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日的演讲稿范文【参考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稿件“联合国日的演讲稿范文【参考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联合国日的演讲稿【第一篇】
作品曾获:第五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优秀奖、第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二等奖、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奖金、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一等奖、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一等奖、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入展首届全国新人新作展,第四、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二、三、四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隶书展,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艺术展,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大展(书法),首届全球华人书法大展,全国第一、二届行草书大展,首届兰亭书法展,九九中国书法年展。另参展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参评(免评)。
成“稿”之因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安史之乱”开始;渔阳鼙鼓,全国震动,浩劫突来。玄宗于温柔乡中不愿醒起,战机贻误,遂河北、山东相继沦陷,城池失守,关隘异旗,黑云密布,血染河山。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破潼关烟尘骤起,九重城阙之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携杨贵妃遂出逃蜀中,至马嵬坡,卫队哗变,请杀贵妃及杨国忠,以泄天人之愤。玄宗令杀国忠,令贵妃自刎。时任山东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义旗高举,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统领。真卿率部抗敌,浴血奋战,敌每犯辄败,平原郡固若金汤。
真卿从兄颜杲卿时任常山太守(今河北正定),派三子季明与真卿联系,以期联合平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之将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即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报捷长安,请求救兵。然天有不测风云,泉明途经太原,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承业欲冒功,拥兵不救,乃错失良机。时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抗敌,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惨遭斩首,颜氏家族遇难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后凌迟处死。直至肃宗乾元元年五月,杲卿始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号“忠节”。颜真卿时改任蒲州太守,闻消息震撼不已,即派颜泉明赴常山、洛阳寻杲卿、季明遗骸,然只领回杲卿部分尸骨及季明头部。为安葬尸骨,以使忠魂安然,颜真卿即写下《祭侄文稿》。
“文稿”曰: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颜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此文一气呵成,乃祭文中之精品,盖乃哀思郁勃,痛心疾首所致也。予每诵斯文,总潸然泪下。
临“稿”之记
十数年前,乡朋程风子持《书法》杂志至寒舍一晤,杂志中附赠页颜鲁公《祭侄文稿》,印制精良,且有释文。午间酒阑,强索归己,程氏无奈,故作大方题名以赠。后此贴相伴至今,其间虽迁居数次,多少物件丢失遗弃,其若至宝,安然于柜,随手披读,似陈酿甘醇,津津有味。
初识“祭稿”,唯知通篇变化大焉,神鬼莫测。行距宽窄不一,字或大或小,墨或重或轻,笔或涩或畅,末局有多字随意穿插,矛盾重重,现干戈相起之意,呈梳木俱下之境。尤发人浮想者:鲁公泪水涕泗,以袖拭之,烛影摇红,悲愤满腔,万籁俱寂,唯其笔所触处,墨已化血,沙沙有声。余尝以羊毫笔临之,虽一丝不苟,总不见成效,松软无骨,笔滞墨阻,仅“尔父”二字像极;而如“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等,则丝毫不类。临而毁,毁而临,临而复毁,毁而复临,终不得似。时杏生先生来访,其国学深厚,于书法则涉及未多,然见余临作,竟感叹:“相与原作,谬之千里。”听其言,懊恼自艾,“外行”亦窥透玄机,可见所临极差矣。午餐不予其酒,赏一碗油泼面而已。此君不谙鼓励之道,余固当发狠,非不好客也。后搁置不临。盖因性格始然,一事不成,则郁闷寡欢,终日别无他事,以酒为伍,醺醺然何曾计日。某日于羽沉兄家酒醉,不慎自楼梯处滚落,致左足骨折,不可下床,此事似有前兆,骨折前日,余持一残疾人读物归家,路有友云:“兄非残疾者,读此作甚?”答:“上刊书法数幅,颇妙。”友又云:“不吉利!”余未为然。事有巧着,自那读物在家,便残疾近月。卧床期间,时常品读《祭侄文稿》,体味其情感之激动,感觉其节奏之跌宕,虽手未能及,而心渐至矣。于今思来,彼卧床期,实影响为艺之道也。祸兮?福兮?
