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经费预算报告范例【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74055

【导言】此例“经费预算报告范例【参考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经费预算报告【第一篇】

关键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预结合;预算监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26-02

近年来,部队预算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加强部队的预算管理,做好后勤保障,是财务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认真。业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主动性不高,大多是对上一年预算的“修修补补”,经费需求只增不减。本应由业务部门完成的前期工作经常是财务部门代劳,财务部门只能根据上报情况,结合本级财力确定分配比例,这种预算是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平衡,而非各项事业建设的有机平衡,不能实事求是的反映经费分配趋势。

2.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执行过程中,领导对超预算项目随意批准,花钱办事随意性大;业务部门无视预算经费开支范围和管理要求,“要到钱就可以支”,使年度预算成为一纸空文,严重破坏了预算对经费支出的控制作用;财务人员不能坚持按预算审核,随意转移开支、列支科目,导致预算形同虚设,预算执行不严肃、预算的法规作用体现不明显。

3.资预结合不到位。过去部队中“重钱轻物、重供轻管”现象严重,随着“资预结合”的实行,情况有所改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对资产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按照资产编配标准进行预算编制,资产管理未做到定人、定位,人员变动资产交接制度落实不到位,预算中盲目列报新增资产,造成资产闲置。

4.预算监督未落实。有些领导对预算项目只知其因,不知其果,对财务部门的汇报“能省就省”,对经费收支结余、预算执行情况不了解,预算监督未实施,预算制度未得到全面落实。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业务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不配合。编制预算的业务部门以“不懂”为借口,对预算编制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没有调查论证,仅凭主观猜测,不是多报就是少报:多报的部门想把钱放在自己部门里,少报的部门想着现在即使不报预算,到时候也能报销,无人重视预算编报工作。

2.财务部门对预算管控能力弱。预算管控需要领导支持、业务部门落实。很多领导财经法规意识不强,对预算法规不了解,缺乏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签字不看预算,不问经费情况,对“党委理财”概念模糊;业务部门不重视年初预算编制,总想临时找领导打报告,想方设法挤占机动经费,导致单位财力分散,预算执行不严;作为预算执行的结算关口,财务部门审核时,遇到与领导意图不一致的情况,往往屈从领导“压力”,导致对预算管控能力弱。

3.相关部门对“资预结合”不了解。资产未能纳入“资预结合”综合预算,预算执行效果不好。一是没有严格依据资产编配标准上报资产购置计划,对没有年初预算的资产购置行为财务审核不严;二是对闲置、积压资产没有盘活利用,盲目购置资产,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三是随意处置资产,没有依据使用年限和相关报废标准进行资产下账;导致预算与资产“两张皮”。

4.预算执行中无视预算监督。单位领导对本级预算监督的支持和重视不够,预算下达后,没有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成本控制,超支后照样报账。对违反预算管理的行为,惩罚规定比较模糊,缺乏考评机制;对超支项目和新建项目,盲目开支、随意开支,没有预算调整,无视预算监督。

三、解决的办法

(一)科学培训业务部门

1.前期,先召开各部门预算编制协调会,结合年度工作要点和往年数据对预算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两上两下”的预算编报,编报时必须考虑经费投入的必要性及综合效益。妥善处理需求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人员要耐心讲解,让相关部门把各种可能因素考虑周到,尽可能详细和具体,直接支出的经费要详细列出开支内容,品名、数量、单价及金额。

2.中期,财务人员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没有预算安排的一律不审,新增项目严格按预算管理办法,待预算调整后进行安排。

3.后期,对各业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年底通报:对年初预算编报金额少,预算超支的单位进行预算超支分析,建议写出预算超支的情况说明;对年初预算编报金额多,预算未执行,或执行率差的,按照“全年工作进度推进表”分析,说明是哪项工作没有完成,或是预算编报不实。业务部门最了解本部门工作计划,考核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应围绕业务部门展开,要对其进行科学培训,发挥其主管能动性。

(二)提高预算管控能力

1.以相关法规、条例为依据,对领导做好宣贯工作。财务人员应做好财经法规的解释工作,取得领导支持,改善预算管控环境、提高预算管控能力。单位主管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不得干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更不能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经费预算报告【第二篇】

一、部门基本情况

(一)主要职能(机构编制文件)

区街道办事处为镇乡科级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办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城市管理工作等。

(二)机构及人员情况

根据市编委机构编制方案,区街道办事处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112人,实有在职人数292人。

