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报告(精选4篇)
【导言】此例“小课题研究报告(精选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课题研究报告【第一篇】
本课题以现代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我校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情况,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了丰富德育内容的一些途径及办法,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为学校、教师、家长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活动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01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 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第二篇】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多媒体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常规教学中。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运用多媒体可以极大地增加知识容量,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情感交流。但由于其界面的分割性和瞬间性特征,许多语文课堂只看到零散的知识点一闪而过,课堂知识的体系性呈现不出来,板书设计被严重地边缘化甚至弃置不用。新课程改革中,最直接、最突出的一个目标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一个整体、美观的板书设计恰恰起着教与学的纽带作用。
从“教”的角度看,如何设计板书,其实就是教师深入发掘教材,领会并确定本节课所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彰显所授知识在本模块、章节或单元体系中的位置与价值,并不断寻找合适的互动平台,研究与提高教法,梳理知识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层次性,达到优质课堂的要求;从“学”的角度看,新课改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板书设计及呈现过程的合理,可以使学生以更科学的切入点进入学习中,在听课过程中思脉有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迅速地抓住课堂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对所学知识能形成完整清晰地认知和理解。
同时,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汉子严谨的结构、美观布局等,渗透着教师的智慧、学识和教艺。线条、箭头、方框等形象化符号的巧妙运用,实际也渗透着极强的美学元素,使一节语文课达到知识的真和艺术的美的融合。板书本身就能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陶冶。在优美的板书的引导下,学生便将一段段的文字描述转化成逻辑性的图文,在阅读和写作等许多语文学习活动中,就能自觉地对知识或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与设计,灵活地运用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大语文观的培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研究。
本次所选的课题名称为“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研究”,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板书设计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口头讲授,而在黑板上设计出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书面表达形式。设计板书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它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直观性原则,精心构思反映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的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并且渗透着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此板书设计是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也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所选课题的范围上讲,主要是研究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设计板书。本次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化最大,不仅引入了模块概念,更是增添了“交际与表达”、“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许多文学文化知识,如何领会这些文学文化知识内涵,并驾驭课堂,探究板书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传统的文学作品赏析等板书,也希望能通过这次研究活动,使设计水平达到一个新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方向――研究高质量的板书设计的构架规律。
板书设计是是沟通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桥梁。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板书中出现哪些内容,将这引起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组织,文字之余需要用哪些线条、表格、箭头等符号使之直观,因此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概括与艺术呈现。
高质量的板书设计,必须体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学生通过课堂板书,能够清楚地领会教学内容的思路和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单元章节中的作用。(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便于探求。板书,反映了教师理解教材的思路和组织讲解的方法。学生通过板书,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如何抓重点、难点,如何进行归纳、总结、论证、说明等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了必要的学习技巧,为以后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3)直观、简洁、清晰,使其上升为艺术地创造,给人以美感,使学生的美育等非智力因素也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涵――板书设计的分类。
板书是教师课堂知识讲解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板书设计重点要考虑两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板书呈现的艺术化效果。根据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内容,本次研究活动,计划将板书设计分成以下几个大致领域进行探究:
(1)提要概括式;
(2)图表展示式;
(3)图文形象式;
(4)(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动画展示式;
(5)综合提升式。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次研究活动,计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展开:
(一)准备阶段:
1.学习板书设计相关资料,弄清楚板书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方法,夯实理论基础,并用理论指导实践,保证课题研究内容充实,实效性强。
2.制定开题报告。通过撰写开题报告,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范围、方向、基本内涵,提出研究的步骤和举措,使本次研究方向明确,实施操作具体。
3.开展调查研究。 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多媒体教学普遍运用的情况下,由于分割性的界面特征,板书设计的实际困难与复杂性;二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板书缺失的原因和板书零乱、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从反面引起对板书设计的重视。
(二)实施阶段:
本次研究活动,主要是运用观察、分析、对比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体裁、不同模块中的经典板书设计,以及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的案例,和教研组同仁、专家等探讨,借鉴思路,特别是注意板书设计规律的总结。尽可能用直观的形式表达板书设计的样式,如“纵”式、“横”式、“纵横结合式”,“单列式”、“中心式”“直观形象式“等常见的板书设计样式,使其更加合理清晰,艺术美观,达到高质量的板书设计的要求。
当然,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学风格和思路的不同,也可能会出现好几种有特色的板书样式,所以板书设计探究中尽可能做到兼收并蓄,但关键要阐述清楚每种板书样式的侧重点,在什么学情下使用较合适,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三)总结阶段:
根据市教科委的安排,到9月份,先提交初稿或中期研究的成果,讨论总结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收获与不足之处,及时地提出改进措施,使研究更富有成效。到月底,进行结题,将课题研究的成果以书面论文的形式上交。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课题研究的成果将写成专题论文――《千曲黄河一壶收――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研究》。
2.将研究过程中收集、设计的优秀板书设计整理成专题资料,在以后教学中使用并推广。
3.在作文教学板书设计研究中,实际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分类及步骤,必要时可以单独论文的形式论述。
4.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将另外撰写成论文。
[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课题研究报告【第三篇】
课题名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价值分析: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标准》以及“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的指导下,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与学生学情以及自身特点相结合,重点研究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实践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充分运用了实验调查法了解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的自主预习的标准,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一、课题的界定
