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医药行业调研报告(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47022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医药行业调研报告(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第一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张江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99-04

生物医药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是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契机,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集聚了328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从2001~2005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十年内,3平方公里的张江药谷内已集聚了32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2005年突破40亿元,达到44多亿元,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30%,生物医药是张江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最有活力的产业。探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提升上海自主创新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见图1)。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收益、垄断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助性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企业是为药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

从空间形态和内外联系两个方面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①高度集聚性。从空间形态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表现为大量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Cooke,2001; Feldman,2003)。Coenen等学者提出用生物技术企业的数量、生命科学家的数量、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风险资本、大型制药企业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资金等指标来衡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Coenen,2004)。

②网络互动性。互动性则是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强化的前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能级的提升。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垂直维度上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十分活跃,信息、技术、人才、资本交流十分频繁(Martha Prevezer, 2001; Zucker/Darby/Brewer,1994)。同时,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严重依赖产业链建设。化工企业、中间体企业、原料药企业和制剂企业、包装及辅料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配套是维系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强劲竞争力的前提。研究机构、企业、相关服务机构空间临近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非正式交流网络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这种网络并不是契约式的,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人际信任、自愿的结网行为。这种水平的、非等级化的合作更容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使得知识和技术在集群成员之间流动,激发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曾刚/文,2004;王辑慈,2001)。

③资源共享性。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巨大的特点,而区域专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要素条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风险。孵化器、信息、培训、研究开发、融资担保、政府行政审批等便捷化服务对中小规模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评价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政策等外部条件的支撑。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较好,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大、服务功能完善,但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弊端,影响了集群的发展。

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得企业的严重依赖于外部投资。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时间不长,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对风险资本需求大。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主要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投资机构来融资。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对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资助额度逐年增加。2005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87家在孵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6家得到中央和浦东政府的资助。2006年59项新药开发项目获得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共计1 万元的资助。政府无偿资助促进了企业发展,受到企业好评。但单一政府资助并不能满足生物医药研发项目对巨额资金长久发展的需求。

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复旦张江医药公司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得到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张江高科)的支持,但民间风险投资极少,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风险投资仅为10万元(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加上产权交易和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体系缺失、创业板资本市场尚未设立,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建立。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狭窄,股东资金、商业贷款、个人借款、国外借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外经验,一项生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期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王琳等,2005)。而浦东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而对于中、后期研发的风险投资不足,导致张江许多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产业化的进程。

优惠激励政策多,但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享有很多优惠激励政策。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市政设施、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得以优先进入张江,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也进一步向张江集聚,新药快速审批、行业协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优势明显。

新药研发周期长、耗费大、存活率低,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才能形成“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浦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创造知识产权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制定完整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方面着力不够。在实地调研中,许多企业抱怨张江知识产权服务少,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地开展研发创新。

3.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机理

科研机构密集,但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

临近研发中心是生物医药企业获取智力资源和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国外许多地区不同,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不是围绕大学和科研机构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过政府引进知识机构等方式而着力培育起来的。现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霍尼韦尔、诺华、和记黄埔、罗门哈斯、日本荣研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所组成的研发创新体系,它不仅涵盖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点的发现,还包括了从新药筛选到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工艺研究、中试放大整个新药创新的全过程。此外,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含药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药工业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也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智力场”,但它们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张江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张江本地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更多地与母公司联系,而并不与张江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虽然跨国公司的入驻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本技术人才,但技术壁垒使得张江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地。从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等原因,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园区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氛围还尚未形成。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有待优化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剂,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张江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现已拥有行业协会、法律和财务咨询机构以及临床服务等服务机构,孵化器的功能逐步完善。在扶持园区中小创新企业,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已为艾滋病、肿瘤、内分泌等领域14个项目的药品注册和申报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法玛勤医药科技公司作为政府服务功能的延续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孵化单元)、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服务(公共实验室)和新药申报、临床研究服务(CRO)等一系列技术服务以及工商注册、税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商务拓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中介服务。但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存在着后续建设乏力,资源整合、功能优化不到位的情况,产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技术支持、孵化资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并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张江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基地的建设面积达 16万平方米、设有45个生物及化学孵化单元,引进项目单位已超过120家。平台的公共实验室与超过20家园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已有技术测试项目超过500个。