年逾而立,性情陡改,开朗明快,整日乐不可支,似超然于世,游心物外者,行事亦较前果敢,尤以善于为学而享誉同道。辛未季秋,师弟史文涛携所临《祭侄文稿》予余一观,读后诧异,其神虽未至,而形已逼似,加之纸色泛黄,古雅多趣,且字之大小,与原作颇近。辄探首询之以何笔所临,答为临泉小狼毫,遂豁然明了,余临此贴非功不济,实与工具关联。乃若无其事,作认真欣赏状,多赞少评,其精彩处默记于心,交流心得,窃取经验,以为己用。后专业报刊亦载诸多临帖札记,而鲜有《祭侄文稿》也。大凡曲高和寡,此帖虽被鲜于枢评为天下第二行书,然其乱头粗服,用笔毫无精细可言,既少“兰亭”之华美,亦乏“汉碑”之雄强,且“创新”主张引领时风,有几安心临摹此稿者,正所谓不入时人眼也。偶见某书画小报载魏某人临此琐谈,其细论鲁公用笔之法,略叙以何种材料临之为上,此中亦有用狼豪笔之说,颇受启发。冬去春来,时光飞逝,自而立而届不惑,秃笔成冢,废纸何计,与古人为邻,兴致不减。鲁公之《祭侄文稿》,尤为余所重,面之如沐清风,抑或朗月入怀,每书“维乾元元年”,竟生亲切之感。此贴中“九、使、诸、刺、侯、卿、及、震”等十数字之末笔皆有相同处,余喜用之,习惯成性,竟生病笔,被同道讥为“王一甩”。后不敢用,或少用,约三五年方根除。乡贤张先生曾云:“金泉字有似鲁公处,然‘一甩’除去,则沦为杂家,怪哉,怪哉!”余闻言,惭愧不已。细思,则以为是。
近三年临“祭稿”,似有突破,盖因娴熟耳,点画于不经意中见率意,虽乏原帖之内涵,然使转及墨法已臻统一。为达相似,将稿中所有添加穿插之字皆计划周整,熟可生巧,于今临之,已无心理障碍,可从容为之。前年与友联办“泉、舟、琴书道三人行”展,余临鲁公“祭侄”一幅,观者如潮,赞誉不绝。有问及如何临似者,乃如数家珍,滔滔而言,虽间有虚夸之语,而所答基本属实,有心者当可借鉴也。余闲时喜书手卷,基本格调以“祭稿”为本,洋洋洒洒,不拘泥一点一画,通篇追求古茂、平实,于练达中见真性,于率意中见风格。每书一卷,置于地板,先统观,后细察,待确信无大谬,竟自鸣得意,面泛喜色,继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步阳台享凉风轻拂,看万木葱郁,心旷神怡,忘却年龄,不知何为愁滋味。曾书《兰亭序》文,许因文骇意,书时颇讲究笔法,而无意间将右军笔意融之,感觉良好,书毕似发现新大陆般,兴奋异常,二体结合有如此统一,孰未敢想。乃私定终身:今后之书将以此为基调。
日前,于蒙城开一书法座谈会,一作者问:“‘国展’自流行书风后,‘二王’颇为盛行,近年似乎颜书逐渐领先,未知何故?”余答:“勿论于大展中领先与否,当今书坛非昔日可比,盲目崇拜、跟随时风已成过去。鲁公书无刻意之迹,尽自然之貌,赋人以骨气,予人以精神,适今人审美意趣。东坡云‘书至颜鲁公’,非无证之妄语。故颜书风行于书坛,亦理所当然也。”若仔细品味,余所答有强词夺理之嫌,然绝非毫无道理,近千年来,鲁公之书何曾断脉?昨晚元宵节,月满东天,烟花爆竹渐偃,归家无聊,伏案意临“祭稿”,见墨气淋漓,似有个人风范,比以往更近一步。快哉!
