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访谈总结4篇
【导言】此例“企业家访谈总结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企业家访谈总结【第一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工业企业管理层喜欢从技术和产品角度切入访谈正题,一个咨询师要是不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和缜密的逻辑能力,恐怕很长时间内都处于晕晕乎乎的状态。客户最讨厌此种万金油型的咨询师,因为此类咨询油子一般都不关心客户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等自己陌生的领域,而是把眼光定在品牌、营销、渠道、促销等自己熟知的内容方面。鸡对鸭讲,客户管理层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咨询师没有诚意,拿着通用的知识与方法来糊弄自己。
工业企业访谈,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的相关信息,要想解读充分、分析透彻,咨询师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访谈方法。好的方法,来自咨询师对工业企业自身及其行业的深刻认知,来自咨询师从关联案例中触发的灵感和智慧,更来自对客户企业特有问题的见微知著。好的咨询师,就是通过访谈这个直接对话的机会,巧妙地穿针引线,从已知的此岸一路驶向充满无穷可能的彼岸。
1、访谈提纲为线,焦点访谈破点
访谈提纲好比采访提示稿,好的“节目主持人”事前研读大量的相关信息,并揣摩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胸有成竹之后,访谈就可以启发客户企业娓娓道来,一道丰盛的企业经营大餐就此出炉。
多年前,我在宁夏红担当营销总经理的时候,宁夏卫视的一个财经栏目采访宁夏红的张董事长。可能是这个采访主持人对酒类企业和宁夏红本身都缺少最起码的了解,一开始就拿着采访提纲,提问问题像蹦豆子似地,弄得张董事长的回答也是结结巴巴,采访不到20分钟,话题就无法往下继续。我把这个主持人拉到旁边的意见办公室,跟她简单介绍了一下宁夏红的经营特点、张董事长的成长历程和讲话风格,她也做了一些思路的调整,接下来的访谈就顺利多了。其实,好的访谈主持人有时候并不需要多说话,关键在于恰当地拿捏访谈节奏和现场气氛,让被采访人超越死板的答题稿,说出自己的所思所考。
叶敦明最近访谈几家工业企业的时候,也深深感到工业企业管理层的“口才”普遍不好,他们没有多少机会给自己的销售团队、经销商队伍作报告或者培训,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往往带有非常强烈的个性色彩,也就是说,你必须摸清他的说话套路和谈话调性,才能顺利地理解他的意思和主张,否则讲者兴奋不已、听着疲惫不堪的情况就会屡屡发生。
一般来讲,叶敦明在做访谈提纲之前,会与相关项目组的同事一起将该行业和企业的情况“捋”一遍:先分析一下行业趋势、竞争格局、客户价值和企业经营状况等基础信息,然后找出“隐含问题”深入解析,以期把握住问题关键点,再往后就是发散性地思考一通,从其它角度看待客户司空见惯的问题,以符合行规、超越常识的思维方式,将单纯的信息记录型访谈提升到信息剖析、问题探寻和观点碰撞的高度。多做功课,多做思考,每次访谈就能更上层楼。
访谈过程中,主持人要多做好“三到”:眼到、话到、心到。眼到,就是观察说话人的腔调,分辨一下他对这个话题的熟知程度,以及他是否有难言之隐。从咨询师的角度,总是想得到客观、准确的信息,但被访谈人往往是事务的担当者和责任人,他的论述难免会带入自己的情绪以及对公司更高管理层的顾忌。如果预先设定的话题让他左右为难,就必须在现场及时调整,换一种方式或者话题再进行下去。话到,就是在被访谈表达不清的时候,及时给个提示,或者在他们跑题的时候,委婉地把他们拉回正题。一味地由着被访谈人自主演讲,就会出现高谈阔论和谨言慎语的两极现象,访谈的节奏就会失去控制。而心到,则是吃透被访谈人的话外之音,参透他前后话语的逻辑脉络,勾勒出企业经营的大致框架,这样你就能与他保持同步,甚至走在他的话题的前边,访谈方向和深度就会掌握在你的手中。
2、个体访谈与小组访谈的双结合
在之前访谈威卡特重工的时候,叶敦明采用了个体访谈的方式,结果发现各说各话的现象非常明显,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评估该企业的战略问题,但过于发散性的内容却阻碍了对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思路的精准把握。这种访谈往往会变成牢骚会,每个人都在批评企业,都在说出自己的个人见解,但缺少向心力的自我阐述,并不能深刻地反映战略问题,更不能指明发展方向。
本月,叶敦明在对苏州先锋物流装备科技进行企业访谈时,采用了小组访谈的方式。客户企业的总经理、副总兼财务总监、市场部经理、技术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外贸部经理、售后服务副总等中高层人员悉数到场,大家围坐一个不大的会议桌前,人之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了。访谈的主线是预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我们把它当成是谈话和讨论的主线索,整个访谈会的走向也并不是完全按照问题的排列顺序。一开始,叶敦明做了一个开场白,讲明了工业企业访谈相关的常见问题和讨论办法,也对参会者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且,每个访谈话题开始前,我都会做一个1分钟左右的简要说明,以便打开大家的思路。
遇到大家意见相差很大的时候,我们就会停下来理一下头绪,然后把重大分歧点摆在桌面,让访谈对象再做一次自我陈述,以便我们找到分歧的真实原因。有根据、有见解的分歧,是对现行经营战略的一次深入反思。在遇到大家思路卡壳的时候,我们则会主动地拿出同类型企业或者工业品大行业内的案例,进行2-3分钟的简要介绍,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深入分析,从而把访谈话题引向更深处。
