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求职文档 > 求职其它 >

实用乡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4118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实用乡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5篇)”办公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一篇】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五月上旬开始,县政协组织开展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专题调研。邀请县发改委、住建委、经信委、国土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渡口、东流、尧渡、香隅、胜利、张溪、葛公、官港、昭潭等乡镇了解实际情况,并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好的省内无为县和湖南省沅江市(县级市)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xx年以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基本属于缓慢发展状态。xx年撤乡并镇后,我县把城镇化发展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xx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并实施了对市县新型城镇化考核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东至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山区一片”的指导思想,引导县域经济分工,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xx年我县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xx年大渡口开发区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与此同时,我县参加池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获得成功。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1、城镇布局得到优化。编制完成了《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xx-2030)》,并对15个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东至县人防工程规划》、《东至县给排水工程规划》等25个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带二轴三区”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龙头,以大渡口、东流、香隅为重点,沿206国道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城镇网络体系。xx年的城镇化率从xx年的%提升到%。

2、城乡建设日益加快。近年来,县城尧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人口增至万人,不仅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人口聚集效应也进一步显现,环城南路、敬慈路等5条道路和至德、圣德等6座大桥等重点路网建成使用,金字牌、赤头公园和尧渡新河两岸一期绿化等项目已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先后建成了舜帝花园、百悦星城、格林蓝天等多个生活小区,建成保障性住房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县城形象;xx年大渡口镇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东流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x年7月东流、大渡口两镇被住建部授予全国重点镇,东流镇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香隅、胜利、张溪等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引导,集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公交发展较快,先后开通县城内三条公交线路和县城至香隅、东流,大渡口至安庆等公交班车,并正在逐步向其他乡镇延伸;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xx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已建成管山、金山等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27个,并计划每年建成30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目标是于2022年前在全县建设美好乡村示范点208个,届时村镇面貌将焕然一新。

3、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城镇管理工作,加强了城镇管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整治。在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xx年胜利、昭潭等9个乡镇被省环保厅授予为省级生态乡镇,东流镇被环保部授予为国家生态镇。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xx年已统筹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二、我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兄弟县(市)城镇化建设相比,仍存在着推进不快,功能不强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一)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

xx年我县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的县区中,处于中游靠后,低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

(二)规划的指导作用不够。

许多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规划质量不高,一些重点项目规划,在聘请外地规划设计院做规划时,即使脱离实际,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如某镇工业区规划建设时未曾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设,造成了企业排污困难,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同时,规划力量薄弱也日益突显,xx年成立的县规划局属住建委二级机构,人少且难以留住人才,乡镇也只有一、两名城建员且年龄偏大,无法有效履行好规划的执行监督职责。

(三)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二、三产比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和个百分点,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县内虽有两个省级开发区,但起步较晚,缺少成长性好、关联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大型企业的带动,且远离县城(即尧城区),难以吸引农村人口向区镇集中;尧城区周边的滨湖园区、站前区以及东流工业集中区建设滞后,难以吸纳县城居民就近就地就业,导致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家庭作坊和小微企业遍地开花,马自达越来越多等就业乱象。我县面积3261平方公里,xx年底户籍人口万,可常住人口只有万,一方面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有12万多人,一方面却是县内企业招工难凸显。从发展模式看,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在至之间,xx年我县工业化率为%,若以工业化水平考校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从实际看,东至经济开发区是个典型的例子,后勤服务不配套,娱乐设施不足,文化体育建设落后,导致企业招工难和镇区人气不旺,影响了人口集聚。也说明了工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上没有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四)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我县的财政收入近年来呈两位数增长,但总量不大,xx年的亿元除去用于保运转保民生,所剩财力非常有限。据初步统计,综合财政和各专项资金前三年用于县城市政建设资金分别为:亿、亿和亿。而湖南沅江市和本省的无为县每年用于县城市政建设资金都在8亿元以上。由于投入的明显不足,造成县城及中心镇区之间交通不够快捷,尧城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环城路不能环,断头路不能通,天然气迟迟不能入户,休闲和运动场所匮乏,出租车、公交车运营不畅,老城区道路狭窄拥挤,行车难停车难,站前区路网管网建设滞后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解决。而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又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三、关于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中央提出加快发展长三角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省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11221”工程实施方案,无疑给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xx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500美元,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基本县情的认识,主动作为,按照“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努力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一)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因此,我们一要通过开展培训、组织学习、加强交流、选派干部赴先发地区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二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及时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和联席议事机构,专事谋划与部署,确立即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做好任务分解,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分工负责与协作联动的新机制。三要强化舆论宣传与思想引导,并形成共识,营造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1、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注重长远,规划要高起点,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落后。考察的湖南省沅江市,早在十几年前就投入巨资,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规划确保50年不落后,为沅江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奠定了基础。