读“稿”之评
《祭侄文稿》至今已历阅千年以上,其震撼之度难以比拟,见者莫不叹赏。因此稿乃于极度悲愤之下草就,情绪之波动,心血之激荡,谁还顾及笔墨之工拙、行距之完整,故每字皆随书家之心境起伏而完成,乃精神与功力自然流露。纵观书法史,此类尚不多见。
古贤多有评之,元人张晏云: 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前宋名重当时。元人陈绎曾云: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事”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有”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藁》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间,“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底柱鄣,末“哉”字如轻云之匀眨“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明人文徵明云:元章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唯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
众评可谓中肯,解析精微,毫无夸张之嫌,予每细读,乃敬服之。
“祭稿”之感人皆因情感人。书文皆然。而此“情”实达忘情,当血泪交织、悲极哀极之时,作者所表现之心声,唯于“忘情”状态间运行,否则此不朽之制将不复存焉。或云鲁公濡毫时,安有艺术创作之思,仅将胸中郁垒解脱之,故默默倾吐间此彪炳千秋、无可复制之结构方能告成。不意而成,不为而为,艺之境界也,属瞬间之事,只是瞬间需有长期功力积累作铺垫耳。
《祭侄文稿》因于激情中诞生,显坦白真率、随心所欲,述心表志,独异鲜明等个性,情感激越,融于笔墨,畅宣淋漓,意蕴深刻,而形象之生动,前无古人,后无来着。作品透至高之精神品格,显凛然不惧之心魄。此稿与其楷书相比,则愈成熟,更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之概,造诣极深。和而不流,威而不犯。运中锋、藏锋、转锋于线内,得苍劲、奇崛、诡异于形中;化浓淡枯润之墨色,发豪放雄健之英气。
联合国日的演讲稿【第二篇】
在徐敦信记录每天事件的小本上,那天只有一行字:接到日本使馆电话。
那天是1978年8月6日,晚上8点45分左右,徐敦信在外交部加班。他那时候44岁,担任亚洲司日本处副处长,7月21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重新展开,他连日保持着紧锣密鼓的工作。虽然是星期天,但次日要举行第13轮会谈,他必须作好发言准备。
那个电话之所以值得记上一笔,因为对方说。日本外相园田直希望在8日访华,举行两国外长会谈。徐敦信层层请示领导后,直接打电话给邓办公室报告。
按照徐敦信的回忆,邓秘书接听电话后。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消息,没有挂电话而直接向口头报告,得到的答复是“欢迎访华”。9点15分左右,徐敦信致电日本使馆,告知结果,“日本公使接了我的电话以后很高兴,又好像有点意外。因为他还说了句‘这么快啊!’。”
8月8日傍晚6点40,园田乘专机抵达北京;9日中日外长举行两次谈判;10日双方条约起草工作开始进行;12日傍晚7点,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由两位外长完成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字仪式。
这一次签字,距《中日联合声明》发表,已将近6年。
反不反霸
1974年11月,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韩念龙赴日签署中日海运协定时,向日方提出开始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的建议。日方欣然赞同。在此之前,中日政府间的贸易、航空协定都已缔结并生效,渔业协定尚未完成,但双方同意将原有的民间渔业协定延长一年。《中日联合声明》中规定的四项政府协定基本完成,进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谈判,顺理成章。
中方的设想是:前言中肯定《中日联合声明》,条文应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诉诸武力,不谋求霸权并反对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关系等内容。日方对其他几点都能表示同意,唯独在“反霸”上提出异议。
日本外务次官东乡文彦在《日美外交三十年》中回忆:“我当即指出此项条款是就日中两国发展长远的和平友好关系做出规定,反对第三国的霸权不属于本条约的范围。”
但在全程参与条约谈判的徐敦信看来,“反霸条款”恰是与长远的和平友好关系有关的。中日两国宣告自己不谋求霸权,首先是自我约束,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周围的中小国家的疑虑。“反霸条款并不是中国提出,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先写进了中美《上海公报》,后来也写入了《中日联合声明》。在声明中已经承认的事,缔约时总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倒退吧?”
