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总结范例【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09847

【导言】此例“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总结范例【范例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总结【第一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 工程应用 培养体系 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68-02

1 该文研究的背景

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前院长莫尔提出“大工程观”这一概念,此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要求“回归工程”的呼声越来越大。在美国很多工学院设有称为“Special program”的工程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欧洲工程教育整合了工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融合“专家型”与“通用型”培养目标、满足多样性需求的课程体系。比利时鲁汶工程联合大学坚持“基于项目的学习”,并通过项目“工程师的一天”,完成学生对于工程师的认知学习。

国内学者也对工程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赵婷婷在《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强调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是工程学科综合化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浙江大学王沛民在《工程教育基础-工程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研究》中,论述了工程教育课程的相关问题。刘吉臻等在《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中指出,课程目标要从学科知识体系转向为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运用集成化的思维去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王仲民等对传统课程设置中“理论-实践,认识-技能,基础-应用”的单向思维模式提出了质疑,强调工程教育要围绕工程实践重新组织课程。2006年6月,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课题“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第三次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此次会议纪要提出: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转变为以“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高等工程要教育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

2 该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的设置水平,直接决定其工程应用能力的高低,在改革其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突出地反映这一特点。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工程所需的知识、方法、手段等融合到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与工程紧密相关的人文、管理、社会责任等,在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下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将实际工程问题带入课程内容,完善其课程体系,让学生从一个个完整的项目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工程意识,从而达到增强工程意识与能力的目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实现这个目标势必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在构建培养体系时突出工程能力的培养,工程能力是工程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但其培养却是我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中的薄弱环节。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近年特色不明显,并偏于强调通才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执着于培养各种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侧重于基础理论与研究,本科层次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工程实践教育一定程度的缺失。

3 构建面向实践与应用的电气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分层次总结和分析国内外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体系的现状,对国内研究型大学以及国外著名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体系进行分解对比,结合实际,初步制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框架。在突出特色的同时,希望既能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该校的师资和学生情况,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备电气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等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并分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两个专业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主要围绕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调度和监测及控制技术,面向电力系统运行的运行控制、调度等领域进行培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以电气工程领域内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在电能质量控制与新能源技术、现代电力电子器件等方面的技术应用能力。

所有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大部分,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公共基础课中设置了素质选修课,强化人文素质。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与其它电气类专业大体相同。专业课分为必修,方向选修和任选三部分。为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在课程学时比例设置上加大了实验、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针对主干课程和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需求,设立了工程训练、计算机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总学时达到了35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达到了总学分比例的%。此外,实验学时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也进行了调整,大部分课程都缩减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验学时。如电机及拖动基础,实验由8学时增加为16学时,电气控制及PLC由8学时实验增设为34学时,理论教学缩减为32学时。

4 结语

该文以建立工程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工程素质为研究目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培养面向新型工业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执行状况不断进行反馈,逐步对培养体系进行修正,不断完善培养体系。该文参考了诸多院校网上公布的有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赵婷婷,雷庆。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32-36.

[2] 王沛民。工程教育基础-工程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42-45.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总结【第二篇】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还是以所选教材为基础,但在具体内容上应当以让学生认识该课程的用途与重要性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紧扣行业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注意开好头,要重视绪论课的教学,如在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时应将重点侧重到交通运输和电子这一领域中,重点介绍电力电子技术在汽车与轨道车辆上的应用。针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可举例介绍车辆能源系统的“骨架结构”,如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能量系统的基本结构图与基本工作原理;针对城市轨道车辆专业学生介绍地铁车辆的电源系统结构图等等,紧紧抓住行业应用为起始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另外针对电子装置用电源可从大家时刻不离身的手机充电器说起,让学生认识到电力电子技术无处不在,实用性很强,提高学生积极性。其次,随着课程内容教学的深入,应继续围绕专业行业应用,将原来的“骨架结构”补充上“血肉”,即实际具体电路,进行内容的丰富。如介绍DC/DC变换时,可以将原先介绍的地铁车辆电源系统中DC/DC的变流电路具体化,在知识认知的体系结构中进一步具体化,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最后为提高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关注度,提高学生资料收集与自学能力,一方面对部分内容调整为课后自学内容,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条件完成学习,如器件中IGCT、功率集成电路、脉宽调节电路等的相关内容将由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并选择部分主题由学生在课堂上给大家进行介绍,提高学习的相关性。另外一方面提供一些已经完成的电源板,让有兴趣的同学进行实际调试,在实践中体会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实现“自主行走”。这些同学能在今后相关的实践设计中有较好的基础,且能帮助并带动其他同学提高实践能力。

