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调查报告(实用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企业信用调查报告(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企业信用调查报告1
一个企业,要想迅速成长,不仅有赖于它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还有赖于它的营销能力。缺乏对市场的渗透能力,缺乏对流通的影响力,受制于他人,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世界著名的松下公司能获得惊人的发展,其实始于它在流通中为自己确立地位,在日本有“技术的日立,买卖的松下”之说。当年松下与代销店山本老板痛苦诀别,停止代销合同,断绝业务关系,就是因为松下的实力太小,不能支配代销店。50年代初,松下先生在改组生产体系后,立即着手建立与众不同的推销网络,并创造了“分期付款”方式等,从而使松下有了广阔的前景。向流通领域渗透,贴近消费过程和消费现场,这就是市场营销的真正内涵——营销能力——一种控制市场,影响顾客的能力。
而随着生产与消费各自选择自由度的增加,单一性被复杂性所取代,确定性被不确定性所取代,稳定性被不稳定性所取代,连续性被不连续性所取代,使生产者普遍弱化了预见性,消费者普遍增加了随意性。从而促使企业必须向流通领域渗透,强化营销能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实用化以及商品流通、物资流通之后的信息流通、产权流通,也使企业向流通领域渗透成为了可能。
那么,企业应如何强化营销能力呢?
首先,建立情报系统及情报力来把握市场。企业在建立情报系统及情报力时,除强调情报系统的集约化与综合化,强调情报的针对性、连续性、预见性、计划性、及时性与可靠性外,还必须按企业在未来市场上的支配力,以及对顾客的影响力的要求来建立。即要具有现场性和全员性。因为真正有价值的情报源在交换或流通过程及消费现场。企业流通或销售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在流通中的情报体系,因此要在顾客层、商业圈、产业圈和营销队伍与推销员之间,建立情报网络,把情报收集、处理和传递,尽可能地置于“流通”或“交换”与“消费”现场。另外,情报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不但是高层管理者或情报专家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赋予企业的全体员工,尤其赋予流通或营销领域的职工以一种“责任”,来积极展开情报活动。通过全体员工本身工作产生情报,收集情报,处理情报,使用情报和传递情报,使员工既是“情报员”又是“情报源”、“情报流”。情报力概念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依靠组织起来的人,以及人的组织,驱使每个工作中的人,围绕着做好工作,去努力收集情报、运用情报。情报力可分为情报采集力,情报汇总力(校正、汇总、编辑),情报供应力(情报的分析、判断、综合和解释),以及情报运用力。企业要想形成在市场营销上有意义的情报力,有效地鼓励一线人员,在一线岗位上,采集并提供第一手市场情报,就必须建立市场营销业务报告管理体系,赋予全体市场营销业务人员以一种责任,通过业务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收集情报,并以业务报告的形式逐级上报,形成分散采集、集中使用情报的营销业务报告管理体系。营销业务报告内容有:
·部门业务计划实施表
·业绩评估报告
·部门预算报告
·投诉处理报告
·客户接待申请
·综合日报(营业日报)
·法定文书提出报告
·契约签定报告
·诉讼报告
·周销售与存货核查报告
·月度决算书
·广告宣传计划报告
·商品构成、售价报告
·月度业绩分析报告
·店铺巡回报告书
·访问旬报
·日销售、人均销售报告
·长期固定客户报告
·市场调查计划与报告
·提高服务能力与技巧报告
·削价、退货报告
·事故报告
·赊帐报告
·仓储提货报告
·商品质量分析报告
·消费者调查报告
·其它与营业有关的财务报表 业务报告的具体内容与格式就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一份业务报告,除具体的内容外,都应该写明“报告书名称”、“报告书提交对象”、“报告书填制时间”、“报告书填制目的与方法”。企业根据营业上的客观需要,需以制度形式把业务报告的性质、责任和填制者规定下来,以确保营销业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和完整地收集起来,此外,在情报力中,值得企业非常重视的是市场调查的能力。市场调查,是指对商品或劳务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这一过程中,对全部商业活动的资料、情报和数据,运用科学方法,作系统、客观、广泛且持续的搜集、记录、整理、分析、评价,并做出结论与建议,供企业经营决策者参考。市场调查的内容,视产品类别的不同而侧重点不同,对工业用品,由于它的购买行为理智,注重成本、质量、交货期和技术性能,且购买较集中。因此,工业品的市场调查应强调定量调查,注重间接市场调查,强调市场调查人员的产品技术知识等。对于消费品,由于它的购买行为较为冲动,变化较快,不稳定;而且,购买分散,购买金额较小,重复购买次数多等特点,因此,消费品市场调查强调定性调查,侧重购买心理倾向,侧重对竞争对手的行为调查,以及对广告、价格、渠道等营销策略方面的调查。为加强企业市场调查工作,把握市场动态,提高营销效率,应制定出市场调查管理办法,它包括市场调查的工作原则、市场调查的类型、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期限、处理方法、调查报告的呈交等管理规程。
第二,增强(扩大)店铺力,渗透市场。企业应该将企业内部的销售组织逐渐从企业生产经营体系中独立出来,在流通领域中建立店铺网络组织体系,强调有组织地去接近顾客,并有组织地对顾客需求进行管理。依靠有形的店铺网络把顾客聚集起来,组织起来,了解顾客、维持顾客、控制顾客和影响顾客。在现场,能了解不同顾客之间的差异、特点以及需求心理、消费倾向和价值取向等;能借助于对顾客的认识,提供他们可能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建立延续此信赖的关系,即拥有“回头客”,进而建立了在满足基础上的“信任”和信任基础上“关系”。另外,通过店铺,能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地引导、劝诱和改变顾客的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如上海家用化学品公司,它由原来90%产品依赖上海百货采购供应站分销,到现在90%产品通过企业在流通中的经销组织分销,获得巨大成功,进人家化行业的首位。企业的店铺网络体系由内部店铺网络组织和外部店铺组织构成。内部店铺组织是销售部门从企业营销组织中独立出来而形成的,它是企业相对的独立组织,按照向流通领域渗透的要求建立的营业机构或店铺。外部店铺组织是利用“委托”、“协议”、“契约”等方式改造或重组传统的商业零批渠道而形成的,使彼此疏远、关系松弛的外部商业零批渠道成为企业集中统一分销的营业机构,如店、代销店、连锁店、特约店等都是企业外部店铺组织形式。