自主预习中的“自主”是指自愿、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态度、能力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生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引导后慢慢发自内心的去做这项工作,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试着一定程度的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像制订目标,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对笔者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为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预习,这里指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一般放在课外进行)。自学预习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预习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的研究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研究”就是笔者针对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学习总体上存在着被动功利、忽视自我能动性发挥的规律,以机械的完成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等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在自我预习的发现和质疑中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强调体验感悟。
二、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2、“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
“三全五优化”是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深入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必然。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整合与提升,促进“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的重要举措。真正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课堂上实施全程管理,关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教师能够达成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的设定,学生的自主预习尤为重要。
3、素质教育
学习,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应该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并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所以教师课堂对学生而言不应该是被动和机械的,而是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新思考和乐观生活,而这样的“主动教育”需要学生在课前做预定的基础工作,也就是预习。将被动预习转化主动预习,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也更明确自己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提出
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
预习,并不让人陌生,只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预习很大程度上只是简单的看看书,粗泛的走走过场。学生对预习过的文章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不清楚,而课上 “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就在这样的互不了解中仓促进行,教学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预习的必要性
多年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始终把课堂当作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积极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进一步推行新课堂改革,我区也进行 “三全”“五优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以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这么一来,无论是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行“减负增效”的有效教学,还是促进师生教育观念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都离不开预习。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质疑,在课汤上才能充分的表达、交流、分享“自己的声音”。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典型文体的基本预习要求。
2、不同课例、不同文体、不同载体的学生自主预习策略以及反思
3、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学习科研理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会预习方法,打好预习基础。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探索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进行探索性预习。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
①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区域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通过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实施。参加了“语文报杯”名家语文研讨会,听取各级公开课36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及成果。
② 运用行动研究法,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究出对策,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③ 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预习前后的文本理解、有效帮助以及存在问题做了课例的调查(《醉翁亭记》)。对学生一年以来的于都习惯养成做了感悟式调查(见附录六)
3、总结阶段:
小课题研究报告【第四篇】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标准》以及“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的指导下,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与学生学情以及自身特点相结合,重点研究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实践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充分运用了实验调查法了解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的自主预习的标准,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一、课题的界定
自主预习中的“自主”是指自愿、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态度、能力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生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引导后慢慢发自内心的去做这项工作,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试着一定程度的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像制订目标,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对笔者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为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预习,这里指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一般放在课外进行)。自学预习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预习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的研究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研究”就是笔者针对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学习总体上存在着被动功利、忽视自我能动性发挥的规律,以机械的完成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等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在自我预习的发现和质疑中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强调体验感悟。
二、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2、“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
“三全五优化”是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深入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必然。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整合与提升,促进“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的重要举措。真正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课堂上实施全程管理,关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教师能够达成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的设定,学生的自主预习尤为重要。
3、素质教育
学习,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应该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并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所以教师课堂对学生而言不应该是被动和机械的,而是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新思考和乐观生活,而这样的“主动教育”需要学生在课前做预定的基础工作,也就是预习。将被动预习转化主动预习,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也更明确自己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提出
