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第一篇】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为“切入点”,广泛搭建科学平台
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我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广泛搭建科学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一是创办电视栏目。今年初,我局与县电视台配合,将《农家顾问》改为“垄上行”电视栏目,并进行了改版。通过《垄上行》栏目中“乡村风景线”、“贞贞热线”、“农事话你知”等版块,为广大农民朋友咨询农业政策;把脉农业生产;牵线农产品销售;知农情,说农事儿,暖农心。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开辟网站和短信服务。为给好的提供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我局自便开创了农业信息网,在秭归政府门户网开辟了“秭归农业专栏”,另外我局还联合县科技局开办了“农业110”信息平台,与县移动公司创办“农信通”,将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三是创办农业技术期刊。我局组织各只能二级单位,编发了《秭归特产简报》、《畜牧简报》、《秭归农资》、《秭归植保》等技术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制定了茶叶、柑桔、蔬菜、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为全县农民提供最先进、最前言、最全面的农业信息动态和农业技术知识。全县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民的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现代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和节本增效技术,不断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一是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我局将每年的月定位“科普活动月”,通过开展“组织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系列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全县各个乡镇分地区、分产业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等知识讲座,为农民现场讲解技术,现场解决难题,现场推广新技术,推销新产品,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我局以粮油、果树、蔬菜、牲猪、水产、农机等为重点,共培训农业科技中心示范户2180户。严格按照“五有”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专家组制度、科技指导员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六项制度。完成了12个科技农家书屋建设任务,配送书柜15台套、各类书籍3000余册,努力把农家书屋建成广大农民朋友获得新技术、新信息的前沿阵地和平台。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农业增收途径,我局在开展送科技下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在全县大力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并联合共青团秭归县委开办青年创业就业培训,为农村青年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技术支撑和资金扶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性人才。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推广活动,大幅度、大手笔的培训活动,现代农业中的配方施肥、脐橙果园四挂、茶叶无性系栽培、农作物轻型简化栽培、优质三元猪等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得到广泛提升。
(四)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示范样板
我局通过“三园”建设为契机,以办示范样板为抓手,以开展农业新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全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县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业、高山蔬菜烟叶、全县生猪”三带经济格局。脐橙产业以低海拔(300米以下)发展晚熟脐橙、中海拔(300-500米)发展中熟脐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区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脐橙的三带格局;茶叶产业以“早茶、特茶、全县优茶”的生产格局;畜牧龙头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各大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逐步推进。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进送科技下乡系列活动,“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春季垄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县共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180户,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895场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万份,与县电视办《农家顾问》专题栏目13期,推广了“20个优良品种、十项轻简栽培技术、十项种植模式、十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等新型技术,成立了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坚定专家组;组建了农业专家技术咨询110平台;设立了24家农家书屋,并配置了电脑、图书等硬件设施,构建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络,真正做到了田间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彰显成效
今年,我局紧扣“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围绕高山蔬菜、茶叶、低山柑桔、全县生猪的产业格局,先后实施了蔬菜、茶叶、柑桔为重点的“三园”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实施了“一圈二带”(农业示范圈、生态柑桔产业带、生态茶叶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推广五种种植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种养一体化模式和生态观光模式),实现社区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局先后累计举办柑桔综合品改、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农机推广示范村等各类示范样板建设,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样板2个15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样板1个亩;无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样板1个2200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推广新型农机具3500台。农业示范样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辐射,使得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高产玉米创建示范县”、“省马铃薯种繁生产基地”。