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44823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实用3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完善制度建设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存在问题 整个措施 必要性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还需要事业单位作为支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也来呀激烈,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内控制度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通过多年的发展,发现内控制度对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还能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政策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但是有我国内控制度的起步比较晚,很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本文通过在事业单位多年的额工作经验就目前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深入分析,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希望对事业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有一定的帮助,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和使用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一、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新经济时展的需求

(二)是促进事业单位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经过多次的体制改革,从原来国家政府拨款到现在凭借自身的经济利益维持事业单位的发展。使得事业单位对企业控制权利逐渐增大,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不但拥有以前的各项职能,同时还增加了投资、租赁、证券等经济活动。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对企业资金的使用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以及不只局限在日常项目的费用和企业的开资,同时向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整合资源的方向反向。随着事业单位经营项目的增多,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越来越重视,通过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在很多事业单位中,由于相关的会计体系不完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内在制度不完善,从此很多违法乱纪等腐败行为。通过不完全统计,事业单位每年因为内控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万。所以,事业单位要想顺利发展,就必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三)是保护财政资产的主要手段

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保护财政资产的主要手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拨款。怎么把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很多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工作,也是事业单位实现依法理财的主要条件。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事业单位财政收支规范化,会计部门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把贪污、受贿、控制在萌芽当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的制度在保证事业单位财政资产的同时为企业实现依法理财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事业单位财政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依法理财的关键所在

通过加强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出“各个单位应当适当的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会计法》的深化改革,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维护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保证内控制度建设的更加顺畅。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现状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所有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基础,在企业内部必须为内控制度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严格执行管理的政策制度,保证内控制度能顺利进行。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迎来快速发展,很多经济指标每年都在增长。通过在事业单位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查找,总结出我国目前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中存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对建设完善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人为干预的因素比较多,特别是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需要成本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其他管理部门共同协助,才能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提高国企资源运营的质量,促进国企健康快速发展。

三、当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内控制度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长远的发展计划,事业单位管理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内控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通过在上海长航医院财务单位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国目前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对内控制度建设的意识比较薄弱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运行只是按照国家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运行,虽然从原理和理念上来讲,符合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发展的需要,但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型企业,对事业单位的作用比较小。通过实际的调查走访,反向很多事业单位根本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哪怕极各别的事业制定了内控制度,也是在财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进行内控制度管理。甚至是在分析相关财务管理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凭借原有的工作经验来完善内控制度管理,内控制度的控制范围仅仅局限在各项经济活动的开支上,很少关注产品生产成本和业务操作流程,内控制度建设层次较低。如果在遇到相关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参考指标进行处理和修改。除此之外,由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意识比较浅薄,对内控制度建设不重视,导致事业单位内外一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更加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理念,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三)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在很多事业单位中,那内控制度和内部监督进行混淆,认为内控制度就是内部监督,这是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更有甚者把内控制度当作是事业单位中的普通的规章制度,对内控制度缺乏真确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很多内控制度的政策落实不到实处,从而造成内控制度不完善。通过不完全统计,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普遍不高,对内控制度的内容理解不全面。虽然很多事业单位都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对内控制度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使得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原有的作用。在事业到位中要想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就必须保证内控制度的可行性,以及落实到方法,而不去仅仅制定出相关的控制制度。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

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总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对会计凭证的管理比较随意,大多数都是等事件发生后在进行反思和研究,而没有做到事先控制,对事业单位制定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影响,没有对财务投资风险进行预先控制;然后,对投资付款的项目没有提供有效的付快凭据,财务付款的支票和印章统一管理,不能真正实现内控管理;其次,财务管理对会计凭证只是按照单纯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装订和管理,而没有重视财务业务类型,把很多不同的业务全部混乱订装在一起,而没有分类放置,对以后的财务管理造成很大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记录的会计账簿来看,发现材料管理在记录账簿的的过程中,只重视分类账的管理,而忽视了备查账的管理,在账簿中只记录交易的金额,没有记录交易金额的原因。从财务报表的质量来看,往往只重视会计报表,而没有对财务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编制。很多情况下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达到财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任务和要求,而没有根据相关的财务数据和资料去分析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措施。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会走出财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很多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就不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发展。

(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但是相对其他企业工资比较少,再加上事业单位晋升比较困难,人为干预的因素比较多,很难吸引到财政经济高校必要的优秀高才生,目前很多的会计师都临时学习的会计,而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会计培训,具有的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比较匮乏。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很多员工由于能力有限,对内控制度没有全面的认识,把会计监督工作认为是企业正常的规章制度,严重制约着内控制度建设的效率。还有一些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为了尽快的完成上级安排的财务任务,就采用错误的计算方式,来完成财务核算任务。总体来说,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但影响内控制度的建设,而且对企业财务核算的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六)财务制度把关不严