二、区街道办事处2015年部门预算公开

(一)收支总体情况

1.2015年收入预算为万元。

2.2015年支出预算为万元。其中:基本支出预算2976万元,项目支出预算万元。

(二)预算支出主要内容

基本支出预算万元,包括工资福利支出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万元。

项目支出:万元。包括:

1.团工委建设经费:万元;

2.科普示范社区-红文苑社区:5万元;

3.214中央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通讯社区:20万元;

4.社区文体活动费:49万元;

5.街道文体活动费:12万元;

6.街道劳动保障经费:万元;

7.街道基层党建经费:万元;

8.街道计划生育经费:万元;

9."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组经费:万元;

10.党支部经费:万元;

11.街道社区建设经费:9万元;

12.综合整治经费:万元;

13.街道武装部经费:万元;

14.社区楼栋长、单元长工作经费:40万元;

15.社区办公业务费:万元;

16.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费:万元;

17.管委会工作经费:万元;

18.街道安全建设工作经费:万元。

(三)“三公经费”支出预算公开

2015年区街道办事处“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总额为万元(详见附件1)。

1.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公开。全区因公出国(境)经费归口区政府办公室统一管理,各单位未核定。

2.公务接待费用预算公开。全区公务接待费归口区机关事务局统一管理,各单位未核定。

经费预算报告【第三篇】

关键词 预算公开; 部门预算; “三公经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7-0088-05

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拉开了我国预算公开的序幕,到2014年,已走过6个年头的预算公开依然牢牢占据着公众的视线,在改革之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其中明确提到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着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为什么预算公开的受重视程度如此之高呢?

一、预算公开的理论基础

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是生产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自萨缪尔森明确提出公共产品概念以来,公共产品理论成了解释税收存在必要性的重要理论。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税收都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形式,所占比重一般不低于90%,而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是税收的使用过程。依据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税收可以通过改变国民的收入投向,变个人所得为政府收入,同时通过财政支出引导资源配置。随着政府职能的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不断增高,公民对财政信息的公共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增加。

西方财政政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通过税收获得时,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权力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为了维护和保持纳税人的纳税意愿和征税的合法性,国家不能再关着门花钱,必须要公开钱袋子,返还纳税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依据国家契约论,国民将部分权利让渡给国家是为了获得国家的保护,因此国家的义务就是满足国民的要求,我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这个宗旨。国家只是国民财产的托管人,国民将自己的部分财产交给国家并表示无偿的赠予,国民仍然是财产的所有者,当然享有财产使用的监督权,纳税人享有监督权不但有其理论依据而且有其必要性。以亚当斯密的“廉价政府”理论为代表的早期古典经济学派就提出国家预算应遵循公开性原则。

中国现代政府预算是在近现代社会转型背景及资本主义列强的外力作用下,以“后发外生型”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后发外生”的方式正说明了我国政府预算民主性的先天缺乏,但随着我国社会民主与经济的发展,预算民主性在逐步提高。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更加完善,纳税人意识逐渐觉醒,社会公众对预算资金的筹措使用等愈加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2010年的税收收入占GDP比例为%,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值7%左右,从数据而言,我国税收占GDP比重较低。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的2011年度“税收痛苦指数”认为,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排名全球第二;世界银行与普华永道联合的2007版《经营》报告也认为“中国总税率高达77%”。这种数据上的“低水平”同公众切身感受“高痛苦”之间的强烈矛盾冲突,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直接,对预算信息公开的要求也更加强烈。

为适应这一形势,政府改革工作不断强调预算公开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我国预算公开的帷幕已拉起。那么,我国预算公开工作推行至今应如何评价呢?

二、2013年预算公开的进展

客观地评价我国预算公开情况首先必须肯定各项预算公开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其中,主动接受全国人大和审计署监督、报送全国人大审议预算的部门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达到99个。报送全国人大审议预算的部门数量不断细化,内容更加清晰。财政部对我国2013年预算公开有关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披露。

(一)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情况

2013年4月18日,中央部门公开了2013年部门预算5张表格(收支预算总表、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表)及文字说明。公开的内容细化到款级科目,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中央部门随同部门决算公开了本部门“三公经费”2013年预算总额和分享数额,并对增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与2012年相比,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主要特点是:(1)时间更加集中。部门预算集中到4月18日一天内公开。(2)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结转结余情况,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结余情况。(3)数据更加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的支出在上一年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支出五个类级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两个类级科目。(4)“三公经费”公开方式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预算由2012年7月份随部门决算公开改为2013年4月份随部门预算公开。(5)舆论反映较好。各大主流媒体、商业报纸以及主要门户网站均给予了大量的正面报道和评价。

