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统计学重点总结(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78365

【导言】此例“统计学重点总结(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统计学重点总结1

关键词:统计;数据;对象;调查ExcelR语言;SASSPSS

一、统计学的内涵

统计学是关于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科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以及通过这些数量方面反映出来的客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它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以推断为特征的方法论科学,“由部分推及全体”的思想贯穿于统计学的始终。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二、全面了解统计研究对象,做好统计准备工作

要做好统计工作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研究对象所具有哪些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开展我们的工作。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统计学以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资料规律性。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些因素当中,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的次要因素,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体来说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趋势。我们研究总体的统计数据资料,不排除对个别事物的深入调查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现象总体的统计规律性,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总体各单位除了必须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以外,还必须要在所要研究的标志上存在变异的表现,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

三、在统计工作中采取的调查方法

统计学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有定期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定期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工作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还有就是各种统计调查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结合运用。其中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不能混淆,比如一个公司底下有若干个相同子单位,有目的的抽取几家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调查称为典型调查;如一个公司开展调查活动,领导会安排要对哪几项工作是当期比较急或重要的,然后重点调查哪几项工作就称为重点调查。简单地说典型调查是有目的的对具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调查;重点调查是在调查范围内需要调查更仔细的事物。

四、运用计算机软件做好统计工作

我们针对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要得出精确的统计结果,这无疑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统计研究对象中,我们利用统计自身特有的方法,探索现象去发展规律,对于最基本的统计图表,微软公司办公软件Office中的Excel就可以完成。对于Excel2007以前的版本只能画简单的柱状图、饼图、圆环图、散点图等,还能运用统计函数做一些相关的计算,生成数据汇总表或数据透视表。Excel2007以后的版本在做统计分析前,要安装一个“数据分析”功能包,安装好后它会出现在数据菜单下的“分级显示”模块的右边。有了这个数据分析包就可以做时间数列分析(如: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推测法)、假设检验(如:均值的假设检验、两样本方差的F检验、独立性卡方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我们也可以使用R、SAS或SPSS。R语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免费开源,它小巧好用,源代码开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更改,也可以在R的综合档案网络CRAN中下载安装不同的功能包,R语言也是现今统计学界比较流行的工具软件,广泛被用于经济计量、财经分析、人文科学研究以及人工智能,但由于随意性大对于非常用函数还是自己写比较好,下载别人的函数包使用风险比较大,要做好统计工作我们应该很好的掌握并运用它。

SAS是由美国Northcarolina州立大学1966年开发的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主要完成以数据为中心的四大任务,数据访问、数据管理、数据呈现和数据分析。但是由于它专业性强,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而且要付费购买正版软件,所以只适用于大型公司或企业里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重点总结2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实施方案;高职会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21-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于本世纪60年代由美国神经病学Borrows教授创立,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于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成功地在一些医学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从事多年会计工作的经历和多年会计专业教师的经验,于2006年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上尝试引入了PBL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PBL实施方案,旨在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一、会计电算化PBL教学模式的目标

探索PBL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应用,分析该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特点,对学生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软能力。力争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PBL教学模式,使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PBL教学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观察、学会分享与交流、学会学习。

1.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PBL教学模式重视科室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科室凝聚力的考核。

2.培养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PBL教学模式和说书、说博、说题等活动要求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在规定时间内表达出来。

3.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BL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要求学生既能发现问题,还能解决问题,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而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利用已有的零碎知识,必须具备系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研讨中会出现新的知识点,而新的知识又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每位科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与科室成员沟通与交流。

4.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有重大的突破。传统教学由教师按大纲讲授所有内容,学生以听课和记笔记为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查阅文献的积极性。PBL教学方法的说书说博等要求学生讲,教师作最后的总结,笔记本要求学生自己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这一过程,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责任感、豁达的性格、学会展示、学会分享。每周的交流与分享时间,以及科室的存在,让学生承担责任,学会与科员的和睦相处,学会分享是一种快乐。

6.培养学生的抗挫耐压能力。科室之间的反思展示、图片展示、科室展示等,无形中形成的职场气氛,能使学生置身于工作中,增强抗挫耐压力。

7.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PBL新会计老会计博客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需要各科室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8.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能力及换位思考能力。PBL教学模式下,要求所有同学都必须提交周总结,科员总结交科长,财务总监及科长的总结登博客,一次次写作,使学生反思能力就从量变到质变,学会换位思考。

