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汇报【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96194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汇报【参考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一篇】

会计信息化是指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获取、传输和加工会计信息,从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有效应用。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让会计信息化建设发挥最大作用,就需要克服传统会计模式的种种弊端,广泛利用和开发会计信息资源,建立个性化、动态化、开放性和智能化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系统。当前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受自身管理理念、战略眼光的影响,并未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会计部门安于现状,对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理念不熟悉、不了解,尚未及时更新观念,其发展仍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化,即用计算机代替传统手工工艺,而没有运用信息化来促进经营机制的转化和企业制度的创新,这就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阻碍了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就需要通过变革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手段,对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出路。

现代企业缺乏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需要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的相关人才,即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从企业现有的人才趋势来看,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工作人员精通现代信息技术而对会计知识相对贫乏,这样就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建设;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精通会计知识而对现代信息技术相对缺乏,不能处理在软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会计发展停留在电算化阶段,因此,企业就需要引进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的有机融合,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高效运作。

我国尚未建立成熟完备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标准的问世,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这些标准的形成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社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资源和手段的不断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际应用的发展。这些标准只能规范信息化领域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并未建立具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方案,综合来说,现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还处于瓶颈期,研究目标不够合理、研究内容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研究重点过于聚焦和集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科学建立,因此,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信息化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促进全面合理、科学完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形成。

2 会计信息化主要标准的构建研究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标准急需建立

(1)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助推力。2009年6月26日,我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拟建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国家标准化体系。作为该工程的子工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备受关注。2008年,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成立,旨在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和智力支持,为制定、完善、推广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随后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助推力。

(2)主要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化主要标准的制订和实施,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发展由会计电算化阶段向会计信息化阶段的过渡,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而且随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信息化、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主要标准的制订有利于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企业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自然发展、全面渗透、爆炸式增长等无序发展阶段,而会计信息化自身却始终处于停滞状态,这对整个社会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是极大的限制。而企业信息化标准则能够作为一个顶层设计和总体架构,增强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开发,实现会计资源的共享共同,促进高端跨级人才的培养,从而有力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

构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标准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它涵盖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因此其主要标准可以分为两个纬度,即顶层设计和分层标准的建立。顶层设计是标准建立的核心和基石,即依据主线抽取、阶段划分和活动识别的结果,完成分层标准的规划。主要用于设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标准,描述会计信息化主要标准建设中各子体系之间的层次关系,规范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局性的基础事项、管理事项、技术事项和工作事项的标准。

分层标准的建立主要涵盖如下几项: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会计信息化资源标准、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

①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是指会计信息化建设中,规范和培养专业化会计人员的标准。主要从职业道德标准、职业道德审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会计信息化岗位标准等方面进行标准构建;②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是指用于规范与会计信息安全有关的基础事项、技术事项和管理事项的标准。主要从会计信息平台物理安全标准、网络和数据库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用户安全标准等方面进行标准构建;③会计信息化资源标准是指规范会计信息资源本身的标准。主要从会计信息化资源的初始状态到完成状态中会计信息化资源元素标准、元素关系标准的构建;④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是指用于规范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所直接涉及的技术事项、管理事项和工作事项的标准。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生成、审计、交换、交换、挖掘和应用等标准的建立。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学科;信息化;图书馆;竞争力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得快速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和互联网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就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来看,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的频率越来越低。所以,作为高校图书馆应该与时俱进,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这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极为有利。

1提高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网络技术和环境越发成熟,在信息化背景下,就必须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为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读者的需求已经极大的改变,所以,这就促使图书馆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这样才能在信息化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1]。

2学科化服务的意义

从基础服务转向学科服务

就传统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其提供的服务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基础服务,即我们常见的基础的外借书刊、提供阅览等,让读者最基本的文献信息需求得到满足。然而,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图书馆提供的基础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对服务的需求,因此学科化服务的开展势在必行,学科馆员可以依托读者的需求、特点,将其专业能力充分的发挥,在各种信息资源的辅助下,让读者获得更优质、更有靶向性的学科服务,有效提升图书馆的发展水平。

从文献服务转向知识服务

就传统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而言,一般均是一种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读者进入图书馆搜寻资源,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如果学科化服务后的图书馆,在多种手段下,定位读者的综合需求,提供的学科知识服务更加专业,让图书馆走出传统服务的泥潭,保障服务更加科学。

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

就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而言,其提供的服务比较被动,读者要想获取信息资源必须进入图书馆,然后由工作人员提供借书、还书服务。但是,如果学科化后的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会在全程跟踪式的促使下,为读者提供主动的服务,保障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很好的结合服务的共性和特性[2]。

