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人事管理制度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18640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人事管理制度通用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人事管理制度【第一篇】

关键词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安全管理;运行管理

On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Striving to Standardize Management

Dong Peng-fei

(Juxian Qingfengling Reservoir Management OfficeJuxianShandong276599)

AbstractFrom the concep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other management methods, discuss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triving to standardize management standard unit,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striving for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unit.

Key wordsStandardization,Normalization,Specialization,Safety management,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1. 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现在已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了。人们更多的是把它等同于制度化管理,或叫标准化管理。所谓规范化就是:“在经济、技术和科学及管理等社会事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在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中,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事务管理标准统一规范,保证管理质量,确保安全运行,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彼此关系。

2. 规范化管理与其他管理方法的区别

与标准化管理的区别。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标准化管理更多地是强调把为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以具体的标准加以界定,并用所界定的行为过程标准来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行为,其内涵接近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除了强调要贯彻体现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使所制定的目标和行为标准不再是孤立的支零破碎的制度规范之外,重点强调的是,对管理行为和标准进行统一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人性理论基础上,要求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上,来实施被管理者具有一定价值选择自由的管理。它不是简单地对企业组织运行的活动和过程制定具体的行为标准。

与制度化管理的区别。

规范化是标准化的最高形式,尽管规范化管理最终也要落实到制度层面上,通过规章制度来实施,通过标准来评判,但制度化管理仍远不等于规范化管理。制度仅是形式,任何一种形式的管理都可以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界定和贯彻。所以人们所说的制度化管理仅仅是强调要把企业老板或上司主管的稳定意志――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界定。它仅仅是相对于由情感主导的上司老板的随意性管理行为而言的,是与能人强权管理相对立的一种管理,强调的是事事有章可循的“法制”化管理。

与科学化管理的区别。

规范化管理则是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的,强调的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单位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的价值,而不是把人当作一个机器上的螺丝钉和齿轮,是在对人的本质特性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确立一套价值观念体系来引导下属员工的意志行为选择。规范化管理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过科学化来体现。

3. 争创规范化管理单位的目的意义

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保障和服务民生的重要物质载体。加强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三大安全保障能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安全决定一切。

规范化管理的目的。争创规范化管理单位的目的,是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信息化,精细化;逐步建立“体制理顺、机构合理、权责明确、运行高效、良性发展”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问题,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通过创建形成机制,按照PDCA模式循环往复,持续改进,良性运转;使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在规范标准化的轨道上持续走下去;健康安全运行发展下去。

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加强日常管理,落实责任体系,实现管理常态化;制定管理标准,完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标准化;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实现管理专业化;加强信息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实现管理现代化;推行管理考核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实现管理目标化,规范化管理划分等级,是为精细化奠定基础。规范化管理目前分为国家一级二级、省一级二级,两级四等标准。

人事管理制度规定【第二篇】

关键词:制度 标准 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是现代企业规范内部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制度和标准混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个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根据不同的属性或特点,清晰界定制度和标准,对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尤为重要。事业部在开展“真情服务进万家,标准建设上水平”主题活动中,针对岗位人员对制度和标准区分不清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题研讨,认为改进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准确理解制度和标准的含义

制度是管理行为过程的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责任制为核心,明确责、权、利分配关系,以行政手段强制执行。针对制度的理解有三重含义:首先,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某一管理活动有序操作,具体规范人们做什么;其次,它是针对行为过程的约束,具体告诉人们执行过程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第三,它是行政手段,只对单位或系统内发生的行为效力,不关乎本单位管理范围以外的同类事务。通常理解,制度就是一个起制约作用的框架,要求被管理对象要在框架内行事,不能出格,根据层级效力大小发挥各自作用。国家制定的制度叫法,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制度叫规定、条例,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是执行落实上位规定的,一般叫管理办法。

标准在广义上泛指对人对事对物的评价测度。应用于行业、或企业统一管理的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国家标准GB 3935.l-83标准化基本术语定义)针对标准的理解:第一,标准由国家或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主管机构,依照规定程序编制、审定、,国家和大型企业都设有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和专标委,负责标准的组织起草、审定和工作,矿区服务事业部的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质量节能处。第二,标准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或行业而不是专对某一单位内部执行的“统一规定”,例如国家制定的“食品卫生标准”,是对所有食品行业都有效力的,而不专对某一个别食品加工企业。第三,标准的应用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例如批量生产产品(服务)、反复使用的术语、符号等。第四,标准是在综合分析、比较和验证基础上,对技术成果或实践经验的规范化总结。第五,标准要“经有关各方面协商一致”,程序上要做到“三稿定标”,即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第六,标准文件有一套特定格式,标准的编写、印刷、幅面格式和编号都有统一要求。