张江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设备共享网络等张江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软环境。但是,由于不同主体的职能和目标不同,在投资方式、资源建设、资源供给、质量监督、共享协调与评估、后台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都不同,导致技术服务平台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仪器设备闲置,急需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见表1)。

4. 小结

随着项目的大量引进、企业的高度集聚,使得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药谷”的品牌效应迅速提升,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

从企业所处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价值链的几个环节来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发功能是最突出的,集群内有%的企业以研发为主、%的企业以提供咨询等服务为主、%的企业以物流销售为主、%的企业以制药为主(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从新药研发的若干环节来看,从早期的靶点发现等基础环节,到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介入的企业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集群内的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前期的研发环节,尤其是有一部分企业承接跨国企业的研发外包业务,而介入到后期环节的企业不多。

张江的产业化能力不强,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上游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中上游生物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术至少落后了15年以上。造成张江生物医药的产业化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产学研合作不足、上游和下游工程科技人员比例不合理、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不足等方面。据实地调查,张江上游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物技术产品的比例还不到%。2006年本地开发的一类新药中只有一个在上海金桥实现了产业化,其余的技术成果都流入外地产业化。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垂直联系、水平联系较弱,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的频繁合作相比,张江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技术的一方――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与拥有资金的一方――制药企业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往往出现科研成果转让到外地实现产业化,而本地的企业却在集群外寻找合作伙伴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本地资源的浪费和集群内的网络关系松散,影响了创新资源整合的效率。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规模引进高校、研究机构、知名跨国药企而逐渐形成的,集群的外推力很强,但内动力不足,基础研发实力较强,但持续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为了加快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迫切需要在引进风险资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整合公共研发资源、强化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网络联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0371033)部分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研报告(上海 2006年)。

参考文献:

[1] Cooke P. 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 Lessons from Localisation in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Scienc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17).

[2] Feldman M, J Francis. 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Region: The Ca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apitol Region Biotechnology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

[3] Coenen L, J Moodysson, T Bjorn. Nodes, netwoks and proximities: 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4, 12(7) .

[4] Prevezer M. Ingredient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7).

[5] Zucker L, M Darby, M Brewer.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4:4653.

[6] 曾刚,肖勤。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J]. 中国产业集群,2006,(5).

[7] 王辑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王琳,肖勤,曾刚。 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

[9] 曾刚,文。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J]. 地理学报,2004,(59).

医药行业调研报告【第二篇】

**来,我国的医药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医药流通企业也逐步向大型化、实力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不少企业纷纷将大力发展医药物流网络作为面对未来市场竞争的战略。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降低药品价格,近几年来*开展了医疗体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挂网招标、二票制、医药分家、GMP及GSP认证、流通体制**、药限价、零价差等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医药企业间的竞争,企业利润率不断走低,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严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医药物流逐渐升温,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较好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实际,調查医药物流公司内部成本基本情况、和探索该医药物流公司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分析提出解决建议。

一、对医药物流公司内部成本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在医药行业流通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同类型企业太多,规模不一,所以整体来说我国医药企业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分散的物流体系,在运作上主要依靠人力,与国际医药同业相比差距很大。医药物流公司的内部成本基本情况是是如此。在现阶段,医药物流公共的物流作业基本上是以人工作业为主,因此,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去除物流作业流程中的冗余环节,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差错和人力浪费。而在医药物流公司的物流系统中,信息系统软件上不能**对药品的“批次管理”,不能**对药品存储的“整零分开”,无法**货位管理,导致差错较高;另外,库区布局的不合理、流程设计的落后也导致物流成本高:该医药物流公司的配送仓库分布在多个楼层,其出库单传递流程采取“接龙”模式,导致单据丢失、低效等诸多问题。医药物流公司的职工的工资支出方面,包括维持自身运转中合理支出,包括办公室采购、货物运输费用、员工和临时搬运工的保险费等这些都是合理损耗成本上做的比较好。而医药物流公司在营销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包括制作和播出的广告费、参加大型展会的费用、获得各种营销渠道的信息费方面,重视度不够。

