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07186

【导言】此例“大学语文教学总结【优秀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语文【第一篇】

一、通识教育简析

目前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强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作为人的教育。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尤其是两次经济衰退的危机引起西方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并竖起通识教育的大旗,为后来近半个世纪西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影响至今更为显著。中国通识教育就其内容、方式而言,从孔子开启教育之后,经几百年发展其实已经有较为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历经各朝的变迁,中国通识教育在民国时期获得较为长足的发展,并培养出了一大批综合性的大师与大学者。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人文氛围浓厚,重文轻实,并且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当代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表述,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构建。中西通识教育相同点集中在源起和早期,比如中国早期教育的六艺和西方早期通识教育提倡的七艺有诸多的相同点,并且中西通识教育的目标均定位为全人教育,以人文素质课程为主体。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学语文是人文课程中最基础的一门课,也是居于人文素质类首位的课程。目前正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高潮,然而无论是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还是亚洲高等教育领域,我国高校排名情况都不甚理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实际上道出了几千万中国高等教育师生的心声。大师与大学之“大”历来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又都殊途同归地承认“大”之底蕴是文化体系,或者说是知识体系的问题。哈佛的学生能够站在世界的前沿俯瞰世界,是基于对本国和外国古今文化精华的系统性把握,进而有了精准的判断和引领,便是得益于该校近三十年的通识教育。民国时期我国的教育出现了第一次繁荣,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竟然也人才辈出,学术精神令人振奋,究其根本得益于当时母语教育的重视和对通识教育的推崇。在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中国文化遭受的打击和摧残人所共见,当下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化都呈现荒漠或泡沫状态。曾经民国时期的中国是靠母语教育为民众打开了启智的大门,也是靠语文打开了人才的精神大教门,而在当今再次面临的精神荒漠阶段,我们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母语教育,高等教育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大学语文这样的综合性人文课程。在中国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能否用通识教育来竖起呼唤民族文化崛起、呼唤民族文学觉醒的大旗,其精神基础与社会号召力实在堪忧。这在众多高校呈现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母语教育中可见一斑。虽然众多的高校都在试图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但中国化的通识教育体系首先不是考虑“人”的问题,而考虑的是课程数量和学习的时间搭配,只有极少数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基本知识的检测并分类施教。由此可见,我国通识教育处于尝试阶段,而利用成熟的大学语文课程的辐射性与开放性特征,立足于大学语文这个核心来拓展通识教育体系则是科学可行的途径。

