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汇报4篇
【导言】此例“固定资产投资汇报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固定资产投资【第一篇】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投资 优化
一、吉林省经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年均增速为20%;消费的增速相对平稳,年均增速为14%;国际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保持进口状态。由此我们看出,吉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并且作为了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在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我省近几年经济运行情况看,其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对新增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最高的三个项目,三者合计贡献率达90%以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最高,因此吉林省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投资主导型经济。
众所周知,投资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投资结构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投资在不同的经济空间或地理空间内组合分配、运用的格局,这个格局的最佳组合会使社会投资的效率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一定时期内投资产出达到最大化。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系统本身是一个“资金分配调节器”,是投资资金到投资产出的一个中间环节。一定时期内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是一定的,这些投资资金经过不同的投资结构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系统内部包括多种结构和比例关系,对投资资金的分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在投资结构内部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效应――投入到一个行业或地区的资金多了,其他行业或地区的资金必然会减少。
(一)地区生产总值
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及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的数据等的初步统计,吉林省在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GDP达到5016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8166美元),比上年增长%。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和%。
(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14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人均投资达到41733元。其中,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亿元,增长%。
在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亿元,增长%;第一产业投资亿元,增长%;第三产业投资亿元,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亿元,增长%,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全年民间投资达到亿元,占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二、建立模型
固定资产投资是吉林省重要的投资方式,本文的模型建立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额度的预测和各行业投资回报率的评估,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ARIMA法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进行预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行业投资回报率,并结合定性的情况解决了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即给出了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在下一阶段投入的侧重点,为投资提供可行的依据。
(一)吉林省固定资产额的预测
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且这些因素之间又保持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结构性的因果模型分析和预测往往比较困难。于是将固定资产投资额看作一时间序列,可以根据过去的资料得出其变化规律,用此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
1.方法简介。时间序列分析在经济中的应用,主要是确定性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指数平滑法、滑动平均法、趋势预测法、趋势季节模型预测法、时间序列的分解等等。
ARIMA法是一种典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法,由于不需要对时间序列的发展模式作先验的假设,同时方法的本身保证了可通过反复识别修改,直到获得满意的模型。因此适合于各种类型的时间序列数据,特别是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无明显特征或者说较为固定的投资规模,这种方法不仅考察预测变量的过去值与当前值,同时对模型同过去值拟合产生的误差也作为重要因素进入模型,有利于提高模型的精确度,是一种精确度相当高的短期预测方法。
2.具体模型建立。我们以1995~2015年的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识别、估计、检验,文章运用此模型对未来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行预测,以期为吉林省有关部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运用spss软件运行模型,得到投资额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明显的非平稳序列。通过建立ARIMA(0,1,0)模型后得到如图4像,并得到了预期结果。
(二)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的评估
我们选取五个企业效益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五个指标的两个主成分的得分。最后对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进行综合排名。
1.方法简介。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且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
2.具体模型建立。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制定的企业效益评价指标,我们选取了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五个经济效益指标。并根据选取的指标,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由于所选指标较多较复杂,我们打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汇总出几个较关键的因素,以便于我们构建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主成分分析法的具体步骤为:
之后借助spss编程软件,实现了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并得到最终排名。
3.给出投资建议。根据计算出的各行业综合效益得分排名以及吉林省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食品产业、医药产业、采矿业、其他制造业这几个经济效益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作为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 事业单位会计 固定资产核算
按照我国目前预算会计体系,高校会计属于事业单位会计,其资产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取得,投资主体一般不要求投资回报,但是对资产使用限制了用途。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规范高校会计核算上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资产来源渠道已经不在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投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趋势。而除了国家之外,其他投资者们同样迫切需要了解高校的资金运作情况,要求高校提供相关的完整信息,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被一一暴露,引起人们的思考。下面笔者主要针对我国高校在固定资产核算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使用货币资金外购固定资产,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是固定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于外购固定资产,目前的会计处理方式是分别按照资金来源,借记“专用基金”、“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却令人难以理解:第一,高校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一次性列作当期支出,显然违背了会计上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同时也不利于高校正确核算其高等教育培养成本,正确计算学生应缴学费。例如,高校在郊区购置了数千亩土地,这些学校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土地建设成校园,其投资少则十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这些投资计入高校学校教育成本,由近期入学的学生负担,肯定是不合理的。目前呼声很高的关于学生学费偏高的问题,固定资产的这种处理方式算是一个主要原因。第二,在购入固定资产时,根据账户一一对应关系,应该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增加固定资产,而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所编制的会计分录却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减少了专用基金,前后两笔分录缺乏内在联系,难以直观、明晰地表达出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内容。
2、各单位所需要的固定资产,除了外购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行建造,称之为在建工程。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基建业务的核算。使高校基建会计核算需要另设基建会计账户进行反映,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本建设业务,项目竣工决算后再移交给使用单位,这种分离的核算方式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在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另设一套基建账并出具相应的财务报告,既增加了核算工作量,又使单位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第二,教育经费的主体与基建经费的主体分别核算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由于没有“在建工程”这个科目,所以只有当工程竣工决算后才能反映到高校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但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不作为高校的固定资产核算,这样导致高校会计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经济资源。第三,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基本建设业务核算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使其核算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有些单位可能乘机把一些超预算、无预算或违反财经法规的支出在基建账户中列支;把一些应上缴收入存入基建账户,设立“小金库”,规避检查等。