值得提醒的是,企业应当明白店铺力不是企业单纯商业性机构的设置,也不是一种流通成本的开支,而是企业战略上的一种投资,是一种建立与顾客长期关系的投资,是对顾客需求管理的一种投资,是企业支配市场的战略实施能力,不是渠道选择策略或战术,这样,企业在设置强化店铺力时就会更合理化。
第三,通过促销活动,提高商品力,影响市场。商品力是通过销售活动产生出来的。因而,企业应制定销售管理基准,包括严格的出勤时间、正确着装、店内设置、商品整理、商品的陈列、商品广告、促销活动、推荐商品、例会等内容,并使销售网络规范化,制定销售应酬要领。同时,企业应十分注重促销活动,制定详细的促销计划,确定具体的促销活动安排。当然,企业应当牢牢地记住促销的第一步是推销自己,将自己的热情与诚意奉献给对方,第二步是推销企业,将企业形象展示给对方,最后一步才是推销商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知名度、指名率、使用率等。即提高了企业的商品力。
第四,组建直销队伍,增强推销力,接近市场。推销力,是一种最富神奇的力量。在世界上还没有店铺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拿着商品,沿街叫卖。推销力,是推动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店铺力和商品力一种延伸,通过店员和上门推销员的努力与推销技能,去接近顾客、了解顾客、维持顾客、控制顾客和影响顾客,从而扩大或提高销售,尤其在市场导向的生产体制下,没有默默地辛苦劳作的推销员是不可想象的,就像一句流行语所说:“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批成功的推销员。”众所周知,推销是推销人员利用说服、沟通、暗示、诱导等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客户(顾客)接受或购买其原不想购买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行为。因此,企业的推销管理任务应着重于:规范企业的推销行为,改善推销业务,提高推销效率,培养造就一大批成功的推销员,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推销力。从而使得企业的推销人员集中化,推销行为标准化,推销过程组织化。另一方面,企业应发挥各推销员的长处,充分利用推销员的资源与能力,强化推销员素质,谋求推销队伍的整体业绩最大化,以及便于公司总体控制顾客资源。企业每年对推销员的勤务时间作一次调查,推销员应自觉地对每一次的推销活动作时间分析,在时间分析基础上,制定访问日程表,填写“客户管理卡”、“工作日报表”,井呈报单位主管。
第五,强调服务力,控制市场。服务力,谋求的是一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依存关系,服务手法上的多样性,就好比富有弹性的管道,把企业与顾客的供求关系连接起来,免遭竞争者的冲击与渗透。它是一项长期投资,强调的是长期收益,长期对市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
服务力的直接实施对象是客户,因此企业在向客户提供商品或劳务的同时,应伴以规范的、趋于艺术化的服务,使客户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使其消除因购买行为支出货币时的“痛苦感”,进而成为本公司最忠实的和最长久的主顾。因此,企业对客户的管理尤为重要,它也是提高企业营销服务力的必经之路。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档案管理和客户投诉管理。
客户档案管理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营销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不能把它仅仅理解成是客户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应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管理系统和客户档案管理规程。客户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首先包括客户基础资料,如客户的名称、地址、电话、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法人(这三项应包括其个人性格、嗜好、家庭、学历、年龄、能力等方面)、创立时间、与本公司交易时间、企业组织形式、业种、资产等方面。第二,顾客特征。如服务区域、销售能力、发展潜力、经营观念、经营方针与政策、企业规模、经营管理特色等。第三,业务状况。主要包括目前及以往的销售实绩、经营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的素质、与其它竞争公司的关系、与本公司的业务联系及合作态度等。第四,交易活动现状。主要包括客户的销售活动状况、存在的问题、保持的优势、未来的对象、信誉与形象、信用状况、交易条件、以往出现的信用问题等。客户档案管理的方法是建立客户档案卡,将企业拥有的客户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将客户构成、信用进行分析。企业在客户档案管理中应从客户角度全面把握本公司的营销状况,找出不足,确定营销重点,采取对策,提高营销效率;应保持客户档案管理的动态性,根据客户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加以修改;客户档案管理的重点不仅放在现有客户上,而且还应更多地关注未来客户和潜在客户,从而为企业选择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提供资料。
企业信用调查报告2
从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都是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的。企业征信业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和规则体系,对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企业征信行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秩序规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企业征信行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距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可以说,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企业失信行为大量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企业征信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因此,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促进我国企业征信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已成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维护市场秩序的当务之急。?