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反霸条款有个前缀:“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针对第三国的”,是日本方面执意要加上去的,意在避免超级大国不高兴。但苏联并不领情,反应还颇为强烈,公开声称“反霸条款”就是反苏条款,对日施加了许多外交压力。
因为害怕“中国要求将反霸条款写入条约”这样的新闻将引起国内外舆论反响,日本对这方面的信息严格保密,直到1975年1月才被《东京新闻》披露。
徐敦信说得很直白:“就是日本的右派反对和中国缔约,不肯写入反霸,只是他们的借口。”
韩念龙回国之前,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进行了礼节性拜会。根据日本记者永野信利的记录,韩似乎有意激励田中为此作一决断:在代表中国政府赞扬了田中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中作出的贡献之后,敬了田中一杯茅台,“并鼓励他说:‘首相,请喝了这一杯。喝了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但11天后,11月26日,因为经济来源问题而四面楚歌的田中角荣辞去首相一职。12月9日,三木武夫内阁成立。
恢复谈判一波三折
三木上台不久的施政演说指出中日关系进展顺利,强调“今年应该进―步发展这种关系,在日中之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今年”指的是1975年。1月16日,由中国首任驻日大使陈楚和日本外务次官东乡文彦进行条约谈判。徐敦信回忆,他当时对谈判有着比较乐观的预计:“条约既是《中日联合声明》上的明文规定,又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更是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需要。估计谈判短的话三个月,长的话半年,应该可以完成了。”
这次谈判进行了三个多月,交换了各自的条约草案,但并没有达成结果。“三木派在自民党内是小派系,比较软弱,幻想内外各方面都不得罪。当时苏联对日本软硬兼施,不想让中日缔结条约。日本极右翼以此为极口,极力阻挠。三木内阁对内应对不了右派的干涉,对外害怕得罪苏联,造成谈判迟迟不得进展。”
陈楚当时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在徐敦信看来,很可能也有“摸底”的意思在里面:“看看对方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刚开始谈,对方的真正要求可能还不明朗,寸步不让也是一种试探。”
其间,中日政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76年,周恩来与先后去世,年底时三木因众议院选举失败而引咎辞职,福田赳夫继任组阁。
福田曾因在中日关系中的消极态度,而在1972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败给田中角荣。在两国已经建交的情况下,他虽然表示要抓紧条约谈判,但仍然在观望形势,迟迟没有行动。
园田的秘书渡边亮次郎在《园田直其人》一书中,对福田缔约态度的判断是:“政局尤其是同在野党的关系趋于紧张,他就对日中关系采取积极态度。目的是稳定形势;情况稍有好转,他就犹豫徘徊,止步不前。”
在徐敦信看来,福田由消极到积极,最后下定决心。与粉碎-----后,邓复出工作并亲自领导缔约谈判工作有关。“同志通过各种渠道,向日本各界包括福田本人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说,他向访华的日本政要表示:‘福田首相说不上是中国的老朋友,他和中国的关系我们彼此都清楚。但是我们并不在意,他表示要积极对待缔约谈判,我们期待他同口中、大平一样成为我们的朋友。’还有一个‘一秒钟’的说法。邓说,知道到首相很忙,不过真下决心,一秒钟就能解决问题,那就是两个字:‘签订’。这句话传到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福田受此影响逐渐进行的调整,徐敦信也都看在眼里:“他在1977年底的时候任命园田直为外相,安倍晋太郎作内阁官房长官。园田善于谈判,一向同中国友好;安倍在自民党中较有人望。我们就大概知道他会让园田来进行条约谈判。让安倍来处理党派内部关系。由于有他传达出的这些信息,我们对于恢复谈判还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
1978年5月31日,日本驻华大使佐藤正二向韩念龙正式提出恢复条约谈判的要求,中方于6月14日给予回应,表示同意。
该怎么谈
徐敦信介绍,比较理想的谈判情况是:上午谈判。下午双方各自研究对策,晚上可用来准备第二天的发言稿。“对方提出的新说法,我们当场通常只简单表示一下,你这个是有问题
的。但具体的如何回应,就要靠会后的时间仔细研究,每一句话都是要有依据的。所以谈判的时候,基本都是就着稿子谈。”
在不需要谈判的时候,徐敦信都是在单位食堂吃过晚饭再加一会班。至于开始谈判的时候,更没有准了,“什么时候弄完了什么时候能走。”
而这次谈判更有些特殊情况。谈判团长韩念龙因病正住院治疗,医院方面同意他下午出院工作,谈判只能安排在下午。
在北京的酷夏,当时还没有像样空调的外交部3号宾馆里,谈判双方每天下午正装入场,进场后才能脱掉外套,常常已是汗流浃背。“我们那时候穿的是中山装,日本方面都穿西装。”
谈判的时间并不固定,“把想说的话说完就可以了。时间长短并不重要,谈的时间再长,光是干嘴仗,也没有什么意思,关键还是争取有所进展。谈的过程中也常常要求休息,大多不是为了真休息,只是为了能有时间各自进行商讨。”
通常放在下午的会议总结因此顺延至晚上,结束以后,徐敦信还得写发言稿,第二天一早,他得到北京医院,与病床上的韩念龙进一步讨论、定稿。“其他同志各自有负责的内容,比如将每天谈判情况整理简报,翻译人员则忙于翻译讲稿。”
不按稿子的情况也有。通常是对方新提了个观点,“我们就说,你们这是节外生枝,或者说是老瓶装新酒。碰到这情况,最为难的就是他们的翻译,翻译中国的成语还是蛮考验人的。”
中方所强调的反霸条款必须原原本本写进条约,这里的“原原本本”指的是精神实质,而不是一字不变的文字表述。“反霸条款所涉及的本来是亚太地区,而日方希望改为‘亚太和其他任何地区’虽然淡化了反霸针对性,但是地域扩大并没有改变该条款的精神实质,所以我们采纳了日方意见。”
这同样也是因为,“同志有个内部指示:力求达成协议。”
因为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谈判取得进展,但个别问题仍然僵持不下,8月初的时候,日本外相园田直判断:“双方谈判团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需要的是更高一级的谈判了。在他所著的《世界、日本与爱》中,他剖析了当时的尴尬环境,与自己的决心:“我觉得,外务大臣不去就没有办法打破僵局;再说中方满怀热情,失去这次机会的话,缔结日中条约还要大大推迟。”
8月6日下午,日本时间5点左右,园田来到福田休养的箱根王子饭店。两天前,福田没有同意园田访华,这次园田是带着“如果不同意我的意见,就辞职”的决心去的,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福田竟直接问他:“什么时候出发?”
