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02509

【导言】此例“课堂教学研究报告(精编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1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感悟、品德的形成等任务,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状况。回顾新课改实施的这几年,课堂教学的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但是也要客观地看到目前课堂教学中一些亟待解决的低效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2、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科学,教学流程不合理,教学针对性不强,各环节处理目的性欠缺,随意性较大。

3、重视结果而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处理缺乏有效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不能启迪学生思考、探究、感悟,主体参与不够,直接影响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4、教学方法选择盲目,崇尚标新立异,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例如,有的教师为了创设一个情境就占据了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不能给学生以有价值的思考,也未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又如,有的教师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对于简单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学生之间在缺乏合作训练、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5、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了解不够,过多地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地讲解,既辛苦又无效。

6、个别教师缺乏应有的业务素质,难以胜任所承担的工作。

(二)学生方面

1、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2、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不明确。

3、极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和自控力差,较多的时间不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干扰影响全班学习。

(三)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教”,而忽视对学生“学”的评价。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等等。而缺乏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质量,这样的课堂评价导致的效果只能是华而不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因此,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生长点,实现现代的课堂教学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聚焦课堂”。让课堂教学、让师生交往更加富有生命活力和质量张力,这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让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鉴于此,我们提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在课堂中研究、在课堂中发展、在课堂中生成,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树立科学的效益观,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大化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基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比较突出,但由于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出现程式化、表面化、低效化,甚至无效化以及“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效率低下化,教学方式的程式化,教学本质的淡化等现象,可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有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新课改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机械训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优化教学过程,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教学的理念,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效率的课堂应该让师生双方都受益,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永恒目标。

4、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理论依据。新课改给课堂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空前提高,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但是,课堂的教学的本质追求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任何教学的方式最终要在效果上得到体现,作为最基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大保证,所以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无疑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实现理想化的课程目标提供了可能。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2

(一)研究前提与理论依据

教研组的一项主要工作是组织组内成员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我们发现,在听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往往出现以下情况:泛泛而谈,以表扬为主,无实质性内容对开课教师无帮助;要么事无巨细,小到一句话,大到课题设计逐一评论,让开课教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本教研组现在青年教师较多,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备详案,备课时重点把握不住。

根据教育的新要求,二期课改的教育理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而设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的主要手段。可以说备好了设问,就备好了大部分课。

(二)研究目的

(1)使教师在备课时就考虑学生情况,考虑设问的方式。

(2)使教师带着目的听课,在评课时有针对性。

(三)研究过程

(1)选定开课老师,备课组共同备课。

(2)开设专项课题研究实验课。

(3)上实验课开展专项听课,评课活动。

(4)实施课堂教学专项观察记录。

(5)根据评课意见,反思修改教案。

(6)再上实验课,再次进行专项评课。

(7)写出教后反思小结。

(四)研究成果概述

现在上过课的。教师和该备课组的教师都觉得在备课时有了方向和对重点的把握比以前好。其他教师觉得听课时带着目的听课有了方向,在评课时针对设问的评课使听课教师有话说,上课教师觉得有东西可学,经过一次集体备课——实验课——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素质有了提高。今后教研组要坚持开展设有专项课题的实验课,在一课两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实践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3

摘要 研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据探究学习的特点,探讨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采用“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 五环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随实验的深入差异显著;同时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成绩,而且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重要任务。新的学习方式和艺术,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用这种新经济时代对学习的要求,迎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新多年来教学中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引发我们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对探究学习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对探究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模式与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探究学习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其它研究方法。采用按常态编班,不随意增减课时,在正常教学状态下进行研究。

实验对象:广东仲元中学1999级高二(4)班为实验班,高二(3)班为对比班。

四、实验过程

1、假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之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进步。

2、变量

自变量:探究学习

因变量: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选择的两个班学生来源均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相当;教师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相同;测试标准相同;排除家庭辅导、个别辅导等。

3、实验过程

(1)确定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堂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五个基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第一主体,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为第二主体 ,以探索数学问题、欣赏理解数学为中心,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探究学习过程可以不同。

