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感言 >

记者节感言【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87863

【导言】此例“记者节感言【推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记者节感言【第一篇】

细节镜头可以真实地记录电视新闻事实

运用细节镜头可以达到鼓舞和揭露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些经典细节镜头既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瞬间,又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让世人及后人了解到真实的事件并对那些细节事实常忆如新。

“朱基的眼泪”堪称电视细节镜头典范。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我国3位新闻记者遇难、使馆馆舍严重毁坏的恶劣后果。亿万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在3位记者的追悼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泪花涌出流淌脸上。这个细节,让电视人刻骨铭心,一方面总理的民情胸怀跃然“屏幕”,一方面国人的愤恨感情冲天而起。抛开事件来看电视细节运用,我们称之为“朱基的眼泪”感动了全中国人,那种酸楚的历史瞬间如此清晰地留在我们大脑深处定格下来。任何时候,我们只要想起那起事件,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心灵深处与总理的感情共鸣不已。

细节镜头可以延续电视新闻的生命力

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体现着新闻生命力的强弱。有别于报纸与广播,电视新闻靠图像与补白传播新闻,细节镜头可以延续电视新闻的生命力。电视记者不仅要做到本人看到了新闻事件事实,而且要做到通过使用镜头让观众也了解到新闻事件的事实。

电视新闻的细节镜头,让新闻内容更加真实,让新闻更加立体化。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感染力在于引起轰动、影响面大,而细节可以增加新闻的感染力。记住了新闻中的某个细节,就记住了某条(则)新闻。因细节而被更多人记忆的新闻,其生命力就会更持久。十多年的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新闻作品成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档案,是活的经历;新闻中的细节镜头成为我们记忆中的活页,是渐渐远去而清晰的生命。

电视新闻要在根本上避免假、大、空的东西,必须运用细节镜头

我们经常看到大镜头接连不断的电视新闻。大体上说,这类新闻在我们的脑海里留存时间很短,至多一支烟、一顿饭的工夫。比如说,某电视台播出了当地优质小麦生产的一则新闻。镜头选择了一望无际的麦田,田中几位老农荷锄干活,从一垄小麦后拉,补白是当地如何进行优质小麦生产的做法,最后来一段电视同期声:根据现在的小麦长势,预计今年每亩地可以收多少,总体上可以比去年多收多少小麦;因为种的是优质品种,价格看好,能增收多少钱。如此闭上眼睛可以说出子丑寅卯的电视新闻,根本不可能吸引受众,观众肯定会拿起遥控器换台的。

事实上,很多电视记者热衷于这样做。这样做,省力、省时,也省了电视新闻的效益――没人看。出现“三省”新闻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是缺乏电视新闻细节意识。

近年来,介入政策解读的电视新闻越来越多。无论是东方时空和新闻调查,还是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都是电视新闻做深做细的探索。这类电视新闻体裁,都是用细节镜头来分析新闻事实,展开新闻事件过程,表述新闻事件结果的。

值得一提的是,平常看政事活动报道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一成不变”的镜头。这并不是电视新闻细节镜头的阙如,而是出于新闻表达的需要,曲折讲述新闻。比如说,国际间就某件事进行闭门谈判。受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限制,受新闻记者的身份限制,出于秘而不宣的需要,电视新闻记者要在谈判的准备(热身)时间抓拍一些环境素材。不同媒体的记者所拍摄的素材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些镜头素材基本上都是空而不假,其原因就是拍摄细节镜头时作了选择,后期制作时作了取舍。

电视新闻亦不可过多过滥地运用细节镜头

电视新闻中细节镜头运用得好可以使新闻增色,运用得不好则使新闻应有的价值降低。

几年来,一些文艺娱乐人士热衷沾色作秀。那些“扒粪”式的所谓新闻,其价值很小,其目的无非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采法上,注重庸俗的做派,通篇或过多地通过粗俗的细节镜头“展现”追星族眼中的个性。

再如,现今一些都市类报道中,细节镜头过多过滥现象也不少见。例如,某省电视台报道都市新闻时,把一些街头打架斗殴现象“直播”式搬上屏幕;把人们之间的言语冲突作一些“推波助澜”式的报道;对一些侵害公众利益的违法事件进行剖析,加进一些“违法有理”式的旁白。凡此种种,都背离了守法尚德的新闻价值观,模糊了人们的价值观判断能力。这种以曝光式播出的细节镜头堆栈成的新闻,只不过是盗用了电视镜头语言的细节作用,传播了一些不该传播的东西。