决定在8日出发,因为外务次官有田圭辅认为,年月日都逢8乃黄道吉日,诸事顺利。
在此之后,才有当晚徐敦信接到的那个电话。
眼泪的胜利
根据园田回日本后接受《周刊文春》的采访,在8月9日进行的中日外长谈判中,他的讲话不涉具体条约,只谈政治问题。他要求双方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推心置腹,坦率地交换意见”,甚至说了“如果条约缔结不成,我就不能回日本了,只好在北京自杀”、“如果谈崩了,我和你都会受到世界的耻笑”这样的话。
这位感情丰富气场强烈的外相的发言,按他的说法,导致“对方有人眼圈也红了”。
在《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中,中国外长同样提到了园田的“好动感情”与“越谈越激动”,但是在他笔下,“热泪盈眶”的人,倒是田园直外相自己:因为中方在当天下午的第二轮谈判中,表示同意日本提出的“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各方同第三国关系的立场”的条款,园田又激动地表达了一番心迹。
第三国条款的突然通过,令日本方面惊喜到不敢置信。至于原因,黄华只提到是“根据中央批示”,而永野信利在《日中建交谈判纪实》中,揣测“肯定是邓最先做出‘这就可以’的结论。”
第三国条款一落定,条约谈判就基本没有阻碍,当天晚上的欢迎宴会上,黄华外长的致辞已经是“经过双方努力,条约谈判已经有了成果”。而第二天原本要进行的第三轮会谈,因为第二轮会谈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直接被取消了。
8月10日,邓会见了园田。园田转达了福田的邀请:欢迎邓副主席来日本进行条约交换仪式。同时,他也转达了福田的另外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否继续存在,二是尖阁群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
第一个问题,邓的回答是:“那个条约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让园田很方便地完成了使命;但第二个问题的答复,却让他紧张到“浑身像瘫了一样”。
徐敦信记得,的回答很巧妙:本着条约精神,这个问题放一放不要紧,可能几十年也达不成协议,达不成协议就不友好了吗?这个条约就可以不实现吗?!这个问题可放在一边,恻曼来,从容考虑。
只是对于刚刚成功缔结了一项足令他在国内扬眉吐气的重要条约的园田来说,生怕邓表达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表态,而使他几乎已经触碰得到的成就付诸东流。所以,邓举重若轻态度自若的处理,也已经让他“受不了,使劲拍了一下邓的肩膀,说:‘阁下,不必说了。’”
而当时在场的徐敦信,回忆里根本没有园田拍肩膀那一幕。“可能是日本外相接受采访时临场发挥。”
在通常的日本舆论中,园田这次访华,一方面成功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对于中日关系上的两个敏感问题也从中国领导人处得到了令日方满意的答复,对他的努力与成就,基本上都给了高度评价。
联合国日国旗下的演讲稿【第三篇】
秋风习习吹来,吹熟了果实,吹来了节日。
十月是一个节日众多的月份,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0月1日国际音乐日,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5日世界教师日,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10月9日世界邮政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10月24日,我们有将迎来联合国日。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节日,今天就让我把它郑重地介绍给大家吧
“联合国”一词最早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发明的。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国以及大多数签署国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并规定联合国这一国际性组织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从此,10月24日就成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徽章图案的由来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联合国徽章的设计就考虑到这个宗旨,其图案是用两根橄榄枝衬托着整个地球,意味着争取世界和平。用橄榄枝代表和平,来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远古时代,主宰人类命运的上帝发现人间道德风气败坏,十分震怒,决定发一场大洪水,把人类全都毁掉,众天神中有的提议地球上应当保留一点生命,否则显得太残酷了,上帝认为有理。经过考察,认为挪亚夫妇是惟一的一对好人,就派使者通知他们准备一只方形的大木船,并在各种动物中挑选一对雌雄,带到船上,以逃避灾难。后来洪水退去,挪亚夫妇派鸽子去其他地方探察情况。不久,鸽子衔着一根青绿色的橄榄枝叶飞回来报喜,洪水已退,和平日子来临,世界生命开始了新的转机。后来这只船就被称为挪亚方舟,橄榄枝成为和平的象征,鸽子也被誉为“和平鸽”了。