二、大学语文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依据

首先,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能适应学生不同层次文化需求,其融汇性特征足以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可以进一步拓宽学习者的视野与思维空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另外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不同的通识教育探索,如何满足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素质需求也是各位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二者其实是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共性问题。目前国内所有学习西方的通识教育思维,所有引进的西方通识教育的模式,几乎都忽略了或者说在掩盖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的层次性或者说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问题。美国和欧洲最尖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否适应中国所有的教育土壤,这个问题要先弄清楚。不可否认,哈佛、麻省的通识教育效果与经验的确让人钦佩,也的确造就★★了大量的世界顶尖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明显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不论是本科、专科,还是俗称的一本、二本、高专,这样的现实建立在学生高考之后的自动分层。这种分层不仅是学识,更多的是能力、素质和态度等综合能力的分界。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古今中外文学与文化知识的融汇性特点,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人文与素质需求,藉此也可以部分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其次,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是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丰厚的文化蕴含足以成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导致大学语文在中国高等院校举步维艰,各类高校的通识教育也因雷同于素质教育而陷入困境。中国地域广阔,所带来的地域文化背景差异必然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甚至生存哲学等方面的极大差异。西方尤其是美国历史相对较短,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复杂,但没有中国几千年的根深蒂固以及纵横交错,西方思想上的开放也令通识教育的各类知识易于相互贯通与接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连基本的日常语言几乎都需要重新学习的大学生,能否在短短的三到四年里塑造为能接受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理念和精神的人,这是不能持乐观态度的。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是否都必须走西方通识教育中高大上的精英之路,能否结合当地地域文化背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能否利用现成的大学语文的平台塑造通识教育的实用性构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加之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语文的内容、层次、结构,已经为大学语文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底子,也为大学语文打下了厚实的文化精神基础,足以让其担负起通识教育提升人格精神的重任。最后,大学语文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这也令其具有通识教育中人格健全的效能。当今教育界,无论是借助网络平台,还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大部分违背了通识教育的初衷。在通识教育理念中,第一目的是为了让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精神健全的人。最早的中西通识教育的核心观念都是两个字:全人。而学做人的基本途径无外乎中国名言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需要各种亲身体验,如情感、诵读、演说、写作、心理等。当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文的本质受到挑战,教育中大量的教育过程被省略、或是被篡改,通识教育的效果必然被弱化被遮蔽,人们自然会失去对通识教育所谓的塑人的信心和等待的耐心。仔细研读有关西方的通识教育经验介绍和教育过程,笔者发现西方通识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比如大量的原著精读与研习,教师基本上不讲课,多是以学生自学和助教辅导为主。这种原始的教学方式最早用在中国的孔子时代,也是中国教育的启蒙时代。现在的中国高校在语文教学的方式上呼唤返璞归真,做到用简单的方式去挖掘深层的文化和文学精髓,在回归传统中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已得精神追求和文化操守。尤其是关于人性与人类基本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定势,进行人格完善和创新思维培养,这也是大学语文可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可行性要素。

三、大学语文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

台湾著名通识教育家黄俊杰先生曾对儒家的教育理念有这样的理解:“儒家式的‘全人教育’更企求提升人的境界,使人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意义。儒家定义的‘整全的人’,在多层次、多面向之间完成人的连续体,它既是‘身心连续体’,又是‘个人社会连续体’,更是‘天人同构之连续体’。儒家教育理念中的‘整全的人’,是一个有本源而与宇宙大化之流在精神上相往来的人。”由此可见,黄教授在基于对儒家传统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又整合现代教育的趋势,深刻领会到当前的通识教育不仅要借用西方的教育观念,同时也需要复振儒家的“全人教育”理念。台湾的国学教育及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世所瞩目,通俗地说台湾的国学教育在形式上基本等同于大陆的语文教育。台湾十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奠基、关联、辐射等功能,其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这个经过几千年实践证明适合中国人生活的哲学已经成为台湾学人的共同信仰。在这个统一的哲学基础上,台湾的国学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有了落脚点。就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而言,若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形式与教材内容和涵括的精神内质与哲学思想,都必须进行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重新整合,结合传统文化的精神禀赋进行与当今社会人文素质需求相吻合的调整。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基于生活化的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改革探索。首先,大学生的学情现状简析。大学语文课程本身与中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而大学生也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根本变化:一是身份社会化。从中学到大学,是大学生真正社会化生活的开始。虽然大学仍然是学校,但已经是半个社会,大学生已经具有了切实的社会化身份。他们开始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且角色选择极少受到家长、师长的干涉,甚至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会反映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的甚至由于岗位的有限性,迫使其由被动竞争转变为大学的主动竞争,致使很多学生出现典型的社会消怠情绪。二是生活独立化。目前许多高中在毕业前夕会举办成人礼,让学生通过成人礼感知自己的成长。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是从大学开始的。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大多数甚至离开家乡,大学求学的日子从思想上、生活上真正启动了独立的模式。在脱离依赖的初期,大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一个明显的茫然期。大多表现为失去目标、生活失序、沉迷玩乐、心理空虚等情形。其次,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探索。据上述分析加上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课程安排遵循一个一致的程序:公共课程在先,专业课程在后。这样固化排课的后果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基本上是思政课泛滥,外语课扎堆,大学语文课跟风。对那些刚刚从高考过来的大学生而言,这些课绝大多数都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因而首先就造成一种重复的感觉,难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热情。基于我校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的地位和本科生普开的现状,教师们进行了基于生活的专题式教学改革探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后期的影响效应。基于生活的专题式教学模式主要依据大学语文的性质及其在通识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大学语文课程大致分为四大块:导言——审美教育——爱的教育——结课讨论。课程将不遵从教材的编订次序和文学史的历程,而是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探讨一些语文与生活结合紧密的问题,以期达到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效果,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在审美教育和爱的教育板块中实行专题式教学,审美教育分为日常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行旅之美、体悟之美、创造之美5个专题,爱的教育大致分成爱家、爱国、自爱、爱侣、爱人等5个专题。这些板块与专题都应用通识教育的思维与理念,一方面侧重人格的健全。如爱人教育将从爱的哲学及爱人的正确方式导入有关经典文学作品的剖析,引导学生将爱建立在尊重与生命的基础上,将施爱与受爱置于正确的三观指引之下。另一方面是大量利用融汇思想,将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进行创新梳理与组合,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教学尝试。如在体悟之美的专题中精心选用悲、欢、苦、乐四种情绪,分别以音乐、画面、文字、讲述等形式体验情感的触动。在这些情感体验中回忆或结合文学篇目进行共鸣情感感受,尔后辅之以经典阅读,帮助学生寻求智力与精神的乐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品阅与思考。这些教学的方式均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们积极探究,深入钻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学方向上得到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收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文学是人学,追求美,追求艺术境界,追求精神愉悦。大学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居于核心课程的地位,其知识性与感悟性的融合特征,彰显了它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根本性差异,也铸就了其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水平及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方面的诸多效能。这些效能正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在培养一个完整人、一个健全人的目标中,人文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均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是通识教育中的核心环节。重视并不断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应该成为我国通识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未来一段长时期内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作者:李婷 单位:武汉商学院人文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张红霞。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文化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91-96.