第一环节:引入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一方面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问题情境最终必然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环节:实验探求。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应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三环节:发现结论。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第四环节:论证结果。用数学推理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僅性。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2)应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我们用课题“轨迹的探求”说明实验过程。(细节略)

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与DE的交点为F,当D在圆A上运动时,我们来看看点E的轨迹。

教师用几何画版演示轨迹,当学生看清轨迹时,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当学生完成论证后,教师提出问题:想知道点F的轨迹吗?会是怎么的呢?(第一环节)

生:还是圆。

师:是圆吗,用几何画版试一试。(第二环节,学生开始试验)

生:是椭圆。

生:是双曲线。

生:是一个点。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说出各自的理由。

生:当C点在圆内不与A点重合时是椭圆;当C点在圆外时是双曲线;当C点在圆上时是A点;当C点与A重合时是圆。(第三环节)

师:能证明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第四环节)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要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并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刚才的探求中可看出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探求和论证的思维方法,你们还想进一步看看别的点的轨迹吗?(第五环节)

可能的问题:

问题1:在直线EF上取一点S,探求点S的轨迹。(圆)

问题2:在直线CD上取一点T,过T作CD的垂线TQ,与直线AD交于Q,探求点Q的轨迹。(鸭蛋形)

点评:我们知道,探求一个点的轨迹,思维的出发点主要是两个,一是找出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二是找出影响动点变动的因素,而这一节课从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中,使学生明确了探求点的轨迹的途径,初步理清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五、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的对比实验,两年来,完成了本课题的理论构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四次数据测试和分析。

表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80分)

班级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58 53 57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62 53 60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68 53 62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70 53 63

说明:1、分班是按学生总分高低搭配分班,不含人为因素,师资调配也是相同的。

2、为实验数据的可比性,N值是取实验开始时两班中人数较少的数,人数多的班级去掉排名在后的数(以后数据均不含这些学生)。

表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160分)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120 53 118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123 53 121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143 53 124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154 53 126

表3、考试成绩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高分段人数 N X 高分段人数

高一下期期末 53 78 4 53 77 5

高二上期期未 53 75 3 53 79 3

高二下期期末 53 80 6 53 73 4

高三上期期未 53 115 6 53 108 3

高三高考成绩 53 603 8 53 596 5

说明:高一至高二下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00分,高分段分数为90分以上;高三上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50分,高分段分数为130分以上;高考为标准分,高分段分数为700分以上。

表4:表3中数据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变 异 来 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 间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 1 显著

组 内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内) 7

总 变 异 8

表5:被试班起点水平成绩比较表(高一期末成绩)

统计量班级 N X δ 各档次人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班 53 78 13 4 7 15 18 9

对比班 53 77 14 5 7 14 19 8

T=<, 无显著差异

表6:被试班实验结束成绩比较表(高考成绩)

统计量 班级 N X δ 各挡次人数

800-900 750-799 700-749 600-699 550-599

实验班 53 603 1 0 7 13 22

对比班 53 596 1 4 12 23

T=>,效果显著

表7:实验班实验前后成绩对比表:

统计量 优秀面 优良面 合格面 困难面 最高分 最低分 极差

80-100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前 % % % % 95 42 47

实验后 % % % 9% 813 450 32

从上列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实验结果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其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也无显著差异,但一年后,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已经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特别是学生在处理开放性问题中独创性能力显得更为突出。显示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实验班原水平甚至第二次水平与对比班并没有明显差异,但第三次测试后上升的幅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实验因子的持续效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其它科的影响

从成绩表格中我们还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实验后的第一次考试,试验班还落后于对比班,这应当是实验班的学生不适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所至。但一年后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整体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上,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从高考高分段人数的差异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不高的学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大面积优生出现的成因,我们认为是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各项能力又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促进了各科的平衡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实验班学生各科的高分人数显然优于其它班。此项实验的结果完全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探究的教学和学习对本学科及其它学科成绩带来积极的影响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了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说。

