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论文【优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医学检验的论文【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医学检验的论文【第一篇】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办于2007年,始终以“慎思明辨、严谨求真”的学风走过了六年的办学历程,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0xx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教学评估,经过三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二级学科的标准和内涵、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进步、适应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新求活力,以质量求发展;为基层、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建设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在系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既要切合实際,又要有扩展性。2、体现特色原则。加强理论和基础教育的传统风格,积极将医学检验的前沿知识、技术引入到课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3、突出重点原则。专业发展应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以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与先进技术接轨,与未来教育技术接轨的专业发展方向,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4、与临床紧密结合原则,积极联系实习基地和教学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机会,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一线的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医疗设备更新滞后的问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及时掌握较新的临床检验技术和方法。
专业目标的定位。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工作目标是以21世纪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发展与应用为依据,以面向县级及以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站等对医学检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传统理论课程基础上,专业课及时捕捉技术动态,引进先进技术,把前沿的医学检验理论技术传授给学生,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基础理论及实验方法学知识技能,在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控中心、防疫站、各种检验检疫机构,医疗试剂、药品、仪器销售研发机构等工作的医学专门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的调整。
根据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岗位职责、任务,本着造就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发展新的检验项目能力的应用型检验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进行反复修订。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增加了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强化基本素质、重视实践能力。加大了必修课实践操作能力的评分比例,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特别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加强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个人动手能力的培养。新教学大纲特点是始终体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将较新的实验方法学作为学生掌握的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自己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问题讨论式、启发式、总结式上课形式,教与学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与效果。
教学手段的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根据课程特点,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中形态学方面检查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形态的教学直观易懂,在减少理论课课时的同时,讲授的内容反而有所增加。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影响学生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感性掌握。为此,我们积极强调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将整个实验分为基础技能性以及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效减少了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实施实验课试行指导教师制,开展病例教学,模拟临床检验科检验工作流程,进一步让学生能够适应临床工作角色,在培养学生动手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实验课的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而且比例提高。
师资队伍的建设:明确师资建设任务,大力引进专业骨干教师,鼓励无课教师或课少到医院检验科进行见习。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建设兼职兼课教师队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有涉及领域宽广,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教学中也意识到在医学检验某些领域与国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内、外甚至省内、外学术交流缺乏,在国家一流刊物上发表的成果不够多,研究经费较少;专业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专业建设投入不足等,对此将把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建设投入、科研成果的提升的突破作为工作重点,周密谋划,制订保障、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含金量,科研方面坚持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
医学检验的论文【第二篇】
如前所述,分子诊断学实验应该多结合临床实际,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尽可能在开设分子生物学的学期内完成。为此,学校应该在教学的仪器设备上予以满足,比如realtimepcr仪等应该作为教学常用设备,也可整合教学资源,保证实验教学的应用。另外,分子诊断学实验有其自身特点,比如pcr时候得等待一个多小时,一步一步离心的时候也需要等待,质粒提取实验之前的摇菌需要过夜,很多一上午的实验,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时间却并不长。因此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同时实验教师也应该根据情况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利用。特别是一次实验没有出现理想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应该重复实验,实验教师应该配合学生开放实验室和相关仪器设别供学生使用。此外,在期末考试中加入实验考核内容和实验考核成绩比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总之,我们在分子诊断学课程教学中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的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需要分子诊断学课程的教师们更加努力探索,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医学检验的论文【第三篇】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医德素质教育。但是现如今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亟需改革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在改革中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这不仅是伦理学改革的出路,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必要途径。医学伦理教学改革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结合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改革以及优化教学资源上。
关键词:医学伦理职业道德素质教学改革。