[2]陈琦。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式与特点[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4,(10):156.

[3]李曼丽,汪永锉。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究,1999,(1):96-101.

[4]张亚群,王毓。论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与通识性[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6,(7):142-148.

[5]刘刚。论通识教育中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10,(12):32-33.

大学语文作文【第二篇】

通过大学语文教育,高职院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增加其就业竞争力。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包括:明确教学目的,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采用角色扮演、情境设置等多种办法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写作训练。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

0引言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胜任各种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学生的必备技能。

1大学语文教育中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的不明确

大学语文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但工具也不容忽视。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不明确,在教学中偏重于讲解文学作品,弱化应用文写作的地位,少讲或者不讲应用文写作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有些教师未做好学情分析,没有依据学生的专业和就业需要选择授课内容,如经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合同等经济类文书的写作,但机电类专业学生并无此类需求,“一刀切”安排教学内容将导致学生反感、抗拒学习。

教学模式僵化

应用文写作重在“应用”。但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写作教学多采用“文体讲解———格式讲解———注意事项———例文分析”的模式编写,偏重强调文体理论知识。大多数高职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由于学科专业所限,不具备行业企业从业经历,在教学中习惯强调写作理论,压缩学生练习实践时间,导致原本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变成纸上谈兵,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在实际运用中仍有严重的文不对题、格式错误等问题。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本身较为枯燥。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和学习兴趣所限,对抽象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易产生抗拒心理。另外,应用文涉及机关及商业事务,多为计划、总结、合同等类,其例文多为政府公文或企业文书。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例文内容距离其生活较远,较难理解,学起来也兴趣索然。

2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

明确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

首先,教师必须明确应用文写作教学目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归属于高职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应用文写作能力正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矛盾。其次,还应明确应用文写作与大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学者毛正天在全国应用写作年会上提出“应用文写作应该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要明确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需求。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以实际事例向学生阐明应用文写作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引起学生重视,帮助他们树立学好应用文写作的信心。

