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一篇】
(21级)。
姓名:任羽婷。
完成时间:2022年8月7日。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二〇二二年七月。
前言。
实现我国共享财富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按资本贡献分配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分配形式之一,按资本贡献分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使了按工资价标划分方式和按劳分配作用显著程度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全部经济社会组织成员的平均劳动所得之间进而达到了共享财富,与此同样,在全部经济社会组织成员人均收入中的按资本贡献分配收益的形成和提高也是共享财富的重要表现。在现当代农村,在实体经济发展较为迅猛的时代,我们应该在不放下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其余经济的重视。
当前,中国青少年群体特别是农村青少年群体的就业形势严峻,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难题之一,而创业政策则是缓解中国农村青少年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和可行的方法。
目录。
一、农村电商1。
(一)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必须深入发掘新业态、新方法的潜能1。
(二)加快数字乡村发展,应着力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1。
二、农村帮扶保障机制3。
(一)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包容性3。
(二)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3。
1.扩大农业经营净收入规模3。
2.提高农户财产净收入3。
3.增加农业转移净收入3。
(三)建立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4。
(四)建立对农业农村生态功能的补偿机制4。
一、农村电商。
(一)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必须深入发掘新业态、新方法的潜能。
今年国务院一号文指出,开展"数商兴农"工作,推动电商入农村。培育发展农村新型产业的新方式,不但能有效转变农村生产方式,促进农村改造提升水平;更能有力的带动农民收入增加、助推乡村经济共同富裕。由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各大直播平台、直播软件等的出现,在过去短短一年,乌鲁木齐水果、山东烟台苹果、广东潮州海鲜、辽宁丹东草莓、湖北洪湖莲藕等大量农副产品都成为了"爆款"。
有统计表明,二零二一年,我国农村市场网上零售额超过二点零五万亿,农产品市场网上零售额将达到四千二百二十一亿。农业电子商务的兴起,给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贩卖新平台,扩大了农户增加收入途径,也改善了南北方人们的日常生活。南方的朋友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吃到北方那些从前只在电视里见到的蔬菜瓜果,同时也促进了快递行业的蓬勃与发展,一举两得。
另外,在中国农村电商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农村旅游、智慧农村等领域也风生水起,引来了大量农民、返乡高校大学生、本地农民工的创新创业,进一步吸引了人们目光,激活了乡村振兴潜能。
(二)加快数字乡村发展,应着力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
数字化赋能农村管理,既能为提升农村管理科学化、有效性等提出科技保证,又能为农村管理信息化创造有效的技术途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努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动农村管理结构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中的支撑保障功能,丰富完善农村互联网生活,形成农村数字管理创新体制。让数字化与基层治理有效结合,能让群众在感受乡村善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乡村建设的力量。
如今,村庄管理正进行数字化、精准化2+1模式。以智慧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部分地区的数字村平台做到了将服务内容与资讯精准下发到户,将社会上的优质资源下沉到了农村,一方面使农户"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基层管理效能。
利用在线服务网络平台,许多乡镇推行"最多跑一遍"的方式,推动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做到一对一,大幅缩短了老百姓办理的复杂手续,让广大村民的安全感明显提高。部分地区政府利用"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助推打造法治农村,使普通民众从知法变懂用法,让他们的执法维权活动更加便捷,社会法制意识也明显提高,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可治。以发展数字农业为重点,全力推动城乡经济振兴,着力培养更多的信息时代新型农村经济社会,就一定会把城乡经济社会变成有奔头的企业,把农民变成有兴趣的工作职业,把城乡变成人民稳定乐业的美好精神家园。
二、农村帮扶保障机制。
农村低收入群体长期存在,这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点。想要推动共同富裕,要把目光着眼于农村低收入人群,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帮扶保障机制。
(一)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包容性。
在农村工业振兴框架内建立惠及低收入群体的生产、投资与收益关联激励机制。处理好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与扶持发展小农户的关系,防范公共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积极培育联农包农益农性较好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积极推动由土地变财产、企业变股金、农户变其他公司的"三变改革",让缺乏经营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能够参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二)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扩大农业经营净收入规模。
在扩大农业经营净收入规模方面,围绕城乡居民对发展优质农业的新要求,尽可能地拓宽农村经营方式。我们可粗略分成三个方向,一是种植业类,主要在对农藏都很重要的生意上,比较常用的包括药材种植、果品种植、果蔬种植、大米种植、小麦种植等。二是养殖类,农村养殖业本来是在平常看上去普通不起眼的一种传统产业,但是当现代农业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以后,藏在农村内在发展的机会就是相当大的,主要包括了生态养殖、网上代养殖、特殊养殖等。三是农村金融服务类,利用这些深藏于乡村中的新型不起眼业务,包括农业物流、农村金融、农业加工服务等。有效推动农村三产深度整合,并拉长涉农价值链环节,让农村产业链的利益更多的交给了小农家。
2.提高农户财产净收入。
在提高农户财产净收入的方面,为适应当前农业转换劳动力形势,政府实施了农业土地所有者、发包权、经营者的三权分置管理体制,并引导农户用地的所有者采用出租、入股等其他多种形式经营,增加承包户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顺应乡村旅游、康养体验等产业发展趋势,提高存量农房和宅基地的利用率。拓宽了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来源与使用的渠道,将村庄内废旧农田、闲置校舍等公益建设用地调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后准许其入市,或采取入股、联营、出租、转移等方法加以使用,提高回报率。
3.增加农业转移净收入。
在增加农业转移净收入的方面,通过调整、充实各项农村补助,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和基础医疗待遇,尽量缩短与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距离,最后达到城市水平统筹,降低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率,持续提高参保异地转移接续便利程度,不断强化农民未来收入保障力度。
(三)建立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落实涉农贷款业务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比例和当地贷款用于当地存款的老核要求,完善与城镇资产同等化的农村资产价值评估机制,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向“农姓农有”转变,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中涉农资本的股份比例。
(四)建立对农业农村生态功能的补偿机制。
强化地方公共财政对农产品功能区的财力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资金时应当加大对农村主产区、功能区的倾斜力度扶持,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效果和对农村生产贡献在资金分配项目中的权重。以自然资源的输出量为基础形成发展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生态补偿关系,适当提升生态产品销售溢价。
致谢。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二篇】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10篇)”,于伟宣校友受邀出席第10期基层珞珈力量分享会,于腾讯会议平台作“聚焦村级集体经济,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演。于伟宣校友依次讲解了乡村振兴的内涵以及他在基层工作中总结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人口结构和人才资源、产业结构和土地资源和组织架构和市场风险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于学长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分析,见解独到,活动反响十分热烈。
民族振兴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而乡村振兴则是民族振兴的根基所在,乡村振兴核心在人,重点在青年。为增进广大同学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特推出此篇文章,让我们一同回顾于学长的精彩讲演!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大局。经历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呈现出分化性发展的特点,从宏观区域上来看,有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城市群辐射地带的农村和广大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的农村,前者已成功地实现了乡村工业化,带动了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而后者还大都停留在传统的第一产业上,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赣北地区部分脱贫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发现这些村落虽然都已实现了脱贫摘帽,但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仍然停留在初始阶段,各类资源要素的潜能尚未得到有效激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如何探索一条适宜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当前基层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一)“二十字”方针。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的总要求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产业兴旺的题中之义是立足于乡村的产业体系化的发展和繁荣,既涵盖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制度化和集约化,也包含不同产业结构类型和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发展,兴旺发展的乡村本土产业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和关键途径。生态宜居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对乡村环境的具体要求,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风文明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终呈现,通过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构建公共文体服务系统,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治理有效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表现,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善治体系。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通过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高基层民生保障水平,让农民过上富足宽裕的小康生活,这也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最终归宿。
(二)长期性与差异性带来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人、地、钱”为主线的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着眼于乡村全面发展和城乡关系协调重构的长远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性是基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言的,同时在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差异的,资源和资本决定了不同地域农村发展的方向,东南沿海城市群周边的农村在上个世纪末抓住了乡村工业化的浪潮,通过农业用地非农使用实现了财产性收益的积累,中西部地区中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的农村地区,通过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带来了跨越式发展,但中西部大部分农村依然处在小农经营的格局中。
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性与差异性决定着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雪中送炭”和“细水长流”,这为中西部地区边远脱贫村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有些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可以使脱贫成效不断巩固,在已有的产业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人口结构与人才资源。
当前的赣北地区边远村落,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流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常住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人”,缺少劳动力便缺乏生产力,发展要素也就受到了制约。与此同时,乡村的发展依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而笔者所调研的行政村中大部分的村“两委”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上较为传统和保守,多以完成上级任务为主,形式主义严重,内生动力不足,且村内缺乏年轻的乡土人才和致富能人,这些都制约着集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二)产业结构与土地资源。
在扶贫政策的带动下,不同地域的农村都发展了产业项目,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管理,大多数的产业项目结构单一,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水漫灌”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导致了扶贫资金的不必要浪费,还带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虎头蛇尾”的弊病。土地资源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发展产业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受制于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的原因,偏远乡村依然存在大量的荒山荒地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而已整合的土地资源又存在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的问题,这些都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瓶颈。
(三)组织架构与市场风险。