现代医学治疗范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促进医学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和谐,这也正是医学伦理学的宗旨之一。医学伦理学历来是医学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医德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进而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医学人才。
一、医学伦理学亟待改革。
(一)教学上强调理论忽视实践。
医学伦理学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其本身肩负了培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等全球医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的任务,需要加强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方法上缺少学科间整合学习。
医学院校通常将医学伦理学单独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进行安排,忽视了其与临床医学、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协作。
(三)资源上医学伦理教师匮乏。
虽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也来越高,跨专业人才也加入到医学伦理教学队伍中来,但是兼具哲学素养和医学实践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仍然匮乏。
二、把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古往今来,对于人才来说,德才统一是最有价值的。而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其主要面对的是人,因而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者应当积极倡导高尚医德医风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更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在医德教育上加大投入。
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摆脱纯理论教育的观念,要在实践中发展医德理论。如果忽视了医德教育的实践性,采用说教式教育,不仅会使医德教育变得乏味、无趣,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标。
2.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客观认识。
在医德教育的过程中,有理论认为医德教育是无能的,因为社会不正之风会完全颠覆学生在校习得的医德观念,因而是无能的。也有理论是认为医德教育是万能的,只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可以培养出医德高尚的好医生。我们应当客观认识医德教育的作用。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相结合。
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不仅是培养学生高尚医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的出路。中共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既是对广大医务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针对目前医疗行业出现的医生收受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现象做出的反应。对于医学生来说,培养高尚医德是迫在眉睫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者改革医学伦理教学,深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培养现代化的医学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
医学伦理学应当摒弃过时的理念,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而不是超脱于现实生活之外,构建合理可行的医德评价体系。体现在伦理学教材中,应当针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如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等,从而增强医学伦理学的现实指导性,也为医学生医德培养提供真切实际的指引作用,消除学生的疑惑,提高其对医学伦理学的信服程度,从而培养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准医生。
2.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医学伦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摒弃原有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新近发生的事例,讨论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在感性上和理性上体会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把握医学伦理学的宗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医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改革教学模式。
医学伦理学是基础学科,因此应当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学习,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由碎片化向体系化转变。在医学伦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与专业课、临床实践科目沟通与协调,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实现医学伦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学校也应将强医德文化的塑造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加深学生的医德意识。
4.优化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比重,需要选派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兼具医学实践和哲学素养的教师担任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还学要定期组织医学伦理学教育者外出参观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资源。此外,还可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案例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教学质量。
医学伦理教学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其旨在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医学伦理问题的能力,承担医学道德责任和义务。医学院要以提高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基本思路,改革医学伦理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与资源。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全体医学教育者与医务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唯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较高医学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彻底提高我国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广臻,王晓燮.医学伦理教育与医学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xx,6,(2):42.
[2]柯少娟.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eb/ol]。
[3]尹奋勤.医学伦理学[j].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8).
医学检验的论文【第四篇】
1.教材编排较为繁杂不够精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教材大多编写得较为细致。先排除有一定多余内容不做讨论以外,过多过细而没有重点的教材不仅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很多时候学校为了教学的完整,所有专业使用的都是同样的相关技术专业的教材,忽视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材也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2.教学有一定的滞后性。
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及时地对最新的医学检验技术方法进行教学补充,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材以及一些旧的试验课程设备,这样都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不能快速地融入到实践中上手各种工作。教学实验课程中很多的实验设备以及环境的建设都存在滞后性,不能满足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需求。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社会背景情况。