小组访谈时,大家容易相互触发,讨论内容的广度和信息深度会大为改善,但也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第一,老板在场,有些话就不便于说出来;第二,遇到分歧很大的话题,冷场或者争辩等情绪化问题就会引发,访谈现场有可能“失控”,要花去一段暖场或冷却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访谈轨道上;第三,不同人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水平差异很大,反应慢的、嘴拙的被访谈对象,说话的机会就经常被其他人抢夺。小组访谈是合中有分,而个体访谈则是分中有合,两者的结合就会更为全面、客观地反应出问题的本质。小组访谈之后,我们整理出一个深度探讨提纲,问题通常只有有五到十个,但其开放性程度会更高,让被访谈者能够畅所欲言,焦点问题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和讨论,战略本身就能得到更为透明的审视,接下来的战略诊断也就能水到渠成。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工业品行业的产品和客户都比较隐蔽,不能像消费品那样在街上走一圈、找几个朋友聊一下、上网互动一下,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一手信息。访谈通常是最经济快捷的方法,它是一个咨询式迅速入门的重要帮手。工业企业访谈方法可以借鉴大行业中的比较相通的细分行业,甚至是消费品行业的相关企业的访谈技巧,融会贯通后,即可打通隔在咨询专业与行业之间的一堵墙,从外行到内行,展现出咨询的智慧和价值。
国内的工业品行业划分方法,还没有像欧美那样有明确行业分类编码,只有粗线条的分类。阿里巴巴的行业划分就与慧聪网有一定的出入,有些新行业或者新产品,还不是很容就能归入到那个具体的门类。所以,国内的工业品行业的供应商和客户都喜欢产品回归大类,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各就各位。在接触某个具体工业企业时,叶敦明一般都是先找到大类,然后再往下分辨小类,有时还会对既有的类别划分重新调整一下,从而对这个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如此一来,在处理访谈提纲撰写、访谈话题引导、战略经营讨论等工作时,咨询师就能置身在一个视野开阔、信息开放、思维开明的良好状态中。
在从事工业企业营销咨询之前,叶敦明从事了近7年的消费品企业营销咨询工作。消费品企业的访谈注重终端考察、经销商拜访和竞争对手的深度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比较好。工业企业又能买到相关的行业研究报告,但大多内容空洞、数据误差大、分析浅薄、预测模糊,没有多少真实用途。我们在行业分析和企业访谈结束之后,一般都会借助电话或者网络,对客户企业的经销商进行一次远端访谈,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客户企业的经营战略。这种远端访谈也分为两轮,第一轮是书面访谈,了解一些区域经营、厂商合作等基本问题;第二轮则是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较为开发的探讨性问题。在得到行业、企业和经销商等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信息后,我们有时还会采用SPSS的定性分析方法,以求更为深刻的解读和更为有效的信息利用。
企业家访谈总结【第二篇】
关键词:武打电影 观赏性 艺术体现 文化 精髓
前言
武术给电影带来特有的意境和节奏,是用功夫语言来加以表达的电影语言新元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影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在当今世界上的影视霸王只有好莱坞,而进军好莱坞的只有寥寥几人,发展武打电影走向世界对中国影视是一个相当大的资源。
1.研究结果与分析
广大群众是对武术是怎样认识的
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查阅资料对以往调查广大群众对武术的理解为尚武、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竞技、健身、防身、养生、休闲和娱乐。调查中以学生为大多数,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回答学校中开展了武术课,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武术课程比较理想。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小说、影视作品中的轻功在中国武术史上有可能,却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想接触这门艺术。所有的人都能列举出武术武打明星,列举最多的就是李小龙、成龙等,但是更多的人只知道“降龙十八掌”而不知道“南拳北腿”。百分之七十的人认为点穴是有可能的,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认为点穴是假的。
广大群众对武术对练和电影武打有何见解
通过调查总结出两种观点:第一种人是一听到练武,就觉得是在打架、防身,但是大多数人不主张打 ,但却不管是武打电影还是武术对练又处处从打入手,这看起来相互矛盾,其实并没有,打是武术的本质,现代社会虽然并不太需要个人拥有这种功能,但在练习一种原始的技艺时,人们必须要保存它的本质,这才能做到真正的传承。所以这一种观点就是觉得武术是一种“暴力”,但是一种衡量事物的标准。觉得练武是一种投资,如今社会都讲究实在,任何一样东西如果不产生价值或价值不高,那它迟早是要退出社会主流市场的,甚至消失在人世间的,武术之所以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的多面性,弱时能变强,穷时能谋生。
广大群众对电影中的武打镜头的认识与态度
