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0611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推荐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干部队伍建设综述【第一篇】

一、当前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企业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党建工作上,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和成果。广大党务干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任务,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积极作为,开拓创新,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降本增效的“助推器”、和谐建设的“稳定器”,党务干部队伍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仍存在不足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队伍结构方面。历经多年来的改革发展,虽然各二级单位在党群部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不尽相同,但基层当党务干部队伍得到了明显优化,素质能力明显提高。总体上呈现出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学历结构科班毕业与成人教育、函授学历相结合、队伍结构精干高效的特点。以华东分公司为例,目前分公司专兼职党务干部队伍共52人,平均年龄49岁,基层党支部专兼职书记平均年龄47岁。30岁以下的没有;30-40岁6人,占党务干部总数的%;40-50岁16人,占%;50岁以上30人,占%。在学历水平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党务干部队伍总数的%。在技术职称上,党务干部队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党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半数党务干部不是搞专业出身,45岁以上年龄段是我们党务干部队伍的主要力量。这虽然与近年来新进人员较少、企业职工平均年龄普遍偏高的大背景有关,但也反映出政工队伍结构出现了断层,年龄层次分布不合理,导致党务干部队伍的梯队建设不合理,特别是45岁以上人员还作为党建工作的主体,他们经验丰富、尽责尽力,但活力不够、冲劲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甚至是思想不够解放,满足于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工作理念,致使整个政工队伍缺乏一种昂扬朝气、蓬勃锐气。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推动政治优势转化,加快培养和选拔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新鲜“血液”充实到政工队伍中来显得尤为迫切。

(二)在能力素质方面。由于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一些基层党务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日常工作上,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满足于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对党建理论不能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工作中既不能继承传统,又缺乏创新。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规定不及时学习“充电”,对如何结合本单位实际推动政治优势转化、推动深度融合,理论思维水平不高或者不愿深入思考,导致在工作中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面对员工价值观多元化、诉求多元化的现状,由于自身理论素养不高,在一些问题上认识模糊,甚至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自身都发生动摇,不能够用正确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育引导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信心不足,方法不多,在职工群众中照本宣科的说教没有信服力。有的党务干部知识结构“单一”,除了自身的党务工作,不熟悉本单位其它业务工作,对有关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法律、专业技术知识知之不多,存在知识面偏窄、综合能力素质不强的问题。在推动政治优势转化工作实践中,由于对生产经营管理业务不精通,找不准方向,抓不住工作的重点,找不到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存在“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导致党建工作不能围绕中心“转”,常常是“自转”和“空转”。

(三)在作风建设方面。应该说,历经多年来企业党委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特别是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洗礼,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务干部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担当意识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与新形势下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从严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务干部在思想上缺乏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的信心,缺乏搞好党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要求不高,标准不严,感觉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不含糊够用了,对理论学习不扎实不深入,浅尝辄止,对队伍现状研究不多、思考不细。开展调查研究走马观花,听取意见流于形式,不掌握真实情况,拿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上不思进取,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意识不强,缺乏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创新意识,存在随大流混日子思想,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总是照搬老经验,套用老框框, 既无创新思路,也无可行办法,工作流于形式、不求实效。有的党务干部只想吃党务的饭,不愿吃党务的苦,生活贪图安逸,心思不是用在如何更好地推动党建工作上,而是在关注个人收入待遇攀比上患得患失,推动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热情不高,劲头不足,精神状态不佳,对党建工作缺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存在以上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层党务干部角色定位不准担当意识不够。有些党务干部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素质不高,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理解不深刻,对落实党建工作责任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思想不解放,因循守旧,就党建抓党建“两张皮”现象仍然个别存在,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少数党务干部对党建工作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党内角色意识不够强,把握和落实党建责任不够精准全;对集团公司党组“1+7”党建工作制度文件以及地球物理公司10项党建制度学习不深入、不了解,对如何抓、怎么抓思考不到位,造成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与业务工作存在缝隙,党建工作责任全覆盖机制还有缺失。少数党务干部认为,主观上认为“业务工作是务实,党建工作是务虚”、“抓党建费力不讨好、差不多就行”,不像搞行政、搞技术的,工作成绩明显,搞政工的不如搞行政、搞技术工作,这种思想倾向不仅导致有的党务干部不安心岗位,而且有些业务技术干部也不愿从事党务工作。有的党务干部经营管理和技术业务不精通,综合能力素质不高,抓融和抓不到点子上,在推动发挥政治优势转化上显得底气不足。 “党建工作是书记的事与我无关”等思维在少数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行政党员干部的脑海中依然存在,甚至一些基层行政领导错误地认为党建工作是“副业”,认为党建工作要为业务工作让路,没有把抓好党建作为份内职责,抓党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党建工作责任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对党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推动基层党建深度融合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党务干部抓好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一些单位党务干部身兼多个政工岗位,“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整天事务性工作缠身,工作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对工作没有前瞻性思考,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对党务工作缺乏应有的激情和责任。

