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寄语 >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实用(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2988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实用(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第一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 教学活动,根据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 教学内容、教学 步骤、教学 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实用(最新8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 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 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 原 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应 用 数形结合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兴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第二篇】

3、通过探究、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与性质符号的处理。

(一)、学前准备。

1、计算。

1)()()。

2)2+(8)×2。

(二)、探究新知。

1、由上面的问题1,计算方便吗?想过别的方法吗?

2、由上面的问题2,你的计算方法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结合问题1,阅读课本p36p37页内容(带计算器的同学跟着操作、练习)。

4、结合问题2,你先猜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阅读p36,并动手做做。

1、计算。

1)、186(2)。

2)11+(22)3(11)。

3)()(100)。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计算器的使用。

p39第7题(4、5、7、8)、第8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第三篇】

本次说课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分析和几点思考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点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小组合作、效果反馈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增加实际问题的直观性,我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关于学法:本节课里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学习方法,我想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

分析:

本课共6课时,重点是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教学,下面我重点说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整体的教学程序包括: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归纳结论;知识运用、加深理解;变式练习、形成能力;回顾与反思、纳入知识系统;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部分。

设计七部分。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第四篇】

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联系实际,加强理解,体会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从小学所学过的一个数的平方与立方出发,介绍了乘方的概念,然后,结合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讲述了乘方的运算方法。跟这部分内容有关联的是后面“科学计数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等部分内容。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法: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出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引语:同学们,珠穆朗玛峰高吗?对,它的海拔有8848千米,可是将一张纸连续对折30次,会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你们感觉神奇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神奇走进数学课堂。要求学生折纸试验,对折一次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变成了几层?连续对折30次,应该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对折100次呢?如果把这些式子写出来,太麻烦,下面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数学新朋友,相信他能帮你解决这个难题。

板书课题: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每个学生都试验一下,思考回答问题。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揭示学习目标:电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感悟、使学生了解本节学习内容。

电脑展示:

1.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2.理解幂,指数,底数。

3.一个数本身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次方。

4.(-a)n与-an一样吗?为什么?

电脑展示:

1.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并指出底数和指数。

(-3)×(-3)×(-3)×(-3)。

-2×2×2×2×2×2×2。

2.你自己能找到同样的例子吗?

3.计算:(–2)³(–13)³-26。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此组练习具有梯度性,可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完成下列计算:

2²2³2425。

(-2)²(-2)³(-2)4(-2)5。

观察计算结,想一想:正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负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

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做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从思考问题到问题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中间围绕“自学-交流、更正-点拨、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的能力。不足之处:在练习的讲评上,应给学生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第五篇】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一)、学前准备。

结果怎么样,你能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

23(-4)(-5),

2(3)(4)(-5),

(-2)(-3)(-4)(-5)。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2、利用所得到的规律,看看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三)、新知应用。

1、例题3,(30页)例3,

例:(-)o(-)。

师生小结: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又因数为0,积等于0。

2、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感受是: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又因数为0,积等于0。

1、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___)。

a.一定为正b.一定为负c.为零d.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若干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____)。

a.由因数的个数决定b.由正因数的个数决定。

c.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d.由负因数和正因数个数的差为决定。

3、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____)。

a.(-7)(-6)b.(-6)+(-4);(-2)(-3)d.(-7)-(-15)。

4、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2)(-3)=6b.

c.(-5)(-2)(-4)=-40d.(-3)(-2)(-4)=-24。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第六篇】

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

重点: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运用,对积的确定。

难点:如何在该知识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

一、知识导向:

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应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小学所学过的乘法运算方法;

其二:有关在加法运算中结果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2、知识形成:

(引例)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东方6米处。

拓展: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西方6米处。

概括: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设疑:

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

反数-2时,所得的积又会有什么变化?

当然,当其中的一个因数为0时,所得的积还是等于0。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例:计算:

(1)(2)。

三、巩固训练:

、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从实际情形入手,对多种情形进行分析,从一般中找到规律,从而得到有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应强调注意如何正确得到积的结果。

五、家庭作业:

、2、3。

六、每日预题:

2、在对有理数的简便运算中,一般应考虑到哪些可能的情况?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第七篇】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的能力。

2.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探究交流相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

(1)(-7)×8;。

(2)8×(-7);。

(5)[3×(-4)]×(-5);。

(6)3×[(-4)×(-5)];。

[师生]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像前面那样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我们可以通过问题2来检验。(略)。

[师]同学们自己采用上面的方法来探究一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吗?

[生]例如:5×[3十(-7)]和5×3十5×(-7);(略)。

[师](-5)×(3-7)和(-5)×3-5×7的结果相等吗?

(注意:(-5)×(3-7)中的3-7应看作3与(-7)的和,才能应用分配律。否则不能直接应用分配律,因为减法没有分配律。)。

讲授新课:

[活动2]用文字语言和字母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表达出来。

应得出:

1.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活动3][师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用简便方法计算:

[活动4]。

练习(教科书第42页)。

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及它们的运用,使我们体验到了掌握一般的正常运算外,还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能简便的一定要简便,这样做既快又准。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的第7题(3)、(6)。

用简便方法计算:

(1)×(-5)+×(一12)+×(+17)。

(2)[(4×8)×25一8]×125。

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教案【第八篇】

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一、学前准备。

1、下面两组练习,请同学们选择一组计算。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看计算对了吗?

二、探究新知。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与结果,把你的发现相互交流交流。

2、怎么样,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3、归纳、总结。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即: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即:(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即:a(b+c)=ab+bc。

三、新知应用。

1、例题。

用两种方法计算(+-)12。

2、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1)(-7)(-)2)915.

四、课堂小结。

怎么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即: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即:(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即:a(b+c)=ab+bc。

五、作业布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59 252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