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06072

【导言】此例“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例(精编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1

这次充实的学习之旅,让我这个年近不惑的“职场中年人”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无限的启迪。

“听”比“说”重要

学习之前,我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职业规划”的知识,如“舒伯职业生涯彩虹图”(见链接1)、“霍兰德兴趣测评”等。所以,课前我的心情和状态都很放松。

培训开始后,团队建设让大家迅速地熟悉起来。在第二天学习结束前,老师给我们留了第一个课后作业――画自己的“生命线”,并告知明天将请一位同学与大家分享。

学习进入第三天,老师如约邀请了班上的一位“资深美女”谈谈她的“生命线”。分享者花了35分钟的时间,细细讲述了小学故事、中学经历、大学梦想、工作后的各种境况。在她叙述的同时,同学们从安静聆听到窃窃私语,对分享者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分享结束后,一向亲和的老师变得严肃,他要求所有同学把分享过程中内心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并说了一段让我们至今难忘的话:“当我们决定去帮助别人、向别人提供咨询和服务的时候,你是否真的准备好了?是否愿意耐心倾听并完全投入?是否真正尊重对方?如果不能,就不要从事职业规划咨询或类似的工作。”

让自己真正投入、与他人共情是做好事情的前提,而第一步,是倾听。“听”比“说”重要――这是我们学到的第一课。

探索自我规划未来

职业生涯的探索,要先从了解自我开始,包含对自我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的深入了解。老师除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知识讲解外,还通过多种体验式活动让学员亲身感受,运用实用工具帮助我们打开探索自我的大门,如兴趣岛、彩虹图、角色饼图、分类卡等。

在这一环节,“生涯幻游”让我体会最深。随着老师的引导,每个人仿佛进入了未来世界,在那里,有对自己职业、生活的期望,有渴望遇到的人、发生的事等。虽然是想象,但一切是那么的真实。幻游即将结束时,老师要求每人从未来给自己带回一份礼物。睁开眼睛回到现实的瞬间,我突然明白最想要的是什么。通过“生涯幻游”,我才知道原来了解自己是那么不容易,可能需要我们终其一生来探索和寻找。

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恰恰因为这种无常和变化,才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和探索,去洞见这里面的“常”,然后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提高职业敏感度

自我探索是非常有趣的过程,也是课程的重点内容。就在紧张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进入了对外部工作世界的探讨环节。

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祖孙三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发展而带来的职业转换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职业选择、职业道路和人生命运的变幻。十年前有的职业闻所未闻,而十年后的职业更新我们又能否预见和捕捉?

如德鲁克所说:2010年到2020年,世界将变成后资本主义的世界,它的主要资源将会是知识(有用的信息)。掌握信息收集、加工、提炼和应用的思路方法对于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职业规划师,必须有能力帮助职业咨询者了解外部真实客观的工作信息,预见工作发展的趋势。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很多,如通过网络、行业展览会和人才交流会,或专业俱乐部、专业协会学会等。当今的职场人士要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去关注信息,并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炼出关键内容,为趋势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

这部分内容结束后,班上许多在高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学员都感慨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要提高职业敏感度,如何让大学生们了解更多有价值的工作信息并提供好建议是今后的必修课。

当一回“准规划师”

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授课老师时而像镜子、时而像舞伴,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换着角色,与学员们充分交流互动,让大家越来越能抓住做规划师的感觉。

毕业前一天,老师宣布了一个让我们既兴奋又紧张的讯息――将有一名真正的来访者走进课堂,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的规划师进行现场实战模拟。

那天,所有的人都很紧张。指导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在详细地介绍了咨询流程和纪律后,来访者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由于时间有限,我们这些“准规划师”只进行了收纳面谈(见链接2)、职业兴趣探索和能力探索。通过收纳面谈,我们掌握了来访者家庭、学业、就业等详细信息,了解其来询的原因及有无特殊要求;之后的兴趣、能力探索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每一轮演练结束后,老师都会让我们总结这一轮中表现好的地方和欠缺的地方。