3、《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固定资产维修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以下问题:第一,一般修理与大修理很难划分界限,结果导致各单位列支随意化,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第二,如果大型修理费从修购基金中列支出,会导致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不足,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同时还会导致核算上少列支费用,而虚增结余。
4、与企业相比,高校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高校固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其购置时的价值,没有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值,体现不出现有的固定资产实际经营能力。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从总体上讲,不以营利为目的,重视社会效益;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完全的成本核算;外界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一般情况下是无偿的,不求回报,也不存在业益问题。因此导致高校普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账面上,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第二,由于高校在开展日常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少计成本费用,虚增结余后,随着国家对高校进行征税政策的实施,无疑增加了高校负担。第三,由于净资产中的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而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使产生的收入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存在一定比例关系,计提的修购基金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计提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5、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投资”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进行核算的,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如下:按投出固定资产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从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企业和高校对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确认标准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初始成本是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计价,而高校是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协议价计价,同一项业务在不同单位会计计量口径不同。第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设置了“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投资收益”、“固定资产清理”等一系列科目进行详细核算,但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只简单设置了“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无法提供投资与被投资单位的相互关系、投资损益等信息,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造成同一项业务在不同单位核算详细程序不同。第三,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是将固定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获得的另一项资产,但从高校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所提供的信息是:“对外投资”增加的同时增加“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也看不出对外投资的来源是否是固定资产,而事实上固定资产的增减不一定同单位的净资产发生联系,更无法做到一一对应。
6、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将净资产分为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等。由于高校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事业结余实际上是一个收与支的结余,而没有实际反映当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当期的收支结余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净资产。固定基金由于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也导致了固定基金虚高。专用基金中修购基金的提取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任何变化,但却使净资产中既包含了固定基金,又包含了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无疑夸大了学校净资产。
二 几点建议
1、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入固定资产时,可以直接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这样既简捷、清晰,又便于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
2、为了加强高校基建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建议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外购需要安装的工程、基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支出,待工程完工后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这样,既能够满足高校的实际需要,又能够保证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3、建议将高校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改建、扩建等支出也统称为“后续支出”,参照企业标准划清其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并分别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直接记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通过“在建工程”进行归集,完工时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
4、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转而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通过合理预计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利用平均年限法、加速折旧法等对固定资产合理计提折旧额,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另外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5、建议将“对外投资”科目取消,增加“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投资收益”科目,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固定资产清理”和“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然后再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将其差额转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将通过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记入“投资收益”科目,期末从“投资收益”科目再转入“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由此反映出高校净资产的增加。这样既保持了账户的对应关系,又与企业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基本保持一致。
三 结束语
由于固定资产对高校类事业单位开展正常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是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我们只有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断改进、完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才能搞好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吕风亚。高校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分析。中国科技信息。
2.林文。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思考。引进与咨询。
固定资产投资办法范文【第三篇】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基层;固定投资统计;问题;办法
1 固定资产投资概述
固定资产投资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所以,将其统计工作落实到位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其统计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投资进度、投资规模以及投资效果等,因而在实施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一系列不利问题的影响,所以,应针对这些问题予以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此一来,才能更加高效地发挥出固定资产统计本身所具有的监督功能及评价功能,最终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2 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之中的问题
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对于投资统计工作而言,其正常实施的前提是,统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且得到充足配备。然而在实践环节,相当比例的基层单位未能建立一个独立且完善的统计机构,另外,专职统计人员也是极为缺乏。部分统计机构虽然拥有充足的统计人员,然而却存在专业素质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统计工作对连续性有着较高要求,因而统计人员一旦发生频繁变动问题,将会导致统计工作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问题,一方面会大幅降低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统计工作难以为继。
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管理机制
对于基层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其具体实施可能会受到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具有随机发生的特点。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一旦遭遇难度较大的问题,统计人员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比对报表予以解释,希望由此发现问题的答案。需要指出的是,报表机制及其指标解释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无法对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予以一一精准解答。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上述问题给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效开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投资单位变化频繁,项目单位难以确定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分析不到位