二、针对医药物流公司产生长期存在问题的分析

1、竞争性因素

在*药物物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对于这类医药物流公司,规模化的物流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以合理的物流成本使用最少的仓储面积存储最多的药品,为医药门店提供最佳的`药品配送服务。而现阶段医药物流公司由于发展规模不够大,物流管理更不上层次,竞争力不够强大,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2、时间、空间因素:

空间因素是商业物流中心,制造业相对于目标市场或仓库或供应商的位置关系体系比较偏远。所以此类企业在购买物品的方向、目标市场定位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物流成本的核算概念。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还有时间。物流流通速度更快,更快的流动。一方面必然减少,如缩短另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本积压,提高订单周期,库存,运输路线设计合理,营业额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降低了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从物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时间空间的合理配置间接降低了成本。而医药物流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完善。

3、资金成本因素:

医药物流企业向各个医院销售药品,医院会有1-5个月的帐期,所以就会造成物流企业的资金回笼缓慢,有些甚至会造成年终呆账现象,所以资金成本的管理很重要。

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影响成本的因素还包括医药物流公司的资金利用率、货物的保管**、物流管理合理化程度、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单纯地加强某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产生对另一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说,物流成本的**并不仅仅是各个因素简单地相加,而是一个复杂的*衡、协调过程。

三、提出解决建议

针对目前医药物流公司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呢?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宏观上合理规划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微观上合理规划物流配送路线。企业一定要制订严格的、科学的费用预算**,并将其作为**日常管理费用的标准,当运输费用出现异常或者与企业的实际经营出现差异时,及时给予关注,从**上来约束运输费用的不合理。在制定费用预算**的同时,应合理规划企业的配送模式,如按地理区域与不同的物流公司签订运输**协议,按照客户群描绘配送曲线,不允许擅自更改区域配送路线,不允许业务人员私自签订运输协议或与没有资质的运输公司合作等。

同时,整合行业内外部资源,最大程度地少物流成本。另外,就是要应用先进的科技设备、流通技术,使设备科学化、**规模化、经营行为科学化。从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应用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技术、合理运用科技化是未来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潮流。一些中小型医药商业公司将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从国家的**上也能看到这一点。

四、总结体会

在**报告中,我们得出结论,医药物流公司在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不能盲目。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存在利润低、回报期长、投资不一定能获得合理回报、受国家和当地***影响大等因素,医药物流公司在决策前一定要核算项目的利弊得失,同时还要考虑**物流基础设施能否和行业发展配套、若干年后能否跟上行业潮流、项目实施后能否持续实现创新经营、管理成本能否**好、标准化程度高和现有企业经营质量低的冲突能否妥善解决等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过程。

要不断调整和**现有配送网络,创新配送模式。管理需要细化,更需要创新。在日常管理中,大部分公司对运输管理没有细化,把运输理解成“配送”,其实“配”和“送”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产生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笔者提倡“配”和“送”相结合,“送”即完全由上游企业给下游客户送货到门,由于上游企业承担一切费用,因此对时效性和绩效性要求都比较强烈,一旦出现问题,上游企业负全责;而“配”的操作方式有很多,如客户上门提货、第三方物流**配送、易货等,一旦合同成立,风险基本转移,甚至不发生费用。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第三篇】