2、体现特色。规划设计要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1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要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要多接地气。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在邀请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设计的基础上,也应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让规划更符合东至实际,更深入人心。

3、严格执行规划。建立完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追究问责并切实解决规划随意变更的问题。我省无为县就十分尊重规划的严谨性,不轻易修改,一以贯之抓落实,该县城镇化建设已走在全省前列。

4、狠抓规划队伍建设。针对当前规划人才短缺的情况,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将培养人才列入规划局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定向培养,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规划人才。县政府要出台引进人才的新政策,确保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同时,为强化规划局的管理职能,发挥好规划执行监督作用,建议像省内大多数县一样,将规划局独立设置为县政府直属局。

(三)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优化产业支撑作用。

1、全力推进县城中心区域的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城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县县城人口到2022年将达到17万人,到2022年达到20万人,到2030年达到25万人,人口的急剧增加,必然提出了拉大县城框架的同步刚性要求。要在加速尧城区、滨湖园区和站前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尧东一体化建设,实施县城的提质扩容。要按照尧东一体化总体布局和建成中等城市要求,尽快完成尧东一体化发展规划并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完善近期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尧东快速通道建设和尧渡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同步推进,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互连互通,提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一是尧城区要打造成宜居县城,进一步突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社会功能,商贸金融发达、生态文明、适宜人居的环境功能,退出二产,发展三产,解决能吸引人、留得住人、宜居宜业的问题,以人口的集聚效应,为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牵动力。二是加快滨湖园区建设进度。无工不强,无工不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尧城区的轻工服装、机械加工等工业企业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且带来了一定的环保和安全隐患,搬迁工作迫在眉睫,当务之急应加快滨湖园区的建设进度,为尧城区二产的退出,提供腾挪空间。三是加快站前区的建设进度。站前区是我县重要的人流、物流集聚地,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要将站前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考虑,优化整合物流园区、教育园区和交通人流等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进一步拉大县城建设框架,缓解县城老城区人口压力。四是通过尧东一体化的推进,促进东流与县城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东流老工业基地的禀赋,重点发展材料深加工和港口物流业,合理引导纺织服装向周边扩散,尽快促进东流工业园区与滨湖新区、站前区联成一片。

2、加快两区建设步伐。一要抓好东至经济开发区产城联动发展。要按照“产业主导型”的产城发展模式来实现新型城镇化,香隅镇应重点抓好东至经济开发区的一般后勤服务区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开发国土空间,明晰产业配套功能、镇区服务功能,着力建成500亿产值化工产业新城,实现香隅及周边地区人口就近就业,为全县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二要抓好大渡口镇产城一体发展。以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城市的标准和“产城一体、功能综合、完整发展”的要求,紧扣大渡口实际,在建设现代商贸服务园区的过程中,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引入上下游关联企业,并将关联企业和性质相近企业集中建设成特色园区,在整个园区内,发展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园中园(如:龙溪麻油、玉龙面条和天利粮油可组成食品工业园等),从而抱团发展,相互协作,既能降低企业成本,更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抓好其他乡镇的特色发展。其他乡镇要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环升金湖的张溪、胜利镇要打好升金湖国家级生态湿地招牌,打旅游、休闲牌;边贸集镇龙泉、青山要立足地理资源优势,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建设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贸易市场,推动边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葛公镇要充分利用境内仙寓山4a级景区优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打好旅游牌;官港、昭潭要充分发挥中心镇带动作用,结合境内茶叶香菇大市场和教育资源优势,为城镇化发展聚集人气;洋湖、花园、木塔、泥溪要立足农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养生旅游业为切入点,发展现代农林业,培育壮大旅游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要落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沿江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扶持家庭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兴主体,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宜居村庄集约化,小城镇规模化,以农兴工、以人兴镇、以镇兴市,解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走好生态发展之路。