细节镜头是电视新闻的有效载体,而不是唯一。因为细节镜头语言基本上属中性表义语言,在特定的语境、环境下,可以起到贬义的色彩作用。要避免电视新闻细节镜头语言过多过滥,就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观,树立做电视新闻不是生活式的娱乐而是用事实去引导人们走正道、树正气这样一种观念。遇到政策法规难以解决理解力问题的新闻时,用细节镜头语言可以使人们更感性地理解政策规定,尤其是表达某项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迫切性时,镜头语言最有说服力。

概括地说,作为电视图像语言的细节镜头,在电视节目中运用得相当广泛。由于新闻与艺术创作不一样,细节的采写与运用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用镜头语言叙述电视新闻时,要尽可能地通过镜头语言用事实说话,这样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才会更持久,记录的新闻事实才会更详细,传播效果才会更好。同时,要摒弃那些靠堆砌细节镜头语言的方式来做电视新闻的做法。

记者节感言【第二篇】

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说,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但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政情民意中间站》的几位编导都是优秀的资深记者,有时候他们会临时客串节目主持人,他们的书面文字语言表达较好,思维较敏捷,看问题也较深刻,但是主持效果往往没有那些受过专业播音训练的记者型主持人来得好。这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上。他们主持的那几期节目中,出现了几次嘉宾无法准确理解主持人表达的意思,主持人只得再说一次。这样造成的后果,一是破坏了当时现场的谈话气氛,让嘉宾说话的欲望不能实现;二是破坏了节目的延续性和整体感。所以,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让主持人在表述时做到言简意赅、主题鲜明、生动形象,让观众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地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跟上节目节奏。

播音中我们常说“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主持其实也就是无稿播音的一种方式,就是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换。要使这个过程更顺畅,主持人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内部语言的组织,是口语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话筒前迅速、有条理地组织内部语言,可以使即兴产生的语言动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鲜明的倾向性、严密的逻辑性。二是组合语言的能力。要能够在内部语言阶段,脑子里形成一些“语点”,按一定的语法规则,选择恰当的词语,快速地扩展、丰富、编码为完整的句子,顺利完成由“想”到“说”的过程。三是表情达意及调节、整理语言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声音状态、娴熟的发音和语言表达技巧,就必须学会和观众交流,善于及时调节和整理语言。记者型主持人在节目中要起主导作用,对于这些方面也要更加严格地要求,除了平时要做一些常规的口语练习之外,采访、写稿是锻炼记者型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

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主持人还要注意言语的口语化。所谓口语化,并不是要把日常口语的自然形态照搬到节目里,而是在现场交流中“即兴”完成的规范化、艺术化的创作活动,是对日常口语进行去粗取精的加工雕琢,使之更适合节目的需要。主持人应该把自己日常口语中不准确、不规范、不通顺、不精炼的杂质去掉,避免随意性,锤炼出适合在节目中出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富有生活活力的语言。

新闻敏感性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敏感性包括四种判断能力: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以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多个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以抓出新闻的能力;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新闻敏感性要求记者型主持人至少具有以下三种素质。

政治的敏锐性。新闻节目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导向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主持人的出发点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因此看待新闻事件的价值要从党性原则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不负责任地一味揭盖子,或虽做到了言人所不能言,却激化了矛盾,甚至导致消极的引导作用,这是我们应该在日常节目中杜绝的。

思想的深刻性。一期好节目最让人思索、引人回味的就是它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因此选题显得格外重要,应该具备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挖掘主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让主题表现得更深刻、更深入人心,这就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有足够的了解,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多角度分析采访对象,全方位透视新闻事件,在心里有个大致的框架。《政情民意中间站》的主持人参与前期的选题,做节目之前会与专家、制片人、编导一起探讨,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之后才会思考实施的具体方案。之后主持人还会参与资料搜集、采访和后期剪辑工作,这样“一条龙”的工作方式,能让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更为突出。

观察的灵敏性。善于发现是记者型主持人的基本素质,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慧眼识珠,看到别人不容易看到的现象。《政情民意中间站》曾经播出的《门牌的尴尬》中,主持人在现场给嘉宾展示了一叠自己拍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在一条路的不同地段的剪影,上面全都写着同一个门牌号,这让现场的嘉宾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门牌的尴尬”,这就是主持人观察能力的体现。

记者节感言【第三篇】

关键词电视编导;记者;记者采访;拍摄手法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13-02

编导和记者可以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别。编导主要是从事幕后工作,在电视台的主要职责是指挥、协调、沟通、把关。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的核心创作者,具体是指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题材进行策划、采访、制定拍摄提纲、组织拍摄、编辑制作,最后对作品进行把关检查的系统性创作活动;记者则是从事镜头前的工作,主要职责是选择报道角度、采访角度、组织语言和客观地传达事件。记者是运用电视手段进行采访的专业人员,要求具有采访、拍摄、写作、制作等多项基本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电视拍摄、镜头剪接的技术,写稿能力,现场语言组织能力,深入采访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编导和记者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工作性质的区别