3增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种类型高校的学科化信息服务内容比较

为了获取更多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科化信息服务的情况,笔者随机的调查了各高校的图书馆网站,其中不仅有“985”“211”工程院校,也有普通地方院校,也调查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借此调查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内容。笔者发现高校学科化信息服务包含的内容较多,总体上而言共分为两个层次。基础服务和深层次服务。基础服务主要有培训、讲座、读者教育等一般性的咨询服务;深层次的服务主要为建设的资源、课题开展情况等一些具有特色和个性的服务。“985”、“211”工程类院校不仅做好基础性学科的信息化服务,更致力于提升深层次的服务,但是就一部分深层次的服务上,如查新等,具有查新资格的高校并没有几所。反观高职类院校的图书馆,由于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多少高校开展学科服务。因此,高职院校要以现有的资源为基础,积极的开展基础层次的学科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本领,为深层次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做好基础层次服务

基础层次的学科服务主要有:高校新生入馆教育、培养信息素质、建设学科资源、检索文献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的重点为基础层次服务,笔者在调查的时候同时发现,“985”“211”工程院校提供的学科服务一般均是基础层次的服务。更多的普通本科院校体术管开展的学科服务也和此类似。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一流高校还是普通院校的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层次均为初级。也就意味着当下国内高校应该立足实际,夯实基础层次学科服务基础,然后不断深化研究,有效提升学科服务的水平和层次,争取向高层次的学科化信息服务发展。

努力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深层次的学科化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课程咨询、跟踪课题、收录论文及其引用的查询等。学科馆员主要负责课程咨询,让教师教学中所需的课程资源得到满足,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深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学科馆员还应该对专利申请、科技查新等负责,为研究人员“照亮”研究之路,避免盲目的研究,促进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以及研究成果向生产转化,保障研究成果能够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

强化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就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建设而言,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科馆员,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一支素质过硬、质量较高的学科馆员队伍。所以,我们必须强化建设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升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其一,强化图书馆员思想道德水平,让图书馆员对从事工作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其二,强化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定期开展培训,让馆员的各项技能有所提升,强化其综合实力。

加强学科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图书馆要想提供学科化信息服务,就必须拥有海量的学科信息资源,以便于读者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保障学科馆员有信息资源的依托,让读者的各类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满足读者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需求。其一,学科馆员对学科知识的更新要有所把握,对学科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保障信息资源库被不断扩充和更新,收录更多的信息资源。文中所述的资源不仅包括纸质的文献资源,还要把电子网络资源、国外的相关资源涵盖进去,以便于满足读者全方位的需求。其二,学科馆员应该使用多种方式,对学校学科建设所需的各项资源进行了解,然后以图书馆现有资源为基础,不断补充信息,让各类读者的各项需求切实满足。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意识会不断提升,保障信息服务功能的作用被充分的发挥,在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王晓湘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第三篇】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国际化工城建设

1、完善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上海国际化工城建设总体规划,完善信息化建设分规划,抓好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落实,使信息基础设施与园区其它相关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主干通信网络的技术改造,提高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做到千兆到镇、百兆到村。在公共设施建设中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提高网络普及率和使用率。推行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推进通信架空线的整治工作。

3、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推广GIS信息系统应用,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促进区、镇(街道)二级城市管理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不断增强城市管理领域的统筹监管、综合分析和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市容环卫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与网格化管理的融合。

二、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按照国家信息产业部和上海市信息委的试点要求,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在全区各建制村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并开展相关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的信息化,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

1、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规划。根据各镇(街道、工业区)的功能定位,编制各镇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全面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力争到年底,完成全区各建制村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争取做到全覆盖。实现IPTV党员远程教育点的村、居委会全覆盖。

3、建设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区统一的镇、村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开发农业专业户、种(养)植等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依托电信、移动等运营商开发和推广农产品营销、农信通等为农服务信息系统。

4、开展信息化培训。开展针对农村信息员、村干部、农业大户的信息化培训,做到“二会二能”(会上网、会打字;能搜索、能收发邮件)。开展对广大农民进行“三个一”(看一次信息化知识录像片、发放一本信息化手册、体验一次信息化)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教育。逐步建成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

三、以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积极推广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技改经费重点向信息化应用项目倾斜,保障技改费用投入信息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围绕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进行试点。积极推动商贸流通领域,特别是连锁商贸服务业的信息化。

2、鼓励软件企业发展。积极鼓励区域内计算机软件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计算机软件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做好软件企业的登记、统计等管理服务工作。

3、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制订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引导和鼓励发展高科技IT企业,壮大信息产业规模,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加大对的投入,扩大信息网络覆盖面和接入数量,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4、支撑现代服务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信息委《关于组织实施BtoB电子商务专项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试点项目的申报。协助上海化工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公司的“上海化工品交易平台”和国际服装城“网上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我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突显为民服务职能

1、延伸和完善“三个中心”功能。以社区服务“三个中心”建设为主线,结合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试点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向全区各村延伸,充分体现便民利民。

2、完善和推广社区事务受理信息系统应用。根据市委《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区实际,全面推广“区社区事务受理信息系统”应用,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规范、优质的“一门式”服务,力争到年底实现全区各村的全覆盖。

