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成果转化工作总结范文(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66304

【导言】此例“成果转化工作总结范文(热选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研成果转化流程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 转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18-02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等一系列活动。换言之,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国目前整体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在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方面差距更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真正有效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与成果总数之比低于10%,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而科研工作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企业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

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因素,科技成果能否最终转化,首先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价值。企业拥有的科技成果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二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或其他企业共同研发的科技成果;三是企业为了自身经济、技术发展需求而引进购买的技术成果。就科研成果本身而言,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质量,目前众多企业都拥有独立的科研部门,但是一些科研人员急于追求效果,思维方式缺乏创新,只追求表面,很少去认真研究科学真谛和成果转化中的细节问题,或者只懂技术而不懂市场,研究的成果找不到出路,一些科研管理部门把项目、经费、文章、奖项等指标作为考核标准,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得不到真正的支持,这些因素都从根本上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调控和组织管理的作用,政府对企业发展寄予厚望,但是对一些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引导和协调,只注重转化效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关注较少,在很多情况下,政府将科技成果转化视为企业自身的行为,仅仅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上,而对于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施则没有详细的指导细则。一些政府的相关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或仅为纯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作用甚小,很难适应市场对成果转化的需求。

转化的动力不足

通过艰辛的工作获得的科技成果如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激励,而一些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过多追求实际效益,忽视了对科研人员的关注,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措施不够。国内很多企业在成果得到生产应用后,相应的研发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也没有明确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实行的让研发人员占有一定的成果(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并鼓励其成果转让、转化的政策相比,具有很大差距。这种状况不利于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反而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使得一些从事利用该成果进行生产工作的员工获利更丰,企业的科技人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则会不断地积累不满情绪,使得科技人员仅着眼于完成考核目标,而不考虑科研成果是否能够最终转化,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下降,这对于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当然对于研发人员的激励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如成就感、认同感、工作的挑战性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属于单位,这从根本上使得企业控制了职务发明从申请到授权和使用的整个过程,而发明人没有权利在企业不实施专利的时候要求单位实施,或者可联合其他企业实施,导致了一些本可满足市场急需的成果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利用。而且,虽然有关法律规定单位对于专利发明人可以按一定的收益比例进行奖励,但是这些规定通常可操作性差,导致科技人员对研发工作失去热情,专利的申请量和实施率偏低,甚至一些企业还出现了科研人员与外单位私下合作谋取利益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

企业既有科研人员,也有生产人员,还有负责市场的员工,很多时候,科研人员只懂技术并不懂生产流程和市场规律,而生产人员只懂得工艺技术,对于科研工作知之甚少,负责市场的员工则更多关注市场和销售,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科研、生产和市场几个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沟通渠道不畅通,使得一些当前市场急需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的转化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了价值,最终被市场淘汰。

2 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途径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促进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应该研究市场,跟踪市场,准确把握和判断市场需求,同时要组织研发力量跟踪并研究国内外进展与动向,不断进行产品深度开发并研发当前或未来市场急需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并要以新技术成果能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工程化,努力确保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这种合作实现了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优势互补,企业有资金的优势,政府提供有利于产业化的相关政策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条件,而大学与研究机构有人才与技术的优势,强强联合促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的加速发展。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企业应当在产学研用方面多下功夫,比如联合上、下游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攻关和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内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利用高校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技术与设备,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开展合作研究。与领域内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发,将创新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有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组合成一个合作创新网络,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且保证了科技成果切合市场需求,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可以说,产学研用相结合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形式。

注重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

一项科技成果要应用于生产活动,必须是比较成熟而完善的技术,这种技术的成熟是体现在该技术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部的技术突破。实验室产生的科技成果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活动,因此中试环节对新产品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但却是一个投入更高、风险更大、短期回报少的研制环节。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有名无利、无名无利和有名有利”三个过程。而在中试阶段,不仅无名无利,而且需要进行相当多的技术集成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企业乃至科技人员最不愿干的,但却是产业化必需环节。企业必需保持“无形资产只有转化后才有价值”的理念,加强中试环节的支持力度,从众多科研成果中挑选出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验证,使已有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紧俏产品,使科研与生产加工制造、产品供应链之间建立高效、顺畅的衔接,加速成果转化的进程。