(四)突出中心城区带动,统筹城乡协同发展

1、增强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一要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旧城升级改造力度和进度,对断头路、水电路网及弱电网,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升级,力争县城及重点城镇居民三年内使用上天然气。要拓建、新建停车场,下决心取缔马自达,增开公交车班次和确保出租车正常运营。适时建设体育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增设更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要增加休闲广场、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建设,同时,推进金字牌公园二期建设。加快县城北扩步伐。二要完善县城商业配套功能。商业是城市风貌、城市品质和现代实力的综合体现。要做好县城商业网点规划,提升尧舜市场、新区商贸城汇金广场和新天地商城等商业区功能和形象。引进建设农贸批发、汽贸、建材等专业服务大市场。着手建立东至地产品网购展示中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适应现代购物和消费休闲的生活方式。其次是要完善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要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超前布局,引进有实力的大型物流企业进驻东至,以丰富市场供应,营造物尽其美、货畅其流的。消费环境。

2、注重城乡协同发展。一要加强城镇路网建设。建立快捷、方便、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是现代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集镇为节点,建立畅通快捷的城乡交通体系。同时,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区的公交建设,扶持出租车公司的健康发展,建立城市化交通的快捷通道;加快我县大渡口、东流、香隅等三大港口区建设,不断提高港口货物吞吐能力,提升水路运输水平。在抓好县域内城镇路网建设的同时,要从我县发展大交通的基础上进行长远的谋划,规划和建设东流到香隅沿江一级公路、尧渡至香隅快速通道和东至仙寓山与石台牯牛降旅游公路,锲而不舍向上争取城际高铁、多条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我县,切实提升县内城镇联通和对外交通联网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县城镇化发展。二要加快镇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和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学和幼儿园,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就近就读、入园的需要。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强乡镇医院建设,增添医疗设备,充实医务人员队伍,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城镇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广播、电视、网络和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以县城文化阵地为中心,以乡镇文化站所为纽带,以村(区)文化活动场所为网点,覆盖城乡全境的新型文化体系。三要注重镇村建设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把握规律,体现特色,塑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乡发展模式。要注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对全县各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广泛挖掘梳理,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东至花灯、陶公文化等,既能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也能为新型村庄注入灵气。要注重历史街区和传统村寨的保护。传统村寨和历史街区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街区、传统村寨的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如尧渡老街、东流老街、南溪古寨等,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四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形成气候与市场,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景点周边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拓宽和改造城镇到景点的公路,做好景点周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三产服务的跟进,切实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多条短途一日游路线,满足城市居民新的休闲需求。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要素保障