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喜欢看武打镜头,觉得姿势很酷,很威风,都是对武术具有观赏性的评价,电影中的镜头画面都是用来观赏欣赏,但广大群众中又不少的人提出武打镜头中的许多动作很“假”。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是没必要再打的,这是其他擂台搏击竞技所不同的,无论是内容、形式、指导思想,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如果抛开擂台竞技规则。采用日常生死对决的规则其高低优劣应当是可以分出的,最起码其灵活的身手。电影里面的有些演员并不是什么真功夫,绝大多数的人都特别喜欢当年李小龙的大片,因为他的功夫都是真功夫。有真正的观赏性,功夫中带有艺术性,是广大群众真正喜欢的武打镜头。
2.武打电影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银屏向世界宣传武术实战中的观赏性
李小龙把武术带向世界,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因为一代宗师李小龙以电影的形式,把神奇的中国武术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但是当今的影坛,李连杰、成龙、甄子丹这些明星都不能比当时的李小龙!李小龙在影片中很多都是和外国的武术大师切磋技艺。他的影迷不光是看重了他精彩的武打动作,更能用中国武术保护自己。所以现在应该选拔人才,争取能出现更多的李小龙类的人物。如今少林寺把武术的外在表演发挥到了一个顶峰。依靠电影带动武术的魅力,不只是表演,是真功夫,证明中国武术在实战中,在电影中,在荧屏上带来的视觉冲击。
武术的观赏性对中国商业的影响
武术的推动需要商业的包装,具体到如何将武术推向世界,在当今社会,好的商业包装和推广是必不可少的。武术本身因其特殊的作用而备受人们追捧,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武术本身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行业,可以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自己的事业应该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同时也可以当它是一种兼职,因为来学习武术的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的,因此完全不会影响正业,但是武术带来的,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收入,还能收到更多的尊重,这是其他行业都无法得到的,在一个人事业得意的时候,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做法,如果是一个人人生低潮之时,你更能借此让生活得到充实,精神得到寄托。
3.结语
传统武术特有的神秘性,是很多武术痴迷者和观望者共同的兴趣所在,其观赏性是吸引人的兴趣的中心。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宣传展示武术自身神秘的时候切忌不能忘记它的科学合理和符合客观实际。在向世界展示武术魅力的同时不能忘记这是刻苦练习的结晶。只有既刺激又能唤起人们探求它真实的同时,才能让人们觉得传统武术既真实又有些传奇。宣传度的把握是我们宣传传统武术成功的关键。在武打电影中不要存在太多的血腥场面,制作展现中华武术的高档电影,赢得票房。动作不要太假,要培养会真功夫的人,大力宣传武术观赏性。
参考文献:
[1]吴永旺。影响传统武术推广的若干因素[J].职业,
企业家访谈总结【第三篇】
关键词:政府俘获;交换关系;扎根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4133)。
作者简介:李健(1981-),男,辽宁盘锦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规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091.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3-0007-05收稿日期:2011-09-14
一、政府俘获的定义及理论回顾
1.政府俘获的定义
俘获理论最初由斯蒂格勒提出,他通过对比受规制的电力产业效率和不受规制时的效率,得到政府被产业利益集团所俘获的结论(Stigler,1971)。在斯蒂格勒的描述中,俘获是政府被利益集团完全控制下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注定规制政策无法满足效率的目标。随着俘获理论的发展,俘获概念的不断被放宽,佩尔兹曼和贝克尔观察到产业集团的俘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规制并不总是偏向于被规制者。在赫尔曼和考夫曼等人的定义中,俘获进一步由“控制力”弱化为“影响力”。Dal Bo对俘获的概念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俘获应该存在广义和狭义的解释。传统的俘获属于狭义的定义,指寡头政治操纵政府人制定政策,甚至在为自己制定游戏新规则时所发挥的作用。广义的俘获概念指产业以任何方式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最新的有关俘获的较全面的定义是Baxter提出的,他认为俘获是规制体系内某一特殊的产业部门获得了持续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能够通过干预规制系统造成利益平衡的扭曲。通过对俘获概念的梳理,我们发现,至今为止学术界对政府俘获尚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定义,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政府俘获定义存在模糊的认识,相应地也影响了人们对政府俘获问题的正确判断。在本文中我们将政府俘获定义为:产业通过各种不透明的方式干预政府公共政策以实现集中的市场利益。这个定义包括以下特点:(1)政府俘获的主体是规制的需求方――产业部门,这里的产业不限定于私人机构,也包括国有和外资等不同性质的企业;(2)政府俘获的客体是规制的供给方――政府,这里的政府包括拥有立法权的政府各部门及公共官员;(3)政府俘获的方式既包括合法的政治行为(如游说和政治捐献等),也包括行政贿赂、威胁等非法行为;(4)政府俘获的结果使少数企业通过影响规制政策的制定获得巨大的回报,但这种回报却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