二、系统了解制度和标准的构成

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有规定、办法、细则等,根据其制定层级高低、效力范围大小、管理内容粗细等特点区分。一般情况下,规定是主管部门就某一独立事项明确允许做什么或不允许做什么的条文,如公共安全管理规定、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办法是管理者针对具体业务或事项制定的办事或处理问题的方法,如财务管理办法、投资管理办法;细则是执行和实施管理规定或办法的具体方法,是结合实际对规定或办法的细化要求。制度中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叫规范,例如操作规范、服务规范,是以制度化的管理思想制定的统一要求,内容上基本等同于标准。

企业标准通常被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基础标准、设计技术标准、产品标准、采购技术标准、工艺标准、工装标准、原材料及半成品标准、能源和公用设施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设备技术标准、零部件和元器件标准、包装和储运标准、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等;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基础标准、营销管理标准、设计和开发管理标准、采购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设备管理标准、产品验证管理标准、不合格品及纠正措施管理标准、人员管理标准、安全管理标准、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和质量成本管理标准等。工作标准主要包括: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通用工作标准、一般管理人员通用工作标准和操作人员通用工作标准等。

三、清晰把握制度和标准的特征

从特征上看,制度和标准同属于规范行为的文件,都是用于管事管人的,但标准比制度规定更为具体明了可操作。

制度是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管理方式,其特点多是定性的内容,是针对某一事项或行为过程的综合性的较为粗线条的规定,侧重要求“做什么”,对具体做到什么程度一般规定得不是很明确,在操作执行上弹性较大,通常由单位或部门制定,以红头文件的方式颁布。标准则是国际化现代的管理方式,不仅关注行为过程,更关注行为的结果,条文中多是量化的要求,是具体的较为细致的可度量的规定,文本由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按照规范术语和结构编制、由主管机构以特定文本格式和统一编号。

从历史上看,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管理工作从零起步,借鉴了一些前苏联的管理经验,初期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对大部分产品服务的要求较低,主要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定规矩,精细化程度不高。标准更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发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缺乏竞争能力,要想占有更大的市场,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可,没有统一的标准是不行的,于是我们首先学习了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管理经验,开始了标准化建设,随着日益融入国际化,广泛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方法,逐渐建立起了ISO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以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进入了漫长的制度和标准融合期,体现了传统向现代、计划向市场的管理方式转化过程。

四、认真理清制度和标准的关系

在管理范畴内,制度和标准中的管理标准最为接近,都是针对某一管理事项,具体规定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谁来做(Who)、何时做(When)、何处做(Where)、如何做(How),即5W1H要求。一般来说,制度经常随着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工作目标的调整发生变化,根据管理者的意志或上级管理部门的新要求进行修订。制度是管理标准的初级形式,是建立标准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制度都能成为标准,只有当一项制度经过实践检验,具有长期和普遍的指导意义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标准。在规范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不能简单地把制度等同为标准,在制度成为标准之前,要按照标准的规范程序和格式进行修改,细化量化条款和内容,经权威机构审定颁布。

人事管理制度【第三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目标; 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70-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如何找到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路径,维护政府、社会与组织的和谐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组长职责

根据《规范》要求,为实施好内部控制,首先要成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领导小组,确定组长,单位负责人是责无旁贷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组长,任何副职领导或部门负责人都不能担当此任。组长承担了一个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责任,包括全面性、合法性、有效性。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组成人员起码包括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人员。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其次是设立一个内部控制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单独设立一个机构,或者确定一个牵头部门,具体开展组织协调工作,由于《规范》是以财政部的财会文号,所以在贯彻实施中,以财会部门为牵头人比较合适,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担当起监督检查与评价工作,这样安排比较合适。相关机构设立后,要明确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职责、组成人员、工作范围等制度,明确内部控制部门或牵头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规程,从而方便开展工作,统领单位整个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工作机制,确保制度执行

内部控制的精髓在于制衡,制衡机制是工作机制的核心。具体运作包括了决策、执行与监督的三权分立,议事决策机制和关键岗位责任制等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是现代政府建设的客观要求,是防范舞弊预防腐败的制衡机制。具体表现为授权审批、业务经办和审核监督三个方面。决策过程就是授权审批过程,在办理重大事项前,必须经过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执行是按照审批的意见和适当权限办理业务的过程;监督是检查评价工作,目的是保证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