笔者所调研的大部分村庄已经陆续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但在组织架构上依然存在形式化,大多数没有真正运行起来,而成了“空壳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少数运转的组织又囿于自身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村民的参与热情也不高,使得集体经济的发展处在了“卡脖子”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村集体组织前期运营时缺少资金资产和信用抵押,在金融部门办理涉农货款时手续复杂,且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初级或粗加工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后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风险,诸多因素使得集体经济发展举步艰难。
(一)坚持党建引领,吸纳优秀乡土人才发展壮大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是根本,只有让农民群众吃上“产业饭”,才能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可能,进而扭转村庄“空心化”、“老年化”的趋势。发展和壮大村集体产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通过抓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协调和攻坚克难作用。同时,要重视吸纳有能力、有想法、有干劲的乡土人才,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把返乡大学生和社会能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正所谓“筑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把干事创业的舞台搭建好,及时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当条件成熟时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二)推动资源整合,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建设。
2020年1月1日,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耕地保护制度更加严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需要盘活各类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具体而言,要建立一种以均衡利益为原则、持久公平为根本的土地流转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对交通较为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块,要加快流转速度,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进行运作,既要防止大面积抛荒,又要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土地退化。同时要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窗口,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章程制定、组织建立等工作,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和可盘活的资源性资产进行折股量化,建立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政经分离”模式,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道,以制度化约束为前提,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有序合规发展。
(三)拓宽工作思路,引进优质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转变工作模式、拓宽工作思路,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农产品输出换取微薄利润的旧模式,通过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前谋划品牌打造事宜,科学合理包装,从而实现从粗放式到集约式的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传统线下销售模式受到冲击,网络直播带货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要用好电商扶贫新模式,走好线上线下展览销售相结合的新路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总的来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共性与特性问题上找准结合点,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红利和当前的发展机遇,以村级集体产业为纽带,提前谋划,稳扎稳打,走出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摸清“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家底,清理核实资产总额,量化集体资产,打包入股到集体经济组织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产权封闭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要做好集体资源的开发,集体经济组织既可以单独开发利用乡村资源,也可以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
另一方面是服务好集体成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强化统一服务职能,甚至是定位为乡村枢纽型农民服务中心,提供统一规划整地、统一供应农资、统一开展技术培训、统一销售等服务。
通过乡村资源的统一管理,村民的统一服务,把乡村内部的人和物打理得有条不紊,不管是自我发展亦或是引入企业合作搞乡村振兴,相对来说都会比较顺利。
村集体如何激发村民参与的热情与活力?主要是能有真金白银的收入,可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自主生产“经营”模式,村集体经营本村种植养殖业,由村集体牵头带领村民成立种养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直接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二是三资入股“分红”模式,将土地、产业扶持基金、资产收益试点各类财政扶持资金等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合同约定各自占股比例,实行按股分红;三是资源资产“出租”模式,适合位于城镇周边的村子,通过盘活村集体所属的土地、房屋、临街门面、库房、设施设备等闲置资产,采取出租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收益。
激发村民活力,其实就是靠产业、靠市场,让村民兜里钱越来越多。
针对乡村资源特色、可整合的社会资本、特色农业产业、各类人才等不同资源潜力情况,可选取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产业发展型、股份合作型、村庄经营型、服务创收型、“互联网+”型等适合自身资源潜力情况的发展模式,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增加发展的可能性,形成乡村的自我造血能力。
通过挖掘自身资源潜力,摸索合适的开发模式,找到能提高村集体收入的路子。
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村集体不断布局项目产品,积极响应政策申报相关项目,争取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增强政府资源赋予的发展动力;二是村集体通过培育有市场意识、管理意识、产业意识等的人才或是引入乡村职业经理人,为村集体走向市场化保驾护航;三是引入专业的乡村经营企业,带来更多的经营资源和经验,为村集体收入增加提供更多可能。
从政府、人才、企业等多方挖掘和整合资源,为乡村带来发展的动力源泉。
综上,地道农旅•地道君认为,搞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练好内功,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后续顺利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激发活力,实现共同发展营收,村民才会积极跟着你干,出钱出力出资源;挖掘潜力,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把经济命脉掌握在村集体手中;增强动力,多方整合资源入村,乡村振兴的步伐才会越走越强劲。
地道农旅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设立,以深耕农旅、振兴乡村为使命,以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为抓手,是中国农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品牌,创意经济设计第一品牌。致力构建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共享农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康养综合体及乡村振兴产业。为企业家和参与者搭建共建、共享、共赢行业生态平台。
欢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参与共同推动乡村行业生态的发展和完善,一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实施。
2020年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之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政策着力点聚焦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层面上来,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保障,是引领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进而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是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一)内生动力不足。这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有的村干部认为,农村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人才,不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因而缺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有的村干部认为,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很大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经营成功收益是集体的,经营失败责任是自己的,既落埋怨,还会丢选票,甚至背债务,因而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有的村干部对市场了解少、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经营能力差,有资源不会用,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也不知道要开发什么、引进什么,找不到利用当地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有的村干部仅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想法,但缺少清晰明确的思路和规划,因而难以付诸实践。与此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缺少领路人和带头人,又缺乏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人才短板突出。
(二)缺少可利用资源。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数村将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组,已无集体资产可用;少数村有集体资产,但由于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有的村很想发展经济,也看准了项目,但缺启动资金,仅靠上级扶持资金难以解决,只能望洋兴叹;有的村办理相关手续、证照难,导致产品不能在市场流通,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限;有的村没有落实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无法满足项目需求;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优先立项、加大信贷力度、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政策、降低信贷门槛等的税收优惠与项目扶持力度不大。
(一)解决人的问题。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大胆打破传统,配强配好村级班子,选好带头人,尤其是要优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可以把有思想、懂经营、有技术、有经营管理能力、乐于奉献的高素质“能人”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对发展集体经济的领导,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与教育。三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给出优惠政策动员吸引农村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优秀人才、转业军人回乡发展,带头创办集体企业;充分发挥本地能人、乡贤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引进人才回乡创业、引导资本下乡,获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二)强化政策扶持。一是构建正向激励扶持政策。把财政扶持与考核机制相结合,采取“以奖代补”举措,解决村级集体公共基础建设投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负债。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效解决村级公共事业支出日益增加和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增多的矛盾。二是强化精准扶持政策。测算村级集体的刚性支出,以此作为财政扶持的依据,保证帮扶力度达到一定的阈值,从而有效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初期的资金资本积累。三是扩大公共财政的农村覆盖面。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事权和财权,根据公共事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逐步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费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减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共财政支出压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探索发展路径。一是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对于有资源优势的村级集体,可以根据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经济;对于没有区位优势、资源较少的村级集体,建议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路子。对村级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采取村级集体直营、承包、租赁、外租、参股、税收分成、资产置换和bot模式等有效实现形式,提高村级集体资产利用率。二是探索多形态的村级集体经济合作模式。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转型升级,选择适应市场体制的经营方式。充分依托村级集体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特色等,积极开发、培育特色产业,深入挖掘村级集体资产的综合价值,发展“村级+”合作模式,培植特色优势乡村产业。三是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融合。强化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加快休闲农业“接二连一”。通过产业相融、产权同享、创新发展,延伸现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产业链和开发新的多元发展的产业链,激活各类发展要素,深度挖掘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附加值。
(四)构建长效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需要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经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机制,首先要建设一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保证集体经济组织良性运行。根据一些地方的经验,合作社理事长不一定由原村干部担任,可以由合作社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出有经营能力的村民担任,如,聘请本村的民营企业家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或者理事长由原村干部担任,外聘职业经理人担任合作社社长,全面负责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对于确实没有经营管理人才或找不到经营项目的村,可以以现有的资源、资产入股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者实力雄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确保集体经济发展。