(二)基层党务干部系统教育培训宽度深度不够。多年来,各二级单位十分注重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也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和经验。但在干部学习培训中,除一些专业培训外,各家单位大多是行政和党务干部集中学习培训,在内容上偏重理论武装头脑,业务知识学习除安全管理培训外,涉及其他专业业务知识不多,再加上党务干部参加单项业务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结构跟不上企业改革发展形势的要求。虽然可以通过自学、实践锻炼等途径提升自身综合业务素质,但没有系统的业务学习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在一些单位行政干部与党务干部的交流力度不大,客观上造成了党务干部队伍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短板”,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素养厚实、业务知识薄弱的不均衡现象。在工作实践中,由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素质不高,对本单位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现状分析把握的不透,在抓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内容和载体上,容易造成无的放矢,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基层党务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在一些基层单位,对干部的绩效考核,基本都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特别是对党务干部的考核上,由于党务工作的特点,考核指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个人工作业绩好坏的评价,不像行政和技术干部比较容易量化和对比,只要不出大问题,很难去界定业绩的多少,干好的与干的一般的、干与不干的,在同岗位的收入待遇上差别不大,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是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消极思维,也影响了那些勤勉工作、业绩突出的党务干部的积极性。虽然在干部考核上我们有干部述职、群众评价打分、组织部门综合考评的考核体系,但由于没有能够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考核激励机制,以上情况,在一些基层单位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当然这也是行政与党务干部队伍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在一些单位对党务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上,与行政干部的提拔、使用上不能一视同仁,在干部交流上也不及时不均衡,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一定程度对党务干部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对党建工作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一)增强“四个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在主动作为中推动深度融合。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地球物理公司《党建工作责任实施办法》中强调, 党政领导实施“一岗双责”、“双向进入”。从工作性质上讲,党务工作主要是抓思想、抓方向、抓作风、抓队伍建设的,行政工作主要是抓生产、抓经营、抓管理的,但都是围绕完成企业生产经营任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也就是说无论党务工作还是行政工作都是企业管理的“一体两面”,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而目标上的一致,首先必须在思想上一致。强调“一岗双责”、“双向进入”,就是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在深度融合中要求党务干部要有行政思维,行政干部要有党建思维,相互主动融入,在推动生产经营工作中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这样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才能结合得更紧、更好,也才能真正发挥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党务干部要牢牢把握服务企业改革发展中心大局这一角色定位,牢记人“找油找气、兴企报国”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基层党建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强化“有位必须有为”的责任担当,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主动作为,找准与生产经营融为一体的着力点,以敢于担当的干劲、逢山开路的闯劲、抓铁有痕的韧劲,一抓到底,狠抓落实,在深化实践中推动政治优势转化,在深度融合中体现党建工作特色和价值。近年来,华东分公司党委结合地震生产施工特点,提出了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核心业务与关键环节的指导思想,以地震采集项目为重点,开展了“岗位创效当先锋”劳动竞赛;在海外项目的当地雇员中,开展了“我要当明星”五星劳动竞赛。由于劳动竞赛内容紧贴地震生产实际,不仅有力促进了地震生产,而且也使基层行政领导体会到抓生产离不开党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只有融入生产经营中心,才有生机和活力。党务干部抓党建工作,只有主动融入生产经营,才能展现作为和价值。