2.政府俘获理论回顾
纵观政府俘获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的传统规制俘获理论和21世纪初期的转轨国家政府俘获理论。
(1)传统规制俘获理论
规范意义上的俘获理论是在对公共利益假说的批判中产生的,自斯蒂格勒在《经济性规制理论》中将首次将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引入规制研究并创立俘获理论以来,传统规制俘获理论先后经历了芝加哥学派、弗吉尼亚学派和图鲁兹学派的演进,各个学派基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政府俘获的形成、影响和治理(张红凤,2006)。但迄今为止,传统规制俘获理论依然存在严重的适用、实证和范式缺陷(见表1),由此也逐渐被新规制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和政府俘获理论所取代。
持假说委托模型适用缺陷:以西方国家民主法制为背景,忽略了转轨国家规制环境要素的差异;
实证缺陷:模型普遍缺乏论证,论述依据主要依靠经验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俘获实证研究的方法明显失衡,并且相关的定量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有待商榷;
范式缺陷:在研究俘获问题上受限于单一经济学科视角,没有深入探讨许多相关问题。
(2)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理论
传统俘获理论主要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制问题,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问题一直缺少有深度影响的实证研究。21世纪初,赫尔曼和考夫曼等人在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理论。然而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理论依然存在缺陷,例如,该理论虽然从宏观上比较了高俘获和低俘获国家的差异,识别了俘获者的特征和危害,但依然没有触及企业与政府互动关系的决策机制,且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尝试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模型进行重新建构,较系统地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在政府俘获形成中的微观作用机制,从而深化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问题的认识。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扎根理论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最早由社会学者Glaser等(1967)提出。它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关注于社会过程分析,适用于研究个人过程、人际间关系及个人与更大的社会过程之间的互惠作用(Charmaz,1995)。该方法的特点在于其认为社会学需要建立理论,定性研究或任何研究都应着重资料分析与理论建立,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其核心是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且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一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具体的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作为一种质性分析方法,扎根理论既可以用于小样本的比较分析,也可以用于大样本的批量处理。随着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CAQDA)使用日益广泛,Nvivo 8等系列软件极大地拓宽了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目前,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许多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费小冬,2008)。我国转轨时期所产生的政府俘获现象既有转轨国家的共性特征,也有我国独特的自身原因,对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属于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扎根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假设生成研究”,它要求研究者理解情景,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和挖掘资料得到一定的研究结论(孙嘉卿 等,2009)。因此,我们采用扎根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设计