1、增加财政投入,发挥杠杆撬动作用。首先要加大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财政投入有一定幅度增长。其次要整合和争取项目资金。我县虽然在整合涉农资金,推行投入集约化上有了新突破,但在打好项目牌,争取国家支农惠农和环保项目资金上还需有新作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奖代补机制,盘活城镇土地,垄断一级市场,放开二、三级市场,采取拍卖、招标等方式出让土地积累资金。建议在扣除上缴省市后的土地出让金中提高乡镇留成比例,切块用于城镇化建设。四是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新型城镇化债券,探索成立国有城镇化建设投资公司,承担小城镇建设的项目主体,承接相关国际援助和社会支助项目资金。五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镇村存量建设土地,来筹集财政性城镇化建设资金。我县胜利镇黄石村按照“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实行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轮驱动,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00多亩,有效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探索示范作用。尧渡镇的查桥区域、东流镇的七里湖区域、香隅镇的经开区周边区域等,应大力借鉴胜利镇黄石村的做法,进行科学规划,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三结合”(即与村貌民情相结合、与项目效益相结合、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盘活镇村存量建设土地,筹集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

2、加强政策引导,激励投资多元化。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建设的政策,引入民间社会资本,对公益设施公开拍卖、放开经营,有偿出让户外广告发布权,道路冠名权,基础设施经营权、收费权、租用权等,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多渠道多途径地聚集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吸引更多单位和企业投入到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领域,有效化解政府单一投资的压力。同时,积极探索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建设和设立城镇创业等投资基金,引导和扶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3、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功能。一要做好社会保障。主动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工作,集聚“城”的人气;提高和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社会保险机制,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支付制度和困难农民工社会救助等制度,让其感受“城”的温暖;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适用范围,使其在“城”内有房居住;要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使他们能够安心留“城”。二要抓好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积极组织人力资源招聘会,推动企业需求和求职需求的对接,把用工信息传递到村和社区,传递到居民家中,提高用工效果。加大对企业经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企业培养稳定可靠的管理人才,形成一支稳定性强,技术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大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外引内联,交流培养等方式,为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加快制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确保人才引的进,留得住。

乡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二篇】

为新城建设不是不可以搞,但是要遵循规律,要走集约型发展道路。目前的新城模式则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过多过大过滥,在竞争条件下很难实现规划目标。

我国城镇发展和前三十年的区别是,城镇之间招商引资竞争愈演愈烈。在竞争的格局下,有限的投资主体不可能集中到某个新区,投资的分散很难使新区达到期望规模。全国目前所有开发区和新区都面临这个难题。

2

标准过高,没有那么多可支撑的高素质产业和高素质人口。

中国人才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理高水准和高端的投资也一样面临着短缺,因此也无法吸引这么多以高端作为门面的产业和人口进入。而从各新区规划上看,空间大多是留给富人的,高标准的新城新区规划没有提供适宜中低收入人口和外来农村人口进城居住生活的空间。如此下去,新城新区集聚人口目标必将难以实现。

3

政府财政压力增加,风险逐渐显化。

大部分新虫划都确定了浩大的投资规模,寄希望于未来通过新城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偿还。但是“遍地开花”的新城新区建设,一旦开发主体不到位,地方政府必须面临投资风险问题。目前一些城市出现的债务问题、投资浪费问题和新的债务风险问题已经显现,没有人承担责任。

4

新城新区建设冲淡了中央城镇化战略的初始目标。

各地热衷于新城新区建设,大搞所谓的“城市综合体”,说明地方政府在理解中央城镇化政策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很有可能影响到未来城镇化有关政策的落实,特别是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等问题。社会上对地方的作法反响也十分强烈,担心是又一轮“城镇化投资大跃进”。如果不及时规范和引导,也必定造成社会的不良反响,加剧大拆大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几点建议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如何遵循城市和经济发展规律,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制定相应政策,显然顶层设计明显滞后。

我们建议:

——重新研讨城镇化政策的设计,明确改革的思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引导城镇发展重点解决人的问题和城镇发展模式问题。

——要对各地的新城新区建设和规划,组织综合类的专家队伍进行调查,提出意见,统一清理。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切忌行政推动。特别是要防止政府的一把手主观拍脑袋的决策。

——要建立约束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责任追究机制,规范政府决策者的行为。

——中央和各地政府,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精心打造一批试点,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要加强对城镇政府负责人在城镇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对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

——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推广正面典型,介绍好的国内和国际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形成示范效应。