(二)2013年地方预算公开情况

在积极推进中央预算公开工作的同时,财政部加大了对地方财政预算公开的指导力度。201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公开了省级财政总预算和省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

三、我国预算公开现状的总体评价

我国预算公开起步较晚,在肯定其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应意识到我国与世界预算公开水平之间的差距。预算公开指数是国际预算项目合作组织的用以描述相关国家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指标,满分为100分,已连续了2006、2008、2010、2012年四年的预算公开指数,除2006年以外,我国政府预算公开状况也被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本文对2008、2010、2012年三年的有关数据进行查阅后发现,我国得分情况不容乐观,与预算公开指数得分最高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具体得分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到,我国预算公开水平同最高得分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也差距较大。

上海财经大学的《2013年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中,在对我国省级政府部门预算透明度进行评估后发现,我国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较低,中央部委间预算透明度存在差异,中央部委间预算透明度趋同现象明显,不同预算信息的公开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省级政府部门预算透明度较低,省际、区际间得分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部门之间预算透明度存在较大差异,支出的经济分类信息是省级政府部门预算信息公开中缺失最为严重的。

四、2013年预算公开的不足

笔者逐一登录各级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通过各部门公布的2013年预算报告,手工收集各项数据,主要从三个方面对2013年我国预算公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一)预算编制科目不够细化

许多学者曾指出,我国预算表的科目不够细致、过于笼统,公开的预算让人看不懂,难以了解政府的钱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2013年4月18日,超过80家中央部门同时公布了本部门2013年预算报告,本文对每个部门预算报告里的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中出现的各级科目进行分类统计后,以收入预算表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预算科目分为类、款、项、目四级,图1是收入预算表的科目汇总对比情况。浅色柱状表示预算表中的款级科目数量,深色柱状表示款级科目中涉及到项级科目的款级科目数量。目前,中央部门公布的预算表已经涉及到项级科目,但是图1显示,绝大多数部门预算表中浅色柱状和深色柱状的高度明显不一致,这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款级科目都已深入到项级科目,而且,不同部门的公布深入程度之间也存在着差距,这从浅色柱状和深色柱状的高度差异可以看出。支出预算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的统计情况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整体说来,不管是预算工作量大还是工作量相对较小的部门,其预算表的详细程度都不能够令人满意,公众能从预算表中获取到多少信息令人质疑。

83个中央部门目前还没有一家预算报告公布到目级科目。对于那些本身涉及款、项级科目较多,工作量繁重的部门(浅色柱状较高)公布到目级科目确实存在难度,但是那些款级科目较少、预算工作量相比而言较小的部门是否可以率先进行尝试呢?的确,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改革的突破却可以渐渐累积,相信公众想看到的是更具诚意的预算报告。

总之,从83个中央部门公开的部门预算表中,还不能够详细了解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在肯定预算公开工作进步的基础上,还是希望预算科目进一步细化,预算编报工作进一步完善。

(二)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解释不力

83个中央部门在2013年4月18日同一天还公布了本部门2013年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在中央颁布“八项规定”要求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情况下,各部门2013年预算数普遍低于2012年预算数。本文将各部门2013年预算数同2012年预算执行数进行对比后发现除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无法取得2012年预算执行数据、全国总工会不存在“三公经费”支出外,余下的81个部门中(如图2所示):“三公经费”2013年预算数大于2012年预算执行数的部门有59个,占比73%;预算减少部门数为12个,占比15%;预算持平部门数为10个,占比12%。

2013年预算数同2012年预算执行数相比有所增加的部门占大多数。本文对这59个部门按照增加额大小进行排序,并加入未披露2012年执行数的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逐一翻看了增加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以及未披露2012年执行数的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公开报告,以确定这些部门是否就预算增加情况进行了解释说明。进一步的统计情况如表2。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报告公布了三项经费总额,并在预算表下方配以部分文字说明。在查阅2013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报告的过程中,笔者对是否能够了解预算增加的原因进行了人为判断,大致分为报告中有解释和无解释两类,当然,这个过程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增加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部门数为40个,加上未披露2012年执行数的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共有41个部门。其中22个部门对预算增加缘由进行了说明,占比54%,还有19个部门并未对预算增加缘由进行说明,占比46%。

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同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数相比增加额超过100万元的部门中,近一半的中央部门未在预算公开报告中披露增加缘由,并且在归类为有解释的部门报告中,解释说明大多比较粗略,甚至解释话语一带而过。这样的预算公开报告给公众看到的只是表面数字而已,而数字背后的各种活动以及原因难以被公众所知。