在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研究角度选择。由于政府俘获涉及政府和企业的互动关系,对政府俘获的研究最好从参与人双方入手,以形成相互验证,并增加结论的可信度。但由于现实中很难开发出使政府官员在访谈中说真话的激励机制,本文中我们以参与俘获的企业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企业对政府的负面影响。(2)研究对象的确定。我们将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区分为政府俘获和行败两种。其中,政府俘获是企业影响政府法律、政策和规章或者命令的制定;行败是企业影响政府官员对规制的变通执行。依据这两种相互区别的关系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俘获者。(3)数据采集方式。政府俘获是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俘获行为就势必寻求规避社会公众,力图以暗箱操作的方式进行,这使得对俘获进行事前和事中的深入调查是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而事后的大量问卷调查又缺乏相应的情境和效度。这对研究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对此缺乏直接经验的情况下,研究者只能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参与人的叙述重新再现这个互动过程。采用这种重构现场的方法时,我们必须对叙述人和叙述方式慎重选择以保证叙述人有最大的空间、最接近真实地详述整个交换过程。
3.数据采集与理论抽样
考虑到访谈样本的便利性,2010年4~6月,我们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商业大学EMBA和MBA学员中发放《企业商业环境与企业业绩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筛选出符合俘获者特征的企业,我们从中选择18家企业作为访谈对象。访谈采取半结构化方式,事先拟定采访提纲,对所有企业都问及相似的问题,对每个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平均为2~3小时,部分重点访谈对象采取多次访谈。考虑被调查对象存在隐瞒问题的倾向性,我们通过对调查方法和提问进行“优化”设计,以便尽量减少被访者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主观误差。
三、扎根理论研究的过程与俘获模型构建
1.开放编码(opening Coding)
第一,对访谈者回答的整理。对用于构建模型的18个访谈样本,我们首先整理了被访者在访谈期间的回答。为了挖掘我国转轨时期俘获现象的深层次特征,我们对访谈者的回答进行了整理。对访谈者回答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予以排除;二是对访谈者回答内容过于模糊不清的予以排除;三是对访谈者没有回答的内容也予以排除;最后对剩下的有效访谈的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的贴标签(李燕萍 等,2009)。
第二,对访谈者回答的开放编码。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我们对所访谈的18个被访者的访谈回答进行编码,其中建模回答的有163条。为了保证开放式编码的信度,我们采用张红霞等(2009)的方法,由两位编码员分别进行编码,待两位编码员登陆工作结束后核对登陆结果。对于不一致的情况,两位研究者根据文献回顾和相关研究讨论决定,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则请教有关专家(张红霞 等,2009)。
第三,基于开放编码形成的范畴。经过对贴标签进行多次整理分析,最后,我们得到了拥有10个条目的编码库(如表2所示)。
2.主轴编码(Axle Coding)
主轴编码是为了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通过类聚分析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在建立关联时,需要寻求一定的线索,并分析各个范畴在概念层次上是否存在潜在的联结关系。为此,我们将开放式编码中能呈现出不同范畴之间联系的访谈回答逐一分析,试图解析出其中潜在的脉络或者因果关系。
表2 开放编码形成的范畴
编号主范畴概念(企业访谈整理)1政治环境政府干预强度、政策显著性、政策透明度、政策参与度、规制分权程度等2经济环境汇率的变动、融资便利性、税率、工资水平等3产业环境产业集中度、产业规模、产业联盟、产能利用率等4企业能力企业规模、企业资源、企业收益、组织结构等5企业意愿高管的政治倾向性、企业分化的程度、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企业道德等6阳光轨道提供信息咨询、帮助官员晋升、政治经营、直接参与、调动社会力量等7灰色轨道拉官员入股企业、旋转门、赞助官员旅游、经常给官员及亲属送礼、安排官员子女等8黑色轨道行政上贿赂、以破产为由胁迫地方政府救助、威胁政府官员等9政治联系与政府部门建立关系单位、与政府官员建立人际关系
通过主轴分析,我们发现,在访谈样本对问题的回答中,存在一定的因果分析和逻辑推理关系。我们将这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分析思路进行归类,可以形成以下4个大类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主轴编码的四大类关系
编号关系类别影响关系的范畴(对应编码)1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产业环境2企业能动性企业能力、企业意愿3俘获行为阳光轨道、灰色轨道、黑色轨道4交换关系政治联系
3.选择编码(Select Coding)
本研究将表3中的四大类总结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产业环境(1、2、3)为外部环境,企业能力、企业意愿(4、5)为企业能动性,阳光轨道、灰色轨道、黑色轨道(6、7、8)构成俘获行为、政治联系(9)构成交换关系。它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以制度―能动性―行为―关系为核心要素的政府俘获分析的新框架,在该框架中,制度限定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域,预设了两者相互作用的可能集合;能动性反映出企业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反应冲动;俘获行为是潜在可能向现实转变的过程;交换关系则是政府俘获的中介力量,它通过比对行动者力量来揭示原本毫无现实关联的行动者交往的未来,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政府俘获则是政府和企业理性互动的结果表现。本文将这四大范畴编码为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模型,见图2。