由于最高领导“一支笔”,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企业资金使用没有节制,资金花销没有明确的记录,很多管理者私自挪用资金,会计管理者在统计核算过程中,使得企业收入和支出对不上。使得财政资金不能实现最大化的利用,而且还会出现超支状况。由于在财务管理中没有确定一个确定的范围和标准,使得大量资金被私自挪用。在投资项目上没有进行仔细的调查,使得很多资金花费到很多不合理的项目上。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上极其不合理,利用事业单位独有不需要核算成本这一特点,就放松了对企业具体资产的管理,在领用实物资产中没有办理有效的手续,再加上管理物资制度不健全,使得很多资金的去向无法核对,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运营有很大限制性。

四、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管理者内控制度意识

2000年7月出台的《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必须要对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承担主要的责任。所以要在企业内部重视相关了领导的培训,保证每个领导都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和财务负责人员要共同交流和协商,共同努力保证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中顺利进行,最大程度上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作用,为企业领导者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应当符合以下几种原则:首先相互制衡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在企业内部相同的岗位要相互监督,相互督促从而实现共同进步,领导和下属之间要相互牵制,领导在分配任务过程中要保证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安排工作中如果发现问题,下属可以之间提出,对于授权、记录保管等方面要相互控制,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事业单位中真正实现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然后是责权统一原则。各个岗位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对内控制度做的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做的不好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罚,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个员工上身;重要岗位建立定期轮岗制度(包括领导在内);其次是不例外原则,在事业单位中要在保证每个员工都参加到内控制度的建设中,任何人都不能例外。把内控制度的公平性和整体性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监督控制

在很多事业单位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内控制度发挥不出原有的作用,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想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内控制度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不但要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还要提高服务意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服务业。一个好的服务态度不但能提高企业的信誉,而且还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培训工作及时发现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以便建立更加完善的内控制度。加大事业单位的审计力度,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严格执行奖惩措施。

(四)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对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事业单位内部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财务管理部门,对日常项目消费的财政资金做好记录。以此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才能保证内控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包括对基建等重大项目的专项审计。

(五)切实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事业单位要想提高综合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员工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为是事业单位中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物资管理,都需要人来参与。内控制度的建设也需要人来完成,领导要对下属进行关心爱护,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内控制度建立的更加完善。

(六)内控人员要加深对内控制度的理解

在事业单位中张贴内控制度的意义和好处,定期召开内控制度知识大会,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要做好带头作用,真正把内控制度意义和好处落实到每个内控人员的身上,不能对内控制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要是事业单位内部为内控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内控的文化,保证内控制度能发挥最大价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市场环境下,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非常重要,通过内控制度不但能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而且还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保证事业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J].现代商业,2013

[2]金晶。财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

[3]朱晶淼。浅析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J].商,2014

[4]张大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时代金融,2015

[5]闫秋颖。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解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6

完善制度建设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制度完善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流转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 是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最基本要素和稀缺资源,只有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一样遵循效益原则进行流动,才能实现要素间的优化组合,实现土地的高效益利用。另外由于农民观念的转变,农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批劳动力到城市务工或改为从事非农产业,出现土地闲置荒芜等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农村面临着土地流转问题。

因此,建立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对加快新农村建设,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目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产权不明,法制缺陷

我国2002年8月29日 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规定,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赔偿;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从法律的规定来看,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产权结构的使用权、收入享受权和自由转让权三个重要权能。但是在现实的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对于完整的产权而言,承包者只拥有土地的部分产权,即承包经营权,但这部分产权是否可以构成农民的财产权,目前尚无法律依据,这就导致土地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流动。

缺乏规范的组织管理

当前, 尚未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户的土地转让在具体的期限和合同方面非常不规范。农地流转双方大多是用君子协议的方式确立流转关系,书面协议只是少数,即使是书面协议,条款不规范、不齐全、不具体的情况也很普遍。这种状况极易引发纠纷,而且一旦发生纠纷后往往难于处理,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加上流转期限较短,且不稳定,大多数转包都可随时终止。土地流转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履行职能并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农经管理部门的职能设置,属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农用地,理应有农业部门的农经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但现实是,作为集体经济组织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在进行流转时,既不向农经管理部门申报审批,也不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其结果是土地流转的资金收入管理不规范,流转后土地用途有失控之势,流转土地面积无法统计,尤其是农户自行流转的那部分。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经营者多方利益,流转必须按规范操作。

农业比较利益底,农民负担重

农业风险大和比较利益底阻碍了土地流转。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如阳光、土壤、雨量等直接进入农业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成为影响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决定因素,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的风险高于其他产业。小规模经营的农民对农业风险往往无能为力。同时,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相对大,从而陷入经济学上的“蛛网模型”。波动的农产品价格使农业的收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农业的市场风险。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落后