送走来访者后,老师再一次告诉我们在遇到职业道德困境的时候要清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和能力范围内,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助人者,除了要具备必须的技能之外,可能还需要面对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和很多未知的困惑,但无论如何,一切都要按照法律和职业规划师的道德规范来帮助咨询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2

2012年4月7日,美国电视界“教父级”人物――麦克・华莱士与世长辞,享年93岁。12年前,《名人面对面》节目有此机缘,采访到了“最擅长向别人提问”的华莱士。这位传奇人物可能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些陌生,但在电视新闻界他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是一档家喻户晓的时事深入报道及访谈节目,其“式”的风格让“60分钟”节目专门打出这样一则广告:“哪四个词会让骗子和流氓心惊胆战?”答案是:“麦克・华莱士在此!”。但接受过他采访的名人仍数不胜数,包括邓小平、、萨达特、卡斯特罗、阿拉法特、卡扎菲、侯赛因等诸多世界各国的首脑政要,自肯尼迪到克林顿总统期间华莱士采访过所有历任美国总统,他任内惟一没有采访的美国总统是小布什。一生中,他获得过20次艾美奖,包括终生成就奖,三次Peabody奖和三次杜邦奖。

华莱士真正的记者时光开始于50岁,也就是在主持《60分钟》之后。在此之前,他也曾主持过多档娱乐节目。而在他的电台主持生涯中,由于节目气氛过于受到芝加哥女性的欢迎,不断的绯闻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家庭战争。是1962年儿子在希腊登山时遇难的事故把他引向了严肃新闻――离家前,儿子曾对华莱士说,“美国精神其实就是颓废精神,社会问题并不被政府和新闻机构认真关注,你的节目却让很多人异常激动,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一丝希望”。次年,他说服CBS接受了自己,他需要做一些能让儿子感到骄傲的事。

从此他只做严肃新闻,采访以思维敏捷、尖锐犀利著称,无情地与权力对抗,在其他人无法发现的地方发现真相。就如越战时他对总统约翰逊的采访,其提问方式简直令人咋舌,“你让那场战争失控了,越战了你,然后你了美国,你该谈谈这个事情!”约翰逊总统只得应答,且最后感慨道,“该死的麦克,你要的我都给你了。”而轮到克林顿时,他更是丝毫的情面都不给,华莱士很直接地问道,“你是流氓吗?你怎么会跟一个未婚姑娘在白宫神圣的办公桌上干那种事情?”

华莱士的新闻哲学是:“在一个可能的最好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体面的,然而现实世界并非如此运行。记者的名声,在于翻开那块石头,看看下面隐藏着何物。”在退休后接受的一次访谈中,华莱士毫不避讳死亡,他说在自己的墓碑上只简单地刻几个字,那就是“强硬,然而公正”。如果对此应有所补充的话,应是敬业。他熟悉每个受访者,连他们戴的眼镜都了如指掌,还曾建议受访者戴何种框架的眼镜,着实令人惊叹。他也深爱这个职业,尼克松总统曾经要求华莱士担任其新闻秘书,被华莱士婉言谢绝:“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

在他身后,华莱士也给社会留下了相当大的“财富”。他把自己在CBS工作40年的新闻工作档案全部捐给了母校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馆,而且在这里,还有华莱士捐款成立的“骑士华莱士”奖学金,帮助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新闻记者到密大进修。因此,新闻界绝不会忘记他。

Q=许戈辉H =华莱士

Q:华莱士眼中的中国领导人是怎样的形象?