六、讨论

1、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2)问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是多种结论的,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所确定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探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业成绩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好,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例外的学生,其原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二者的总体一致性。本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看法。

3、本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的不同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具体操作时一是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再设计,二是对有些内容,我们不排除采用其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教学模式绝不意味着全面否定和抛弃常规教学。而是更新常规教学,吸取常规教学的优点,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4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这一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我们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一番,没有真正从培养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没有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也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满堂灌”,其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是传统的讲读型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各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必须从我市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建国六十年来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经验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客观规律。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力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识字,然后用字组词、用词造句,再用句子组成文章,即作文。教会学生识字,首先要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学会查字典,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过查阅字典,用拼音学会读音识字,并阅读字典上的词与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二、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小学还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去,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这就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革过去那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入手,充分运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来讲授教材,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教材时,应讲在关键处,讲在重点上、难点上,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意发展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小学生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时过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从小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围绕课题、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来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路,围绕课题提问,能揭示课题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理,引起学习的兴趣。

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自学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既是创新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可以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训练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通过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5

一、课题研究背景

高中化学课堂的效率高低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广大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大量“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这方面我们也投入了较大精力,将该理论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提出了“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模式”。该模式对于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有实践操作性,在此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对于广大化学教师顺利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示范价值;同时,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整合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和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真正减轻愈来愈沉重的教学负担;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的价值所在。另外,课题研究过程既是发现和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提高的过程。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于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多属个体行为,发表的一些教学设计与案例大多是对化学新课程某些内容的教学经验。总体来看,对于化学新课程实施层面的研究比较零碎和经验化,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相关资料缺乏普遍指导意义。我们在化学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和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迅速启动了《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开放的教学思想,会取材、善设计、能组织,使自己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课堂的高效化学教学设计策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

2.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式和方法,在“教师一帮一活动”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高效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高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准确。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三)研究内容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有效性研究

2.高中课堂教学技能设计有效性研究

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媒体设计有效性研究

4.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有效性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

为进一步证明课题实施的效果,我们对高一年级进行跟踪试验。首先,我们将同类型的班级分组,分别挑选试验班级,通过相关教师的跟踪听课和阶段测验,及时掌握数据,了解学习效果。现已证明优秀教学设计,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使课堂效果高效。

(2)问卷调查法

在实行课题研究一段时间后,我们对目标班级进行了跟踪问卷调查,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取了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的意见,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进行了改正,使复习效果得到改善。

(3)个别访谈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多次找到相关试验班级的科代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反馈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多的落实因材施教。

(4)文献研究法

为大量查阅文件,我们组购买了知网账号,下载了大量相关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召开组内分析交流会,讨论各项策略的利弊得失,提取相关成型并适合我们的经验,用于我们课题的相关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1日-20xx年12月5日)

1.成立课题组,进行申报,确定实验班级。

2.组织成员学习新课标和教育理论,明确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4.开展收集、调查活动,找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相应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3月5日-20xx年12月**日)

1.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的内容、调整研究方案,设计行动研究方案。

2.采用课例个案研究和经验交流反思总结法,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积极探索出如何使高中化学课堂高效,使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行之有效。

3.不断学习和研究,设计一系列活动方案,撰写阶段报告。

4.撰写课题研究心得。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16日-20xx年9月31日)

1.积累、收集、汇总有关资料,形成材料分析。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撰写结题报告,迎接验收。

四、课题研究成果及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结论

1.主要成果简介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高效成功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课堂组织的完整性。任何教学设计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性。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设计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三是课堂形式的稳定性。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活动序列的结合体,它通过概括教学经验,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学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四是教学设计使课堂过程的灵活性。虽然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设计,此外,教学模设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设计也不断的吐故纳新,只有这样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为学生服好务,学好习。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相关理论以及《化学课程标准》,尝试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实践,总结了几种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如实验课设计模式,即预习——质疑——讨论——点拔——拓展;理论课模式,即引导——自学——练习——小结 ;探究课模式,即探究——演示——评说——结语,这些教学设计模式的尝试,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显著效果。