(五)规范有效管理。一要规范管理村级集体经济“三资”。从资金、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上入手,对村级集体经济“三资”进行全面的清查,实行财务软件管理。要以台账管理资产,即对村级集体资产进行资产清查,摸清现有资产情况,新登记资产台账,报上级部门备案。以公开竞标制度管理资源,即在村级集体土地发包租赁、闲置资产处置、工程建设上实行公开招标制,所得资金用于村级集体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二要完善村级集体财务公开制度。成立村务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村民理财小组,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对财务公开活动进行监督,对有疑问的账据,请经手人、证明人、批准人进行解释说明。到户核对债权债务账目时,由当事人签字盖章认可。确保村级财务收支状况晒在阳光下,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好村级集体每一分钱,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不流失。三要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主体责任。乡(镇)要加强村级集体“三资”监管,着重解决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等问题,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村“两委”要坚持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实际操作,让村民加入到村级集体事务的决策和监管中来,以确保村级集体重大事务的公开、透明。
制度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的一环,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离不开制度发挥的基础作用。推动乡村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力量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乡村内部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乡村振兴制度建设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来优化配置资源要素。
鉴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一个持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来确保它的正常运转。一个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规范农村集体经济朝着有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文中举例,以武鸣区为例。
在我国农村,村干部是农村事务的治理者,有责任推动本村政治经济的发展。因而,在当下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村干部身担带领本地区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重任。从这个意义讲,村干部的能力对本地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故而,上级部门应该建立激发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性的机制。
就大多数而言,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村干部干劲不足,存在有“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理。另外一部分村干部,由于自身文化知识不够,对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能提出指导性意见,“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村干部,是上级派下来挂职历练的,对于农村事务特别是集体经济发展业务不熟练,任职期限结束就回归原来单位。
因此,在建立激发村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性机制的基础上,可以聘请专家开展讲座、论坛,对村干部包括村书记、村主任等在内的干部展开专业的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他们关于发展集体经济的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鼓舞他们的工作干劲。
不仅如此,还应该开展将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人员与村集体经济收益挂钩的试点工作。对于集体经济发展良好,收益高的农村,可以适当留存一部分集体经济收益作为奖励资金,用于表彰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杰出者和最大贡献者。
例如当前,武鸣区在发展集体经济中,推行干部承诺负责制,制定奖惩并举的措施,在压实干部主体责任的同时,也激发了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干劲。2020年武鸣区13个镇在区政府的组织下,签订了《2020年非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预期收入达标攻坚承诺表》,此举就压实了村干部履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责任。
该承诺书中有着明确的奖励规定,对于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农村,授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步奖”,该村书记授予“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称号。并且给予每村(社区)5000元的奖金,村书记获得2000元。
这就大大地激发了村干部的积极性,本村也获得额外的资金可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如此的集体经济的发展就处于一个良性循环。故而,制定一个完善的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制定奖惩并举的措施,不仅有效地压实了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主体责任,还有效地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干劲。
一是制定合理的税费优惠政策。其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组织,不仅承担着经济功能,还承担着社会公务服务功能。当财政资金下拨不到位时,承担着农村部分公共服务的开支。
因而,可以制定一项税费优惠政策,针对本村有特别贡献的集体经济组织。以一年的年限为期,在本年内有承担本村公共服务开支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降低其本年的企业经营所得税,来年重置其经营所得税。
其二,对于促进该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企业,可以设置1至3年的税收过渡期或者免征税。以武鸣区庆乐村为例,2018年一家具公司入住该村扶贫车间,并且提供岗位给贫困户就业。当地政府不仅在税费上对其免收,还给予该公司人工费的补贴。
反观庆乐村新兴建的冷库和果框厂,自营业以来给集体经济带来了不少收益,也吸纳了不少贫困户前来务工,但是当地政府对于其税费的优惠很小甚至没有,这将不利于其他企业的入驻。
二是要创新土地集聚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被制约的首要问题是土地问题,同时也是当前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持续做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在实地调研与村干部访谈得知,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而是土地。
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要严格执行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即使耕地面积少也不能随意开荒。因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创新土地集聚机制。首先,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闲置土地,可以通过发包、流转的方式转给其他农户或者集体经济组织,这样就可以连成大规模的土地生产经营。
其次,在直接参与土地生产的基础上创新,使其他农户或者集体经济组织以联营、联建的方式参与进来。三是在加大对帮扶资金的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助力,单靠一方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其壮大发展的。
近年来,庆乐村集体经济发展在村委的带领下,及上级政府和定点帮扶单位的扶持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有由此得到了上级政府和定点单位的帮扶资金。发展资金有了,但钱花往何处让村干部十分头疼。由于当前上级尚未出台帮扶资金的指导意见,又加之村干部对帮扶资金的分配缺乏经验,不敢放开手脚。
加大对帮扶资金的引导,首先先明确帮扶的对象是谁。以庆乐村为例,该村从2018年开始脱贫摘帽,因而可以把帮扶对象确立刚脱贫的农户,可以用于购买果苗、鸡鸭苗等赠与贫困户,让其实现“自我造血”,发家致富。
其二,由于该村拥有两个产业,也可以把帮扶对象确定为产业,可以通过帮其支出设备的维修费用、以及出资修建厂房的道路硬化等,改善其硬件设施。其次,关于帮扶资金的用途。可以用于改善本村老化的体育设施,如篮球架、乒乓球桌等,使村民们劳作一天后可以得到休闲娱乐。
另一部分还可以留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备用资金,用于其他利民支出。综上所述,加大对帮扶资金的引导,不仅能改善民生、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最重要的还能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要强化集体经济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具体来说,其一是压实履行定点单位的帮扶责任,其二就是加强村委对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力。以武鸣区庆乐村为例,长期以来该村的定点帮扶单位包括有南宁市人防办、武鸣区人大、武鸣区教育局、武鸣区气象局、武鸣区更昌医院、太平镇政府直属单位等7家单位。
以南宁市人防办主任、武鸣区人大常委主任为总指挥,以太平镇党委书记、镇长以及庆乐村的第一书记为副总指挥,武鸣区人大、教育局、气象局等5家单位作为作战单元,形成了定点帮扶单位的帮扶体系。由于定点帮扶单位较多,职能复杂,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不一,这就需要强化落实集体经济工作的推进机制。
就如庆乐村,把市级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区级单位作为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主体,把乡镇作为具体落实的主体,其他部门统筹推进、共同发力。同时,还应建立并定期举行定点帮扶单位的联席会议,听取帮扶对象(庆乐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工作汇报,制定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好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工作目标。
另一方面,加强村委对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力。具体来说,一是村干部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如扶贫开发政策、强农惠农政策等,并且要让群众来监督,把政策落在实处。
因而,村委干部在提高政治执政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自我的经济能力,发挥引领发展集体经济的作用。不仅是要加强对集体经济项目的监督和管理,也要发动群众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工作落在实处。
结语。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尤其是站在脱贫攻坚的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历史关口上,农村集体经济的助推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相信在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作用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将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乡村振兴事业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尤其重要,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收入高低。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对党中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到2020年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大多数欠发达地区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扶持、部门积极参与、村级组织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实践等措施,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一些顺应时代变化、勇于探索、敢于改革的村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欠发达地区大多数村经济实力薄弱,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发展观念弱化。
尽管近年来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不断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但是仍存在部分村支两委干部、村民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未能充分认识到、发展理念缺乏等情况。比如,由于村级换届任期偏短,一届任期只有三年,大多数村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想,怕搞砸了受埋怨,怕搞垮了受连累,怕背上新的债务,只求三年平稳过渡,存在短期思想和短期工作行为,缺乏长远眼光和长远规划,缺乏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精神;有的村民对投资集体经济持观望态度,甚至强烈反对,认为投资集体经济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如自己“单干”,发展意识薄弱。
2.“领头羊”素质参差不齐。
村干部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村干部的能力与水平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农村年轻力壮、有头脑有实力的人才大多外出务工经商,村干部的选拔任用相对人才缺乏,大多数欠发达地区都是书记、主任一肩挑,而且村干部有时更换频繁,因而直接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市大部分村干部年龄过大、学历较低、思想保守,存在“等、靠、要”的心理,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村工作任务繁重,只图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而对于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创新举措和创新,不能站在长远的高度充分利用本村优势资源去谋求发展,对于政策的变更不了解,不能利用政策优势效能发展本村集体经济;有些欠发达地区的村干部虽然发展集体经济热情挺高,但苦于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限制,创新能力较差,很难找到适合本村资源优势的集体经济发展门路渠道。
3.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很少,在有经营收益村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总村数中5万元以下的村占%;5-10万元的村占%;10万元以上的村仅占总村数的%。据调查研究,一般行政村每年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至少3万元,这说明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有20%的村级集体经济每年根本无力支配当年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开支;其中有近76%的村每年的集体收入不多,对发展集体经济很难起到进一步支撑作用。另外,欠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村均存在较为沉重的村级债务包袱,这对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村级债务沉重,一方面严重约束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村干部承受较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精力被分散,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村级班子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偿还债务上,很少有村级干部能集中精力谋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精力和财力,从而造成村级公益事业很难落实办好,也很难发挥村级服务的功能。
4.各村级发展不均衡。
欠发达地区虽然经济都不发达,但村级与村级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等差异,致使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村级间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在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中,交通便利、靠近城区中心的村和那些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探索实践的村,农民思想较开放,村级干部思路也放开些,这些村往往会想方设法、多渠道通过各种方式盘活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让村级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获得了较高及较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而对于那些地理位置不佳、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的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思想大都比较落后,村级干部思路也较保守,绝大部分村只有政府给予的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和少量的争取资金外,很难有其它渠道取得集体经营性收入,形成“空白村”,富有村和“空白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级分化现象突出,致使村级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1.重视不够,发展氛围不浓。