针对学生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做好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可采用“专业需求+基础文书”的组合安排教学内容:“专业需求”是根据学生专业和未来就业岗位需求学习的应用文,如经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合同、招标书等财经类文书的写作,工程类专业学生可增加调查报告等文种的学习;“常见文书”指的是条据、通知、会议纪要等常用应用文,可满足各行业的工作需求。

情景设置,教学内容化零为整

现有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学生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难以学以致用。对此,教学中可采用情境设置的办法,虚拟学生熟悉的校园事件,以此为线索将分散的教学内容整体统筹进行教学。例如,要进行通知、计划、总结等常用文书的教学,教师可拟设校运会等活动情境:在“策划协商”阶段安排工作计划和会议纪要的教学,“公布消息”环节安排通知的学习,“采购”过程可引入条据教学,“活动完成”后开展总结文种的学习。通过情境设置,教学模式化零为整,分散的文种串联成完整的事件,强化学生记忆,使应用文教学内容的衔接更加紧密。

设置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输出者变成课堂情景的设计者,通过任务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前,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行收集数篇相关的应用文例文,初步分析文体格式及文种特点,并在课堂上展示分析结果。结合情境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事件。如学习求职信时,由学生分别扮演求职者和招聘人员,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求职信是否符合要求,教师再进行引导总结,梳理文种知识。

重视练习的巩固作用

应用文写作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课堂及课后的写作训练进行巩固。对此,课堂上必须安排练习环节。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以巩固所学内容。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可将通知、借条等较简单的应用文写作练习安排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以抽查方式对学生作业做分析点评,对共性问题进行纠正。计划、总结等相对篇幅较长的应用文书,可在课堂上安排纠错练习,教师提供错误例文,学生勘误修改后教师再进行点评纠错,将写作训练安排在课后进行。

3结语

应用文写作是学生必备的就业技能,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明确教学目的,依据学情来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整体统筹、情景设置、角色扮演、任务设置等多种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凤英.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再探讨[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7-90.

大学语文【第三篇】

由于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中西茶文化比较对于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应该充分利用中西茶文化中差异元素,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全方位对比,以多元文化充实英语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当代大学生西方文化适应能力,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比较;大学英语

在当前茶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这不仅引起了当代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更对当代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但是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中以中国思维理解、判断西方茶文化现象,出现很多文化误解和矛盾。鉴于此,如何以中西茶文化对比充实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如何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吸引英语学习者跨文化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中西茶文化内涵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物质内涵对比

物质文化是异质文化进行比较最直观、最客观的外在形式,而在中西茶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中西方在茶叶选择、茶具选择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茶叶选择的差异。中国作为典型茶叶出产国,茶叶种类繁多,无论是红茶、绿茶还是白茶、黑茶、黄茶都深受我国社会青睐,尤其绿茶更是在我国茶文化中以其自然、未发酵的特点,自古以来受到一致好评和推崇。然而西方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受制于海洋气候,无法产茶,在茶叶选择上更青睐发酵性、易储藏的红茶。其次,茶具选择的差异。我国茶文化在茶具上受到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影响,崇尚自然淳朴,以瓷器为主。同时无论茶壶、茶托、茶盅、还是水方等辅茶具都讲究“雅趣”二字。而西方茶文化中茶具多以西方宫廷贵族元素为特点,尽显奢华和高贵。无论茶杯、茶碟还是糖罐或点心盘都凸显物质品味及贵族气质。

中西方茶文化行为内涵对比

中西方在茶叶饮用中饮茶习惯、礼仪等方面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饮茶习惯的差异。中国茶文化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影响,重视饮茶中对茶叶自然味道的保持,注重茶味的单纯,提倡“清饮”的饮用方式。而西方茶叶消费者崇尚口感与个性,在茶叶饮用中掺杂各种材料,如:牛奶、糖等,推崇“混饮”的多重生理感受。其次,饮茶时间差异。我国茶文化中没有饮茶时间的固定要求,而西方茶叶消费者根据其生活习惯形成了“早茶、午茶、下午茶”的社交和饮用习惯。除此之外,中西方在饮茶上存在很多行为差异,但是都讲究饮茶的礼仪,只是因为社交礼仪的不同认识,在礼仪表现上两者略有不同。