一、企业征信的作用及行业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征信概念的界定
征信(CreditChecking或CreditInvestigation)源于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其具体涵义是指对他人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从行业分工的角度看,征信对应着有关信息产品的收集、加工和生产,而不强调信用管理咨询或顾问服务。资信调查服务(CRS-CredtReportingService)是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中的一项最普遍、最基本的业务,它是专业服务机构(即通常意义的征信公司)客户对交易另一方的资历、信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判断,为决策人选择贸易伙伴、签约、确定结算方式或者处理逾期帐款、经济纠纷等决策提供参考。?
(二)征信的产生及其作用?
世界上第一家征信公司于1830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其成立的初衷是向贸易双方提供对方背景和资信信息服务,防止交易双方相互不信任和诈骗行为,减少交易摩擦,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征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二战后,一些国家经过经济恢复时期后,到60年代普遍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内外贸易量大幅度增加,交易范围日益广泛,企业征信的业务量也随之迅速增大,从而进入了大规模信用交易的时代。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征信服务业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运作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对各国经济发展和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企业征信服务无论对于国家宏观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是对于企业微观信用管理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完善的企业征信服务,企业间的信用交易行为就无法顺利进行,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因为,在经贸活动中,地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合作双方互相不了解情况,信用状况信息的不充分给交易双方带来许多麻烦,也给一些欺诈行为以可乘之机,使得社会交易成本上升,一些企业吃亏上当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委托一个独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对合作对象进行资信调查和信用咨询,可以使交易决策更有依据,从而保障整个交易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企业征信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增强企业间信用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二是有利于建立企业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三是有助于为企业的交易和信用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和评估支持;四是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资信信息方面的支持;五是为整个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
(三)征信行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自从世界上第一家征信公司在伦敦成立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经过发展,各国对企业信用行业的管理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具体来说,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企业征信服务行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企业征信管理体系。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登记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登记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登记。中央银行建立中央信贷登记系统的全国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征信加工的产品主要是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央行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决策,这种模式以欧洲一些国家为代表。?
第二种:以征信公司的商业运作为主体的企业征信管理体系。如美国,全国的企业、个人征信公司、追帐公司等基本上是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经过100多年来的激烈竞争,形成了目前由美国信用管理协会、邓白氏等著名公司为主体的美国信用管理系统,全方位向社会提供有偿商业征信服务,包括资信调查、资信评级、资信咨询、商业信用研讨与教育、出版刊物等,这些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及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第三种:以银行业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为主体的企业征信管理体系,以日本为主要代表。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向会员银行提供企业及个人的征信服务,同时会员银行有义务如实提供客户的信用信息。除此之外,社会上还广泛存在一些商业性征信公司,对社会提供企业信用调查服务。?
以上几种企业征信发展和管理模式,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在信用较发达的国家,企 业普遍都重视信用,注意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以此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活动的有序运行。?
二、我国企业征信行业发展现状及运行特点
(一)我国企业征信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资信调查服务业在我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经过近10年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一些外商利用我国吸引外资的迫切性,损害我国外贸企业的利益,突出表现为我国外贸企业出现大量逾期应收帐款不能收回的问题。为了规避外贸中的信用风险,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决定将国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服务引入我国,首先由外经贸部计算中心与国外著名企业资信调查公司合作,为我国的外贸企业提供其海外贸易伙伴的资信调查服务,这对我国外贸企业更好地了解海外企业的资信状况,减少外贸交易中的各种信用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0年以来,外经贸部计算中心在与国外著名资信调查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开始向海外客户提供我国企业的资信调查报告,我国的企业资信调查服务开始起步。?
1992年底,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企业资信调查服务的公司——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的企业资信调查服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商业征信服务领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即企业资信调查服务开始由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此后,国内又陆续成立了一些从事企业资信调查服务的专业性公司,形成了企业资信调查行业新的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资信调查专业服务公司大体有三类:一类是中资的企业资信调查公司,目前有40多家,以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中商征信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第二类是外经贸系统、国家统计系统和国家工商管理系统以及各商业银行系统所属的专门提供企业资信调查服务的有关机构;第三类是已进入我国的外国征信公司,如邓白氏公司、ABC公司、TCM公司、台湾省的中华征信所、香港城市顾问有限公司等,均已在我国大陆设有分支机构,并提供企业资信调查服务。一些国外征信调查机构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占有我国国内企业征信市场的较大份额,具有了相当强的竞争能力。?