9.打破常规的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既有个人的考核,又注重科室的合作,同时还鼓励科员进行创造,重视过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好的考核方法。

二、PBL教学模式内容

1.实施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会计电算化(1)、会计电算化(2)、会计电算化(3)、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税收等作为实施对象。涉及高职一年级及二年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

2.教学模式内容。分为自主学习模块、分享交流模块、精讲模块三部分。自主学习和分享交流模块通过科室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享与合作相结合,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精讲模块主要针对重点、难点及易错点进行讲解,在自主学习和分享交流之后进行的。

教学模式分科办法。模拟会计工作场景,在全班竞选财务总监一位,再竞选科长若干名。教师对班级管理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教师对财务总监实行直接管理,对科长实行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科员接受科长的直接管理,接受财务总监及教师的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然后将班上学生按异质分科原则分为几个科室(6~8个学生为一个科室)。异质分科原则要求从成绩、性别、性格、胆量、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考虑。

4.学习过程。每周,财务总监会组织说书(教材的一章或某节)、说博(博客:PBL新会计老会计)、说题(专业题)等活动。在科室中,在科长的领导下,各科员需要积极主动参与科室活动,以问题为起点,合作学习,共同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科室的成员都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通过不同的科室归纳、积累、整理、分享,展示,形成多样化的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及易错点进行点评及总结反思,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听教师精讲,把所学知识准确地对号入座,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PBL教学模式实施流程

(一)PBL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1.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准备阶段是PBL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这个阶段主要包括了解班级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分析整理教学内容两部分工作。通过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及与学生的沟通,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及学生基本情况。包括:班风、学风、性别比例、基础知识,性格,沟通能力,表达及组织能力等。分析教学内容必须作到:以企业需要会计具备的素质为导向,融必具的专业知识为教学中,提炼教学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精讲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班级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调整。

2.课堂讲授阶段。课堂讲授,是基础知识的储备阶段,各个知识点的掌握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讲授的开始,可以让学生预习,使学生对课程的目的有所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员主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先通过说书、说题等的方式进行,然后再是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分科讨论阶段。首先是分科工作,每个科室包含学习基础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科室的男女比例,性格的构成、组织沟通能力、是否同一寝室等等要符合异质分科的原则。每个科室设立科长一名。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都要求学生学会各种跳法。个人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室进行交流与讨论;科室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室间及班级分享与交流。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各科室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及情况,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判断是否进行启发和辅导。教师重点解决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都容易犯错的问题及重点的问题,即难点、疑点、关键点。学会做笔记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要求所有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并进行总结与反思、分享。

4.分享交流与展示阶段。每周的分享与展示分为书面和现场两种方式。现场方式为每周根据课时安排15%~20%的时间用于科长与科员的分享与交流时间,主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分享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及科室的感悟等等。书面方式为每周每位同学的总结与反思,总结本周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或不足之处,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展示(PPT、角色扮演、会计职场场景模拟、VCR等),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在教室墙上、博客或者QQ空间等处进行展示。书面总结与反思分为三个层次:财务总监总结、科长总结、科员总结。其中总监和科长总结由教师展示,科员总结由科长负责展示,科长有权利推荐写得有价值的科员总结进行分享与展示。

5.教师总结阶段。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本周的交流与分享作出总结,解决本周存在的重难点及易错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检查自己在教学组织中的漏洞和不足,总结能调动学员积极性的方法,修改旧的实施方案。

(二)PBL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解决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反思。工作重心要从课堂上的“表演”,转变为课前的设计和课后的反馈与反思,要求教师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深入企业财务部门调研,去适应PBL教学模式的需要。

2.教学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执着的精神。学生十几年接受的传统教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非常难,学生会抱怨连天,会经历抱怨了不做、抱怨了再做、边抱怨边做、做了再抱怨、直到做了也不抱怨,这过程需要老师调整心态,扛住压力。