总之,在“三公经费”预算控制压缩的大趋势下,可以发现73%的中央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大于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数,而在增加额大于100万元的部门中,46%的部门没有公开数额增加原因与用途,即使有所解释的部门其解释力度也不大,说服力不够。“三公经费”预算只是整个预算公开的一角,窥一叶而知秋,我们离预算公开的完善和彻底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省际之间公开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预算公开制度首先从中央开始,然后逐步推行至地方。上文提到过上海财经大学的《2013年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中指出,我国省级政府部门预算透明度较低,省际、区际间预算公开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依旧以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公开作为切入点,探讨地方部门的预算公开情况。

广东省在预算公开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笔者将广东省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表同其他21个省(不包括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表进行了比较。在列举对比分析结果之前,首先展示广东省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表的范式(图3)。

图3显示,广东省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表的编制十分详细,与一般只有“三公经费”的三项总额相比,广东省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表公开到了项级科目,并且在表后还有文字解释以说明具体用途,令公众能够了解广东省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的去向。从笔者目前手工搜集的数据来看,广东省财政厅“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程度在我国同级政府部门中最为详细。

表3显示的是本文对其他21个省(不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报告进行查阅后的统计结果。将广东省财政厅“三公经费”预算表格式定义为详细格式,将仅公布三项经费总额、未编制到具体科目的“三公经费”预算表定义为简略格式。通过对比发现,首先,有16个省的财政厅已公布本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尚有5个省的财政厅未公布有关预算,而已公布的16个省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表全部采用的是简略格式,即公布的仅是三项经费的总额,对于数据是怎样计算得来的则毫无披露。其次,在已公布的16个省的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报告中,只有7个省的财政厅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具体说明,余下的9个省公开的报告中均无具体说明。最后,对无具体说明的9个省的财政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表进一步分类后发现,有5个省的报告中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试问,这样的“三公经费”预算除了数字公众还能知道什么?

诚如前文所言,“三公经费”预算只是预算公开的一个方面,但仅从这一个方面就发现省际之间预算公开的差距十分大,各省在预算公开的过程中应该向广东省学习。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预算公开制度在向地方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并且地方预算公开的程度和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综上所述,我国的预算公开尚不够彻底,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正如主席关于《决定》的说明所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必须正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预算公开步伐。

五、改进预算公开的实质性措施

(一)提高预算公开的法律地位

现实生活中,公众向有关政府机构询问预算公开的信息时,常常会被官方以“涉及国家机密,不允许透露”为由拒绝。这是因为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目前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从法律位阶来说,我国《保密法》要优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因此在实践中会出现公民就信息公开向政府提出知情诉求时受到《保密法》的阻隔。所以,应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地位。

(二)进一步修订《预算法》及其实施细则,使预算公开法制化,政府预算依法公开

虽然我国2014年8月31日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但还应进一步修订,从法律层面上明确预算公开的主体、范围、内容、详细程度,公开的形式与步骤、相关主体的责任以及其他基本要求,出台实施细则或释义,避免各方在对条例的把握和理解上出现歧义。通过《预算法》完善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为增强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透明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比如,各政府部门对“三公经费”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哪些开支应该列为“三公经费”、记入行政经费,立法应该明确。

明确预算公开的具体层级和内容,一切政府收入支出都必须列入预算。取消所有“预算外”收支,避免大量的非税收入以各种名目游离于预算案之外,逃脱出人大的监管视域。如果不能做到涵盖全部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预算法》也必须明确预算收支和预算外收支的范围,如此才能达到预算监督的目的,清晰呈现出政府开支账单。同时,还应进一步明确《预算法》的法律责任,明确对违反《预算法》有关规定的惩罚责任条款,以增强《预算法》的可问责性。

(三)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

政府预算会计科目一般分为类、款、项、目四级,目前我国政府部门预算公开涉及到了项级科目,但并不是所有的会计科目都已细化到项级科目,所以应该在肯定预算公开工作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会计科目的细化。对于一些预算本身类款级科目较少、预算编制工作量相对较小的部门,试点推行将预算编制细化到目级科目,使预算公开内容更加详细,便于公民更好地了解各项资金的来龙去脉。

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预算草案,应做到细化预算编制,完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经济性质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这样才能有利于人大代表看懂政府的预算报告,并参与监督。

(四)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力度

以重大民生支出作为预算全过程公开的突破口,全面公开预算安排的“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财政支出的分配依据、预算安排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不仅要公开预算编制信息,还要逐步更多地公开预算执行、审议、变更、决算、绩效、财政经济运行预测等信息。

(五)预算公开形式多样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预算公开的方式,可以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公开预算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和设施,甚至在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公开政府信息,这样便于公众知晓,方便接受更多的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 邓淑莲。部门预算透明度:指标、问题与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2(9):38-42.