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必需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让科研人员了解生产和市场。例如可将研发活动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即不仅让研发人员做科研,还可让其适当的参加科研成果的中试等活动,加强对生产技术的理解,扩展纵向技术水平,让科研人员对转化后的成果进行技术指导,与生产人员共同探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还要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即使是负责将技术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的技术研发人员,也应在完成指导工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生产调试后回到原来的科研岗位,以保证研发队伍的力量稳定与发展。同时,要平衡科研人员与生产人员之间收入的差异,鼓励科研,革新奖励制度,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巩固研发队伍,保持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保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研成果的不断产生、转化。

3 结语

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有着本质的区别,经济效益是企业最终的追求目标,经济效益来源于生产活动和市场开发,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开发出的新产品就必需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必需不断保持创新力,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忱,让科研人员了解市场,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市场急需的技术成果,同时通过中试验证将科技成果不断熟化,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让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最终将研发出的科技成果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新同。对我国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处地位判断[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33-35.

[2] 张江。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中存在问题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1):259-260.

[3] 朱宁宁。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6):34-37.

[4] 刘家树,菅利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113-116.

[5] 姜颖。中外科技成果评价比较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2):78-81.

[6] 陈祖新,翁洁,董晓玲。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J].运筹与管理,1995(4):55-58.

[7] 李正风。中国科技政策60年的回顾与反思[J].民主与科学,2009(10):23-25.

[8] 潘金山  等。美国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内外支撑环境[J].经济管理文摘,

[9] 葛承军。美国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经验及启示[J].国研网,2000,12(7).

科研成果转化【第二篇】

一、国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一)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市场需求

充足的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为了支持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美国等国家每年都为其提供一定份额的市场需求,以此调动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迅速的市场反映,能够对新威胁、新技术、新能力的出现和发展快速做出反应,从而更快速地向市场推出产品;并且,在当前财政紧张条件下,小企业的参与也有利于促进竞争、降低采办成本。

(二)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

科研成果要想实现转化前提是该项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潜力,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相对科研机构更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需求,但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借助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为其解决技术难题。为此,部分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如德国通过政策引导,推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结成密切合作的“创新伙伴”,共同制定创新计划,承担相应的创新项目,从而使政界、科技界和经济界实现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搭建企业界和科技界之间的桥梁,推进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使其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因此,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它的产业化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更有信心发展这一创新产品。

(三)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科研与产业的合作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要通过简化政府拨款程序、资金拨付向重在科研与产业合作的项目倾斜,出台鼓励科研人员与产业之间合作的新政,并为其提供总额亿澳元资金支持。此外,还改革了大学研究水平的评价机制,把大学非学术性活动与产业合作作为评估的内容,出台清晰透明的衡量措施。

(四)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不一定完全由科研人员来承担,应该交给更专业的人士完成,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上述理念,以色列等国本着支持科学家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则,特地在该国主要公立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型医院里成立了技术转移公司,通过明确科学家与技术转移公司的关系、分工及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奖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交给相关专业人士,使其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效率大幅提高。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许多大专院校都陆续成立了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机构,企业也逐渐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升。但经过我们对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调研,发现目前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不足

调研中发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热情并不高,多数科研人员更多地追求的数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并不关心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尚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其中,致使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进状况不如人意。此外,在现行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仅仅依靠科研人员自己去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从事该项工作,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二)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方面的话语权较为有限

尽管在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国家有关科技计划中要能够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并吸纳更多的企业同行参与项目评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中的话语权普遍不高,许多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的设立并未充分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部分重大科研项目并不切合企业、产业发展需求,成果根本不具有转化的潜力。

