞台上的先锋队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重大卫生行动,提升中国在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话语权和显示度。加快推动中医药等优质医疗服务“走出去”,推动省级中医医院成为汇聚中医药特色和优秀诊断技术优势的国际医疗品牌。推进省级医院国际化程度,积极提升海外宣传层次,提高海外宣传质量,扩大省级医院在国际同行、学者和患者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和各省级医院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扩容和均衡布局。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准确把握规划提出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加大要素保障

加强土地供应保障,各地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统筹考虑省级医疗资源布局,合理高效配置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加强资金保障,结合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探索卫生与健康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坚持招才育才并举,实施更开放、更积极的人才政策,设立人才培养、柔性引才基金,推进人才保障房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体系。

(三)深化综合医改

提升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医院精细化管理,以章程为统领,落实制度为核心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总额预算下门诊按人头支付付费改革,加强DRG付费技术标准建设,统一全省分组和付费信息系统架构,进一步优化细分组方案,完善权重调整办法,做好数据来源质量控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医疗收入结构性改革。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促进线上诊疗成为医疗服务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省级医院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探索区域编制总量核定、行业统筹调剂使用的机制。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简化对技术成熟、临床疗效确切的新诊疗手段、新项目收费价格的审批手续。

创新医疗技术3

关键词国内高端医疗设备市场;挑战;对策

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设备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与服务提升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作为患者诊断与治疗的基础支持,医疗设备的性能和诊疗能力直接决定了诊疗效率,因此医院比较重视医疗设备的品质与应用,目的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1]。在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上,进口品牌所占份额较大,采购价格和售后服务价格昂贵,比如在PET-CT市场,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3家跨国公司几乎一统天下,国内企业鲜有建树。政府虽然对国产医疗设备给予大力扶持,但决定医院采购与否的关键因素,终究还是设备的技术和服务[2]。由于进口高端医疗设备的销售价格和维修价格居高不下,成为居民医疗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3]。

1国内高端医疗设备市场面临的挑战

凭借售后利润占主导的盈利模式,外资企业不仅在价格战中轻松获胜,还在医疗设备售后服务上设置重重障碍,小病大治,把小毛病严重化,多收费;大病不治,将大问题草率处理,只调换部件;甚至在设备瘫痪时仍不及时维修,致使医疗机构即便承担高额维修费用,却依然享受不到高水平的售后服务。

外资企业在维修服务上设置障碍

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型医疗设备设置维修密码,不提供设备电路图纸和维修手册,导致医疗机构无法自行对设备进行养护和维修。个别外企甚至宣称,对医院未经其授权自行维修的设备,其将不再提供维修服务和技术支持[5]。

外资厂商垄断核心配件

对核心配件实施排他性的销售策略以垄断售后服务市场。如此一来,医院及第三方维修机构无法在本土市场自由购买到原装维修配件,以及符合该设备软件版本的电路板及安装程序,或转从海外市场采购,设备维修难度和维修成本自然双双增加[6]。

外资企业不提供技术培训

对我国医院的临床医学工程师不开放维修培训以垄断维修技术。而在欧美,厂家的维修培训是对医院工程师开放的[7]。

外资厂商垄断市场价格

售后为王的销售模式使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可通过削减售后服务利润,将产品价格降至工业成本边缘,从而在价格战中轻松击败工业成本较高的我国民族企业,使之丧失发展动力[8]。

2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崛起的对策

若要摆脱民族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的掣肘,必须由政府、民族企业、医疗机构合力突围。建立公平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打破国内医疗设备售后服务外企垄断“坚冰”[9]。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一方面要约束外资企业的垄断行为,扶助民族医疗设备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国产医疗设备相关标准体系,比如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标准、零整比标准、保养维护标准、售后服务物价标准等,有效监督外资企业售后服务行为,为医疗机构和第三方维修机构提供技术指导。

民族企业应多方合作

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应在产品设计之初考虑法规要求和市场需求,研发标准化、通用型产品和配件,以提高售后服务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与高校研究所合作,设立奖学金、创新基金,建立起衔接紧密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平台,储备高素质人才,发挥各方优势,弥补不足。目标统一方能打造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响亮品牌,让先进的医疗技术以更优惠的价格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医院管理者应更重视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算好经济账

医院设备处、财务处等部门只有计算“每年设备维护费占医院纯盈利的比重”以及“连续多年设备维护费占医院固定资产的比重”,才能看清楚医疗设备运营对于医院的真正经济意义[10]。

临床医学工程师应大幅度提高整体素质

临床医学工程师要充分发挥医疗设备贴身“卫士”的作用,保质保量地进行自主维修。政府在建立与医生同等的“临床医学工程师”职称体系的同时,还应系统化开展和加强临床医学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工程师队伍,为医学工程师队伍建设出台有约束力的指导意见[11]。

发展第三方维修产业

独立的第三方维修机构是医疗设备维修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政府要扶持和发展第三方维修产业,增加此类机构数量,提高技术水平、响应速度和医院认可度。