4.理论饱和度检验
作为决定何时停止采样的鉴定标准,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之特征的时刻(Pandit,1996)。我们将访谈者的回答编码进行随机抽取,以检验理论饱和度,发现没有形成新的范畴。
实线表示传统模型中总结的作用的关系,
虚线表示本研究中总结的作用关系
四、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建构的俘获模型可以解释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形成的原因特征,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了解这些原因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府俘获形成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我们分析问题和提供政策建议提供更加充足的理由。
1. 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形成的原因特征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指企业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所产生的信号,这些信号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足够强的刺激,它构成企业俘获政府的制度诱因。制度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承载着两种功能: 一方面, 制度构成了双方交换的规则, 约束着双方行动的可能性边界;另一方面, 制度成为交换的内容, 也即充当起资源,决定了它的市场供给、需求以及有效价格(金太军 等,2011)。从访谈中,我们得出转轨时期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由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产业环境构成。
(2)企业能动性。企业能动性是指企业对外部环境刺激或影响作出的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它构成政府俘获的主观诱因。企业的能动性对政治决策制定的影响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意愿和能力。显然,一个企业既需要意愿也需要能力才能俘获政府。在能力方面,我们发现,企业规模越大、经济资源以及政治经验丰富的企业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在企业俘获政府的意愿方面,采取地域部门化的企业由于需要同时面对不同的地方政策环境,其俘获政府的意愿越强烈,此外,当企业高管的政治倾向性越强以及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程度越高时,企业俘获的能动性也越大。然而,俘获的反竞争性被一些企业认为是不道德的,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即使它们具备俘获的能力也可能不去俘获政府。
(3)俘获行为。政府俘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它源于参与人对社会经济利益的追求,其实现基础是参与人一方期望影响另一方而产生合意的结果。俘获行为千差万别,从参与人之间的单边控制到相互控制, 从行为方式的合法到非法,而且这些不同的手段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不断深化并且制度化。相对于西方国家企业普遍可以通过制度途径实现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和干预,我国企业的俘获行为普遍缺乏规范性。目前仅有少数企业能够通过为政府提供信息咨询、帮助官员建立政绩、政治经营策略、直接参与政府决策、调动社会力量等“阳光轨道”与政府建立联系。一部分企业由于所面临的道德制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在影响力手段上采取权钱交易、举报要挟等“黑色轨道”实现对政府官员的单边控制,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利益捆绑、给予其他好处等“灰色轨道”实现与政府官员相互控制。
(4)交换关系。交换关系在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形成中占据了关键的位置,构成政府俘获的中介变量。在我国政府与企业交换过程中,我国关系网络特有的开放性和变动性特征使交换参与人之间的互动充满“人性化”。企业既可以通过正式的交往将自己打造成政府部门的“关系单位”,但更多的是通过同乡、同学、近姻亲和朋友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影响政府所控制的各类资源的流向(黄少卿,2006)。此外,在利益的导向下,组织或个人能够通过关系的扩展把交换辐射到其他拥有关键资源的关系网络中,从而增加关系网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关系的收益。