1.国家行业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地方医疗体系建设的速度较快。这样,地方不同层次的机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大。尤其是基些一层的医疗单位、检验单位都需要补充大量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并且要求其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甚至是一些企业也需要一定的检验技术人才。而与中职学校进行合作是获取人才的有效途径。虽然这样的行业需求背景让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必须要进行解决。
2.人才规格的提高。
由于检验医学的发展同样迅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不断地出现,所以对人才的规模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还有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等要求,也都在不断提高,这就给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改革教材编写的要求。
(1)简而精。首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顺利进行,就必须针对教材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精简,教材的知识点都必须直指重点。教材的编写应该像“压缩饼干”一样,增强实用性,避免内容的过繁、过深。
(2)重点突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难度要求不一样,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需要了解的深度也不一样,所以就不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突出需求、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使用完善、内容深度够的教材;对于实践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更多地注重试验课程、操作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与时俱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虽然也是一门通过不断实践而不断完善的学科,但是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却没有及时地在教材中补充。我国中职教育中教材的使用就存在内容过老,缺少最新科学研究状况的情况。虽然不能够频繁地对教材进行修订,但是可以通过学校进行教学资料的补充,以一年为周期,整理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的知识内容,补充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2.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弹性。
由于中职教育中依旧存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基础能力有差别的问题,不同学生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及时地关注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统一组织到一起进行指导。
3.对实验课进行改革。
(1)引入多媒体。必须要加强多媒体课程在实验课程的渗透,更多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接受操作技能。
(2)开放课外实验室。通过在课外开放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外能够有老师负责管理实验室,欢迎学生课外来进行操作,这对于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3)强化技能培养。在学生真正参与到临床实习以前,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要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试操作科目。老师要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课的操作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兴趣再加以指导。
医学检验的论文【第五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的自动化分析仪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检验环节中,医学检验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方法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并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近几年来临床医学检验的精密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检验分析中的误差不再是影响检验环节的最主要因素,医学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成为限制临床医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科学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的选择是做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要前提。检验项目的选择应该兼顾安全性、科学合理性、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多项要求,以为后续的工作做好铺垫。目前医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加之各种先进的仪器的应用和普及,不同疾病的检测方法不同,且同一种疾病的检测方法也有很多种,这就要求临床检测的医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查项目和检验方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保证诊断正确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步骤简单、经济实惠的检测项目,真正使患者受利,这也是提高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性步骤。所以,作为检验科的工作医生以及护士,要保持与临床科室医生的沟通,以掌握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师核对检验项目清单签名后再对患者进行检查。出现临床需求但是技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时要及时通知临床的主治医生,进行检查项目的协调。与临床主治医生进行沟通时要多向其推荐最新的检查项目以及临床意义,合理地开展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发挥临床医护人员的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被列入医院管理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变得极为重要起来。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环节不仅包括实验室本身的质量控制,临床所提供的标本是做好后续检测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临床的相关护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临床医生是患者病情的直接诊断和治疗负责人,从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查结果的评定都是由临床医生负责,可见,临床的医护工作人员在整个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中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作为临床医生或医护人员要在掌握患者病情和各检验项目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检测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与患者加强沟通。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主要是指在检测方案和检测项目确定之前,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标本的采集。首先,医护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通过这些生活习惯观察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情况,哪些是对患者的病情好转有利的,哪些是无利的,从而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影响检测方案和检测结果的一切可能因素,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在项目检测之前和患者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争取他们的合作,并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些都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对于影响检测结果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一些固定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和民族等,以及一些不固定的因素如饮食的变化和饮食的多少等。对于固定的因素无法改变,医护人员要根据专业知识和以往的工作经验为患者选择最为合适的监测方案和检测项目。对于不固定的一些因素,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的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根据所要检测的项目来制定患者的饮食表,保证检测结果的高效性。