2.课题研究的结论

①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更科学、更合理,设计者应该有科学、宏观的思维模式和远见卓识的创新理念。

②传统教学理念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只有将各种教学理念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变,教学策略才能实现多样化,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③教育教学设计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个,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创建高效课堂,必须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利用。

3.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及有效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教学设计十分合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刘道明老师的 “坚持一课一设计,促进学生学有所获”教学理念,他的化学课师生互动,流畅自然,简约实在;张健老师追求化学教学设计的“全面性”,课堂教学知识量大;高一杰等年轻教师,均在课题研究中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他们遵循教学规律,关注全体学生,追求有效教学,大胆尝试,在课堂驾驭和执教水平均有显著提高,深受学生喜爱,在每年度的学生测评中,学生的成绩和认可度均在列前茅。经过一年的努力,可以说我们的每堂教学设计都十分出色,课堂教学十分贴近学生,精巧而富有美感。

再次,自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实行教学设计研讨制。教学设计:主讲人→研讨→研究课→研讨→集体教学设计(主讲人须准备设计学案,设计教案,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回顾反思,知识结构;讲解构思和教学程序)——对某些现象的反思。个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发挥→上课→有效评价。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示范课、研究课、对比课、汇报课、专题报告等多种活动,每次活动明确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从开题以来,我们就开展了数十次研讨教学设计活动。通过大家讨论确定怎样设计高效课堂,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特别要求重视透视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或利用课堂教学录像,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找出无效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纳出无效教学行为的种类,寻找克服无效教学行为的对策。

(2)课件集: ①《钠》②《离子共存》

(3)论文集:

①《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作者:李广海

论述了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配合使用的方略,提出了许多提高课堂高效方法。

②《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促成化学高效课堂》,作者:李广海

论述了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如何使用教学设计教学,如何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发挥作用。

③《氯气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李广海

论述了教学设计与实验配合使用的方略,提出了许多提高课堂高效方法。

④《高三化学“无机元素化合物”复习全局观》,作者:刘道明

论述了学习化学应从无机元素化合物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

⑤《高中无机化学方程式有效教学策略》,作者:张健

论述了“点-面-网”的教学理念,使化学课堂更加高效。

⑥《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作者:董丽萍

论述了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升高效课堂效果。

⑦《构建高效课堂有感》,作者:蔡凡

论述了实行高效课堂得几点感悟。

⑧《使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作者:张冬瑜

论述了使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

⑨其他有关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讨论材料和教学设计。

4.成果的创新处

①本课题突破传统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②本课题对优秀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③高效教学设计是以“依据新课程标准,充分设计了老师怎么做?”为主线的高效设计,最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得到较高程度的发展为目的,精心预设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现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④本课题对一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制定阶段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还可以用之作为培训老师的素材,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

5.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本课题研究以新的课程观指导教学,深化高中化学复习的教学改革,促进高中化学课堂的快捷高效。根据高中化学学科教育的具体特点,我们从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分析框架,并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认真开展好《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活动,更好地深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及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与能力。

①通过使用统一教学设计,更好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通过课题研究,多数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各校建立起长效的教材研训机制。能够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尝试为高中化学部分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

③通过实验研究,教师能够规范备课,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的良好习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而,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学科骨干教师。建立起科学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和高效课堂评价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问题和思考

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两年多来,我们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以待今后弥补。

①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②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高效和谐教育而努力工作。

③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往往表现出为了课题研究而学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做到周周集中学,天天要自学,月月来交流,建立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

④如何使亮点更亮,将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如何系统地开发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做好与现行教学的有机整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我们仅仅对课题研究谈自己的感受。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化学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尽管面对诸多困难,课题组的成员将坚定不移地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参与者更要重视资料整理工作,对实验经验进行理论升华。让教师体验课题研究的价值,品尝成功的乐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重新审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把教科研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把教育科研的热情变为切实的成果。走出一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路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20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