H:主席态度非常友善、随和。他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无论问题有多难、多出乎意料。一般的部级元首是小心谨慎的,不愿意多花时间和记者讨论争议性的话题,但表现得非常轻松和从容,采访过程中我们没有争辩,而是讨论问题。采访中途工作人员更换录像带的时候,我欠身对他说,主席先生,我很欣赏你。他说,你知道吗,麦克,我也很欣赏你。很遗憾,这段对话没有拍下来,否则会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那是我不作为记者,他也不作为主席的两个人之间真正的交流。

采访邓小平先生是在1986年,他有能力回答我提出的任何问题。我很喜欢他,因为他是个热心肠的人,非常友善,对香烟颇有感情,还问我抽不抽。

Q:美国媒体到底是客观的还是片面的?

H:我同意,美国一些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是主观、片面的,这样的报道剥夺了美国人民了解真相、了解真实中国的权力,这也是人权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媒体上,对美国的报道也有失偏颇。实际上,我们只有坐下来,用开放的态度相互交流,才能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Q:如何看待自己的记者身份?

H:这工作非常美妙,每一天都是发现之旅。

Q:生活中的华莱士和电视里有何不同?

H:生活中的我有点爱管闲事,脸皮比较厚,而且非常好奇。在电视上,因为我想要弄清事实,所以表现得会非常犀利。

Q:年轻人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该如何正确取舍?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3

打碎“职场玻璃天花板”

芭芭拉・沃尔特斯,1929年出生在波士顿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她12岁时,便随父亲来到了纽约。很快,她的父亲就在纽约开办了一系列夜总会,还担任了百老汇多部戏剧的制片人。芭芭拉回忆说:“我们那时很有钱,上得起昂贵的私人学校,住着豪华的公寓。然而好景不长,因为经济萧条和经营不善,父亲的生意没能红火到底,他在破产后不久,便凄凉地死去了。父亲欠了很多债,政府查封了我们家的房子和汽车,拿走了所有东西。”

那时,22岁的芭芭拉刚从萨拉・劳伦斯学院毕业,她不得不出去找工作,养活母亲和智障的姐姐。芭芭拉认为:她后来的成功要归于那段时期,“我不得不养活家人,我做到了。”

她先是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下属的一个地方电视台做导演助理,之后又在NBC跑了一阵子“龙套”――公关、撰稿,甚至装扮成兔女郎……因为她身上有种独特的气质,以及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终被NBC高层看中,开始担任日间新闻节目“今天”的撰稿人和幕后编辑,偶尔遇到突况,也会担任出镜记者。

1962年,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出现了。负责主持“今天”的主持人被解雇,公司决定雇用芭芭拉临时顶替13个星期。“他们给我的第一份合同上的时间是13周,而我整整待了13年,”芭芭拉说,“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因为我是如此的‘难以被赶走’。”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女性主持电视节目还不多见,新闻主播更是前所未有,性别歧视成为制约芭芭拉发展的羁绊。她说,那时她既不能为男性主持人写稿,也不能对“男性多数”领域,如经济、政治领域的事件提出问题,她只能在所有“今天”节目的男性都提问完毕之后,才能在摄像机前提问……

对此,芭芭拉告诉自己要耐心等待,而这样的机会终于在10年之后来到了。1972年,她作为NBC采访组的成员,亲历并全程报道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成为访华团中唯一的电视女主播。1975年,她如愿获得了自己首个艾美奖访谈类节目最佳主持人奖。随即,在美国电视圈里刮起了一股“芭芭拉旋风”。

1976年,同NBC展开激烈竞争的美国广播公司(ABC)愿用年薪100万美元的天价邀请芭芭拉加盟,并承诺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新闻女主播。如此诱人的条件,芭芭拉自然不愿意错过。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过ABC,并逐渐成为影响整整一代美国人的新闻女主播。

尽管芭芭拉凭借100万美元身价成为那时美国电视广播历史上身价最高的女主播,然而,当时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好多少,仍是困难重重。她的搭档哈里・里森纳不愿意与她共事,他觉得“对经验丰富的新闻人来说,和女人一起工作就是耻辱”,甚至在播音结束后都懒得跟她说话。“我走进棚里,他们在讨论棒球或别的什么,根本就没人愿和我说话。”唯一理她的是她的化妆师,她一哭,化妆师就会对她说:“别哭了,你把妆都弄花了。”当时很多观众也对一个女人主持晚间新闻感到别扭,甚至有人批评她根本不应拿到100万美元的年薪。