——适时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中央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工作方针,要求地方认真理解,贯彻落实。

乡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三篇】

建立科学规划的政策建议

当前正值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规划的作用,因此规划本身的好坏已经成为影响城镇化成败的重要因素。

我们认为,推进城镇化的各项改革,调整规划利益机制,纠正规划体制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规划问题的研究和科学引导

树立科学规划理念

要重视调查研究,摸清地方发展情况,规划既要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又要体现地方特色。

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多一点常规发展,少一点跨越式发展。

要扭转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划体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根据地方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等来制定规划标准,避免搞“一刀切”。

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规划一定要重视弱势群体,保障农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权益和发展机会;城市的规划建设是要给人用,方便人用,而不仅是给人看的。

2、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调整利益结构和机制

建立规划责任跟踪追究机制

对编制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城镇发展实际,规划目标与发展实际严重不符的规划机构或个人要取消从业资质资格,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建立规划终身责任机制,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调整利益结构和机制

建立对规划编制主体的利益约束机制。完善对规划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按照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来确定收费标准,破除盲目按照人口、面积来确定规划收费的既有规则。

3、建立健全多部门、多学科的规划编制体系

打破规划的部门垄断,逐步取消各类规划机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强化个人专业资质和法律责任。

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多规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规划在部门和机构上的融合。

在县市及以上层面,鼓励地方开展“多规融合”的实践探索。

打破学科封闭,开门编规划,促进多学科融合的规划学科体系建设。

统筹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改变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的规划编制模式。

4、完善规划评审和审批制度

委托专业评审机构组织规划评审会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库进行规划评审。评审委员会成员由经济、社会、环境、文化、规划等领域专家按比例组成,采取回避制,当随机抽取的专家与被评审的规划编制单位、地方有关时,应进行更换,更换的专家仍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完善规划审批制度

加强上级政府的制约作用。发挥本级人大的决策监督作用。完善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序,要把公众参与纳入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

5、推广好的规划经验和典型案例

在规划领域大力推广一批好的经验和典型案例。总结交流各地城镇规划实践经验,组织现场观摩学习,加强宣传推广。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四篇】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城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发展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华阴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处,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西北大地的必经之地。市境有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旅游景点多达210处。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对于华阴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华阴市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华阴市按照“依山兴城、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旅游兴市、工业富市、开放开发、项目带动”战略,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管理体系,不断壮大以华山旅游为主的三产服务业。至2008年底,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城镇服务功能有了显著提高,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

1、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先后改造了太华路、华岳路、岳庙西街、老城街、环城西路等城市干道,新建了府北路商业步行街,开工了长城路、杨震路等;至2008年底,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比2005年新增平方公里。后期,随着华山安置小区、十冶住宅小区、华山北站广场、实验学校的建设,城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区道路面积达万平方米,比2005年新增万平方米;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比2005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华阴市的厂矿企业多,城镇人口比例高。

2、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加快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市医院住院楼、中医院,启动了实验学校建设;广电通讯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至2008年底,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3万人,覆盖率达%,比2005年增加万人,电视综合覆盖人口万人,覆盖率达%,比2005年增加万人;全市电话普及率为45部/百人,比2005年增加了5部,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9部/百人,比2005年增加了4部;商贸流通业更加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比2005年增长倍,年均增长%。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6%。

3、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年用于城市建设维护的资金达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2005年增长了6倍,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了个百分点。加大“创卫”工作步伐,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步伐不断加快。新建了城北休闲公园,绿化了城市主干道和城中村闲置土地,城区绿化覆盖面积457公顷,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109公顷、个百分点和平方米。建设了宝莲灯雕塑,实施了政府广场和太华路、华岳路、环城西路等城区主干道及主要建筑的亮化工程,城区夜景更加亮丽;启用了华岳垃圾处理厂,健全了垃圾清运系统和城市卫生保洁体系,垃圾处理率达80%,城市“脏乱差”现象基本得到根除;加快污水处理产业化项目建设步伐,城区污水管网铺设基本完成,排水管道铺设长度达公里,比2005年新增公里。

