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一篇】
今年暑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我跟着我院xx社会实践队来到澧浦镇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普法平安宣传。这次充实而又难忘的社会实践经历给我带来了特别深刻的影响。
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二篇】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实践性的学习把政治观点的迁移与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突破”教学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2.开卷考试的弊端。
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3.新课程的缺陷。
新课程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新教材的一大贡献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适时安排活动课验证和巩固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还显得薄弱。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
如对课程探究既可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也可以从微观上大胆取舍、合理重组教材。而“灌输”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就人的发展而言,“灌输”与探究都是必要的,之所以要倡导探究,是因为过去过多的倚重于“灌输”,把“灌输”置于中心地位;从学生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通过“灌输”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通过探究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因而初中政治课教学应以“灌输”为主,但应把探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三、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走进“素质教育”
长时期以来,政治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没有真正贯彻。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五、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烈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三篇】
政治理论是一门研究政治思想、政治体制以及政治行为的学科,是了解和探讨政治现象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次,政治理论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再次,政治理论需要贯彻人民立场。最后,政治理论的研究需要跨越国界。
首先,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政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政治理论则为政治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参考。通过学习政治理论,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理论的独特价值。政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从历史和哲学角度思考政治的框架,理论为政治实践提供了指导。政治理论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的政治发展,更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政治走向。因此,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其次,政治理论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政治理论虽然是抽象的概念和理念,但其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际的政治实践。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政治理论应该立足于现实的政治问题,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只有将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确保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再次,政治理论需要贯彻人民立场。政治的本质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政治理论应该立足于人民,关注人民的需要和要求。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才能真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解决困难。在学习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只有贯彻人民立场,才能够使政治理论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和发挥作用。
最后,政治理论的研究需要跨越国界。政治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政治实践和政治体制的差异给政治理论研究带来了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学习国际政治理论,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潮,通过对比和借鉴,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国家的政治问题。跨越国界的政治理论研究可以促进国际政治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各国更好地解决政治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学习政治理论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收获的过程。在学习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弄清政治理论的重要性,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贯彻人民立场,跨越国界进行研究。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的本质和规律,为实现政治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四篇】
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韩进。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上讲一堂思想政治课,主题是“从小我做起,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是这节课里我要跟大家讲的四个话题。
华夏和谐千载旺,民族团结一家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形成的大家庭。千百年来,我国56个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充分诠释了悠悠华夏各族人民心连心、肩并肩、手拉手的兄弟姐妹情。
一、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中国的民族人口组成首先我给大家讲讲中华民族的发展。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都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现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山族、苗族、傣族等56个民族。2021年5月11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现有总人口约亿(141178万人),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汉族人口为亿人(128631万人),占%;各少数民族人口为亿(12547万人),占%。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个百分点。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358万人(13586087人,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地。
而在我们青海省,西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湟源县常住人口万人,少数民族万人,增长%。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二)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
(1)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共同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共同开发了辽阔的疆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现今的民族组成与疆域是四千多年以来以华夏主体的政权与周边各族的部落、部族和政权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最早原始社会过渡的夏朝,继而兴起的商朝,再到后来的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融合时期,各民族也形成了以统治者(首领、皇权)为核心的民族聚居局面,中华民族地域的初步版图也开始形成。