议事决策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单位任何经济活动,必须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原则。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议事决策制度具体包括:议事成员构成、议事决策内容、议事决策流程、投票表决规则、决策纪要撰写、决策事项落实与监督程序等。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一般有:大宗材料采购、大额资金使用、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支出、资产处置、重大融资以及预算调整等。重大决策一般实行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领导班子由党委、行政和纪检的主要领导组成,防止“一支笔”或“一言堂”可能导致的舞弊腐败风险和决策失误风险。

建立健全关键岗位责任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描述定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岗位权力以及与其他岗位或外界的关系。关键岗位要实行定期轮换制度,防范管理风险发生或“疲劳效应”带来的效率下降,或者对关键岗位开展专项审计,确保关键岗位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决算编制、资金管理、会计管理、票据管理、账户管理、印章管理、采购管理、资产保管、合同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内部审计等。

三、识别各种风险,防范风险发生

风险识别与防范应该从两个不同层面开展,一是单位层面风险;二是业务层面风险。单位层面风险识别与防范是站在单位的整体上对内部控制工作组织、机制建设、制度完善、关键岗位管理、财务信息编报等方面开展工作。业务层面风险识别与防范是指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从来源看有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即单位内部管理引发的风险与社会环境变化给单位带来的风险;从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法律法规风险、信息风险(信息披露、社会舆论、公务员说话等)、资金使用风险(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财产使用风险(公车使用、房屋租赁等)、行政效率风险(办事效率与效果低下)、考核风险(虚报政绩)、职责风险(职责不明确)、利益风险(眼前利益、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环境风险(突发事件、人事调整、政策变动、机构改革)等;从风险的具体内容看,有违规收费、私设“小金库”、违法违规支出、使用虚假票据、盲目举债、签订无效合同、违约与纠纷、盲目采购、资产流失、损失浪费、盲目投资、违规建设、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串通舞弊等。

为了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必须做好七项具体措施:一是任何重大事项,必须实行集体决策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科学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二是加强分级授权审批制度,各级审批人员必须在自己的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严禁超越授权行为发生;三是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使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基本权力分离,使审批、执行、监督、保管、记账五个基本岗位分设;四是加强关键岗位的监督检查,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五是完善监督制度,特别是建立独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要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作用;六是加强预算管理,通过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合理设置预算管理机构、加强内部审核审批等控制方法,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四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七是信息公开,是指对某些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在单位内部一定范围内,按照既定方法与程序进行公开,达到加强内部监督的目的。单位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与程序,建立信息公开责任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四、开展评价工作,完成评价报告

为了顺利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要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根据《规范》的要求,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作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工作比较合适。如果没有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要尽快建立,或指定专人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单位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单位层面包括: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具体业务层面包括:预算管理情况、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合同管理情况。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主体要素上主要包括:一是检查评价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单位相关内部管理制度。二是检查评价范围:全面检查评价还是就特定业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三是检查评价程序和方法:内部监督工作流程以及现场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四是以前期间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况。五是本次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意见建议。六是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有效性的评价、结论及改进意见建议。评价报告要坦诚地、详细地重点说明内部控制的缺陷、影响以及改进措施办法,并就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与执行两个方面,发表明确意见。评价报告的写作,千万不要走形式、隐瞒缺陷。有缺陷改不了,那是能力问题;有缺陷,不披露,故意隐瞒,那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了。

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并不是为了应付检查。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使行政事业单位自查自纠,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及时改进,防范风险;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设计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实现控制的人性化、科学化与民主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重在过程而非结果,不是仅仅为完成一份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去应付财政或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加强自身监督,配合政府检查

根据《规范》的要求,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监督的次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内容有:监督人员组成、岗位设置与职责、监督权限、监督范围与频率、监督程序与方法等。内部监督的主体主要有内部审计机构和纪检监察机构。监督的方法可以是证据检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制定完善的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规范监督流程。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和考核评价相关人员的依据。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现路径是:实现三个统一(一个组长、一个机构、一个报告);抓住两个层面(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覆盖六项业务(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把握七个关键措施(集体决策、授权批准、不相容职务分离、关键岗位控制、信息公开、预算与绩效管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监督)。