3.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要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都是“有问必答”的学习方式中转变为能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非常艰难,需要对学生鼓励、信任、尊重。特别是会计理论知识特别差的这部分同学,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懒惰的思想较严重,思想转变较慢,接受力较差。

四、PBL教学模式成绩评定

学生成绩可以来源于学生“挣”分。是由个人成绩和科室成绩构成。个人成绩,来源于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参加说书、说博、说题、说软件等展示情况的得分、平时各章节测试及期末的测试等。科室成绩,来源于每月科室申报的各种奖项,比如全勤奖、进步奖等;科室的展示(知识点展示)、团队测试等。科室的成绩来源于每个科员的表现,科员表现直接影响科室成绩。将以上两个方面的成绩所占比例(权重)进行适当配伍,最后以百分制计算学生总成绩。

统计学重点总结3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

1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 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 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 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统计学重点总结4

统计学是各项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由于统计学知识的缺乏而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费的事例不胜枚举。下面介绍统计学方法在医学影像学研究中应用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 影像诊断的一致性检验:这是进行统计的基础,试想,诊断结果不一致,其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该研究价值也就不高,别的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拿到数据后首先做一致性检验。适用范围a同一组病例,新诊断方法与金标准的一致性。b两种诊断方法对同一样本诊断结果的一致性。c两个医务人员对同一病人的诊断结论的一致性及多名医务人员的两两比较。d同一医务人员对同一组病人前后进行两次观察作出的诊断是否具有一致性。

方法

两个医务人员对同一病人的诊断结论的一致性计算方法 (1)计算填写四格表:A项为基准项或金标准,B项为实验组或观察项目。A、B两项各设阴性(或不一致或没有病)与阳性(或一致或有病)两个指标,abcd四个格点分别是a两者皆判为阳性;d两者皆判为阴性;b(右上)假阳性点,即A(金标准或基准者)阴性,B判阳性;c(左下)假阴性点即A(金标准或基准者)阳性,B判阴性。本例a点A医师与B医师判定优良一致数83例;b点A医师判合格,B医师判优良,3例;c点A医师判优良,B医师判合格,3例;d点两人判定合格一致数5例(见表1)。(2)计算Kappa值:公式Kappa=Pa-Pe/1-Pe;Pa为实际观察到的一致率=实际观察一致数/总观察人数;实际观察一致数=两者皆判为阳性数(a点)+两者皆判为阴性数(d点);本例为Pa=(83+5)/94=;Pe为期望一致率=[(α+Χβ+)/N+(α-Χβ-)/N]/N;即两者都判为阳性格点(a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都判为阴性格点(d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之和再除以总观察数(或乘以总观察数的倒数1/N)。本例为Pe=[(86×86/94)+(8×8/94)]/94=(+)/94=;本例Kappa=(Pa-Pe)/(1-Pe)=(-)/(1-)=/=。(3)计算Kappa值的标准误[1]:本例为SK=。(4)为Kappa值的假设检验:①H0:Kappa=0。②统计量U值:U=Kappa/SK,本例为U=。表1 两名医师诊断实验评价的四格表

同一医务人员对同一组病人前后进行两次观察作出的诊断是否具有一致性 (1)计算填写四格表,A项为基准项或金标准,B项为实验组或观察项目。A、B两项各设阴性(或不一致或没有病)与阳性(或一致或有病)两个指标,abcd四个格点分别是a两次皆判为阳性;d两次皆判为阴性;b(右上)假阳性点,即A医师第一次(金标准或基准者)阴性,第二次判阳性;c(左下)假阴性点,即A医师第一次(金标准或基准者)阳性,第二次判阴性。本例a点A医师两次判定优良一致数74例;b点第一次医师判合格,第二次医师判优良,5例;c点第一次A医师判优良,第二次A医师判合格,6例;d点两次判定合格一致数9例(见表2)。(2)计算Kappa值:公式Kappa=Pa-Pe/1-Pe;Pa为实际观察到的一致率=实际观察一致数/总观察人数;实际观察一致数=两者皆判为阳性数(a点)+两者皆判为阴性数(d点);本例为Pa=(74+9)/94=;Pe为期望一致率={(α+Χβ+)/N+(α-Χβ-)/N}/N;即两者都判为阳性格点(a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都判为阴性格点(d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之和再除以总观察数(或乘以总观察数的倒数1/N)。本例为Pe={(79×80/94)+(15×14/94)}/94=;本例Kappa=(Pa-Pe)/(1-Pe)=。(3)计算Kappa值的标准误:本例为SK=。(4)为Kappa值的假设检验:①H0:Kappa=0。②统计量U值:U=Kappa/SK,本例为U=表2 同一名医师诊断实验评价的四格表