夏商周时期的华夏大地,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形态各异的民族。总的说来,有古羌、夷、苗蛮、巴蜀、百越、西南夷几大群体。炎黄族就是出自于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地区。夷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被称为“东夷”,商朝的建立者就是夷的一支。苗蛮在商朝称为“荆蛮”,西周时期建立了楚国。西周建立后,周人自认为是夏朝的继承者,于是称呼自己为“夏人”,“华夏”第一次出现。分封到了中原的诸侯国统称为“诸夏”。将分布在四周的民族叫做“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统称为“四夷”。华夷之辨(华夏和四夷)的民族关系初步形成。
春秋时期,随着各国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得“四夷”和华夏产生了大规模的融合现象。秦国不断和西戎斗争,吞并了大量的戎族国家;晋国不断进攻北狄;齐国吞并了莱国等东夷国家。这种吞并现象让“四夷”融入了华夏文明。在南方,楚国、吴国、越国大量吸收了华夏文化,也不断融入了华夏体系。
战国时期,各国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各国对外扩张的速度不断加快。秦国吞并了巴蜀、楚国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国统一辽西、辽东,赵国吞并了中山国,征服娄烦、林胡。这种扩张就基本奠定了后来的华夏文明圈,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秦国用了15年的时间先后打败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民族融合的范围更加扩大,早期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地域版图形成),随后秦朝又征服了百越地区。西汉、东汉时期(蔡龙发明了造纸术,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有纸的国家,纸张的出现给各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各民族间的聚居,疆域领土不断向外扩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疆域的扩展版图。
汉武帝时期,征服了南越、东越、西南夷,占领了河西走廊。此时,百越民族和羌族经过长期的交往进一步融合成了华夏族。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就产生了,那就是汉族,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也初步形成。
(2)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再到三国、东晋、西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边区民族伺机兴起,向农耕地区扩展,在黄河流域出现了全国性的民族大迁徙。黄河流域第一次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逐渐开始向中原地区移动聚居,各民族之间逐渐开始商贸往来、扩大文化交流,为后期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随之出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隋唐。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为隋唐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五个非汉族政权,由匈奴、鲜卑、羌、祏五个部落的政权组成的国家)和南北朝两个漫长的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经过了326年的治理和发展,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火药已经开始运用在军事中,雕版印刷也逐渐普及,进而促使了国家的壮大与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也较为开明,百姓田多粮足、商业发达,各民族生活富裕,也影响了周边部落向唐朝靠拢,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隋朝时期也标志着封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形成,我国的疆域达到了2307万平方公里。
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游牧开始大规模进入了中原地区,开始形成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西晋末期,这些少数民族发动了“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西晋灭亡后,产生了两个重要民族融合趋势,一是晋室南迁(大量的汉族迁徙到了东南地区,加速了和百越民族的融合)。二是衣冠南渡(北方游牧民族迁入北方地区,他们不断吸收汉族的文化习俗,开始汉化)。
东晋时期,北方出现了“十六国”的战乱,但是也有许多民族在学习汉族的文化,例如前秦确立了以儒治国的理念。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统一了十六国,建立了“北魏”,北魏的胡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推行了全面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和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北魏之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基本汉化。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给汉族带来新鲜的血液,为了更大规模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前589年,隋朝统一了陈朝,最终完成了南北方的统一,之后的唐朝更加强大。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国力日盛。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势力不断增强,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联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向唐朝请婚。唐太宗见吐蕃请婚态度诚恳,礼节周到,便许诺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吐蕃距长安(如今的西安)万里之遥,文成公主清楚此次远嫁吐蕃,可能终生都不能再回家乡,但为了唐蕃世代友好,她毅然踏上了进藏之路。第二年正月(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一行离开长安向雪域高原进发。漫漫长路,文成公主翻越积雪终年不化的高山,忍受恶劣气候,在途经湟源日月山的时候,看着荒芜之地,没有一片人烟,顿时间异常想念家乡,再次动身之前留下了眼泪,也就有了文成公主流泪在久了青海倒淌河的传说。历尽千辛万苦,松赞干布亲率群臣到河源(今青海玛多)迎接,文成公主才到达了逻些(拉萨)。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不少能工巧匠。和亲队伍在沿途停留时,工匠们在崖壁上刻下佛像、经文,还修建佛塔。文成公主依据拉萨地貌特征,因地制宜,主导兴建了大昭寺、小昭寺,深受当地人爱戴。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倡导和带动之下,吐蕃人学习唐朝的文化蔚然成风,不但从中原引进了纸墨制造以及农具制造、纺织、服饰、制陶、冶金、历史、天文、酿酒技术、历算等方面的书籍,这些对西藏的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成公主进藏开启了汉藏团结友好的大好局面,民间联姻、社会交往和贸易活动也逐渐增多,唐蕃古道呈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繁荣景象。矗立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体现了唐与吐蕃“再续慈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的美好愿望,成为千百年来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3)第三次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唐朝灭亡后,汉族的势力范围就基本局限于长城之南。然而,东北的民族又一次强大了起来。契丹族在东北建立了辽国。辽国推行了南北院制度,以汉治汉,以夷治夷,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辽国也不断吸收汉文化,最终契丹族也逐渐汉化了。辽国灭亡后,西辽国就在西域推行汉文化。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北宋后,占据了中原地区,大量的女真族迁徙到内地。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融合,到蒙古灭金的时候,汉族和中原的女真族已经没有了区别,统称为“汉人”。
13世纪,蒙古兴起,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国、吐蕃、大理、南宋,完成了东亚的统一,建立了空前辽阔的元朝。蒙古在入主中原也在学习中原文化,但是自己的汉化程度显得十分不足,最终失败。但是元朝消灭南宋时期的割据局面,也为民族统一创造了条件。
明朝建立后,推行了严格的华夷之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分)政策,导致在疆域方面没有多大的建树。但明朝却在西南地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朱元璋大力推行了向西南地区移民驻扎军队的政策,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使得云贵地区逐渐纳入了内地汉文化地区。