3解除制度桎梏,创新发展引擎

创新医疗技术4

(1)创新对提升人性化服务、促进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有较大作用,是医院整体发展主题的代表。(2)充分调动人创造性与积极性是创新前提,所有管理活动均应围绕提高人员服务热情、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行。(3)创新的重点在于过程,只有确保中间环节的高质量,才能促进整体管理质量。(4)管理的根本目的为创造效益,效益是创新的重要衡量标准,为效益不好或不高改革创新,若创新成本较高,效益低下或没有效益,则创新无任何意义。(5)管理创新时,需充分满足患者需求,医疗服务是管理创新的基础保障。

2现代医院管理如何创新

管理制度

制度创新是对医院现行制度实行的改革,对医院管理者、患者、医护人员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整,充分体现各方面利益及权利,并对组织结构作不断调整,完善和修正规章制度,达到各项要素配置合理、高效能目的。创新对策:(1)加强医疗市场监管。加大对医疗结构及医疗行业市场监管力度,宏观上放开投资医疗,将医院全面推向市场,解除民营结构不合理限制。严格把握准入制度,对行业标准进行规范调整,避免非法人员或机构进入市场。严格进行机构等级及称号评定,严格吊销欺骗、弄虚作假等机构称号。引导医疗机构必须规范合法经营,营造医疗市场合理公平、有序竞争氛围,为医院创新提供有利外部环境。(2)赋予医院管理自主权。卫生行政部门应更新观念,认真做好医疗卫生规划和管理,赋予医院管理自主权,包括人、物、财(产、销、供)等,使医院结合市场状况及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如运营制度、发展思路、机构设置、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发展方向、人员调配等。(3)创新产权制度。全面推进医院战略性改制、改组和改造,对组织结构及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在确保现有格局下,结合实际,战略性重组资产,对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经营模式

通过经营创新,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如何正确的决策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运用有效、合理手段,展开活动,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确保医院稳定生存发展、实现基本任务的先决条件。创新对策:(1)多服务并存。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医疗需求,给予相应服务,尽量满足每位患者需求。战略类型有三种,一是特色型模式,在医院宣传方式、医疗服务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与竞争者采取不同特色,形成独特模式,需结合医疗市场的需求变化及经营条件,从价格制定、病源渠道、成本和费用等方面采取措施;二为专营化模式,在多个医疗项目中,专营一个或几个医疗系列,对常见病和多发病设置大型专门科室,并邀请专家坐诊,提高竞争性;三为重点服务型模式,将全部力量集中起来,给予特定患者重点服务。按照病区床位舒适性和分布划为多个档次,包括一人间、大套间、二人间、中套间、三人间和小套间等,充分满足不同年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患者的不同需求。(2)多元化经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技术、信息、服务、设施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条件,向深度、广度发展经营模式。模式类型有四种,垂直多元化、水平多元化、辅助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垂直多元化以经营为主,辅以医学研究和教学等。水平多元化在现有结构下,增添新服务,如开设康复医疗、儿童保健医疗等。辅助多元化以经营为主,并兼营技术培训、药厂和医学信息咨询等。地域多元化主张在不同地域,结合当地情况,开设分院或门诊部。

管理技术

技术创新可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技术水平,促进医学科技进步,提高疾病诊疗水平。创新对策:(1)积极引进高精尖设备。机械及设备方面的突破对医疗创新有极大带动作用。技术创新离不开高精尖设备。积极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精准的诊疗仪器和设备,以此展开技术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的活产新生儿。因早产儿胎龄较小,与足月儿比较,其机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尤其是呼吸系项目创新。成立先进仪器设备诊断和治疗中心,借助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患者。(2)技术改造。对医疗技术加强技术性改造,对原有技术路线和理论进行补充、修改及完善,减少操作危险性,减少损伤,方便操作,促进疗效。(3)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创新骨干培养,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专门人才,带动工作。从科室、医院发展角度全面考虑人才培养,通过短期培训、在职教育、长期培训、定期考察、函授、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医院医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4)开展信息管理。进一步建设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中心,借助网络在医院内实现信息共享,科研人员及临床人员均可在中心平台进行信息收集、应用和处理,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快速。

3结束语

创新医疗技术5

关键词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创新

1引言

档案管理过程实际上是集中调度各种资源的过程,而运行状况系统的关键资产反映在文件资源中。档案管理的水平不仅影响医疗系统的未来发展,而且影响医疗系统的科学决策。因此,有必要应用新技术和新思想,以不断将医疗保健系统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阶段的卫生系统需要改革和转型,以便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档案管理则是卫生系统里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卫生系统发展的重要元素,需要加以重视。

2档案管理在创新医疗系统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日益深入,这对医疗系统的档案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是信息和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医疗系统中的档案管理创造了新的机会。档案管理者需要跟上时代的改革,并不断创新如何管理文件。只有创新档案管理方式并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才能使档案管理更具可持续性。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来转变管理实践可以解决工作量大和短缺的现有问题。它使用数据驱动的模型,而不是使用文档的传统方法来更有效地输入和存档档案信息。档案管理是否有效以及文件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将直接决定医疗系统是否稳定并能够长期发展。

