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88983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汇总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第一篇】

作为一名电教教研人员,经常要思考教师要具备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内容,切实提高参加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多年来组织培训的实践,也有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首先,培训要得到教育局领导的重视,明确培训目的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等。其次,每次培训的规模在50人左右,否则培训效果和质量就会下降。要精心确定培训内容,使教师明确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学模式和理念。再次,根据培训内容,确定主讲教师和助讲教师,助讲教师是协助主讲教师工作的,为基础弱的教师进行指导操作,培训人员由市课件能手、整合课获奖教师团队组成。

市级培训模式有集中培训、小组研究性学习模式、网络培训(QQ群研讨,发送邮件)等,使培训延伸到网络中,无处不在。县级培训模式是县级教师现场课+市里主讲教师教学设计展示培训+白板课件制作、操作+小组合作+展示+点评+考核作业,使培训系列化,形成了校本培训模式和“送教下县”培训模式,使培训更具体,与学科结合更紧密、深入,小组陈述、电教人员点评、主讲专家引导启发互动,小组团队补充,可视化设计陈述,使培训互动高效。

2011年至2013年,我们到柳江县、柳城县、融水县、融安县、鹿寨县、三江县六县开展培训。通过“送教下县”,培训和锻炼了主讲教师团队。主讲教师苏明说:“通过执教白板课,教师们会觉得更直观,而且效果也会更好。提高自己的白板说课技巧,在说课时,多进行现场的互动,培训的效果会更佳。但培训的时间较短,短时间内要产生巨大的效应有难度,而且如何使培训更系统,值得我们深思。”主讲教师梁卷明对培训进行了反思:教师对几何画板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课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要求以后继续加强相关的教学技能培训,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搞好信息技术整合课的教学研究。主讲教师柯吉慧认为,培训前可以将学员教案以纸质的方式发给教师,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也能让他们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有对照。在评价机制方面,可以设置“合格”与“优秀”等级,优秀作品要颁发证书,证明这期间学习的成效,也可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一份有效材料。同时,要做好后期追踪调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提高其学识。

我们还针对县里的教师进行了调研,他们希望电教站多组织专家下乡开展培训,让更多的教师有接受培训的机会,让白板课件真正为教学服务;有的教师还希望多举办课件制作的培训等。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第二篇】

xx年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清徐县“远程培训送教下乡”活动。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

此次活动我共听了两节课和两位专家老师的精彩点评,第一节是来自东于联校霍振兴老师的课,这位老师幽默风趣,他独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节是我校刘志伟老师的课,她的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机智灵敏。这两节课共同点是练习课和单元复习课,每一节课以及专家的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明白了一节好的复习课和练习课该如何上?

首先要重视情境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整理与复习与练习。在整理和复习课上,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采用“炒剩饭”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复习和练习,学生的主动性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整理和复习的热情显得很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在课的开头就能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整理与复习与练习。

再次要重视学生自主梳理,注重学生建构能力。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最后还要重视练习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习题的生活性。复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练习的方式去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所以,上课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都下了功夫:一是练习设计有坡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同类知识系统练、易混知识对比练、易错知识反复练等等。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调整部署,提高教学效果。练习的内容还要体现生活性,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都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如专家所言,整理与复习课、练习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时机,必须充分运用,整理与复习时对学生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使新、旧知识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构建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今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以后我会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挖掘学生潜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努力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2019年“送教下乡”活动体会

送教下乡语文公开课学习心得

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活动体会

送教下乡听课评课活动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幼儿园送教下乡学习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活动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的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收获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活动体会

送教下乡听课心得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第三篇】

近年来,我国农村农户分化很快,有兼业农户、专业农户以及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户,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支撑现代农业的核心力量。兼业农户和专业农户在我国将长期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业农民,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农民分层次培训和服务,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手段,抓住重点,兼顾大众,增强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需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需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需要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是我国农业科技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多年来,农广校广大教职工讲大局、讲奉献,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长期以来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充实设施设备,改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兴业创业服务平台,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业创业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学以致用的平台。 武祥伟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第四篇】