清朝建立后,废除了明朝推行了“华夷之辨”,认为汉族和周边的各族都是中国的民族。清朝第一次在外交上使用中国为国名,奠定了中国的法理基础。清朝开疆拓土,基本统一了东亚大陆,为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清朝入关后,满族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到了清朝后期,满族已经和汉族没有多大的区别。于是乎,清末的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如孙中山则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结束,中华民族最终形成。
再经过了大辽、西夏、北宋、金、西夏、南宋各朝代的历史变迁,周边各民族因长期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以及汉族和周边民族之间有了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更加促使民族融合与壮大的发展,到了元代,多民族更加统一,人口规模也越发扩大,使得元朝也更为强大。元代是中国疆域史上的又一次扩展时期,是由边区少数民族占有了全部汉族地区而形成的统一帝国。少数民族将其原本居住的根据地的广大地区加入了统一的大家庭,疆域再次变得辽阔,领土面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达到了4305万平方公里。再发展到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带领军队东征西讨,疆域跨越欧亚大陆,首次将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为近代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朝时期,由于国力的衰弱和一些战争,部分领土被分离出去,领土面积缩小到了1668万平方公里。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羌、戎、月氏、匈奴、汉、鲜卑、吐蕃以及蒙古、回、土、撒拉、哈萨克等民族都在中原地区频繁活动,长期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18世纪中叶形成的清代疆域,是秦汉以来各民族数千年长期交往、融合的必然结果,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依赖更加紧密,产生了共同建立一个统一政权的愿望,为形成近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格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了12位皇帝,统治时间长达276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家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耕,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时有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领土面积达2342万平方公里。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带领革命队伍成立中华民国。1921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国民政府从此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之后,民国进入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期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败,中华民国时期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始终把解决好国内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坚持民族团结、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方针政策。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尊严,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不断提高了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什么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历久弥新、源远流长的中华的文明,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么?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今天,我们的祖日益繁荣昌盛,从建国时期的一穷二百,到今天的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我们各族人民不断突破困难,建设起了强大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迈入了发展的大国强国行列。我们的卫星上天,实现了自主的北斗导航;我们的载人飞船上天,实现了远程无人登月刚刚过去的“十三五”,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不断刷新纪录。从近地轨道到太阳系深处,中国航天器的队伍越来越大,足迹不断延伸。北斗、嫦娥、天宫、玉兔、天问……这些名字背后,是航天发射能力的显著提升,卫星、飞船等航天飞行器技术的持续进步,反映着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有力步伐。太空探索事业的突破和进展,不断夯实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经过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我们取得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成就,不断实现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我们的高速铁路里程全球第一、我们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世界第一。(在这里我想说下青藏铁路精神,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地质结构复杂,地层不稳定,地质活动很多,在这样的条件下,要修建一条铁路的难度巨大。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1958年开工,经过26的辛苦建设,1984年交付营运。但限于当时的经济实力以及高原、冻土等筑路技术难题尚未解决,格尔木至拉萨段停建。2001年6月29日,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262亿元。2007年7月1日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行。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是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正是在这样的困难下,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辛苦付出,在经过了49年的勘测、设计、建造才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创造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青藏铁路精神。青藏铁路的通车,进一步改善了青藏高原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都是祖国越来越强大的象征。2020年我们国家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迈入了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中华文明蜿蜒奔腾了五千年,我们创造了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驰援武汉。4万多名医务人员志愿奔赴抗疫第一线,其中有云南的苗族小护士、宁夏的回族医生、广西的壮族小伙……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各省把最好的粮食蔬菜水果送往湖北,有青海的虫草、蒙古的牛肉干、陕西的猕猴桃、东北的大米……积少成多的物质保障,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成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力量源泉。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的全国动员,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数以百计的名医务人员奋战在第一线,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轮守,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万名党员自愿捐款亿元。以大局为重的各族人民自觉遵守防疫要求,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宅家里,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全国迅速动员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才能取得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这就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的民族精神)。
这些精神都极大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要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的共同心愿。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要让我们的祖国经过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繁荣,更加美丽!