不过,芭芭拉很快也赢得了“同情票”。她说,“有一天,一个我不认识的男人给我发来电报说,不要让那个讨厌的家伙令你感到沮丧。电报的签名竟然是著名影星约翰・韦恩。”就是这封电报,鼓励芭芭拉继续留在了电视台,接着创办了特别访谈节目“芭芭拉・沃尔特斯视点”。

“不可能完成”的独家新闻

通过“视点”栏目,芭芭拉采访了众多名人政要。1977年,她邀请到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同时接受采访,这期“不可能完成”的节目成为她职业生涯中辉煌的一页。

1979年,芭芭拉成为“2020”主持人。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她采访了包括自尼克松及其以后的历任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俄罗斯总统普京、穆阿迈尔・卡扎菲等数不胜数的政界名人,甚至可以这样说,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有影响力的领导人,她都采访了个遍。

除了政界要人,她也采访那些大红大紫的明星和各种处于新闻中心的人物,做出了很多广受欢迎的独家新闻。她采访迈克尔・杰克逊的节目有2700万观众收看,而1999年她对白宫女实习生莱温斯基的专访更是创下了当时同类节目的最高收视率纪录。

当年3月,芭芭拉让莫妮卡・莱温斯基首度开口,让整个美国为之轰动。这期节目创下了美国电视新闻访谈节目7400万的收视新高,这个数字至今难以打破。在节目中,芭芭拉以其一贯的真诚让莫妮卡放下了戒备。“当你将来有了孩子,你会怎么告诉他们这段历史?”莫妮卡这样回答:“妈妈犯了个大错误。”

据说,莱温斯基的访谈播出时,芭芭拉奇怪地发现第五大道上竟然没有一辆车,她的一位制片人这样回答她的疑问,“这是因为所有人都在家看你的采访。”

对于多年的女主播生涯,芭芭拉评价自己说:“谁也不认为我适合干这一行。我有波士顿口音,我三围不好,我不是个美人。”在其他主播们各显神通、“后浪推前浪”的压力下,年龄渐大的芭芭拉却表现出更强烈的竞争性,因为她有一种与任何人都不同的风格。

在古巴举行的一次不结盟会议上,严密的警卫使她无法接近要采访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巴解组织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和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她灵机一动,让卫兵递给侯赛因一张条子:“亲爱的陛下: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采访吗?我穿着粉红色的外套,坐在记者席上。如果你看见我,请挥手。芭芭拉・沃尔特斯。”这几个人收到条子后,出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人们发现他们在记者席中巡视着,并向芭芭拉挥手――芭芭拉就这样得到了采访机会。

芭芭拉主持节目有一个撒手锏,就是总能令采访对象的感情随着谈话的深入而不断投入,直至泪流满面。当《纽约时报》打探她的这一秘诀时,芭芭拉却说:“不,我现在总是努力不让人哭。当我做名人访谈的时候,我总是从童年开始谈起,因为童年所经历的事情,会影响今天的所作所为。他们经常会因此而哭泣。现在我总是说,‘你不要哭。’我不想伤害任何人。”

曾有媒体评价芭芭拉说,“她总是有办法让采访对象开口――而在得体地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与激怒对方之间,往往只有很窄很窄的一条线”。芭芭拉常常在这条很窄很窄的线上走钢丝。她曾经泰然自若地问艾森豪威尔总统夫人,是不是一个“酒鬼”;她问约翰逊总统夫人,对总统的调情怎么想;她问菲利普亲王,伊丽莎白女王会不会为了儿子查尔斯而放弃皇冠……