联合国在三个城市设有办事处,那三个城市被称为“联合国城”。 第一个联合国城——纽约。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东河之滨,有一块公顷的地皮,是一块“国际领土”,由联合国警察守卫着。第二个联合国城——日内瓦。瑞士日内瓦,是第二个联合国城所在地,全称“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也叫“联合国欧洲总部”,俗称“万国宫”,总面积为25公顷。第三联合国城——维也纳
同学们听完我的'讲话,你是不是增长许多知识呢?让我们一起简单回顾一下吧:
1、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
2、它的徽章图案是用两根橄榄枝衬托着整个地球,意味着争取世界和平。
3、用橄榄枝代表和平,来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4、世界上有三个联合国城:美国的纽约,瑞士的日内瓦,奥地利的维也纳。
知识犹如水滴,积少成多,日积月累,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联合国日世界和平主题演讲稿【第四篇】
他们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誉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国的骄傲”;他们为世界和平出征,用职业表现承担大国责任;他们在复杂恶劣的环境里,冒着战场的硝烟,顶着各种流行病的威胁,用青春诠释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用热血浇灌着美丽的和平之花。
他们就是中国维和部队!
中国军人为世界和平出征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和谐的世界环境。参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也成为中国军人的神圣使命。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使用非武力方式帮助冲突各方维持和平、恢复和平并最终实现和平的一种行动。根据中国政府确立的原则,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是向联合国提供军事观察员、民事警察和工程、医疗、运输等后勤保障分队。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
应联合国秘书长请求,1992年4月至1993年9月,中国先后派遣军事工程大队两批800名官兵,参加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的维持和平行动。这是中国政府派遣的第一支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蓝盔”部队。
自1990年首次派出维和观察员以来,中国一直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积极参与者。20年来,中国维和官兵用汗水和生命践行了联合国维和使命,履行了中国政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截至20--年年底,中国“蓝盔”部队已参加了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士兵9000多名,我军共有10支维和分队1546人部署在4个联合国任务区,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官兵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维和部队用职业军人的杰出表现承担大国责任,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文明之师
今天,在每一个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中国“蓝盔”部队不仅是和平的守护人,更是友谊和文明的传播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展示出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在“世界火炉”苏丹,中国工兵营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仅用3天便将从维和营地通往瓦乌机场的公路修通。
在刚果(金),中国军人仅仅用短短的20天就使一片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山坡变成了一座平坦整洁的军营。
在利比里亚,中国运输分队保障范围辐射利比里亚全境,是驻利46支国际维和部队的运输保障中枢。联利团一名高级官员形象地称赞说:“联利团任务是在中国运输分队车轮支撑下推进的!”