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村级干部认识不充分,缺乏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认知。大部分村干部虽然能够意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处,但迫于各方面的原因及压力,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政府政策和国家宏观经济大局,只求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等靠要等思想严重,再加上本身惰性思想严重,缺乏系列的学习、钻研和实践动力,因此即使起动了相关集体经济,也无法获得预期收益,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了。村干部作为村级经济的领头人和引路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直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加是目前欠发达地区的村大多是年纪偏大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他们对新形势和新事物的接受较慢,有的甚至根本无法接受新生事物,另外也缺乏新的发展观念,“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这从根本上影响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是农民的素质和思想觉悟均有待提高。长期农村的凋零现象使得农民普遍不看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因而在行动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由于长期无法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思想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上也跟不上经济结构的步伐,他们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独到见解,因此仅满足于低水平的出卖劳动力,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也只会单干和蛮干。这种情况导致集体经济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收益,所以不少农民出现亏损,久而久之,大多数农民就会出现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积极性和充分的热情,从而导致欠发达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2.能力不足,发展层次不高。
由于过往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最终都失败,所以新形势下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积极性,认识有偏差,创新不跟进,发展能力越来越不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办法也不多。截止目前,我市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没有形成一种“趋势”,特别是在过往没有相关的成套的政策、成型的路子,导致县乡村认识模糊,视野不宽、思路不活、办法不多。特别是当前农村村支“两委”成员整体素质不高,思想僵化,观念守旧,发展意识不强,只怪缺少资源、技术和资金、也埋怨党和政府对农村不够重视,未能制定针对农村发展的好政策,抱怨村级工作难做、村干部不好当,大部分村镇村对于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非常盲目,在村镇内部未形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机制。同时欠发达地区农村本身也存在资金、农用适用技术和真正懂农村发展的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乡村两级无法真正创新思路和思想,在无法取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情况下,村级必要支出只能依赖上级补助资金,有效资源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扶持不力,发展后劲不足。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虽然能够引起各部门的重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工作都只是浮于表面,比如科技特派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等技术帮助和指导,虽在短期内能给农村基地带来不少的收获,但是这种方式还只能短期形式存在,企业派遣出去帮扶农村的技术人员或干部在帮扶的过程中一般都只注重了农村个体的帮扶,忽视了农村的整个集体,缺乏帮扶的长效机制。不少帮扶工作仅仅局限于送点物资,送点钱,在节日里慰问贫困老人等等,满足于“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在农村集体经济设施建设上,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率,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效规划和长效机制,只重视对农村建设的资金输入,忽略了农村集体自创自收的造血功能。此外,现有农村政策缺乏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必要扶持和引导,同时缺乏类似对沿海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虽然形式上有些优惠政策,但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实际行动存在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与村集体经济对接不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载体不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后劲不足。
4.制度不严,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不善。
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致使村级资产流失的现象大有存在。一是决策不够科学民主。大多数村民不能直接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决策和管理工作只掌握在村干部等少数人手里,农民感觉被欺瞒,参与度不高,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些地区的村干部对涉及集体经济发展的事项,没有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而是搞“一言堂”,导致决策不够科学,村民对此意见很大。二是资产管理不善。虽然要求政府推行“三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制度管理大多还是流于形式。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严,大多处于无人监管的混乱状态,账目台账管理不善,一些村的集体资产记账不清,出现集体资产对账不符,管理混乱等现象。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认识。
一是提升各部门的认识。政府要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用的宣传和引导,严格按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示,使农民认识到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繁荣发展的一项根本性和重要性措施,未来农村一定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抓紧、抓实、抓好“三抓”基础上,努力开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局面。二是提升村干部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网络电视、农村广播、村宣传栏、张贴横幅标语等宣传方式,随时随地映入农民眼帘,向农民大幅度地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进行宣传教育,在整个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营造一种快干好上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也使广大乡村干部能充分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提升基层群众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化,提升基层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提高基层群众积极投身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选优领导班子,加强领导。
村级领导班子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尤其重要,村支“两委”班子的选择直接决定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好坏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村支“两委”班子进行充分了解,班子结构一定要合理,尽可能选择有在农村中一定威望、政治可靠、群众认可度高、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而且有心投身于家乡经济社会建设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委书记和其他班子成员。选好班子成员后,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村干部赴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感悟好典型和好经验,解放他们的思想,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管理和领导能力,增强服务发展的本领。使他们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到适合本村的发展模式,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加大对相关人员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培养农村实用型高端人才。上级政府一定要深化考核机制,重视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用作基层党组织考核村级领导干部,将其纳入县乡及相关单位的年终考核目标。如果某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成效明显,可适当奖励,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个人给予优先提拔;让村干部报酬与集体经济的发展相挂钩,促进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
3.加大培训力度,拓宽路子。
首先,要加强村支“两委”的思想教育,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一定本着树立政治坚定、廉洁清政、为民服务的思想,清醒认识到班子成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责。村干部本身素质一定要提升,包括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管理领导才能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提升等方面,在考察中学习、在培训中提升,不断借鉴别地先进经验,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另外,在现代法治市场经济背景下,领导班子一定要多了解农村常用和典型法律规章制度、现代化农用科学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将培训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本地资源和其他要素优势,分类施策,逐步探索和找出适合本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
4.加大要素投入,增加扶持。
要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投入,进一步扩大乡村公共财政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想方设法把农村的公共服务提上来,以降低农村集体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负担。加大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办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持,凡是符合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政策的,上级主管部门应优先给予大力支持。要把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信贷支农重点,成立农村社区银行,凡社区内村民领办创办和参股经营的各类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可适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降低贷款门槛,实行优惠利率。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民积极参股各行业村级龙头企业,提高各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认真贯彻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推进各项农用机械购置补贴、推广农村能源的普及应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惠民富民工程。
优化农村基层政权改革。
我国农村政治制度,最重要的特色是实行农村基层民主自制,村委会作为农村群众自治组织,虽然不是政府机关,却是最关乎人们切身利益与农村发展的组织机构。由于我国农民教育水平低下,对民主的概念也不是特别清晰,所以目前基层政权与基层自治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基层干部自身政治素养不够,没有很好地保障群众权益。因此,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推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改革,推进集体经济发展,更需要集体去行使权利,表达意愿,促进农村民主政权进程。
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主要的经济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土地改革的方向,是变成农村经济私有制,这显然是与社会主义国家道路相违背的。目前仍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是因为当时以及当下社会发展条件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流传下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化机械化生产,以国外发达国家为例,都是采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目前在农业现代化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这主要就是因为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无法使用高端智能化农业机械[1]。所以,要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早日全面实现机械化,必须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改革。
提高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从现代化的视角看,想要从本质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那么就需要整合思路,党委、政府、村组织等方面都需要认识到此种方式的重要性价值。基层领导党组织也需要整合思想,在一线的基础上,加大思想统领教育,提高宣传性,满足现代化的发展和延伸。另外,还需要不断的优化领导班子的文化和年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知识的管理能力。培养更多脚踏实地的青年干部,保持务实性的基础,聘请更多的外来经济管理领导者。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优化。
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优化和改革。一是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建设,及时吸收年轻有为、高素养、高学历、懂经济发展的党员干部,同时这部分年轻干部要真正为人民服务,真正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民监督制度,确保基层干部能真正为人民服务,真正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三是要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的落实,而不是占着政策的福利,却没有真正落实政策。
四是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对部分地区暂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集体经济的农村地区,可以先缓慢实行,不能急于求成,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向多元化经济模式转变。