贯彻实施《规范》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规范而规范么?是为了应付检查么?这些问题必须认识清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可以保护财产安全,可以防范管理风险,可以防范各种舞弊发生,可以保护公务人员清正廉洁,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但是,最根本的是形成一种组织文化,一种先进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一种价值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组织文化促使公务人员形成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组织文化促使公务人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打造人民满意政府。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标,道路的选择就有了方向。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制度【第四篇】

㈠公司法律事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事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经营和依法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一整套公司规章制度及保障其有效执行的监督体系。

3、建立、健全规范员工经营管理活动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权力的责任追究制度。

4、形成事前防范、事中跟踪、事后完善的现代公司法律事务管理方式,最终实现]方案-范文''''库。整理。公司决策、经营、管理工作的合法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5、建立公司法律风险认识、评估、管理制度,并将其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及公司法律事务管理的各项制度中。公司法律风险的有效管理须就以下事项制定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1)防止违规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公司(或上市公司)遵守行业监管规定、遵守证券监管规定和遵守一般监管规定;

(2)合同管理及国内和国际商业活动管理;

(3)知识产权管理;

(4)索赔及诉讼案件管理;

(5)公司治理和公司董事会秘书管理;

(6)环保和安全生产管理;

(7)劳动法律关系管理;

(8)公司投资、资产出售、并购和重组管理等。

㈡公司法律事务管理的步骤

公司一般要根据前几年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按照法律事务管理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循序渐进的法律事务管理规划和步骤,一般分为:

1、准备阶段:又称“基础建设阶段”和“规章制度完善阶段”,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⑴侧重于制订法律事务管理规划和普法教育规划,完善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形成合理完备科学的法务工作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法律事务管理机构自身的各项工作制度,保证公司法务工作有序、高效的实施。

⑵建立健全公司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一部公司内部的适时、完备、科学的规章制度汇编。

2、提高阶段:即“合同管理提高阶段”和“规范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阶段”,此阶段工作重点:

⑴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合同管理规定》,提升在合同审查会签时,“问(合同背景)、看(合同条款)、堵(合同漏洞)、核(合同标的)”的审核效果;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督,提高对合同的法律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⑵应针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不合理、不规范、不顺畅的顽疾,主动配合方1案8范。文库4欢迎您采,集各级管理层理顺关系、制定制度、完善机制、明确权责,确实把法务工作向纵深辐射;坚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实施专项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和系列活动,提高公司法律事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3、总结阶段:即“检查总结提高阶段”,此阶段工作重点是总结前两阶段的工作成果,按照公司确定的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和任务,逐项进行检查,对不完善、不到位之处,进行“补课”,争取全面实现]方案-范文''''库。整理。各项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

二、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具体措施

㈠健全法务组织建设

1、加快法律事务管理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2、建立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制度和完善法律事务管理框架。

㈡健全公司规章制度体系

1、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计划。

2、清理老规章。

3、进行规章制度汇编,完善公司规章制度。

4、严格对公司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

㈢制定并实施普法宣传教育规划

根据国家普法规划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和需要,制定出本单位的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宣传实施计划。在全公司范围内有计划、分层次、讲实效、有针对性的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1、结合公司实际,抓住普法重点,开展普法教育,达到公司领导、干部、员工:

(1)熟悉国家的基本法律与政治制度;

(2)熟知与自己所主管的业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能自觉遵守和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3)对自己不熟悉、不确定的法律法规和法律知识能主动到法律事务部门咨询。

(4)坚持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新同志进行普法教育与规章制度学习,使员工能够基本熟悉与自身本职工作相关联的法律知识和公司的全部规章制度,作到学法、知法、守法。

2、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普法教育。

根据普法规划要求,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形式多样、做出实效,通过法制宣传工作有效的提升公司干部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㈣强化合同管理

1、进一步健全合同管理制度、提升合同管理水平。

⑴合同由法律事务管理机构归口管理。

⑵建立合同管理的配套管理制度。

⑶建立与完善合同履行的监督制度。

⑷建立合同管理效果的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2、规范供应商管理。

公司要严格按照《供应商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供应商管理,依据供应商管理制度和程序,进一步强化对供应商选择、交易过程的法律监督,以保证供应商管理工作合法、有序的进行,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和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生。

3、风险倾向预防管理。

针对公司及各下属公司的各种可能发生法律纠纷的业务经营行为,法律事务管理部门应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抓好合同的审核与监督,做好事前防范工作,尽力避免纠纷或案件的发生,做到即使发生纠纷或案件,也必须在事实和法律方面有利于公司取得或维护其合法权益。