(二)我国企业征信行业发展的特点
1.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我国的企业征信服务行业是在政府驱动下(当时是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直接支持和领导下)起步的,但是目前的企业征信市场上,各征信公司均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不同类型的征信公司均是按照商业化原则在市场上展开竞争,向社会提供客观、独立的资信调查报告。一些行政机关下属的征信机构,在业务运作上也基本采取了市场化的方式。我国企业征信行业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2.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
虽然目前国内企业征信市场上有数十家各类征信公司并存,但是从业务数量和征信规模来看,经过几年来的激烈竞争,企业征信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美国邓白氏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台湾省的中华征信所在大陆的分公司——中领公司等几家公司已占据了全部市场份额的80%左右,其他各种类型的公司占市场份额不足20%。另外,部分商业银行自身开展了对贷款企业的征信,并相应成立了自己的征信部门,也占有征信市场的部分份额。?
3.企业征信市场的开放度已比较高?
在对企业征信服务行业机构准入管理方面,政府按照信息咨询企业的标准进行工商注册管理,而在从业人员执业资格、执业技术准则、行业标准等方面迄今为止没有出台任何管理规定,仅在业务归口管理方面指定由国家统计局民间和社会调查管理处负责。而且,政府对该行业实行了比较宽的开放政策,即政府在企业征信行业的外资机构准入方面没有任何特别的控制,只是在业务管理上,国家统计局对外资企业征信公司进行规范,规定只有国家统计局授予涉外企业调查许可证的公司才可以开展企业资信调查工作。?
4.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征信类公司的总体规模普遍较小,从业人员较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征信公司,其年营业收入也仅有1000万元左右,这和国际上大型征信公司年营业收入1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相比相差甚远。如邓白氏公司1998年实现产值21亿美元。另外,我国企业征信机构从业人员较少,最多的公司也仅有上百人,通常为几十人,有的征信公司仅有几个人,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征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企业征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企业征信无法可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各种法律法规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应运而生。但针对企业征信方面的相关立法仍然相当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征信市场行为方面的法律或法规。在政府开放必要的企业资信信息和数据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和规定,从而制约了社会信用数据开放的进程,使得政府在开放信用数据方面无法可依。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6条“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的规定,制约了商业银行向征信公司开放企业信用数据。另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征信公司信用数据的收集与利用。
(二)信用数据的封锁已成为企业征信行业发展的瓶颈?
从国外征信行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征信行业能否健康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该国有关资信方面的信息和大多数数据能否比较“透明”,能否通过合法的、公开而有效的渠道被合法的征信公司所取得。这些信息和数据的来源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法律机构、公用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等。在一国范围内,征信公司能够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获得用于完成企业资信调查报告和个人资信调查报告的数据,是保障该国征信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遵守WTO贸易规则的需要,我国过去的封闭式的企业资信信息环境已经逐步有所改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从征信信息源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征信公司能够初步取得相对完整的企业资信数据,并形成质量可以被委托企业接受的相对完整的企业资信调查报告,有60万家我国企业的资信数据达到一定质量标准并被收入到“世界数据库(WorldBase)”中,但是这距我国的1000余万家工商注册企业数目还相差很远。?
根据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企业资信调查报告的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于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银行等政府和业务部门,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信息和数据直接来自于企业。从目前各政府部门对征信公司开放数据情况来看,只有工商部门基本实现了部分信息数据向社会开放,但开放的数据不完整,目前只有企业注册数据的开放,企业年检数据还没有开放,而且各地区工商部门开放的程度也不一致。另外,有些部门的数据是有偿开放的,这虽然是必要的,但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
在现行的数据管理体制下,目前各征信公司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获得企业信用数据:一是通过新闻媒体等公开的渠道获得;二是通过到被调查企业调查直接获取;三是通过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获得。而通过政府渠道获得信用数据又有以下几种情况:向正式开放企业信用数据的政府部门获得;各征信公司通过和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向合作部门获得相关数据;通过私人关系从政府部门获得。?
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资信数据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对我国企业征信行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信用数据收集困难,导致企业资信调查报告难以真实、准确、完整地描述被调查企业的资信情况,企业征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市场不公平竞争日益严重,破坏了征信行业的市场秩序。有的征信公司利用自身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的特殊关系,可以低价地、顺利地获取相关信用资料,而有的征信公司却没有这种“天然”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数据收集成本较高,征信公司步履维艰。由于我国缺乏信用信息开放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一些政府部门和业务机构没有开放其拥有的企业资信数据,即使开放,收取的费用也较高,这造成了数据收集成本过高,造成征信公司盈利微薄,步履维艰,制约了征信市场的发展。?
造成我国企业信用数据封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开放无法可依,在这种情况下开放企业信用数据很难界定数据开放与保护商业秘密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信息系统发展滞后,征信数据资源缺项太多,收集和协调征信数据的技术手段落后,经费不足;三是国有企业众多,占经济比重比较大,存在征信数据保密的传统,一些企业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清楚应该开放何种数据;四是征信数据资源被一些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垄断,客观上制约了征信数据的开放;五是征信数据的市场价格难以把握,导致了信用信息收集成本过高。?
(三)行业自律不足,执业技术规范不统一?