(三)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

当前,受经济增速减慢、产能过剩等多种因素影响,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极度萎缩,尤其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并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企业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许多科技成果因缺乏市场需求而根本无用武之地,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有力的措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其创造必要的市场需求空间。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一)打造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必须摒弃鼓励科研人员自己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观念,积极打造较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业态,培养科技复合型人才,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师,并对其给予职称评定、人员落户等配套优惠政策,以此调动其成果转化积极性。要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给予其与、专利获取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此调动科技人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二)提升企业在重大课题研究计划中的话语权

要在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设计中广泛吸纳企业的意见,针对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通用性、关键性技术难题,组织相关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联合攻关,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切实将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项目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51-01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中,高校占有重要地位。在科研项目的立项方面,高校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而且呈现上升趋势。高校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科研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有:课题申请、立项、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入档等过程。区别于其他单位,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项目来源范围广

目前,我国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和校设科研项目。其中,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部(委)、省、市、县等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以及高校与国外政府、学术机构间科技合作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各类企业、社会其他单位及个人委托研究、开发的项目;校设科研项目是指由学校设立的各类科研专项项目。可以说,高校科研项目的来源涵盖了各个层次,上至国家层面的项目,下至企业委托开展的研究,高校都有涉及。

精力分散

高校科研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要承担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还承担着教学工作。高校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过程中,承担科研项目和教学工作都是考量的标准。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承担科研项目过程中很难集中精力。

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过程管理缺乏

高校科研人员存在“重申报,轻执行;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一般来说,科研人员在看到项目申报通知后,会积极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研究通知精神,严把项目申报书的质量关。但当项目获批后,科研人员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新项目的申报上,在已获批项目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方面积极性不高,难将研究落到实处。同时,由于课题负责人往往同时负责多个项目,难将精力集中。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在项目申报时,为了提高获批几率,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会提出取得某某研究成果的预期目标。但在科研人员完成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时,往往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这和高校不直接和生产对接,研究成果难以和生产需要紧密结合有很大关系。但也存在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取得了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企业也确实需要相关成果和技术,但缺乏一个平台,相互无法及时掌握信息的情况。

3 有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规范化管理

高校承担大量的科研项目,如何实施有效管理,已成为各高校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加,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多,要求高校要及时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应针对高校科研项目实际,探索一套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从科研项目立项、执行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

加强监督,确保项目执行质量

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是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保证研究质量的有效办法。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的管理职能,尤其要调动学院作为科研人员直接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在科研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学校科技处和学院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应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预验收等。此外,还应调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等在科技经费的监管和审计中的作用,确保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重视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应针对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逐步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导体系。高校科研处、科研人员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项目执行始终。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应及时申报专利,并对专利进行分类管理。高校应成立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专门管理部门,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和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迅速转化。

参考文献

[1] 耿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科研成果转化流程范文【第四篇】

1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分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和对接两部分。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交流,是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通过交流将现有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传递给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同时创业主体将创业过程中的科技需求信息反馈给农业科研部门的过程;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对接是成果从拥有者转移到创业主体的过程。经过多年发展,农村科技创业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农村科技创业相关的致富案例也越来越多,说明农村科技创业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对农村科技创业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是农村科技创业活动的微观、细节层面的反映,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很难给出确切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现状。但是,从大量的农村科技创业案例中不难发现,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一般呈现出以下趋势。

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占重要位置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下,为满足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科技需求,以推动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为手段,达到科技、人才、知识、资本、管理等先进要素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贫穷地区扩散、集聚的目的,最终实现科技要素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制度。一般来说,科技特派员掌握获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方法或途径,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能力,长期生活在基层农村地区,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相对熟悉,在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科技特派员能够有效对接科研单位、涉农企业的先进科研成果,并进行消化、吸收,为进一步的示范、推广做好铺垫;另一方面,科技特派员生活在基层,对农民科技创业相对了解,非常适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民中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形式趋于多样化随着农村科技创业的具体需求的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更加有组织性、针对性、目的性,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从宏观层面,政府定期的组织农业科技成果交流会、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等,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进行沟通,达成农业科技成果对接的相关事项;从操作层面上考虑,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技术引进和专利转让等都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如科技特派员承包农村中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危机的企业;大面积租赁土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与转化推广;为农民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咨询等。