[2] 嵇明。推进财政信息公开的研究思考[J].财政研究,2011(5):14-17.

[3] 胡锦光,张献勇。预算公开的价值与进路[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2-78.

[4] 姜维壮,王文静。人民民主、政务公开及国际比鉴[J].财政研究,2012(3):37-39.

[5] 李燕。财政信息公开亟待法制保障与约束[J].财政研究,2011(9):29-32.

[6] 李红霞。让政府预算在阳光下运行:预算公开透明的思考[J].财政研究,2011(1):18-19.

[7] 赵倩。财政信息公开与财政透明度:理念、规则与国际经验[J].财贸经济,2009(11):61-65.

[8] 王洛忠,李帆。我国政府预算公开的实践进展、现实差距与提升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66-69.

[9] 温娇秀,郑春荣,曾军平。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57.

[10] 肖鹏。预算透明:机制与提升路径[J].财政研究,2010(12):48-50.

经费预算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报告体系;公共预算管理;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政府审计; 论文

一、研究动机与目标

从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来看,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在迅速增加,行政单位预算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行政单位财务严重缺乏管理,其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习惯无法提供有关行政单位财政情况的准确报告,因此,行政单位亟须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监控、记录和报告,完善信息结构和提高信息质量,增加预算透明度。 作为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这一客观需求。 从理论角度看,会计信息的报告应当包括内部报告,然而,相比较外部报告而言,内部报告的研究显得严重落后。 最近几年,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对内部报告展开研究,这将有助于完善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内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1]。

为了确保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我们在 2011年初以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在深圳对行政单位运行的特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从而确定了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需求内容与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 因此,本文以我国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预算管理的角度构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强化行政单位内部管理,试图提供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的完整、可靠、一致、及时的财务信息,以满足行政单位管理的需要。

二、研究综述

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笔者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内部报告理论与体系的成果却很少,而以行政单位为专题进行探讨的则更少。 前人的内部报告研究可总结为两种观点———“控制观”和“报告观”。 “控制观”认为,内部报告的研究应该以管理控制为核心,研究重心在控制模式上,根本目的是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 “报告观”认为,内部报告的研究应该以报告信息为核心,研究重心在信息提供上,根本目的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与决策控制相关的信息。

(一) 国外的研究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制定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考虑到公共部门预算信息的重要性,特别制定了关于预算信息列示的准则,反映了财务会计信息与预算信息的适当协调。 在美国,政府内部管理和绩效评价需求因素有力地推动了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会计的改革[2]。 而政府内部管理和绩效评价必须依赖充分适当的内部信息。 在英国,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政府部门更多地关注如何完整地披露产出与结果方面的财务信息,建立成本核算系统,并披露政府控制资源的价值与消耗等资产管理信息。 在政府会计管理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采用了较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不同口径和角度的财务报告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3]。 在新西兰,1994年 6月通过《财政责任法案》(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该法案的目的在于要求政府建立准确、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提供整体、全面的财务信息,并定期公布其长短期的财政计划,以稳定政府开支和持续减少政府债务[4]。 在法国,中央会计系统和政府预算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批评,原因之一是现行系统不能有效地支持公共管理,会计记录和预算拨款的分类方法难以计算出公共服务的成本,也阻碍了中央政府和议会了解公共服务的效率情况。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法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公共服务成本的计算和公共支出效率的衡量显得日益迫切[5]。 法国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这样不但能使政府真实、公允地对外进行财务报告,而且可以支持内部财务管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会计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6]。由上述可见,就公共部门领域而言,国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内部报告”这一概念,但是对应属于内部报告承载信息的研究散见于有关公共部门改革的讨论中。