秭归脐橙先后被评为“十大名牌农产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我局参与的“柑桔优异种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也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绵茶、欲品思茶、等茶叶品牌先后被“地方特色名茶”、“十大名茶”、“优质茶”。特别是由我局和政府共同在建设的“7+1”项目集成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吸引了全国性现代农业现场会议在此召开,总结并推介了建设经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使我县农民更好的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今年,我局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阳光”工程,全县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职业农民1300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150人,农产品加工200人,知识更新培训16人。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秭归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稳的多层次人才,着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质水平。
(四)农民培训基地得到大力扩展
我局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构建了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流动培训阵地,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清华职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固定培训阵地,网络了以农业中心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体系。我局充分利用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设施先进,装备齐全,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同时,还网络了种猪场、茶场、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实验观察基地和学员活动中心,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学员既能学理论,又能学实践;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流经验。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为更好的实现全面素质刚要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以下困难和不足: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第二篇】
1、降低了培训成本,切实为农村教师减负排难。“送培下乡”让广大教师减少了交通、食宿等费用,每年可节省几百万元,为农村教师减轻了经济负担,排解了诸多困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务实高效的培训指导思想。
2、节省了时间,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如果每年让农村教师到县上集中培训,至少要花费一周以上的时间,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大。而尽量利用寒暑假、双休日“送培下乡”,可最大程度地少占用教学时间,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
3、促进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送培下乡“丰富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让他们不断更新了教育观念,拓展了教育视野,在学习、反思中不断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逐步转变了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明显增强。“送培下乡”为实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4、促进了校本培训、教研工作,推进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在‘送培下乡’中,培训教师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全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课程改革与研究创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促进了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培训质量。“送培下乡”也是培训教师难得的学习和“充电”的机会,他们从中增进了对农村基层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了解,增强了教师教育的职业情感,丰富了教师培训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了培训模式和方法,从而促进了培训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多年来宣汉县教育局通过“送培下乡”培养了近20名专职优秀培训教师,促进了全县教师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了培训者与参培者的双赢,形成了教师培训机构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开展“送培下乡”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搞好“送培下乡”的前提早在1997年,该县成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全县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同时开始了以区(镇)为教学点的“送培下乡”活动。2004年,为了组织开展好小学新课程送培下乡工作,县教育局采取以乡(镇)中心校为依托、“分片设点”的新办法,共设立了26个培训教学点。2007年,又在乡(镇)设立了11个培训教学点,采取了“送培下乡”的办法,对全县初中教师进行了全员规范性培训。为了组织开展好“送培下乡”工作,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规定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中的职责主要是负责教学、考核、培训管理工作;并明确培训点所在学校校长为“点长”,负责该培训点的组织、后勤及“送培下乡”的具体安排,并提出明确要求,确保该项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启示二:做好教育教学调研,凸显培训的针对性,是搞好“送培下乡”的基础为了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培训有的放矢,县教师进修学校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活动。一是在每年的3-5月组织培训教师到乡(镇)学校听课评课、与一线教师座谈,收集第一手资料,总结课改经验;研讨课改的难点和疑点,从而发现问题,探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确立有针对性的培训课题,编写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培训资料。二是在“送培下乡”、继续教育工作检查等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广泛听取农村学校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培训教师进行研讨与反思,从而对培训内容和方式加以调整,保证“送培下乡”取得明显实效。