关键词:竞技游泳;后备人才;游泳之乡;东莞市;荔湾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81-04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cultivation of backup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wimming and its restricting factors in Liwan district and Dongguan city

LIU P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0,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 gave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of backup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wimming in the “City of Swimm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n analyzed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cultivation of backup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wimming in the “City of Swimm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such 4 aspects as governmental support, learning and training relation handling, management system, as well as talent selec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governmental support and leader’s concern are important assur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backup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wimming in the “City of Swimm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perfecting the “paid training” system, innovating the “training and teaching combined” system, optimizing coach’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title structure, purifying competition environments, increasing fund input for scientific talent selection, are inevitable way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ackup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wimming in the “City of Swimm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Key words: competitive swimming;backup talent;City of Swimming;Dongguan city;Liwan district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然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存在着诸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国家体育总局游泳管理中心[1]提出“要把‘游泳之乡’建设成为培养后备人才基地”的具体要求。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就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和东莞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从东莞市、荔湾区两地共抽取655人为调查对象,其中游泳运动员200名、教练55名、运动员家长200名、普通居民200名。共发放问卷655份,回收620份,有效问卷603份,有效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竞技游泳人才培养现状

运动员和教练员基本情况

1)运动员:荔湾区注册游泳运动员470人,其中,男性占%、女性占%,独生子女占%;东莞市注册运动员560人,其中男性占%、女性占%,独生子女占%。

在年龄结构上,荔湾区运动员年龄主要集中在7~9岁和10~12岁两个年龄段,以小学生居多,共占71%;其次是5~6岁的,占%;13~15岁运动员数量少。东莞市运动员主要集中在10~12岁和13~15岁两个年龄段,特别是13~15岁运动员数量明显比荔湾区此年龄段的多,而5~6岁、7~9岁小年龄段的运动员偏少。

2)教练员:目前荔湾区专职(在编)教练员12人,兼职(无编制)教练员20人,其中大学本科占%、大专占%、高中占%;高级占%、中级占%、初级占%、无级别占%。东莞市现有专职教练员35名、兼职教练5名,其中大学本科占%、大专占%、高中占%、高中以下占%;高级占%、中级占%、初级占%、无级别占%。

训练现状

1)训练组织系统和特点。

荔湾区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训练组织系统包括幼儿园、网点小学、网点中学3个分系统并以业余体校为主系统形成的区域3级训练网。在荔湾区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中,业余体校起着重要轴心的作用,支撑着整个训练组织系统的构成,保障了从幼儿园到网点小学和网点中学3级业余训练的工作。

“体教结合”是荔湾区体校蓬勃发展的法宝,也是目前被认为适合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发展的模式。业余体校全面负责后备人才的训练和比赛,网点中小学校则负责对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

游泳学校办到小学是荔湾区体育局1998年实施“体教结合”制度的又一项具体措施。荔湾区体育局在“体教结合”思想指导下寻求新的游泳学校的办学模式,把游泳学校放到有条件的网点小学。在这样软硬件良好的小学开办游泳学校,保证了后备人才学习、训练两不误,同时也缓解了业余体校势单力薄的培养压力。体育与教育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资源优化组合,无疑能对学校游泳活动及业余训练的共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东莞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训练组织系统是由幼儿园、小学通过业余体校,再到东莞市游泳管理中心游泳运动学校,也形成区域3级训练网,且以业余体校为中间环节而构成的。东莞市游泳运动学校是一所从小学三年级到中专,集“学、训、食、宿”为一体的“四集中”游泳学校。

东莞市基层体校因地制宜,多种办学形式并存,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东莞市下属有9所基层体校如道、中堂、石龙等,大约有400名运动员和29名教练员。由于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体校培养、管理方法的不同,使得各体校发展参差不齐。其中训练和输送成绩最好的是道镇业余体校。道体校学、训、食、宿统一管理。体校有教练员4人、每年招生运动员20名,主要是从幼儿培训班中挑选出来准备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体校“四集中”训练班免收学费和训练费,生活费由家长和学校共同承担。道体校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目标明确,利用有限的经费和师资力量集中训练苗子1~2年,优秀苗子输送到东莞市游泳运动学校入读小学三年级,其余学生返回普通小学,并转入“走训”形式继续培养,为普及和促进学校游泳活动的开展服务。