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
预习,并不让人陌生,只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预习很大程度上只是简单的看看书,粗泛的走走过场。学生对预习过的文章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不清楚,而课上 “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就在这样的互不了解中仓促进行,教学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预习的必要性
多年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始终把课堂当作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积极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进一步推行新课堂改革,我区也进行 “三全”“五优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以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这么一来,无论是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行“减负增效”的有效教学,还是促进师生教育观念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都离不开预习。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质疑,在课汤上才能充分的表达、交流、分享“自己的声音”。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典型文体的基本预习要求。
2、不同课例、不同文体、不同载体的学生自主预习策略以及反思
3、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学习科研理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会预习方法,打好预习基础。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探索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进行探索性预习。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
①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区域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通过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实施。参加了20xx年“语文报杯”名家语文研讨会,听取各级公开课36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及成果。
② 运用行动研究法,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究出对策,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③ 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预习前后的文本理解、有效帮助以及存在问题做了课例的调查(《醉翁亭记》)。对学生一年以来的于都习惯养成做了感悟式调查(见附录六)
调查研究预习课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培养的结果,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报告,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规范了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课预习要求:
1、现代文预习
A.标小节号,阅读文本。阅读文本时注意书前提示、课文、注解和练习。关键是读好文本。
一读明文体,了解基本内容,二读进行勾画批注。
B.勾画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文体不同,勾画的
重点不同。记叙文:勾画表明事情发展的过渡性语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说明文:勾画说明对象,每一节的中心句即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句子,过渡性语句。议论文:勾画论题或论点,每一节的关键词句,过渡性或总说性的语句;勾画好词好句,积累语言;不能理解的语句。
C.梳理。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1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质疑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不懂之处,有质疑的精神。同时将自己不理
解之处,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问答,便于提问。
E.阅读推荐。找一找类似的文章,准备好课堂推荐交流。
2、文言文预习
A.通读正音。阅读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读。
B.梳理文意。结合注解和参考书,翻译原文。
C.质疑。不能解释的词句做好记号,准备提问交流。
3、复习课预习
A.明确考点
B.搜集相关例题(做过的练习试卷),归纳常见的不同问法。
C.结合参考答案,梳理考点的解题思路。
二)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
1、学案式
这是进行指导性预习的最好方式,由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如针对《醉翁亭记》设计的预习学案,从文学常识、文本初识、对话读者、知识迁移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做了比较规范的指导;同时,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是相辅相成的,以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预习诸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主题的设计可以一脉相连,以便减少课堂隐形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2、批注式
这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解读,挖掘文本,加强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对学生的文体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小说批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说明文批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批注论点、论据,文言文批注重要文言语法现象等等。这样系统化的预习指导其实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批注、旁注,把握主题内容,赏析人物形象,体味语言美感,发掘文本疑问,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3、作品式
这类预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适用于作文课、综合实践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如作文预习前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制作(身边的她生活状态调查、班级年度人物评选、学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比如综合实践课前学生的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的预习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4、检测式
这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自由讨论。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字词的默写、文言基础语法知识点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进行了典型课例的预习(附录一~五)
1、作文课课例
2、小说课例
3、议论文课例
4、文言文课例
四)分析了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预习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那么,就对预习缺乏有效的控制与调整,教师在预习课中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读没读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课文当中去,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学生把预习的内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也很难确定。洋思中学的王校长曾说:“放手不等于放任,自学不等于自流。现在看来,这是何其经典的两句话!加强教师对预习课堂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解决预习课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导的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
2、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所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我和学生共同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预习质疑根据文章称常会有两类侧重。有的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劝勉勤奋苦学的思想很明确,所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以”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的却比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过预习似乎都能翻译,但很多学生不了解“问其姓氏”与“曰金陵人”的关系,不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痴”,那么这样的文章也许文章字词句的扎实可以放在内容的把握之后进行进一步巩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详尽的整理了学生们的预习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块:(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乐什么,(二)文章的两个重要虚词——21个“也”和25个“而”的用法,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就是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质疑,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醉翁”,抓住“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言基础点的整理,并且进行背诵指导,适当当堂成诵。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