2“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应用性强,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课程开设了6个学时的实验,对学生来说实践时间较少。因此率先在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开设了“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题,时间为一周,精选了“太阳能电动车SPWM控制逆变电路设计”、“车载逆变电源—推挽式直流变换电路设计”、“车载逆变电源—工频逆变电路设计”等设计课题,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充分了解电力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以及应用设计,要求学生“脚踏实地”进行电路方案论证比较,完成电力电子电路的参数计算、器件的选型、绘制电路原理图等过程,掌握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并能够掌握电力电子器件常用的驱动电路设计,合理设计保护电路。同时对于电路原理图要求采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软件进行绘图,将学生所学的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EDA技术等几门课程在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对multisim实践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指导其采用仿真手段(Matlab或者Multisim)进行仿真实习,论证设计结果。通过紧张而充实的课程设计,大部分的同学对电力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所学的相关课程进行贯通融合,充分了解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了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架构的认识,能够熟练利用相关课程、相关技术手段进行电路设计,实现在专业知识架构中的“自由天地”。

3总结

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改革在近三届学生中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专业的理解较以往有所加深。这也说明,教师教好一门课,需结合行业实际,应结合科学技术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进行教学改革,要注重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实践强的应用型人才。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总结【第三篇】

关键词:IEET工程认证;电力电子;项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1前言

中华IEET工程认证学会简称IEET,评估受认证的课程或机构是否符合认证机构的学术或专业标准,通过认证的大学院系毕业生,代表其已具备执行工程专业所需之基础教育,且国内学历将为各会员国所承认,扩大国内毕业生的学历适用地区。

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企业调研活动中,%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相关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一般从事机械工业及维修、电子传动、汽车、车床、电路设计、售后服务,产品检修与分析、产品测试以及产品研发等行业,说明了这门课程的工程认证的必要性。

2教学现状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横跨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三门课程的交叉边缘学科,是利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与控制的专业基础课程。

基于种种原因,以往电力电子技术理论学习难较大,课堂教学将学生置于一种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所以急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加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例的结合应用,结合电力电子领域的新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为专业模块化课程“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以及复合型课程“电动汽车”、“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电动汽车驱动技术”、“智能装置设计”、“智能家居”做知识储备。

随着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课时量越来越少,实验学时也不断压缩,同时实体的实验设备极易损坏,软件仿真又不能让学生完全的理解概念。只是仿真,见不到实物,对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没有研究,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简单的整流桥电路,仿真只要选择模块即可,学生根本不知道做实物整流桥用电力电子器件应该如何搭建,若是选集成的芯片也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是半控芯片还是全控芯片,控制引脚该如何连接,芯片需要不需要驱动?这些问题都是软件仿真无法解决的,不是单纯改革实验教学就可以解决的,因此需要一种工程认证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学有所得。

3 教学改革

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IEET强调七大核心能力:具备资讯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及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具备工程实务流程规划及资讯软硬体系统整合的能力,具备协调、领导及沟通、整合的能力,具备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及持续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第二外语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具备工程伦理与善尽社会责任的能力。这些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而是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掌控能力、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角色要求既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也不能完全的不干涉,而是要作为一名引路人,为学生设计短期或是长期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寻找到达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这就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并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解“电力电子器件”时,应当重视各种器件的外部特性的讲解,从使用角度让学生了解其应用的场合,参数的含义,设置这几个参数的意义。而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详细分析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介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电力电子器件―脉冲功率组件、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然后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这些器件的具体应用范围,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讲每一种电量变换电路之前,应当把学生引导到某一个应用场景下,这时学生会主动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电量要如何变换才能满足应用需求。例如,在讲解整流电路之前,可以先引出大家日常会用到的“手机充电器”的场景。手机充电器是从城市电网当中获得交流电,在充电器内部通过整流电流转化成直流电给手机充电的设备,目前手机充电器的充电时间如何缩短?各种不同型号的手机充电器是否可以通用?又有怎样的缺陷?野外如何充电?没有充电线的情况下又是怎样的充电结构?针对这结问题学生会积极的思考,并且和复合型的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知识点的讲解也就更显通俗易懂。

运用项目

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章节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知识点的技能,体验项目建立和实现的艰难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正是IEET工程认证理念的完整体现。