转贴于 2 结果

在胸部多层螺旋CT小剂量分段扫描的诊断与防护价值课题研究中对评分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的统计量Kappa=,P

3 讨论

医学影像学研究中选择统计学方法有自身的特点,应引起重视,应该确定一套标准的医学影像学研究适用的统计方法,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让大家有章可循。

要重视进行一致性检验和盲法评价[2]。因为影像学是主观因素很多的学科,对同一份样本,不同的人评价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评价的结果前后也可能不一致。结合临床实际,尽可能做到齐同对比。诊断基准者的设立要慎重,手术病理结果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研究中常难以完全做到,为了便于对比和统计,结合研究内容设立金标准十分重要,为与手术病理的金标准区别,作者称作此为基准者或基准组。本研究以常规CT扫描组作为基准组。

参考文献

统计学重点总结5

关键词 Excel;生物统计学;t检验;单个总体平均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76-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有更多的件被应用于生物统计学,如SPSS[1-4]、Excel[5]、SAS[6]等,但是不同的统计软件具有着不同的统计特点,如Excel统计功能虽然简单,但是操作方便,分析出来的结果更为直观,更适合生物统计学的初学者。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Excel对单个总体平均数进行t检验,以案例的形式详细阐述其分析过程。

1 分析工具库的安装

Excel一般不直接装配“分析工具库”这一模块,需要在Excel的基础上自行安装。安装步骤:Excel的工具加载宏分析工具库确定。

2 单个总体平均数的t检验

单个总体平均数的t检验一般是用一个样本平均数与一个已知总体平均数进行比较,检查此样本是否来自已知总体平均数的总体。

数据资料的建立

例:已知约克夏母猪体重的总体平均数为μ0=130 kg,现在某猪场随机测定了15头母猪的体重(kg),数据值:121、127、103、132、157、133、130、139、140、136、111、126、153、142、120。试检验该样本是否来自总体平均数为130 kg的总体[7]。以列的形式建立数据,也可以以行的形式建立。

t检验分析

在Excel中:工具数据分析描述统计,点击“确定”进行分析。输入区域:选择原始数据;分组方式:逐列(如果数据是以行的形式构建的,则逐行);“标志位于第一行”,指的是在建立数据的时候在数据最上方有数据的变量名,而且在输入区域选择的时候将变量名也选上了,这时候可以勾选“标志位于第一行”,否则就不选择此项。输出选项:输出区域处选一空白处,然后把“汇总统计”和“平均数置信度”进行勾选。单击“确定”按钮,得到描述性统计量(图1)。

结果分析

结果部分如表1所示,表1中只是对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量的分析,还不能直接看出结果,需要利用表1的结果进一步分析,需要计算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看这个区间里是否包括了μ0=130。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应该是表1中的算术平均数加上或减去置信半径(置信度)。由此可知,本例题中的置信区间为[,+],即为[,],可以看出μ0=130就在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内,所以试检验该样本是自总体平均数为130 kg的总体。如果μ0=130不在这个置信区间,则试检验该样本不是来自总体平均数为130 kg的总体,或者两者差异不显著(P

3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Excel对单个总体平均数的t检验,在这个t检验中与所有其他t检验相比是最简单的一个,不但可以进行t检验,还可以输出一些其他的统计量,如标准误差、峰度、最大值、最小值等,这些统计量有利于对数据资料更全面地了解。

4 参考文献

[1] 白俊艳,徐廷生,张小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上机实验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47-248.

[2] 白俊艳,贾小平,张小辉,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0):57-58.

[3] 白俊艳,武晓红,张小辉,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369-370.

[4] 秦立金。SPSS统计软件在生物统计课程中的探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3):198-199.

[5] 韦若勋。生物统计学上机实验课中Excel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J].高等教育,2013(8):185-18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67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