3档案管理问题

管理不善。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加强档案管理到规定的高度,医疗档案和健康档案也不例外。对于以医疗保健为中心的单一医院管理人员,领导层通常倾向于强调效益并忽略档案。当面临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冲突时,优先事项往往追求经济利益,而归档的重要性还不够。他们往往忽略医疗卫生档案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科学研究、医疗纠纷处理乃至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医疗工作相比,相关人员认为,医疗卫生档案的管理只能作为辅助任务。

管理方法缺乏创新。由于各种原因和存档材料的特殊性,存档操作一直是一种机密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业务的发展,医疗系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不断完善,但整个技术却退缩了,方法缺乏创新。档案和财务管理越来越网络化,但是档案管理本质上仍然是体验管理,整个网络没有信息化,档案的利用率低。同时,文件在卫生系统中的存储条件普遍较差,自然通风、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难以达到标准,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缺乏管理人员,无法满足创新和发展的需求。医疗系统中的档案管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除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外,从事医疗档案管理的大多数人员都是从其他职业调任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从事过医师和护理专业实践或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医疗和健康档案管理方面缺乏全面和标准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多数非专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探索,更不用说研究和创新管理,并逐渐积累经验以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在需要创新和进步病历管理和改善信息管理的情况下,管理人员不仅不足,而且缺乏能力,影响了病历管理的质量。

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法律体系变得越来越完善,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知情权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卫生系统登记册和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适应创新发展时代的要求,归档提交率比较低。一些医疗记录没有保存或不完整,并且存档有时会丢失。

4加强卫生系统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深化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基于卫生系统持续改革的大背景,医疗卫生系统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出一些改变,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医院发展需求。鉴于此,重视卫生系统与医院档案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管理层需要认识到,档案创新属于医院管理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构成。一些高质量发展医院的实践表明,医院管理对医疗档案的创新管理的重要性是提高医疗水平和提高记录质量的重要保证。医院领导班子以及护理室等,共同组建档案管委会,对档案创建实施有效的监管。

完善医疗卫生档案管理系统。认真遵守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加快完善医疗档案管理规范和体系,逐步进入标准化、合法化的轨道。最重要的是创新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知识,管理体制创新,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确保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各种数据的内容进行分类和存储,并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规范医疗记录的工作,完善相关程序,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提供服务,满足档案工作人员的合法需要。

提升管理人员能力。当前的卫生系统中,档案管理人员的质量和能力直接影响档案管理的水平。如今,医疗和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和水平不断提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不少地区的卫生系统都缺乏数字化管理人才,特别是在档案管理实际过程中,无法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设备和信息管理软件来对档案管理数据进行科学分类以及查询。为适应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医院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医院医疗卫生档案创新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医院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必须及时监督档案管理任务,要着重加强对档案管理专家的培训,积极引进病历管理人才,优化医院档案管理专家的结构,培训档案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医院应提供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以提高医疗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竞争力。

有效提高医疗卫生档案管理中的科学和信息水平。基于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背景,医疗系统发展要求能够符合时代要求,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推动医疗档案管理渐渐走向现代化。借助于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功能,能够高精度、高速度地完成检索,以更少的人力、物力来完成工作。同时,合理运用该类信息技术,属于医院管理的现代化标志之一。从实践来看,档案信息化,这属于卫生系统现代化管理的一大发展方向。如果要让卫生系统档案在管理中去创新,就要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构建起完善的内部网络,完成档案数据库的合理建设,以此打破传统管理的那些模式,从而把办公、信息以及档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鉴于此,对医院档案系统加以改良完善,可以使其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合理。

使用结构化设计方法进行文件转换管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已在大多数医疗保健系统中流行。传统的纸质文件已成为当前的数字文件,但是某些数字管理部门仍使用传统的手动分类方法或手动搜索。只要在网络上收集资源,管理档案中数据的方法就已经实现了数字配置。这种数字构成是系统的而不是肤浅的。为提高档案的信息化水平,有必要改变观念,认识新的档案管理方法,并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来创新档案管理,以防止纸质文件在电子文件中积累。

档案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电子打印技术当前的电子打印不仅可以支持个人PC终端,还可以支持移动终端,并且这种打印管理方法可以同时存储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这种打印管理方法允许不同级别的不同部门和管理人员使用该系统共享相同的文件和信息,构建良好的决策系统,更好地利用文件中加载的信息来进行推广,且优化决策。这种同时存储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方法有助于快速查询文件信息,使档案管理更加方便市民,并可以防止丢失引起的文件不兼容问题。

5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卫生系统的档案管理,提升其管理水平,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卫生系统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的任务,只有从人事管理和设备管理的综合角度出发,才能进行持续的创新。因此,我们需要改善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提高团队建设的科学性,创造良好的外部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29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