启示三:强化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是搞好“送培下乡”的关键一是加强对培训教师的培训。每年组织培训教师到省、市参加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理论、新方法。二是县教师进修学校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教师自主研修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水平,培养培训教师后备军。三是让专职中青年培训教师到中小学教学一线锻炼(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开办了附属小学),积累教学经验,并承担各种培训任务,使其成长为骨干培训教师。四是每年从省、市、县聘请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家名师作为兼职培训教师(每年聘请“送教下乡”兼职培训教师近10人),力求提高培训质量。
启示四:创新培训教学方式,增强培训实效,是搞好“送培下乡”的重点“送培下乡”不仅是培训地点、培训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要在此过程中实现培训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和创新。根据各校教育教学和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改变了过去一味灌输的方法,采取了专题讲座、案例探讨、现场教学(示范课、研究课)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们听讲、观摩、反思、讨论、交流有机结合,教学情景更加丰富直观,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明显增强。比如从2004年开始,在新教材“送培下乡”中,组织优秀学科骨于教师到每个培训点上语文、数学示范课,授课者与广大教师交流课例设计思路与方法,参培教师联系教学实际进行交流探讨,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的紧密结合,让广大农村教师受益匪浅。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第三篇】
关键词:流动党校 菜单式教学 送教下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343-01
教育培训是党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新的时期,崇义县委党校积极适应新常态,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创造性成立并依托“流动党校”开展培训工作,最大程度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需要。
一、背景分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各种来自西方社会的思潮也随之而来。整个社会成员的思想也面临多元化、良莠不齐的现象。作为党培训干部的主阵地,尤其是基层党校,面临着许多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员干部居住地不再像原来一样集中有不少党员出去打工,也有一些党员在县里各乡镇流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任务艰巨,急需基层党校以新的思维和理念来引领党校培训教育工作。
针对农村党员分散、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培训难落实、创先争优能力偏弱等实际问题,崇义县委党校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创业致富创业力为重点,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创造性成立了“流动党校”,并开展了灵活多样、全面覆盖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与创业致富的难题,受到农村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主要做法
1.“三措并举”办校,搭建专家送学平台
“流动党校”是一种特殊的培训干部方式,有培训队伍多元化、培训场地基层化、培训对象区域化等新的特征,是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有益探索。
组织模式以党校为主。由县委组织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建,实行“流动党校”与县委党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县委党校负责承担“流动党校”日常工作。
授课教师突出本土化。组建了以县委党校教师为主体,农业、司法、计生、土地、林业等部门单位42名业务骨干为成员的稳固教师队伍。还以乡镇为单位,聘请264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土专家”、“田秀才”为客座教师,形成了覆盖每个乡镇、村相对固定的2名以上教师。
授课对象突出针对性。以农村(社区、企业)党员群众、流动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为培训对象,在每个行政村(社区、企业)每年至少开展培训2次以上。
2.“三种形式”培训,保证学用工作成效
“流动党校”坚持以党校为主,多部门参与为辅,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精心组织实施基层干部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进行实施。
网络化送学。充分利用建立固定全覆盖网络化师资队伍,围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需要,开设党的基本理论、涉农法律法规、计生知识等10余种培训课目,面对面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网络化授课解疑。并与县职业中专联合办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目前,“流动党校”设102个小分队送学,实现了乡镇、村组网络化全覆盖培训,累计授课280期(次),培训乡镇骨干320人(次),培训普通党员和群众万人(次),传授农村实用技术16项。
动态性教学。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灵活运用集中培训和分散教学等方式,以农民平时聚集场所、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党员活动室为流动课堂。把党的基本理论、涉农政策、科技、卫生及中央、省、市、县等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内容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开展动态式、体验式教学。聘请“连心”活动下派干部和农村党员能人作为教学骨干,使其成为了“流动党校”的“驻村教员”。“流动党校”采取流动授课、送教下乡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由下到上的培训模式所带来的弊端。目前,共解决群众种养难题230件,带动发展肉兔养殖、脐橙种植、油茶种植、良种培育等特色种养产业党员群众487名。
菜单式选学。过去党校授课多以干部职务级别划分培训班次,教师的教学内容多在面上,忽视点上,针对性不强。“流动党校”推行“配餐+点菜”1+X模式,更贴近基层需求,调动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配餐”即一堂党课,由县委组织部收集中央、省、市、县重要精神及农村各种实用技术,统一定向集中配送到乡镇、村组。“点菜”即根据党员干部群众需求供课,细制了由40多道具体培训课目组成的培训“菜单”,每次培训前,由受训对象根据需要提前“点菜”,自主确定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经各乡(镇)收集汇总后报县委组织部审核,再由县委组织部联系“流动党校”授课。各党员群众纷纷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积极“点菜”,目前,共收到“点菜单”600多份。如长龙镇脐橙种植初具规模,“流动党校”根据党员群众“点菜”情况,专门配置了脐橙栽培技术培训“特色大餐”,深受群众喜欢,每次听课人数都在100人以上,许多邻乡的脐橙种植大户也跑到长龙镇去分享免费“大餐”。
3.“三项制度”保障,推动活动有序运转
“流动党校”作为党培训干部的新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很有必要在需求调查、目标管理和经费保障这三方面下功夫,确保其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要实行培训需求调查制度。由县委“流动党校”每季度第一个月向乡(镇)、村(社区、企业)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发放《崇义县“流动党校”培训群众需求调查表》,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党务知识、法律知识、财税金融、科技致富等16个方面收集整理上报培训对象的需求情况,流动党校将依据基层党员群众的需要,专门设计定做授课内容。