㈤案件管理

1、制定本公司的案件管理规定。

按照公司制定的《公司案件管理制度》做好案件管理,并坚持案件及时上报制度和案件统计制度,实行案件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将案件管理纳入年度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考核,对隐案不报或严重失职,致使公司权益受损的直接责任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以求将案件管理纳入一个规范化管理轨道。

2、强化案件管理实效。

案件处理能力和相应的管理水平会给公司经济利益带来直接的影响。对公司及下属公司的各类案件,由公司法律事务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为法律事务管理部门对案件的证据资料收集、分析和应诉提供必要的业务支持,提升对案件的应对、救济能力。

3、完善案件等法律事务处理流程

法律事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流程可分为接收程序、调查程序、处理程序、归档程序、总结反馈程序,具体流程分解如下:

(1)受理法律事务:法律事务的处理由公司领导交办或由有关职能部门、公司按规定的程序移交。移交必须及时,如应诉材料必须在收到书后立即报告和移交。

(2)确定经办责任人:法律事务部接受法律事务后,应根据待处理法律事务的具体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立即指定经办责任人。经办责任人负责对该法律事务的处理。如果是重大复杂的案件,则还需按照规定委托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3)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经办责任人对法律事务进行分析后,对法律事务的有关事实进行全面调查、收集资料。如果有委托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则由经办人协助专职律师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收集的资料应该包括下列内容:

(a)我方当事单位关于有关事实的报告和公司领导的批示;

(b)当事各方主体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资料;

(c)有关事实的证据材料;

(d)其他与法律事务处理有关的资料。

(4)集体讨论:经办责任人及委托的专职律师在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后,应对有关事实进行详细分析,向法律事务部负责人口头报告初步处理意贝。法律事务部负责人在收到该意见后(阿拉文库☆),应讨论,形成集体讨论意见。

(5)反馈意见和补充调查、收集资料:法律事务管理机构及委托的专职律师经集体讨论并形成集体意见后,经办责任人应将该意见及时反馈给当事单位,并可要求当事单位进一步说明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提供证据,同时应依据法律事务的具体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进行补充调查。

(6)进行处理:经办责任人及委托的专职律师在全面掌握有关事实和法律规定的同时,着手处理法律事务。处理过程中,可随时要求当事单位配合方1案8范。文库4欢迎您采,集。

(7)形成书面意见:经办责任人及委托的专职律师对法律事务进行处理的同时,应就法律事务的事实和和法律适用形成书面意见,如诉状、答辩状、词、法律意见书、报告等。

(8)签署书面意见和上报或提交:所有书面文件在正式上报或提交有关第三方(包括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其他部门)以前,必须经法律事务部负责人审阅。

(9)案卷整理和归档:法律事务处理完毕后,经办责任人应全面收集与该案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归档。

(10)总结反馈:每一件法律事务处理完毕,必须在一周内进行总结,提出书面结案报告,分析发生原因及责任追究或分担,并视情况;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报公司领导批准后实行。

㈥建立健全监督监察机制,加大规章制度执行力度

1、建立法制监督监察机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约束监督内部,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2、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公司职工奖惩条例》精神,制定适合本公司的责任追究办法,规定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从而,从制度上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㈦积极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结合我国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为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增强维权意识,进一步加强诉讼案件、纠纷事件上报制度,主动作好、应诉和非诉调解工作。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清理公司(包括下属公司)所拥有的商标、专利、文字作品、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公司对所拥有的商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文字作品等知识产权,该申报的一定要及时申报,发现外单位侵权的一定要主动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㈧拓展法律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在公司内部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服务机制,保证公司及全体员工能得到及时充分优质的法律服务。

三、公司法律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依据“依法治国”进行“依法治企”。

㈡基本原则

1、坚持积极发挥公司法律事务管理机构的法律风险预防、控制、补救功能。

2、坚持公司领导干部与广大员工相结合。

3、坚持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工作与适应我国完善市场经济环境的新形势需要相结合,与时俱进。

㈢法律事务管理机构对法律事务进行管理的具体工作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即根据对事实的了解和对法律的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处理法律事务,尽量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2、以加强和完善公司内部经营风险控制和管理、预防法律风险为工作重点;

3、法律预防为主,法律救济为辅;

4、按照法律和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独立履行职责;

5、在法律和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范围内,独立承担工作责任;

6、以公司利益为已任,诚实信用、勤勉尽责、严密审慎,依法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7、严格保守公司商业秘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5 221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