4、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比2005年增长%,年均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比2005年增长%,年均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实现8608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倍,年均增长%。财政预算内支出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倍,年均增长%;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年均增长%。其中华山登山人数实现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32%,年均增长%。旅游总收入亿元,比2005年增加%,年均增长%。

5、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968元,比2005年增长%增加4293元,年均增长18%增加1431元;消费能力不断扩张。人均消费性支出达7887元,比2005年增长%增加2290元,年均增长%增加763元;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至2008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平方米,年均增加平方米。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硬件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华阴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无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如供气工程正在做前期工作,集中供热工程还未开展,城区路网建设缓慢,污水处理项目正在实施,蔬菜市场仅有一处,城区地热资源开发还正在起步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华阴市城市的扩张。

2、城市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华阴市作为一个新兴的风景型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构建山水绿色华阴和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奋斗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华阴市城市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主要路段的环卫设施和公厕太少,城区没有体育运动场所,城关中学和小学生源超饱和,教学压力加大。劳动力市场处于自发状态,文化活动、图书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文化需求,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较少,卫生服务能力不强,档次高规模大的宾馆和会场基本没有等。

3、强大的旅游优势对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华阴市一直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扩南接”的城市发展思路,但城区与华山共享旅游资源优势,分享旅游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还不是十分明显。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现代便利的交通优势,另一方面是西岳庙等城区旅游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还不到位,导致部分游客短时间或仅在华山景区游玩,而不到城区来或不在城区居住等。这样,对城区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品零售等势必带来不利的因素,不利于城区消费市场的发展繁荣。

4、城中村改造相对滞后。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华阴市的城中村愈来愈多,已扩展到现在的城关、南寺、东宫、南寨等近20个村子。由于村集体经济软弱,致使村内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村民住宅建筑风格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华阴市的对外形象。同时,各村都是独门独户,况且新规划的庄基地越来越大,老村中土地闲置,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华阴市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首先解决“城中村”问题。

5、城镇管理不够规范,市民素质亟待提高。

城区的建筑风格不一,在主要路段还存在着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受群众习惯影响,还存在着“马路市场”,尤其是逢集,占道经营非常严重,部分市民素质不高,还存在乱贴乱画、乱倒垃圾等不良现象。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正处于国家扩大内需,东资西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省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时刻,华阴市应紧抓发展机遇,按照既定的城市“东扩南接”的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为构建山水绿色华阴和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奠定坚实的基础。

1、完善城市发展规划。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是建设龙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目前,华阴市要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突特色,科学实用理念,制定详细的建制镇的发展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城市街景规划等分项规划,明确区域的功能,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协作,强化其优势功能互补,扩充城镇规模,增大容量,力争在现有2个“关中百镇”的基础上,将剩余的2个建制镇纳入省级重点支持范围。同时,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管理一条龙”,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2、创新城市经营理念。