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标本的采集是整个临床医学检验中的最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前边的所有工作都会前功尽弃。因此,必须要重视标本采集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要想做好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把握最佳的采样时间。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采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干扰。采样的最佳时间即代表性最强的时间和阳性率检出的最高时间段,总体来说就是保证检查结果有效的时间。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将一般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确定采样的最佳时间。
采血过程中的技术操作。采集标本大多数是血样的采集。在采血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采血体位的选取,通过静脉采血时要让患者坐在高度适中的座位上,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分钟,穿刺成功之后应该立即松开止血带。在采血完毕后对分享的“医学检验的论文【优质8篇】”,以防出现血凝块。
标本的传送以及验收处理。
标本采集之后就是标本的传送以及验收。此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标本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来保存,例如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等,因此,在标本进行传送的过程中一定要为标本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防止出现变性,影响检查结果。另外,除了在保证标本的适宜条件,在传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证标本的安全,防止污染。对于怀疑的高危险性标本要严密包装,严防感染他人。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收到的标本及时核对及时进行检查分析,对不能立即检查的样本要置于适宜条件下保存。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标本要首先进行记录,然后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共同找出原因。
3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医院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医护人员要重视质量控制环节,加强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学检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学检验的论文【第六篇】
[摘要]针对当前的检验专业专科教育的现状来寻找能够提高当前的教育成果,对现在的相关学科体系进行改革,以新时代需要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现代的新型人才。根据我国医学检验教育的目前情况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考虑学校一些新专业的现有状况,结合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结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检验专业的教学质量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专科教育,发展到目前,检验专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上面也有了很多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检验专业专科教育也有了新的目标和理念,教育体系也变得多样化。这些改变都对现代检验专业专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配合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发展,提高医学检验的临床作用和实践功能,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改革。改革的基础是在深入了解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的本质以及当前的状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我们所有的教职工都投入到这样的一场改革当中,去创新和重新制定教育方案、课程安排以及实践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找到了可以长期深入发展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培养模式,以科学的发展态度来发展医学检验专科教育。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过去的医学检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人才要求对于我们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纵观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需求变化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目标。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构建学校与临床结合、教学与岗位需求结合,侧重于实践操作方面,为各级医院,主要是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实验室输送实验师(技师),为基层临床一线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3]。这样的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来说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这样的模式定然尤其优势,那么将来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仍然可以吸取这种模式的精髓来培养医学检验人才。
在肯定过去教育模式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得认清事实,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跟不上当前的发展状态,一些缺点和缺陷开始越来越明显,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课程内容还是过于专注知识的完整性,忽略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教育,这样的人才和当前社会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有所偏差。其次,过分的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叠化,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过多的重复内容会让学生失去重点,不能把时间放在一个地方,分散了时间的利用率,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实验教学。
科学改变世界,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这点毋庸置疑,但是现代医学检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是全能的,在实际临床检验当中,手动检验还是必要的工作,一些项目只能借助检验仪器,手工操作无法避免,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了手工操作的重要性和地位。
手动检验属于实践性的内容,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不少的学生只会书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为零,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上动手能力很差,以至于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却无法胜任这样的岗位工作。目前自动化和智能化检验设备相继问世,固然给检验人员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本来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现在自动化设备代替的手工,在学生实习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弱化,这样与医学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是相违背的。而相关单位在对人才录用的同时,又非常的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也是相矛盾的地方。