在接受她采访的人们中,很少有人会因为她那些尖锐的提问而生气,这可能是他们感到了她对他们表里如一的兴趣。芭芭拉自己评论说:“我发现,如果你问的问题是你自己真正好奇的,你往往会进展顺利。也有可能被采访者因这些问题对自己获得了新了解。”她为好的采访所下的定义是:“发现被采访人有关他自己一直没有说过的话。”

芭芭拉的强烈竞争性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惊叹于她的动力和不知疲倦,“她让我们努力干,而她自己比我们更努力。”

一个时代的告别

在长达五十多年的电视新闻职业生涯中,芭芭拉开创了女性在电视新闻界的几乎所有第一,留下的是一个几乎无法复制的先例。鉴于她在新闻专访里的骄人战绩,她被誉为“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还当选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流行文化偶像”、“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妇女”等,先后5次获得电视界“奥斯卡”最高奖项“艾美奖”、2014年女性传媒大奖等。

这一生,芭芭拉挣的钱比很多男同行还要多,她从不为自己的雄心壮志而羞愧,也从不借助女性的柔弱去达到目的,却能争取到半个世纪以来一些最难弄到的报道和采访。她证明了一点:对一个有脑子和雄心的女人来说,一切都有可能。

年届八旬的芭芭拉尽管思维敏捷,但常年的奔波也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2010年5月,她动了一次大手术,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在认真衡量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后,她开始考虑退休时间。

2014年5月16日,在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日间谈话节目“观点”中,84岁高龄的芭芭拉正式宣布退休,向喜爱她的电视观众们道别。在最后一次主持的演播室中,前国务卿希拉里、影帝道格拉斯、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以及美国25位知名女主播集体出镜,向替她们打碎“职场玻璃天花板”的芭芭拉致敬,纽约新闻部总部大楼也从此以她的名字命名。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4

威廉姆斯姐妹就像是父亲老威廉姆斯送给网球界的礼物,两人统治女子网坛已经超过20年。威廉姆斯姐妹在加利福尼亚州小镇康普顿度过童年,理查德保护姐妹俩免受外界的影响,并向她俩灌输了追逐远大梦想,立志成为世界最佳女子网球选手。

这也是大威接下来所做的。职业生涯至今,大威赢得了49个单打冠军,

22次双打冠军,总参赛场次的战绩为929胜178负。她还是7届女单大满贯冠军得主,4次夺得奥运会冠军,目前在WTA单打世界排名中列第十二位。

遗憾的是大威在迈阿密公开赛半决赛中被孔塔淘汰。有媒体报道大威与父亲分享胜利喜悦的感人瞬间,不过,更多人将她视为一位实力相对较弱的挑战者。人们不太关心大威接下来的比赛。

大威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大威都是非洲裔美国女子网球选手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一点,她的妹妹塞雷娜・威廉姆斯永远不会忘记。 大威(后)是妹妹小威的坚强后盾。

过去多年以来,无论经历职业生涯的高潮抑或低谷,小威在无数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总是坚持告诉公众,她的姐姐才是创造威廉姆斯时代的那个人。

今年1月份,小威在澳网决赛中击败姐姐夺冠。赛后,她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她,我不可能赢得23座大满贯冠军。如果没有她,我什么都不是。她是威廉姆斯姐妹存在的唯一理由。”

每当谈到威廉姆斯姐妹时,人们似乎经常忘记这一点。虽然姐妹俩年龄只相差一岁,不过,大威率先成名,为妹妹进入职业网坛铺平了道路。

虽然威廉姆斯姐妹并不是第一位统治体育界的黑人女性,但她俩的经历让人们意识到种族主义和偏见在网坛依然存在,有时甚至会有球迷为之摇旗呐喊。

今年的澳网,大威成为历史上进入半决赛年龄最大的女选手。出于对网球运动的热爱,已经36岁的大威仍然在赛场上拼搏,与职业生涯最大的敌人对抗。

人们经常忘记大威作为一名网球运动员所需要付出的勇气。她不但被诊出患有运动性哮喘,还患有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自发性免疫疾病,可引发疲劳、疼痛、肿胀和导致身体衰弱的关节疼痛。大威从未试图隐瞒或逃避疾病,她在2014年接受ESPN杂志采访时,谈到了自己的身体障碍。

