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实用(优推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实用(优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第一篇】
《黄鹤楼送别》是1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1篇浅近的现代阿拉文库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黄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黄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黄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黄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黄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第二篇】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1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饯行依依惜别伫。
人品诗品。
伫立凝视 。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第三篇】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第四篇】
什么是“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是我们这次研讨课的主题。本次课前,我们通过网上学习和主题探讨的形式,对什么是“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
梁老师精心的准备,精彩的课堂,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一石击起千层浪”嘛!为我们今后的尝试与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是我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体现“语文味”。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梁老师的这一节课,很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一是在新课前复习词语,读好词串,并运用词语说话。二是在课堂中梁老师抓住“依依昔别、藏、伫立、凝视”等词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等关键句的品读,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这就是语文课区别与其它课程的具体体现。夯实语文基础知识,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这就是体现“语文味”。
二、把准课文感情基调,有效指导朗读,体现“语文味”。
《黄鹤楼送别》是1篇文质兼美的“文包诗”课文,梁教师运用符合情境的背景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创设情境,通过梁老师的精心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听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充满个性的朗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在引导学生诵读李白举杯敬酒的段落时,老师动情地诉说“这是一杯……”,一组排比句的运用,把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融入文章,学生也能在诗意中动情诵读,理解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在这种美的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才会优美起来。课堂中梁教师把准课文感情基调,有效指导朗读,这就是“语文味”的具体体现。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朋友即将远离,人海茫茫,再次相遇不知何年何月。请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读课题)。
2、师:从课文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板书“饯行”),他们二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3、师:好!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生读)。
二、朗读感悟。
1、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接读)(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上标记。(生自读)。
2、交流体会: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4、理解“诗篇誉满天下”时,请学生背诵他的古诗。(《宿建德江》、《春晓》……)再读“誉满天下”一词两遍。
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赠孟浩然》)。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白云相伴到老,他的人品怎能不——生读“令人敬仰”,再读一遍。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5、师: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生答:“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交流体会。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学生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6、师:在我们班谁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请接着读孟浩然的话。你知道什么叫知己吗?(友谊深厚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师: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们一定心心相印,能够感受到话中那份难舍之情,一起读一遍,我们大家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7、师:(画出此句)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生答)。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请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评价。
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8、师: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点击出示第4自然段)。
友人登上了船。——(生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不能,为什么?(生答)。
师:你能将自己的理解融会在你的朗读中吗?配上音乐。(指名一个一个读)。
师:(想象说话)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白帆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此时此刻,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来,伴着音乐一齐读一读。
10、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登船远去(板书:目送),触景生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击出示古诗)。
考考学生是否知道“之广陵”、“故人”、“西辞”等词语的意思。找出文中与诗句相对应的解释。试背古诗。
三、积累拓展。
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1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1篇浅近的现代阿拉文库中。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
在教学中对一些关键词的点拨、推敲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在第4自然段李白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在理解“誉满天下”一词时,我注意到学生对孟浩然诗的积累,让学生把积累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补充了《赠孟浩然》一诗,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孟浩然的人格的高尚。这样在课堂上就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另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收集送别诗制成书签,互赠友人。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积累更多的送别诗,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