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的参与主体积极性高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涉及供给方、中介方、需求方等多个方面,不同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明显增高。一方面,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等农业科技成果研发部门参与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农业科研单位从只关注科研成果转向同步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情况,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农业科研不仅要“顶天”,还要“立地”,相关部门专门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等;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科技特派员、农广校等负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中间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中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组织或个体发展迅猛。另外,为满足在农村科技创业中对技术的需求,养殖能手、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社等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模式

农村科技创业,从表面上分析,是农村创业主体利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进行创业,其主体是农村人才,目的是创业,核心是农业科技。从更深层次考虑,农村科技创业是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推广、扩散,进行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价值附加的过程。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实现顺畅交流与无缝对接,从成果拥有者向创业主体转移就显得极为重要,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自助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自助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要求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具有一定的信息渠道、技术积累和科技成果等,能够通过自身条件获取到农村科技创业所必须的成果要素资源(图2)。一般来说,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离退休人员及企业人员等“外生”式创业主体符合自助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的特征。

对接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对接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需要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采取一定的手段、方式,将农业科技成果传递到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既可以是创业主体,也可以是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根据采取的手段、方式不同,又可将对接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分为示范推广式、技术指导式、咨询服务式等(图3)。

中介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介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其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不直接在成果拥有者和农村创业主体之间进行,需借助第三方的组织或个体(图4)。一般来说,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只负责成果研发,第三方的组织或个体专门负责将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典型的中介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有农业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成果销售和专利转让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科技创业的过程中,几种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模式可能交叉存在。

3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对农村科技创业中科技要素的获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主要依靠言传身教等传统方式,科技成果传播扩散效果并不明显,科技成果对农村科技创业的促进效果也明显削弱。

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手段落后农村科技创业离不开农业科技成果,而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精准性、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当前,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还缺少系统的理论学习指导平台,主要通过模仿、咨询、尝试等方式,进而导致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理解不到位,掌握程度局限在模糊的概念层面。

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范围有限农村科技创业一般需要具备发散性、创新性思维,海量的、丰富的、详实的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产生。传统方式下,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一般不超出“你、我、他”的人际范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难以实现获取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目的。另外,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往往依托于现存的农村中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其他人较难获取到相关科技成果信息。

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成本高农业科技创业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反复的过程,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需要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的双方进行频繁的接触。传统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涉及人员的交通、通讯、场地等费用,每一次成果的交流对接都需要投入相当可观的资金,交流对接成本高。

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方式单一在农村科技创业中,创业主体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对接具有强烈的需求,具有更强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传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主要以单向的信息流动为主,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对于信息的需求、反馈等,不能及时传递给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

4信息化下条件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互联网+”为引领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无线移动、宽带传输、互联互通、智能互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助力农村科技创业。

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渠道拓宽信息化构建了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渠道,成果交流对接不仅包括传统的组织传播、人员传播等渠道,而且还包括许多新传播渠道,如各科研单位门户网站、农业科技成果网站及数据库、论坛、数字图书馆等为农业科研成果的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平台,微博、微信、电子邮件以及专业APP等在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农村科技创业主体获取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不再受区域、地域的限制,视野更为广阔,突破了传统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过程的渠道单一、有限等难题,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渠道大幅拓宽。

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时间缩短我国科研与推广属于两个不同体系,科研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存在“两层皮”问题。新的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难以理解性,科技成果扩散速度较为缓慢。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农业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技术服务机构、农村科技创业者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等检索、查询最新的成果,从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能够快速扩散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农村科技创业主体手中,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时间大幅减少。

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多样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员交流等扩散渠道的工作方式主要以手工操作或口头交流为主,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单一,效率较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视频、语音等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形象化表达,在线咨询、可视电话突破了时空限制,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可实现零距离对接、交互表达、动画模拟等。农业科技创业主体手持笔记本电脑就可通过平台在田间地头与专家直接对话,实现技术咨询面对面、技术交流口对口、技术培训画中画等多种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失真。

5结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86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