(二)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履职能力,在创新实干中推动深度融合。“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深度融合的新要求以及员工价值观多元化的新挑战,要进一步加强党务干部队伍政治思想建设,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厚植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攻坚克难、主动作为的思想基础,着力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带头学习领会报告确定的新目标,作出的新论断,提出的新思想、新方略,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内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的理念,增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职工群众凝聚发展合力,破解发展难题。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打造既会抓党建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党务干部队伍目标,有计划地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党务干部在经济、法律、专业技术等相关业务的学习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增强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对象、培训重点等方面的针对性,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在知识结构上,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在能力素养上,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本职工作上,由“粗放型”向“专家型”转变。在提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沉下身、静下心、扎到底、“把好脉”、勤思考、多实践,找准融入中心工作的结合点,跟得上中心工作,贴得紧中心工作,发挥政治优势,履行好“一岗双责”的职责,做到围绕热点想办法,针对难点求突破,创新实干抓落实,在履职尽责中不断提升融入中心工作、处理复杂矛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考核监督,在从严管理中推动深度融合。党务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没有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是做不好党务工作的,更谈不上推动深度融合。认真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从工作机制和作风建设上,进一步从严管理,从严要求。

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把好“三个关口”。一是抓充实,严把入口。切实把热爱政工工作,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作风正、一专多能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党务干部队伍中来。二是抓交流, 优化结构。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逐步推进、有利工作”的原则, 有计划安排党务干部在党群系统内不同岗位间的“内部交流”, 使党务干部全面掌握党建业务;同时,加大党务干部与行政干部“双向交流”力度,使党务干部系统掌握本单位的业务知识,提高党务干部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使行政干部系统把握党务知识,提高做好党建工作的能力。三是抓调整,敞开出口。对那些不想干或不适应工作需要的党务干部要及时进行转岗调整。

第二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突出对党务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岗位目标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能够量化的要全面量化指标,不能够量化的要细化具体化,切实把考核结果和选拔任用干部紧密结合起来,严格制度管理,对考核优秀的党务干部,要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上得褒奖、有实惠、受重用。对不善为、不能为、不作为、考核不称职的,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使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新常态,切实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着力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工作机制,增强党务干部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

干部队伍建设【第二篇】

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结合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组工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调查发现,三原县14名乡镇组工干部中,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上的有5人,占总数的%;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的仅6人,占总数的43%。在个别乡镇还存在着“以工代干”现象,影响了乡镇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一些乡镇组工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滞后。在调研中,有97%的乡镇干部认为优秀的组工干部应当具备三项基本能力,即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但是调查发现,全部具备以上能力者不到30%,组工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一是思想观念更新慢。少数组工干部仍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和观点来看问题,思维封闭,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二是所需知识更新慢。不少组工干部知识结构陈旧,知识更新缓慢,知识水平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甚至出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素质“倒挂”现象。三是新技术掌握运用慢。一些组工干部对新技术不愿学、不想学,因而不能将新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佳。据调查,不能操作电脑的占到70%。

(三)乡镇组工干部队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乡镇体制改革后,在干部使用上实行“只出不进”政策,体制问题导致组工干部队伍建设缺乏后备力量,出现组工干部储备断层现象。调查发现,现有的乡镇组工干部无一例为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有的乡镇则实行组工干部、宣传干事、纪检干事“一身兼”,加上人员老化、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乡镇组工干部高层次培训机会较少。据统计,各乡镇组工干部五年内没有参加市级以上学历教育的占到90%。

(四)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出口不畅。目前在乡镇组工干部去留问题上存在着“能上不能下,任职容易免职难”的现象,论资排辈、等待观望、坐守年功的心理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镇组工干部落后难淘汰,人员老化、代谢不畅等问题。

建议和对策

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结合组工干部岗位要求和自身成长规律,深入思考存在问题,认为当前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牢牢把准时代脉搏,改革管理方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健全激励保障,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一)把握时代脉搏,明确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方向。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指示精神,以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创新型、落实型”的乡镇组工干部队伍为总体目标,使其不断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具体要做到“五抓五提高”:即抓学习,提高干好工作的能力;抓效能,提高推进工作的能力;抓服务,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抓创新,提高开拓进取的能力;抓落实,提高领导工作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时展的乡镇组工干部队伍。