中西方茶文化精神内涵对比

茶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已经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融于其中,可以说茶文化在我国已经升华为更高的价值观层面的思想内容。其中儒家、道家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中庸、自然”观念让茶饮超越了物质层面,让饮茶者在茶俗及茶事中获得更高的精神领悟或道德感受。相比之下,西方茶文化因时间较短,与西方传统价值观及哲学思想发展不同步,导致在精神层面上西方茶文化更倾向于物质文化方向,茶被视作解决消费者生理需求的物质象征。西方文化中,茶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色彩,茶、茶具、茶俗成为代表财富和修养的重要内容,茶饮活动也更多被赋予社交意蕴。

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应用对比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方面,语言含义不同。我国茶文化中语言多立足茶俗及茶相关活动,含义质朴简单,指向性较强。而西方茶文化中语言的含义被极大的拓展,多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社会含义。例如,英国茶语中出现了大量“隐喻、转义”的词汇,将茶的词性和词摆脱了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形成了个性化语言结构。例如“Blacktea”(红茶)与中国茶文化中的“黑茶”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西方茶文化中语言交际范围较窄。据统计,西方常用茶语如“teaparty、teafight”等仅有不到200个,与我国茶文化中茶语言的词汇数量难以同日而语。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影响

对中西茶文化内涵进行比较,正确理解中西茶文化差异,能为当代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重要的视角或教学资源,可以极大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性,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大学生西方文化思维

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可以让大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形成对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思维,尤其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让学生能以西方思维审视西方人群的行为选择,进而在语言应用中注重自身语言习惯的规范和实用性。例如通过中英茶文化对比,学生可以认识到英语的印欧语系本质,在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方面与我国汉语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茶文化的引导下,大学生可以西方文化视角和内涵理解西方茶俗、礼仪及其他行为,形成英语思维和英语行为习惯。

丰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

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比较,学生和英语教师都能充实西方文化认知,例如可以对中西方茶叶历史、饮茶习惯、饮茶风俗中涉及的物质文化、语言文化元素形成直观认识。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对中西茶文化的比较,丰富了跨文化教材的教学内容,让课堂跨文化案例更加形象具体,有助于学习形成对西方文化的辩证性认识。大学生可以在中西方茶文化元素的冲突和矛盾中,正确认识、理解英语国家文化选择,将英语语言内容与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提高自己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

创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方法

茶文化蕴含丰富的趣味性文化元素,能以形象、生动、具体的案例吸引大学生对文化实践及语言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茶文化比较让大学跨文化教学摆脱了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形成了较为现代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文化体验、参与激发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语言的感受和判断积极性。同时这种文化比较解决了纯文化灌输的枯燥性弊端,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解放。同时中西茶文化中很多文化元素相较传统书本知识,更容易和多媒体、互动教学、任务式教学模式结合,提高大学生英语跨文化兴趣及实践能力。

3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与茶文化比较的接轨

大学英语要想将中西茶文化对比纳入日常跨文化教学,就必须从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出发,开发茶文化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校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大学英语与中西茶文化的接轨,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质量。

开发中西茶文化跨文化校本教材

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应该将茶文化、茶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以中西茶文化为基础的校本跨文化交际教材。首先,学校应组织跨文化专家、茶文化专家、英语教师共同编写相关教材,教材的茶文化比较内容既要符合跨文化理论,又要满足英语学习和实际交际需求。其次,校本教材不仅要介绍中西方茶叶文化的理论知识,更要组织丰富对比性元素全方位展示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最后,校本教材必须立足真实的、实用的文化语境,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与学生日常英语应用形成呼应。如茶叶名称英、汉区别对比、茶叶饮用习惯对比,应该予以重视。