单一的经济模式是落后农村集体经济的明显特征,单一的经济来源及模式会使的农村集体以十分赢弱的姿态面对经济竞争的潮流,开创多元化集体经济是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高效经济模式。将农村中的零散农户,以组织形式形成一种产业的升级,同时经济化、科技化及深层化。在环节的每一个过程中,实现做到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产业的多元化,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立绿色生态产业模式,根本上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舆论对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偏见,改变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以商品经济的思维提升农村集体在商品经济中的竞争意识[2]。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私人创办企业,。实现乡村集体企业的建设最大大程度上会利用当地的土地及自然资源,比如矿产、药材及农产品的开发上,在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下大力发展资源型经济。
因村施策、因地制宜。
发展集体经济,优化集体经济产业结构对于我国来说,地域广阔,在每一个地区当中都存在自身的特色与差异性。我国村庄众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满足市场化经济的建设需求。另外,东部地区的基础较好,就需要发展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化的进一步转型和延伸,保持对应的可持续性。但是,对于中西部的地区来说,资源条件相对充足,此时就需要结合自身的产业特色,合理的分配资源[3],在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向着多元化的视角实施延伸和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增加负产值的经济价值,增强集体收益,减少东部地区的差异性。优化集体经济一二三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满足市场导向的建设需求。
政策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农村的教育发展及公共基础建设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城镇化,同时在相关政策举措的推动下积极响应相关工作的落实。根据区域的不同,其在资源、习俗及交通运输上也会存在极大的差异,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积极挖掘农村中可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整合,从而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内部及外部因素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从外部环境来看地理优越位于大城市周边或者交通枢纽发达的地方可利用其位置的优势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以较快速度实现增长[4];从内部的条件来看,具备资源优势的村落经济发展优势十分突出,相比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的经济体制,以深远的战略眼光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城乡的经济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水平,不仅加强经济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从而有利于全面的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三篇】
在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尤其是“一免两补”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改变乡村工作职能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迫切需要回答的课题。最近,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面对新形势:农村工作显现出诸多的不适应。
在调查中感到,通过近几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经济的锻炼,全县乡村干部在转变工作职能、驾驭市场经济、服务群众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但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一免两补”政策的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形势变化,农村乡镇党政组织职能、乡村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显现出来诸多的不适应。
1、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缺乏准备,思想观念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干部总是感叹乡村经费缺口难解决,历史债务难化解、人地矛盾难处理、农村公益事业难开展。迎难而上、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不高。二是陷于传统工作方式不能自拔,缺乏转变作风的主动意识。大多数乡村干部对以催、管、要为主的工作方法念念不忘,谈到如何管理农民振振有辞,而一谈到如何服务农民则束手无策。三是观念保守,思想不够解放。部分乡村干部对开创工作新局面没有创新意识,又不善于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的问题尤为突出。四是“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感到无事可干或有事难干。有些干部认为税费收缴等硬任务少了,担子轻了,工作自然好干了。也有的认为当前人地矛盾化解、历史债务处理等工作一件比一件难办,只好一味等上边出政策、给扶持,没有攻艰克难的思路和招数。
3、对新时期群众工作特点把握不准,组织和发动群众的手段不适应。乡村干部普遍反映,“一事一议”办法执行起来难度特别大。尤其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维修校舍、修路架桥等社会公益事业,常常是部分农民顶着不办而无法实施。个别村干群关系甚至达到了对立对抗状态。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农民素质低所致,只强调个人权益而忽视集体权益,只强调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另一方面是村干部组织发动群众的方法僵化,尤其是新出台的政策掌握不到位,宣传解释不到位,特别是用过去那些罚工罚款、收回承包地等经济手段来管理约束农民实施村级事务和兴办集体公益事业不灵了,就无计可施。
4、对群众亟需优质高效全方位服务的要求难以满足,服务意识和方法不适应。一方面,有些干部的服务工作与群众的需求对接不上。不注重去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农民随着政治、经济等权益的扩大而日益强烈的服务需求,工作还仅限于传达一下会议精神,宣传宣传政策,跑一跑贷款等浅层次水平上,服务深度、广度、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调整,过去那些通过无偿使用机动地、减免税费、给补贴等服务农民的方式,不再有效或无法再用。
5、对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格局的新调整应对迟缓,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一免两补”政策的出台,经济利益分配向农民倾斜,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一些乡村的可用财力大大减少,国家安排的农业税改转移支付又不能充分满足基层需要。多数乡村因有限的财政收入、巨额的债务包袱,无法保证人员的正常开支。一些乡村“黑地”等问题的暴露,加上农村“两工”的取消,使乡村事务和公益事业难以运转行。对此,很多乡村组织和干部感到茫然无策,对招商上项目、活化机制搞有偿服务、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显得很为难,更不会利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公益事业难办的问题。
“一免两补”政策的实施,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继土改、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对乡村的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领导作风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必须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乡村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1、着眼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精干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一要以项目开发和服务能力为标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选用干部,要注重看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上有没有思路,在加快项目开发上有没有招法,在复杂形势下能不能够有效组织群众打开工作局面。可以发挥“县校合作共建”优势,引进一批科技领导型人才到县乡兼职;借助“村村大学生”计划的落实,向村级充实一批有知识的优秀人才;同时加大县乡干部下派和在创业能人中选人力度,也可以探索在离乡创业的成功人士、企业家中选人兼任村级干部,既引才、引智又引项目。二要以提高干部素质为目的,创新干部培训手段。要通过借鉴引导实现思维转型。创造条件组织乡村干部外出参观考察,让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引导干部从原来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促使干部在探索新的领导方式和开发项目上敢闯、敢试。县委组织部组织18名项目开发型村党支部书记参加哈洽会、参观省农科院科技财贸区,使他们受到了很大启发和教育,一些支部书记已开始着手研究开发新项目。可采取请进来来讲的方式,聘请有发展理念和农村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传授市场营销、项目建设、产业化理论、新暑期农村政策等相关知识。可采取走出去学的方式,选送部分干部到哈工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和外埠培训基地进行中长期培训。我县首批近60名赴哈工大学习的领导干部得到了很大收益。可采取派下去训的方式,抽调专业干部深入乡村开展新时期农村工作普及性教育,使乡村干部能力素质得到革新性提高。要通过实践锻炼实现能力提高。可以探索保留干部职级、按比例发放工资,鼓励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进行2至3年务工,使干部带回新的思维观念和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引进资金、项目和技术。三要以激发干部在开展农村工作上充分发挥作用。要详细制定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方案和考核实施细则,用工作实绩反映干部业绩,确定干部去向。业绩突出的,要给政治待遇,上挂乡镇副职;给生活待遇,对子女就业上学优先安排和建立退休基金或养老保险等制度,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制定乡村不合理干部认定标准和处理办法,疏通下面的渠道。四要以解决冗员过多、人浮于事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采取“定标选人、竞争上岗”的办法,裁掉富余人员。鼓励和支持下岗干部优化组合,参与创办产业和发展致富项目,进而解决好“人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五要以提高党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着力点,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多下功夫。要组织和鼓励有能力的党员领办创办各业致富联合体和党群共建股份合作公司、各类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带领农民发展项目、进军市场和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上发挥突出作用。要提高贫困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加大“双培工程”实施力度,尽快使党员队伍成为促进农村稳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合同。
制等形式创办“园区+服务”、“基地+服务”、“典型+服务”等多种模式的示范引带服载体,增强示范、服务和组织群众的功能。三是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要注重开发建设一些对农民增收拉动大、对财政贡献大、发展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致力走好依托资源建设龙头、依靠龙头搞服务的路子。德胜乡在万寿菊加工厂这一龙头企业的牵动下,今年共种植万寿菊2。8万亩,占全县万寿菊总面积的42%,可为种植户创收1400多万元。四是要鼓励党员干部带头探索发展新的致富项目。要继续通过发展型班子创建、项目开发型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等活动,鼓励广大党员干部敢跑项目,敢于率先试验示范。要把党员干部负责的产业、项目发展的成效与各自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并探索入股经营等形式,连接好干部切身利益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3、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发展农村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学习法律法规。在开展“科普之冬”等培训活动时,要适当确定一些法律法规的培训内容,使农民法制观念和科技素质同步提高。二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借鉴祯祥镇组建服务中心、兴办科技示范园区、成立科技协会等经验,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三是要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民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组织农民参加省内外的经贸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强烈士墓的品牌观念、自我推销意识、产品包装意识,由浅入深地掌握商业谈判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在观念和行动上真正进入市场。四是要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四篇】
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建立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实施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下面是呢子本站网友为您推荐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大力践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责任担当,把支持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占全省金融机构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省85%以上的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50%以上的农户贷款和1/4左右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为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至2021年12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净增亿元,实现了“持续增长”目标;今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亿元,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化乡村振兴服务机制。
坚持乡村振兴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在经济资本配置、资金转移定价、薪酬费用安排、尽职免责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支持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一是制定信贷支持政策。紧扣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制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今年3月,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后,第一时间优化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细化了6个方面31条工作措施,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放1万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目标,大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全局。二是优化内部考核指标。优化了对辖内农商银行的综合考评制度,单列涉农信贷计划,重点加强对单户10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下贷款的考核。同时,将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贷款累放纳入综合考评,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新增信贷资源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三是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按照“违规追责、尽职免责”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三农”贷款工作尽职免责办法,明确了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尽职要求,只要勤勉尽职履行职责,即可按规定程序予以免责,同时适度放宽“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解除信贷工作人员后顾之忧,真正激发基层“敢贷、愿贷”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振兴贷款投放积极性。