2)有偿训练实施情况。

选材途径

荔湾和东莞基层教练员在少儿选材方面,主要采用经验选材和简易指标挑选两种方法,其次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材,最后是依据《教学大纲》制订选材标准进行选材。教练员凭借经验选材确实能够省时、省力,但这种选材方法的科学性不高,而且一些潜在的身体素质、机能等不是短时间和肉眼能发现的,因此需要对一些选材指标进行测试。然而据两地部分教练员反映,基层体校配备的选材所需的仪器、设备不充足,无法较好开展选材指标的测试。

选材途径也是影响选材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1999年全国业余训练“体教结合”专题调查报告中就有专家指出“我国的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生源危机,要解决这个问题,扩大选材面、拓展选材渠道是有效的办法。”[2]通过暑期开办多种形式的少儿培训班是广东省主要的选材途径。其中荔湾区占%,东莞占%。除此之外,荔湾区积极与网点幼儿园合作、东莞市通过竞赛选苗子等途径进行选材。东莞的传统赛事“体校对抗赛”几乎每月1次,为优秀苗子的“早发现、早培养”提供了机会。

竞赛制度

1)固定赛事及参赛机会。

荔湾区每年自行组织4次固定赛事,如1年3次的体校对抗赛;东莞市1年8次开展基层网点体校系列赛。这些赛事已形成传统。同时也按照上一级体育部门的要求参加全市或全省比赛。因此,从竞赛组织方面来看,荔湾、东莞均已超额达标。然而从教练员调查反映,荔湾区和东莞市教练员对每年的比赛次数仍感不足,分别有%和%的教练员认为比赛次数一般,甚至有%和%的教练员认为太少。教练员希望运动员能有更多的参赛机会,因为比赛一方面能刺激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另一方面对运动员比赛能力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两地游泳竞赛组织中也存在一些共性的不足。如组织形式单一且多年不变,竞赛模式成人化,计分、奖励办法不够合理等。对运动员名次的录取和教练员的奖励办法主要仍是与比赛成绩挂钩,而没有同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素质、水性等相结合。在这种竞赛模式下,容易误导教练员一味追求出成绩而过早对少儿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忽略了运动员的选材和多年系统训练计划。

2)竞赛环境。

赛风赛纪是反映竞赛环境的重要因素。4年1次的省运会是检验和评定少年体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为了争取好成绩部分教练员急功近利,比赛弄虚作假,存在“假骨龄”“假队员”“以大打小”等现象。

后备人才输送情况

输送后备人才是“泳乡”存在的基础。全国“泳乡”评选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在上一个评选年结束至新的评选年开始前,年平均向上一级游泳单位输送游泳(含跳水、水球、花泳)后备人才至少15人。

据荔湾区体育局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第七届“泳乡”评选结束至2007年下一届评选开始,荔湾区向上一级单位输送了52名运动员,平均每年输送13名,年平均输送人才没有达到全国“泳乡”评选条例中的规定。

东莞早在1958年就被誉为“泳乡”。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几十年来为省队、国家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苗子。尤其是在70、80年代,更是达到东莞后备人才培养的高产期。据了解,当时在省队的东莞籍运动员占了一大半,在国家队也占有一定比例。然而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东莞后备人才培养成绩开始逐步滑坡,输送数量也逐年下降。

2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政府支持程度不够

荔湾区为落实“体教结合”制度,专门召开“体教结合”政府工作会议,制定下发《荔湾区关于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荔湾区体教结合实施方案》等政府文件。并主动争取教育部门的政策倾斜,制订小学升学和中招的游泳特长生优惠政策。2004年初荔湾区体育部门与教育局联合下文规定游泳是该区中小学校必开的活动项目之一,以此促进中小学校游泳活动的开展。