大威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意识到我仍然可以打比,但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像个女超人那样训练和比赛了。我仍然可以参与竞争、赢得比赛,不用像过去那样给自己太大压力,挑战身体的极限。对我来说,打比赛的意义在于享受它带给我的快乐,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我都会昂首挺胸,无论比赛的胜、平、负。”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5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免(公)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其职业价值观会有何特点?本文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第一届(2007级)免(公)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免(公)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而就引导免(公)费师范生树立科学积极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对策性探讨与分析.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公)费师范生政策作为一项新出台的国家教育政策,其社会反响十分热烈,引来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我们不禁思考:种种这些社会上的诱惑对于免(公)费师范生会有什么影响?在国家政策环境影响下,以及外部压力下免(公)费师范生是如何表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免(公)费师范生拥有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分析数据与访谈材料,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结构

(一)研究目的

了解免(公)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了俪北省华中师范大学免(公)费师范生共432人。发放问卷432份,实际回收问卷414份,有效问卷393份,有效率达 %。

1.生源地结构:免(公)费师范生来自全国各地。免(公)费师范生家乡分布情况如下。西北地区有37人,占 %;西南地区有60人占;中部地区有228人,占 %;东南地区有34人,占 %:北方地区有43人,占%;海南有8人,占% 。

2.性别结构:男生144人,占 %:女生249人;占%:

3.专业结构:理科生187人,占 %:文科生206人,占 %。

本调查基本符合比例,信度较高。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以华中师范大学首届(07级)免(公)费师范生为主要对象,我们的抽样调查问卷涉及受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取向、职业选择、职业动机、职业评价等方面内容。通过考察分析问卷数据,来了解免(公)费师范生群体对自己的师范专业理解和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进行个别访谈和走访相关部门,运用访谈形式对免(公)费师范生个案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知。走访学校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处等部门,听取他们对免(公)费师范生政策的解读,对免(公)费师范生就业取向的分析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引导措施。

(四)研究工具

采用本科研小组自行编制的《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公)费师范生(2007级)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非结构性访谈设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第一届免(公)费师范生,以下数据都是在此范围内进行的统计,为使行文方便,将以“免(公)费师范生”代替“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第一届免(公)费师范生”。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第一届免(公)费师范生,根据有效选择的数据((393份)分析得知,免(公)费师范生的家庭状况大多是比较拮据,仅维持在温饱水平,有230人选择,占%选择仅维持在生存线左右的有30人,而选择小康之家与工薪家庭分别只有22人与111人。

总体来说,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占%;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占 %。这说明免(公)费师范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确实政策确实能够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走进大学,继续学业。

至于免(公)费师范生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师范,调查表明,选择“家庭可以承受学费,但选择此专业可以给家里减轻负担”的有165人,选择“确实家庭不能承受学费,只能报读免费师范专业”的有79人,选择“本身很喜欢教师职业”的有98人,选择“父母等亲人的意见”的有87人,选择“毕业时无需考虑就业问题,减少就业压力”有73人,选择“其他”的有30人。因为经济原因选择免(公)费师范生教育的就有244人,占 % 。

结合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分析,家庭经济拮据应该是学生选择成为免(公)费师范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当学生不是从个人兴趣意愿出发,选择从事教师职业时,会不会产生职业取向的偏差?他们沿着既定的职业道路发展,会不会对职业规划产生迷茫?