发达国家的企业征信行业均成立了行业协会,如美国的信用管理协会等。行业协会在促进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业内交流、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征信行业尚没有行业协会,行业内缺乏自律机制。行业内的交流、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及制定行业执业技术标准(如征信报告格式标准、数据库建立标准等)和执业规范,保障整个行业的利益等都不能提上日程,严重制约了企业征信行业的发展。
四、促进我国企业征信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但发展企业征信调查业,强化企业的征信意识,促进企业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无疑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征信行业还比较落后,企业在交易中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企业自身的信用行为也没有受到应有的监控和约束。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企业征信行业的发展:?
(一)加快有关企业征信方面的立法工作?
参照其他国家有关信用立法的经验,结合我国信用立法的现实情况,我国在企业征信方面的相关立法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修改或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并对提供不真实数据者进行惩罚;二是尽快出台企业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新法案。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从长远考虑,它可起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净化经营环境、预防并惩处违法犯罪的作用。在修改《商业银行法》时,应该明确规定,何种商业银行的数据可以开放,商业银行数据的取得、处理和传播的方式,商业银行数据商业化的原则界定,数据商业化的经营方式等。制定新的信用立法,首要的应该是出台“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或法规。新的立法应该明确,企业必须开放的数据及其监督机构的责任,以及对公众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惩罚,另外还应明确征信数据的经营方式。
(二)政府在企业征信行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在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应是协助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而不应参与主办征信机构,否则就失去了征信服务的中立、公正、客观的性质。具体来说,政府在促进征信行业发展中应发挥以下职能:?
1.依法向社会开放所拥有的企业信用数据?
各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以保障一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被社会知晓,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征信数据开放的通行做法,如部分国家将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
2.对企业征信行业进行行业管理?
行业管理的内容包括市场准入管理、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定、执业规则的制定等内容。根据企业征信行业的特点及国际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政府对企业征信行业的行业管理不宜介入过多。企业征信行业是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从其性质上来说,该行业属于信息咨询行业,服务对象仅限于委托企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其提供的信用调查分析报告仅供委托企业参考,不构成公众投资决策的依据,不应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企业征信行业在市场准入(包括机构准入和人员准入)方面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按照国家对信息咨询行业的管理和规范方式进行工商注册及年检。而在行业技术标准及执业规则等方面,政府主管部门(目前为国家统计局民间和社会调查管理处)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
(三)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征信行业发展的关键
企业资信数据库是企业信用信息搜集、信用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用途和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资信数据库可分为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资信数据库、企业信用(付款)记录数据库、坏帐数据库(黑名单)、往来票据拒付数据库等。信用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机制,即守信用的企业在数据库中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从而可以帮助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增大其市场交易中的无形资产,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二是惩罚机制,具体的惩罚措施是,各数据库的经营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将收集到的企业失信情况记录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在数据库中,使失信者接受社会惩罚。?
从企业资信数据库的开放情况来看,世界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公布自己的信用数据,如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法律规定,无论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表”必须能够公开索取,并明确规定相关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企业财务报表向社会开放。另一种模式是政府不强制企业公布自己的信用数据,但企业自愿将自己的信用数据提供给征信公司,这类国家以美国最为典型。在美国,没有专门针对企业资信调查服务及企业征信数据的立法,当征信公司要求一个非上市公司提供其财务报表时,被调查企业可以向征信公司提供其所要求的数据,也可以拒绝提供数据。但在现实中,在征信数据开放和扩大信用交易额的选择中,企业一定倾向于前者,因为企业希望将自己的数据提供给征信公司,希望客户了解自己,以便扩大信用交易。根据国外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的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我国企业信用数据库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来建立。
1.政府资信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目前,我国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对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的职责范围内,均获有大量企业资信信息。为促进企业征信行业的发展,以完善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这些政府部门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如工商注册数据库及工商年检数据库、工业企业普查数据库、法院诉讼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企业还款记录数据库、企业产品质量投诉数据库等。政府组建的这些数据库可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开放,但是价格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此外,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当根据企业征信需求建立一些专门的企业征信数据,为企业提供服务。例如,日本通产省专门斥巨资建立了“海外企业数据库”,记录每个与日本企业交易过的海外客户信用信息资料,专门供日本商社在对外贸易合作时查询使用。?
2.行业内资信数据库的建立与运行?
由于企业的交易活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在同一个行业范围内,企业的信用资料较为集中,因此,以行业为主形成的企业资信数据库是征信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在行业内资信数据库的建立方面,各行业组织(协会)应承担起建立本行业内企业资信数据库的职责,如轻工协会、冶金协会、纺织协会等。由于行业协会一般来说不具有行政管理权力,因此,在国外行业协会的工作职能中,企业征信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行是以自愿和互换的原则进行的。例如,在某个细分的行业内的企业中建立“信用交换机制”,凡是加入该组织的企业,均须将自身的信用资料及有关的信用记录提供出来,以此享有查询其他成员信用资料的权利。行业内的资信数据库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向非会员开放。?