二、扩大乡村振兴服务范围。
坚持“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保持战略定力,下沉服务重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一是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围绕14个省级重点产业链,重点加大了对粮食种植、现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环保养殖等领域支持力度,实现了对乡村振兴产业链条的全覆盖。全年累计发放现代农业发展贷款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贷款亿元,城乡融合发展贷款亿元,文明新风建设贷款亿元。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服务工作,在过渡期内,对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稳定脱贫作用明显的产业扶贫贷款,全省农商银行切实做到不随意抽贷、断贷。继续保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不变,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努力满足脱贫人口贷款需求,确保应贷尽贷。至年末,累计发放巩固脱贫攻坚贷款贷款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万户;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亿元,惠及万户脱贫人口,余额和户数约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0%以上。三是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省农商银行实现了营业网点乡镇“全覆盖”,金融服务站“村村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今年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助农交易971万笔,涉及金额亿元。坚持普惠与智慧相结合,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智能设备网点覆盖率达93%,并采取更有温度的服务措施,着力缩小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创新乡村振兴产品体系,丰富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一是丰富支农信贷产品体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形成了小额农贷、创业担保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具有良好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传统优势产品。同时,根据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特点,创新了民宿贷、文旅贷、电商贷、畜禽洁养贷等产品,在全省首发乡村振兴卡,配套提供“乡村振兴贷”专项产品,为持卡客户提供同类同档次八折利率优惠。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建立信贷大平台,推出了百福惠农网贷、惠农e贷等数字风控金融产品,健全了服务乡村振兴全覆盖的产品体系。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整村推进、整村授信”为依托、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抓手的农村信用工程,充分利用村“两委”、驻村干部、普惠金融服务站等资源,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实现“应授尽授”“能贷尽贷”。三是全面延伸乡村振兴服务。发扬“背包精神”,连续七年开展了扫村、扫街、扫户、扫园“四扫”服务,常态化举办了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万村活动,充分挖掘和主动满足各类客户金融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共同富裕大局,事关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局。在下一步工作中,省联社将继续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使命担当,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全力以赴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围绕“翻一番”目标,以更大决心增量扩面。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确保“十四五”时期贷款投放、客户数量翻一番。计划“十四五”时期,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万亿元以上;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基础客户增长一倍。二是立足“百千万”基础,以差异优势形成特色。以全省86家法人农商银行为主体,立足所在地的100个县市区,与地方经济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以全省2335个农商银行支行网点为载体,发挥覆盖乡村、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以全省万个金融服务点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助力乡村振兴实际行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聚力“大数据”支撑,以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积极融入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局,搭建农村大数据、银政企对接两大平台,对接农村资源、政府政务、信用村三类数据,拓展以大数据智能风控为支撑的产品体系,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金融服务。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五篇】
20_年,吕__创办__麻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农副产品的生产种植、到最终设计销售。产品涵盖了新鲜水果、米面粮油、时令鲜蔬、农副加工、禽畜肉蛋等品类。
一、开拓乡村振兴大产业
吕__积极响应上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号召,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岗前技术培训,灵活安排打包、称重、发货等帮扶岗位。解决一些年龄较大、腿脚不便等贫困家庭增加收入。
公司以“电商+农业”的模式,结合武邑县实际情况,引导农户种植小米、水蜜桃、朝天椒、红枣等经济作物,践行新零售模式,让直播带货给农产品增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__年公司开拓抖音、快手达人带货模式,在疫情影响下,销售额不降反增,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万元,提供就业312人。
通过企业良好的示范效果,给农户提供技术帮扶、为特色农产品制定销售方案、主动解决滞销农产品的销售问题等;为贫困户和残疾等农村弱劳动力者提供工作岗位,直接带动100户贫困户脱贫,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近年来公司主营品牌“邑禾园”被评为“中国电商行业畅销品牌”、“中国自主创新品牌”,在20__年产品被__广播电视台评为“冀有好物”。
二、用知识回报社会
借助自己在电商行业的优势,主动解决县域农产品滞销问题,缓解了农民种植压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产业示范效果明显。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六篇】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10篇)”,今天到x镇,围绕“当好农村发展‘领头雁’,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这一主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认清形势,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
(一)对标看齐,统一思想。目标清才能方向明,方向明才能落点实。对上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部署要求,我们必须常学常新、细照笃行,进一步统一思想、落实行动、精准发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考察调研时对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x代表团审议时又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2018年6月,总书记在x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x样板。对此,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步制定“五个振兴”工作方案,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走在前列。
2018年4月,省委书记x到我市调研时,要求x市在全省打造乡村振兴x样板中率先突破。对此,市里专门制定了率先突破三年行动方案。今年,市委、市政府把乡村振兴作为“12个重点领域改革攻坚”之一,印发了《x市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清单》,要求坚持防控发展两手抓、“五个振兴”统筹推进,确保在乡村振兴上取得突破性成效。
近年来,我们x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坚持“五个振兴”全面发力,积极构建“一心多元”现代农业新格局,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乡村振兴大路宽广,农村发展大有希望,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
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个别村存在无人可选的问题,甚至村级班子都不健全,只能选派党员到村里兼任党支部书记。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不突出。村庄环境虽然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但还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垃圾杂物清理不及时、不彻底,长效机制落实不到位,村容村貌还需下大气力提升。五是乡村治理亟待加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足,“微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大操大办、炫富攀比等不良风气还没有彻底根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合力攻坚,确保得到切实有效解决。
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
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级班子的带头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责任重大,作用关键,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败。必须认真担负起“抓一方党建、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光荣使命,以实干精神、实际行动、实在成效践行初心和使命。
(一)带头锤炼党性,做思想上的明白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自觉锤炼坚强党性,以党性为指引,努力提升思想境界,磨练能力和作风,不断校正工作和思想偏差。从近年来一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看,支部之所以缺乏战斗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支部书记“火车头”的作用没发挥好,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思想“总开关”出了问题。我们x镇原有软弱涣散村两委班子x个,今年以来,“一村一策”制定了整顿方案。大家在工作中要带头讲政治、强引领、作表率,当好“领头雁”、“排头兵”、“带头人”。我们的目的就是按照“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标准,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
又要急难险重冲在前,疫情防控、防汛抗旱、脱贫攻坚、治乱拆违、环境保护、发展村集体经济等等,可以说这些工作很不容易、责任重如泰山,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要真正与上级党委政府和党员群众同心同德、同行同向,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
(二)带头发展产业,做兴业富民的领航人。我们镇x村积极开拓思路,依托泥鳅特色水产养殖项目,亩均效益达到x万元,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x万元。今年又计划新上x深加工生产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上项目、兴产业,x村完成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另外,x村养殖种蛋鹅、x村养肉鸭、x村香菜批发市场等都在积极尝试由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运营,通过将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合作社市场优势、生产优势双向融合,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力,有效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提出村党支部“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职责任务。作为“领头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带领广大群众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盘清家底。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部署,做好“清家底”工作,对拖欠村集体承包费或是集体资产资源权属不清的,进行全面清理整治,追缴陈欠。通过明晰产权、保障权益,力促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盘活资产。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入股,群众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入股,实现规模经营、抱团发展。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为基础,由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干部带头,引导农民把不愿种、种不好、没有能力经营的土地流转出来,推动农村零散土地化零为整、由小变大,采取土地托管、半托管方式,发挥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和统一经营管理的优势,大幅度减少生产要素资源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盘算发展。利用好闲置坑塘、水面等资源,大力发展“边角经济”。发挥区域特色,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通过自主经营、承包、租赁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依托红色文化、杂技文化、x文化等资源,加快x小镇建设,积极打造x乡村旅游综合体,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多措并举,有效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
(三)带头狠抓落实,做攻坚克难的开路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政治任务,必须要狠抓落实,攻坚克难,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和任务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村级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部署执行落实的“神经末梢”,村党支部书记的执行力强不强,关系着农民群众能否充分享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果实。
要讲担当。我们大多数村级党组织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少数村在执行上级政策和各级党委决定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甚至顶风而上,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以种种理由不执行。特别是近年来在拆违拆临、征地拆迁、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中,为了局部利益不顾大局利益、为了小团体利益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家必须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切实做到服务大局不动摇、执行上级政策不走样,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勇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要“一马当先”,以“组织振兴”作保障,能干事、敢干事、干净干事,要想方设法借外力强内功,号召干群攻坚克难,有所作为,用实干取信于民,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越是关键时刻、越是刀山火海,越要站得出来、冲得上去,闻令而动,以身作则,抓住时机,大胆作为。要重实干。农村工作最直接,来不得半点虚的,都要靠真抓实干,“耍嘴皮子”“打太极拳”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大家要以全村事业发展为重,把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好,把群众困难切实解决好。