一、20__年以前全盟企业改革基本情况

“九五”期间,我盟地方管理的小型国有工商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中,大多数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经营不景气,相当一部分已到了资不抵债和职工生活无保障的程度,企业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96年底,根据中央“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指导方针,在认真总结前几年改革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外地企业改革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盟实际,盟委、行署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型工商企业改革的意见》(锡党发〔1996〕34号文件)。《意见》提出:改革的目标是使国有、集体企业尽快向民营和资本结构多元化过渡,实现资产存量的有效利用,企业职工多渠道重新择业,离退休人员生活基本有保障;改革要紧紧抓住国(公)有资产出售这个关键,优先保证离退休人员和职工所得,合理清偿企业债务,凡条件成熟的企业都要做到债务一次性协商结清,产权变革一次到位,职工工龄一次买断,人员一次性分流;改革的具体形式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一企多策。转制前,全盟共有企业779家,其中中央自治区级(包括条管)企业163家,有工60424人,因转制未经地方审批,所以不在地方统计范围。地方企业616户(包括国有、工商集体)。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全盟616户地方管理的小型工商企业绝大多数都已完成改制,改制面达到95%以上。

(一)改制的形式。全盟616户企业中,转制前按所有制性质分,国有企业321户,集体企业295户;按行业分,工业企业228户,其中国有工业企业131户;商贸流通企业(含交通、城建、粮食、外贸、物资等)388户,其中国有流通企业190户。这些企业的改制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36户,股份合作制101户,租赁和承包27户,民营和分散经营154户,联合、兼并13户,出售和拍卖18户,解体和歇业51户,破产167户,其它形式18户。

(二)人员安置情况。全盟616户转制企业涉及在职工职工40051人,其中已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36900多人,占总数的90%以上,其中除了破产、失业的职工外,都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通过一次性补偿的形式(当时称一次性买断工龄)置换了国有职工身份。转制重组上岗的职工约有120__人,占30%左右,其余大多数人员自谋职业,一部分待岗或失业。涉及离退休人员1万余人,全部交由社保局统筹管理。国有企业破产、失业职工4600多人,一部分进入了再就业中心,一部分领取失业保险金,一部分进行再就业培训后重新安排了上岗。

(三)企业资产情况。全盟616户企业转制前帐面资产总额约2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约11亿元,流动资产约9亿元,应收帐款约3亿元;转制清查资产(评估价)1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亿元,流动资产亿元,应收帐款亿元,分别比评估前减少了4亿元、亿元、亿元,亿元,另入土地使用权作价亿元。转制中资产的使用分配为:用于36900名在职职工脱钩补贴约3亿元(人均8000元左右),用于离退休人员交社保的一性安置费用约亿元(人均13800元左右),偿还各类债务4亿多元;重组企业重组资产11亿元。

全盟616户企业债务合计约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约亿元,财政周转金约亿元,其它债务约5亿元。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123%。转制中偿还银行贷款约3亿元,偿还财政亿元,偿还其它债务约亿元。重组企)差异网●(业重新落实贷款约亿元,破产企业经法院裁定核销贷款约6亿元。

二、20__—20__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展情况

20__年以来,盟委、行署在指导、配合盟直交通、供销、农管、城建等部门制定改革方案,协助处理改革遗留问题的同时,着重抓了盟医药公司及其所属的驻张两站和旗县市医药公司等14 户企业的下划和改革工作,目前全盟国有医药公司改革已基本顺利完成,职工队伍变化不大,人员基本保留在岗。