3.征信机构资信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
由专业的资信调查公司、信用评估机构建立的企业资信数据库是目前国内外企业征信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机构由于要给客户提供规范的资信调查服务和信用评估服务,因此,其建立的资信数据库具有数据量大、信息齐全、信息更新较快的特点。目前国内各征信公司均建立了自己的征信数据库,但由于建立这样的数据库需要可靠的数据来源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征信机构有能力建立一个满足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的资信数据库。因此,对征信公司自身而言,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投入,扩大自己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有关数据。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我国目前没有设置信用管理局这样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而且将来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这样的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成立我国企业征信行业协会显得特别迫切。这一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提出有关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制订征信行业规划和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等。?
(五)惩罚机制的建立是征信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惩罚机制,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依法设置的惩罚机制能够杜绝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动机的投机行为,让遵纪守法的企业能够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将不守信用的企业从市场中摒弃,并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在一定的时段内,阻止它们再度进入市场。?
就征信行业的惩罚机制建立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立合理的惩罚尺度,以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施以相应的处罚;建立快速收到有关失信行为的信息或举报机制;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企业的不良信用按照时间长短不同记录于各相关数据库中;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对诬告、诽谤者诉诸法律。
本报告为“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研究”系列报告之二
[1]
企业信用调查报告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报告书 环境信息披露
提出问题
下文描述的环境报告书是环境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目前,中国实施有关这样信息公开的许多政策。这些政策与政府主导的CSR(企业社会责任)普及密切相关。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工厂密集地区,外国对中国环境友好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环保化和CSR等要求不断加强,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企业、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它们的竞争力,也不断做出努力。
以近几年出台的法律法规为例,2006年修改施行的《公司法》中,追加了有关CSR的条款。作为环境信息公开方面的首次法令,2008年5月施行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后者不但鼓励企业自发公开环境信息,而且对高污染企业或大企业实行强制信息公开。有的部门和地方也独自制定信息公开规定。例如,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于CSR的通知与环境信息公开要求,还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通知的《关于中央企业CSR履行的指导意见》,这些内容都是为了推进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合作,增加对企业在社会、环境方面活动的关注,与日本和欧美等国家企业CSR的通常定义基本一样。
在如此法律环境与国家指导政策的情况下,环境报告书自然会受关注。企业环境报告书,是指企业为向公司内外公开本公司的环保方面的信息而定期发行的刊物。它的任务可定义为:说明企业生产等活动的环境负荷及环保工作状况,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
现有的环境报告书按照内容重点和编辑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重点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社会、经济、环境的三方面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书”,主要介绍环境行为的“环境报告书”等。企业自己编制并这样的报告书的优点很多,如通过信息公开能提高品牌的可靠性、知名度,促进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由于对企业活动的梳理而有利于改善运营,作为本公司职员进行环境教育教材等。
2010年9月2日,中国环保部公布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征集意见稿)》(以下部分简称为《导则》)。此前在世行和政府的推动下,已有以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体的企业定期发行环境报告书;此次《导则》的,旨在全国范围推广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并加强环境报告书内容规范化的引导。 《导则》内容共有6章25项、共90个指标,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选择性指标,企业可根据企业规模选择相应指标,从而拓宽了《导则》的适用范围。在附件说明资料中,《导则》还提供了国内外的环境报告书5个主要项目(物质流量分析、环境投资、环境绩效、环境保护目标、为保障正确性的措施)记载状况的评价标准作为参考。统一的评价标准是明确的定量数据和规范易懂的图表。关于正确性的保障,必要条件是要明确数据收集方式、第三方验证和评论证明。
《导则》如上规范环境报告书的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时,标准编制组先后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地球环境战略机关等机构多次开展了相关的技术交流,更深入了解并借鉴日本在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有望提高企业公开信息的规范性和可比性,使报告书更具实用性。
为了《导则》充分地发挥效果及快速普及,本研究在以下部分首先分析中国国内的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日本的案例,为改善中国环境信息提出建议。