2.交换关系与政府俘获的形成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正是这种交换关系,他们是衔接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纽带。通过关系网络与权力的结合,企业得以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访谈对象的深入分析,得出了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的形成机理。同时,对影响政府俘获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研究,构建出制度―能动性―行为―关系为核心要素的政府俘获分析的新框架。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有关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现实问题的研究尚未起步,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传统俘获的理论大多仅限于规范性描述,无论是在研究方向还是实践应用中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尽管后来的转轨国家政府俘获理论从实证角度展开了分析,但始终无法使我们了解其背后的交易模式。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我国转轨时期的政府俘获进行了改进建模。从应用角度,改进的模型严格从对俘获者企业的访谈资料中分析归纳得出,研究发现:政府俘获的形成不仅依赖特定的制度基础,更存在内在因素的驱动,从而弥补了我国政府俘获研究的空白;从实证角度,本文摈弃了“均衡”、“租金”、“信息”等“大而空洞”的概念,将研究重点放在切实可供测量的企业对政府的微观作用机制上,打开了传统政府俘获模型的“黑箱”;从方法论角度,本研究是社会学中质性研究法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俘获理论中单一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不足。
政府俘获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社会的全面腐败。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然而,当前关于如何减少转轨经济中的政府俘获现象一直缺乏系统性的尝试,更缺乏来自于国际经验的所谓通用模式。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治理和防范政府俘获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政治经济领域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形成的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控:(1)削弱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并对之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限定政府行动的界域,使其依法行政,接受公众监督,担当好舵手和服务者的角色;(2)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企业道德建设,树立企业正确的政治倾向;(3)建立有效而完善的法律约束机制,例如出台阳光法案、游说法、政治捐款法、采购法、信息公开法等,对企业政治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4)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机制、建立政企边界跨越机构和外部谈判制度完善政企沟通的合法渠道,增加促进政企关系良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费小冬.2008.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公共行政评论 (3):23-43.
黄少卿.2006.中国转轨时期合同执行机制研究[J].洪范评论3(2):1-20.
金太军,袁建军.2011.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观察腐败深层机制的微观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 (1):102-118.
李燕萍,郭玮,黄霞.2009.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J]. 科学学研究27(11):1685-1691.
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2009.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汶川地震”谣言为例[J].心理科学进展17(3):602-609.
张红凤.2006.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演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56-63.
张红霞,马桦,李佳嘉.2009.有关品牌文化内涵及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12(4):11-18.
CHARMAZ K. theory[C]// Smith J A, Harre R, Langenhove L. Rethinking Methods in Psychology. London: Sage.
GlASER B G, STRAUSS A 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PANDIT N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 The Qualitative Report, 2(4):1-13.
STIGLER G J. 197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J].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1):3-21.
