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精编5篇)
【导言】此例“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精编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必修2地理知识:城市化的影响1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因素2
1、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政策和战争。
主要因素
举例
政治因素
政策
乌干达亚裔居民迁往英国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要素
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
战争
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环境资源差异
逐水草而居
国家移民
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环境恶化
生态移民(贵州麻山地区)
社会文化因素
民族、种族
以色列犹太人回迁
自然灾害
20世纪30年代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居民外迁
宗教
印巴分治,穆斯林前往巴基斯坦
家庭、婚姻
八千湘女进新疆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环境承载量3
1、 环境承载量,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消费水平。
5、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高中必修2地理知识:世界城市化进程4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成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
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
(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
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
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
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滞阶段"";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
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
现象
出现阶段
人口流向
结果
郊区城市化
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向郊区
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逆城市化
后期成熟阶段(不是城市衰败)
城市向乡镇
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不变
再城市化
后期复兴阶段
郊区向城市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5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我国为8-9亿。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比较项目
环境承载量
合理人口容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限定因素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自然、经济、社会
体现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多寡
大
小
估算标准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
根据现有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产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变动等
3、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墨西哥。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等。
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零变负的时 候,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减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影响程度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公害病指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地方病则是原生环境因素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