与之相比,东莞市体育局推行“体教结合”制度的步伐相对滞后。笔者至今没有查阅到东莞具体落实“体教结合”制度的相关文件、计划。现在东莞中小学校游泳活动的开展几乎是空白,使得业余体校单枪匹马地承担起青少年游泳活动开展的重任。这样的发展现状势必会影响东莞竞技游泳后备力量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莞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输送数量的逐年下降和竞技水平的逐步下滑也与此相关。

学训矛盾

父母支持子女参与游泳训练的动机和态度是影响“泳乡”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从调查中得知,家长除了对游泳运动健身传统价值的认同外,“期望在中招、高招中加分”是排在首位的,把参与游泳训练当成子女今后升学的一个筹码。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两地家长支持孩子参加业余游泳训练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分别占%(荔湾区)和%(东莞市),但支持子女进专业队的比例就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家长担心孩子参加运动训练耽误学习,使得一些有潜质的运动苗子得不到进一步的专业训练,成为制约广东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队伍数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学训关系的冲突已成为影响游泳业余训练的一个主要矛盾。

管理制度不完善

广东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乡镇体校生源危机、“有偿训练”推行困难、教练员自身素质不高、学训矛盾、竞赛制度不合理等。而要逐步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配套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为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教练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队伍是否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关键在于是否有严格的管理及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从调查中发现,广东省两地对教练的聘任使用,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老路,缺乏竞争机制。对教练员的管理虽有制度条例但落实不力,对教练员输送运动员业绩有奖励措施但处罚措施力度不大,使得有些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减少,工作积极性不高,后备人才培养成绩不佳。

选材和竞赛不合理

科学选材是提高训练成材率的基础,是后备人才培养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节约。在本课题调查中发现,广东省“泳乡”基层教练初级选材方法的科学性不高,绝大部分教练员仍根据经验和一些简易指标来进行选材。且基层体校缺乏选材所需的仪器、设备,制约了科学选材指标的测试。

从近几年广东省“泳乡”业余游泳比赛组织规程的对比发现,竞赛制度、组织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存在很多不足方面:比赛种类和次数少、竞赛模式成人化、奖励办法不合理等。在年龄层次结构考虑上,中学生的比赛较少,年龄越大参赛机会越少,不利于大器晚成型苗子的选拔和培养;在参赛人员类别上,多偏重于体校学生而中小学校非专业训练学生参赛机会少;比赛的种类划分上,体校间的竞赛多,中小学校自身举办及校际间游泳竞赛少;年龄组游泳比赛名次的录取、记分和教练员的奖励都主要依据比赛成绩和名次,没有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形态、水性等相结合。在这种竞赛模式的指导下,容易造成某些教练员一味追求运动员早出成绩,而不注重坚持多年系统训练和选材。

3结论与建议

1)政府支持和领导重视是建设“泳乡”的重要保障。体育部门应积极与政府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系统沟通,得到政府领导切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营造有利于“泳乡”发展的大环境,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广东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有偿训练”的制度需要完善。建议体育部门加大宣传,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乡镇基层体校还应通过开办多种形式、不同年龄层次游泳培训班和对游泳场馆灵活经营等进行创收,学会两条腿走路,不应完全依靠体育部门财政拨款。

3)“体教结合”制度需要创新和发展。把由体育系统包办的游泳业余训练网进行部分移植到教育系统去开展,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学校游泳活动和业余游泳训练。

4)教练员学历、职称方面存在不足。应严格执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完善教练员考核制度,对未达标的教练员实行轮岗或换岗制,提高教练员危机感,以此促使教练员增强再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训练水平。

5)为净化比赛环境,建议在年龄组游泳比赛中试行“出生年龄参赛制”,且体育部门与公安部门大力合作共同把关注册运动员出生年龄,并以此作为参赛凭证。对弄虚作假单位的教练员、所属体校、体育局领导一并追究责任,实行层层负责制,加大处罚力度。

6)建议“泳乡”体育部门加大对科学选材的重视和经费投入,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为教练员的选材工作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688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