编导是节目的核心所在;记者则是节目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电视编导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一档好的电视节目需要编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拍摄技术,编导主要是对社会中具有价值的事件进行一个大概了解,而记者则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客观地报道。

(一)电视记者是在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前往事件现场,并且对该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将事情的真相客观地呈现给观众,给群众带来的是最及时最真实的消息。主要的任务是弄清事实、了解真相,把现场所能反映事件的同期声、视频和声音材料搜集出来,通过后期的写稿配音剪辑等制作,通过语言画面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记者要尽可能地控制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真实、精炼地报道。例如:在新闻联播《走基层》栏目当中,记者得知需要报道的事件后,首先要考虑报道节目的出境背景、记者的公众形象和采访角度;《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主要采访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等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一句话引起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受到了观众的大力支持和赞赏。另外,记者采访不同的群众需要组织不同的语言,我国地大物博,社会生活状态、文化精神、语言文化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记者见识渊博,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来采访,比如在采访农民时,若农民语言表述不清楚,就需要记者有一定的语言辨别能力,及时进行补充说明。

(二)作为一名编导人员,对节目整体节奏感的把握更为重要。电视编导对事件大体情况的了解和感受,对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挖掘出他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才是主要目的。无论是纪实类节目还是文艺类节目,创作者首先具有的是鲜明的主观意识,再加入一些人文情感进行二次升华,将创作者的思想、观点、表现风格、主观倾向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例如:在央视国庆节前期推出的《你幸福了吗》栏目中,主要针对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的事件,这就需要编导有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社会中一些不易被人们发现却又被所有人关心关怀的事件。编导在性质上是对社会要有一个了解、对社会人群的倾向也要有大体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在本栏目中,编导人员需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采访,从而考虑本节目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观念和重要意义。这都是电视编导在策划一个栏目时要考虑的范围以及内容,缺一不可。

总结以上,对于事件,记者更注重于找出真相进行客观报道,而编导则是注重对整体节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考虑。

二、结构不同

电视编导主要考虑的是节目的流程和后期制作职能,而记者考虑的是出镜效果。

(一)记者需要站在镜头前做事件的报道,要树立正确良好的公众形象,具有价值引导作用;另外,电视节目对记者的镜头感、交流感、语言节奏和表达层次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远方的家》节目中,外景主持人采用的是边走边拍的方式,画面中充满了迷人的景色,加上轻松风趣的主持风格,给人带来亲身体验的感觉,正确地弘扬了时代表达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相对于编导的结构显得更加富有人文气息。

(二)而编导做的主要是幕后工作者,起着选择、判断、策划、拍摄、剪辑的作用。编导要对节目的开端、高潮、结局进行一个整体节奏感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文字进行编辑策划和构思,对节目的拍摄地点和事件进行定位和分析,从而构思画面的分镜头拍摄,通过画面来表达事件的前因后果。例如:《远方的家》节目中,对镜头感的要求就极高,要求取景方面大而宏观、近而精炼;语言要求优美,主要是表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画面之间的衔接连贯而不生硬,加上语言的描述更是有声有色,真正做到了情声气画相结合的画面。电视编导结构上给我们带来的是画面感,通过画面传递中国的旅游文化,从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色彩,画面整齐划一,具有时尚跟文化相结合的气息。记者出镜则是通过语言表达传递给观众最直观的信息,表达记者的所想所感,更具有心理共鸣的感觉。

三、时间不同

记者出镜是要根据节目的整体流程而规划出镜时间,要求记者出镜短而精炼,给观众带来真实、具有时效性的现场感,同时,记者带来的具有片段性的报道,起着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电视编导需要考虑的是给观众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不让其乏味,这就需要编导在策划节目时考虑时间的安排和统筹,主要是交代事件背景、规划播出内容和总结性的报道,要求记者出境报道和新闻画面内容具有衔接性且不重复。例如:在新闻联播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系列栏目当中,记者针对社会不同的群众随机采访,你幸福了吗?得到的是群众不同的心声和回答,答案多彩多样,有的有趣,有的让人哭笑不得,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看法。这就是编导在有效的时间内反映大量的信息内容,在策划节目时对受众群体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迅速、及时地策划出节目流程,进行拍摄编辑写稿。编导合理地分布记者出镜的时间、记者采访时间、画面播放时间是节目吸引群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合理安排好时间才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至于给人拖泥带水、过于繁杂的视觉疲劳。

四、总结

我们从记者的定义、性质、结构构思和时间规划上跟电视编导进行分析对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得出结论是记者对事件追求的是真相,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地报道其内容,要求语言上把握节奏感,不允许掺杂主观批判性和感彩,报道的时间短而内容精炼。而编导则善于挖掘社会中的故事点加入人文色彩进行渲染,从而进行策划、分析、拍摄、剪辑,善于用画面来表达主题思想,要求对整体性具有节奏性地把握,从而交代事件背景和故事内容以及总结。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7-1.