(编校:育 川)
Formation Micro-Mechanism of State Capture in Transition Period of China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LI Jian
(Management School Haerbing Comercial University, Haerbing 150001, China)
企业家访谈总结【第四篇】
关键词:五必访、十必谈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产生背景 形成过程 运用效果
一、“五必访、十必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产生的背景。
第四采油厂是长庆油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的第一个新型化采油厂,用工形式多样化,员工来源复杂、平均年龄较小,思想活跃多变是其最大的特点。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休等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降低,凝聚力和战斗力弱化,队伍管理面临严峻考验。经过对全厂2600多名员工的长期动态关注和问卷调查,在最关心的个人问题的判断上,90%的员工选择收入福利;在认为影响队伍稳定的主要因素的判断上,80%的员工选择对薪酬收入和福利不满意。由此可见,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员工思想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一是员工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茫然,稳定感、安全感减少,失落感、迷茫感增多,求稳怕变的心态比较普遍;二是员工思想变得越来越讲求实际,实用主义比较普遍,集体主义、利他主义有所淡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所抬头,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度提高,对收入分配的满足感降低。
员工思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最关心的问题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最担心的是家庭的团结和睦。最普遍的问题是业余生活单调。最薄弱的环节是人际关系。
如何积极稳妥解决这些问题,使员工热爱油田、忠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跟进和持续创新成为必然要求。“五必访、十必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应运而生,成为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一把利器。采油四厂将“五必访、十必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纳入维稳管理考核制度,确立为量化执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五必访、十必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形成过程。
将“五必访、十必谈”作为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固化执行,正是给员工长期关爱的制度化体现。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点、线、面各自为阵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将点线面系统化、立体化,形成主动出击、积极应对的工作态势。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属于高级需要。“五必访、十必谈”这种“家庭式”关爱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正是把访谈人与被访谈人置于平等位置上而开展的思想交流活动,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访谈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掌握员工在想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员工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持之以恒地将关爱倾注于员工,从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需求入手,围绕“关怀、帮助”两个关键词,抓住了维护稳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这个核心要素,使员工充分的感觉到被尊重,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工作心态,激发了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筑牢基层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根基,提高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五必访、十必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正面教育引导;管事与管人、管思想相结合;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经常化与制度化相结合;单位与家庭互动;对谈心谈话和家访内容保密。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进行“五必访”:
家庭有重伤病残成员的员工必访;家庭特别困难的员工必访;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员工必访;家庭不和睦的员工必访;涉及到转岗和待岗的员工必访。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进行十必谈:违纪违规的员工必谈;与同事关系紧张的员工必谈;思想不稳定的员工必谈;工作压力大的员工必谈;申请入党的员工必谈;受到奖惩的员工必谈;员工之间发生冲突纠纷必谈;员工情绪低落必谈;员工岗位调动必谈;员工私自辞职必谈。
三、“五必访、十必谈”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运用效果。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尝试,证明“五必访、十必谈”是一条妥善把握处置石油企业稳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阻止将思想问题演化为稳定问题的一道防火墙,能够从源头有效的预防和减弱矛盾问题扩大和升级,减轻企业发展的压力。
效果一:重视首访,使初信初访问题的办结率得以大幅提高。坚持“员工无小事”的思想,在访谈过程中,对员工反映的初信初访问题,当作关系企业发展的大事,坚定有问题不解决不撤兵的信心,反复核实员工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提高初信初访的办结率。2013年上半年,全厂基层单位发生上访事件10余起,但是厂层面没有受理1起,经仔细查阅记录,基层单位在受理上访事件时,严格落实“五必访、十必谈”制度,根据不同的情形,进行针对性的家访和谈心,将矛盾和问题逐一化解,避免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
效果二:注重宣传,使员工的思想观念得以根本转变。在访谈过程中,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面对企业发展中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新观点、新格局引起员工思想上的变化,教育员工清楚非正常上访的严重危害性,清楚他们根本利益的所在是油田企业的发展壮大;教育员工牢固树立依据政策法规解决合理诉求的思想观念,强化员工尊重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明辨是非,在解决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态度上达成共识,在维护和谐和稳定大局上达成共识。
效果三:传递压力,使基层党组织职能得以真正发挥。“五必访、十必谈”制度实行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求各级党组织建立记录台账,对活动开展情况认真做好登记工作,妥善保管,并注意保密。而延伸的重点和终点就是基层党支部,每个基层党支部每月至少开展“五必访、十必谈”活动,见面访谈率达100%,每月向基层单位报告一次工作开展情况,形成预防环节的第一梯队。并将工作结果纳入业绩考核,使基层党支部感受到稳定工作的压力,催发工作积极性,使其职能得以发挥,地位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