构建茶文化主题的英语跨文化教学活动

中西茶文化差异性元素为教师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中西茶文化对比选取代表性内容,进行案例教学、任务式教学、情景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例如: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中西茶文化中“Darktea”的含义区别,采取案例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黑茶”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进而归纳中西茶文化在语言、历史文化、社会认知心理上的差异,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对比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茶文化设置情景,例如“西方茶饮礼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异域文化体验中,将英语语言、西方礼仪和茶俗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文化体验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形成茶文化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

大学跨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中西方茶文化中丰富的比较资源,以将其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直观生动的吸引学生在英语环境内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知和娱乐性,为培养跨文化意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根据西方“早茶、午茶、下午茶”过程中不同茶、茶点、茶室的图片、视频,甚至电影让学生在直观的音像世界中感受茶的魅力及西方文化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制作中西茶文化对比的PPT动画情景展示,让学生了解茶词汇、茶饮礼仪及用具的差别,了解特定茶叶词语意义及文化特殊性。例如通过“taketeawithsomebody”一词的PPT情景展示,学生直观了解到其真正含义表述“与某人发生冲突”。可以说,视频、图片、PPT可以让中西方茶文化生动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下了解西方文化的特定内涵。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物质、行为、精神、语言层面的差异,为我国大学英语开展跨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有益的文化元素,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高度,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中西茶文化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密切结合,让茶文化比较真正融于跨文化教学体系中,培养大学生英语跨文化的应用能力。

作者:肖少华 王立宾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6(2):255-256.

大学语文作文【第四篇】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探索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到了大二,开设了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但应用写作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上岗位与职业发展的需要。要想摆脱教学困境,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英语应用文写作人才,是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新课题。高校英语教师只有按市场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

二、目前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现状

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是放在素质拓展课程来学习的,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手段的创新性等也影响着大学英语应用写作教学效果。

1.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不够被重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还是更重视四、六级的学习。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应用写作课是作为公共课和公选课,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或者4学时,总共30或32学时,2学分。30学时对于内容丰富的应用文体来说是杯水车薪,理论讲授、作文训练以及讲评等难以兼顾。

2.学生写作习惯不好

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原动力,对写作课的兴趣不大,有的人甚至一提起写作课就头疼不已。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都选择到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结果是,高校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不断下降,一些学生甚至连常用的请假条、自荐书都写不好。

3.教师应用文实战级力不强

攀西这种西部地区,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师,大多数是英语教育学专业毕业,未受过系统应用文英语写作培训,又缺乏实践经验,同时还缺乏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只能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结合者少,课堂教学机械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次一到批改作业时间,一看到那错别字、病句就想发火。

4.教学方法和模式简单、陈旧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实用性的本质属性,缺少实践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实践训练极少。由于学生很少社会实践,课堂中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

5.教材编写滞后

目前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材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材编写模式基本都是从应用文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到文种的写作结构、内容、写作要求等,没有新意。第二,目前写作教材仍以纸质教材居多,多媒体教材较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第三,大部分教材案例与现实极不稳合,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措施

1. 创新教学理念

打破传统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思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精讲多练、互动教学、理论结合实际等方式组织教学。

对专业课老师应该从专业水平、职称等级、学历层次等多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相对稳定的专业大学英语应用写作教师队伍,提高了大学英语应用写作的专业能力。

2.整合教学内容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及水平差异,以实用为目的,有重点、有目标地确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对学生未来工作所需应用文知识的能力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以适应未来工作需要为前提,确定各专业所应掌握的应用文文种。将实用性作为出发点,学生就会认真去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教学目标自然轻松实现。

3.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教材来模拟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大学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为目标,教材内容蕴涵了丰富的情境,因而并不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情境的定位。

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技术,如采用PPT课件形式,增加英语语言的真实性、典型性与形象性,更好地展现知识面和知识侧重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情境。

接触生活,体会情境。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和自身成长的需求,借助现实生活的情境与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成长的需求凭借客观现实生活情境来教学。有了情境做前提,学生大学英语知识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4.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培养长效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是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英语写作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难题,也是一个实用性的问题。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手段也要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评价应该创造自由、公平、民主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以教师为主,专家、学生共同参与,使英语写作教学评价真正成为学生交流的场所。

四、结论

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无论从主旨的确立、材料的积累、选择、使用到文章的结构布局、语言表达,还是从信息的选择、利用、传播,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经过完整的系统训练,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具体的讲授内容,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和社会、单位岗位的需要,设计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陆雷娜。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3]王宁。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英语,2008(9).