要实行培训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拨一点、党费出一点、其它渠道筹一点”的办法,每年解决流动党校运作经费20万元,主要用于添置教学设备、器材、教材、聘请教师和表彰奖励等。目前,该县已投资12万元,添置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音响和摄像机等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培训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成效
在农村党员培训工作中,以“流动党校”为载体,整合学习培训资源,通过开展“流动办学、送教上门”的形式,发挥其灵活的教育优势,有力地推进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这既改变了以往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又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增强了党员学习积极性
“流动党校”整合优化社会优势教育资源,科学研究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所需,采取送教下乡的形式,真正突出干部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觉学、愿意学、探索学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得以发挥,党员干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2.确保了农村培训全覆盖
在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活动中,充分利用“流动党校”这一有效载体,实施流动办学,送教下村,有效地解决老、弱、病、残、离退休、外出等党员不便参加教育培训的难题,达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面全覆盖。
3.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
在开展农村党员培训工作中,“流动党校”紧紧围绕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的要求,通过“组织出菜单、党员来点菜”的方式,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素质与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
4.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第四篇】
“培训地点的情况与我所在幼儿园的情况类似,培训的内容也很贴近我们日常的保教实际。” 对比之前参加过的培训,邱继琼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次培训离自己的保教工作更“近”了,有了更多可以直接参考和借鉴的东西。
邱继琼感受到的变化,源自云南省“国培计划”培训模式的改革创新――“送培下乡”项目。云南在继续实施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培训、远程培训等模式的基础上,“送培下乡”成为今年的又一积极探索。
“接地气”,“国培”由高校移至教学一线
邱继琼3年前曾参加过“国培计划”组织的转岗培训,由一名小学教师顺利成为幼儿教师。而这次玉溪师范学院承担的“送培下乡”项目让她受益良多。
“送培下乡”项目由玉溪师范学院、玉溪市红塔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及红塔区的李琪幼儿园和高仓幼儿园共同组织实施。其中,玉溪师范学院负责项目统筹管理、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红塔区教师进修学校和两所农村乡镇幼儿园作为项目的合作方,负责场地协调和后勤保障,同时组织当地的教师参加培训。
“送培下乡”项目改变了以往由高等院校单一实施的格局,培训地点也由高校下移至教学一线。玉溪师范学院副院长苏丽春说,培训方式的变化给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注意到,对于“送培下乡”项目培训地点的选取,云南省有明确规定:“必须在中小学或幼儿园课堂教学现场实施,严禁在培训院校开展培训。”这是该项目的前置条件。
云南省6所承担“送培下乡”任务的高校都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将培训地点都放到了中小学和幼儿园。
在培训地点的确定上,各培训院校也在考量什么类型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更适合参训教师。云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赵德荣说,培训环境的选择很重要,如选择与培训者所处教学情境过高的培训场所,会让培训者感到距离太远,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参加玉溪师范学院“送培下乡”项目培训的是来自玉溪和普洱的50名乡镇幼儿园教师。“考虑到参训学员都来自农村幼儿园,同时参考交通、场地等因素,最终确定了红塔区的两所乡镇幼儿园作为培训地点。”玉溪师范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丽萍告诉记者,培训地与学员所在幼儿园的层次、资源等大致相同,他们的发展方向和所遇到的问题也是相近的,这样“接地气”的安排,能大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培训地点下移到教学一线,这对参与组织培训任务的基层中小学和幼儿园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而在李棋幼儿园园长王强鸿看来,能够参与到组织“国培计划”中来,这对幼儿园更是一种促进。“我们要求没课的老师都来观摩培训,足不出户就有机会参加部级培训了啊!”王强鸿说,有了这次参与“国培计划”的组织经验,以后在自己幼儿园开展校本培训也会更加高效和得心应手。
“强实践”,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比重加大
随着培训地点从高校下移到中小学和幼儿园,“送培下乡”项目的课程形式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变化。“送培下乡”项目为期10天的课程,共包括专家讲座、教学名师示范课和参训学员研究课3个部分。其中,玉溪师范学院承担的实践性课程的比例达到了70%。
玉溪师范学院“送培下乡”项目的课程方案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负责人刘芳告诉记者,课程体现了三方共同实施的特点,既有学科专家的理论引领,也有省内一线教学名师的示范教学,而学员研究课则通过直观案例引导参训学员比较和斟酌教学中的得与失。整个课程以提升参训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来开展。
记者来到红塔区李棋幼儿园采访时,来自普洱市思茅区幼儿园的学员李丽玲被随机选中作展示,她给大班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制作茶具的泥工活动课。
这位学员的活动设计、组织得怎么样呢?活动结束后,在现场观摩的学员、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提出的问题不少,有的意见还很尖锐,但李丽玲却听得很认真、记得很详细。“能有这么多不同幼儿园的同行来给我的课挑毛病、提意见,这不仅机会难得,而且对我的提高和帮助很大。”李丽玲说。
赵德荣说,近些年一直在跟踪调查教师的培训需求,以前“国培”集中在高校的时候,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性不强。有一部分实践课,也都是安排到高校所在城市的知名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观摩。由于观摩学校和农村学员所在学校的差距较大,导致直接借鉴、参考的意义不强,一部分学员丧失了培训的信心和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云南省开始在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除“送培下乡”项目外,云南“国培”的其他培训项目实践性课程比例都进行了调整,要求不低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