(二) 国内的研究

李红兵指出,我国财政周转金会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外部报告为主的报告系统不能满足内部管理对信息的广泛需求,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性,这是行政单位会计信息报告中非常典型的问题。对此,李红兵提出了对策,指出报告系统既包括领导层使用的总括报告,又包括方便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的详细报告;既要反映满盘资金情况,又要反映单项资金情况;既要提供期间信息,又应反映时点信息[7]。 进入 21世纪,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为解决会计信息的多维需求和信息滞后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张佩等人指出了在信息化时代下构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的必要性,并且认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并不只是指对内管理报告,它还包括有助于管理当局经营决策需要的全部信息。 基于事项法的理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构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的简单设想[8]。 于增彪认为,我国企业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预算失败的原因之一,下级总是比上级更多地了解与预算相关的信息,下级利用这种多了解的信息即“私有信息”谋取私利,从而导致“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9]。 张先治认为会计相关性要求财务报告改进和内部报告体系创新,他根据会计相关性的要求探讨了企业内部报告的构建问题,并构建了内部报告的四大系统,即资本经营报告系统、资产经营报告系统、商品经营报告系统和生产经营报告系统[10]。 黄宁、王祥森则从内部报告制度的定位、设计、执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11]。 丁岚认为内部报告的实质是管理控制中的反馈控制,她还论述了内部报告在预算控制中的应用[12]。 王月晗则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内部报告,为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服务[13]。 哈维超、周亚夫等人指出医疗机构利用内部报告系统对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和质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的建立等问题[14]。

由上述可见,目前国内对内部报告的研究侧重于企业,而对行政单位的研究严重滞后,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三、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委托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等理论中探求。

委托理论是以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为基础,以委托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一种理论。 我国政府预算中委托链较长以及时间限制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许多问题,如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匹配和利益冲突等。 根据委托理论,解决委托问题应该主要依靠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它必须以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为基础,这就为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能。 同时,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创新可以从公共管理理论汲取养分。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公共管理集中关注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15]。 这些工具可能包括职位分类、预算分析和规划、监督技巧、反馈和控制机制(特别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反馈和控制机制)、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等等。 可见,公共管理理论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而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典型手段就是预算控制。 信息是控制的基础。 无论何种控制,都必须依靠信息来完成。 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运动过程[16]。 内部报告作为信息的载体,能够反映信息运动的过程,从而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 因此,内部控制理论为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府会计又是公共财政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能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可靠、贴切、及时的信息,而决策者和执行者需要依据这些信息来评估政府部门的行为并确定未来行动的方向,并且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监督政府拨款不被滥用,使公共资源能被合理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可以改进政府会计系统与财务信息披露体系。 此外,政府审计本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其目标是保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 可见,现代政府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其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17]。 政府审计不仅仅包括集中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还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合法性、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相关的评估与取证。 然而对财务数据的审计,由于针对特定时点,其所能够提供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内部报告能够解决政府审计所需信息的缺失问题[18]。

四、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是围绕行政单位整个预算管理全过程展开的,并且本文根据行政单位目前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分别构建了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每种类型的报告,除了设计总表外,还可能需要以明细表的形式对总表中的主要项目加以解释说明,并以附注的形式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的项目进行说明。 另外,随着实际工作的需要,内部报告体系也将加以扩充。

(一) 体系构建的基础

行政单位的管理特点决定了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和完善是构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基础。 本文的预算管理整体框架(见图 1),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

1. 总体管理要求。 总体管理要求分为外部管理要求和内部管理要求。 前者是指法律法规对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后者是指为了满足行政单位领导决策及实际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总体管理要求是通过预算管理流程和核心控制规则共同发挥作用来实现的。

2. 预算管理流程。 预算管理流程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三个阶段,是一个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一个相互稽核、相互衔接的闭环管理流程,以实现事权和财权相匹配。

3. 核心控制规则。 核心控制规则是指为满足总体管理要求而设定的各类控制规则,反映了外部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内部对预算管理提出的控制要求,包括财政预算批复结构、内部预算批复结构、经费支出结构和会计科目结构四个方面。 整个预算管理流程都需要遵循并体现核心控制规则,核心控制规则也须通过相互衔接、相互稽核的预算管理流程来予以落实。

(二) 体系构建的目标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目

标是最大限度地为行政单位预算控制提供有用信息,而具体目标包括:根据各级领导的职责,动态掌握其管理范围内的预算资金与对应事务整体情况;对各项分类资金设置不同的管理流程,动态掌握分类资金整体及明细执行情况;实现财务各岗位间、财务与业务间的工作衔接;实现多口径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三) 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图2概括了构建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体思路:根据内部信息传递的轨迹,采用内部报告这种载体再现组织的运转情况,记录历史信息、呈现当下信息、反映未来信息。

根据这一核心思想,行政单位首先需要详细地分析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并将之划分为预算编审、预算执行和结果记录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管理活动是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和分析,特别是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优化非税收入管理、经费支出(费用报销)、专项资金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业务流程,确定各关键环节上的风险点,建立行政单位资金支出全流程的风险管控体系,并同会计系统衔接。 行政单位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建立行政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用以控制预算活动的全过程。 该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资金申请、支付全过程的制度、流程、标准、预算执行分析与监控体系和预警体系。