三、
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是由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整体文化。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在中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这既是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政教关系。
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和语言,汉族有端午节、中秋节;回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有藏历新年、雪顿节;蒙古族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回族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礼仪隆重的节日。开斋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斋月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这个月里,人们在东方发白前吃好喝好,直到太阳落山前水米不沾,待太阳落山后再进饮食。十月一日(教历)为开斋节。回族穆斯林沐浴盛装,上寺礼拜,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散贴,又叫“济贫节”。走亲戚,拜邻里,互相问候。家家户户置办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传统食品。男女青年喜欢在开斋节举办婚礼。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过节时,家家户户炸撒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节日参加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辽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喜欢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仓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青海大通一些青年节日里喜欢唱花儿、摔跤、扳手腕、拔腰、拧手指头、打扑克;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四、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精神理念是一种文化的深层性内容,相应的,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在必要时刻把民族的千千万万民众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动员起来,从而捍卫民族集体的尊严与利益,从而使一个民族历经艰难曲折但依旧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
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需要,是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的需要,是对内加强民族团结、对外反渗透、反分裂形势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少数民族,尊重他人的民族习俗,去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伙伴,与他们友好地和睦相处,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不欺负弱小、残疾伙伴,本地生和外地生要不分被此,他们难过的时候,要像朋友一样去安慰他们,当他们开心的时候,可以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让我们并肩携手,同心同德,从小做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和谐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五篇】
理论强化培训,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戍边、稳边的需要。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进步,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三个队、四个力量”在*的巨大作用,也更坚定了我屯垦戍边的决心与信心。
二、不断地加强学习,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
人民群众认识共产党人,就是从我们基层班子党员干部的身上来认识。基层党支部班子担负着传达党的政策,带领人民共同致富的责任,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强我们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信念,廉洁奉公,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求真务实,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积极开展“两级党建联创”,为人民选准发展致富的路子。
1、是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维连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xx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这也对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是增强创新、发展观念的需要。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市场经济是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开放竞争、优胜劣汰。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捕捉市场信息,从而指导生产,减少因决策失误而给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加快*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于本地实际,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谋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学习。
1、端正态度,大兴学习之风。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每次培训学习的机会,遵守学习纪律,做好笔记,认真写好心得体会,平时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六篇】
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的政治学习。经过学习,感受颇多,而令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师德中的爱与职责。在此谈谈自我的感受。师德是教师人格的重要。而令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师德中的爱与职责。在此谈谈自我的感受。
师德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师德中爱与职责则是师德的灵魂。我们的爱,首先是要爱岗敬业。所谓爱岗敬业就是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虔诚、一种执着、一种深情的眷恋,从而进行孜孜不倦的工作。优秀教师无不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我的生命。也许正是以这种爱与职责为出发点,他们才能不停地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靠近学生。
我们的的爱,其次是要爱学生。师爱应当是一种真正纯洁的爱,是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师爱应当是一种平等的爱,是无私广泛没有血缘的爱。师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师爱应当是一种公正公平的爱,是惠及全体而没有差异的爱。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公平、公正,经常与学生谈心,使他们感到教师在意、关心他们。可是关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教师要做到爱而有度,爱而有格。过了度,出了格,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偏颇,导致教育的失败。故教师要严爱相济,不迁就姑息,甚至放任自流。仅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严而可亲,威而可敬。
爱与职责是师德的灵魂。其实,职责也是一种爱,是对自我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教师的职责同样也来自于爱岗敬业。能够说,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部爱岗敬业的奋斗史。
教师的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准则。爱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础,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动力;爱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走向辉煌的保证。让我们用爱去点燃那期望之灯,使之迸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光芒。
所以,我们要严格规范自我的言行,负起自我的职责。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遵纪守法、安心乐教;努力做到“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材。仅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七篇】
第一段:引言(120字)。
月政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理论观念,对于当今社会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通过学习和研究月政治理论,深入体会到其与其他政治理论的区别和特点。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对月政治理论的心得体会。
月政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月治”,即以月亮为中心的政治秩序。月亮象征着恒定和稳定,因此在政治上代表着世界秩序的发起者和维护者。月政治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和维护以月亮为核心的政治秩序,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这一观点对于解决当今社会中的政治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三段:月政治理论的实践意义(240字)。
月政治理论的实践意义体现在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建立以月亮为核心的政治秩序,可以有效防止政治动荡、社会混乱和人类利益的损害。同时,月政治理论强调以和平合作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通过通过国际合作和平解决争端,共同面对全球挑战。这一理论对于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月政治理论提出了以月亮为中心的政治秩序,但其面临一些局限性。首先,月政治理论忽视了本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无法完全适应各国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次,月政治理论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具体的政策建议,对于实施月政治理论的具体操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第五段:对于未来的思考(360字)。
月政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理论观念,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月政治理论的优势,同时也应该克服其局限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月政治理论的观点和理念。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月政治理论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尾(120字)。
通过学习和研究月政治理论,我深刻体会到其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尽管月政治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月政治理论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带来更加平和稳定的政治秩序。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八篇】
今天暑期的时候,我认真参与了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改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素质教育讨论活动,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高深的理论论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本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进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地。教师应当做为学生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进步本身的道德修养,展现本身的人格魅力。那末,如何进步本身的师德修养呢?我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酷爱学生,诲人不倦。