在海地,在苏丹,中国维和官兵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建起了了菜园子,改善了官兵吃不到绿色蔬菜的困难,苏丹战区司令瓦里奥巴看到满园的蔬菜也惊叹道“你们不但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联苏团赋予的繁重施工任务,还能利用休息时间种出这么好的菜,中国军人真是了不起。”
在黎巴嫩,中国维和工兵营牢记使命,顽强拼搏,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黎以冲突期间,他们处乱不惊,正确判断形势,果断处置情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称赞,成为冲突期间发挥作用最突出的联黎部队之一。
自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维和工兵部队共修筑修复道路1万多公里、架设维修桥梁207座、排隐爆炸物7500多枚;运输部队共运送物资21万吨、行驶里程350万公里;医疗部队共接诊近3万例病人……这一连串惊人的数字,不仅证明了中国“蓝盔”部队的优异表现,还反映出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个明显特点:走出国门的都是工兵、医疗、运输等保障部队,从没有一支进攻性部队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这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政府主张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一名维和战士在出国前的志愿书上曾这样写道:“只要能为世界和平做出一点中国军人的贡献,就是再苦再累,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造就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维和力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维和军人高昂的士气、过硬的专业素质、乐于助人的品质,赢得了联合国维和官员和他国维和官兵的普遍赞扬。联合国驻苏丹特派团维和部队总司令摩西・奥比少将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自己就任后视察任务区时,中国维和部队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联合国需要更多这样的高素质军事人员参与维和行动。
架起中国与世界的友谊桥梁
在柬埔寨,在苏丹,在利比里亚,在海地,中国军人无论走到哪里,就把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架到哪里,在圆满完成各种维和任务的同时,还积极为驻地建设勤奋工作,成为传播友谊的文明之师。
历经长达14年的内战后,利比里亚国内基础设施破坏殆尽,物资奇缺。中国“蓝盔”部队来到后,主动帮助驻地修建了“友谊”、“行政”等数条主要道路。此外,他们还积极向当地百姓传授各种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中国军人选派了一些懂水稻种植技术的官兵,手把手地教老百姓种植。中国军人的真情和友谊感动了许多当地人;他们把中国军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20--年黎以冲突后,黎巴嫩南部地区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为帮助当地群众重建家园,中国维和部队每天出动多台次的机械和多名人员,整治道路,清理废墟。每当看见中国维和工兵营的推土机平整道路时,路过的车辆总要鸣笛致意。黎以冲突期间,中国政府无偿向黎巴嫩捐赠了救援物资,使黎巴嫩人民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和平友善之举。每每见到中国维和官兵,不少当地百姓用刚学会的中文不停地喊:“中国人,ok!”
海地任务区是联合国最危险的任务区之一。为增进海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公安边防部队维和警察防暴队通过开展“警营开放日”、学校义务劳动、捐赠学习用品,举办中华文化武术培训班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在营区开设中文培训班等办法,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全面介绍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中海两国人民交往的感情基础。20--年12月,海地政府总理米歌尔在视察中国防暴队营地时,赞扬中国防暴队“是中海两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友好桥梁”。
维和队员身份特殊、世人关注,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活名片”,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帮助驻地的群众,受到了驻地居民的热爱。住苏丹的维和部队,经常给村民们送医送药、捐赠生活用品、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为解决村民出
行难的问题,中国维和部队官兵牺牲休息时间为村里修筑了6公里的简易道路。在中国维和部队的帮助下,村民们学会了蔬菜种植方法,使昔日茅草丛生的荒野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良田,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20--年1月20日,苏丹南部瓦乌市巴比拉村村长拉比带着恢复健康的4岁女儿安吉里娜,专程来到中国第七批赴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营地,向挽救女儿生命的中国维和军人表达深深的谢意。“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中国维和军人对我们的无私帮助!”是拉比村长常对村民提及的一句话。
用流血和牺牲书写对世界和平的忠诚
“接你回家,我不能没有你,尽管你留在那里却铭记在我心里;接你回家,温暖你的土地,永远守候你一生对全世界的情义。”20--年年初,一曲写给在海地牺牲的中国维和部队八勇士的《接你回家》,代表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对八位海地维和英雄的呼唤,也让国人真正认识到中国维和部队的用牺牲书写的对人类和平的忠诚。
在长达十多年的维和过程中,11名军(警)官和5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
20--年5月3日中午,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建筑分队3班班长付清礼,在基武湖畔一个临山半岛上洗刷装载机上的污泥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年10月24日7时15分,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士官张明,在与战友外出执行任务时,被子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
20--年7月25日19时30分,因以色列空军对黎巴嫩南部边镇希亚姆进行空袭,击中联合国观察员哨所,造成驻黎巴嫩军事观察员杜照宇与其他3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遇难。
20--年1月12日――海地当地时间2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级强烈地震,造成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倒塌,正在楼内与联海团官员举行商谈的中国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成员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和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女)同志被埋在废墟下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