(四) 体系构建的内容

1.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

现代公共预算是“控制取向”的。 预算控制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反映。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与预算控制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预算标准准确的前提下,预算控制系统为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标准;另一方面,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为预算控制系统提供其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信息,并且反馈给有需要的人员(可能是各级管理者,也可能是基层员工)。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以及责任辨析和绩效评价,还可以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追求支出绩效。 因此,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分类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总表和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总表、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明细表和预算执行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专项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的构成体系如表 1所示。

(1) 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总表反映行政单位各预算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的总体情况,包括年度预算额度、支出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只要处室已经申请使用预算资金,无论资金是否支付,即作为已占用的预算指标。

(2) 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明细表反映行政单位明细预算指标执行进度的情况,包括年度预算额度、支出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只要处室已经申请使用预算资金,无论资金是否支付,都作为已占用的预算指标。

(3) 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总表反映各处室预算的执行进度信息,包括年度预算额度及支出情况两个方面。

(4) 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明细表反映各处室预算指标的执行进度信息,包括年度预算和执行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

(5) 预算执行明细记录表反映处室某预算项目执行的每一笔明细记录,包括执行处室、执行的项目名称、申请日期、金额、责任人、申请事由等方面。

(6)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反映行政单位工程、课题等各专项预算的执行进度信息,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包括年度预算和执行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

2. 经费支出报告

经费支出报告着重从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反馈各单位经费项目的使用情况,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单位经费支出表,包括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和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经费支出表,包括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和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经费控制表,包括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 经费支出报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经费支出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经费支出额度的全面追踪和反馈。 经费支出报告的构成体系如表 2所示。 (1) 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反映行政单位各经费项目的支出金额及所占比率,可为行政单位领导提供经费支出的总体概况。

(2) 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在单位经费支出总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各经费类别的具体支出明细,如可以进一步反映经费支出总表中“行政支出”的各经费项目的明细支出情况,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3) 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反映各经费支出金额在处室间的分布情况,可为行政单位领导进一步提供各处室经费支出的金额和分布信息。

(4) 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各处室(科室)经费类别的具体支出明细,如可以进一步反映经费支出总表中“秘书处”的各经费项目的明细

支出情况,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各处室经费支出的金额和明细信息。

(5) 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反映行政单位各项经费发生的每一笔支出明细,主要为各单位,尤其是财务部门,了解经费支出项目的详细构成提供支持。

(6) 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反映行政单位重点管控经费(如差旅费、招待费)控制金额、支出明细、可用额度等信息,可为行政单位领导及各单位提供重点管控经费主要控制信息,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及各单位合理工作安排提供支持。

3. 对应关系报告

(1) 对应关系报告的构成

(2) 对应关系报告的格式

国库指标和内部预算对应分配关系表,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它用来反映国库指标与内部批复的预算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财务部门进行资金对应分配提供依据。 内部预算是在政府部门职能范围内实现具体工作计划的细化和落实。 内部预算批复结构是财政预算批复结构的分解和细化,并通过对预算内容分解和细化实现内部资源合理配置。 内部预算批复有效衔接了法定功能科目,并进一步将预算管理责任和目标落实于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负责人,形成有效的责任传递机制,真正实现财权与事权的有效匹配。

从时间以及预算批复的精细程度上,内部预算批复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政控制数分解下达阶段,第二阶段是内部预算正式批复阶段。 财政控制数分解下达阶段,是指在财政“一下”预算控制数的基础上,上级单位按照本级和所属下级单位业务特点和职能属性,对财政预算控制数进行分解,形成各单位预算控制数并下达各单位的过程;内部预算正式批复阶段,是指各预算单位在控制数的基础上依据工作安排,对预算资金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到具体工作事项的过程。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行政单位可以将财政预算批复,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负责人,实现对业务活动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

表 4是国库指标和内部预算对应分配关系样表,用以反映行政单位各国库指标与内部批复的预算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财务部门进行资金对应分配提供依据。

表 5为预算指标和经费支出对应关系样表,用以反映某项预算指标经过执行所形成的费用项目,为各单位提供“钱从哪里来,用到了哪里去”的信息。 如表 5 所示,人事处的“人事管理经费”经过执行后,分别发生了差旅费、会议费及误餐费三项支出,该表可以为相关部门了解预算指标的支出情况提供支持。