(四)带头移风易俗,做乡风文明的引领人。民风社风折射党风政风。目前,有些村庄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现象。实际上,很多参与者本身也是受害者,给不少群众心理上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负担。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减轻人情负担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要抓党员干部带头。歪风陋习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要想纠正,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常说,千难万难,党员干部带头就不难。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在群众心中,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干部就是一个标杆,党员干部积极摒弃陋习旧俗、践行新风礼仪,就会引领文明时尚新风。要抓村规民约完善。推进移风易俗,关键在于发挥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的作用,通过建组织、立规矩,推动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前年9月份,国务院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为村规民约的制定提出了要求和参考依据。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村议事会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村民参与修订村规民约,让约束落在实处,引导广大村民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要为文明落地搭建新平台。开展移风易俗,不仅要向旧传统“开刀”,推动形成新规范,还要丰富实践载体,大力倡树文明新风。可以通过打造以移风易俗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文化街道,在道路两旁的文化墙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革除陋习、文明节俭、倡树新风等内容,融文化于图画、融文明于环境,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共鸣,掀起移风易俗热潮。坚持以点带面,探索总结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真正将文明新风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引导群众争做移风易俗的示范者、文明新风的引领人。
(五)带头服务群众,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与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有差距。大家要紧密结合脱贫攻坚、美丽村居建设、“户户通”工程、“气电代煤”工程、美丽庭院创建等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全面改善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条件。
改厕工作应注意哪些细节,群众才更满意;
改造村级道路如何规划、保证质量,群众才会赞成,等等。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为群众办好事。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残垣断壁的危房修复、村内低洼排水改造、垃圾遍布的村庄清理、黑臭水体的治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扑下身子,做细做好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要为群众办新事。我们正处于大变革时代,信息化、智能化、市场化、专业化、园区化等一批新模式、新气象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基层党员干部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土地入股、合作社创办、企业经营等方面为群众想点子、找办法、多跑腿,帮助群众解决增收致富中的实际困难,坚持村干部值班制度,用好“智慧村务”手机app等新平台,使服务群众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一)勤学习,强本领。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三农”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政策、新观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对村党支部书记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大家也有所体会:现在的农村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旧办法、老经验吃不开了、不管用了、村民不买账了。村党支部书记唯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懂得更多,不断丰富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应对新变化、解决新问题。要学政治理论。充分利用集中学习培训、“三会一课”等形式,学习党章党规,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端正理想信念,夯实宗旨意识,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要学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和明确指示,将政策学深学透、将政策红利用足用透,用最新政策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谋求发展。要学法律法规。现如今,村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越来越强,村党支部书记必须学法、懂法、用法,特别是要学习《宪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物权法》《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等有关村民群众基本权利义务、农业生产、市场经济、基层组织建设、“三资”管理、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征地拆迁、社会保障、优抚救助、脱贫攻坚等方面的专项规定,提高依法治村、依规办事的能力,更加熟练地使用法律法规武器来保护村民群众和村集体的合法利益。
(二)抓班子,强队伍。2019年以来,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聚焦提质增效抓组织,推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以上带下、上下联动,形成了集中用力、合力整治、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应该说,x镇整顿工作的力度、措施都是比较大、比较实,今年5月份,我也实地到几个村走了走、看了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村级班子,村集体才会有发展活力,村民群众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办。村党支部书记要摆正自身位置。认清自己虽然是村里的“一把手”,但也是村级班子的其中一员,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做到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班子,正确对待其他班子成员,遇事多交流、多沟通,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相互补台不拆台,不谋特权、不搞特殊。要坚持民主集中。凡重大党务、村务,重大财务支出、重大项目建设,都要充分发挥“一事一议”作用,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平等议事,民主决策,不搞“一言堂”、“家长制”。要打造坚强堡垒。牢记“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拾柴火焰高”,凡事都要从全体村民利益和全村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真正把人心统起来,把战斗力提上去,把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要严把队伍建设。把好“入口”,从源头上管理,严格坚持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发展党员标准,加强农村后备力量的培养储备和择优使用,将农村有能力、有抱负、想带领村民致富的年轻人吸纳进党员队伍。严格工作程序和纪律,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坚持开展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政治生活,从严格规矩、严肃纪律入手,强化党组织和党员的角色意识。
(三)守底线,筑防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党员干部要明白党纪国法不是“橡皮泥”、不是“稻草人”,要把对纪律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不能跳出党纪国法的框架。守牢耕地红线。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基。坚守“耕地红线”,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触碰。加强耕地保护是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一定要提升政治站位,坚决遏制增量,对新增违法占地行为“零容忍”,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守好生态环保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绝不能越雷池一步。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同时也是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受益者,以村规民约加强对农民的环保责任约束,建立农户参与垃圾分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直接受益机制,让村民明白污染治理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并关系其切身利益。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民参与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维护,依托农业基层技术服务队伍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让村民知道如何参与污染治理。通过宣传、督促、激励和帮扶,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守住安全稳定底线。要牢牢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将预防工作想在前头、做在前头,切实把防线筑牢。秋收时期马上到来,再加之秋季天干物燥,各位村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做好秋季防火和秸秆禁烧这两项工作,推行网格化监管,明确划分巡查责任区域,分包到人,加强宣传,全力做好禁烧防火工作,确保“零火点、零冒烟”。要常怀公正之心、常行公正之举,在处理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时,特别是在低保户推选审定、各项惠民补贴发放、发展党员等方面,一定要处以公心、秉公办事,做到“一碗水端平”。只有村党支部书记作风优良,党群干群关系才能亲密,农村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筑牢廉洁防线。经常自觉对照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夯实遵规守纪、廉洁自律的思想底线。当前,随着“三农”工作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惠农补贴、扶贫救助等政策性资金大量涌入农村,村党支部书记要守好自己那块“压舱石”,牢记纪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在村级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带头守纪律讲规矩。要严格财经纪律,严禁挪用和侵占集体资金,严禁坐收坐支和违规借用集体资金,严禁克扣涉农惠农补贴。严格执行“三务公开”,保障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算清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守得住底线、经受住考验。
同志们,今天利用这次机会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需要久久为功。大家要拿出敢做善成的闯劲、甩开膀子的干劲、一抓到底的韧劲,团结带领干部群众一起奋斗,挖潜力、增活力、聚合力,实现强村富民新突破,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谢谢大家!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七篇】
“三五”期间,我们辽阳县根据党的十五大“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依法治村的重点放在为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的服务与保障上,将计划生育、资源与环境保护,做为依法治村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并围绕确保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全县开展了“三项整治”工作.全面推进了基层依法治理和两个文明建设。被省命名为依法治理先进县,同年,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我们县做了“深入开展三项整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再上新台阶”的经验介绍。在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我们做了“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的发言。在全国百县依法治理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刘鹏同志充分肯定了我县深入开展“三项整治”确保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的经验与作法。全县在此期间,有60多个行政村被评为省依法治理先进村。县委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依法治村的着眼点放在为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服务与保障上?怎样才能做到农村依法治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依法治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取得了什么样的社会成果?本文将结合我县五年实践对此进行肤浅的探讨和回答。一、依法治村,必须坚持为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是新时期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客观选择为什么我们把依法治村的着眼点放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服务上,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的。大家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源始于1972年在瑞典举行的首次人类环境宣言:“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它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即短期和中期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还要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资源相对短缺,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要使这些因素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摆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科教兴国、改革开放一样,并列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的三大战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不会实现,也不能有持久的现代化强国。