中国环境信息披露中的问题
中国CSR 相关报告的企业数量从2006年的32家剧增到2009年的582家, 2010年继续增加。但是,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显示,中国100强企业之中%停留在评价最低组的“旁观者”的阶段,被认为CSR信息公开不充分,因此,该报告认为中国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整体不高。
本研究查阅了针对中国的企业环境报告书(包括CSR报告书等)实施的现有调查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具体地整理了目前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行为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效果不足
首先,从作为中国代表企业的中央企业来看,尽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CSR履行的导则,但是截至2009年4月,在全部126家中央企业中CSR报告书或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书的企业只有21家,发行率为%。
在2008年5月1日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到2009年5月1日的1年期间,列入全球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的18家企业中,旗下的25个工厂的排水中发现了超标的污染物,并被环保部网站公开了相关企业名单。其中包括8家跨国公司的9家工厂。根据《办法》的有关规定,被揭发的工厂必须在环保部公开名单后30日以内公开含有污染物的工厂排水的信息。18家公司旗下25家工厂中,没有一家公司在该办法限定的期间内自发公开污染物有关信息的工厂。相关法律的执法力较低。
(二)定量信息公开不够
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报告,目前仅处于社会报告书初期阶段的环境安全保障报告。除了部分企业,中国的环境保护活动也只限于节能与CO2减排等主题,而没公开具体的目标设定和其评价。特别是,关于环境投资和效果,美国Roberts环境中心在其报告书《2009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in China's Largest Corporations》中,对2008年的“财富・全球”500公司中的29家中国企业公司(包括香港资本)的环境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独立评价。报告显示没有一家企业公布环境绩效评估数据。大部分内容仅限于宣传,例如,企业怎么支持保护环境和绿化等活动信息。这样的信息可读部分很少,没有帮助市民对节约减排的理解,反倒害怕环境信息公开。
(三)自愿性环境信息公开内在的“合理化”问题
企业本来是追求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为此,不存在除了由于法律规定的强制力而自发公开信息的激励,因此增强或者确保竞争优势的目的下有舞弊“包含信息操作和信息隐藏的公开”的可能性。即使自愿公开信息也难以抵御“合理化”行为的发生(公开正面信息但不公开负面信息的行为)。
关于这个问题,Deegan和Gordon(1996)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澳大利亚企业的1991年度报告书进行调查分析,结论是,环境信息多数是赞美自我的,公开负面信息的公司几乎没有。从此可认为容许这样的“合理化”行为有带来歪曲环境信息的可能性,从而存在伤害信息公开行为本身有用性的风险。
在监查正确性的意义上,有的企业在报告书中记载第三方评论,但是这些第三方应不能评估与那家企业之间有合作关系的机构或个人,以确保公平性。
(四)对话能力的缺乏
由环境信息公开的与利益相关者的对话是报告书的重要作用之一。不过,企业作为发行对象没有关注利益相关者,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不足。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还包括普通投资者、工作人员、消费者、当地居民等多方面,仅就环境问题而言,理论上其利害关系者可涉及到所有人类。然而,目前属于企业的利害关系者的一般公众几乎没有向企业寻求环境信息公开的途径,具体地公开与外部的沟通交流和结果的事例更少。如果只有伴随由企业的“合理化”等自发信息,不应对来自利益相关者的什么意见和要求的话,会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
日本的事例分析
根据KPMG的调查,日本主要企业大量的环境和CSR报告书,日本100强企业之中88%的企业CSR报告,该比率居世界第一。
报告书内容在日本较早就得以不断充实。在积极采用ISO14001、自主形成环境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规范了编制环境报告书的背景。制度支持方面,1997年、2000年、2003年和2007年日本环境省陆续公布了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2000年,出台“环境会计指南”,鼓励把环境会计纳入到环境报告书。2004年实行的规则中就规定要求独立行政法人和国立大学编制并环境报告书,然后制定为一个合并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绩效评价及环境报告的导则“EcoAction21”,支持中小企业和地方自治体环境报告。
另外,根据2002年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提倡的内容,日本企业在自己的报告书中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致力提高报告书的内容和质量。日本企业发行的报告书中%参考日本环境省的或GRI的导则编制。然后,不少企业在内部设置CSR部门主管编制CSR报告书的工作。
因为导则从早期就得以推广,日本企业的报告书被认为是比较有序的,例如,内容规范化,主要的指标明确,有丰富的定量分析,导入环境会计进行绩效评价,有可靠的第三方意见和会计审查等。
目前在日本,环境行为先进企业开始的环境报告书的普及稳定以来,新增环境报告书的余地有限。根据日本环境省由问卷调查方式实施的2010年度“环境友好企业行为调查结果”,3028份有效问卷中1091家企业或团体了环境报告书,比前期的1160家有所下降。
还有,日本企业一直面临着如何向读者传递信息问题。企业不断摸索和调整在环境报告书最希望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参考环境省的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致力于如何让读者理解不同公司的不同话题。如原来以环境负荷物质的零排放作为话题,而气候变化问题变得严重时,把话题转移到抑制CO2排放。
那么读者反应如何?日本的环境信息平台“环境Goo”每年实施关于环境报告书的问卷调查,在2010年10月份实施的监听者问卷调查得到了46,421个回答样本。报告指出,一般公众看报告书的目的从向环境问题的关心变到想更深入知道企业的特定信息。其他目的中如“为了用于投融资的参考”和“作为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参考”的回答也有增加的趋势。这表明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阅读环境报告书了解各自特别关心的内容。目前的报告书仍存在的问题包括:内容太难理解(%),不能进行定量数据的比较评价(%),吸引兴趣的办法不足(%)等,比较集中是否易懂的领域。向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公司职员提问时,对于自己的企业报告书的状况,问及向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公开、说明程度时,约7成回答了“不足”,可以说对本公司在环境、CSR方面的信息公开仍感到不足。另外,关于来自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程度,企业规模越大来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越高,而外资企业工作者比国内资本企业体会到来自利益相关者更强的压力。