选择职业价值排序的调查中,将兴趣特长放在首位的有 % .其次相差不多的分别是发展潜力因素%以及工资薪酬 %,而将国家与家乡的需要摆在首位的则只有 %,免(公)费师范生仍然与当前大学生的普遍职业价值观一样,重视兴趣特长与发展潜力等个人因素,对国家与家乡的需要则较为忽视。个人意识较强成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重要特点,免(公)费师范生也不例外。在对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免(公)费师范生的调查中,发现有69%的免(公)费师范生担心其就业的环境和待遇。

另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男女生产生了一些差异。男生的排序是:兴趣特长>发展潜力因素>工资薪酬>国家与家乡的需要;而女生的排序则是:兴趣特长>工资薪酬>发展潜力因素>国家与家乡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女生对职业因素排序比男生要现实,更注重物质实在的价值,缺乏对未来长远发展的考虑;同时,男生方面,工资薪酬与国家需要两个选项差别不大,女生方面,工资薪酬则远远高于国家与家乡需要。(见图1)这个现象也能说明女生对职业评价标准更偏向现实,更注重物质条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免(公)费师范生对自己将来教师职业展望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免(公)费师范生的工资期望值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与2000-3000元,选择,"1000元左右”的有19人,选择"1000-2000元”的有118人,占%;选择“2000-3000元”的有182人,占 %;选择“3000-5000元”的有74人,选择“其他”有20人。期望值在2000-3000元的较多,说明学生对将来工资的期望还是比较乐观的。

但是,在访谈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每个月400元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免费是应得的,没有觉得有愧,因为毕业后自己将用十年的青春来回报,有时会觉得国家应该给予将要在基层工作的我们更高的工资(比在城市里工作的老师更高),作为对其牺牲的补偿。想向国家索取更多,认为十年青春不止5万,经常发牢骚,心理不平衡。”这部分学生正反映了免(公)费师范生群体中的一个不和谐声音,他们采取与国家算总账的方法来评价免(公)费师范生政策,来评价自己将来的教师职业。这种思想将会给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注意。

免(公)费师范生虽然能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却对具体应该如何规划感到迷惑。这一点反映在有355人在“您认为需要学校为免(公)费师范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吗”这一问题选择了“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暂时没有方向”,占 %。目前免(公)费师范生正面临着“有认识,无方向”的盲区,能够认识到自身需要加强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但又不知该从何入手。

免(公)费师范生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职业规划缺乏实际思考,许多学生在主观题中反映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是“没有方向”、“具体没有计划,只是希望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并不是很清楚,除了教师还会做什么具体的事,所以具体情况到时候再分析”、“边走边瞧”。即使是写出职业规划的学生也大多只提出模糊不确定的“规划”:“随遇而安,不适则反,抓机遇,看时机”、“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叹,还能做啥”、“船到桥头自然直”。

问到学生希望采取何种职业生涯指导方式时,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提供更丰富全面的实践机会”,有207人选择,占50 %。同时,选择“专门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进行专业咨询与辅导”的有129人,选择“邀请经验典型作经验交流与研讨”的有129人,选择“开展职业辅导专家讲座”的只有75人,选择人数最少。大学生对死板的讲座形式已经产生了厌倦,难以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说明学生对于目前重视书本,强调知识的职业教育并不十分接受,反而渴望能得到实践机会,提升自己的实际职业技能。学生对实践的重视,说明他们在对职业技能方面的认识是比较务实的,但容易走向忽视书本知识的极端。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经过对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第一届免(公)费师范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如下特点:

1.家庭经济拮据是学生选择师范学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学生选择了师范学校,也提早选择了将来的职业道路,家庭经济原因也是影响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

2.重视兴趣特长等个人因素,对国家与家乡的需要较为忽视:和当代大学生一样,免(公)费师范生在评价职业的时候,更重视兴趣特长等个人因素,对国家与家乡的需要较为忽视。

3.对职业前景乐观,积极接受职业落差:作为大一新生,他们对职业前景比较乐观,积极接受职业落差。

4.“有认识,无方向”的盲区:对于职业设计,免(公)费师范生走入了“有认识,无方向”的盲区,一方面刘职业设计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另一方面却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

5.渴望踏上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对于目前重视书本,强调知识的职业教育并不十分接受,反而渴望能得到实践机会,提升自己的实际职业技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90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