3、建设卫生医疗管理系统。以病人信息为核心、财务管理为纽带、分析决策为主导,实现对医疗动态、医疗质量和人财物的信息化管理与监控,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卫生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医疗保健信息的网络化、自动化管理,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就医、费用报销渠道。

4、完成区公共中心大楼信息系统建设。配合区公共服务中心大楼建设,同步开展公众服务中心、业务(数据)处理中心、智能化楼宇管理等信息化子系统建设。

5、推进社保卡发放和应用。扩大社保卡覆盖范围逐步向农业人口和十六周岁以下等人群延伸。做好新一轮的社保卡换卡工作。进一步拓展社保卡应用,基本实现“一卡多用”的功能。

6、推动银行卡的普及与应用。继续扩大银行卡发放范围和数量,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提高旅游景点、医院、商店、加油站等领域的银行卡的受理范围。推进公务卡的应用。

五、统筹整合共享,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

1、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和集约化建设。组织制定信息化发展远景规划,协调各方面关系,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2、升级电子政务系统。改版升级政务信息平台、区办公自动化系统、内部办公电子邮件系统,在镇级单位推行全区统一的办公网络化系统,完成全区电子政务的整合工作。将分散在全区各单位的网络服务器集中到区政府机房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3、建设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区政务外网覆盖财政预算单位,推进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强财政信息化管理。

4、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监管。成立区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制订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建设。开展公务网二级单位的延伸工程,做好公务网数据库备份。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定工作。推进安全数字证书的应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

六、支撑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1、加强来沪人员信息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对我区来沪人员的管理工作,全面推广“区来沪人员管理系统”的应用。建立完整的来沪人员信息数据库。

2、做好来沪人员居住证的申领工作。完善我区来沪人员管理机制,使来沪人员居住证申领工作列入各单位、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力争达到“一人一证”的工作目标。

3、完善人口库建设。充实人口库的数据信息量,整合相关信息系统,发挥人口库的基础信息作用,为民政救助、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等提供信息服务。

七、注重执政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按照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拓宽公开渠道、规范受理程序、深化公开内容,增设图书馆的公共查询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系统”和“公文类信息目录备案系统”的使用,抓好重点部门和重要信息的公开和监督,规范公开申请的受理程序,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并结合实际,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再上新台阶。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四篇】

人事档案管理本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各类档案知识与技能,虽然现今人才吸纳步伐加快,但是在更新换代方面仍旧压力巨大,受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影响,在管理工作方面心力不足,造成诸多问题。人事档案工作目前管理由老中青三代共同努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改革了管理现状,但是很多部分人才断层、专业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现状并非一天可改,由此决定了人事档案管理完善的长久性与必然性。

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一)增强管理意识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转变管理意识,摒弃传统管理理念,将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作为管理目标,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将其管理纳入到单位发展的一项基础内容中,作为战略性工作来进行,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方案,加以规划与建设。成立相应的组织,明确各个组织人员的职责,精心设计组织任务,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若有突发事件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摄像监控技术,及时知会,根据单位的用人守法诚信记录实施分类监管。

(二)实现信息化建设

首先,高清扫描。购买先进专业扫描仪、高倍数码相机,实现两者联合应用,重要是处理单位内部扫描仪不能够处理的文件,可采用高倍数码相机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档案管理实际情况,选择对色彩要求较高的扫描仪,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按照文件的正确顺序,结合色彩的不同给予区别处理。一般情况下,应按照黑白二值文件、灰度文件、全色文件来进行处理。其次,图像处理与储存。当完成人事档案的扫描工作后,进行图像处理,将其储存在档案数据库中。应做好人事档案图像的筛选工作,将有问题的档案挑选出来,并利用图像处理的技术对有问题的图像加以修改,做好标记,后重新扫描,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对于人事档案的裁边一般采用色彩模式,将多余的白边去除掉,缩小图像文件内的容量,进而减少电子档案的存储空间。再次,建立数据库。当人事档案转换为图像后,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而提供网络查询,实现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由专业人员来建立,并予以完善。最后,还应做好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工作及信息备份工作,在文件格式的选择上建议使用PDF格式,避免数据内容的随意删改;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防治病毒侵犯。

(三)探索档案资源利用价值

在档案管理中,应用档案服务其他部门工作提供切实支持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与包括公安、司法、工商、民政、银行、税收等部门在内的有关单位做好信息链接,发挥信息共享的优势,完善档案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另外,还要加强补充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尤其是干部人事档案方面,要加强对其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绩效、道德品质等方面资料的收集,确保及时反映个人状况,为干部人事管理服务。

(四)提高人员管理水平

一方面,加强道德素质的提高。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树立“爱岗敬业、服务群众、严格管理”的观念,并严格遵守档案的法律法规,确保档案内容正确性,不得擅自利用权力查阅档案或泄露档案内容。另一方面,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人事档案管理,或派遣本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到附近单位学习,进而将外单位的先进档案管理方法引入到本单位中。同时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学习网络化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化管理技术与手段,进而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以上途径,最终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使人事档案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29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