(二)改革管理方法,拓宽乡镇组工干部队伍进出渠道。一是严格选用标准。注重选用学历高、能力强、年纪轻的干部,注重选用文史、理工、经济、法律、管理等综合性人才,不断优化组工干部队伍知识结构,防止“老、弱、偏”倾向的出现,实现年龄、知识、专业的最佳组合,确保乡镇组工干部队伍的整体质量。二是拓宽进入渠道。由乡镇党委推荐、组织部门审核相结合的办法管理乡镇组工干部。采取县级部门“下派”、“选调生”兼任、乡镇交流任职等途径选拔乡镇组工干部,努力拓宽乡镇组工干部选拔视野。三是实行交流轮岗。对年龄在35岁以上、在组织工作岗位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乡镇组工干部,可由组织部门统筹安排,另行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交流轮岗,畅通乡镇组工干部的“出口”。

(三)提升综合素质,强化乡镇组工干部能力建设。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基础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教育培训。要把乡镇组工干部列入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序列,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同时出台鼓励措施,支持乡镇组工干部通过函授、自考等途径,参加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不断优化文化知识结构。二是强化实践锻炼。采取挂职、任职、蹲点调研、进村入企等办法,选派组工干部担任职务,有计划地组织乡镇组工干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经验,丰富阅历,使基层组工干部在参与中心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三是落实考核机制。制定乡镇组工干部工作考核细则,列入年度干部考核序列,明确乡镇组工干部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切实提高乡镇组工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综述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必要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城管执法队伍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城管执法队伍对市容市貌、人行道违停、两噪一污、限制养犬、渣土管理、广告管理、违章建筑管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一系列有助于城市发展的规范性管理,使得我们的城市逐渐朝着健康、和谐和文明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文章结合当前实际,在阐述了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基础上,对做好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城市的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发展于9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从原来的沿海地区逐渐向内地全面深入。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就使得环境污染严重、部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口居住密集、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各类社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的城市管理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为了能够全面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保证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环境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必须加强对城管执法队伍的建设。通过城管执法队伍的建设,能够对城市生活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进行依法管理,逐步适应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2.城管执法队伍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

虽然,近年来我们的城管队伍在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我们城管队伍的执法,打击了一些违法犯罪,消除了一些违章行为,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城管队伍执法的过程中,有部分城管执法队员未能很好的使用自己的权利,或者在执法过程中立场不坚定,受到了物质的诱惑,做出了一些违反规定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在社会中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使得公众对城管执法队伍有了片面的认识。比如说,近期新闻媒体曝光的延安城管执法编外人员暴力执法的行为,使公众对城管执法队伍有了片面的认识。另外,还有些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未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收受他人财物,也给我们城管队伍抹了黑。正是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城管执法队伍的建设,通过执法队伍建设来逐步制止这些类似现象,最终很好的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二、对做好城管队伍建设的思考

1.重视队员的选聘质量,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结合城管执法队伍的人事管理机制,在城管执法队伍的聘用时,应严格把好关,重视新引进人员的思想政治审查。应按照录用人员相关规定,对城管执法队员进行相应的笔试、面试、体能测试、体检与政审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把好关,培养良好地思想和心理素质,以适应城市管理工作。另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充分体现能者上与人尽其才的思想。特别是对于管理岗位,我们可以建立“中层干部能上能下、执法队员互动交流”的用人机制为目标。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以城管执法局为单位全面组织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2.重视思想作风教育,强化队伍素质教育

应该从城管执法队伍的管理者做起,高度重视城管执法队伍的作风教育,应该认识到城管执法作风大于能力,态度决定工作成效。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思想意思,逐步让城管干部、执法队员树立吃苦奉献精神。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以现场执法技巧、执法艺术、城管执法应急处置、案例培训等内容为主题,着重开展集中封闭式培训、对口岗位异地培训、中层干部晋前培训等特色教育,不断改善城管执法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在教育培训载体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教育载体,诸如报刊、杂志、网络等来开展教育。在培训学习的形式方面,可以利用执法资格证考试、执法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综合素质测试等有利时机,通过开展集中授课、特岗培训、在线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最终通过培训学习,不仅使城管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执行能力、善于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协调能力和有效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还能够形成过硬的作风。