2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通过对当前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加上对于医学检验教育的现代人才要求解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目标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内容,可以说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进行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是有针对性的,并且在经过几年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改革已经开始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了,让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确立培养目标。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本来就业问题就非常的严峻,加上近年来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导致了高学历人才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医学专业也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为主要方向,让学生经过学校的几年教育之后能够胜任相关专业岗位,可以在社会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这是所有高等院校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以现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现状为基础,深入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内涵,结合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以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以学生的未来为己任来进行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的改革。
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在对过去的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有打破传统局面的决心,把过去的四类课程变成五类课堂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各课程群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没有关联的,我们以系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将各课程群之间进行相互连接和渗透,始终秉持着医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各课程群的交融,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教育,重视终生学习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过去是十年一变,现在基本上年年都在变,因此知识的教育始终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那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怎么样去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习,自主去学习的能力。未来各专业领域的渗透和交互必然会越来越紧密,因此除了注重现有内容的教育,教育上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一些其他学科也必须兼顾。
强调检验专业特色,精编主干课程医学检验学科需要其他的医学学科来作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其他医学学科知识是学好医学检验学科的基础,在对医学检验学科学生进行培养时必须要重视其他医学学科的基础教育。在对医学检验学科的核心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其特色,检验学科和临床学科有所不同,检验学科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一些比较偏向于纯理论的类似于基础化学、药理学、高等数学等可以进行弱化,相对的分析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则是其核心学科。并且我们不能单独的只关注检验学科的教育,检验学科要以其他医学学科为基础,临床学科相关知识能够为检验学科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专业课的设置除了要把握好理论性的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专业课的教学之后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获得较大的提升,这才是专业课的主要目的。首先,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知识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融入当前的高新技术,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程度。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能力,以创新和动手为主要目标来进行教学。其次,加大实验课的课程比例,医学检验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将来的工作岗位也是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加大实验课的比例,达到1∶1的状态。立足于学生的操作能力之上进行教学。
坚持整体优化,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前面提到将过去四类课程体系变成五类课程体系,划分之后要注重各体系之间的关联系,保持教学的整体性,内容上既不能过分覆盖又不能有漏洞产生,因此需要体现出个课程群之间的渗透和交互。以教学的整体性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学科的妥善设置来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顺畅。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可以说是医学检验的精髓,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并且最直接的提升就是现代学生普遍缺乏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国教育部在的时候就有了针对学生实验课的一些要求,这说明很早之前我国就开始注重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学科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去不断的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设置,通过实验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功能。
医学检验专业的实践性内容非常的多,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验的操作方式,但是学生始终只是停留于听的阶段,没有亲身接触过,因此要想真实的感受和参与实验内容还是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进行,而且实验课程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教学过程,通过动手来进行记忆的加深以及细节的把握。
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了专项强化训练档案设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培养来进行临床检验操作能力的提升和达标。我们将实验室进行了完全的开放,有相关教师进行管理,其操作流程都规范化,对学生进行组织训练,在一段时间之内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基本操作项目,结束之后接受考核,然后开始下一项,这样进行循环,将所有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项目全部完成。针对学生的各种项目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以体现考核的公正性。
在考核方面我们也不是单纯的只注重学生的一次性实验内容,把学生的实验成绩分为平时、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三个部分,以更加真实的体现出学生的真实状态和水平,这样的考核也更加的公正。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实践的作风去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我们开展各项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是独立的,尽管有渗透也很有限,那么如何真正的将教学的各项内容进行融合呢,我们就采用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现有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实验,或者让学生进创新实验设计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如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结果分析,前清蛋白试剂制备及透射比浊测定方法的建立等实验内容。
3结语。
医学检验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在对医学检验学科学生进行培养时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略了动手实践内容,通过对现有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状态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为学生的将来负责,让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能够经得起考验,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这才是我们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等.对目前高等医学枪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5-6.
医学检验的论文【第七篇】
一、医学检验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1、医学检验后废物的处理存在不适当的情况。
医学检验后的废弃物主要有标本、菌种、自动分析仪器的废水等,如果不能够对医学检验后废弃物进行妥当的处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伤害,造成污染情况的发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医院交叉感染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2、在检验过程中标本周转的时间过长。