[4]李肖飞。高校写作课教学策略谈[J].教育探索,2007,(10):56-57.

[5]叶邵宁、滕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3.

[6]王玉杰。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端困难报,2008,(9):105-107.

大学语文作文【第五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纠错;大学生

在外语学习的领域对于英语写作的纠错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错误一直都是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点,但是迄今为止,学者一直在英语写作纠错方式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但是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语言学家和学者们都表示英语语言纠错是有价值并有意义的。在中国,胡壮麟曾说过英语语言写作错误指的就是错误的语法形式,并且很有必要为学生去纠正这些不正确的形式。另外,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写作又是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英语写作训练被安排在了大学英语精读的课程中,而不是单独开辟了大学英语写作课程,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教师和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方向,我主要总结了大学英语写作纠错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给出了产生的原因和大致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学生有些帮助。

一、六大问题

对于英语语言纠错这个话题,本文的结论主要是:处理好六对主要的问题。

第一对问题是:教师花大量时间修改文章,学生转眼把文章抛

于脑后。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写作的水平,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修改学生的写作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但是学生基本上很少能够认认真真地翻阅教师的建议。

第二对问题是:教师希望学生最终能够自己纠错,学生希望老师多多帮助他们纠错,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完知识之后能够熟练地运用,所以希望学生可以自主纠错,但是学生却希望只依靠教师完成纠错。

第三对问题是:教师事无巨细地把错误点都罗列,学生希望教师只罗列要点。

第四对问题是:教师觉得课堂讨论和教师纠错好处多多,学生觉得自己很挫败。教师没有事先测试适合学生的纠错方式,导致学生感觉有些纠错方式让他们很失望并且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五对问题是:学生只需教师纠正一些基本的词汇方面的语言错误,而教师经常用自己的标准去主观判断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的纠错需求和教师的纠错内容不匹配。

第六对问题是:教师一直在强调学生学到的知识,而学生过于注重纠错的分数。不仅教师过于注重分数,学生的家长也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

二、主要原因

这部分主要想重点阐述一下产生这六对问题的原因。

学生过于注重分数,主要是因为众多的家长都认为只要考试考好了,孩子以后的人生也就成功了,而学校的教师缺乏更加有效的评估机制,来评估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只能通过分数来衡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知识而过于看中分数。

教师在纠错之前,缺乏一个详细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教师只依靠之前的经验来判断为学生纠错。导致了教师不清楚哪种方式最适合学生,并且没有负面的影响。导致了众多的教师事无巨细地把错误点都纠正和给出肯定的修改建议,但是学生却并不领情。

另外,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纠错,但是学生转眼把文章抛于脑后,主要原因是教师,但是让学生自主纠错会影响英语知识的准确性,所以大部分的教师都是自己亲手修改,而很少给机会让学生自主纠错,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独立思考。

其次是教师很少强调反馈和修改建议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养成了只依靠教师进行纠错的坏的习惯和思维定式。

以上的六对问题解决了,英语纠错将会达到双赢的效果。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并且进行充分讨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需要一个综合的方式去为学生纠错,但不是所有的错误都需要教师去纠正。

三、大学英语写作纠错的建议

在纠错前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实际的英语写作水平进行测试和评估哪种方式适合学生,应该综合运用多种纠错的方式。避免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这项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对于大学英语纠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并且进行了教学改进和探索,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英语写作纠错的认知和学生、教师实际的纠错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兰珍。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1(4).

[2]丁往道。英文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80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