因此,虽然报告书的行为在日本已得到普及,但编制者和读者之间的认识仍有差异,应对利益相关者等,还有改善的余地。还有,当扩大国外的事业时,如何收集有关数据并有效管理是关键问题,作为跨国公司还必要调整集团整体的管理体制。
基于问卷调查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在识别中日之间的差异点的基础上,对影响在中国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于2010年11月初到12月末,在中国和日本同时开展了问卷调研工作。针对中国企业,把已报告书而被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数据库(省略)的企业作为对象,从此回收了有效问卷80分。这些样本中共有62家大型企业占%(总投资额大于93亿元)、18家中小型企业占%。在企业性质方面,%为国有企业、%为国有控股企业、%为民营和其他经营企业。对于其报告书,页数5页以下占29%、6~10页占40%、11~20页占15%、21~50页占6%、51页以上占10%。在日本,对于具有在华子公司而且向中国中文或英文版报告书的日本跨国企业,通过邮寄、传真及邮件可供选择三种方式开展调查,回收了有效问卷25份。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中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行为的现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水平分到两层
关于编制依据,中方被调查企业中有79%参考了国内指标,包括“上海证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可是由于这两指引没规定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依据它们的报告的%是其页数不高于10页的,内容页不过于表面的描述,相对较弱。关于编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自行五分点的评价,发现了也不严重。相对而言,以部分国有大型企业为主,11%的中国企业追踪GRI指南等全球性指标并了质量相当高的报告书。今后,应抓住《企业环境报告书》公布的机会,那么,目前没遇到困难的大部分中国企业也需创新报告书的体制。
(二)编制目的较偏重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律遵守方面
针对编制报告书时主要考虑的利益相关者(参见图1),中国企业编制报告书的外部要因之中政府或公关部门是最受到关注(最重视为35%);日本企业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是本公司雇员(最重视为40%),把报告书用于当地员工的培训教育的方法比较明显,它承担企业内部教材的角色。反而应用于国内外市场的宣传以及直接获得业绩和经济利益的状况不明显。
关于环境信息公开,企业受到的从各方面的压力程度也是在中日之间有差别(详见表1)。中国企业重视法律遵守的理由是,作为利益相关者,行政部门的影响力较强,企业要应对其压力。反正对国内外市场受到的压力并不大,因为消费者、NGO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比欧美国家不成熟,由信息公开不足带来的经济风险更少。
(三)必要加强对外
基本上所有调查样本的报告书在网站可下载并阅览,但在报告书中明示联系方式和征求意见等拓宽与读者的频道的事例只占%,还没达到作为企业的主要宣传材料并向社会传递的阶段。然后,约60%的企业认识到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审评的有效性,但采用审验的报告只有1份,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关于负面信息公开和征求意见,忧虑公开环境事故、超标以及排放量等负面信息的中国企业超越了60%。要形成社会的理解,引导群众给挑战实施的企业公平性评价的气氛。
(四)有望中日之间的信息采集合作
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总体上环境信息公开的经验不够,日本企业也正在探索在中国的环境报告书定位与其活用方式。随着相关信息的需求增加,有望促进中日之间的互相交流。
另外,2010年11月,作为CSR的新标准“ISO26000∶SR”出台了。在环境领域,其重点从企业内部的工作转到供应链的全面工作,标示着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到社会的可持续性的转换。日本环境省也开始着手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的重新评估与改善,日本企业对环境的措施和报告书的内容也相应改变。因此,可以说日本环境报告书的发展状况也面临重大转换。中国也要应对这样国外动向,充实环境报告书。
结论
中国环境信息公开的发展速度很明显。实际上,有的中国龙头企业过跟海外企业的水平一样高的报告书,也热情地进行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研究。可是,至今对于环境报告书的定义和利用方式,这些先进企业也还在要摸索的阶段。中国推广的环境报告书的目标读者是广大的普通中国居民,与国外目标读者是企业投资者具有很大差异。为了适应投资者以外,一般消费者、当地居民、媒体、NGO作为读者的要求,报告书记载的内容也不得不变得多样化。环境报告书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等问题也需要重新探索。
总体而言,在中国的环境报告书可是刚起步的。虽然国家积极推进环境报告书制度,但是不少企业初步将一边参照该导则一边整理报告书。而且中国企业目前的信息公开实践还没有得以普及,不少报告信息不够完整,没做到规范化,环境达标状况、各种排放量、环境投资等定量信息记述不详,可比性薄弱等许多问题突出。今后还需要在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总量的两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今后,环保部门要攻关提高环境报告书的质量等问题,领导推广报告书工作。应该致力于不仅表面的内容的介绍,而且与加强公司内部的环境管理体制工作等组合起来,形成同时提高企业环境管理能力和其报告书的长效性机制。另外,尽管多少环境报告书普及,如果那个信息的可靠性没有保证的话,恐怕制度整体变为无为的,因此强调可靠性也是必须的。可靠性抵押的主要方法-第三者评论和定量数据公开,也是得到那些本身的信赖才能活用的,可还是作为可靠性抵押有效的方法,需要尽可能早点解决这个问题,致力于普及活动。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环保局。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S],2008
2.环保部。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S],2010
3.绿色和平。“沉默”的大多数-企业污染物信息公开状况调查[R],2009
4..Roberts Environmental Center.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in China's Largest Corporations[R].2009
5.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M],2009
,Gordon.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Practices of Australian Corporations[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3)
7.王军等。中国企业环境报告制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Reporting[R].2008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