3.重视群众的满意度,改善队伍的社会形象

4.重视队伍的考核,全面实行规范化管理

按照“管理定额化、定额考核化、考核日常化”理念,对城管执法队伍进行考核,健全以强化街面执法管控、重点推进数字城管执法、破解热点难点问题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不断加大执法程序规范、热点难点破解、重大案件突破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切实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分类分项制订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分管领导负责制、两级监督考核制、工作目标责任制等工作制度,克难攻坚,一抓到底,使各项工作做到“时间明确、责任到人,过程控制、目标管理,分工落实、责任连带,结果验收、考核奖罚”,要树立制度管人、制度约束人的理念,真正将措施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三、结语

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第四篇】

3月,第十三届^v^第一次会议通过《^v^监察法》。监察体制投放,是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在国家法治建设和纪检监察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设置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是加强党对反腐败统一领导,形成制度化、法制化成果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整合了分散的监督执纪职能,做到了职能、力量的统一。监察体制改革前,我国反腐败领域存在着监察机构多、力量分散的问题,打击职务犯罪的职能和力量分散于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各个机构,各职能机构虽彼此业务联系但又相互独立,容易导致工作重叠、监管缺失,反腐败工作效率效果受到一定影响。监察委员会成立后与同级纪检机关合署办公,共同行使监察、监督权,反腐职权和力量得到了有效的统一。监察法将“坚持中国^v^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写入总则,明确“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这与党章中“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相呼应,实现了监察制度顶层设计的过渡与融合。

二是扩大了监督执纪的覆盖范围,实现了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监察体制改革前,纪委根据《党章》对党内同志进行监督,监察机构根据《行政监察法》对政府及其任命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实践中,存在监察盲区,如:对非行政机关中非^v^党员的公职人员监督,在制度规定和实际操作上,都是一个空白。《监察法》出台后,不仅明确国企管理人员、参公教科文卫体单位管理人员、群众自治组织管理人员等法律授权的管理人员为监察对象,并用“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进行了一个兜底。比如,以前对于非党员身份的村委会主任,或者是国企管理者,如果只是小贪小腐不构成职务犯罪,想惩处十分困难,在原有检查体系中,也很难对其定义。如今有了《监察法》作为法律依据,纪委监委可以对所有监督对象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其违纪直至违法犯罪行予以追究。

三是丰富了监察机关的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适应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监察法》赋予监委会有“谈话,询问、讯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监察、鉴定、留置”等调查手段。新时期的监察委员会为履行好监督职能,不但拥有原纪检监察机关的全部职权,同时被赋予了如查封、扣押、冻结、讯问等司法机关的各种侦查权限,改“侦查“为“调查”,以“留置”取代“双规”。监委会的职权得到增强,且其中每一项调查措施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和限制条件,对证据的合法性作了明确要求,在完善监督方式手段的同时保证了监察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体现了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做为纪检监察干部,如何“乘势而上、砥砺前行”,适应反腐新形势,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加大学习力度。纪检监察系统对干部的政治修养和道德水平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时刻保持和^v^的高度看齐,打好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尤其是《监察法》及其释义的出炉,对于所有的监察系统内的干部都是新鲜事物,这就需要我们从条文到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二是加强自我约束。打铁必须自身硬。纪检监察干部是反腐败工作的排头兵,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应该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和更严的自我约束。需要自己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在复杂形势下辨别是非和抵御腐蚀的能力,这就需要自己时刻把纪律挺在前面,以《党章》做为明镜,以《监察法》为利剑,自觉维护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三是做好内部监督。加强队伍建设,监督是关键。除了自我约束,相互监督也是打造过硬队伍的必要之举。这就需要我们在以纪律为准绳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在工作生活中,互相监督、互为警醒。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而整体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纪检监察队伍。

四是提升整体合力。监察体制改革后,我们迎来了检察院转隶的同事,纪委监委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不同队伍的融合对于各自提升战斗力是好事,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对方工作经验,取长补短,提升整体合力,形成最强战斗力。

总之,监察体制改革对于所有纪检监察系统的干部都是大事,而我们是直面改革的一代。我们要在改革的浪潮中尽快适应角色,并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为新时期的反腐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