土地具有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使部分农民把它视为命根子,即使已经有其他就业门路,也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致使土地流转发展速度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村地区又因缺乏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仍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和农外就业的最后保障, 宁肯种 “粗放田”、“应付田”,甚至不惜暂时抛荒,也不愿放弃土地的承包权。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 转贴于

3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规范土地产权,完善法律法规

完整的产权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重点是明确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 使农村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权都逐步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进一步明确征地目的,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缩小征地范围,严格区分公共目的征用和其他目的征用,并根据不同目的执行不同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继续完善土地使用权权能结构,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化与遏止承包土地频繁调整的法制建设。建立并强化对土地闲置的惩罚力度。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组织机构和监管机制

在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下,结合《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流转提出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各行政职能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担负起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土地流转的依法、规范、有序、高效。国家一方面对农村土地进行宏观管理与监督,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制土地用途,管理土地征用和地籍;另一方面,协调解决用地矛盾,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稳定土地经济秩序。进一步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纠纷中的职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除了对土地实施具体管理外,还通过对集体内部农户进行土地发包、监督土地农业用途、收取集体提留、协调农户之间的承包用地及土地流转纠纷等方面发挥管理职能。另外,农村集体经济组还要加强对承包合同和各类流转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的监督管理,要求合同内容规范、完备。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增加农民收益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农业风险源进行有效管理,以减少农业生产波动,建立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组织体等多元化复合结构的风险防范机制。政府应提供统一的农业风险防范管理的法律框架,形成统一制度,颁布农业风险法等相关法规;实行价格保护制度,保障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益;提供信息服务,减少信息匮乏引起的农业风险。实行农业组织化经营,使得农户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借贷风险等转嫁给了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和农业企业在契约组织关系中互动,获得双赢。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转嫁农产品流通中现货交易带来的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无法排解等缺点。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大局

建立最底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在其出让土地经营收益权的同时,辅之以强制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将经营收益权转让所带来的收益部分用作基本生活保障费, 使被转移的农户在出让土地经营收益权的过程中,实现由土地保障形式向社会保障形式的过渡。只有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才能真正让农民放心,为土地集中彻底扫除制度障碍。

参考文献

完善制度建设3

关键词: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村级事务;政治素质

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如何开展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管理,使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五大后,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民主管理实例,但同时也不乏问题。本人在贵州实地调研中就发现,有些村庄民主管理存在着村务公开形式主义、两委关系不协调、民主管理的主体农民参政意识不强等问题,制约着民主管理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建设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民参政议政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搞好管理民主,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仅要靠农业的发展,更是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自然、文化资源,自然景观和当地文化设施等,发展相关的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例如,贵州省贵阳市的青岩镇,全镇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5个街道居委会,有汉、苗、布依、侗、壮等11个民族万余人。小镇是贵州著名的文化古镇之一,建于600年前,主要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于是当地政府利用这个文化景点,再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美食,带领当地农民发展旅游业,使得当地经济迅速繁荣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就能更好地学文化、学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农民才会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参与村里的村级事务,并且积极参与到农村的民主管理活动中来,并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把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二、不断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

当前贵州省某些农村地区,农民参政意识不强,有些农民甚至不知道村民代表大会的存在,更不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就更谈不上参与民主管理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主要是通过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大力开展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农民传统的政治冷漠意识、依赖等候意识等落后的观念,使他们树立起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政治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参政意识。

三、提高村干部的民主管理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顺利与否,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村干部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是村民民主选举的,因此必须对全体村民负责;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党和政府在农村最基层的代表,必须接受上级的领导。村干部的特殊地位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素质高低,管理水平高低,不仅影响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党有关各项农村政策的解读和对政府的信赖。但是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

(一)加强宣传,提高选举质量

在村民自治的时代,村干部必须由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而不能由乡镇政府委派。在这一过程中,乡镇政府应当在选举前做好选举动员工作。一方面要动员那些文化素质高,有致富本领的优秀人员报名成为候选人;另一方面要让村民明白,必须选择那些村民公认、有致富本领的优秀人员作为村干部,村里建设才能走上正轨,村民才会从中受益。告诉村民要重视自己圣神的选举权利,不要随意放弃自己的选举权利。对选举过程进行监督,保证选举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二)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

1、组织村干部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我们可以定期组织村干部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先进思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用对党、对国家、对村民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带领群众克服困难,集中全体村民的力量加快经济建设,向着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教育村干部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个人主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决策方法,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

2、提高村干部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

对上任的村干部进行管理村级事务的业务培训。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顺利与否,农村干部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素质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积极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它相关规定,深入理解其内涵,掌握村民自治的基本理论,提高管理素质。因为只有村干部先把民主管理的理论学懂弄通了,才能向全体村民传达,提高村里全体群众的整体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管理,提高村干部的管理水平。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还要不断组织村干部学习经济、法律等知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让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晓明、王立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刘君祥,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方略[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5 104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