在固定投资统计之中,应针对某些关键效果指标(如投资回收年限等)予以科学而准确的分析,然而实际情况是,该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如此一来,既不利于针对建设项目展开相应的评价,又不利于经验总结工作的开展。
3 解决办法
提高统计人员专业水平
对于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而言,统计人员是具体实施者,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有必要重视并做好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首先,组织统计人员对《统计法》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统计人员的自觉性,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应该将依法报送统计资料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其次,应不断强化执法检查力度。在实际检查环节,一旦发现不按时上报问题、多次迟报问题、拒绝上报问题以及弄虚作假问题,则应该基于《统计法》对涉及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相应处罚,从而有效防止统计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最后,应明确统计的任务目标及要求,为统计人员指明努力的方向。相信随着统计人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为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应重视并做好相关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工作,包括:1)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2)统计数字及台账管理制;3)原始资料管理制;4)统计报表管理制等。完善上述管理机制或制度,不仅能够指导统计人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还能对统计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基于现实需要以及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管理、设计、财务这三大部门的各自职责予以明确划分,从而防止互相推诿的发生。另外,还应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并将其落到实处。通过相关管理机制的不断建立健全,能够为各部门及统计人员划分明确的职责范围,从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设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机构
设置专门的统计机构,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效完成。通过专门投资机构的设置,可以及时而真实地获悉固定资产投资这项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继而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其中的偏漏予以及时而有效的调整。对统计人员进行设置时,应严格执行《统计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除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原则之外,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仅要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而且要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还应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重视并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分析工作
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应重视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分析,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该项工作的宏观控制,而且有助于该项工作的微观管理,不仅如此,还可以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对投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应注意重点的把握,如投资的规模、投资的结构、投资的效益等,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基层固定投资所涉及的一些规律性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在宏观方面,能够针对其投资规模展开科学控制,还能够针对其投资结构展开优化调整,从而为投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对以投资回收期为代表的诸多投资效果指标进行分析,可完成对项目经济性的准确评价,进而实现对建设成果及其不足的高效总结。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分析工作,能够让建设管理者及时发现自身及项目中的不足,这对于建设、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改革而言非常有帮助。
4 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这项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统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它还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予以高效管理的一个强力手段。若想将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落实到位,需要提高统计人员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管理机制,设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机构,重视并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杜淑萍。对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思考[J].青海统计,2013,07:24-27.
[2]金绮。一套表模式下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设想[J].中国统计,2012,12:11-12.
[3]王志敏。议加强基层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和统计[J].东方企业文化,2013,12:158.
[4]王艳华。乡镇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辽宁经济,2013,04:90-91.
[5]郑策。改革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N].中国信息报,2013-05-31001.
[6]秦岚。浅谈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J].中国证券期货,2011,07:130.
[7]余瑛婷。新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难点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192.
固定资产投资【第四篇】
一、深刻理解效益审计内涵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评价侧重于对影响效益、效果的一切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投资的“经济性”体现在项目招投标、合同履行、工程价款结算方面;投资的“效率性”体现在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损失浪费等方面;投资的“效果性”体现在投资决策、建设规模、投入使用等方面。对于项目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需重点揭露和防止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损失浪费和各种弊端、隐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智、制度层面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保证建设项目优质、低耗、提前完成计划,提高投资效益。
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效益审计就是要改变以往以查处问题为目标的观点,从项目管理、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等多角度提高监督与服务,通过揭露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效益、效果和效率的体制性、机智性和管理性问题,促进管理,规范秩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审计单位加强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损失浪费。
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具有审计领域广泛、审计立项和计划周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丰富、审计手段先进、审计方法多样等鲜明特点。
二、监督关口前移,加强预防,提高投资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投入资金数额较大,涉及环节多,影响面广。一旦出现差错,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和难以弥补的恶劣影响。由于当前我国的宏观投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投资结构不合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消息低下等现象层出不穷,浪费社会资源、贻害无穷。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必须通过对投资项目的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控制,将审计关口前移,侧重项目立项、论证等过程以及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设计是否能达到规定深度及要求,建设用地是否按批准的数量征用,土地征用是否符合审定规划的要求,以及征地拆迁费用的支出和管理情况是合理等事前监督,把好立项决策关,向决策者提供关于投资项目效益的重要信息,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促使各级政府在投资活动中科学决策,从而确保资金运用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合理、高效使用,促进项目建设及投产后达到预期目标。
三、确立“深层次揭示、多层次服务、高层次分析评价”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基建投资管理中普遍存在预算约束软化、项目投资失控、盲目建设、资源浪费、资金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开展效益审计须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先天优势和特殊职能作用,从微观项目审计入手,深层次揭示、多层次服务、高层次分析评价,实现宏观管理目标层次上的突破,是投资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工作实践中,我们应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确立“深层次揭示、多层次服务、高层次分析评价的指导思想,从财政资金源头开始,沿着资金走向,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监督,审查项目论证是否科学和切实可行、资金的审批程序以及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规范合理。具体内容是:
纵向方面,进行“深层次揭示”,就是要在固定资产效益审计过程中,深刻揭示投资决策、资金管理、项目实施和管理等主要环节存在问题和造成损失浪费的原因,全面分析,深层次挖掘,揭示根源,查深查透,查个水落石出,当好维护固定资产投资健康有序运行的“卫士”。
横向方面,进行“多层次服务”,是指在进行固定资产效益审计过程中,不仅监督,更着重服务,多角度多方面帮助审计对象。坚持审、帮、促相结合,在发现问题的同时,重视帮助研究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从管理上、机制当防范问题的发生,真正发挥“一审、二帮、三促、四提高”的审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