检验过程中标本周转的时间又被称为结果回报的时间,就是指从申请检验项目时候起到取回相关的检验报告时为止。笔者认为,在整个检验的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标本周转所需要的时间,这一指标能够反应出实验室工作的效率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标本周转时间的因素主要由实验室的信息系统、实验室分析系统、实验室人员的基本素质、需要检验的标本数量。从标本数量这一方面的因素上来看,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部分医院中标本量过少,而少量多批地对样本进行检验需要的检验成本过高,因此会人为地延长标本周转的时间,进而出现标本周转的时间过长的情况。
3、在发放报告单的过程中会暴露患者的隐私。
此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小医院,检验科的人员会将检验的报告单放在固定处,让患者自行认领,但是患者在认领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随意翻阅的情况,从侧面泄露了患者的隐私。就算有些医院使用工作人员发放这一方式,但是如果遇到重名、音同字不同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发放错误的情况,进而暴露患者的隐私。
二、医学检验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伦理原则。
上文中论述了在目前医学检验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在检验过程中遵循下述的伦理原则就能够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1、自主性的原则。
在标本采集前患者会出现过度担心的问题,例如具有创伤性的标本采集而带来的疼痛等,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情绪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验的结果,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自主,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梳理。另外还需要告诫患者标本采集需要注意的问题,主动履行告知的义务。
2、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医学检验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最为重要的伦理原则,虽然属于较为古老的范畴之内,但是生命力较强,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在保密性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总需要尊道以下两个方面:
1)不有意探听患者的隐私,如果患者检验的结果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打击需要保密;
2)在检验报告单发放的过程中需要核实患者的信息情况,减少错发情况发生的几率。
3、效率性原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尽量减少检验过程中标本周转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检验的过程中相关检验工作人员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尽快检验出急诊的结果,这样能够对患者实施及时的治疗。
4、公正性的原则。
每个人所享受的卫生资源都是平等,也就是说在医学检验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内容的公正,让每一份标本都能得到同等的对待。
医学检验的论文【第八篇】
护理专业是应用性专业,要求培养的护士学生不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的高质量护理服务。护士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临床实习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并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力。长期以来,护士学生的临床教育问题以及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如何紧密结合是学校老师和临床护理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8年5月12日《护士条例》开始实施,对护士的执业注册要求、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以及机构和护士的法律责任等均有了明确的界定。在护理教育中如何贯彻和执行《护士条例》的精神,将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培养的护士学生逐步拥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环境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本文将从课程设置中临床实习的比重、临床实习的安排、学生临床实习指导、护患比例差异的影响等方面比较内地和澳门护理教育的现况,并提出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对策建议。
课程设置中临床实习的比重目前内地护理起始教育有3个层次,即中等专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高职高专)、学士学位教育,分别为3?5年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此基础上,还有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教育。根据《护士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所有护理学生均须“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若以每个月4周、每周实习40小时计算,则内地任何层次护理起始教育的学生在临床实习的时数最少应为1280小时。
澳门目前的护理起始教育均为4年制的学士学位教育;另外还有学士学位后专科护理教育,以及与外地合办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澳门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很强调临床实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临床实习的学时安排较多,学士学位教育的临床实习时数为1656?2440学时;而专科护理教育也要求不少于24周的专科临床实习,其中包括4周外地实习,以拓宽学生的专科知识领域和视野。
临床实习安排。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护士学生必须通过临床实习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可以说,临床实习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惟一途径,是塑造学生正确专业态度的最佳方式,也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社会化方式之一。目前内地各层次的护理院校在护理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基本上都是将学生的临床实习安排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即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验室进行必要的护理操作练习,直至学习的最后一年才进入临床基地开始实习。这样的实习安排不能让学生有效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于实践中,也很难将各护理专科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为病人提供的护理服务中。当然,也有个别的学校进行了一些改革教学模式的尝试,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郑州大学护理学院等,将护士学生的临床实习分阶段安排,使得学生有机会在进入专业学习的初期即有机会到临床实习,接触护理实践。
澳门两所护理院校对临床实习的安排均是从学生一年级学习了必要的护理理论知识后,即开始进入临床实习,也就是在学习的全阶段均有机会接触临床实践,根据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临床实践的时间逐渐增多。通过“理论学习一临床实践一理论学习一临床实践”的不断反复,让学生能够有机会面对陌生的临床情境和问题,有充足的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护理实践,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的学习机会,也让学生有机会对护理专业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临床实习指导。
由于绝大多数内地护理院校学生的临床实习分散在多个医疗机构进行,并基本采用聘请临床护士担任学生实习带教老师的方法。而护理院校的老师在临床教学中大多只起联系作用,更多的任务仅为定期前往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进行一些协调工作;护理院校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时间远远多于临床教学的时间,因而使得院校的老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间接地带来了对临床护理工作了解不深入的弊端。而学生临床实习的带教任务主要由临床的护士承担,他们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情况缺乏充分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带教的质量。另外,临床护理老师由于自身还承担一部分临床工作,往往很难真正胜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任务。传授护理理论知识的老师与临床带教老师之间衔接不上的问题,更加大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澳门护理院校在学生的临床实习指导方面,采用“双重临床指导”的方式,由学校的全职老师和病区临床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习。学校老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临床老师熟悉临床环境和病人的情况,这样就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指导,也使得学校和临床的沟通很及时。通过这种方式的临床实习指导,建立了和谐有效的支持系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增强对临床工作压力的适应,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另外,学校的老师也通过直接参与临床带教的工作而对临床护理工作的现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较有效地避免了学校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