截止20__年底,我盟未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已经数为不多,主要是一些矿山企业和特殊困难企业,其中多数正在改革进行当中。20__年—20__年包括盟直的锡林浩特煤矿、乌兰图嘎煤矿、锡运公司、锡林浩特立新毛纺总厂和阿旗玛尼图煤矿、西乌旗的跃进煤矿、哈达图煤矿、白音华煤矿、东乌旗的阿拉坦合力煤矿和乌尼特煤矿等21家企业重组转制涉及职工14700人;关闭破产企业6家,涉及职工1900人,都属政策性破产。原地方国有企业锡林浩特煤矿在20__年已剥离完成企业所办的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负担部分,内部也进行了分块经营和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20__年兼并了多伦县和黄旗石匠山两个煤矿,到目前处在企业转制的过渡时期,计划到20__年底完成国有向民营企业的转变。企业基本上稳定过渡,4000多下岗职工基本稳定。部分旗属煤炭矿山企业也正在积极探索出让经营权,置换职工国有身份的改革形式。除此以外,还有部分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主要是12个旗县市的自来水公司、电力等条管企业和盟监狱劳改煤矿等企业,也只是内部转制,职工队伍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三、国有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情况

(一)参加养老保险情况

1、截止到20__年底全盟基本养老保险参统职工103590人,其中国有企业131户,参统职工51042人。

2、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累计18223人,全部领到了养老金,20__年人均退休金611元/月;1993年前企业退休人员4732人,当时的退休金水平人均元/月,但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早年退休的人员都陆续逐提高了退休金。盟社保局对养老金的发放一直是按时、足额,发放率一直稳定在100%;20__年,还将因历史原因未纳入统筹的原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7279人也纳入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解决了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为群众办了一件实事。

(二)医疗保险情况

1、截止到20__年底,全盟基本医疗保险参统职工108104人,其中各类企业参统职工50048人。灵活就业人员也增强了医保意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800人。

2、到20__年底,全盟已有7626名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3、全盟大病互济医疗保险参统职工106912人(包括行政、事业、国企职工、各类企业职工)。

4、20__年全盟共支出医疗保险金万元,大病互济金146万元。

(三)转制国有企业职工已全部脱离了再就业中心。20__年以前,出中心的约2700人,一部分安置了再就业,约占30%,大部分是公益性岗位,最低工资410元/月;一部分并轨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约占10%,人均80元/月,户均240元/月;一部分达到退休年龄,约占10%。大部分人自某职业,主要是较年轻的人员。出中心的人员30%未接续社保。

四、国有企业群体性事件及上访情况

20__年全盟信访总量为11999件(次),同比下降%。其中来信764件,个体访1371批2033人次,集体访564批9202人次。20__年国有企业群体性事件未发生。因宣传《信访条例》到位,理性上访更占了主导地位。

20__年国有企业职工上访总量2286人次,其中来信访251件(次),个体访140批256人次,集体访138批1779人次。国有企业职工信访所占比例19%。其中,因改制企业职工上访1900人次,占国有企业职工信访比例83%。因拖欠职工工资集体访1件,涉及职工107人,所占比例 %。

五、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部分企业改制已结束,人员也已安置,但债务没有结清,下一步需要通过破产程序或其他措施依法结清债务,注销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驻张外贸公司、农机公司、五交化公司、药材站、医药站、供销公司、土产公司、物资总公司8户驻张企业和盟印刷厂、砖瓦厂、食品公司、肉供部、宝昌中药厂、羊绒衫厂等。

(二)有的改制企业还需进行“回头看”,以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巩固改革成果。如盟交通局所属的华蒙国际零担运输有限公司和顺达交通储运有限公司,虽然已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很不规范,企业职工国有身份也未置换。其中国际零担公司有职工67人,总资产121万元,总负债100万元,处于半停业状态,已拖欠职工工资万元,拖欠“三金”万元;交通储运公司有职工240名,总资产203万元,总负债84万元,目前处于停业状态。

(三)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净资产或其他原因,存在拖欠职工工资或养老保险金的问题。原国有企业累计拖欠职工工资644万元,其中因工程款不到位拖欠职工工资400多万元。

(四)由于我盟改制企业相当一部分没有重组起来,一批下岗失业人员目前再就业难,而且生活困难,这部分人群是目前上访的主要群体,因此,解决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目前保持稳定和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的根本所在。

六、下一步改革工作目标

在调研中,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全盟改革的下一步工作目标是:

(一)根据自治区总体部署和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我盟国营农牧场和国有粮食储备改革的路子,争取相关政策,重点推进国营农牧场和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的改革。

(二)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锡署发〔20__〕104号)精神,加快对尚未改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除自来水等公益性企业外,争取所有国有企业在20__年全部退出国有序列。

(三)加强对培育优势企业和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领导,重点对通力锗业要按拟上市企业进行培育。首先要指导通力锗业通过招商引资,进行股权多元化或民营化改造,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其次为做好我盟上市企业的培育推进工作,积极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为上市工作做好人才准备。

七、对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应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国有企业改革涉及人员安置、债务处理、资产处理、资产重组等重大问题,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国 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不应减小力度,还要继续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处理好已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并按照隶属关系和盟里确定的目标任务,对现有未完成改制的企业逐户进行解剖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并组织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指导和督促企业抓紧落实。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企业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及企业法人代表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本地区、本企业的改革。

(二)对于改革要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亦改则改且要快改,不亦改也可不改,在保持原体制的情况下,从不足的方面加以完善改进,让企业自身有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主动地依靠职工的民主参与完成自身的改革,这样改革才能到位,也才能减少遗留问题。

(三)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选择和确定改革的具体形式,只要确保不使国有资产流失、不逃废银行债务,切实保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企业下一步发展,则不应拘任何形式。

医药公司调研报告【第四篇】

(一)重点摸清我县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及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解决库区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完善库区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及政策措施,推动库区各项工作。

(二)认真研究国家及重庆市对库区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政策措施,围绕解决库区产业发展、扩大移民就业、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维护库区稳定等问题,结合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移民、扶贫和民族等特殊政策,进一步加快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步伐。

(三)为起草好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议文件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课题及分工

(一)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现状分析

调研重点:移民生活现状(包括土地占有情况、收入水平、居住条件、就业状况)和移民失业、养老、最低生活、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现状及新的保障措施,分城镇、农村的不同情况予以调研,提出意见。

(二)库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

调研重点:“十五”期间库区产业发展现状,库区“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三)我县库区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调研重点:结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和推进库区新农村建设,对“十一五”库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

牵头单位:县农办

(四)加快我县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调研重点:库区集镇体系、道路交通、供电、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现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步骤安排及项目推进。

(五)促进库区对口支援及招商引资工作的对策措施

调研重点:库区对口支援及招商引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措施。

(六)提高移民安置质量和确保安得稳的对策措施

调研重点:移民工程推进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确保剩余移民搬得出,如何提高已安置移民的生活质量,确保稳得住。

(七)开发西沱古镇特色旅游的政策措施

调研重点:充分利用西沱古镇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发展古镇特色旅游,活跃第三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八)加快我县库区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调研重点:库区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现状,在移民搬迁和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争取或制定的相关政策,促进其加快发展。

(九)加强我县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途径及措施

调研重点: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库周绿化带建设、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三期地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消落区治理、清漂等规划的实施、项目的推进。

(十)我县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政策措施

调研重点: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五年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目标、规划和服务管理的工作措施。

(十一)库区社会事业发展专题调研

调研重点:摸清库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工作现状,分别提出推进以西沱一职中为基地的职业教育、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化阵地建设、实用科技推广应用等政策措施。

(十二)确保我县库区社会长期稳定的思路和办法

调研重点:库区稳定(信访、治安、安全、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现状、影响库区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措施。

(十三)我县库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调研重点:库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现状,加强库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库区基层民主,加大新型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领导干部及干部人才队伍素质,建立移民干部选拔任用的激励机制等。

三、调研要求

(一)加强领导。为加强这次调研活动的组织领导,县委成立以陈航同志负总责,李成群、李奎同志具体负责,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研究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整个调研活动的统筹和领导工作。

(三)务求实效。各调研组务必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库区与广大干部和移民座谈,做到情况摸透、问题找准,所写调研报告事例要典型、数据要翔实、症结要找准、建议要可行、理由要充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54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