酷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每个学生,都希看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气力。它能使学生感遭到教师的暖和,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鼓励他们对学习的爱好和爱好。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是酷爱学生的出发点。教师仅仅把作业教好是不够的,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惜学生,顺手推舟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酷爱学生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答应学生独立思考,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评价学生的行为,和善同等地对待学生,尽不能为了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对学生采用体罚、讽刺、讥讽等欺侮人格的做法。当学生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当学生出错或退步时,教师也不要任自己的批评欺侮之话泛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赞美,多一点信任,你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2、酷爱祖国,爱岗敬业。
酷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条件。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红烛”精神,甘做“人梯”,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往”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相反,假如教师不酷爱自己的事业,“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定不能把工作做好。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君子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建立好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果断不做,以避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老实正直,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假如教师缺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远大的理想,其教育一定失败。教师要教育学生勤奋刻苦,好学进往,自己必须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用高雅和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二、用学习引领本身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进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现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毕生学习,不但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毕生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什么时候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进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换,扩大视野,增进本身专业成长。
教师毕生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增进本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毕生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观点。由于毕生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毕生”的观点已过期,人们不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取得一生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往把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题目,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毕生受益。
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担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毕生学习对本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建立毕生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本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身为一位中青年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建立毕生学习的意识。不管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常常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往,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己的思惟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为他们知识的积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样可以,怎样能胜任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学习的课堂,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为了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抓紧学习的步伐!一个优秀教师应当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九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政治理论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有幸参与了这门意义非凡的政治理论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新时代政治理论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首先,新时代政治理论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是一切活动的灵魂。在这门课程中,我了解到政治是社会实践的基石,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名学生,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术成绩,而应当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识。只有通过理解和学习政治,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新时代政治理论课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体系。在课堂上,老师详细介绍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伟大理论体系。我了解到这一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重要理论体系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结和创新,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指南。在新时代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理论体系,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新时代政治理论课让我了解了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这门课程中,我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包括人民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命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科学、稳定的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应当增强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为国家治理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新时代政治理论课让我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和使命。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了解到党的建设不仅仅是党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大事,我们每个党员都要充分认识到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当始终做到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新时代政治理论课让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的重要论述。他指出,新时代青年应当立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认识到我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应当牢记身负重任,肩负使命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
总之,新时代政治理论课给予我巨大的收获和启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是一切活动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和使命是每一个党员的义务,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始终坚定信仰,不断学习,勇敢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政治理论课心得体会【第十篇】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学习政治理论课程不仅是加深对党的理论知识的了解,更是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能力。近期,我参加了一门名为“新时代政治理论”的课程,在这门课中,我收获颇丰,深刻认识到这门课对我们青年学子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课程的核心意义、教学方法、学习心得和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分享我对这门课的深刻体会。
首先,新时代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意义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在这门课中,我们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明确自己的政治方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样,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就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新时代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十分独特,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注重培养我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多种方式,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政治问题的理解。而且,老师还鼓励我们多读书,多看报,多关注时事,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再次,通过学习新时代政治理论课,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是一门立足于现实世界的学科。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通过学习许多国内外的政治事件和政策,了解到政治确实是影响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政治作为一门学科也是充满着争议和辩论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思考和比较,我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我相信,只有通过充分了解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思想,并在将来的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学习新时代政治理论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也给我树立了很多目标。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学习政治理论对于我们青年学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和国际形势,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其次,我意识到学习政治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还要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最后,我希望通过继续学习和努力,将来能够投身于政治事业,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新时代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引导我们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人生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增强自己的思想能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一代青年学子一定能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