护患比例差异的影响。
内地护理教育经过近30年的努力,在规模与质量上有了长足发展,注册护士人数从2006年万人增加到2007年万人,仅一年就增长了万注册护士,但相对于人民大众迅速增长的健康需求仍显不足。根据《2007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内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2006年人增加到人,但护士数量仍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目前内地护理质量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过重的工作压力使临床护士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忽略了护理作为一门“专业”发展的许多重要因素,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临床带教的过程和质量。这与护理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理论教育的理念“重视理论推理的严谨性、重视操作的规范性”是相违背的,因此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将要结束的最后一年到临床实习时所常见的“落差感”。
澳门在政府和护理界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护患比例不断提高,2007年每千人口护士为人。较为充足的护理人力资源是护理工作质量的保证,是推动护理工作真正突出其学科特点一一“人、环境、健康、护理”4个基本概念的前提,也是从根本上缩小学校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差异的重要步骤。
比较中国内地和澳门护理起始教育的`基本情况后,就如何将护理院校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更紧密结合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教育的改革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各护理院校都在尝试用更好的培养模式来保证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内地从1996年由教育部组织、启动护理本科教育改革项目以来,已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院校联合进行护理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阶段,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在护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院校注意到了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结合欠紧密的问题,但由于招生数量大、资源和实习基地不足,短期内也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地进行护理课程设置改革,有效地利用临床资源,才能推动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建议在保证执行《护士条例》的前提下,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增加临床实习比重,为护士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从实践中学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索、承担责任以及学会如何成长为一名好护士和负责任的公民。
合理安排临床实习时间。
护理学是一门理论知识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很好应用的学科,护士专业水平的高低也必须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学生学习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后,如果不通过临床实践的运用,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以及融会贯通地应用知识。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就是弘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身心全面发展。通过“理论学习一临床实践一理论学习一临床实践”的不断循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于临床实践,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的知识点。另外,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环境,形成从“社会”的角度理解“人”和“疾病”的思维模式,有效地增强与病人、家属以及其他医务人员沟通的能力。
建议各护理院校参考澳门护理院校或协和护理学院等院校对学生临床实习安排的模式,创造条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逻辑顺序,合理安排临床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尽可能地避免仅仅将学生的临床实习安排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年,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护理知识。
建立护理院校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长效机制。
护理学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有特殊的要求,护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熟练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所以,如何通过临床实践中的磨练,协助学生掌握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一直是各护理院校以及临床单位探讨的问题。而在护理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对学生正确的专业态度及专业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各护理院校应该建立老师参与临床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包括安排老师亲临临床教学第一线参与带教工作,而不只是发挥联系实习的作用。学校老师和临床老师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能让学生通过临床实习和对临床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每年应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学校老师参与临床护理工作,这样老师能够真正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的现况和发展,不断更新老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得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能够更好地结合临床实践。而临床老师也需要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相互配合,共同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而努力。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关,许多学者均对此从不同层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种建议。针对内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现况,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和临床带教工作就尤为重要。
建议有关部门制订医疗机构最低人力配置标准,不但需要考虑医院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还应该重视社区服务中护理人员的配置,合理增加护理人员。同时,护理院校和临床单位需有效沟通、相互体谅,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也必须保证实习的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
如何将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更紧密结合不但是教育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临床护理工作者关心的问题。要使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结合得更好,需要学校与临床携手努力,共同参与,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合格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