要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现,小组讨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也可以一排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种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教师就要教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预习的呈现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其他环节依然教师主宰课堂。
4、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
就是让师生分别做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每节课后的预习对课堂学习有什么帮助,获得了什么,还欠缺哪些,诸如此类。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这个做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炼了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自主预习的标准,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在当前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观念上应进一步以生为本,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因此,教师预习的主问题设计与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关系如何紧密联系又有创新;对部分自主质疑能力较弱的学生的预习指导,如何引导调动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初三学生的预习指导,如何进行还有待进一步实践研究。此外,引导学生方面,还须大胆放手,做足课前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讲评课的流畅性、艺术性和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结果分析
一、规范了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课预习要求:
1、现代文预习
A.标小节号,阅读文本。阅读文本时注意书前提示、课文、注解和练习。关键是读好文本。
一读明文体,了解基本内容,二读进行勾画批注。
B.勾画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文体不同,勾画的
重点不同。记叙文:勾画表明事情发展的过渡性语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说明文:勾画说明对象,每一节的中心句即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句子,过渡性语句。议论文:勾画论题或论点,每一节的关键词句,过渡性或总说性的语句;勾画好词好句,积累语言;不能理解的语句。
C.梳理。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1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质疑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不懂之处,有质疑的精神。同时将自己不理
解之处,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问答,便于提问。
E.阅读推荐。找一找类似的文章,准备好课堂推荐交流。
2、文言文预习
A.读正音。阅读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读。
B.梳理文意。结合注解和参考书,翻译原文。
C.质疑。不能解释的词句做好记号,准备提问交流。
3、复习课预习
A.明确考点
B.搜集相关例题(做过的练习试卷),归纳常见的不同问法。
C.结合参考答案,梳理考点的解题思路。
二、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
1、学案式
这是进行指导性预习的最好方式,由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如针对《醉翁亭记》设计的预习学案,从文学常识、文本初识、对话读者、知识迁移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做了比较规范的指导;同时,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是相辅相成的,以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预习诸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主题的设计可以一脉相连,以便减少课堂隐形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2、批注式
这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解读,挖掘文本,加强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对学生的文体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小说批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说明文批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批注论点、论据,文言文批注重要文言语法现象等等。这样系统化的预习指导其实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批注、旁注,把握主题内容,赏析人物形象,体味语言美感,发掘文本疑问,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3、作品式
这类预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适用于作文课、综合实践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如作文预习前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制作(身边的她生活状态调查、班级年度人物评选、学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比如综合实践课前学生的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的预习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4、检测式
这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自由讨论。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字词的默写、文言基础语法知识点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进行了典型课例的预习(附录一~五)
1、作文课课例
2、小说课例
3、议论文课例
4、文言文课例
四、分析了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预习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那么,就对预习缺乏有效的控制与调整,教师在预习课中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读没读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课文当中去,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学生把预习的内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也很难确定。洋思中学的王校长曾说:“放手不等于放任,自学不等于自流。现在看来,这是何其经典的两句话!加强教师对预习课堂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解决预习课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导的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
2、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所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我和学生共同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预习质疑根据文章称常会有两类侧重。有的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劝勉勤奋苦学的思想很明确,所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以”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的却比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过预习似乎都能翻译,但很多学生不了解“问其姓氏”与“曰金陵人”的关系,不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痴”,那么这样的文章也许文章字词句的扎实可以放在内容的把握之后进行进一步巩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详尽的整理了学生们的预习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块:(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乐什么,(二)文章的两个重要虚词——21个“也”和25个“而”的用法,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就是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质疑,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醉翁”,抓住“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言基础点的整理,并且进行背诵指导,适当当堂成诵。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
要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现,小组讨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也可以一排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种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教师就要教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预习的呈现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其他环节依然教师主宰课堂。
4、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
就是让师生分别做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每节课后的预习对课堂学习有什么帮助,获得了什么,还欠缺哪些,诸如此类。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这个做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炼了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自主预习的标准,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