这一点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和有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就已经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大量失业、贫富差距悬殊以及社会风气败坏等严重问题,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党和各级政府把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加以强调,就是要吸取前车之鉴,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党在新时期的一个战略目标,也是一个重要手段,他决定了农村法制建设的方向和任务,所以依法治理,严格控制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通过依法治理,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通过依法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通过依法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依法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讲,离开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的依法治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第二、是面对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新情况、新矛盾以及深层次问题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的各项改革方针政策的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使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发生了深刻的、现实的变化。但是,也存在着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就我县农村而言,由于农民和村干部素质较低,法律观念淡薄,工作凭经验、决策拍胸脯,在事关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问题,例如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超生现象、土地使用上的乱占滥用、林业资源的乱砍滥伐,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等,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障碍;成为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成为了党和各级政府齐抓共管的中心工作。事实告诉我们,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展依法治村和农村专项治理,已客观的不可必免的摆到我们面前: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必须靠法制来解决,所以依法治村为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服务,这是当前农村法制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所决定的。二、依法治村必须坚持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是基层依法治理的生动实践和探索依法治村如何坚持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全县农村开展了“三项整治”的重大战役,实施了“五二三二”工程,加大了整治工作力度。即在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工作中,做到了五个必须:必须严格土地延包承包期30年;必须坚持机动田比例;土地承包费必须全部纳入农民负担限额内;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原则;必须依法与农民签订承包合同。保护了土地资源不被蚕食与非法占用。在环境保护中提出了“两个改变”,逐步改变道路不畅通的状况,逐步改变脏、乱、差卫生环境,以乡村道路整治带动农村环境整治,将全县24个马路市场全部取缔,新建了6个封闭市场,使80%的村达到了柴堆、类堆、厕所、畜圈“四进院”。在贯彻《森林法》中坚持了三个严格,严格处理乱砍滥伐;严格打击非法偷盗;严格依法承包转让。先后处理了149件违法违纪案件,移交司法机关1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34人。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我们县在优质服务工作上实行了两步即:“软件同步、硬件分步”、将“计生与卫生联手”。对违反计生条例的行为也加大了查处力度,对非法鉴别胎儿性别的行为进行处罚,依法对医疗市场进行整治,保证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国家计生委、国务院人口研究中心及联合国有关人士的肯定。二是,深入开展了以计生、资源、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活动,强化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监督力度。例如,我们将省计生委提出的“七不准”、“九公开”纳入了村务公开活动,还将广大农民特别关注的房基地审批、土地和林业资源使用、开发、上马重大项目等问题,都例入了村务公开之中,确保了计划生育、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广大农民的监督下落实和执行。三是,我们还做出了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必须达标,否则就不能评为依法治理先进村和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荣誉称号的决定。进一步加大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的推进力度。事实证明,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有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都是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安全、公平、文明的社会环境的。确实达到了确保为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三、坚持依法治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是实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工作成果。通过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各级领导增强了法制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以处理小轧钢厂为例,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我县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走出田地,兴办了一批工业企业,由于靠近鞍钢的关系,全县发展小轧钢企业272家,年产值在30亿元左右,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5%,税金年收入2000万元,占全县工业税收的30%。就是这些小轧钢企业,虽然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但很大程度地存在质量不高、污染环境以及在建厂中乱占地,浪费资源等严重问题。在“砍”与“留”的问题上,都事关地方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砍了,会造成许多农民无业,又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留下,环境又受到损害,事关当前和子孙后代。面对这个情况,县政府下大决心依法办事,对乱建的小轧钢企业全面进行依法整治,关闭了94家,转产12家企业。通过对这些小轧钢厂的整顿治理,使这些农民企业家对土地法、水法、环境保护法,有了深刻认识,并初步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在关停并转中,主动的在改善环境、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现在已有大多数企业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重新开工启动。通过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大多数农民树立了科技致富和坚定的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县有10个山区乡镇,在生产的发展中,农民从事养羊、养牛等畜牧业生产。可是羊林矛盾却十分突出,养羊要上山放牧,羊要吃树叶吃草,就要破坏植被。为了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县委、县政府决定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路子,在大力发展养牛的同时,号召广大农民对养羊实施限制。一些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实行圈养。这样,即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兼顾了农民利益又保护了环境资源。通过为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充分发挥了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这项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们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以依法治国为纲,统揽全局的司法行政工作总体思路。体现了我们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体现了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比如,通过环境整治,使农民居住的乡村得到了绿化、净化、美化,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陶冶了情操,振奋了精神。通过对“三乱”的整治,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收入,逐步走上了小康。同时,我们通过紧紧抓住农村依法治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社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我们司法行政部门也从中得到了收益和回报。司法行政工作在全县工作的摆放上,争取到了积极主动的位置。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八篇】
综观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我们发现有不少新提法、新概念。这些崭新的表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表述,格外引人注目。在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首创的概念,曾经很多年前就有这个提法,在现阶段重提这个概念,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何以见得?以农村卫生为例,足可说明这一点。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们将自然联系到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就会认识到其所指是:第一、以往简单地强调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城乡差别加大和社会失衡;第二、以往比较注重农业生产,而农村社会文化和农民福利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到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的群众有病未就诊,%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还非常明显,要达到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第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最直接的成果是国力大大增强。以前财政所占gdp的比重很低,而现在占到了将近20。去年财政收入已经达到26000多亿人民币,一年免掉农民农业税几百亿,今后我们的财政收入还会继续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政府有能力承担责任,推进公共财政的政策,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公共品的投入,应该如农村的基础设施一样,主要由公共财政来承担,以加强对农村的教育、卫生等建设等。农民即使生活在农村,也有一个比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他们安居乐业,就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把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二是强调注重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
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地方财政相应增加补助;目标是到20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10月,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到基本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时间提前了两年,提示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提速”。以上事实充分说明政府已经承担责任,推进公共财政的政策,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包括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在内新农村建设已经和正在付诸行动。
综上所述,《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富有极其深刻内涵,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农村的“新”,就“新”在农村的发展,既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要求。
可以说,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确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必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春天。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九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构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农村群体的生活习惯与思维观点也在逐渐转变。建造与改进农村基层治理成为了当下迫切需要的探索的任务。
现今农村基层治理绝大部分依靠政府,而农村群众公众观念意识日益降低,缺乏自我管理理念,当政府主导直接渗入管理,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严重脱节于社会组织,忽略了村民自治培养,使农村居民治理观念严重欠缺。故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是提高基层治理实力根本方向。
第一去单一化,现阶段在政府适度调控的基础上,带动村民灵活推行村民自治,实现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篇章。社会治理主要负责人非单一化,下步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主导参与进来,让更多的非政府机关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使他们能够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角色在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且需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呈现网格化,如今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不再需以往的单一模式,而需拓展成为各治理对象的网格式路径,整合党的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各类网格,把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下沉到网格,精准投送到每家每户。紧扣当前主题工作,发挥群众的工作优势,促使政府机关和农村基层社会之间权益和权力的配合与调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进而实现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和实力的提高。
第三更加理性化,树立依法办事“风向标”。政府要进一步改进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进自身治理发展水平,拓宽基层社会治理固有、理性化,严格按体制机制办事,不搞“一刀切”。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治理也应重点要求“秉公执法”,在处理问题时要明晰法律依据,程序,责任,坚决避免“讲人情,看面子”的工作陋习,提高法律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矛盾纠纷时的权威地位,将法治当作准则与根基。
第四聚焦群众,深化自治实践。健全以居务公开为先导的日常管理方式,从农村群众关心的问题、涉及利益的实际问题均以一定形式公开。探索推行缩小自治单元,努力推进院落、楼栋等居民小聚集性组织建设,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自治体系。
探索农村基层治理尚有一些问题,但从认识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开始,就给我们创造出了方向和目的。有了方向和目的,接下来的治理问题将一一会得到解决。
农村发展的乡村治理【第十篇】
今天上午参加了抓基层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动员暨培训视频会,我感慨良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店区亲贤社区党委书记的报告,报告图文并茂给大家呈现了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分享了社区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措施,“红色”物业、“红色”管家、“红色”先锋岗、“五色”服务等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借鉴更多的社区服务品牌,强化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把党群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小区和居民家中,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