恰当设置项目的题目:巧妙的设计题目是项目教学法运用成功的保证,这要求教师平时的知识更新以及积累,才能既涵盖知识点,又符合社会实际需求,所以项目的题目类型要从―跨学科理论验证、校企结合、创新设计等方面入手,题目层次要分明--包括易、适中、难几个难度。例如:A.每一章节可以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设计要求,比如在学习逆变电路时,要求设计一个基于SPWM的三相电压型逆变电路,给出具体性能指标,把问题抛给学生,等课堂知识点讲完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大体的调剂思路,完成主电路的设计。B.全部课程上完之后的课程设计的项目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完成时间周期长,如“直流脉宽调速系统驱动电源的设计”。C.此外,项目的题目可以跨学科综合,如“模糊控制下家电产品的电子设计”。

项目完成的考核方法:IEET工程认证模式,更关心的是项目完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考核。教师从项目组织情况、设计思路、设计文档、技术指标、创新性、项目完成情况等各方面来给学生打分,并且可以在小组讨论时,评出组织者、设计能力者、文档编撰者等有不同优势的同学,检测学生技术层面和团队协作层面的差异。

Matlab、Simplorer等仿真软件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目前高校实验室条件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除了项目教学法的运用,采用软件对电力电子进行仿真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这两个软件强大的协同仿真功能,建模更容易,和实际电路模型极为相似,易为学生所接受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按照上述设想,本课程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锻炼学生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为各级比赛提供一批有电子设计基础的学生;

(2)设置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环节;

(3)调整教学大纲;

(4) 通过项目,培养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

(5)组织兴趣小组进行实际工程项目作业,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以社会需求为教学依据,让学生学有所需,学能所用。

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专业限选课,一般机电专业学生必选,学生数约100人,拟打算在每年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分别按照教学改革思路进行对照教学,观察其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去同类独立院校调研,学习他们电力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建设经验;

2)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就业难易程度等情况为依据讨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并对教学大纲做相应修正;

3)以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统计表的统计情况,来设置课程项目的题目,决定以下三个方向的题目“电子电工产品生产与加工”、“机电产品开发与设计”以及“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和比例。

4)通过教学日历的完成情况和就业趋势对项目的题目进行微调,令学生自行组织项目合作小组,通过做电力电子技术项目的形式,把课堂理论直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结合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5)对整个教改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整合课程项目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式,为本课程深入教改做准备。

6)作品展示:进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项目实物展示活动,从电力电子的课程项目成品当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进行公开答辩和实物展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作品,丰富毕业设计作品的内容,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4创新点

特色与创新:

1)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解决理论知识学习难度大的问题,设立项目教学环节。针对理论学科性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问答环节、实验教学的软件仿真环节、课程设计的项目研发等环节,使该课程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加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例的结合应用,拓宽学生知识面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实践过程中通过项目学习来获取工程能力;

2)形成了校内首个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IEET工程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本课程所设的项目为“毕业设计选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的项目”提供了丰富的题目资源,丰富毕业设计作品的内容,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5总结

本论文旨在通过IEET工程认证模式的培养和锻炼,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资讯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设计与执行实验及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工程实务流程规划及资讯软硬体系统整合的能力,协调、领导及沟通、整合的能力,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及持续终身学习的习惯,第二外语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工程伦理与善尽社会责任的能力等七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本专业的最新应用与工程项目,培养出的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同,该成果可在独立学院相近专业推广,对本校其它专业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刘海波。《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3]梁秀满,刘振东。《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总结【第四篇】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仿真

1 引言

我院开设《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已有二十余年,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知识面广,涉及面宽,触角已伸到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根据对往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可知,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很大,国企有电力公司、供电局、发电站、国家电网、变电所,其他企业有施耐德电气、通用电气、三菱电机、西门子,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在强电方面有工厂电气、工控(PLC)、软件方面可做项目开发和技术支持等。据就业于上海、广州等沿海一带的毕业生反馈情况,“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应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学生务必要学好专业知识,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无所谓的态度,将来受害的还是自己。”我院一直重视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形势依然严峻,沿海发达城市人才竞争激烈,为了更好使毕业生服务于社会,严抓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根据笔者从事本专业教学15余年的体会,走访国内几所高校,借鉴专业建设的经验,认为原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出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多本教材内容辩证学习,突出强电特色