城市建设必须走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路子,以经营的手段来加快城市建设。一是土地资源资产化。要加大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整合闲散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公开挂牌,竞价拍卖,以地生财;二是基础设施市场化。对可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实施市场化运作,如出售公共停车场、公厕经营权,拍卖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等,将所得资金再投入城市建设,实现再投入,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建设项目社会化。按照“政府抓规划,民力搞建设,社会出效益”的要求,变单纯的依赖财政投入为政府投入为导向,开发商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四是加快“华山城投公司”运作。城投公司作为政府的融资平台,要在开行融资完成太华路改造的基础上,以供气、供热、道路、公园、学校、医院、地热开发等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类项目为重点,以开行和市辖各金融机构为融资对象,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五是大力实施土地置换项目。即以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兑换条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解决华阴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开发了闲置土地,繁荣了华阴市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宜居环境。一是有效开拓西岳庙旅游市场。聚集各类民俗文化,合理增加老腔等文化演出时间,加大宣传促销,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带动城区经济发展。二是拓展商业服务网点。以华岳路、太华路和正在建设的长城路、杨震路及将要建设的华山北站广场、杜峪河公园等为重点,统一规划,加大政策引导,社会融资,建设特色商业街、步行街和地热温泉养生等休闲娱乐项目,满足游客及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华山旅游消费的聚集区和承载区;三是健全文化休闲设施。加快建设杜峪河公园、城河公园、体育场,在宝莲灯雕塑的基础上,再在主要路段规划建设“市树”“市花”或杨震等历史名人雕塑,同时规划建设布点丰富的文化广场和城市文化休闲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四是加快房地产市场建设。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建设与华阴市文化相匹配的规模化住宅小区,不断改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同时以市场化运作模式,采用村民住宅小区的形式,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节约土地资源,全力改善城市面貌;五是完善便民设施。在城区各路段合理规划设置垃圾箱,规划建设公厕。同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在华岳路、太华路南段和岳庙街等主要路段规划建设2个便民蔬菜市场、1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六是加快教育、卫生、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档次,完善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需求。

4、落实管理责任,健全管理体制。

城市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一是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工作力度,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以规范建设、交通秩序、市场管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落实门前卫生“四包”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市场规化管理。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划行归市后,坚决取缔马路市场、明火亮灶、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行为;三是健全城市卫生保洁体系。加强垃圾处理厂后期运作,进一步完善垃圾清运系统,继续实行分段包干的卫生保洁制度,定期洒水,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现象。

5、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民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群众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在电视台开辟《城市建设大家谈》等栏目,引导培育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规范居民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和共同进步。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五篇】

一、对巴中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08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其中二产业亿元,三产业亿元。如,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4:43:53,提供税收超过万元。涪阳镇兴办12家超市,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个体户达到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红军文化、特色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乡集镇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亿元,最少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的乐坝镇为140万元,的驷马、恩阳达到2200万元,平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制约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路、水、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不配套。沿公路建设的乡镇,公路与街道功能不清,以路代街、以街代市现象突出;多数乡镇未实现雨污分流,未集中进行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

缺乏;燃气普及率仅为%。

三是缺乏产业支撑。城镇经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水平低的状况,产业支撑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城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对外交流合作有限,对外开放的水平低,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借力、借势、借资金、借技术发展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镇管理水平不高。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门调控能力较弱。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随意性明显,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小城镇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功能定位

城镇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一)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中心。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一头连农村,一头连城市,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是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在该地域系统内发挥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的发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此,必须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二)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当前,大中城市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之功效。建设小城镇,可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发展一个地方的生产,繁荣一个地方的经济,富裕一个地方的百姓。

(三)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工业文明向农村扩散,离不开小城镇,城市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小城镇为基地,才能尽快为分散的农民所掌握、所享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多要通过小城镇向农村传播。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带动作用,对农村产业的辐射作用。

(四)发挥小城镇促进对外开放的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是农村进步的强大动力。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积累少,招商引资难度大,更应该加快建设农村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像乐坝镇多年来重视抓小城镇建设,促进开放开发,吸引了大量外地和当地人务工经商,兴办企业,镇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五)发挥小城镇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要确立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作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立足特色资源,打造产业集中区,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需要,是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根据巴中实际,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市、县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手抓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突出特色,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发展后劲。

(二)坚持规划导向。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按照起点要高、规模适度、分步实施的要求,提高规划水平。明确小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节约资源、突出特色、个性发展,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切实避免“千镇一面”的雷同。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选址、规模、标准和设施配置,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镇。一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二要搞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包括控制性详规、小区规划、管理建设规划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规划;三要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小城镇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教育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机地衔接起来,更好地发挥小城镇的基础潜力、产业潜力。四要严格实行规划控制,增强规划的严肃性,保障规划的连续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3 16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