[2]柴静。看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记者节感言【第四篇】

关键词地方电视,画面语言,形象思维,观念

随着各地方电视台播出新闻节目的增加,电视语言与广播语言、报刊语言相比,有着质的区别,它用视听语言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性,因而它是原始语言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它把认知与感受融为一体,而不是强调主体的体验。文字语言抛开了直接的视听对象,这就使得作者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文字,受众只能借助文字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感受与认知,而电视思维则是图像的连接与变化,它恢复了视听思维的直接性。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一、及时把握电视信息传播特点

电视声音与画面形象是同步的,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是一种立体的场结构。即电视传媒特点是综合性的,是一种立体信息传播方式。确立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观念,就需要探索如何使语言符号信息与非语言符号信息的结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实际采制新闻中,强化电视观念,把握电视传媒立体信息传播特点,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画面语言是电视的本体,是第一位的。首先,从电视的传媒特点分析,电视不仅与报纸、杂志在物质基础、信息载体、传播符号、接受方式上根本不同,而且与广播也有显著的不同。通俗地说,报纸、杂志是读的,广播是听的,电视是看的。可见,电视画面是电视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是电视的本体。它包括字幕、色彩、光线、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等元素,这些元素或单独或相互配置撞击,都将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心理流程。其次,从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分析,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电视记者除了发现新闻线索,明确主题思想,详细占有新闻材料,认真选择材料外,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在片子结构的设想和情节、细节、场面、角度等的构思、安排上,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都离不开画面。可见,画面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基础,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采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记者都必须亲临现场,深入采访。否则,就不可能拍到真实的原始画面,不能用镜头准确清楚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就不可能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电视新闻采制比其他任何媒体更需要现场,更需要记者经历新闻事实的过程,一个没有新闻现场画面或者缺乏典型形象的瞬间捕捉的电视新闻报道,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再次,从电视观众的视觉心理分析。视觉器官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观众看电视主要还是希望通过电视画面直接看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直接认识现实生活,由此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并希望通过电视画面获得一种仿佛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现场感、参与感。可见,画面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最后,从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分析。画面的作用是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事实、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电视节目通过画面把宏大的世界、色彩纷呈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随着画面一起走进现实、走进过去、走进未来。用直观的画面报道新闻,而不是用文字来描绘新闻,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也说明了画面的魅力和作用所在。电视新闻实践也证明越是视觉形象发挥好的新闻,越是受观众的欢迎,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应努力用画面语言说话。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是电视节目的生命所在,也是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根本。

二、进行符号的信息传播。

伴随着人物同期声讲话的手势、动作、表情、神态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非语言符号都是具有潜信息的,即通过观众的联想而产生信息,也因此有人把它归类到“语言”中来,称为“肢体语言”、“环境语言”等。电视新闻篇幅短、容量小,因而不能做透彻的解剖分析,这就要求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因此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现元素,如特技、字幕、图表、资料等以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

三、发挥地方电视现场纪实优势

电视观众对即使已经知道的事,也想通过电视新闻亲眼观之,以满足“眼见为实”的欲望。因此电视新闻要立足现场、突出现场,在现场报道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声画的特殊表现力。

以现场这个视角去报道新闻。新闻的现场报道对象绝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任何新闻都有事态发生、发展或变动的现场,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拍摄,要把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新闻事实也总是围绕人展开的。摄像机要展示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而人物行动又是在一定空间中,记者应立足“现场”,把新闻现场的环境、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应等都展示在观众的面前,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听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用纪实的手法拍摄。立足于现场,从现场的视角观察事态,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事实,跟踪拍摄、充分运用长镜头、故事化、情节化是最好的报道手法。激发观众的多层次参与。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不仅仅是展现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把这一过程直接传播给观众,还能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感,调动他们接受采访、发表观点、见解的参与欲,使观众感到平等、亲切,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审美要求。因此,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让观众多层次参与,是强化电视观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就是要求电视新闻全方位、快速度、高效率、客观真实又准确透彻地报道新闻事件,尽力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调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加大新闻的信息量和可视性。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就是要挖掘电视新闻的声画结合、现场感强的美学特征,让观众迅速及时地目睹时空统一、真实感人的新闻事实,是电视新闻节目质量跃升的关键所在。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对竞争和挑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电视观念,发挥电视新闻最现代、快捷、全面、深刻的传播手段,和声画艺术最震撼人心的魅力,给电视观众传递大量最鲜活的信息和最好看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1 1687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