五、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制度实施策略

行政单位实施内部报告制度应由浅入深,分阶段推进,逐步完善,可以重点从内部报告制度建设、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内部报告编制和内部报告体系评价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 内部报告制度建设

内部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定、执行、修正和完善等工作。 首先,领导要重视。 行政单位长期粗放式的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同时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加上行政单位的特殊地位,使得在行政单位建设内部报告制度难度相当大。 而领导的重视能为制度的建设扫清障碍。

其次,全体职工要提高认识。 由于对内部报告的研究较少,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全体职工要不断深化对内部报告制度功能的认识。 第三,行政单位要不断完善机制。 行政单位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建立完善的机制,不断加大推进内部报告制度的力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内部报告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完善内部报告的内容。 第四,组织保障。 单位应当成立内部报告组织机构,负责内部报告的开展工作,从而保障制度的落地。 第五,加强培训。 内部报告制度执行与否、好坏的关键在于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对内部报告制度的教育培训工作就很重要。

(二) 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实行内部报告制度,必须建立内部报告组织机构。 行政单位可以成立内部报告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财务的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分管其他业务负责人以及各部门及下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 各成员单位为内部报告中心,是内部报告的主体。 单位设立内部报告小组办公室,设在行政单位的财务部门,财务主管任办公室主任。

这个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内部报告的开展工作,包括内部报告目标的维护,审查、研究、协调各种预算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内部报告体系,保障内部报告的编制、传递、使用,评价内部报告体系等等,促进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 内部报告的编制

内部报告的编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将影响内部报告的信息质量、使用、分析以及对内部报告体系的评价等多个方面。 内部报告的编制,形式上要求表格和数据的结构化和标准化,内容上要求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规划应具整体性,避免重复,时效上要求及时、按时、主动、积极。

1. 编制主体。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和经费支出报告通常由相关责任部门负责编制,对应关系报告

则由相关财务会计岗位负责编制。

2. 编制时间。 内部报告的编制要及时,各个内部报告主体可以按照月份、季度和年度的时间点来编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编制。

3. 编制方法。 由于内部报告编制的时限较短,各个内部报告主体在编制内部报告时可根据报表项目直接核对相应的发生额或余额,所涉银行存款应及时对账,所涉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应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实相符,涉及直属单位或二级单位账目的,应及时获取相应数据。 在清查核对基础上,报告主体可利用信息系统环境,直接输入数据而自动生成某些内部报告。

4. 上报要求。 内部报告一般应逐级上报,直接针对管理层特殊决策需求的内部报告可以除外。

(四)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内部报告日常使用记录和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内部报告体系改进的依据。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内部报告体系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质量要求和效益目标,同时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主要由七个要素构成,即评价目的、被评价对象、评价者、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结果。 其中,评价指标是基础和前提,可能会随着内部报告类型、评价时间、评价目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在总体上它应当能够有效地反映内部报告的基本情况,抓住重点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同时,评价指标应该容易操作,便于收集数据。

六、结语

本文根据会计相关性的要求,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构建了行政单位三大内部报告体系———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并探讨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从而为构建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提供了一个有益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将行政单位的内部报告研究仅仅限于行政单位内部财会信息的报告研究,而对其他内部非财会信息的报告问题没有进行具体研究,并且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8):2835.

[2]财政部会计司. 政府会计研究报告[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97319.

[3]陈璐璐. 英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 会计研究,2007(10):2430.

[4]张琦. 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回顾及启示[j]. 财务与会计,2007(13):5456.

[5]财政部国库司法国政府会计考察团. 法国的政府会计改革[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4):2832.

[6]路军伟,陈希晖. 法国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改革:评介与借鉴[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7881.

[7]李红兵. 财政周转金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师,1998(12):9899.

[8]张佩,王惠珍. 浅探实时对内报告系统[c].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2003:151153.

[9]于增彪. 预算———有用而又令人头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j]. 新理财,2003(3):3740.

[10]张先治. 会计相关性与会计报告变革[j]. 会计研究,2003(12):1922.

[11]黄宁,王祥森. 企业内部报告制度设计、执行及维护浅谈[j]. 出版经济,2003(6):2830.

[12]丁岚. 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兼论内部报告在预算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 东北财经大学,2003.

[13]王月晗. 基于内部报告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06.

[14]哈维超,周亚夫,顾民,等. 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建立之初探[j]. 中国医院管理,2009(09):1011.

[15]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

[16]孙芳城. 基于反倾销应对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657.

[17]时现,李善波,徐印. 审计的本质、职能与政府审计责任研究———基于“免疫系统”功能视角的分析[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81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67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