笔者调研了几所一流大学,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这些高校大都采用“九五”部级重点教材,规划教材及省部级优秀教材,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王兆安、刘进军教授合编的《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华中科技大学陈坚教授主编的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郭世明、黄念慈教授主编的《电力电子技术》,等。以上教材各有特色,陈坚教授主编的教材内容连贯,分析透彻,主要面向电气专业研究生,其他三本教材学生反映理论推导多,讲解深涩,例题少,有印刷错误等。根据教材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笔者认为选用教材应遵循“以应用为目的”的培养目标,在保证本学科知识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既紧跟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脉搏,反映本学科的先进技术,又遵循高等技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我院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主要偏向强电应用,这是与控制工程专业及其他自动化类相关专业的显著区别。在参考多本教材基础上,如何使教材内容更具有实用性,符合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内容上应重点讲授 IGBT、GTR、GTO 等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由这些元件构成的电路,在四大类基本变流电路中删减应用较少的器件和电路,逐步转向以交流变频和逆变电路的应用为主,介绍开关电源、PWM控制技术和UPS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组合变流电路为辅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渐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启发鼓励的作用,在遵循大纲的基础上围绕各知识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针对该门课程波形多,公式多,计算量大的特点,可以选择讲授部分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公式推导,另部分内容启发学生自行完成,通过课堂提问检验自学情况,根据表现酌情增加平时成绩。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积极有效的,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的依赖性,对培养和发展自学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重拾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辅助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中把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继续发扬黑板现场推理,对重点内容反复标记及留存记忆的特点,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的视频、音频、动画、图形、文本等元素的表现,使波形动态展示,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点,从而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知识的兴趣。如采用flas播放单相桥式电压型逆变电路的工作过程,动态显示PWM控制下载波与信号波变化情况,实践表明,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内容上也容易理解。

3 加强实训环节,锻炼实践能力

改变考核机制 全面调动学生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独开设实验课时,由原来的三个实验6课时增加到四个实验8课时,成绩计算是由每次实验平均得到,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手段,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往往是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步骤不了解,一个批次十余人一台控制柜,动手接线的只有少数学生,大部分只是应付点名签到,记录数据等,相当多的学生不懂得常用电工仪器的操作,基本的用电安全知识等。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规范实验课的教学管理,应改变原有的考核体制,酌情增加实验考核,实验考试的成绩评定可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方面组成,具体由实验老师制定,根据学生情况逐渐加大考核比例。实验课的考核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和操作三种形式,实验老师可根据需要选择以上三种形式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进行考试。

增加综合性实验, 突出强电特色

我院《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课多为验证性,验证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的实验成果,但实验中学生的收获不大,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目的及预期结果知之甚少,而且通常是在整个理论教学环节结束之后,才进行实验环节,学生知识上衔接不牢。因此本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应该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综合性实验由老师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给出实验项目,学生按照所学的实验方法设计电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改进后在实验时间上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在典型章节讲授之后就开设对应的基础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中各知识点的理解,内容上单相桥式有源逆变电路的研究和三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的研究为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试验――HEF4752变频调速系统实验及直流斩波电路性能研究―设计性实验,偏重于全控器件的应用及其组成的强电电路。

增设课程设计和实训环节

课程设计是工科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基础或专业技术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知识向技能的初步转化。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验证性实验相比,课程设计和实训环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大。前几年我院开出的《电力电子技术系统设计》专业任选课由于学生选课人数过少而取消,很多院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北方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筹备建立由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各种变流装置和各种电机结构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平台,支持各种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机械基础等课程联系起来,学生根据不同选题在开放式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设计,独立实践。 为此我院也在大力开展各种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内容和学时的改革,希望借鉴一些成果开发实验平台,满足更多的课程设计内容。

引入优秀仿真软件

计算机仿真是使用计算机对设计对象的模型进行研究,具有精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课堂内容。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真软件,我们引入了电气与电力电子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 SIMPLORER。该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应用于多学科高性能系统仿真软件。运用仿真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的改进和参数的修正,提高实际系统调试的成功率,降低系统风险。该软件不但可用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实验及辅助教学,而且可作为后续课程《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仿真和研究的有力工具。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仿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

4 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学术性和技术性都较强,涉及的领域很广。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需要学校的经费投入,也要教师的努力探索,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目前我院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在初级阶段,教师任重道远,我们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深化实验环节的改革,以适应培养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久胜,王明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81-87.

[2]王兆安,刘进军。 电力电子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五版),2009.

[3]程琼,黄圣超。《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2):109-11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80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